《对称》教案

笔构网

2025-09-27教案

请欣赏《对称》教案(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称》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对称的含义,能找出对称的图形。

2.通过找对称,学习验证对称的方法。

活动重、难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对称图形,理解对称图形的含义。

2.能在一组实物图形或简单的平面图形中识别出对称图形。

活动准备:

1.小猫,小狗图卡一张,一半熊猫和一半松鼠拼成的.怪物图卡一张

2.ppt课件。

3.夹克上衣一件,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观察小动物的图卡。

--教师把小猫的图卡从中间折叠,那其中的一半给幼儿看,请幼儿猜一猜是什么动物。

--教师出示小狗正面的图卡的一半,请幼儿猜猜是什么动物,并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

--教师故意将一半熊猫图卡和一半松鼠图卡拼在一起,折叠后请幼儿一半一半的欣赏。

--教师:为什么你们觉得这是个怪物?它哪里比较奇怪?

--出示完整的小猫和小狗的图片。

--介绍对称这一名词:我们把这样左右两边的大小;形状、颜色都一样的情况叫做对称。

2.学习检验物体是否对称的方法。

--教师出示一件夹克:你们觉得这件衣服是对称的吗?衣服上还有什么是对称的呢?

--学习区分对称与相同:

(1)这俩个手印掌是对称的吗?为什么?

(2)请比一比两幅图有什么区别?

--教师:我们如何判断物品是不是对称呢?

3.找一找还有什么是对称的?

--引导幼儿找找自己身上还有什么是对称的?

找找同桌身上对称的部位。

4.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对称图形,并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找对称的兴趣。

5.--引导幼儿找找教室里有什么物品是对称的?

6.在欣赏对称图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领略对称图形的美妙与神奇,感受现实生活、自然世界中丰富的对称现象,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对称》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线段的 轴对称性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轴对称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2 .探索并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3.了解线段的垂直平 分线是具有特殊性质的点的集合;

4 在“操作---探究----归纳----说理”的过程中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提高演绎推理能力。

探索并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具有特殊性质的点的集合

教学准备

《数学学与练》

集体备课意见和主要参考资料

页边批注

加注名人名言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问题1:线 段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

探索活动:

活动一 对折线段

问题1:按要求对折线段后,你发现折痕与线段有什么关系?

问题2:按要求第二次对折线段后,你发现折痕上任一点到线段两端 点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二. 新课讲授

结论:1.线段是轴对称图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它的对称轴;

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 相等(投影)

例题:例1P21(投影)

这是一道文字描述的几何说理题,对大多数同学来说容易理解,但不易叙述,因此要做一定的分析,如:你能读懂题目吗?题中已知哪些条件?要说明怎样一个结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说明的结论能画出图形来表示吗?根据图形你能说明道理吗?

活动二 用圆规找点

问题1:你能用圆规找出一点Q,使AQ=BQ吗?说出你的方法并画出图形(保留作图痕迹),还能找出符合上述条件的点M吗?

问题2:观察点Q、M,与直线l有什么关系?符合上述条件的点你能找出多少个?它们在哪里?

结论: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活动三 用直尺和圆规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按课本上的方法在书上作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同位可画出不同位置的线段,相互作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加注名 人名言

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备课纸 第 页

一. 巩固练习

P23 习题1、2、3

二. 小结

结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对称》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了解对称的一些简单特点,对称图形的认识。

2、认识对称轴,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会利用对称的性质完成对称图形的绘制。能力目标

3、通过学生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能够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5、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对称图形的美,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感知对称,识别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找出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好的对称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剪刀;彩纸;直尺;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故事,想听吗?(多媒体播放故事)

2、小蝴蝶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 探究新知,认识对称图形。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三个图形,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它们的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

2、你怎么知道它们的左边和右边是一样的.?(看出来的。)小朋友们真能干,是看出来的。对呀,观察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

3、除了观察,你还可以怎样证明呢?(可以将它们对折)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图形,请打开老师给你们的信封,拿出这些图片,亲自动手折一折,看一看。(学生通过折一折的方法,体会蝴蝶、蜻蜓、树叶左右形状一样)你们对折过后,你发现了什么?

4、揭示课题:像这样对折后完全重合的图形在数学上我们称为对称图形。(板书:对称图形)。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图形是对称的,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吧。(多媒体展示对称图形)欣赏了这么多的对称图形,你觉得这些图形怎么样呀?

三、认识对称轴,找、画对称轴。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自己手中的作品,打开,你发现了什么?(纸的中间的一条折痕)你们知道数学家们给这条线取个什么名字吗?这条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2、对称轴把对称图形分成了完全相等的两部分。请你摸一摸你的图形的对称轴,看一看,再用虚线把它画出来。

3、生活中,你们还看到过哪些东西是对称的?

4、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可真多呀,你能用剪刀剪一个对称图形吗?请同方的同学商量商量,怎样才能剪出一个对称图形。谁来说一说,怎样才能剪出一个对称图形?

5、引导学生明确剪对称图形的方法。要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可以先把纸进行对折,然后再剪,最后沿对折的地方打开,就形成了一个对称图形。你想剪什么?说一说吧。试一试吧,比一比谁剪的对称图形最美。剪好后把对称轴画出来,再展示在黑板上。

四、拓伸延展,深化认识。

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请同学们来找一找,哪些是对称图形,哪些不是,是对称图形的找出它的对称轴。(多媒体出示图形)

2、长方形、正方形还有圆都是对称图形,请你们折一折,找一找,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3、小结:通过刚才的折和画我们知道有些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有些图形有很多条对称轴。

4、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几个朋友,想认识它们吗?它们还不好意思,把脸藏起来了一半,你们能猜出它们吗?五、小结回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什么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把对称图形分成完全一样的两部分的那条线叫做什么?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对称图形,小朋友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只要我们善动脑,勤思考,多动手就一定能用对称图形把我们的生活装扮得更美好。

《对称》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一.学习“对称”这一数学知识点,大志了解“对称”这一含义。

二.操作体验中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学会裁剪简单的对称图形。

活动难点:侠义理解“对称”的含义,在操作体验的过程中运用其知识点,把学以至用放在幼儿的教学课堂。

活动重点:广义理解“对称”,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体验其学习的乐趣。

活动流程:

一.”玩”对称,体验特征

1.没人一张白纸,把纸对折,然后从折痕处开始撕,撕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

2.展示部分幼儿的作品,看一看这些图形,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共同的地方?

(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比较,小结出这些图形的特点:对折左右两边都相同,把它叠在一起,会重合)

教师提出概念:像这种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我们叫它对称图形.

二.”剪”对称,操作体验

1.说一说

定义:什么叫对称?(指图形或物体两对的两边的各部分,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2.看一看

A.出示对称图形的一半,让幼儿想象结合另一半,会是什么图形

B.教师用对称的方法对两幅图进行裁剪(示范)

3.剪一剪

C.幼儿自己动手裁剪老师已经勾画出来的对称图形

D.幼儿自己想象裁剪对称图形

三.”找”对称,提高认识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东西也是对称的

《对称》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得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知道轴对称图形得含义,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会根据轴对称图形得特点,找出相应得对称轴。

3、让学生体会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广泛运用这一道理。

4、培养学生得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轴对称图形得特点,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会找出轴对称图形得对称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纸

学具准备:

长方形纸一张、剪刀、

教学过程:

一.情景欣赏: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得图片,请大家欣赏,在欣赏得同时观察这些图片有什么特点。

1.屏幕出现图片

(1)自然景观图片

师:这景色美吗?

生:美

师:大自然得景色很美,而且还很有特点,聪明得设计师和能工巧匠利用大自然得特点设计和建造了一些美丽得建筑。

(2)轴对称建筑图片

师:你看到得图形有什么特点?

生:有,有得左右一样,有得上下一样。两边一样…

师:我们得生活中经常也可以看到具有这种特点得物体和图形。

(3)生活中得轴对称图片

师:剪纸是我国得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它最能体现这种特点。

(4)剪纸图片

2、对图形进行概括:

师:你们所看到得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点?

生:有得左右一样,有得上下一样。两边一样,有一种对称美。

师:上面这些图形给我们一种对称美,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这种特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到底什么样得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得问题。

二.动手操作发现新知:

1、师:我们来做个实验,先看大屏幕老师怎么做

(演示课件。折纸------画图-----剪纸-----打开)

师:现在请大家拿出你手中得长方形纸和剪刀,向老师这样也剪出一个简单得图形。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通过剪纸,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我这个图形得两边一样,中间还有一条折痕,

师:那你知道它是什么图形吗?

生:轴对称图形。

师:能用你得话说一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3、揭示特征。

师:老师给大家再演示一下

演示课件,概括轴对称图形得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得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得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4、举例:

师:你能说一说生活中你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生:举例,师点评

师:同学们对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理解得非常好,现在我们在来研究一下我们学过得一些图形,看他们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三. 合作研讨探究(轴对称图形得探索与提高)(四人小组)

1.、把下面得图形剪下来折一折,看一看那些是轴对称图形?并画出他们得对称轴。

2,结论:课件演示

通过刚才剪一剪 ,折一折,画一画,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师:通过合作研究,我们知道了这些图形中有得是轴对称图形,有得不是;有得轴对称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有得有两条,三条,四条,还有得有无数条对称轴。

四.巩固练习。

1、考考你得眼力

(1)下面得图形那些是轴对称图形?找出它们得对称轴。

师:不光这些几何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我们学过得字母、数字、汉字有些也是轴对称图形。

(2)下面得字母。数字,汉字那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A C D E F T G H U

1 2 3 4 5 6 7 8 9

王 上 田 大 中 日 人 朋 两

2、.填一填

(1)、如果一个图形沿着( )对折,两侧得图形能够( )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得这条直线叫做( )。

(2)、圆是( )图形,在同一圆里任何一条( )都是圆得对称轴。

(3)、等边三角形有( )条对称轴

3.判断

(1)扇形也是轴对称图形,它和圆一样也有无数条对称轴。 ( )

(2)平行四边形可分成两个完全一样得三角形,所以,平行四边形也有两条对称轴。( )

(3)圆上任意两点间得线段都是圆得对称轴。( )

(4)有两条对称轴得图形只有长方形。( )

5. 画出下面每组图形得对称轴.各能画几条?

五. 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得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结束语:

师:对称是一种美,是数学美在生活中得具体体现,希望大家能运用今天所学知识把我们生活装扮得更美丽、更精彩。谢谢同学们得合作,再见。

《对称》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用坐标表示轴对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2.2.2节内容.课时要求一课时.

《用坐标表示轴对称》体现了轴对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应用,从数量关系的角度刻画轴对称的内容,包括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或图形的坐标变换以及由点或图形坐标变换引起点或图形对称轴的变化的内容.教材从观察和实验入手,归纳得出坐标平面上一个点关于x轴或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的对应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利用这种关系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一个图形关于x轴或y轴对称的图形.本节课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图形轴对称变换之后的坐标的变化,把“形”和“数”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把坐标思想和图形变换的思想联系起来.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

①平面直角坐标系;

②表示点的坐标;

③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特点;

④点的坐标与位置的关系;

⑤作轴对称图形.

学生接受新知识所需准备的知识与能力:

①表示点的坐标;

②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特点;

③点的坐标与位置的关系;

④作轴对称图形.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点关于对称轴的对称点.

(2)能表示点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会表示关于平行于坐标轴的直线的对称点的坐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找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之间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在找点、描点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观察探究的能力,让学生感悟轴对称图形的应用价值.并能体验生活中美丽的对称轴图形.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用坐标表示点关于对称轴对称点的坐标.画一个图形关于坐标轴的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找对称点的坐标之间的关系

五、教法、学法

教法:采用“游戏----实验----观察----探究”式教学法,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活动起来,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并总结规律.

学法:让学生自主进行,亲自经历用坐标表示轴对称的探究过程,感受其应用的规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最后对总结规律的语言表述作以规范,并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运用.

六、教学准备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尺子.

学生用:每位学生准备坐标纸1张、铅笔

七、本节课特点及预期目标

特点:寓教于乐,通过活动实例让学生迅速掌握相关知识.

预期目标:了解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能表示点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会表示关于平行于坐标轴的直线的对称点的坐标.能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点关于对称轴的对称点.

八、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怎样作一个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

(2)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

(3)点的横、纵坐标值与它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2.展示学习目标.

(1)能在平面坐标系中作出已知点关于坐标轴的对称点.

(2)能发现并归纳关于x,y轴的对称的点的坐标特点.

(3)能应用对称点的坐标特点解决问题.

3.提出学习要求,学生开始通过游戏自学.

(1)思考中的西直门与东直门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能写出西直门的坐标吗?这两个点的坐标有什么联系?

(2)通过游戏找出点(x,y)

关于x轴、y轴的对称点坐标.

(3)完成课件上的作业.

4.互动互教.

(1)周围同学互教任务,务求最大可能教会旁边同学.

(2)由教师讲解学生都不会或存在疑虑或存在分歧的知识.

(3)教师预备补充讲解:“关于坐标轴对称的两点的坐标值特点”的形象记忆方法:关于谁对称谁不变,另一个变相反数.

5.当堂训练

(1)学生按要求,完成当课本练习第2、3两题.

(2)补充训练可以稍难于课本知识的题目.

6.小结与作业

(1)出示本次课的学习目标(以问题形式).

(2)学生根据问题,梳理学习目标并进行自查.

(3)布置作业.(选自课本习题和一个补充题).

九、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学生熟悉、向往的北京城内天安门、长安街、东直门等的方位引入新课,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式教学法,通过游戏找对称点同学的坐标,寻找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研究同学之间的距离关系发现点的坐标之间关系,使学生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寻找规律后通过练习检验其正确性.并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也使学生特别是学有困难的学生都能达到基本的学习目标.然后通过把点的研究改为研究图形在坐标轴中的对称图形,使学生再次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我在这节课的情绪高涨,精神振奋,同时我也在用这种情绪来感染学生,让他们有一种成功的快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在数学学习中寻找快乐.

《对称》教案 篇7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第三课时《镜面对称》教材第69页。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了解镜面对称及其应用,欣赏镜面对称图形;思考并探索镜面对称下图形的变化。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在活动中,感受镜面对称的趣味性,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照镜子、玩游戏等实践活动,知道镜面对称的特点

难点:理解镜面对称在镜面成像时所发生的变化。

四、教具准备:

镜子、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观看“猴子捞月”的故事,引出问题。

(二)、新知探究

1、照镜子体验。

老师背对着大家,我却知道哪个小朋友在对着镜子做鬼脸!为什

么?

2、感知镜面对称的性质

(1)操作活动一:“照镜子,做上下活动头部”。

(2)操作活动二:“照镜子,前后活动头部”。

(3)操作活动三:“照镜子,左右活动头部”。(难点!)

(4)小结:在我们照镜子时,镜子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了对换。

3、巩固练习

游戏“照镜子”。老师做镜外人动作,学生做镜中人动作。

4、拓展练习

(1)、选择:哪面镜子是我照的样子,把它圈出来。

(2)、利用镜子找另一半。

(3)、镜子中的数字。

(4)、图片欣赏。

观察一下,图片中真实的景物和他在水中的倒影有什么关系?小结:形状、大小相同;景物中上下位置不同的两个点再倒影中的位置恰好相反。

(三)、回顾总结,反思学习镜面对称现象的收获

说说这节课里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货?

(四)、布置作业:写数学日记《镜子里的知识》

《对称》教案 篇8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教育)

1.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认识轴对称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的性质.探索并了解基本图形(线段、角、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及其相关性质.

2.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认识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成的线段都被对称中心平分的性质.探索并了解基本图形(平行四边形)的中心对称性及其相关性质.

教学重点 轴对称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和 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根据图形的对称性作图和图案 设计。

教学媒体 学案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知识梳理】

1. 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的意义

(1) 轴对称:两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后能够互相重合 ,我们就说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对称点,对应线段叫做对称线段.

(2) 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对折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 称轴.

(3) 轴对称的性质: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广条直线对称,那以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4)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① 线段:有两条对称轴:线段所在直线和线段中垂线.

②角:有一条对称轴:该角的平 分线所在的直线.

③等腰(非等边)三角形:有一条对称轴,底边中垂线.

④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每条边的中垂线.

2. 中心对称图形

(1)定义:在平面内,一个图形绕某个点旋转180○ ,如果旋转前后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 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叫做它的对称中心.

(2)性质:中心对称图形上的每一对对应点所连成的线段都被对称中心平分.

(3)中心对称与旋转对称的关系:中心对称是旋转角是180o的旋转对称.

(4)中心对称的判定:如果两个点的连线被某一点M平分,则这两个点关于点M成中心对称.

(二):【课前练习】

1. 如右图,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

2. 下列图形中对称轴最多的是( )

A.圆B.正方形C.等腰三角形D.线段

3. 数字______在镜中看作

4. 如右图的图案是我国几家银行标志,其中轴对称图形有( )

A.l个 B.2个 C.3个 D.4个

5. 4张扑克牌如⑴所示放在桌子上小敏把其中一张旋转180

后得到如图⑵所示,那么她所旋转的牌从左数起是 ( )

二:【经典考题剖析】

1.如图,已知直线 1 2,垂足为O,作线段PM关于直线 1、 2的对称线段M1P1、M2P2 ,并说明M1P1和M2P2 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

2.如图,一张矩形纸片,要折叠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小明把矩形的一个角沿折痕AE翻折上去,使AB和AD边上的AF重合,则四边形ABEF就是一个最大的正方形,他的判断方法是______

3.如图,将标号为A、B、C、D的正方形沿图中的虚线剪开后得到标号为P、Q、M、N的四组图 形,试按照哪 个正方形剪开后得到哪组图形的对应关系,

填空: A与_____对应, B与______对应,

C与___ _对应, D与______对应.

4. 如图所示图案中有且 只有三条对称轴的是( )

5.已知四边形ABCD和AB的中点O,求作四边形ABCD关于点O的对称图形.

三:【课后训练】

1.如图是四幅美丽的图案,其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个数是(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若图形关于某一条直线对称,则连结相应两对称点的线段必被对称轴________.

3.如图,由 正三角形和正方形拼成的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而不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等腰梯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

B.正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

C.矩形是轴对称图形且有四条对称轴

D.菱形的对角线相等

5.在右图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

6. 字母A,B,C,D,E,F,S,X,Y,Z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有_______个.

7.某学校搞绿化,计划在一矩形空地上建一个花坛,现征集设计方案,要求设计的图案由圆和正方形组成(个数不限)并使矩形场地成轴对称图形,请你试试看.

8.小明发现:如果将4棵树栽于正方形的四个顶点上,如图⑴所示,恰好构成一轴对称图形.你还能找到其他两种栽树的方法,也使其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吗?请在图⑵、⑶上表示出来.如果是栽5棵,又如何呢?6棵、7棵呢?请分别在⑷、⑸、⑹上表示出来.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