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无人生还》读后感(精选10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无人生还》读后感 篇1
完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虽然已经高三了,但我还是无法放下书,还是想看书,没办法,几次提醒自己要好好学,就是改不了,言归正传:从一开始我就被这本书吸引了,小说一开头竟然同时进行了八个人的心理描写,这是我从未见到的,我对阿加莎的文字掌控能力佩服的五体投地,在整个小说中都曾经多次进行过很多人的心理描写,这对作家的能力是一个极大地考验,八个不同经历的人必然是八种不同的心理,你要把每一个人的心理都捉摸透,都不尽相同,事实证明阿加莎经受住了这样的考验,她的文章完全折服了我。
说实话我,我完全被这个最伟大的女性侦探小说家骗了,我从一开始认为欧文先生不在岛上,后来知道他在岛上,后来认为他是十人中的一个,到后来只剩三个人的时候我恍然大悟他根本不是这十人中的一个,但看到结尾才明白自己错了,法官竟然就是欧文先生,这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
法官一开始确实给人一种狡猾的感觉,但是他的年龄和他在整个团队中所成为的领导者角色都让人感觉这么一个老先生是杀人凶手是多么的不可思议。
说实话如果你要我说这一切都在情理之中我也不认同,但我认为这确实是在所有牵强的.解释中最好的解释。
孤岛杀人案这类的故事是最难以写的,因为你可能写着写着就发现自己无法写出一个完美的结局,所以也很少有作家尝试这种写作方法,阿加莎克里斯蒂确是开了孤岛杀人案的先河。一个女人,能有如此大胆的想象,如此缜密的思维确实让我自愧不如。
这九个人所犯下的八件案子确实都是法律惩办不了的,但话说回来其中的有些人真的该死吗?当然我认为不是这样的,但他还是杀了他们,这其实还是说明他更享受杀人的过程,而这个人是不是该杀却并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但他提到他对每个人的被杀顺序都是经过精心的准备的,死在前头的会受到少一点的心理上的折磨,这个说法非常有趣,而且再一次证明了人类心理暗示的强大,最后一位女家庭教师正是在强烈的心理暗示下自杀的,
其实我是蛮想学心理学了,不过听说心理学不好就业啊。真的是这样吗?
《无人生还》读后感 篇2
这是一本悬疑小说,不看到最后等作者解密,无从知道谁才是真正的策划者。因为书中刻意描写了每个人的心理活动,让人觉得每个人都是无辜的,这也是作者高明的地方。整本书情节精彩,环环相扣,看书的时候,连自己的呼吸都是小心谨慎的。
整本书讲了十个人(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有人因为他们的'过失死掉,但是他们却躲过了法律的制裁),在同一天,因为受到邀请然后怀着各自的目的去一个他们从来没去过的小岛。关于小岛的传闻很多,但是大家都不知道哪些是真,哪些是假。这十个人一来到岛上就被一个留声机宣布了他们曾经的犯下的罪行,然后按照某种计划,一个一个被暗杀掉,过程对于当事者来说当然充满了恐惧,猜疑和挣扎。但是终究逃脱不了命运的制裁,他们还都是一一死掉了。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疑惑当然是“到底谁才是整个事件的策划者?”同时为那十个人中大部分人犯下的罪行或惋惜,或气愤。他们这帮人就因为心中的私欲,践踏他人的生命,还利用自己的缜密心思或者社会地位逃脱法律的制裁,真是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他们每个人(除了那个策划者,这也是最后作者解密的时候才知道的),每个人都死有余辜。等他们都死完了,真有一种大快人心的感觉。
看完整本书,心得有二,一是人真是不要做恶,除非运气一直都很好,否则难免遇到更厉害的狠角色,就会遭报应。二是,希望可以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做一个聪明又内心强大的人,既可以保护自己,还可以尽可能地去伸张正义,打压坏人。
《无人生还》读后感 篇3
前天刚读完《无人生还》,继《东方快车谋杀案》后看过的又一本阿加莎的侦探小说,译者夏阳,翻译得很不错,流畅自如,能享受到阅读的快感,比起那些翻译名著的学究派译者来说,实在好太多,所以阅读的速度还比较快,。
想不到布置这场天衣无缝的谋杀案居然是那个法官,他实际上是装死,装死,这一点很关键,不然后面那些诡异的事也得不到解释,阿加莎实际上一直在书中营造一种气氛,她对读者的心里感受和节奏把握地很到位,让读者很容易陷入她营造的氛围之中,岛上每个人竟然能按照法官,或者说作者精心布置的局按童谣顺序死去,有点难以接受,因为任何一点插曲就能打乱这场布局,除非法官真能预知未来,但有一点很肯定,这十个人真正死于各人的良心,所以才会轻易落入法官布置的圈套中。
法官实际上把杀人当成了艺术,这更让我觉得恐怖,这十个人确实是逃过了灰色地带的法律,但是法官也无权利把自己当做上帝一样对其他人做出判决,我仍然觉得生命比任何一切都重要,为了这场精心布置的杀人游戏,把人的生命玩弄于股掌,心理变态的高智商人喜欢做这种事,所以我觉得布置这场死亡游戏的法官是可怕的,更何况法官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这么多人陪死估计也算是临死前的最后一场狂欢,我不知道这能否称人性中自私的一面,法官自私的一面。
而且我们应该尊重人性幽微和侥幸的一面,十个人虽然侥幸逃脱法律制裁,但是他们其实也一直在接受着良心上的煎熬,这其实比死更难受,我不知道死亡对他们会不会是一场解脱,虽然这种死去的方式从心理上来讲在我觉得太过残忍,原谅我对这十个人所怀抱的同情心。
世界上存在这样把生命当做游戏的人,实在可怕,但似乎好多美国一些电影就喜欢弄这种,顶着一个堂而皇之的伟大目的,把一群人放在一个迷宫或者一个荒岛做一个生存test之类的,像网络游戏一样,接受各种任务和挑战,怪物,细菌什么的,一路不断有人死去,最后活着的人才能逃离,布置这一切的人是非常不人道的,人的'生命不该是一种手段,而且,人性经不起考验和测试,所以,当十个人一个接一个地死去时,相互猜疑是人性正常的反应
当然,法官能部好这个精美的局,获取医生的信任首先是前提,医生也是一个很主要的人物,他竟然就那么信任法官,把法官装死,看来他们在某个时刻已经达成一致认为其中有个人是凶手,然后按照法官的指示让凶手原形毕露。
回头来看,法官确实是最值得怀疑,因为在他假死之前,他一直在有意无意主导和控制着所有人的一切,其他人的行动想法都是受他指示和掌控,如此才能按照他的剧本走。
《无人生还》读后感 篇4
我愿与谁也不争。
《无人生还》阿婆的一本侦探推理小说,这本至所以能称之为经典的原因,不仅仅是有新奇的手法,而是我看来更有精心设置的大背景,文中人物不少,时隔许久印象稍有模糊,先由一切的设局者“法官”说起在最后的陈述书中,他称自己为了正义杀死了其他的“罪人”,但最后自己也成了手染鲜血的罪人,其中二个令我记忆深刻的女人,其中一个是严谨到有些刻薄的老处女,她厌恶一切不符合自己心中那杆秤自以为神圣的人和事,她不爱去海滩,因为有貌美女郎穿着比基尼,她认为这一切不堪入目,而后,得知自己的贴身侍女未婚先孕时,赶得她最后投河自尽,另一个是受过教育,聪慧又灵敏的少女,她因未婚夫的遗产被未婚夫的小侄子继承去,心存妒忌,怂恿这8岁的小侄子自己流到海上礁石,导致了悲剧。
这三人代表了三类人,第一像法官,以自我的标准为标杆,嘴里说着病态的正义,第二,那老处女,以他人的`言论为自己的意志,觉得全世界都得一个样,这二种精神方面过于强横,不讲理的让他人遵从,第三种,那少女,出于私心或因物质或因自己的妒忌心,定要夺回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三个书中人物个性极端,当事与愿违时表现了极端的残忍,最后落得下场凄惨。
其实,真正该与人争的,不是这些俗物,而是永恒的艺术,自然,包容他人,坚持自己,与真实坦诚相对,不为外物期,让心静下来,只怀抱一片温柔,让暖阳入心,如此甚好。
《无人生还》读后感 篇5
“凡事得往好的想,我就知道有个话剧特别适合悠悠演,可以演主角。”
“什么戏?”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
刷一发我对爱情公寓的执念。
当然也是这段话让我去查找了一下这本书,看了看故事梗概,瞬间就吊起了我的胃口。虽然推理小说一般都不会再翻第二遍了,但我还是买了下来。
故事的大概就是:八个素不相识的人受邀来到海岛黑人岛上。
他们抵达后,接待他们的却只是管家特夫妇俩。用晚餐的时候,餐厅里的留声机忽然响起,指控他们宾客以及管家夫妇这十人都曾犯有谋杀罪。每个人的房间里都贴有一首相同的`儿歌,儿歌讲的是十个小士兵相继死去的故事。餐桌上还有十个小瓷像。从第一天晚上开始的几天时间里,每天都有人按着儿歌里述说的方式死去,每死一个人,餐桌上的瓷瓶就会少掉一个。人人都想保护自己,可是海上起了大风浪,不可能寻得救援或者逃出生天。唯一的求生办法就是找出凶手。
荒岛已经被他们搜寻数遍,不可能有容身之处,所以凶手必然在他们中间。幸存着的人们彼此怀疑,彼此试探,可是一切的警戒一切的提防还是没有能阻止那最后一刻的到来。风浪停息了,岛上的明争暗斗也停息了,只留下了十具尸体……无人生还。
这本书看的特别快。我尽量在推理,而且还是比较接近的,到了最后三个人的时候发现都不是,感到很奇怪。但是我这人就是拐不过来弯啊,只能硬让自己继续思考剩下的三个人,万万没想到结局会来这么一出。
某些地方还是觉得很奇怪,但毕竟这是小说还是不要较真了,描写很细腻尤其是心理和环境。我是大白天看的没觉得什么,但豆瓣上很多人都说千万不要在晚上或者没人的时候看,会觉得越来越瘆得慌。
阿加莎克里斯蒂是相信人性本恶的,我也是。我在看前面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自动脑补只剩下几个人的时候,人人疯狂,彼此不信任互相拔刀相向的样子。但是总体来说作者的文笔比较平淡,丝毫不夸张,但是很多地方能从细节揭露出人性阴暗的一面。
小说里的天气几乎都是狂风暴雨,使我联想到了高一上期语文课本里的那篇澳门从英国收回的文章。最后的独白看完了之后有一种很安静的震撼感,小岛上的人也死了,警察也没能把凶手找出来,这些人背后的故事也被永远地埋葬了起来,可能连作者心中的悲哀也不会被发现。
《无人生还》读后感 篇6
可能有剧透?
只能说如果没看过《十角馆》我会更喜欢《无人生还》的……显然绫辻行人是受到《无人生还》的影响,“惩治”法律无法惩治的犯人、富有传奇色彩的小岛别墅、混迹于被害者之中的凶手、无法破解的悬案最后靠凶手的漂流瓶揭示。难道是因为《十角馆》是我看的第一篇叙述性诡计,所以有了雏鸟情节?扯远了……
其实揭示谁是凶手前,我就觉得法官的死有问题啦(马后炮这么慌乱、这么短暂的时间内,要让一个人安静地躺在椅子上,摆放整齐,显然太不科学了。还有一开始留声机播放每个人的罪行,后来都有叙述他们如何犯罪。法官那个说得很轻描淡写,如果是故意判死刑,总应该有个理由(类似麦克阿瑟将军),但并没有。呃,前警长那个我也没看懂。
还剩六个人和五个人时,每个人都有一段没署名的独白。看完再回过头看这几段,还是没完全没辨出谁是谁
我居然在这样一本书里看出了菲利普·隆巴尔德和布洛尔的JQ,真是没救了……干♂掉你二十次哦~一对白痴哦~有空再写吧……因势利导,才能令其茁壮成长,趋向完美。如果我们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那么教育将是人的.教育,而不能是使人适应教育的教育。梁晓声的教子方法,使我们不仅联想到鲁迅先生的一段话“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但中国父母又有多少能真的做到呢?
《无人生还》读后感 篇7
一座士兵岛,十人被审判,这是一场迷局却也是无人生还的惨案。起初被推荐看《无人生还》时,便又好奇又心惊,是怎样的故事结局如何悲惨,无一人生还,亦或是隐藏了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于是我一气呵成地把这本书由头到尾细细品读了一遍,心中更觉震撼,同时也留下了一些思考。
我并不是第一次阅读心理悬疑小说,但都没像这次一般“惊心动魄”,似乎明白为什么说阿加莎·克里斯蒂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故事大概讲述十个陌生人被邀约到一座适合观光度假的“士兵”岛上,根据一首古怪童谣的顺序相继死亡,岛上并无其他人,说明凶手就在其中,那究竟是谁呢?
小说里,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心理刻画,深刻描绘出十个人在岛上共进第一顿晚餐时不可告人的龌龊被公诸于世的羞愧、愤怒,也描绘出每死去一个人,活着的人心中的不安与猜忌,还有临死前撕扯着神经的恐惧,细致入微。环境优美的小岛与罪恶猜忌心理交织的氛围形成强烈的对比。小说情节一环扣一环,设置了很多的悬念,根据童谣你知道下一个死的是谁,但却总探究不出凶手作案的手法,以及谁才是真正的凶手。不得不说,凶手很聪明,他利用假死来掩护自己,按照古怪童谣的顺序实施犯罪,整个过程充满了仪式感。更富有戏剧性的一幕是完整的作案记录竟被凶手自己写好封入瓶中,丢入大海,希望被人拾取后大白于天下,并且连上岛的警察也未查出真相。
在此引发了关于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的深刻思考。世界上有一些罪恶真的很难被制裁,或是因为缺乏证据,或是因为职务便利,逃脱了法律的制裁。这些罪恶也许是法律的手臂触及不到的地方,游走在法律边缘的灰色地带。法官决心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履行自己的使命,用自己的手段给予这类人应有的惩罚,于是才有了这一场精心策划的谜局。被邀请来的十个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犯了违背道德,但法律又难以追究的罪行,比如说十人中有一个医生醉酒帮病人做手术,手术失败但把它归结为医疗事故;一位老小姐由于传统观念较强,无法忍受行为不检点的女佣并将她赶出家门,女佣后来因为这件事而自杀了,等等。这种结果正义不可谓不美好,但我们不应该忽视程序正义的重要性。法官把自己置身于上帝的视角以非常规手段对他们进行审判,但谁给的他这样的权利?如果每个人都用这样的方式去声张正义,世界必将陷入混乱。
在我看来,人性之悲哀莫过于做事情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这种罪恶感会一辈子困扰着你不得安宁。从凶手的`角度出发,他是法官,他懂法却不能执这些人的法,有些无奈,只好自己动手,但这不是纵容此等正义的理由。今天你可以为了真正的正义行使制裁,明天你也可以为了个人的私欲行使制裁。只有将权利约束在法律的牢笼里,才能确保法律的真正正义。面对法律存在的漏洞,我们最应该做的应该是不断的完善法律和提升办案技巧。
恶是困于心的囚笼,私即是公正天平倾斜的引。为了处罚所谓的恶而主张私有法律公正,大抵也只能是无人生还了吧。
《无人生还》读后感 篇8
图书馆中,在书架漫无目的地找,也始终未挑出心里中意的书。读东野圭吾的书多了,也难免会有些乏味。一本黄色的画着小兵人的书滑落在我面前,于是我便津津有味地读起了这本《无人生还》。
我边看边理解,从疑惑不解到恍然大悟,最后心惊肉跳,仿佛我也在静静听着这首死亡之歌。“十个小士兵,出门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个只剩九……”作者在书中,不,那位侦探女王在书中创造出了一个千古谜案,至于结果,恐怕也只会草草结案。
主人公瓦格雷夫,实际是一名法官,他曾了解到明明触犯了法律却逃过法律制裁的`底细,便想出了替天行道,用自己的方式来惩治这些人。他以尤、纳、欧文的名义邀请了包括自己在内的十个犯有杀人罪的人来到士兵岛,用童谣的方式杀害了包括自己在内的十位“客人”,警察来了也只能发现十具尸体,误以为是天谴离开了,而这个幕后凶手也写下案件经过,成为一个漂流瓶漂向远方。
读着读着,看到了瓦格雷夫写的一句话:我正在寻找包括自己在内的十个牺牲品。”仿佛令我真正看清了他:他缜密的思维能力,十分令我折服,他的布局简直天衣无缝,尽可能地还原童谣中的死亡方式,令众人陷入恐慌之中,使其变得神秘莫测。他是一名法官,法官最引以为傲的就是用法律制裁惩治犯罪,在当时的法律制度下,他发现自己做不到,可他嫉恶如仇,犯罪的人绝不轻饶,不放过每一位犯人,所以自己走向了死亡。千古谜局的幕后原来是法律的缺失和瓦格雷夫对法律的无奈。
我相信,这个谜团会一直保存在《无人生还》中。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推理能力令人惊叹不已,不愧是侦探女王,她将所有可能性排除,最后留下最不可思议的结果。虽然剧本并非现实,但也找不一丝破绽,可以说是巧夺天工。也正因为如此,她才会成为传奇一般的人物。
《无人生还》读后感 篇9
看的让人很不爽,不过本书制造的气氛很好,晚上躺在被窝里看,确实感觉到脊背发凉。
本书描述的故事,如果是一个真实案件,永远也不会有解,已知的条件不够,无法推断出来。当然,看完小说,也不可能推理出来,如果靠感觉猜对了凶手,只能说感觉真准。
这本书仍然没有打破我对悬疑类作品的预期,正如所有悬疑剧或者悬疑小说一样,隐藏关键的部分,制造混乱的部分,不同的是,本书中加了很多不知真假的内容,给推理制造了极大困难,因为那离真实远了十万八千里,但读者难以分辨,比如,开局就讲法官收到了一封信,来自卡尔明顿,我还记下了这个细节。如果把这当做真实的确定发生的事情,就完美的把法官排除,离幕后之人远了十万八千里。
作者精心构思了这个故事,但压根就没想要读者去解出谁是真正的凶手,作者想要的是完美的讲完这个故事,把自己精妙的`构思,对人性的剖析写入书中,把悬念留存到最后,由作者亲自揭晓,让读者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如果是这样的话,作者很成功,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混乱,然后,就没有其他。
《无人生还》读后感 篇10
《无人生还》这本书乃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成名作之一,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阿加莎·克里斯蒂吧!
阿加莎是一个喜爱阅读的小姑娘。她尤其痴迷福尔摩斯的'故事,她喜欢侦探小说,并开始尝试着去创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她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斯泰尔斯庄园奇案》之后便开始了她的创作生涯。《无人生还》是她在出版了《斯泰尔庄园奇案》之后的作品。
正如文中凶手所想所做的一样,十个牺牲品全部死亡,让人有一种在劫难逃的感觉。还有这部著作开创了一块在侦探小说的新领域——童谣杀人和孤岛求生模式,就单单从这一方面来看,《无人生还》还就足够戴上侦探不朽之作的称号了。
本书强调人性之恶,深不可测。因为最后两人并不是凶手杀害的(凶手在旁边加点气氛),从而导致两人互相厮杀,一人被杀之后,另一人发现自己杀错了,于是进行了上吊。全书情节清晰,有因有果,阿加莎不愧是侦探文学大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