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银河》教学反思

笔构网

2025-09-28教案

请欣赏《问银河》教学反思(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问银河》教学反思 篇1

《问银河》 以孩子的口吻对美丽神秘的银河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体现了儿童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课富于童趣,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根据本课的特点我主要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整堂课着重抓住识字,朗读的训练重点。在学习中,孩子们深深地被这首小诗吸引了,从孩子们那投入的感情朗读中足以见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而且能有感情地朗读小诗,勾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孩子们也纷纷地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并且也学作者写了小诗。如:《问天空》《问大海》等。孩子们那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充分地显现出来。

在备课的时候,我注意到了本课第二节和第三节中“宽阔”和“宽广 ”的区分。这两个词也是理解河道和河面的一个很好的突破口。于是在教学中,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孩子们的确也说不上来,在教学中,我就用简笔画加以演示,演示完毕,又让孩子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宽阔的河道”、“宽广的河面”。学生的确读得象模象样。不用说,这一教学环节如我预想中一样,顺利过关。

这篇课文是要求背诵的。课后,我在抽查学生背书的时候,发现还有好几个孩子将“宽阔”和“宽广”用错。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到底缺了点什么?自认为课堂上已讲解的很透彻了呀。问题出在哪儿?自己反思了一下,我仅仅是将知识填鸭式地灌输给了学生,并没有让他们说,也就是说这个知识点并没有转化成学生自己的内存。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在课堂上,再把内容深入点,比方说创设情境“学校操场和海洋哪个用宽阔形容,哪个用宽广形容更恰当?”或者还可以让学生用这两个词分别说一句话,这样我想就不会出现现在这种炒夹生饭的状况了,也不会感觉“怎么就缺了那么点”的感慨了。

《问银河》教学反思 篇2

接近学期结束了,干什么事情都显得很匆忙,因为某些原因我们的教学进度和其他年级比起来稍显慢了两三课时,所以我就显得有些匆忙,看到只剩下一篇课文了,就准备花一个早读课和一节语文课教完它。可是,欲速则不达,因为自己的焦躁,整个早读课感觉孩子们好像都懵了,整个课堂气氛不再活跃了。调整好自己的心绪以后,我决定还是不能赶,按照以往的方式慢条斯理地进行教学,两课时上下来孩子们和我配合默契,自己也感觉轻松自然,整堂课还是比较成功地结束了。

《问银河》是一篇文学性很强的课文,其内容主要是抒发看银河的感想,而不是介绍科学知识。因此上课开始不能急于向学生介绍科学知识,而是先帮他们树立“银河”的概念,告诉孩子,在夏天或秋天晴朗的夜晚,能看见天空中有一条白茫茫发着银光的光带,好像天的一条河流,那就是银河,或叫天河。孩子们有了这些感受以后,接着组织他们美美地朗读课文,让他们感受课文也把银河写得很美。通过各种形式朗读课文至熟练后,进一步指导孩子们怎样读得更好,还让他们进行品读,旨在让孩子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像。而孩子们也读得相当投入,特别是结构相似的一到四小节,孩子们读得津津有味,强烈地被勾起了好奇心。

而要使孩子全面发展,更好地培养语文素养,仅仅进行朗读积累还不够。为了拓展孩子的思维和培养他们的说话能力,我还创设了以下活动:

(一)和文中的`小作者一样向银河提问题。

(二)自己动手画一画银河。 这两项活动,特别是第一个活动受到了学生特别的喜爱。他们几乎是毫不思索地向银河提出了一大堆有趣的问题,而且很多都是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体验来说的,如:

1、“银河呀,你的河底有光滑的鹅卵石吗?在鹅卵石下面有会生小鱼的鱼妈妈吗?”

2、“银河呀,在你的河岸边有美丽的大树和幽静的小路吗?嫦娥姐姐会经常抱着玉兔去你那边散步吗?”

3、“银河呀,在你的下游有雄伟的瀑布吗?有调皮的小鸟在瀑布边飞来飞去吗?”

4、“银河呀,在你清澈的河水里有戏水的龙虾和慢吞吞的螃蟹吗?它们会在你的河床上打架吗?”

5、“银河呀,在你宽广的河面上有美丽的荷叶和荷花吗?大大的荷叶上有青蛙在唱歌吗?”……这些极富个性和想象力的提问,正是学生们创造力展现之处,也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真可谓童趣十足,想象奇特。

现在想来,课堂要充满活力,教师的情感和创造力其实是很重要的。而语文课程也为我们教师提供了很多创造空间,只要我们懂得去把握,知道去挖掘,懂得开发和运用,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精彩纷呈。

《问银河》教学反思 篇3

《问银河》是一首童趣性强,读起来琅琅上口的儿童诗歌。设计本节教学,我紧紧围绕课标要求,在识字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识字,同伴互助,注意识字方法的指导。阅读教学则是抓重点语句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并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

回顾整堂课能欣喜地看到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在收获着一种快乐。,应该说在语言文字训练上还是比较成功的,学生对于词语的正确搭配,拟人句子的运用,都掌握得较好,最后的仿照原文句式进行说话练习,学生也完成得令人满意,小组合作识字的收效也颇丰。但成绩的`背后总能发现更多的不足在时刻提醒自己需要不断地去改进方法,虚心学习。

不足之一:课件没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光线的问题,我精心选取的银河的图片在大屏幕上投影模糊,学生对于银河的神奇和壮美并没有领略到,使得让学生看银河说感受时思维受到限制,并没有很好的发挥。

不足之二:课堂容量过大,导致各项知识内容落得不够扎实,总感觉留有缺憾。设计本节课时也曾考虑过这个问题,但为了追求内容的充实,教学的观赏性还是保留的过多的知识训练。

不足之三:自身的教学功底不够过硬,应变能力不强,对于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还不够灵活。如学生在小组合作识字时,有一个小组迟迟不结束,(由于该小组长特别负责任)当时自己只是想到了用站在讲台上这种方式来催促他们快点完成,因此也只是充当了一个指挥者,如果此时我能深入到其组内,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那该是多么好的收效啊!对于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这一角色的理解自己还不到位。今后应努力去改变自己,修正自身。

《问银河》教学反思 篇4

银河并不是河,它是由无数颗恒星组成的,远远看去,星光闪烁,就像波光粼粼的河面,所以人们叫它银河。可孩子们对它的想象远不止此,小作者的.奇思妙想为学生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因此这堂课的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引导学生注意课文在语言表达上的共同点:每段都问了两个问题,每段开头都是“银河呀,在你……”每个问题几乎都是“有……吗?”这种表达方式上的相似,是语言富有韵律,便于朗读和背诵。也便于学生模仿, 课堂上我让学生分小组交流,按照课文中的样子,也向银河提一些问题,进行想象思维的训练。

有的小朋友说的还真不错:银河呀,在你长长的河岸上有鲜花和小草吗?它们也需要天天浇水、施肥吗?银河呀,在你神秘的水底,有可爱的水母和五彩缤纷的珊瑚吗?有大块头螃蟹吗?

《问银河》教学反思 篇5

“低年级的语文怎么教,教什么?”是我这一学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从毕业班轮转到一年级时,刚开始很不习惯,一句话得重复说上三遍,教完学生不记得了,考试听写效果差……因此,我常常在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让一年级的孩子所接受,教学内容如何更科学地安排才能让学生想学、爱学、乐学?

这学期承担了学校骨干教师风采展示课的任务,本想开其他年级的课,但转念一想,越是困难越应该去面对、去直视,因此,我决定上《问银河》一课。上的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如何体现第一课时和低年级教学的特点呢?反复研读课标与教材及教学用书,我定下以探索“低年级识字的有效性”和“有效课堂理答”策略相结合的研讨主题,定出《问银河》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银河的神奇。

2、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积累词语:银河、告诉、春夏秋冬、日出日落、乘着、邀请、做客。

3、掌握本课生字,能按笔顺写字,写得正确、端正。

过程与方法:继续练习用看拼音、听读、编字谜、加减字法、换偏旁等方法识字,练习运用偏旁知识了解字形、字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感情、培养想象力。

然后又确定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1、正确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银河的神奇。

2、学习生字,写好“没”“能”,在语言环境中学习和积累词语。

3、了解作者向银河提了哪些问题,试着学编一节小诗。

上完课,自我感觉不错,觉得在这节课学生有所得,听课的老师有所悟,有几个地方做得不错: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猜谜导入,交流观看有关银河的图片和介绍,教师的范读从各方面刺激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识字方法的渗透应用:从文入手整体感知,接着抽出新词,重点指导学习积累;然后挑出生字,游戏巩固,生字按要求分为两类:二类生字10个要求会读、会认;一类生字7个要求会读、会写、会用。教学一类生字时,7个生字根据字形、字义等采取不同的识字方法来认识、识记、运用它,如:“闪”字,有的学生用“加字法”:门+人=闪;有的学生编字谜:门里有个人。还有拼拼音、换偏旁、减字法、组词、造句。特别有几个生成点让我记忆犹新:学习“客”时,学生黄源编了个字谜“宝宝睡在客厅。”,我说字谜的答案不能出现在谜语中,黄源马上说,那就改为“宝宝被各种人抱。”多机灵的孩子,学知识就是要会融会贯通。在给“没有”造句时,学生陈霁说:“今天,我没有去爬山。”我顺口说,因为你要上课。又有一学生说:“上课了,操场上没有人。”在指导写“没”时,我问铤锴,你想提醒同学们哪个笔画,他马上说是“横折弯”,我引导他们比较“横折弯”与“横折弯钩”的不同,并把带有这个部件的字请同学列举出来,加深印象。

三、抓住读写点,进行表达训练。我抓住第二至五了解作者向银河提的问题,让学生观看有关图片,指导试着学编一节小诗。有意识地从小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对他们语文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

四、进行有效理答。整节课上,老师始终用饱满的情绪、友好的态度、亲切的微笑来感染学生,对学生的提问、回答给予关注、回答、点拨、指导。

“课前下功夫,课上重细节,课后勤反思。”有位同事这样告诉我,确实,我们的阵地就在课堂上,我们的时间只有四十分钟,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实现有效、高效的教学将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问银河》教学反思 篇6

《问银河》是一首文学性很强的儿童诗,全诗四个小节都以提问题的方式抒发小作者看银河的感想。第一节问银河的名字,第二节问小动物,第三节问天气,第四节问是否邀请小朋友去做客。整首诗不但体现了儿童天真、善良、亲和大自然的天性,而且也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发问的习惯。

“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任务,而且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重任。必须将感悟语言和发展思维结合起来”。于是,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按照课文中的样子,也向银河提一些问题,进行想象思维的训练。小朋友们立刻冒出了一肚子的问题。有的孩子问: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你河里的小鱼是银色的吗?有的问:你那里刮风吗?你那里下雨吗?有的问:你的河边有密密的大森林吗?那里风景美吗?有的问:银河,银河,你上面有水吗?有浪花、小船吗?有的问: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月亮是你的朋友吗?等许多有趣的问题。我想,此时我们所看重的应该不是答案本身,而是孩子的思维得到了最自由的发散。对所有的问题都应给予赞扬。然后让他们把把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再用赞许的语气对他们说:“看,你们真了不起,也创作了一首新诗。”使学生的思维在自由翱翔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主体意识、创造思维、独立人格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可见问题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可以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长此以往,以问题为纽带组织教学,就能唤起孩子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探求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他们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

《问银河》一文还可以有这样一种上法:先让学生说说现实中的河,再说说河的特点,以及河里、河上、河边等的景物,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板书出(或出示出)文中的景物,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认识“斜拉桥”等学生看得比较少的景物,再朗读这些词语。

第二步,让学生问问“天上河——银河”,是不是也有这些景,从而回到课文内容,进行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第三步,拓展性地问,激发学生“飞天”的梦想。

《问银河》教学反思 篇7

银河并不是河,它是由无数颗恒星组成的,远远看去,星光闪烁,就像波光粼粼的河面,所以人们叫它银河。可孩子们对它的想象远不止此,小作者的奇思妙想为学生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因此这堂课的'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引导学生注意课文在语言表达上的共同点:每段都问了两个问题,每段开头都是“银河呀,在你……”每个问题几乎都是“有……吗?”这种表达方式上的相似,是语言富有韵律,便于朗读和背诵。也便于学生模仿, 课堂上我让学生分小组交流,按照课文中的样子,也向银河提一些问题,进行想象思维的训练。

有的小朋友说的还真不错:银河呀,在你长长的河岸上有鲜花和小草吗?它们也需要天天浇水、施肥吗?银河呀,在你神秘的水底,有可爱的水母和五彩缤纷的珊瑚吗?有大块头螃蟹吗?

《问银河》教学反思 篇8

《问银河》是一首文学性很强的儿童诗,全诗四个小节都以提问题的方式抒发小作者看银河的感想。第一节问银河的名字,第二节问小动物,第三节问天气,第四节问是否邀请小朋友去做客。整首诗不但体现了儿童天真、善良、亲和大自然的天性,而且也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发问的习惯。

“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任务,而且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重任。必须将感悟语言和发展思维结合起来”。于是,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按照课文中的样子,也向银河提一些问题,进行想象思维的训练。小朋友们立刻冒出了一肚子的问题。有的孩子问: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你河里的'小鱼是银色的吗?有的问:你那里刮风吗?你那里下雨吗?有的问:你的河边有密密的大森林吗?那里风景美吗?有的问:银河,银河,你上面有水吗?有浪花、小船吗?有的问: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月亮是你的朋友吗?等许多有趣的问题。我想,此时我们所看重的应该不是答案本身,而是孩子的思维得到了最自由的发散。对所有的问题都应给予赞扬。然后让他们把把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再用赞许的语气对他们说:“看,你们真了不起,也创作了一首新诗。”使学生的思维在自由翱翔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主体意识、创造思维、独立人格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可见问题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可以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长此以往,以问题为纽带组织教学,就能唤起孩子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探求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他们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

《问银河》一文还可以有这样一种上法:先让学生说说现实中的河,再说说河的特点,以及河里、河上、河边等的景物,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板书出(或出示出)文中的景物,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认识“斜拉桥”等学生看得比较少的景物,再朗读这些词语。

第二步,让学生问问“天上河——银河”,是不是也有这些景,从而回到课文内容,进行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第三步,拓展性地问,激发学生“飞天”的梦想。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