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优秀(精选6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优秀 篇1
【设计理念】
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古诗)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是读。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把象外之象的言语的敏感通过想象转变成形象的.图画,以调动学生的稳性思维。指导学生沿着诗文简练言语的阶梯去感悟作者的精神境界,体会诗的意境。
【设计特色】
以读为主,想象感悟诗境。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明确目标
1、一提起家乡,我们都感到特别亲切。请同学们背一背思乡的古诗。
2、出示课题,点明目标。
二、初读全诗,了解诗意
1、要求学生画出生字,读懂字音(特别是诗中六个多音字)。
2、提出朗读要求:
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读顺了再读几遍。
3、指名朗读,师生点评。
4、全班齐读。
5、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注释,初步了解诗意。
三、细读全诗,理解诗句
1、理解前两句诗意思:
⑴提问,抓住关键字眼。
⑵要求用文中三处地名画简笔画。
⑶根据简笔画巩固诗句意思。
2、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
⑴提问,抓住关键字眼。
⑵简介作者。
⑶点明重点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
四、精读全诗,想象诗境
1、生反复读:
春风又绿江南岸。
2、想象感悟诗境画面。
3、出示:
()又()江南岸,并要求仿写交流。
4、抓住“绿”字,启发学生深入想象家乡美景,用三、五句话描写场景。
5、简介诗人背景。
五、美读全诗,体味节奏韵律
1、出示挂图。
2、有感情朗读全诗,读出节奏、韵味。
六、熟读全诗,当堂背诵
1、训练学生朗读,指导背诵。
2、当堂背诵并默写全诗。
七、总结,拓展
1、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试想象,作者可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了“绿”字?
2、课外找些王安石的诗词阅读。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优秀 篇2
【设计理念】
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古诗)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是读。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把象外之象的言语的敏感通过想象转变成形象的'图画,以调动学生的稳性思维。指导学生沿着诗文简练言语的阶梯去感悟作者的精神境界,体会诗的意境。
【设计特色】
以读为主,想象感悟诗境。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明确目标
1、一提起家乡,我们都感到特别亲切。请同学们背一背思乡的古诗。
2、出示课题,点明目标。
二、初读全诗,了解诗意
1、要求学生画出生字,读懂字音(特别是诗中六个多音字)。
2、提出朗读要求:
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读顺了再读几遍。
3、指名朗读,师生点评。
4、全班齐读。
5、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注释,初步了解诗意。
三、细读全诗,理解诗句
1、理解前两句诗意思:
⑴提问,抓住关键字眼。
⑵要求用文中三处地名画简笔画。
⑶根据简笔画巩固诗句意思。
2、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
⑴提问,抓住关键字眼。
⑵简介作者。
⑶点明重点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
四、精读全诗,想象诗境
1、生反复读:
春风又绿江南岸。
2、想象感悟诗境画面。
3、出示:
()又()江南岸,并要求仿写交流。
4、抓住“绿”字,启发学生深入想象家乡美景,用三、五句话描写场景。
5、简介诗人背景。
五、美读全诗,体味节奏韵律
1、出示挂图。
2、有感情朗读全诗,读出节奏、韵味。
六、熟读全诗,当堂背诵
1、训练学生朗读,指导背诵。
2、当堂背诵并默写全诗。
七、总结,拓展
1、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试想象,作者可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了“绿”字?
2、课外找些王安石的诗词阅读。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优秀 篇3
一、说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王安石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2、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他们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有描写春天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个黄鹂鸣脆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等;有写借明月而思乡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等等;通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积累了王安石的《梅花》、《元日》、《书湖阴先生壁》等等,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a、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b、结合画面、音乐、想象江南春的美景,揣摩作者用“绿”的精妙,反衬作者的思乡之情。
c、通过意境的创设、书写作者的心声、拓展资料的展示,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顺势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通过想象江南春美景、书写作者的心声、背景的资料拓展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用意是本课的难点。
5、教学准备
a、教师:制作好课件;反复朗读并背诵诗词,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b、学生:字典;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明月的诗句;搜集王安石的诗句;搜集作者的资料等等。
二、说教学策略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学情,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
苏藿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通过板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
3、想象法: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抒发内心的情怀,发表独立的见解,揣摩人物的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大教学板块:
(一)、师生对诗,创设诗韵课堂
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所以我准备用以“愁”为主题的诗句进行师生对诗的形式引入,让学生快速地进土诗的课堂。
之后就导入课题,再读题、解题:重点是指导读准“泊”,理解“泊”。
(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意
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形式指导学生把诗读正确,重点指导读准“间”读jiàn(因为是“间隔”的意思);“万重山”的“重”读сhóng;“还”读huán;第二步通过范读、模仿读,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步指导学生读懂诗意。
最后一步具体操作如下:先指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即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再交流自己分别读懂了哪个字或哪句诗的意思。在交流的过程中,针对四年级孩子对诗中出现的地名词的比较模糊,我准备让学生上黑板板画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的.概念,同时也借助板画指导学生理解第一、二行诗句的意思,从而解决初读理解上的难点。再借助板画了解诗人此时人在何处(瓜洲)。
我觉得这一板块的教学能达成目标一。
(三)、品读诗文想象江南春的美景(绿)
第三板块教学为了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读诗、换词、想象、音乐画面等手段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的精妙,具体操作如下:
1、读“绿”
我先通过引读法,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调动学生读诗的兴趣,反复吟诵“春风又绿江南岸”。
2、悟“绿”
第一环节先让学生理解“绿”的原意,再理解它在诗中的意思,接着通过换词,再引用王安石的典故,体会“绿”的精妙。第二环节主要是读和想象。先让学生自由练读,浮现画面,再把脑海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接着点击春天“鸟语花香”的音乐,追问学生: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能不能用我们积累的诗句来说一说,从而整合了其他描写春天的诗句。有利于创设诗韵的课堂,还激起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这一板块的设计,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四)、回忆往事书写亲情感悟乡愁
1、学生写话、交流
这一环节中,我结合上面的想象,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写话,回忆家乡的美好时光,为漂泊他乡而思念故乡之情做好铺垫。
2、紧扣“还”字,反复诵读
这一环节准备借助音乐、引读、诗人的北京资料,一步步敲击诗人想还却不能还的无奈的心情。这一板块的设计是为了达成目标三,突出教学重点。
(五)背诵全诗
(六)、拓展延伸:
1、拓展其余有关乡愁的诗句。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乡愁的诗句
通过上述六把板块的设计,紧扣目标,层层推进,不断设置语言实践点,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并将本课诗句辐射到其余诗句,升华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不仅积累和运用了诗句,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和表达情感的空间。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优秀
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优秀,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优秀 篇4
本课是基于网络环境中利用网页进行古诗教学的设计,因此含有网页设计与课堂设计两个部分。现分别介绍如下:
【网页设计思路】
网页设计理念:
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学习的资源能以多种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网络使用这些资源,无疑是对文本的一种生动有效的补充与拓展。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借助网络资源(注意:只是网络资源,而不是真正的因特网环境。即教师在上课之前把学生需要的资料收集整理好,集中在本地的局域网上供学生参考使用的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在设计中,考虑到该网页是用于课堂教学,因此要保证学生完成基本目标,学生借助过网络资源学习时是一种自主学习,如果网络课件没有适当控制,学生未必能保证把本课需要他们掌握的内容全部访问到,网页设计既要能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课文的基本目标,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思考与拓展。在本课的网页设计时,我采用了“阶段解密板块式”设计。阶段式学习能使学生能围绕学习目标层层深入学习,阶段内的板块又给了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密码设置使学生不至于迷失于资料的海洋中,有效的控制了网络课件,同时也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也可以使学生学习各尽其力。使网页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阶段解密板块式”设计详解:
1、阶段设计:
我将整堂课分为:“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学生探索研究”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主要用来解决古诗的教学内容,最后一阶段是对古诗的拓展。每个阶段内都有相应的学习板块供学生学习。每一阶段后都有一个交流汇报环节,在这里,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提供了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师生、生生之间走出人机对话的“一厢情愿”,同学与同学,老师与同学进行思想的“亲密接触”,有议论、有评价、有鼓励、有朗读等等,充分体现语文的人文关怀。在最后一个阶段,广阔的网络资源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自由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阅读的内容,突出阅读的个性,激发学生探索的火花。在三个阶段之间,我加了密码保护,即在第一阶段汇报交流完毕后,学习小组才能从老师那里获得密码进入第二阶段,同样,由第二阶段进入第三阶段也需要密码。
2、密码设计:
密码的设计主要是考虑到对网页进行有效控制,如果没有密码将网页控制,学生阅读的范围就非常大,学生熟悉网页要用去不少时间,从而降低了课堂时间的使用效率。
密码的设计也是为了让学习能力不等的同学各得所需。因为当能力强的同学很快达到了学习的基本目标后,就可以获得密码,这使他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更广的阅读。而学习能力欠缺的同学,因为没有密码,就会听听别人的汇报,或继续在基础板块中学习,直到完成课文学习的基本目标。这样能力强的同学获得了更多的信息与知识,而能力不足的同学,至少也掌握了应学的内容。
3、板块设计:
第一阶段内的板块:
“理解诗题、了解作者、学习诗句、古诗朗读”四个板块。在这些板块里有词语注释、作者生平、课文插图、地图、古曲音乐、古诗范读、简单的flash等内容。
第二阶段内的板块:
“全诗理解、回顾前面”两个板块。在“全诗理解”中,列举了两种全诗的解释,供学生参考。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通过“回顾前面”来理解古诗的思想感情。
第三阶段内的板块:
“回顾《泊船瓜洲》、王安石生平、绝句与律诗、古体诗与近体诗、王安石诗集选、‘绿’字的研究、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网上寻宝”九个板块。板块中一些艰涩的词句,都经过删改,做到尽量让学生能够读懂。在“网上寻宝”中列举了几个学习古诗的网站和常用的搜索引擎。
【课堂教学思路】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泊船瓜洲》,并会背诵。
2、通过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完成对古诗意思及理解,体会作者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3、应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自我发现、思考、搜集、处理、探究的学习方法。拓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学习形式策略〗
1、组成合作小组进行学习:
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2、自己独立学习:
让有个性思维的同学自由发展。
3、师生之间“谈话式”学习:
让学生能畅所欲言。
〖教学过程〗
一、示题引问
1、示题。
2、学生读诗,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
二、了解诗意
1、教师给同学介绍一位新的朋友、老师──网络,用它来学习古诗:
学生借助网页了解诗人、诗句的意思。
2、学生交流探讨学习收获:
⑴教师引导交流重点词的意思。
⑵解释全诗的意思。
三、体会古诗思想感情
1、学生通过网页了解全诗的意思。
2、体会古诗思想感情,读诗、背诗:
引导学生从诗中的词、句中去体会思想感情。
四、借助网页探索拓展
1、学生通过网页了解有关本诗和其他有关诗的知识。
2、学生交流学习的成果,学生将自己获得的资料分析得出结论进行交流
五、课后作业
将今天的学习成果,用word或powerpoint做成汇报作业。
〖课堂实录片段及解析〗
片段一:
(经过第一阶段网页学习后)
师:刚才老师在巡视时,有同学找老师要密码了,但是要获得密码,必须将你对诗句的理解对大家说一说,哪位同学准备好,就赶紧举手吧!
(举手的学生只有两三个,老师点了其中一位同学。)
生: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只隔着几层山……
师:对不起,我打断一下,你怎么知道京口和瓜洲之间隔着的是长江呀?
生:因为前面(网页)的.解释里说:瓜洲在长江(读重音)北岸,扬州市南,和京口相对。所以我知道京口和瓜洲之间隔着的是长江。
师:哦,原来你是借助注解明白的,阅读真仔细!哪位同学用其他的方法知道的?
(有两三个学生举手,点其一回答)
生:我是看地图知道的。(学生操作网页展示地图,指出长江)
师:你看到了长江,那你知道京口、瓜洲和钟山在哪里吗?
(生找不出来)
师:哪位同学帮帮他?
(举手的同学多了起来,点其一回答)
生:(操作网页将对应的地点名称拖到地图上相应的位置。)
师:你怎么知道这些地方在哪里呀?
生:前面(网页)说了: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江苏省镇江市(重读)。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市南,和京口相对。
钟山:现在南京紫金山(重读)。
师:真不错,能借助注解,把地图看明白!那位同学你明白了吗?
(刚才没有回答正确的学生点点头)
析:学生从文本阅读中获取字面信息,通过地图获得直观的信息,两种信息内化为学生的理解,在这里传统的学习与多媒体的优势找到一个和谐的融合点。
片段二:
(一学生回答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后)
师:理解得真好,能告诉大家你怎么明白这句诗的吗?
生:我是看注解知道的。
师:注解上怎么说的?
生:(操作网页展示。绿: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有“吹绿了”的意思。何时:什么时候。)
师:你能想象一下“吹绿了”的景象吗?
生:春天来了,草绿了,树绿了。
师:嗯,你的春天似乎缺乏生气,哪位同学再来想象一下?
生:春天来了,岸边的小草绿了,岸边的树的嫩绿的枝条随风摆动,绿树、绿草倒映在水里,水也染绿了,江水、树、草绿成了一望无际的绿色。
师:真美的绿呀!
析:虽然没有多媒体的形象再现,但是,学生对文字的感受更深刻了。这里学生不会因多媒体而产生思想的惰性,放飞了想象的翅膀,活跃了思维,这又怎是一个“绿”字了得。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优秀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两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体会两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学习方法:借用注释,查阅资料、工具书,质疑问难,自读感悟,朗读涵咏,讨论交流,等。
教学理念:以文定教、顺学而导──根据古诗词的体裁和思乡诗词的题材特点学和生学习古诗词的经验和规律,确定了以朗读品味为主的教学方法;依据单元、课文的编排特点,设计了对比教学的教学思路。
课前预习:
1、针对课文内容有侧重地查阅资王安石、张籍两位诗人的资料,对他们的基本情况、籍贯故乡、人生履历有所了解,并做简要地记录。
2、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语境,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诗词,并尝试读懂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1、同学们,我们上了五年小学了,一定学习过很多很多古诗,谁来站起来背诵一首,让老师欣赏欣赏!
(指名背诵)
2、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间,有写景的,有叙事的,有表明心志的,也有寄托情感的,有豪迈奔放的,也有细腻委婉的,老师今天也带来了几首古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配乐读古诗)
3、读后提问
师:这几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特点呢?(都是思念家乡的)
师:思乡是一种平凡而有高尚的情怀,她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自古至今,从未间断。今天再来学习几首思乡的诗词,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
(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诗词题目“泊船瓜洲”)
二、检查朗读,体会诗意
1、同学们在下面都已经预习了这首古诗,作者是谁?(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谁来把这首诗读一下?(指名读)
⑴纠正“间”的读音。一水间的“间”为什么要读成“ji?n”呢(因为是间隔的意思)
⑵京口瓜洲一水间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瓜洲被一道长江水隔开)
⑶数重山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把前两句一起读一读。
3、同学们打开《课前预习本》,我们把在课下预习时利用注释总结出来的大概意思交流一下
⑴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离南京紫金山也只隔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照我回到家乡呢?
4。同学们总结得都很好,不但把诗的大意说了出来,还加入了自己的想法,这样很好。
三、品味诗句,感悟诗境
㈠学习《泊船瓜洲》
1、齐读古诗,思考:
你觉得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呢?(春风)为什么?(因为作者看到春风吹绿了长江南岸,就想起了家乡)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有一个字非常有名,请大家把书翻到24页,我们一起读一读资料袋里面的文字。(齐读资料袋)这个字是什么?(绿)你读了这段文字最深的体会的什么?(一位这么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也要养成认真修改、仔细推敲的好习惯。)在这里绿是什么意思呢?(吹绿)再读一下这句诗,当你读这句诗的时候,脑海中会出现什么样的画面?(百花盛开,草木葱茏,鸟语花香,欣欣向荣)再读能用你学过的古诗来描绘一下你脑海中的画面吗?
3、我们闭上眼睛听一段音乐,(放音乐)
你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
(描写春天的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好美的诗句,好美的春天,好美的。江南!还有好美的学生!能记得这么多古诗,佩服。
4、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一个绿字写尽了江南无限的春光。老师想问一下,“又绿”是什么意思呢?(再一次吹绿)春风吹过江南,已经不知道多少回。江南的原野,也不知道绿了多少次。然而“明月何时照我还”,今天的江南,春风在,明月在,诗人却已经不在;春风年年回,明月日日悬,诗人却迟迟难归。
5、诗人为什么不回来呢,是远隔千里,路途遥远吗?作者现在又身在何处呢,他的家乡又在哪里呢?
(作者现在在瓜洲,他的家乡在钟山,)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读一读
6、(板画京口、瓜洲、钟山的位置。简单介绍三个城市:
a、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与瓜洲隔江相对。
c、钟山:南京的紫金山,在这里指南京,南京是王安石的第二故乡,16岁全家迁入南京,他两次辞去丞相之职,也是在南京居住,最后也是在南京病逝)
7、作者现在距离家乡是近还是远?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读一读,(一水间、只隔)
你能读出来很近吗?(个人读,齐读,范读)
(从南京出发到瓜洲,只有几层山、一道江的距离,请看大屏幕,我们看地图。从南京到镇江是69公里,坐城市高速列车,20多分钟就到了,从镇江到瓜洲就更近了。也可以说,作者才离开家,就开始想家了,换句话说,作者想回就回,为什么还要羡慕春风的一年一度?他又是为什么要离开如此依恋自己风景如画的家乡呢)
8、请大家看大屏幕。
(出示王安石资料)
1070年,王安石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掀起了一场以“理财”“整军”为中心,以“富国强民”为目的,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各个方面的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1074年,因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在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的共同反对下,第一次变法失败,王安石被朝廷罢免丞相之职。
1075年,王安石在多次拒绝未果后,再次被拜为丞相,但变法得不到支持,无奈之下,于1076年辞去官职,回到南京老家。
1086年,司马光升任丞相,废除新法,王安石忧愤病逝,《泊船瓜洲》这首诗就是在1075年作者前往京城赴任途经瓜洲所作。
9、看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你能体会到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吗?
(无奈、悲伤等)
变法的失败,儿子的离开,王安石早就对做官失去了信心,无奈皇命难违,在春满江南的时节,不得不离开他深深依恋的家乡。前途的迷茫,万千的愁绪化作两句千古绝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瓜洲钟山,一水之隔,却不能还,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吹,诗人难归,满腹无奈,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9、让我们一起再来大声吟诵这首诗吧。(齐读)
结束语
在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时,我们的心中,也会情不自禁地涌起那一股股难解的情感,那就时思乡情!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优秀 篇6
本课是基于网络环境中利用网页进行古诗教学的设计,因此含有网页设计与课堂设计两个部分。现分别介绍如下:
【网页设计思路】
网页设计理念:
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学习的资源能以多种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网络使用这些资源,无疑是对文本的一种生动有效的补充与拓展。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借助网络资源(注意:只是网络资源,而不是真正的因特网环境。即教师在上课之前把学生需要的资料收集整理好,集中在本地的局域网上供学生参考使用的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在设计中,考虑到该网页是用于课堂教学,因此要保证学生完成基本目标,学生借助过网络资源学习时是一种自主学习,如果网络课件没有适当控制,学生未必能保证把本课需要他们掌握的内容全部访问到,网页设计既要能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课文的基本目标,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思考与拓展。在本课的网页设计时,我采用了“阶段解密板块式”设计。阶段式学习能使学生能围绕学习目标层层深入学习,阶段内的板块又给了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密码设置使学生不至于迷失于资料的海洋中,有效的控制了网络课件,同时也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也可以使学生学习各尽其力。使网页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阶段解密板块式”设计详解:
1、阶段设计:
我将整堂课分为:“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学生探索研究”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主要用来解决古诗的教学内容,最后一阶段是对古诗的拓展。每个阶段内都有相应的学习板块供学生学习。每一阶段后都有一个交流汇报环节,在这里,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提供了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师生、生生之间走出人机对话的“一厢情愿”,同学与同学,老师与同学进行思想的“亲密接触”,有议论、有评价、有鼓励、有朗读等等,充分体现语文的人文关怀。在最后一个阶段,广阔的网络资源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自由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阅读的内容,突出阅读的个性,激发学生探索的火花。在三个阶段之间,我加了密码保护,即在第一阶段汇报交流完毕后,学习小组才能从老师那里获得密码进入第二阶段,同样,由第二阶段进入第三阶段也需要密码。
2、密码设计:
密码的设计主要是考虑到对网页进行有效控制,如果没有密码将网页控制,学生阅读的范围就非常大,学生熟悉网页要用去不少时间,从而降低了课堂时间的使用效率。
密码的`设计也是为了让学习能力不等的同学各得所需。因为当能力强的同学很快达到了学习的基本目标后,就可以获得密码,这使他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更广的阅读。而学习能力欠缺的同学,因为没有密码,就会听听别人的汇报,或继续在基础板块中学习,直到完成课文学习的基本目标。这样能力强的同学获得了更多的信息与知识,而能力不足的同学,至少也掌握了应学的内容。
3、板块设计:
第一阶段内的板块:
“理解诗题、了解作者、学习诗句、古诗朗读”四个板块。在这些板块里有词语注释、作者生平、课文插图、地图、古曲音乐、古诗范读、简单的flash等内容。
第二阶段内的板块:
“全诗理解、回顾前面”两个板块。在“全诗理解”中,列举了两种全诗的解释,供学生参考。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通过“回顾前面”来理解古诗的思想感情。
第三阶段内的板块:
“回顾《泊船瓜洲》、王安石生平、绝句与律诗、古体诗与近体诗、王安石诗集选、‘绿’字的研究、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网上寻宝”九个板块。板块中一些艰涩的词句,都经过删改,做到尽量让学生能够读懂。在“网上寻宝”中列举了几个学习古诗的网站和常用的搜索引擎。
【课堂教学思路】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泊船瓜洲》,并会背诵。
2、通过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完成对古诗意思及理解,体会作者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3、应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自我发现、思考、搜集、处理、探究的学习方法。拓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学习形式策略〗
1、组成合作小组进行学习:
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2、自己独立学习:
让有个性思维的同学自由发展。
3、师生之间“谈话式”学习:
让学生能畅所欲言。
〖教学过程〗
一、示题引问
1、示题。
2、学生读诗,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
二、了解诗意
1、教师给同学介绍一位新的朋友、老师──网络,用它来学习古诗:
学生借助网页了解诗人、诗句的意思。
2、学生交流探讨学习收获:
⑴教师引导交流重点词的意思。
⑵解释全诗的意思。
三、体会古诗思想感情
1、学生通过网页了解全诗的意思。
2、体会古诗思想感情,读诗、背诗:
引导学生从诗中的词、句中去体会思想感情。
四、借助网页探索拓展
1、学生通过网页了解有关本诗和其他有关诗的知识。
2、学生交流学习的成果,学生将自己获得的资料分析得出结论进行交流
五、课后作业
将今天的学习成果,用word或powerpoint做成汇报作业。
〖课堂实录片段及解析〗
片段一:
(经过第一阶段网页学习后)
师:刚才老师在巡视时,有同学找老师要密码了,但是要获得密码,必须将你对诗句的理解对大家说一说,哪位同学准备好,就赶紧举手吧!
(举手的学生只有两三个,老师点了其中一位同学。)
生: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只隔着几层山……
师:对不起,我打断一下,你怎么知道京口和瓜洲之间隔着的是长江呀?
生:因为前面(网页)的解释里说:瓜洲在长江(读重音)北岸,扬州市南,和京口相对。所以我知道京口和瓜洲之间隔着的是长江。
师:哦,原来你是借助注解明白的,阅读真仔细!哪位同学用其他的方法知道的?
(有两三个学生举手,点其一回答)
生:我是看地图知道的。(学生操作网页展示地图,指出长江)
师:你看到了长江,那你知道京口、瓜洲和钟山在哪里吗?
(生找不出来)
师:哪位同学帮帮他?
(举手的同学多了起来,点其一回答)
生:(操作网页将对应的地点名称拖到地图上相应的位置。)
师:你怎么知道这些地方在哪里呀?
生:前面(网页)说了: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江苏省镇江市(重读)。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市南,和京口相对。
钟山:现在南京紫金山(重读)。
师:真不错,能借助注解,把地图看明白!那位同学你明白了吗?
(刚才没有回答正确的学生点点头)
析:学生从文本阅读中获取字面信息,通过地图获得直观的信息,两种信息内化为学生的理解,在这里传统的学习与多媒体的优势找到一个和谐的融合点。
片段二:
(一学生回答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后)
师:理解得真好,能告诉大家你怎么明白这句诗的吗?
生:我是看注解知道的。
师:注解上怎么说的?
生:(操作网页展示。绿: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有“吹绿了”的意思。何时:什么时候。)
师:你能想象一下“吹绿了”的景象吗?
生:春天来了,草绿了,树绿了。
师:嗯,你的春天似乎缺乏生气,哪位同学再来想象一下?
生:春天来了,岸边的小草绿了,岸边的树的嫩绿的枝条随风摆动,绿树、绿草倒映在水里,水也染绿了,江水、树、草绿成了一望无际的绿色。
师:真美的绿呀!
析:虽然没有多媒体的形象再现,但是,学生对文字的感受更深刻了。这里学生不会因多媒体而产生思想的惰性,放飞了想象的翅膀,活跃了思维,这又怎是一个“绿”字了得。
(热)《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优秀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优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