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童年的泥巴》教学设计(精选9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童年的泥巴》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清课文条理,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热爱生活,开始感受“一切过去的都会成为美好的回忆”。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
3、认识10个字,会写12个字。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风一样的日子”的意思。
易错点:“烤”的字形拓展点:阅读童谣,提高阅读能力。
问题预设点:在学习生字时,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特点,提高识记效率。
教学准备:
童谣,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播放歌曲
《童年》,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读文理解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
2、正音。
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象画面。
2、质疑、讨论。文中有那两句话几乎是一样的?画、读、想,说说你的'理解。
3、让学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
三、识字写字
1、利用形声字特点,提高识记效率。
2、重点指导易错字“盐”和“烤”的字形。
3、独立完成“自选词语”。
四、练习
1、把自己搜集的童谣与同学交流。
2、结合课文,展开想象,完成仿写。泥物摆满了一大片河滩,有的、的、的,有的、的、的。
资料收集:童谣是民间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万紫千红的文苑中很有特色的一束瑰丽之花。它经过民间长久流传,精炼爽口,和谐押韵,同诗歌一样具有音乐性,它从孩子们的心理、生活、游戏情趣、童话世界意向,以及儿童语言的感受出发,口传而成,比起大人唱的山歌、朗诵的诗歌,要开放自由得多。
童谣的特点:句式自由;结构多变;比兴特多;声韵活泼;情趣深厚;意境清新;言语平白;顺口成章。
《童年的泥巴》教学设计6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童年的泥巴》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童年的泥巴》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清课文条理,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热爱生活,开始感受“一切过去的都会成为美好的回忆”。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
3、认识10个字,会写12个字。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风一样的日子”的意思。
易错点:“烤”的字形拓展点:阅读童谣,提高阅读能力。
问题预设点:在学习生字时,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特点,提高识记效率。
教学准备:
童谣,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播放歌曲
《童年》,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读文理解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
2、正音。
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象画面。
2、质疑、讨论。文中有那两句话几乎是一样的?画、读、想,说说你的理解。
3、让学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
三、识字写字
1、利用形声字特点,提高识记效率。
2、重点指导易错字“盐”和“烤”的字形。
3、独立完成“自选词语”。
四、练习
1、把自己搜集的童谣与同学交流。
2、结合课文,展开想象,完成仿写。泥物摆满了一大片河滩,有的、的、的,有的、的、的`。
资料收集:童谣是民间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万紫千红的文苑中很有特色的一束瑰丽之花。它经过民间长久流传,精炼爽口,和谐押韵,同诗歌一样具有音乐性,它从孩子们的心理、生活、游戏情趣、童话世界意向,以及儿童语言的感受出发,口传而成,比起大人唱的山歌、朗诵的诗歌,要开放自由得多。
童谣的特点:句式自由;结构多变;比兴特多;声韵活泼;情趣深厚;意境清新;言语平白;顺口成章。
《童年的泥巴》教学设计 篇3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首很好的歌,(播放课件《童年》:“池塘边的榕树上……”)听到这首歌你会想到什么?)(学生畅谈)
2、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的课文。(板书课题:童年的泥巴)
3、齐读课题,质疑:看到题目你有哪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同桌相互听读,做到互检,互评、互改。
3、把自己读的最满意的地方读给全班同学听。
4、再读课文,理清条理,弄清:课文讲了什么内容?讨论交流后,板书:
涅泥人,泥物
孩子们
备下野餐
5、鼓励学生针对“涅泥人、泥物”和“备下野餐”这两方面的内容,写两个句子,要抒发自己的情感,但不要写成段意,试一试,看谁写的好。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⑴、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读。
⑵、班上交流。先把自己喜欢的句段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然后再说明喜欢的理由。(重点探究词语的巧妙运用)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加以指导:要读出开心、快乐的情感。
2、引导学生讨论:
让学生先动笔将文中几乎一样的'两句话画出来,然后观察它们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读一读,再动脑想一想:这是不是重复了?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引导学生理解“这风一样的日子哟!”和“啊,童年的泥巴,那风一样的日子哟!”的作用和内涵)
四、发挥想像,拓展思维。
1、想想看,孩子们除了涅书中提到的人、物外,还可能捏些什么?它们又各有什么特点?展开想象,完成下列填空。(出示课件)
我们一帮小小子、小丫头尽兴的捏呀捏,没多久,活灵活现的泥人、泥物就摆满了一大片河滩:有-------的-------、-------的--------、--------、的-------,有-------的--------、-------的--------。
2、请把你的童年趣事用几句话简单地说给大家听一听。
五、扩展阅读,培养能力。
课后阅读《孵小鸡》(多媒体课件出示),并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家长听一听。
《童年的泥巴》教学设计 篇4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引出话题。
“老师搜集了许多图片,想给大家欣赏欣赏。看看你们能从这些图片中感受到什么。”
2、(播放五彩缤纷的儿童生活图片,并配上欢快的音乐。)“这些图片正是为我们展示了五彩缤纷的童年生活,你觉得自己的童年生活快乐吗?有趣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童年的泥巴》,来感受一下作者的童年趣事。”(板书:童年的泥巴)
3、齐读课题,质疑:说说看到题目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同桌或前后桌互读互听,指出对方的不足,并根据对方的评价再读课文。
3、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1)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2)用“‖”标出段落。
(3)汇报。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分析3、4、5自然段,写了童年生活中的哪两件事?用“︱”
标出来。
(1)、学生自读课文后汇报。
(2)、找学生读3、4自然段
A、用 ——画出歌谣。B、读最后一句,画出“三美”。
2、分析5自然段。
四、质疑、讨论。
1、课文中有哪两句话几乎是一样的?动笔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这是不是重复了,说说你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这风一样的日子哟!”和“啊,童年的泥巴,那风一样的日子哟!”的作用和内涵。)
2、小结写作特点。
五、扩展阅读《孵小鸡》
板书设计:
1、 童年的泥巴
总写 童年生活让人留恋
分写 童年的美好生活3、4捏泥人5、野餐
总写 童年的日子像风一样
《童年的泥巴》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引出话题。
“老师搜集了许多图片,想给大家欣赏欣赏。看看你们能从这些图片中感受到什么。”
2、(播放五彩缤纷的儿童生活图片,并配上欢快的音乐。)“这些图片正是为我们展示了五彩缤纷的童年生活,你觉得自己的童年生活快乐吗?有趣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童年的`泥巴》,来感受一下作者的童年趣事。”(板书:童年的泥巴)
3、齐读课题,质疑:说说看到题目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同桌或前后桌互读互听,指出对方的不足,并根据对方的评价再读课文。
3、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1)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2)用“‖”标出段落。
(3)汇报。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分析3、4、5自然段,写了童年生活中的哪两件事?用“︱”
标出来。
(1)、学生自读课文后汇报。
(2)、找学生读3、4自然段
A、用 ——画出歌谣。B、读最后一句,画出“三美”。
2、分析5自然段。
四、质疑、讨论。
1、课文中有哪两句话几乎是一样的?动笔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这是不是重复了,说说你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这风一样的日子哟!”和“啊,童年的泥巴,那风一样的日子哟!”的作用和内涵。)
2、小结写作特点。
五、扩展阅读《孵小鸡》
板书设计:
1、 童年的泥巴
总写 童年生活让人留恋
分写 童年的美好生活3、4捏泥人5、野餐
总写 童年的日子像风一样
《童年的泥巴》教学设计 篇6
课题:玩课时共2课时本课第1课时
教学目标:1、感受泥性,体验愉悦。
2、了解盘泥条的基本制作方法。
重点难点:1、充分掌握想要制作的形状、特征,使用泥土做成立体的形状。
2、对造型的细致塑造。
课前准备:紫砂泥、泥塑制作工具、范作图片、录音机
教学过程:
A、导入
a 、喜欢吗?在哪儿见过泥做的物品?(商店出售的大阿福、小彩塑、紫砂壶等)
b、提示课题:玩。我们今天也来玩,在家想玩吗?
B、新授
a、出示图片欣赏,让学生初步认识泥塑艺术,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种类。
b、教师出示几件范作,通过作品欣赏向学生讲解泥巴的几种不同的造型方法:
(1)、手捏法(2)、泥条法(3)、泥板法(4)挖空法(5)、借助它物法。
c、联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泥巴的用途是什么?有哪些东西与泥巴有关?
d、教师向学生讲解并示范泥条的制作方法,指导学生通过触摸、观察、嗅觉来感受泥性。
(1)、用手触摸有什么感觉?(软)
(2)、用鼻子闻有什么味道?(泥土气)
(3)、用耳朵听泥土摔打的声音,感觉怎么样?(泥土很听话)
e、玩游戏,比赛看谁做的泥条最长、最快、最好。
f、教师用搓好的泥条做一样东西给学生看。(蜗牛)
g、泥巴听话吗?你还能让听话的泥巴变成什么样好玩的东西吗?
h、学生作业: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来做东西,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力求与众不同,可合作完成(教师巡回指导,播放轻音乐)
C、小结
a、师生一起评析部分作业(优劣作业对比,指出注意点,以鼓励为主)模拟商品买卖,如果你去买泥塑作品,你愿买哪个?(表扬优作)那些没被卖掉的需要怎样改进。
b、指导学生整理现场,清洁卫生。
D、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回去后再和父母一起将自己的作品美化。
练习设计:
(1)、泥条练习。
(2)、用泥条完成自己最喜欢的作品。
教学后记:
通过本课的.学习,调动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使学生装在游戏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及自己动手实践的亲身体验,感受泥性并自我解决如何使泥巴听话。如何玩出新的方法这一问题。同时,在教师的鼓励下,使学生能大胆自由的进行造型活动,并大胆发表自我感受。
《童年的泥巴》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快乐。
3、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像,训练学生说写能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这风一样的日子”的含义
2、发挥想像,模仿文中相关内容进行练说
教学策略:
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朗读,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感受那份愉悦,同时进行思维训练,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思维,鼓励学生热情参与,真正体现“以训练为主”的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精讲、善导、激情、引思”八字教学法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教师板书“泥巴”
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泥巴与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联系吗?”谁来说一说?
说得好!泥巴是可以把本来清洁的环境变得很脏,也给我们的通行带来不便,但是泥巴却是童年的真爱,它能给孩子们带来无穷的快乐。(板书:童年的`)师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
2、同桌相互听读,做到互检,互评、互改。
3、找学生“开火车”读(一人一段),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加以指导,帮助其纠正。
4、再读课文,理清条理,弄清:课文讲了什么内容?讨论交流后,
板书:涅泥人,泥物,孩子们,备下野餐
5、鼓励学生针对“涅泥人、泥物”和“备下野餐”这两方面的内容,写两个句子,要抒发自己的情感,看谁写得好。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读。
★班上交流。先把自己喜欢的句段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然后再说明喜欢的理由。(重点探究词语的巧妙运用)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加以指导:要读出开心、快乐的情感。
2、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先动笔将文中几乎一样的两句话画出来,然后观察它们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读一读,再动脑想一想:这是不是重复了?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引导学生探究比喻的内涵及其作用)
四、发挥想像,拓展思维。
1、想想看,孩子们除了涅书中提到的人、物外,还可能捏些什么?它们又各有什么特点?请依照书中的格式试着说一说。
2、请把你的童年趣事用几句话简单地说给大家听一听。
五、扩展阅读,培养能力。
课后阅读《孵小鸡》(用小黑板显示内容),并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家长听一听。
板书设计:
童年的泥巴
捏泥人、泥物
——活灵活现
《童年的泥巴》教学设计 篇8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引出话题。
“老师搜集了许多图片,想给大家欣赏欣赏。看看你们能从这些图片中感受到什么。”
2、(播放五彩缤纷的儿童生活图片,并配上欢快的音乐。)“这些图片正是为我们展示了五彩缤纷的童年生活,你觉得自己的童年生活快乐吗?有趣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童年的泥巴》,来感受一下作者的童年趣事。”(板书:童年的泥巴)
3、齐读课题,质疑:说说看到题目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同桌或前后桌互读互听,指出对方的不足,并根据对方的评价再读课文。
3、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1)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2)用“‖”标出段落。
(3)汇报。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分析3、4、5自然段,写了童年生活中的.哪两件事?用“︱”
标出来。
(1)、学生自读课文后汇报。
(2)、找学生读3、4自然段
A、用 ——画出歌谣。B、读最后一句,画出“三美”。
2、分析5自然段。
四、质疑、讨论。
1、课文中有哪两句话几乎是一样的?动笔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这是不是重复了,说说你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这风一样的日子哟!”和“啊,童年的泥巴,那风一样的日子哟!”的作用和内涵。)
2、小结写作特点。
五、扩展阅读《孵小鸡》
板书设计:
1、 童年的泥巴
总写 童年生活让人留恋
分写 童年的美好生活3、4捏泥人5、野餐
总写 童年的日子像风一样
《童年的泥巴》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理清课文条理,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热爱生活。开始感受“一切过去的都会成为美好的回忆”。
3、认识双线格内的10个字,会写田字格内的12个生字。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风一样的日子”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音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展示多彩的儿童生活图片,并配上欢快的音乐。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孩子们快乐么?这些图片为我们展示了五彩缤纷的童年生活。有一群孩子,他们的童年过得像风一样,那又是什么样的日子呢?(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质疑:看到题目你最想知道的问题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遇到困难的地方用?标出来。
2、同桌或前后桌互读互听,指出读得好的和不足的地方,再读一读。
3、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课文讲了什么内容?板书(童年生活)
★讨论课文写了哪两件事?板书(捏泥人、野餐)应该怎样分段?
★汇报。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读一、二自然段,学生自读课文后汇报,教师点拨
A、这风一样的日子指什么样的日子 ?板书(像风一样)
B、这句话的修辞。
C、省略号的作用。
2、读3、4自然段。分小组讨论学习
A、捏出了那些泥人、泥物。
B、用什么词形容泥人、泥物。讨论不懂的'词的意思,说一说用这些词的好处。
C、用 ——画出歌谣,并读一读。
D、读最后一句,画出“三美”。
E、两个省略号的作用。
3、分析5自然段。指名读,孩子们高兴么?你从哪看出来的?板书(美好)
4、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讨论:课文中有哪两句话几乎是一样的?动笔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这是不是重复了,说说你的理解。理解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四、总结
1、说说你对“风一样的日子”这句话的理解。板书(像风一样)
2、全文的结构。
五、拓展延伸
回忆你小时候哪些日子像风一样,说给大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