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问教学设计

笔构网

2025-09-30教案

请欣赏学与问教学设计(精选13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与问教学设计 篇1

一、故事导入,激趣揭题

1、师: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当朝宰相赠送的金匾上面刻有“学问”两个金字。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大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

老二得到了有“问”字的半块。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问,见谁问谁,见什么问什么,从不学习。几年下来,两个儿子都一无所获。一天他们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智者告诉了他们一个道理。一个文人听说了这个故事,就写下了一篇学与问的文章,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2、完成板书,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小组读书。

2、听写词语。(作业本中)

三、讨论预习导案,精读课文

1、找出作者的观点。(板书:观点)

2、师:作者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向我们介绍了中外两个名人的事例。

(板书:事例)(板书:哥白尼沈括)

哥白尼:

(1)指名读,思考预习导案中思考题

(2)哥白尼真是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他从小就非常喜欢问,从课文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呢?

指名汇报

你还会提哪些问题呢?

(3)小哥白尼成为伟大的天文学家,通过这一事例,你认为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齐读最后一句)

(4)作者用哥白尼的事例告诉了我们:

(板书:学是从问开始的)

名人的成功都是离不开问,所以说(引读“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沈括:(出示诗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1)沈括的问题是什么?从哪里来?

(2)能从短短的一句诗中就发现问题,的确可以看出他的勤学好问。那他又是怎样解开这个疑团的呢?

(3)沈括的'事例告诉我们“学”与“问”有什么关系?

(板书:问从学中来)

3、从哥白尼、沈括的事例中,你们认为“学”与“问”有什么关系?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学与问就像两只翅膀,让你自由的翱翔在知识的天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板书:相辅相成)

四、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1、谈收获。

让我们再回到老师开始讲的那个故事,智者告诉他们:……(学生回答)

(智者告诉他们:“你们一个光问不学,一个光学不问,当然不会有什么成就,只有将学与问结合起来,才学到真正的知识。)

2、学与问能分开吗?

3、其实古今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很多,也有很多关于“学”与“问”的成语、俗语、名言警句等,下面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的资料。

五、课外作业,拓展实践

选择你喜欢的勤学好问名言摘抄下来,做成书签,送给自己或同学。

学与问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

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一、复习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继续探究《学与问》,记得文中说到: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是“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那么,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告诉我知识是怎么得来的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二、教学第一自然段

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1、指读谁来读一读这句话?其他同学仔细听,他是否读正确了

2、再指读提出要求:请在座的同学边听边想,对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2、齐读

3、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体会?(学生交流)

三、教学第二自然段

语言过渡:看来啊,学习的时候,“多问”真的很重要。课文中的小哥白尼就是一个非常爱问的人。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哥白尼吧!

1、你们了解哥白尼吗?

学生交流(可以是课本上的,也可以是课外的)

学生交流了课外的知识,教师相机渗透学习方法:你搜集的资料真有价值,学习语文,就要这样。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我们还要补充课外知识。学习搜集课外资料,这也是很好的学习语文知识的方法。

鼓励学生接着交流。(谁再来补充?多会补充阿!)

2、你想过吗?哥白尼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是和他小时候的习惯分不开的,那就让我们继续走近哥白尼。

3、出示第一句话。指读师:请其他同学仔细听,他读的怎么样?把非常喜欢问的语气,读出来

4、谁再来读?其他同学思考,哥白尼小时候是怎么问的?

(经常、缠)

师:从这两个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

语言过渡:是啊,缠字我们可以看出小哥白尼喜欢刨根问底,有着不懈探求的精神。小哥白尼,你愿意缠一缠么?

(出示小哥白尼的问题)学生缠了以后,相机表扬:你真会缠!你很会缠!

5、师:你有没有发现,小哥白尼的问题有什么特点吗?

生:日常生活中很平常的问题

学生找到规律以后,继续追问:小哥白尼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谁再来缠一缠?(通过换位思考和情境,让学生理解课文上的省略号)

相机表扬缠得好的学生:你缠得真棒!

同时渗透学法:你看,一个省略号,就能引发这么多的问题,我们读书,就是要抓住字、词、句、甚至一个小小的标点,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这也是学习语文的好办法!

6、师: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读懂了什么?

(问是成功的开始;只有学会问,经常问,才能取得成功)

7、师:通过小哥白尼的好问,你们第二次读这句话的时候,相信也有了更深的体会。(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指读

想一想:怎样才能读好?(应该突出“问”字)师:小哥白尼这么的好问,难怪你这个问读得这么重呢!再读,谈体会。

生:知识不仅是学来的,更是问来的。

生:知识不但是学来的,而且是问来的。

四、教学第三自然段

师:是啊,小哥白尼的知识不仅是学来的,更是问来的。可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遇到问题又该怎么做呢?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学第三自然段。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用笔圈划出关键的字、词、句。静思默想2—3分钟的时间,在你感受深的地方写上批注。

谁来谈谈?你先读一读你自己划出的字、词、句,再谈谈你的感受,好么?

相机指点。主要的知识点:

(1)“能者为师”学生交流字典上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在课文的这段话中,找到什么叫能者为师。

相机渗透学习方法:同学们,理解一个词语,我们除了请教字典这位老师外,我们还可以在课文中找到词语的意思。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解释词语的方法。

(2)由“能者为师”你想到了哪些句子?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

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师:你现在明白了能者为师的道理,请你再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齐读,想一想谈谈体会

五、教学第四自然段

语言过渡: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那我们再看看沈括是怎么学知识的?

(1)指名读。

(2)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找一找有什么疑问?

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预设:

1、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理解

师:大伙想想,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指点:问。问谁呢?——能者为师。

交流:抓住“始”和“尽”这两个词语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然后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四月间山下已是百花凋落,而山上桃花才刚刚盛开)

2、了解《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3、山上的温度为什么比山下的低?学生交流网上查到的知识

相机表扬,渗透学法:真棒!同学们,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当别人也不知道的时候,我们可以上网,拜电脑为师,这也是很好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4、兴许不明白对于妈妈的回答沈括有没有满意?他是怎么做的?再读课文,理解自己上山观察后得到了答案。

渗透学法:哎呀,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当你无法判断答案是否准确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在实践中考察,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师:同学们,你们看沈括学习的时候有了疑问,多观察,多思考,后来才成为著名的科学家。这时候,你们对这句话有什么更深的体会?(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齐读再谈体会。

六、教学第五自然段

1、是啊,同学们,你们看,无论是哥白尼小时候的好问,还是沈括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这些都是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这样啊,更能够说明: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确实,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2、课文最后一节总结了“学”与“问”之间的关系。

自读。指名读。

指点:把红色标出的词语读得更好些。

练读。指名读。齐读。

七、总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现在老师也送想你们一把金钥匙。只要你拿到了这把金钥匙,并且知道怎么去用它,那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老师出示有关好问名言的小卡片)指名读名言。

2、有谁想送给大家名言与故事,加上你对大家的祝福。希望它永远伴随你,激励你学习,成为你的座右铭。

3、你们也可以自己做,如果要送给你的朋友,学了今天的课文,你想写些什么呢?学生在卡片上写上自己的话。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还要注意将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八、布置作业(可选做其中的一题)

1、拣一句自己喜欢的有关勤学好问的名言,也可以是课文中的句子,抄在语文书的扉页。记住它,用它来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

2、选择一个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先讲给别人听,再写下来。(生或摘抄或写故事。)

板书设计:

23、学与问

勤学好问

做学习的主人

观察思考

《学与问》教学反思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教学此课时,我从谈话导入。从“人们常把有知识的人说成有学问”,“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句话入手,接着通过两个事例,和能者为师的意思让学生层层深入,理解“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句话的意思。

在教学哥白尼的例子时,我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欢问。“这对哥白尼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这些问题呢?”读一读这些问题,通过对哥白尼事迹的简介(《天体运行论》、“日心说”),让学生把握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他成就的联系。我们现在要不要多问呢?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对3、4两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接着教学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过自己的勤学好问和观察实践解决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最后通过送名言,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本节课,我个人认为至少有两个地方值得肯定:其一是教师始终在利用教材引领孩子去理解和运用“学”与“问”的方法,在掌握“学”与“问”方法的同时不断学习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而积累运用语言的过程也正是学生学习方法巩固的过程,这样做较好地体现了文本价值与学科特性;其二是适时抓住文中的具体语句引导学生思考并运用学到的方法,切实体现了做学问要边学边问的思想,与课文的主旨一脉相承;其三是对课文语言的内化运用,学生在运用课文语言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体验了学与问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了阅读课中语言的交际性;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能者为师”做文章——让学生当自己的老师,充分地在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其四是教师诱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体现出一种开放的教学理念。把学生当作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把课堂变为学生精神生命自由生长的乐园。

学与问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围绕“学与问”说了哪些内容,并且学习理解哥白尼成功与问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字词的学习;了解文章围绕“学与问”说了哪些内容。

教学手段:

制作课件,解决字词训练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习了将近五年的语文了,同学们一定积累了不少名言警句,能否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或是谚语?

2.出示课件准备的内容,读读(语言的积累训练)

3.看来,人们总是把学与问联系起来,这是为什么?(完成课文板书)揭题

二.汇报预习情况

1.字词。向同学展示你预习的成果。提醒大家需要注意的字音、字形

结合完成“察”与“查”“采”与“彩”的区别练习。

结合完成abac式的词语练习。

结合完成书上的描红以及练习册上选择读音。

2.字词预习情况不错,书,应该读得也不差。同桌互练,稍后再做展示,只要读得正确流利就可以。

3.开火车读文,听读思考: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4.汇报讨论

(按课文结构对段落内容进行板书,让学生再次读文思考老师这样板书的原因)

三.学习课文的一、二自然段

1.问,究竟有多重要?请你读第一自然段,找出一句话来说

2.课件出示句子,指导朗读,找出关键词语

3.你能用哥白尼的例子来说明吗?请读下一段。

4.哥白尼是什么样的人?说说为什么哥白尼有这么伟大的成就。

(好奇、好问。板书:好问)

1)你从课文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

(小时候就喜欢问、经常缠着、问这问那、省略号)

2)还有什么体会?指导理解:不懈探求、从为什么开始。

谁来读读这一段?注意读出哥白尼的好奇、好问。指导朗读。

3)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读懂了什么?

小时候这样的好问特点与他后来的成就有什么关系?

5.现在,你能试着说说为什么“问,常常是金钥匙,是铺路石”吗?齐读第一段。

四. 小结

问,对于求学的人来说这么重要,我们应该向谁问,问的时候又要注意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课后反思:

教学此课时,我从谈话导入。板书“学”、“问”,人们常把有知识的人说成“有学问”,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学与问》。告诉学生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也就是议论文。然后与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议论文。(《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总结出议论文的一般特点:提出观点——证明观点——得出观点。

接着让学生自学,读课文,找出文章的观点,同时给文章分段。应该说这篇文章的脉络是非常清晰的。学生很快就找出了文章的中心观点: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分段也是很简单的。

授后小记:

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学会用丰富的语言来激发学生,启发学生,向名师学习,当然我们是无法做到像他们一样,驾驭教材的能力如火纯青。多学,多像名师学习;多看,多看名人执教的课堂实录;多积累,多学习新课程理念。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够变得更加有实效。

就像文中的很多句富有哲理的句子,如果让我教我肯定会让他们一而再,再而三的理解。看过名师的课堂实录后发现,更加好的是让孩子们去背,只要他记住了,自然他也就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一理论的确让人回味。

课后反思: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教学此课时,我从谈话导入。板书“学”、“问”,人们常把有知识的人说成“有学问”,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学与问》。告诉学生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也就是议论文。然后与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议论文。(《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总结出议论文的一般特点:提出观点——证明观点——得出观点。

接着让学生自学,读课文,找出文章的观点,同时给文章分段。应该说这篇文章的脉络是非常清晰的。学生很快就找出了文章的中心观点: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分段也是很简单的。

第一个事例是哥白尼的例子,我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欢问。“这对哥白尼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这些问题呢?”读一读这些问题,通过对哥白尼事迹的简介(《天体运行论》、“日心说”),让学生把握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他成就的联系。

我们现在要不要多问呢?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对3、4两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二个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梦溪笔谈》)

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学与问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学与问》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文章作者先陈述自己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然后列举了哥白尼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接着紧承上文,引出解决问题要善于求教,拜能者为师。另外还举了沈括的故事,重在说明“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在深化中心论点的同时,号召同学们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全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语言简洁流畅。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脉络清晰,内容简单,学生易于掌握,在上课时让学生先归纳段意,再进行指导讲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好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3、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联系旧知,揭示文体

1、同学们,我们在四、五年级学过《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这两篇课文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什么文?(板书:说理文)说理文往往有这样的规律:作者一般都是在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名人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给我们读者以启发,使我们对他的观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板书:提出观点 事例证明 得出结论)

2、揭提板书:学与问。

学生回答:说理文

学生齐读课题

先让学生回忆说理文的结构,了解文体的特点,理清结构为后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整体感知,亮出观点

1、快速浏览,整体感知,看看作者介绍了哪些名人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了结论。

2、这段话作者把“问”比作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______________。

(板书:金钥匙 铺路石)

学生轻声读第一自然段

学生回答

三、阅读事例,感悟思想

四、交流探讨,深入理解

1、出示哥白尼的资料,谁来说说你知道他有哪些成就?

2、他是怎样走上探求科学奥秘的道路的?

3、你从这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

4、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好问的故事?

5、这些名人的事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6、引读……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7、出示名言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 ——荀况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巴尔扎克

1.有了问题该向谁请教呢?你们以前都向谁请教过?

2.课文中告诉我们要向谁请教呢?

3.指名说什么叫“能者为师”。(出示文字)

4.说到能者为师,老师想送给大家两句名言:

三人行, 必有我师。——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5、我们小学生应该怎么做?请用文中句子回答,并把文中的“你”改成“我”。

学生简介哥白尼

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节并思考

指名回答

学生回答:小时候就喜欢问、经常缠着、世界、问这问那、省略号

学生根据提供的资料说一说

学生可能说到:要爱问问题,要多问问题,要敢于问问题等

学生齐读

指读,齐读

指名学生说

学生回答

指名说,齐说

学生齐读

把这两句话说给自已听

指名说,齐说

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深刻体会到“多问”的重要,同时结合重点句子的人称改写,让学生以“我”的身份去说,这既是人称改写的训练,又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落实。最后以名言总结,其目的是将“好问”在学生心中扎根。

五、自学质疑,学思结合

六、总结全文,理性升华

1、有了问题要向别人请教,当别人也不知道时该怎么办呢?默读第4自然段,看看沈括小时侯碰到什么疑问,他是怎么做的?

2、沈括是什么人?

3、指名介绍沈括身上发生的事,思考:举沈括的例子要说明什么?

4、完成题目。

a、第4自然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句诗出自____代诗人_____的《 》。

“尽”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始盛开”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_______________。后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

5、齐读《大林寺桃花》

6、沈括在诗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7、他是怎么解决这个疑问的呢?

8、从这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9、小结:一个善问的人,不会满足于别人给的模糊的解释,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得出科学的答案。(板书:观察思考)。

10、出示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最后作者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呢?你是怎样理解的?(出示最后一段)

2、说说“相辅相成”和“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指的是什么?(板书:勤学、好问的习惯)

指导朗读

3、总结全文:学完了《学与问》这篇说道理的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除了和我们讲道理,还举了哥白尼、沈括的两个事例介绍,这种写法是说理性文章最常用的:摆事实,讲道理。这样文章才有说服力。以后想要和别人讲道理时,可以想想这篇文章的写法。

5、送给大家一首诗:问到底(出示)

学生默读

自由读第四节思考

指名简要介绍

学生说

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学生齐读

学生说: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自由读,独立思考

学生齐读

学生说说“相辅相成”的意思。(他们谁也离不开谁……)

齐读

指名读,齐读

指名读,齐读

紧扣开头的中心句,结合具体事例,当堂练习,学练结合,让学生经历求知的过程,在体验中,收获方法,在实践中,养成习惯。让学生感受到我在学、我在探究。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到“学会”的智慧。

七、课外作业,拓展实践

1、选择你喜欢的勤学好问名言摘抄下来,做成书签,送给同学和朋友。

2、了解一个古今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并把自己感想的也写下来

板书设计

23 学与问

提出观点 金钥匙 铺路石

哥白尼

说理文 举例证明 勤学好问 观察思考

沈 括

得出结论 相辅相成 养成习惯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和标准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自评

师评

同学评

总评

认真专注(20分)

能认真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

主动参与(20分)

遇到我会回答的问题我都举手了

能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扬。

教学反思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另一个是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感悟:“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让学生明白“只有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勤学好问固然重要,但在求知的过程中,还要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去获得答案。

在整个教学中,我认真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课堂上,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为主,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不仅巩固了课本知识,体验了文体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相结合,更加能体会课文所蕴含的哲理: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只有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在知识的天地飞得更远。”学生领会了文章的主旨,再联系实际生活,才能学以至用。

学生对课外知识的阅读积累很有限,在提问到相关课外知识时,只有个别学生能够回答完整,这说明以后要注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并形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自由表达(10分)

发言时声音响亮

善于合作(15分)

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活动,能与他人合作。

独立思考(15分)

善于思考,并能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

敢于否定(10分)

敢指出同学错误的解答

欣赏自我(10分)

学与问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语言文字,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同学们看老师写一个词,(板书:学问)

师:你怎样来理解学问这个词?

师:知识、文化、科学等等这些都是学问,那再看老师加上一个字,(板书:与)再来读。

生:学与问。

师:学与问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23)齐读课题。

生:齐读。

师: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读了课题你有要问的吗?

(二)、检查预习

师: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看看这几个词语能难倒你吗?

(出示词语)

师:谁来读?

师:仔细观察观察红色的字,这是新字,有没有需要提醒的地方?

(生说说。)

师:生字词理解得这么好,那么课文是不是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呢?找同学来读课文。其余的同学思考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读课文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听,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

(三)、精度课文。

师:那么学与问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动动笔把给你启发的句子或段落用直线画出来,写写自己的体会。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说说这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体会。)

师: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你用它打开知识的殿堂了吗?你用他开始铺路了吗?

师:从大家的读中我知道你们得确是受到了启发,还有那里也让你受到启发?

哥白尼的故事让你有什么启发?

你再读读第二段,结合课文和哥白尼有这样的伟大成就。你又从中领悟到什么?

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你能说说你遇到过哪些问题吗?那么你遇到了问题怎样解决?

能者为师啊,怎样理解?

还有哪里给你了启示?

读了沈括小时候的故事,看了沈括的成就,你又受到了什么启发?

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并且要学会去观察去思考,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愉快地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正如书中所说:学问学问……

现在谁能说说学与问到底是个怎样的关系?

学与问是密不可分,是相互补充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学和问就像我们的两只翅膀,你们有了吗?想要吗?你来读读吧!

有了翅膀就该飞了,课文学到这儿你还有问题吗?

(四)、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就是学和问。现在老师再送你们一把金钥匙,(出示:问到底(陶行知)

天地是个闷葫芦,闷葫芦里有妙理。

你若不问你怕它,它一被问它怕你。

你若愿意问问看,一问直须问到底。

师:来拍拍手,放松放松,咱们一起读。

师:这就告诉了我们,我们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

师:同学们。课下你在搜集搜集还有哪些名言警句给你启发,还有哪些名人故事让你受到启示,记录下来好交流,好吗?

师:好,下课。

学与问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围绕“学与问”说了哪些内容,并且学习理解哥白尼成功与问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字词的学习;了解文章围绕“学与问”说了哪些内容。

教学手段:

制作课件,解决字词训练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习了将近五年的语文了,同学们一定积累了不少名言警句,能否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或是谚语?

2.出示课件准备的内容,读读(语言的积累训练)

3.看来,人们总是把学与问联系起来,这是为什么?(完成课文板书)揭题

二.汇报预习情况

1.字词。向同学展示你预习的成果。提醒大家需要注意的字音、字形

结合完成“察”与“查”“采”与“彩”的区别练习。

结合完成abac式的词语练习。

结合完成书上的描红以及练习册上选择读音。

2.字词预习情况不错,书,应该读得也不差。同桌互练,稍后再做展示,只要读得正确流利就可以。

3.开火车读文,听读思考: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4.汇报讨论

(按课文结构对段落内容进行板书,让学生再次读文思考老师这样板书的原因)

三.学习课文的一、二自然段

1.问,究竟有多重要?请你读第一自然段,找出一句话来说

2.课件出示句子,指导朗读,找出关键词语

3.你能用哥白尼的例子来说明吗?请读下一段。

4.哥白尼是什么样的人?说说为什么哥白尼有这么伟大的成就。

(好奇、好问。板书:好问)

1)你从课文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

(小时候就喜欢问、经常缠着、问这问那、省略号)

2)还有什么体会?指导理解:不懈探求、从为什么开始。

谁来读读这一段?注意读出哥白尼的好奇、好问。指导朗读。

3)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读懂了什么?

小时候这样的好问特点与他后来的成就有什么关系?

5.现在,你能试着说说为什么“问,常常是金钥匙,是铺路石”吗?齐读第一段。

四. 小结

问,对于求学的人来说这么重要,我们应该向谁问,问的时候又要注意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课后反思:

教学此课时,我从谈话导入。板书“学”、“问”,人们常把有知识的人说成“有学问”,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学与问》。告诉学生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也就是议论文。然后与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议论文。(《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总结出议论文的一般特点:提出观点——证明观点——得出观点。

接着让学生自学,读课文,找出文章的观点,同时给文章分段。应该说这篇文章的脉络是非常清晰的。学生很快就找出了文章的中心观点: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分段也是很简单的。

授后小记:

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学会用丰富的语言来激发学生,启发学生,向名师学习,当然我们是无法做到像他们一样,驾驭教材的能力如火纯青。多学,多像名师学习;多看,多看名人执教的课堂实录;多积累,多学习新课程理念。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够变得更加有实效。

就像文中的很多句富有哲理的句子,如果让我教我肯定会让他们一而再,再而三的理解。看过名师的课堂实录后发现,更加好的.是让孩子们去背,只要他记住了,自然他也就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一理论的确让人回味。

课后反思: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教学此课时,我从谈话导入。板书“学”、“问”,人们常把有知识的人说成“有学问”,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学与问》。告诉学生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也就是议论文。然后与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议论文。(《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总结出议论文的一般特点:提出观点——证明观点——得出观点。

接着让学生自学,读课文,找出文章的观点,同时给文章分段。应该说这篇文章的脉络是非常清晰的。学生很快就找出了文章的中心观点: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分段也是很简单的。

第一个事例是哥白尼的例子,我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欢问。“这对哥白尼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这些问题呢?”读一读这些问题,通过对哥白尼事迹的简介(《天体运行论》、“日心说”),让学生把握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他成就的联系。

我们现在要不要多问呢?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对3、4两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二个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梦溪笔谈》)

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学与问教学设计 篇7

一、激趣导入

1、屏幕上出现“学问”一词,指名读,你知道什么叫学问吗?

(生:知识、学识、文化……)

2、屏幕上出现“学与问”,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学习与提问)

3、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叫《学与问》。学、问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走进第二十七课。

(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我知道大家课前一定做了充分的预习,那么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呀?

(生:4个自然段)

2、我想请4位同学来读一读,看看大家预习得怎么样,好不好?

(生:指名读,并作点评)

3、一次的朗读,我们都会有不同的体会。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快速浏览全文,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生:很多有学问的人,小时候都是非常好问的;学和问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多问问题,才能学到知识;学和问不能分开;……)

4、通过预习,大家就了解了这么多,说明大家真的做到了边读边想,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接下来,我们将认真地去学习、体会课文,相信大家对两者关系的感悟会更加清楚、明白。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然后完成屏幕上的内容。

(生:按课文的内容完成填空)

2、对于整篇文章来说,第一自然段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是文章的总起段,下面的文字都是为了说明第一自然段。

3、在书中找找看,都向我们举出了哪些具体的事例?

(生:哥白尼、沈括)

四、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你对哪个人比较感兴趣呢?

(指名说)

2、选择你喜欢的部分再来认真地读一读,然后和小组的同学谈谈你的收获,说说你觉得哥白尼或者沈括身上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3、学生进行汇报。

哥白尼:通过具体的语句体会哥白尼——好奇、好问

哥白尼从小对科学知识的渴望、对科学奥秘的不懈追求,为其将来可以成为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奠定了基础。

学习了这部分内容,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生:问是成功的开始;只有学会问,才能取得成功……)

沈括:通过具体的语句体会沈括——好问,善于观察和思考

通过大家的汇报不难看出,只有将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够求得真知。

课文中列举了哥白尼和沈括的事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五、学习第二段

1、无论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还是沈括生活的世界,他们距离我们都十分的遥远。

那么我们现在又面临一个怎样的世界呢?快在书上第二自然段找找看。

2、老师找了几幅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很新鲜是不是?面对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有新奇、有疑惑。那么大家来说说看,有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多问问题)

3、古人云:“能者为师”,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只要他确实……向他请教)

4、老师这里也有孔子的两句名言,你能结合刚才我们读的内容,说说你的理解吗?

(生:理解)

5、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这样才能学到更好的知识。

六、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找到了可以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在本节课结束之前,老师也想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发相关卡片)

你喜欢老师送给你的金钥匙吗?来,谁想读给大家听,你的金钥匙是什么?(指名读)

老师由衷地希望你们可以利用好这一把把金钥匙,让它可以真正成为开启属于你知识殿堂的大门!

课文首先提出观点,接着举例说明“问”的益处,然后再举例

说明“勤学”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全文。

学与问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目标

C: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B: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流感情地朗读课文。

A: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C:了解课文大概内容,认识到“问”的作用。

B:通过读文品句,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

A:体会“学”与“问”的关系,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做知识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师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

2. 板书课题:学与问,齐读题目。

3. 围绕题目质疑:自己读了题目知道了什么或想知道什么?

师:同学们读了题目已经知道了些知识,也有许多的疑问,那么学与问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读了课文同学们的疑问就会弄明白了。

(三)初读课文

1. 自由读课文。

C:边读边画出生字。

B:边读边理解生词的意思。

C:边读边思考全文共分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解层次

1. 再读课文

B:学与问有什么关系?(:人在学习知识,探索奥秘的过程中,“问”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默读课文

A: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连一段话说说。

: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学与问”中“问”的重要性,然后用具体事例说明了“问”在探索奥秘,求得新知中的作用;最后全文。提出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B、A:根据刚才所说把课文分为三段。

3. C读全文

(四)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表中生字的笔画与结构

2、C:交流:每个生字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3、A、B指导C书写。

(五)达标测评与拓展

C:抄写生字新词

B:熟读课文

A: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探求( ) 疑问( ) 兴许( )

奥秘( ) 启发( ) 强健( )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知

1、自由读全文

2、C:认读生字新词、说说课文列举了几个事例来说明?

B:分别是什么事例?

二、精读课文,深入悟解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我们先学习作者引用的第一个事例。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事?

2、交流。

3、哥白尼“喜欢问”表现在什么地方?课文里找答案。

4、交流。

5、因为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因此他成了伟大的天文学家,你们还知道哥白尼的哪些情况呢?

6、交流。

7、B、A:从哥白尼这个故事中,你知道了什么?(学会发现问题,多多提问,才能 ……问是成功的开始,只有学会问才会成功。)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所以,我们小学生应该怎么做了?看课文第三自然段。

1、C:指名读、思考:当今世界有什么特点?小学生该怎么做?(文中找答案)

2、B、A交流。

A:理解“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3、B:向谁问?

B、A:理解。“能者为师”(联系上下文理解)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在求知过程中,光向别人请教行了吗?不行,我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我们再来学习作者引用的第二个事例。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C: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

B:他又是怎样解开疑团的呢?

2、交流。

A:(理解诗意)课件出示古诗。

3、A:以这个事例中你明白了什么?(不仅要勤学好问,还要善于思考)

(四)精读第五段

过渡:通过2、3、4自然段的`学习,“学”与“问”之间有什么联系呢?继续学习第五自然段。

1、C:指名读,B、A: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学与问有什么联系?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2、交流。

四、拓展交流

1、四人小组交流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或名言。

2、全班交流反馈。

五、全文

1、小组轮流读课文。

2、师:这是一明事理的文章,文章强调了人在学习知识,探索奥秘的过程中,“问”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过列举科学家的事例,说明“勤”学好问的习惯必须从小养成。

六、板书设计

23、学与问

勤学

问思结合 养成习惯

好问

学与问教学设计 篇9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

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一、复习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继续探究《学与问》,记得文中说到: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是“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那么,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告诉我知识是怎么得来的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二、教学第一自然段

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1、指读谁来读一读这句话?其他同学仔细听,他是否读正确了

2、再指读提出要求:请在座的同学边听边想,对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2、齐读

3、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体会?(学生交流)

三、教学第二自然段

语言过渡:看来啊,学习的时候,“多问”真的很重要。课文中的小哥白尼就是一个非常爱问的人。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哥白尼吧!

1、你们了解哥白尼吗?

学生交流(可以是课本上的,也可以是课外的)

学生交流了课外的知识,教师相机渗透学习方法:你搜集的资料真有价值,学习语文,就要这样。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我们还要补充课外知识。学习搜集课外资料,这也是很好的学习语文知识的方法。

鼓励学生接着交流。(谁再来补充?多会补充阿!)

2、你想过吗?哥白尼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是和他小时候的习惯分不开的,那就让我们继续走近哥白尼。

3、出示第一句话。指读师:请其他同学仔细听,他读的怎么样?把非常喜欢问的语气,读出来

4、谁再来读?其他同学思考,哥白尼小时候是怎么问的?

(经常、缠)

师:从这两个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

语言过渡:是啊,缠字我们可以看出小哥白尼喜欢刨根问底,有着不懈探求的精神。小哥白尼,你愿意缠一缠么?

(出示小哥白尼的问题)学生缠了以后,相机表扬:你真会缠!你很会缠!

5、师:你有没有发现,小哥白尼的问题有什么特点吗?

生:日常生活中很平常的问题

学生找到规律以后,继续追问:小哥白尼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谁再来缠一缠?(通过换位思考和情境,让学生理解课文上的省略号)

相机表扬缠得好的学生:你缠得真棒!

同时渗透学法:你看,一个省略号,就能引发这么多的问题,我们读书,就是要抓住字、词、句、甚至一个小小的标点,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这也是学习语文的好办法!

6、师: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读懂了什么?

(问是成功的开始;只有学会问,经常问,才能取得成功)

7、师:通过小哥白尼的好问,你们第二次读这句话的时候,相信也有了更深的体会。(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指读

想一想:怎样才能读好?(应该突出“问”字)师:小哥白尼这么的好问,难怪你这个问读得这么重呢!再读,谈体会。

生:知识不仅是学来的,更是问来的。

生:知识不但是学来的,而且是问来的。

四、教学第三自然段

师:是啊,小哥白尼的知识不仅是学来的,更是问来的。可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遇到问题又该怎么做呢?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学第三自然段。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用笔圈划出关键的字、词、句。静思默想2—3分钟的时间,在你感受深的地方写上批注。

谁来谈谈?你先读一读你自己划出的字、词、句,再谈谈你的'感受,好么?

相机指点。主要的知识点:

(1)“能者为师”学生交流字典上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在课文的这段话中,找到什么叫能者为师。

相机渗透学习方法:同学们,理解一个词语,我们除了请教字典这位老师外,我们还可以在课文中找到词语的意思。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解释词语的方法。

(2)由“能者为师”你想到了哪些句子?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

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师:你现在明白了能者为师的道理,请你再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齐读,想一想谈谈体会

五、教学第四自然段

语言过渡: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那我们再看看沈括是怎么学知识的?

(1)指名读。

(2)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找一找有什么疑问?

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预设:

1、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理解

师:大伙想想,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指点:问。问谁呢?——能者为师。

交流:抓住“始”和“尽”这两个词语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然后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四月间山下已是百花凋落,而山上桃花才刚刚盛开)

2、了解《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3、山上的温度为什么比山下的低?学生交流网上查到的知识

相机表扬,渗透学法:真棒!同学们,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当别人也不知道的时候,我们可以上网,拜电脑为师,这也是很好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4、兴许不明白对于妈妈的回答沈括有没有满意?他是怎么做的?再读课文,理解自己上山观察后得到了答案。

渗透学法:哎呀,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当你无法判断答案是否准确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在实践中考察,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师:同学们,你们看沈括学习的时候有了疑问,多观察,多思考,后来才成为著名的科学家。这时候,你们对这句话有什么更深的体会?(出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齐读再谈体会。

六、教学第五自然段

1、是啊,同学们,你们看,无论是哥白尼小时候的好问,还是沈括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这些都是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这样啊,更能够说明: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确实,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2、课文最后一节总结了“学”与“问”之间的关系。

自读。指名读。

指点:把红色标出的词语读得更好些。

练读。指名读。齐读。

七、总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现在老师也送想你们一把金钥匙。只要你拿到了这把金钥匙,并且知道怎么去用它,那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老师出示有关好问名言的小卡片)指名读名言。

2、有谁想送给大家名言与故事,加上你对大家的祝福。希望它永远伴随你,激励你学习,成为你的座右铭。

3、你们也可以自己做,如果要送给你的朋友,学了今天的课文,你想写些什么呢?学生在卡片上写上自己的话。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还要注意将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八、布置作业(可选做其中的一题)

1、拣一句自己喜欢的有关勤学好问的名言,也可以是课文中的句子,抄在语文书的扉页。记住它,用它来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

2、选择一个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先讲给别人听,再写下来。(生或摘抄或写故事。)

板书设计:

23、学与问

勤学好问

做学习的主人

观察思考

《学与问》教学反思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教学此课时,我从谈话导入。从“人们常把有知识的人说成有学问”,“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句话入手,接着通过两个事例,和能者为师的意思让学生层层深入,理解“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句话的意思。

在教学哥白尼的例子时,我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欢问。“这对哥白尼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这些问题呢?”读一读这些问题,通过对哥白尼事迹的简介(《天体运行论》、“日心说”),让学生把握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他成就的联系。我们现在要不要多问呢?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对3、4两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接着教学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过自己的勤学好问和观察实践解决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最后通过送名言,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本节课,我个人认为至少有两个地方值得肯定:其一是教师始终在利用教材引领孩子去理解和运用“学”与“问”的方法,在掌握“学”与“问”方法的同时不断学习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而积累运用语言的过程也正是学生学习方法巩固的过程,这样做较好地体现了文本价值与学科特性;其二是适时抓住文中的具体语句引导学生思考并运用学到的方法,切实体现了做学问要边学边问的思想,与课文的主旨一脉相承;其三是对课文语言的内化运用,学生在运用课文语言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体验了学与问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了阅读课中语言的交际性;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能者为师”做文章——让学生当自己的老师,充分地在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其四是教师诱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体现出一种开放的教学理念。把学生当作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把课堂变为学生精神生命自由生长的乐园。

学与问教学设计 篇10

教材分析

《学与问》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文章作者先陈述自己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然后列举了哥白尼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接着紧承上文,引出解决问题要善于求教,拜能者为师。另外还举了沈括的故事,重在说明“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在深化中心论点的同时,号召同学们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全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语言简洁流畅。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脉络清晰,内容简单,学生易于掌握,在上课时让学生先归纳段意,再进行指导讲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好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3、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多问”与“勤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联系旧知,揭示文体

1、同学们,我们在四、五年级学过《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这两篇课文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什么文?(板书:说理文)说理文往往有这样的规律:作者一般都是在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名人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给我们读者以启发,使我们对他的观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板书:提出观点 事例证明 得出结论)

2、揭提板书:学与问。

学生回答:说理文

学生齐读课题

先让学生回忆说理文的结构,了解文体的特点,理清结构为后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整体感知,亮出观点

1、快速浏览,整体感知,看看作者介绍了哪些名人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了结论。

2、这段话作者把“问”比作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______________。

(板书:金钥匙 铺路石)

学生轻声读第一自然段

学生回答

三、阅读事例,感悟思想

四、交流探讨,深入理解

1、出示哥白尼的资料,谁来说说你知道他有哪些成就?

2、他是怎样走上探求科学奥秘的道路的?

3、你从这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

4、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好问的故事?

5、这些名人的事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6、引读……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7、出示名言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 ——荀况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巴尔扎克

1.有了问题该向谁请教呢?你们以前都向谁请教过?

2.课文中告诉我们要向谁请教呢?

3.指名说什么叫“能者为师”。(出示文字)

4.说到能者为师,老师想送给大家两句名言:

三人行, 必有我师。——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5、我们小学生应该怎么做?请用文中句子回答,并把文中的“你”改成“我”。

学生简介哥白尼

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节并思考

指名回答

学生回答:小时候就喜欢问、经常缠着、世界、问这问那、省略号

学生根据提供的资料说一说

学生可能说到:要爱问问题,要多问问题,要敢于问问题等

学生齐读

指读,齐读

指名学生说

学生回答

指名说,齐说

学生齐读

把这两句话说给自已听

指名说,齐说

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深刻体会到“多问”的重要,同时结合重点句子的人称改写,让学生以“我”的身份去说,这既是人称改写的训练,又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落实。最后以名言总结,其目的是将“好问”在学生心中扎根。

五、自学质疑,学思结合

六、总结全文,理性升华

1、有了问题要向别人请教,当别人也不知道时该怎么办呢?默读第4自然段,看看沈括小时侯碰到什么疑问,他是怎么做的?

2、沈括是什么人?

3、指名介绍沈括身上发生的事,思考:举沈括的例子要说明什么?

4、完成题目。

a、第4自然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句诗出自____代诗人_____的《 》。

“尽”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始盛开”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思:_______________。后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

5、齐读《大林寺桃花》

6、沈括在诗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7、他是怎么解决这个疑问的呢?

8、从这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9、小结:一个善问的人,不会满足于别人给的模糊的解释,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得出科学的答案。(板书:观察思考)。

10、出示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最后作者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呢?你是怎样理解的?(出示最后一段)

2、说说“相辅相成”和“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指的是什么?(板书:勤学、好问的习惯)

指导朗读

3、总结全文:学完了《学与问》这篇说道理的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除了和我们讲道理,还举了哥白尼、沈括的两个事例介绍,这种写法是说理性文章最常用的:摆事实,讲道理。这样文章才有说服力。以后想要和别人讲道理时,可以想想这篇文章的写法。

5、送给大家一首诗:问到底(出示)

学生默读

自由读第四节思考

指名简要介绍

学生说

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学生齐读

学生说: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自由读,独立思考

学生齐读

学生说说“相辅相成”的意思。(他们谁也离不开谁……)

齐读

指名读,齐读

指名读,齐读

紧扣开头的中心句,结合具体事例,当堂练习,学练结合,让学生经历求知的过程,在体验中,收获方法,在实践中,养成习惯。让学生感受到我在学、我在探究。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到“学会”的'智慧。

七、课外作业,拓展实践

1、选择你喜欢的勤学好问名言摘抄下来,做成书签,送给同学和朋友。

2、了解一个古今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并把自己感想的也写下来

板书设计

23 学与问

提出观点 金钥匙 铺路石

哥白尼

说理文 举例证明 勤学好问 观察思考

沈 括

得出结论 相辅相成 养成习惯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和标准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自评

师评

同学评

总评

认真专注(20分)

能认真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

主动参与(20分)

遇到我会回答的问题我都举手了

能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扬。

教学反思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另一个是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感悟:“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让学生明白“只有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勤学好问固然重要,但在求知的过程中,还要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去获得答案。

在整个教学中,我认真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课堂上,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为主,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不仅巩固了课本知识,体验了文体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相结合,更加能体会课文所蕴含的哲理: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只有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在知识的天地飞得更远。”学生领会了文章的主旨,再联系实际生活,才能学以至用。

学生对课外知识的阅读积累很有限,在提问到相关课外知识时,只有个别学生能够回答完整,这说明以后要注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并形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自由表达(10分)

发言时声音响亮

善于合作(15分)

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活动,能与他人合作。

独立思考(15分)

善于思考,并能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

敢于否定(10分)

敢指出同学错误的解答

欣赏自我(10分)

学与问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与问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与问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教师引导、自主学习,读懂课文,明白道理。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了解本文所要阐述的事理。

3、学生能从文中体会到“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赠物读句,感悟学与问

1、今天,我特地为朋友们带来了几个小礼物,可是带得少了点。没办法,只好采取“抛礼物”的方式了。不过,我有个条件,拿到礼物的朋友必须把礼物的内容告诉大家。(教师拿出四个精致的彩纸盒抛向学生。)

师:谁先来说一说?

(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2)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3)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

(4)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出示投影):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这几句话,看看这几句话重点想告诉我们点什么?

2、你真不简单!我得把你说的这几个关键字记住。

(板书:勤学、好问)

二、读文谈收获,理解学与问

1、师:咱们这节课就用这样的方法继续来学习23课《学与问》!(板书课题)

2、请各位朋友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边注,看看究竟应该怎样去学,怎样去问?(学生读文、圈画)

3、课文中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a、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读得非常好!你能不看书把它说出来吗?了不起!这么短的时间里竟然能一字不差地记住,你能当咱班的速记大王了!)

b、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谁听见他说什么了?看来咱们班的顺风耳挺好使啊!)

c、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d、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有了问题,可以……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读得真好!)不过有了问题,你们该怎么做?(齐读)

三、引导内化语言,体验学与问

1、师:朋友们,文中说“能者为师”。我呢,最近准备做学问,不知我的各位朋友,不,各位老师有什么建议要对我这个学生说。现在,大家就是我的老师了,请大家认真读读书,看看应该怎样教我,看看谁是真正的能者?

2、学生认真读书。

3、师:看来咱班的各位老师是有备而来,只读了一遍书便胸有成竹了。哪位老师愿意先来教教我这个“大学生”?不过,我这个学生可有个条件,那就是各位老师在教我的时候不能看书。能做到吗?

4、学生交流。

a、你在求知的过程中,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才能求得真知。(原来做学问不光要勤学好问,还要学会观察思考。你说的话太重要了,我得好好地记住它。)(板书:观察思考)

b、我想送你一句话。(行!)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谢谢你, 老师,你为了教我把古人都请出来了。)

c、在做学问的过程中,你有了问题,可以……道理。( 老师真是一位好老师呀!)

d、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还有吗?)没了(不错,人家说一字值千金,我看你起码也算得上一句千金了。)

e、不知你听说过波兰伟大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侯的故事吗?(没有。)哥白尼小时侯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他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希望你将来也能成为一名科学家。(谢谢你美好的祝愿。希望你也能成为一名科学家。)

f、你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发现问题。(我有了问题一定多多向你请教。)我再给你讲一个故事。(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叫沈括……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听完你的故事,学生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你,行吗?)行,你问吧!(刚才田老师说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沈括为什么不继续问***妈了?(七嘴八舌地抢答):因为沈括的.妈妈没能解开他心中的疑团。(不对呀,妈妈不是给他答案了吗?)妈妈给他的答案不准确,太模糊了。(你是怎么知道的?)我是从文中“兴许”这个词看出来的!(恍然大悟状):(噢,我终于明白了。看来,做学问还得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思考。)

g、还有哪位老师愿意给我指点迷津,说说该怎样做学问?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你如果学会了学与问,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板书:学习的主人)

5、前两天各位老师就开始搜集有关古今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名言、小故事。都带来了吗?再看看,想想怎样来教我这个大学生?

6、学生读。

7、各位老师还有什么话要送给我的吗?

8、学生又先后读了有关孙中山、王献之、牛顿、司马光勤学好问的小故事及一些名言。

a、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只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求问题罢了。(能有这一个本领就足够了!)

b、我想送你一首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你要想成为有学问的人,就必须抓紧时间勤学苦练,否则到老时一切都晚了。(对你的谆谆教诲,我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 老师!)

c、我也送你一首诗——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对,做学问和搞发明一样,要多问好问才能出成绩。)

四、总结、运用

1、师:刚才各位老师说的可以称得上是金玉良言,使我明白了做学问要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谢谢各位小老师了!

2、完成板书: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学习的主人

3、不过呀,我家老二不太明白这个道理,请看:

投影出示: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个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个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朋友,你们现在就是这位智者,再请你们帮帮忙,教教我家这位只知“学”的老二吧!

五、布置作业

师:平时都是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今天,咱们破破例,就让我这个当“学生”的,给在座的各位“老师”布置一回作业。大家说行吗?

作业建议:

1、拣一句自己喜欢的有关勤学好问的名言,也可以是课文中的句子,抄在语文书的扉页。记住它,用它来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

2、选择一个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先讲给别人听,再写下来。

学与问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3、探索问的方法,激发学生问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认识他吗?哥白尼 从课文中,你都知道了些什么?对他你还有什么了解他?(那谁知道日心说?是啊在哥白尼之前,人们所信奉的都是地心说,坚实的大地是运动的这一点在古代是令人非常难以接受的,而哥白尼在1543提出了日心说,在几百年前就有这样的发现实在是极为了不起)

认识他吗?沈括 从课文中,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对他你还有什么了解?(沈括可说是一个科学通才,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所著的《梦溪笔谈》,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2、想成为像他们一样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吗?(想)今天老师就送给大家能打开知识大门的妙计,这妙计就在这锦囊中。谁想要?

3、师:谁先来读一读其中的妙计?

出示:

问号是开辟一切科学的钥匙。——巴尔扎克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王充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4、师: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这几条妙计,你都知道了些什么?(要想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就必须要勤学好问。)

相机板书:(勤学 好问)

二、 精讲第四小节

1、那你们现在知道学是什么意思?(勤学 好好学习)

2、问呢?(好问)

3、那现在老师在中间加了“与”字,你又知道了什么?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4、我们全班来读一遍。

三、精读课文,寻找妙计,理解实践

这篇课文中,也能找到一些有助于我们学习的妙计?去画一画,找一条你最喜欢的写在彩纸上。谁想上来写一写,(找最快的.)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写一写。按顺序放在黑板上。

(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2、“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3、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4、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5、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6、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

(1) 我请人来读一读,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2)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你读懂了些什么?

(我读懂了问是极其重要的,问能让我们获得知识,取得成功。)

(3) 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

①你们懂这句话的意思吗?(懂)当真懂了

②那我们现在就找一个平常的事物(在平常事物字下画勾)来试一试看,能不能发现问题,这个事物在平常不过了吧。看到它你想说些什么?

(这是什么?(苹果)有没有想说的?这是中国的?这个苹果还烂了?

听了三个问题,你们觉得哪个问题最好?所以啊,我们还要善问,接着问。这是什么国家的?如果把它放在我们国家的土壤里会是什么样的?生产在什么庄园里?它什么时候来到中国的?)

③很好,你们正会观察,这就叫作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老师告诉你们,其实这是蛇果,果实呈圆锥形,颜色较红。果肉微脆,较甜。看来只要我们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就会有收获。所以我们说问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这个妙计理解得非常好,接着读。

(4)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①理解这句话了吗?真理解了?那我们就来试试看,怎么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老师请大家看几副图片,仔细观察,你都有什么问题?

②现在请你们四人为一小组,选择一幅图,仔细观察,细细思考,你有哪些疑问?

③提问。其他同学认真听,有没有你能解答的问题。

④提了这么多问题,有谁能回答吗?

⑤(讨论。想知道答案吗?出示答案)

⑥有趣吗?谁能替我回忆对这些奇妙图画的学习过程?(先看再问然后思考最后解决了问题)是的,你看有了问题去解决,就能有新的知识,新的收获。所以我们说“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5)、接着读下面的妙计(两条)。

三、课外拓展

1、 老师这里有一本书,你读(《上下五千年难解之谜》),上面的许多问题都是科学家勤学好问,观察思考的结果,谁来给我们读一读?(出示迷团)世界上还存在着 很多很多的问号,等待着我们去发现,等待着我们去解答。只要(出示: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 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往下读。

2、总结:是啊,只要我们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就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老师添加号。完成板书:勤学+好问+观察思考=学习的主人

四、写一写

我们再去读读黑板上的这些妙计,学完了这篇课文,你能试着也写两句吗?就写在这彩色纸的反面。(动笔,汇报)

总结:希望同学们养成勤学好问、观察思考的习惯,在知识的瀚海中尽情地遨游,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与问教学设计 篇13

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说理性文章的基本结构,学习写作方法。

3、借助文本,让学生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

4、学生养成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学与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主要是讲什么?(问)

2、是的、这节课我们就重点围绕“问”,进一步走进文本,去触摸作者思想的脉搏。

二、为什么问?(“问”的重要性)

1、为什么要问呢?谁来读读这句话—出示:“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指名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问很重要)再读,通过你的朗读表现。

作者用两个极其形象的比喻说明了问是很重要的。齐读

2、同学们,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问就显得更加重要(再读:“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3、知道了问有这么重要,那我们又该“怎样问”呢?

三、怎样问?

默读课文2-4小节,想想作者告诉我们该怎样问?

(一)、多问(好问)

1、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板书:好问)

2、哥白尼是怎样做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好问)你从那里读懂的?

抓住“经常”“缠着”——引导学生读好

(学生也可能从省略号读出——好问)

3、补充介绍哥白尼——引读: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

4、哥白尼如此伟大的成就,以及他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难怪作者会说:“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齐读)

(二)、能者为师

除了好问,我们还应怎样问?

1、有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请教别人)浏览第3节

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能者为师”(板书:能者为师)

2、齐读第3节有关内容。出示: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3、学到这里,老师想与同学们一起重温一下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两句名言: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谁想读?)——(齐读)

(三)、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相结合

同学们要想获得真知,做到了好问,能者为师就行了吗?还要怎样问?

1、生: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板书:勤学 观察 思考 )——齐读

2、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为我们列举了我国宋代大科学家沈括的例子。默读第4节,想一想,从哪你读出了沈括的勤学好问和善于观察思考?

3、学生交流(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

(1) 沈括怎么知道: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很远的?

(2) 抓住“仍然”体会心里时时挂念着这个问题,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和探索,所以后来去山里时才能有所发现,明白诗中的道理。(重点品读善于观察思考)

4、正是凭着勤学好问和善于观察思考沈括——补充沈括的主要成就。

可见,出示:“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齐读

四、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1、是啊,同学们!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结合板书)师述:勤学、好问、并善于观察、思考,相信一定可以获得真知。(板书:真知)

2、出示第5节,引读———

(1)“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是指什么?

(2)你们想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吗?读读这两段话,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出示:

a、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b、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3) (指名说)你想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吗?你觉得自己应该怎么做?

(个别评价),并引读:“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我)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我)探求,你(我)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相信大家都能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都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齐读a、 b、句)——引读最后一句

五、了解结构,借鉴写法

1、学完了《23学与问》这篇说道理的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除了和我们讲道理,还举了哥白尼、沈括的两个事例介绍,这种写法是说理性文章最常用的:摆事实,讲道理。以后想要和别人讲道理时,可以想想这篇文章的写法。

2、借鉴写法

考考大家“活学活用”的本领,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个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你们现在就是这位智者,我就是这家的老二,你该如何帮助我这位只知“学”的青年呢!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