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傅雷家书》有感

笔构网

2025-09-29读后感

请欣赏读《傅雷家书》有感(精选12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1

《傅雷家书》收录了傅雷夫妇从1954年开始寄给在海外留学的儿子傅聪百余封家书。我很羡慕他们父子之间的那种对话。健康挺拔的高山精神的指引,挚友桌上的平等对弈和探讨。有人说傅雷先生的教育方式过于严厉刻板,但在《傅雷家书》中,我看到的是小心翼翼,是尊重,是聆听,是对孩子毫不吝啬的爱意的洋洒,是负重前行的精神抵柱。这是怎样的一位父亲啊!

在家书中傅雷经常和儿子探讨艺术相关的问题。在儿子成名之前,傅雷向儿子强调在创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理性和感性的结合,他觉得如果想成为真正的艺术家,除了在弹钢琴时苦练技巧是必须的,还需要在音乐里注入最真挚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打动听众。而在儿子成名之后,傅雷又告诫傅聪要不忘初心,很多艺术家在成名之后容易迷失方向,开始为了金钱而创作,作为父亲的傅雷很是担心这一点,时不时在家书中询问儿子的理财状况,了解儿子收支情况,希望儿子在艺术的创作上是纯粹的。由此可以看出傅雷一直秉承着一种朴素的人生观,以此教育着自己的子女。他在家书中写到:“爸爸的心老跟你在一起,为你的.成功而高兴,为你的烦恼而烦恼,为你的缺点操心!勇敢些,孩子!再勇敢些,克服大大小小的毛病,努力前进!”

傅雷也经常给儿子提供为人处事方面建议。他经常在家书中强调要坚持大我,抛弃小我,切勿对个人的名利和得失太过计较。人生总是充满了矛盾和苦闷,当我们热衷于个人名利而又不得名利的时候必定会因为嫉妒和仇恨变得无比痛苦。相反如果我们坚持大我,不是只为个人而打算而是为社会福利和人类前途而感到苦闷时,我们就可以避免愤世嫉俗。傅雷在家书中提醒儿子“既要阔气,也要有分寸”,如果要给与帮助最好是要帮在刀刃上,帮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千万不要让自己最终成为难以拒绝别人任何请求的老好人。他时刻教育儿子尊重长辈,他在家书中写到:“站立着跟长辈说话时,要身体站直两手下垂,若把手抄在裤袋里,是很不礼貌的,而把手抄在衣服的口袋里,则更不礼貌。”

除了人生观和为人处世,傅雷先生在感情方面也给了儿子很多建议。儿子结婚之前,他告诫儿子要自爱,反复的没有结果的恋爱会让人对爱情变得麻木。当儿子进入婚姻之后,傅雷先生将自己和妻子数年间的和谐相处之道传授给儿子,夫妻之间应相敬如宾,只有平静、含蓄和温和的感情才能长久。傅雷先生还提醒儿子不能为了艺术而疏忽妻子和家庭,在两个人的漫长道路上,要记得时时拉妻子一把,别让妻子掉队,这样才能维持长久和谐的婚姻。

让我为之震撼的是,就算是身为著名翻译家的傅雷也总是试图为儿子安排好一切,甚至是各种生活的细节,他在家书中写到:“进屋脱大衣时要连丝巾一起摘掉。”在儿子面前,他展现的永远只是一个普通父亲的形象。就像我们的父母总是尽力为我们安排好一切,给予我们最好的一切,就算是我们从未让他们感到骄傲,而他们却始终视我们如珍宝。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2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题记

古镜以铜为材,制作精良,但无法较完整反映事物。现镜以玻璃为材,反映事物非常清晰。但要论最好的镜子,那就莫过于傅雷。

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好几种作用,最重要是做一面忠实的“镜子”。而事实上傅雷确实做到这一点。

他先通过对自己的写信习惯与傅聪的,让傅聪理解仅仅一件小事,一点细节在生活中是不可忽略的。

不仅仅在生活,在人际交往,在读书求学,甚至在感情处理上,傅聪都会从傅雷那得到许多,也会以傅雷的所作所为与自己对比,发现许多需改进之处。傅雷这面忠实的镜子名副其实。

对某种事物熟悉久了,便有特殊的情感,傅雷这面“镜子”也不例外。他对儿子的情感,却始终把舔犊之情放在第二位,把做人和艺术永远摆在首位。每封家书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做人的'问题,傅雷以自己为例,教导傅聪: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不气馁,获奖不骄傲……

傅雷不但拿自己当例子,还列举其它各种名人,如莫扎特,萧邦,巴尔扎克等艺术家,谈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谈艺艺修养,不管是傅聪去波兰留学,获得国际大奖大奖,还是后来赴各地演出,傅雷如终关注儿子在音乐艺术道路上的成长,不时给予指点。

无论从什么角度出发,从什么事件上看,傅雷这面镜都尽职尽责,在傅聪的路上,傅为他打好了基础,并在其身后时时刻刻注视着他。

以傅雷为鉴,可正傅聪之衣冠。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3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对人生的认真和子女的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严格的人,由此方面甚至有些苛刻自己的味道。

傅雷给自己儿子立下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它国国籍爱子的精神令人感动,从书中我也体会到了我的父母对我含辛茹苦的精神养育,他们辛辛苦苦的工作为我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书中我们不光看到了一个严格的父亲同时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长。傅雷说过:“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而且他谦虚诚恳地说:“我与儿子的相处中学到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教会我们如何和孩子相处,以怎样的一种姿势交往”。

回想起生活中与父亲的点点滴滴,我用心去感受。那坚实的爱是风雨所不能剥蚀的,是它物所不能替代的,唯有母爱才能与之媲美,我总是不懂道理,不顾父母的苦口婆心,一意孤行,让父母操碎了心,今后我要像傅雷的儿子一样孝顺父母,让父母过上好日子。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4

匆匆读完《傅雷家书》,却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傅聪出国留学数年,身为父亲的傅雷会和远在他国的儿子谈些什么呢?是不尽的思念之情吗?不,傅雷谈的几乎都与艺术有关。初读时,我觉得傅雷太严厉了,明明与儿子只能凭借写信交流,却只谈音乐、修养。无论是儿子演唱会的安排,还是收入的支配,甚至是儿子的情感问题,他都要横插一脚。我不理解,也不喜欢这样的父爱,因此读得匆忙。

只是,爱是什么?是傅雷对儿子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关怀。傅雷是一位翻译家、艺术评论家,他的爱是不同于常人的。他在儿子的音乐道路上出谋划策,但在儿子有稳定收入后,没有在信中向儿子要过钱,他不断提醒儿子要注意身体,这是一种别样的、藏在严厉的包裹之中的爱。

在我的成长道路上,爸爸似乎也扮演着“傅雷”般的形象。从前,我对爸爸大部分时间的严厉以及总鞭策我如“多看点书”的话是很厌恶的,所以一开始我以为傅聪太软弱了,傅雷说什么他都听。如今我终得以明白,傅聪是一个智者,在我们父亲严厉的表面下,都隐藏着深沉而无私的爱,只是我只能看到表面,而傅聪可以看出严厉背后的爱。

事实上,生活中像傅雷一般的人很多,不仅仅是我们的父亲,他们以严厉作为自己的包装,但其中的关怀是不比他人少的。我们常听说,对我们严厉的'人其实是为我们好,也就是这个道理。在一味的包容与溺爱之下成长起来的人是走不长远的,这个道理很简单,几乎所有人都明白。于是人们把爱藏在心里,以严厉推动我们向前。因此,面对那些严厉的人,我们不应该厌恶或是害怕,要相信他们只是把关心放在严厉之下,我们应做智者,在严厉下努力成长。这是傅雷与傅聪带给我的最重要的道理。

撕开严厉的包装,做一个看到严厉之下的深情的智者,放下《傅雷家书》,我心已了然。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5

心与心本没有距离,距离是由疏远而得到的,而拉近距离比疏远还难。——题记

打开《傅雷家书》,就是走近一位父亲,聆听他“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诲”。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以书信的形式对傅聪、傅敏的谆谆教诲。虽然傅雷在他们童年的时候,曾因傅聪、傅敏的淘气而出手,即使没有使他与孩子们产生心灵上的隔阂,但傅雷还是觉得愧对孩子们,对他们表示出强烈的歉意,傅雷在给傅聪的信中写道:“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起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这也使他们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更加的近,难道这并不值得我们感慨吗?

傅雷对孩子的关心更多的是让我看到了我的生活。没有分离,也没有书信,但仍有那种熟悉的感觉,那种爱的关怀。父母对我们的帮助,也是无私的,他们教会了我感恩,细致,对学习、对生活的`热情……家书记录的,不仅仅是傅雷他们的生活,也是我的生活,它教会了我懂得珍惜,珍惜父母给予我的那份爱,因为它只有一份。有时候父母无法给予我们什么,可他们却把什么都给了我。

天下的父母都是无私的。我诞生在一个与傅雷完全不同的时代,一直以来的幸福团聚让我们缺少了书信的交流,但那份来自父母的细致关怀,那些点滴的爱仍然熟悉在我的脑海里。感谢《傅雷家书》,感谢它使我懂得了感恩,感恩父母对我的关怀,也感谢父母,感谢他们对我的教导,我们要珍惜父母对我们的爱,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6

一封封质朴的信,蕴含着父子间最真挚的感情;一句句感人至深的话语背后,是父亲包容又严苛的爱;一次次不厌其烦的教诲,是父母望子成龙的殷切希望。这就是钢琴家傅聪与父亲傅雷书信的点点滴滴。这是一部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的教子,一部呕心沥血的成长记录。

《傅雷家书》是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期间傅雷夫妇与在波兰求学的长子傅聪的书信。记录了傅聪由钢琴学童到世界瞩目的钢琴家的成长过程。书中有傅雷夫妇对身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千个叮咛万个嘱咐,有亲情间的心灵沟通,是傅雷夫妇留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当时,通讯根本不发达,远隔重洋的他们,只能凭家信慰藉思念之情,“家书抵万金”,见字如面,书信让他们近在咫尺。这些纸上的家常话如涓涓清泉,滋养着这个学童;如冬天的阳光,温暖着这个学童。让身在异乡的他,感受到亲情的温度。

提起傅雷,我们的心情是沉重的。在那一场浩劫的开始,这位有个性的翻译家,孤傲倔强的傅雷,在被误判为“右派”之后,不堪其辱,撇下了那个叫他心碎的世界,夫妇双双撒手人寰。杨绛说:“傅雷爱吃硬饭,他的性格也像硬米粒儿那样僵硬、干爽;软和糯不是他的美德,他全给朱梅馥了。”傅雷为人耿介,以秉性乖戾著称。但他热爱祖国,嫉恶如仇。抗战爆发时,傅雷身处孤岛上海,他立下“东不至黄浦江,北不至白渡桥”的规矩,不能消灭敌人,他连看都不想看到日本人。1955年,傅聪在第五届钢琴大赛上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成为第一个在国际性比赛上获奖的新中国音乐家。傅雷给傅聪的信中写到:“但愿你做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在傅雷的影响之下,少年傅聪就有一颗赤诚中国心。在波兰钢琴独奏会之后的傅聪写信给父母:“能够让人家对我最爱的祖国产生这种景仰之情,我真觉得幸福。”傅雷给傅聪的做人原则是:“先要学做人,次为艺术家”。《傅雷家书》突出体现“傅雷精神”,傅家门风,是傅聪成长必要的精神钙片。在这样的家风中,走出了一位世界级钢琴家,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严苛的家庭教育让傅聪养成勤奋的好习惯,同时他也有常人不具备的品德和毅力:一个人独自在海外生活,每天坚持练琴至少十二小时;在荣誉和成功面前,不骄傲自满,所以造就了这位世界级的'钢琴家。

傅雷夫妇也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他虽然没有像郎朗的父亲那样坐在孩子身边陪伴孩子弹琴,但精神上是陪伴的。他隔空跟孩子探讨音乐、艺术以及为人处世等问题,书信中细致到跟孩子探讨舞台上应该保持什么样的面部表情。更能以“真诚待人,认真做事”的“傅雷精神”去影响孩子。以他的才智和博学,深刻的思想,让孩子“取法乎上”,用心亦良苦矣!所以《傅雷家书》成为素质教育的范本,傅雷夫妇成为中国父母的典范。

成功的家长家家相同。每一个优秀的孩子后面都有一双默默奉献的父母。我们周围有一大批父母舍弃工作,舍弃舒适的环境,奔波在另一个城市,陪护在孩子身边;也有一些年轻妈妈,栖居在两个城市之间,平衡孩子与工作,事业与家庭。中国式家长在孩子教育的层面上,真的做到了可谓“鞠躬尽瘁”、“呕心沥血”了。如果说傅雷对傅聪的所作所为,是中国家长的典范,那么当今中国式家长面临挑战更大了,包括学识与才华、精力和阅历,还有财力与实力。中国式家长实为难矣!

不管我们的父母是多么平凡,抑或普通,他们一生都在勤勤恳恳地为孩子们付出。寸草难报春晖啊,你看,每一个热气腾腾的早晨,每一桌丰盛的晚餐,每一次披星戴月的上下学接送……都有父母忙碌的身影。作为孩子,我们能做的就是要理解并接受父母的唠叨。

也请父母相信:您付出了,定会创造一个世界。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7

“我常问到你经济情况,怕你开支浩大,演出太多,有伤身体与精神的健康;主要是因为我深知一个艺术家在西方世界中保持独立多么不轻易,而惟有经济有切实保障才能维持人格的独立。并且父母对儿女的物质生活总是特殊关心。再过一二十年,等你的孩子长大以后,你就会体验到这种心情。”

羡慕傅聪有一个好父亲。

翻译家傅雷在儿子傅聪留学海外的过程中,先后写了近百封家书给他,教导他立身行事、爱国成才,把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融入了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中。由这些信件汇集而成了《傅雷家书》是一本教导中国孩子如何做人的书。

悄悄翻开《傅雷家书》,如深沉父爱一样,有许多足以令我感动的细节。譬如,身为父亲的傅雷为了弥补爱子因远离故土而产生的诸多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日渐生疏的因素,不顾重重的困难,坚持给孩子邮寄有关的书籍,从《诗经》、《楚辞》到宋词、明曲,还有自己的译作。在信笺中他阐述着民族的文化哲学思想,不止一次给儿子纠正用错了的字词,为的是让儿子明白: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他是足以骄傲的,因为祖国有着无尽的文化财富,一代又一代在所有中国人的'血脉里传承着!

这不禁让我想起我的父亲。父亲是个严厉而又幽默的人,小时候,记忆中的他总是喜欢轻轻抚着我的小脑袋,给我讲历史故事、唐诗宋词。而现在,随着我的开销越来越大,父亲也外出赚钱,许久才回来一次。而他却没有像傅雷一样,不知倦怠地给我写信。但是我知道,父亲仍是很爱我的。

天下父亲,或许不会像母亲一样,每天守候在我们身旁。他们的爱,一直很安静。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8

当我看完《傅雷家书》,才知道何谓“家书抵万金”。傅雷先生是怎样现身说法教导孩子,每一封里,字里行间都凝聚着一位父亲对祖国,孩子深厚的爱。在那么多封家书中,我看到最多的除了父亲对儿子傅聪的教导,亦师亦友,还有是傅雷先生在艺术,音乐方面的深厚造诣。几乎,每一封信中都向孩子谈音乐作品,有谈表现技巧,艺术修养等。而不仅仅是希望孩子一天天没有节制的训练,而是讲究技巧,从事物中领悟情感,才能不做它们的奴隶,用心书写自己的灵感,快乐的学习。

在家书中,不管是聪去波兰留学,还是后来赴世界各地演出,傅雷先生始终关注着儿子在音乐艺术道路上的成长,不时给予指点,还不时寄给中国古典的文学名著及艺术方面的画,书籍。让他们在接受西方文化史时,不会忘记自己是龙的传人。在傅雷先生给孩子的家书中,还有是怎样叫孩子面对压力,如何正确处理生活中的问题,也能看出傅雷先生望子成龙的心更多的是关注在孩子在成长道路上的发展,所遇的困阻。同时细心的给出自己以往的经验供以借鉴,帮助孩子走出难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同时有体现了亲子,不一定是要为孩子做一份你自己希望的人生计划,而是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自己的路。

读完《傅雷家书》,我感动于傅雷先生言传身教,对祖国,社会,孩子,更甚于自己的高度负责。正如他对傅聪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确乎出自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记得傅雷在家书中写过“最折磨人的不是脑力劳动,也不是体力劳动,而是操心。”也许他双鬓间的斑白就是这样来的吧。

从最后的几次书信读出,傅雷对孩子的无限眷恋和爱护,可以想象当傅聪从万里归来时,迎接他的不是双亲欣喜的笑颜,而是两盒残忍的寒灰,心中又是何等的'苦痛。

傅雷夫妇所表现对孩子的谆谆教诲,真诚交流,每一次都另人感动。然而这样一对中国夫妇的典范,却在那个不应出现的年代里,于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凌晨,双双愤而弃世,不禁让人悲戚。

正是傅雷家书,让我知道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正是读了这本书,让我理解了父母的期盼。看着父母日益深刻的皱纹,看着那日渐泛黄的照片,看着父母去上班似的匆匆背影和下班归来的倦容。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希望背着父母一起前行。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9

尽管今日的互联网高度发达,书信往来已不是重要的通讯方式,但书信的内容深度、情感表达,远不是其他通讯方式所能企及的。从古至今,书信所言皆出自肺腑之言,动人深切,诸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无不是如此。而我所读的《傅雷家书》,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位充满家国情怀的父亲,对远洋之外的儿子的思念与教诲。

《傅雷家书》比起《出师表》《曾国藩家书》等,称不上晦涩难懂,相比之下显得简单朴素,但是,字字句句都铿锵有力、斩钉截铁,包含着傅雷先生对人生的思考、对理想的`追求、对爱国情怀的深切感悟,可以说,这是一位父亲集毕生智慧所参透的哲理。

“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傅雷先生的书信中,不乏有这样简单而充满爱意的字句,对儿子的思念之情无不充盈着他的每一寸心肝,爱子情深实属让人动容,更让人察觉,傅雷先生在儿子傅聪身上也投入了不少精力,直抒胸臆的情感让人读起来十分温暖,仿佛父亲就站在面前,孜孜不倦地倾诉着思念。

当然,如若是单纯表达思念之情,傅雷先生的家书就谈不上深度。我钦佩的是,傅雷先生能够在书信中畅谈人生与理想,思念之余不忘鼓励儿子要做个有担当、有理想、有胆识的人。

傅雷先生是个艺术家,儿子同样继承了他的衣钵,所以,我们在书中所能读到的是一位老艺术家在向他的儿子灌输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从人格的尊严到国家的荣辱,傅雷先生的见解独到且深刻。我相信,这也让傅聪先生明白做一个德艺兼备的艺术家有多么重要,有多么可贵。

他教导儿子,待人处事保持谦虚谨慎,理想要选大而实际,在顺境中不骄傲,在逆境中不气馁。我想,这大概就是一位老艺术家经历人生百般折磨而屹立不倒所领悟出来的深刻思想,同样也是一位父亲对儿子最诚挚的教诲与劝诫。

最让我动容的是傅雷先生的爱国情怀。他经历过动荡的战争年代,亲眼见到过国家在近代史上的衰落,更能体会到建国的不易与艰辛,也更能理解一个人具备爱国的赤子之心是多么重要。尽管我没有这些经历,但从傅雷先生所写的书信中,我能够深刻理解到他的爱国情怀—祖国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要将个人的价值奉献给国家与社会,传播真善美。

很少会读到这种感人深切的书信,但读完之后,我的心中也俨然有了一股正气,要有理想,有胆识,也要学会奉献与热爱。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10

和父母一起生活了很久,和家人书信往来,感受不到距离带来的淡淡的哀愁和甜蜜。我很向往这种感觉,所以看了这本书《傅雷家书》。

我对书中这样一段话深有感触:“说到不完整……你说的完美,其实完美根本不存在。整个生命,整个世界,整个宇宙,都谈不上完美。我们一生的追求,历史上很多代人的追求,无非是尽善尽美,却永远无法追求,因为人的理想和幻想是无穷无尽的,……”这让我想到了一个故事。以前有一面破镜子,碎成很多块,其中一个想找剩下的来重建原来的镜子。一路上,它因为棱角而慢慢翻滚,从而享受着一路上的美食。当它煞费苦心地找到所有的碎片,“第二次绕”的时候,它变成了一个完整的圆圈,飞快地滚动,一路上的风景瞬间就过去了。其实我们都在追求完美,只是我们目前的不完整,把我们带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方面的相对完整。而当有一天,所谓的'完美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可能会失去很多。

傅雷的教子以严格著称。我以为他们父子关系不是很好,但是看了这本书之后,他的想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傅聪出国留学时,他与父亲的联系只能依靠信件,所以父子之间的感情是在一系列信件中透露出来的。他们通过书信一起讨论艺术,研究音乐的内涵,交换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母子交流时不需要嘘寒问暖,但是他们之间的默契是不可替代的。

翻看完之后再回头看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傅雷在艺术上的造诣之深,傅雷对于理解艺术,尤其是音乐,有自己的见解。这让我觉得在文学上有很大成就的人,在艺术领域的研究也更高,也许是因为文学和艺术是一样的。不同的优秀文学作品读完会有不同的心理效应;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都会带来类似的结果。优美的散文,在欣赏了欢快的咏叹调后,带来愉悦;沉重的小说像哀婉的交响乐一样给人以震撼。幽默的小品文会带来歌剧般的优雅场面和之后无尽的思考。仔细看完这个《傅雷家书》,感觉像是一部剧,给人很好的氛围和回味的空间。

《傅雷家书》整本书都是一个很有说服力,读起来很友好的父亲。对儿子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对父亲特有的不可抗拒的威严。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我能和父亲交流几封家书,会是什么样子?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11

有这样一个家庭,没有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父母因子女判逆而伤神,父母只会有胡乱责骂的喧嚣,他们是一对十分和谐的家庭,他们有共同的爱好。所以他们无所不谈,谈文学,谈戏剧,谈音乐,以纸墨形式将心情寄托,相互分享快乐,分担忧愁。他们就是傅雷一家子。

《傅雷家书》主要讲述的是傅雷先生以书信形式对儿子的生活进行引导,对日常生活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感情问题,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拳拳赤子心,无以言表,其中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封信中的部分: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人心就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在这一部分,讲的.是傅雷向儿子道歉。他们不会像当今的人一样,因为放不下面子而坚持自己的意见,即使错了也不承认。放不下那所谓的尊严而傅雷作为父亲,对于自己的错误十分有担当。这又使我想起一个人,在分班前,一直都在二班的我和同学们经常犯一些小错误以至于扣班级分。虽说班主任不是父母但胜似父母,他不比父母的望子成龙的心要小,但是看到我们屡教不改,什么方法都用了可成效不大。

读《傅雷家书》有感 篇12

收到假期最好的礼物,和女儿共读《傅雷家书》。

于是我开始慢慢品读起此书,看到了作者的博大的胸襟,开阔,善良,光明和纯洁等等。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这样的大人物,也有他的爱子之情。这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亲子桥梁书让孩子懂得了父母温情的爱,让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

信中能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小到生活,大到事业,做人,有这样的父母,真是让人很敬佩。

书信的交流让彼此的距离更近了一层。儿子在远方父母对孩子的思念,“亲爱的孩子,你走了的第二天就想给你写信了。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有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晨六七点醒来就是想起你童年一幕幕的形象。和你在一起的每一刻,真的,你在家里这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中最快乐的时期。读到此外,我潸然泪下。是的,这一人这一辈子每个时刻都在成长,陪孩子长大。感受他给予的快乐和惊喜,陪伴是那么的珍贵和重要,所以我们要珍惜当下。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作者用自己的成长影响他的孩子,让他学会做人,做事,修养,感恩等等。告诫孩子,因为人生和生活不是你想象的那么规范齐整,它有另一面,所以要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以及我们自己。学的东西很多,我们都应该有虚心的态度去学习,去广泛阅读提升自己,做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