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9-28读后感

请欣赏人生读后感(精选9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生读后感 篇1

偶然间,翻开路遥的《人生》,被一行行淳朴的文字所吸引。在书的封面有这样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从主人公高加林的一生经历,我看到了他的跌宕起伏与无奈。从教师到农民角色的转换,使他难以面对现实,痛不欲生,而在这期间,她却收获了一份最纯真而美好的爱情,陪伴他度过最低谷的时期。而没过多久,这个农民走进了城市,由于信念的不坚定,使他放弃了单纯善良的农村姑娘,选择了高中同学黄亚平。谁又能想到,命运又一次捉弄了他,使他重返农村。他的一生,在得到中失去,在失去后得到而又失去,正如小说中路遥所说:“生活啊,有时候让梦想变成现实,有时候又让现实变成梦想。”

什么是人生呢?我认为人生就是在你这一生中面对的种种选择,以及作出选择之后,所付出的代价以及所承担的后果,选择或对或错,后果或成功或失败,但这都无可厚非,因为都是自己的选择,也正是在种种选择中,才有了感悟人生,收获经验的机会。

谁也没有预知未来的能力,我们能做的唯有珍惜眼前,活在当下,知足,方能长乐。愿我们在作出选择时能不忘初心、满怀理性与道德。也希望在多年之后回望自己的人生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愿老去之后,有一个嘴角上扬的青春。

人生读后感 篇2

这是我读完《人生》的第四遍,看书时的热情与读完后的震撼丝毫不减前几次,只可惜内心的波澜与写作的冲动并不等于写作能力,在短暂的挣扎与痛苦的叹息后我决定暂缓写读后感。对我来说看书是很爽的,写东西是相当痛苦的一件事。我又看完了《活着》与《天堂向左,深圳往右》,这时该写的读后感已堆积起来迫使我不得不动笔了。办公室里静悄悄的,我对着电脑,已经找不到一丁点读这本书时的感觉,尽管只过去了三四天。我试着找找其它线索,翻开手机的便签,读《人生》的那段时间只记录了这么一句感悟:

“只有等我回头再看《人生》时,才知道它对我的影响有这么大。”

我曾这样总结自己:四五年前,我一边抓一把干吃面扔进嘴里,一边埋头往网吧跑,而现在作为一个创业者,一个有理想有追求年轻人,尽管仍然没有可拿出来说的成就,倒是累积了一肚子失败的经验,但我始终坚信我所做的事情是正确的,会成功的,依然能够很坦然的面对生活。

“这就是我的人生”我想,我内心里把失败当做一种不错经历,我把生活中的影响自己情绪变化的事情记录下来当做一笔“财富”等等,这些应该属于价值观或人生态度等精神层面的东西,这些东西绝不是随着年龄与时间增长而必然产生的,我以前以为是创业这几年丰富的经历的原因。当我再读《人生》时,才感悟到所有的一切与这本书是息息相关,冥冥之中受着书里的鞭策与指引,它的教育意义绝对可以与书名相匹配。

作家往往的情感丰富,感悟很多,而他们总结出的生活感悟奥妙不会直接说出来,往往会夹杂在描述的故事中间,有些必须是从故事情节里自我感悟,有些会直接描述出来,路遥就属于后者。我读第四遍时,就摘抄了不下六十句环境动作等的描写以及作者想要说的告诫年轻人的话,现引用一句《人生》里的句子:

“对待社会,我们常说要向前看,对一个人来说,也要向前看。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方面不满意,就灰心。”

刚听到《人生》这本书的名字时,我还在想是什么书敢叫这么大的名头,最后一看是路遥写的,我便觉得理所当然。那会我刚看完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第一遍没怎么感觉,只是了解了故事的大概。但其实已经影响了我。舍友让我给他推荐书时,我毫不犹豫的说“看路遥的《人生》吧,篇幅短,语言朴素又文采十足,而且意义非凡”

后来他让我简单给他讲讲书中的故事,我之前没有准备,但还是断断续续讲完了,那会哪能想到这些东西。我也与阿丹也争论过主人公高加林,她说她不喜欢高加林,喜新厌旧,几乎每个人都喜欢巧珍,我曾为他辩解过,具体怎么辩解的记不清了。反正我是很喜欢这个角色……

人生读后感 篇3

这本书很有年代感,感觉就是在那个年代真真切切发生过一样。我们无法倒退历史,却可以透过书本感知厚重。喜欢开篇路遥的引言部分:“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別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

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可以说,农民刘巧珍和知识分子高加林之间的爱情悲剧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的,太阳底下无新鲜事,爱情并不只是简单的相濡以沫,要长久的亲密关系,还需要精神上的共鸣,两个人必须要相配。

如果说刘巧珍对于高加林来说是青砖碧瓦,那黄亚萍就是广厦高楼吧!二者都不是优他的最佳选择。然而,在我眼里,两个姑娘都是优秀的女性,或勇敢,或淳朴,或热情,或高知,她们对自己有较为正确的认识,她们都有自己的期待和付出,反观高加林,尽管人生路途坎坷,但这个人物身上有太多太多的矛盾点,又恰如其分了代表了一类小人物。看到他,更应值得的,是反思。

人生读后感 篇4

《人生》是著名作家路遥的优秀作品之一,《人生》之所以称之为优秀的著作不仅在于书本身内容的精美还在于它对读者的影响。马云曾说:“,路遥对我的影响最大。18岁时,我是蹬三轮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人生》可以算得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人生》主要讲述了青年人高加林在几次出农村与回农村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

高加林是一个有志气和理想的人,他不甘一辈子都留在农村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种地。于是他选择出农村去读书可上天跟他开了个玩笑,他没考上大学只能回到农村来。好在他是高中毕业有点文墨便可以在农村当个教师。正当他还满意教师的身份时,老天又跟他开了个玩笑把他从民办教师的位置上拉下来变成了个地地道道农民。他只能灰溜溜地跟着农民们去出山,从那以后他经常跟自己赌气,干活时为了发泄心中的怒气拼命的干活,结果手磨破出血了、浑身难受。就在这时暗恋高加林许久的巧珍跟他表明了心意,高加林在巧珍的贴心的呵护下慢慢地重拾了生活的希望,每天都很努力的去干活,以为自己会在农村娶巧珍一起生儿育女。可现实偏偏不往这方面发展,高加林当上了县城的记者。

他怎么当上记者的呢,还得从那股不良的社会风气说起,马占胜为了讨好高加林的叔叔便给他走了个后门。来到县城后的高加林感觉自己的人生一片坦途,更加努力的工作。就在这时他高中时的喜欢他的女同学黄亚萍向他表明了心意同时希望高加林能跟她到大城市去发展。高加林权衡再三后为了自己的前途决定跟巧珍分手选择黄亚萍。巧珍跟高加林分手后悲痛不已、伤心欲绝后不得已选择嫁给追求她很久的马栓。高加林的好日子没过多久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可是风雨欲来山满楼呀。高加林被人举报走后门,经党纪委的决定将高加林送回农村改为农村户口。这下高加林的心理简直是坐过山车般的,高加林经过再三思考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是巧珍于是决定于黄亚萍分手,也为了亚萍的幸福。当高加林得知巧珍已另嫁他人了既悲痛又悔恨不已,这下高加林只能带着伤痛的心又回到农村。好在父老乡亲都是些善良的人他们都友好的安慰高加林。

高加林在短期里经历了他个人生活道路上这个短暂而又复杂的变化过程,这些都让他来不及思考就发生了。高加林本是个有理想和报负的青年,可他就是不能衡量现实与理想中的距离。正如书上所说他,希望的那种“桥”本来就不存在,“虹”是出现了,而且色彩斑斓,但很快也消失了。他仍要面对现实。

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在我们年轻时期更应该注重自己所走的道路,正如柳青所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应该拥有理想甚至可以去幻想,但我们千万不能抛弃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东西。我们应该正确的对待现实和理想,有个清晰的意识。如果不然在人生的道路上跌了一跤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这就是我在《人生》所领悟到的道理。

一千本《人生》,有一千个读者,更有一千个解读。

人生读后感 篇5

《人生》是我看路遥的第二本书,第一本书是《平凡的世界》,路遥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四十岁的年纪活到了六十岁的经历,不敢相信,路遥的人生究竟经历了什么,他似乎是为数不多的作家里面把人生看透了的。从孙少平到高加林,都记叙的是文革期间黄土高原人民生活的现状。

《人生》,记叙了高加林从高中毕业回到黄土到离开黄土,在回到黄土的起起伏伏的人生经历,也反应的高加林内心的变化以及与农村姑娘、城市姑娘之间的感情瓜葛的一生,读完这本书对高加林的评价我不敢说不好,只能说是遗憾,人都会败给现实,导致高加林悲催命运的,只是这个社会,有的人普普通通,平平凡凡过完一生,而我却欣赏高加林这种敢于反抗命运,即使结局是悲惨的,即使他抛弃了巧珍,即使他最后失败,但是他是那个敢于反抗命运的战士,在那个年代想要过上好一点的生活,他还能做什么,他只是一个文化人,只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即使他对不起巧云,但是你成功了,别人不会在乎曾经是怎么样,他也希望有一天他可以成功,他可以让他们村里的人为他感到自豪。最后书籍《人生》带我们走进不一样的生活,人生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可以这么说,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了什么样的人生。

人生读后感 篇6

昨晚看完了平凡的世界,今天看了人生,路遥先生的书都是悲剧,可能是悲剧更能引人深思吧,喜剧都是一笑而过,但是人生不总是喜怒参半,蔡康永老师说过,开心和难过不是生活,平和才是生活最好的情绪。

说回这本书,很短的一篇小说,男主角高加林本来是农村的教室,被别人走后门挤成农民之后,每天郁郁不得志,总惦记着自己在当时可以说是光鲜亮丽的教室工作,对务农赶集这种农民生活嗤之以鼻,却在期间收获了巧珍这个单纯善良,用情至深的纯真感情。不久其叔父从军归来在地方当官,叔父的手下人自以为是的帮高加林安排了县上记者的体面工作,加上高加林本来外形不错,会打篮球,也有墨水,在县上都成为了明星,和以前高中的旧相好亚萍重新相遇,亚萍不比巧珍,是城里孩子,见多识广,谈吐高端,于是高加林决定抛弃巧珍和已有男友的亚萍走到一起,巧珍在伤心欲绝之下嫁给了自己并不爱的一个老好人。后来高加林走后门被曝光失去了工作,和亚萍分手,回到了乡里,巧珍还是为着他好,但是一切都已经晚了,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我不知道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什么,不敢妄自猜测,也觉得对读者来说并不重要,要紧的是你从中读到了什么,我觉得还是有一些点值得思考的

首先是站在高加林的角度,他在失去一切之后才发现自己真正爱的是巧珍,那如果他没有被举报走后门了,他会哪天醒悟吗?我觉得应该不会。当他失去一切,他觉得自己又是个农民了,巧珍的好才被无限放大,占据他所有的心,如果他和亚萍去了大城市,他级别越来越高,他就会觉得自己当初和不识字的巧珍分手是正确的,哪怕巧珍多么爱她,可是他们没有共同话题啊,巧珍不会和他聊国际冲突能源危机啊,这时候如果再出现一个人,比亚萍还见多识广,谈吐高端,讲的都是火星移民,飞船动力,他是不是又会变心?那爱情究竟是什么?难道换一个环境就要换一个能聊的来的伴侣,你进步快了伴侣没跟上就要换一个?那人一辈子如果不断进步,不断迁徙,得换多少伴侣?人生有太多问题没有答案了,哪怕没有答案生活也会继续,你的答案也会被时间所翻译。

巧珍,好姑娘,嫁给了不爱的老好人,也许结婚生子有一天终会被感动,就像润叶一样;和高加林在一起也许有一天人老珠黄就会被厌弃,加林在我眼中还是比较好高骛远的,你说哪一种好?都不好!有更好的吗?没有,哪有那么多选择啊人生!

其他的我就不一一说了,路遥先生写的书很现实,也许我过几年再看会有不一样的体会,哪怕到时候的体会不一定是对的,人生真的没有绝对的对错,有些东西,你今天觉得是对的,明年的今天可能又不对,难怪诗人要今朝有酒今朝醉,莫使金樽空对月了。

我们总是想寻找人生的标准答案,总是希望有人可以告诉我们标准答案,可是人生就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如果有,只能时间来告诉你了。

人生读后感 篇7

《人生》以它所描绘出的浓厚的乡土气息、逼真的生活画面、活生生的人情世态以及主人公对理想、爱情的追求,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尤其是男主人公高加林的形象,令人回味不已。

故事中的高加林,他有自己的理想、感情和人生观,他不愿像他的父辈们那样,为了温饱一辈子厮守匍匐在黄土地上,他有知识、有文化,他要发挥自己的才能,追求自己的理想,渴求一种新的人生。就这点来说,高加林具有新一代青年的思想和气质——创造、开拓、不满足于现状。然而,高加林的种种努力并没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反倒被现实给“嘲弄”了:在那个偏远的小山村里,他的民办教师地位被无端挤掉,唯一能够显山露水的机会被剥夺了,他痛苦、伤心、愤懑。新一代农村青年形象的高加林,与高家庄这个落后、愚昧、闭塞的小山村是格格不入的。因此,高加林进城的心理成为必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终于踏进了城里,来到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一个能让他施展才干,尽情挥洒才华的天地;生活的召唤,理想的憧憬,使他干劲十足。深夜抢险救灾,不顾疲劳连夜改写报道,他切实为自己的人生奋斗着,拼搏着。

高加林那蔑视世俗、自强不息的闯劲和干劲让人感动。然而他也有自身的弱点,当他看到家乡贫穷、愚昧、落后的一面时,不但没有想方设法去改变家乡的现实,反而选择了逃避现实。他认为,摆脱了家乡小山村的羁绊,到外面的世界就可以一显身手了,可正是由于他的这种软弱自私,才致使他走过了一段遗憾的人生。

故事中的另一个容易争论的问题,就是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纠葛。有人认为高加林是现代生活中的“陈世美”,而我却不这样看,我认为他们的分手是现实的必然。现代青年对爱情的追求,大多是以志同道合、有共同语言为基础。刘巧珍虽然有中国农村妇女的传统美德,温柔善良、勤劳贤惠、通情达理,而且长得俏丽,然而她缺乏知识、没有文化,与高加林少有共同言语,更谈不上志同道合,他们的爱情没有坚实的基础,是不牢固的,所以在爱情和事业的选择上,高加林选择了后者,这是必然的;而后来高加林和黄亚萍分手后,家乡那个曾为他爱至痴狂却又被他抛弃的姑娘巧珍也另嫁了——在这双重打击下,高加林几乎崩溃了,他背着铺盖卷,灰心丧气、满腹辛酸地回到家乡。

山依旧,水依旧,桥还是那座桥,一样的景,两样的情,一曲《叫声哥哥,你快回来》荡气回肠,令人肝肠寸断,得到的失去了,失去的却永远不能再得到,那悲痛的哭声,倾诉了高加林多少的委屈,懊悔和辛酸啊!此时,一条弯曲的路在他脚下延伸,这是一条漫漫的人生路啊!他该怎样去走呢?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我们该怎样留下自己的脚印呢?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深思,都要严肃对待的问题。

人生读后感 篇8

人生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但是我们还要好好活下去,因为这里有我们亲爱的家人……

一个人的人生,很长很长,我们会面临无数次选择,走错一步就会影响我们一生。

路遥先生笔下的《人生》讲的是出生在农村贫困家庭的高加林,面对无数打击后,如何继续热爱这的活下去。高加林从小生活条件极差,成绩优异,但因为种种原因却没有考上大学,回老家当了一名老师。但是没有任何理由,他却被学校开除了。他只能去农村干活,爱上了刘巧珍,生活再次来了反转,他竟然去县上当上了记者,却爱上他高中同学黄亚萍。就与巧珍分手了。可他又被县上无情的开除了,结果,他的事业爱情全泡汤了。

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这样,不会处处顺心,处处如意,我们也会面临无数次选择。挫折经常光临我们的人生,但是我们需要热情地活下去,不被挫折打败,不畏人生的艰险,披荆斩棘,终究会塑造出一个完美的自己。

又是什么驱使着我们继续前行呢?不是那梦寐以求的岗位,也不是那楚楚动人的情人,而是永远爱我们的亲爱的父母。史铁生先生在《秋天的怀念》中说:“妈妈昏迷前最后一句话是‘儿子和小女儿要好好活着’”父母希望孩子健健康康,为了孩子甚至愿意牺牲自己。作为儿女的我们,为了父母的良苦用心,为了保持那最纯洁最真挚的情感,让我们继续热爱生活,热爱自己与父母。

我11年的人生,也不是那么顺利,也会遇到很多问题,每每我想放弃时,我脑海中就会看到父母慈爱的眼神和路遥的《人生》……

人生读后感 篇9

《人生》这本书,是爸爸送我的十五岁生日礼物。鹅黄的封面上,寥寥几笔画出一轮夕阳、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与一抹孤寂的背影,“人生”二字遒劲有力。接过书,我像着了魔似的,迫不及待地翻看起来。

夏日傍晚,闷雷滚滚,仿佛有怒不敢言似的,让人心里又闷又湿,不痛快。主人公高加林光着身子,汗流浃背,向我奔来。我隐隐感觉不妙。老两口看见儿子,笑了;而他,却一头倒在床边。这是怎么了?老两口替我问出了答案——原来,他高中毕业后,回村里当上了民办小学的教师,不料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了,他不得不重新回到黄土地上劳动。读到此处,我为高加林感到不甘,可有什么办法?生活仿佛从来就是如此不尽如人意。

此后,高加林每天拼命干活,却丝毫没减轻心中的愤懑。快陷入绝望之际,他遇到了巧珍。在巧珍眼里,高加林是完美的,她以满腔热情换得了高加林的注意;而在高加林看来,巧珍只不过是一个他在跌倒时可以与他分担痛苦的人。他心性高,自然看不上这样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姑娘,尽管他俩在草垛上赏月,在别离时相拥而泣……或许他流露过真情,但那只不过是感动而已。

终于,高加林等来了机会。他进城时遇见了老同学黄亚萍,两人有太多相似点,一拍即合。很快,他在巧珍来送狗皮褥子时,向她表明了心迹。他选择了黄亚萍,并依靠她的关系进城工作。巧珍在落寞之余嫁了人,与高加林再无瓜葛。可惜好景不长,高加林依赖裙带关系进城的事情败露,他再次回到了那片一直想逃离的黄土地。一切又回到原点,仿佛一切都不曾发生,这不禁令我想起一句话: “万物走到尽头皆是回归,而我还在自己的轨迹上追寻着远方。”

合上书,淡淡的黄土气息仿佛还在鼻尖萦绕。读完高加林的人生,我开始相信宇宙中或许真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就像老人常说的,冥冥之中一切皆有定数。我不止一次地想: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意义何在?人生带给我的困惑缠绕在我心底,剪不断,理还乱。随着时间流逝,我才慢慢明白一些。

初春,我去乡间田地里写生。线条自笔端缓缓流出,我恣意描绘着一幅幅蕴含勃勃生机的画面。田间有一条小溪,浅浅吟唱,缓缓流淌。拂面而来的风中夹杂着泥土的芬芳,好闻得很。远处跑来一个小女孩儿,她用稚嫩的眼神打量着我。她身后跟着一位老人,满头华发,精神矍铄。小女孩儿掬起一捧溪水,看着水中映出自己的影子,绽放笑容。她指着小溪问:“爷爷,溪水为什么会流啊?”老人没给出回答。“那溪水流到哪儿去了?”她又问。老人笑笑,蹲下身子,掐了一片绿叶,叶片上滚动着几滴水珠;又折下一朵野花,那花尖儿上顶着一颗亮晶晶的露珠。“这溪水呀,就像人生一样,会一直向前流动,你长大就明白了。快走吧,你奶奶要担心了……”老人一边将绿叶与野花放在小女孩儿手中,一边和蔼地说。我不知道她听懂这番话没有,我好像懂了——人生就像溪水一样,虽不知它为什么流动,它要流向何处,看似没有意义,却一直存在。当我们老了,追逐过名利之后,心闲淡下来,再来田间散步,或许会发现这条溪流很细,流得可能不远,尽头就在岸边的树叶上、花尖上。

尽头还可能在哪儿呢?冥冥之中,我被这样一个声音促使着放下画笔,去找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