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读《悲惨世界》有感(精选10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悲惨世界》有感 篇1
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我们不应该歧视穷人,穷人也应该受到我们的尊重,他们乐观的对待生活,相信,明天总是美好的。
所以,今天,我读了《悲惨世界》这部传世之作。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冉阿让是一个苦役犯,坐了十九年的牢,被释放出来后,他又渴又累,但是人们都应为他是个穷人而且又是个苦役犯而排斥他,没有人愿意收留他,除了神父。这个神父教会了冉阿让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冉阿让照做了,成为了受人尊敬、爱戴的市长,但是后来,他把自己的真实名字说出来,人们都在抓他,他逃走并带走一个女孩,和他生活在一起。
这本书中,我最难忘的情节是:冉阿让为了救助一个无辜的车夫,不惜把自己的真实名字说出来。我那时真的很感动,因为,他完全可以让那个车夫替他顶罪,而他却没有那么做,我想,在现实社会中,应该没有多少人像冉阿让一样正直吧!
在这部书中,还有一个主人公芳汀,他有个女儿,芳汀因为太穷,所以把女儿暂时放在德纳第妈妈的家,德纳第夫妇是一对骗子,经常敲诈芳汀,最后,那个女儿被冉阿让带走了。这个片段将德纳第夫妇写的淋漓尽致。在现实中,不就有这样的事发生吗:在我的老家,有一对夫妇,他们在别人面前表现的很善良,但是在家里,他们经常虐待他们大哥的儿子,把他打的遍体鳞伤……
人类吗,你们不要再歧视穷人了,他们其实很可怜,他们需要你们的温暖,需要你们的关心,他们其实很善良、淳朴,有着一颗美丽的心!不要再歧视他们了!
读《悲惨世界》有感 篇2
今日,我如饥似渴地读完雨果的《悲惨世界》,掩卷沉思: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有如此之多的苦难,这些都是谁的责任?答案就在书中。
维克多·雨果,(1802—1885)出生于法国法国贝桑松,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他的作品有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他的代表作就有《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主要写的是释罪犯冉阿让受到米里哀主教的影响,开始从善并领养了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珂赛特,最终将珂赛特嫁给了马里尤斯,一个人孤独地死去。
当我看到米里哀主教在冉阿让偷了他的银器还帮他说谎,仅仅为了使冉阿让成为好人时,异常地感动: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博爱啊!竟能为了他人牺牲自己的财物!米里哀主教说“不要忘记,永远不要忘记您的诺言,您拿了这些银器是要去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没错,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因为境遇而改变自己的为人,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自己。
当我看到“马德兰”先生(其实就是冉阿让)为了救与自己为敌的福施勒旺,甚至不惜自己的身体,钻到车子下面,凭着一己之力,努力地抬起车子,感化了众人,将福施勒旺救了出来的时,有两种感想:首先是为冉阿让感到高兴,为他已经真正成为像米里哀主教这样的人高兴,他救的是与自己为敌的人,这说明他并不是造化;二是明白了只要心诚,就可以感化到大家。
当我看到珂赛特年仅八岁,不仅没有上学,反而要在孟菲梅为德纳第夫妇卖命,而德纳第夫妇不仅没有对珂赛特厚待,反而对她拳打脚踢,真是心狠手辣啊!在我们国家,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那等待德纳第夫妇的将是法律的制裁!这也从一方面说明当时法国的混乱。
读完《悲惨世界》,我明白了人活在世上,只有做一个正直的人,只有多做好事才对得起自己作为一个人;同时也明白了只有一个国家繁荣昌盛了,坏人才能受到应有的惩治。
读《悲惨世界》有感 篇3
夜,没有星光,一片漆黑,在这宁静的黑暗里,冉阿让结束了一生的痛苦与磨难,满载欣慰与幸福,走向未知世界的光明。
缓缓合上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我的心似乎有一种无法抑制的悲痛在流淌,冉阿让永远的走了,却留下了他光辉圣洁的灵魂,回想他一生走过的坎坷艰苦,不得不赞叹那是一部传奇——为偷一块面包,他服役9年,当他终于获得了自由,却不能被这个社会所接受,走投无路的他,遇上好心的教主,冉阿让的一生由此而改变。几年后的冉阿让发展成了受人尊重的马德兰市长,他不忘教主的仁慈与善良,常常对穷苦的人施以援手,没有人知道他的身份,然而命运却让他遇上了警探沙威、他再一次被捕,被戴上了终身监禁的帽子,但是命运嘲弄了他,他不顾再次戴上越狱的罪名,逃了出来,为的就是完成芳汀的遗愿,从德纳第手中救出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小珂赛特、在法国革命的战场上,在枪林弹雨中救了珂赛特的情人马吕斯,在女儿有了归宿后,带着赎罪的爱与欣慰长眠。
冉阿让的遭遇,不正是当时社会状况的体现吗?不正好揭露了社会的尖锐矛盾和贫富悬殊吗?当今的世界,当下的中国,又将如何应对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呢?我不经发出这样的疑问。纵谈社会,我的脑海里不经浮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不正是这其中的最好答复吗?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不正是冉阿让所追求的吗?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正是做人的基本吗?
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共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繁荣发展的精神源泉。面对多元化的现实生活,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我们只有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更好的形成团结和睦、万众一心的生动局面,共同推进我们祖国前进的风帆。毛主席曾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到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是兴旺时期,好像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青年人是国家希望之所在,责任之所在。青年人的价值观就是未来国家的价值观。而当代青年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层次分明、各有侧重、各具功能而又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有把个人追求与价值观融入党领导的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去,才能在人生道路上拥有发展进步的广阔空间,才能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做到真正立足于社会实践,从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积极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完美的展现出来。
虽然《悲惨世界》已成为那个时代的标志,但它并未被这个时代所遗弃,它永远散发着人道主义的光芒。我们这个世界,何尝没有像芳汀一样的穷苦人民?何尝没有像德纳第一样唯利是图的小人?何尝没有像教主一样博爱的人?也何尝没有像冉阿让一样改过从善的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每个时代的追求与信仰。
雨果走了,却给世界留下了光明与自由,仁爱与善良,他的思想将成为一代又一代的理想与追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做出了一份贡献。
读《悲惨世界》有感 篇4
《悲惨世界》是雨果的一部传世之作。故事主要讲述了冉阿让从被释放的苦刑返到去世之间所发生的事。在这期间,冉阿让做过市长,帮助人们改造小镇;在法国大革命的战场上,他英勇无畏地救助,帮助别人。
我印象最深的是冉阿让做市长时救助街头女子芳汀的事。冉阿让对一个穷人和一个富人的态度是一样的。他很公平,很公正,是一个知错能改、心地善良、无私奉献、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人。这也体现出了法国当时社会的腐败和黑暗和法国F不公平不公正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冉阿让仍然能够无私地奉献着,关心着其他比自己更困难,更可怜的人,并且在艰难困苦中活了下来,还从一个苦刑犯变成了一个品质高尚的绅士,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比起冉阿让,我自愧不如。有一次,我在小区内散步。突然,有一个正在学走路的小孩子摔倒了,他“哇哇”地哭着,许多人都被他吸引过来,可有些人在一旁静静地看着,沉默不语;有些人不仅露出夸张的表情,还对着那个小孩子指指点点;还有些人在提醒自己的孩子要注意安全,不要向他那样······没有一个人过来帮助他!我在一旁默默地看着,因为怕惹是生非,所以也没有过去。我们放任这个小孩子在那边肆意的哭着。过了一会儿,孩子的妈妈来了,她一边安慰自己的孩子,一边看着我们,那愤怒的眼神似乎在说:“你们为什么不肯过来帮忙??他只是一个孩子啊!!!”我在一旁呆呆地看着,感觉心里很不是滋味。想起冉阿让,他关爱他人,不管是谁,不管是身份高贵的领导者还是身份低微的街头人,他都同等对待,就算是搭上自己的性命也无所畏惧。他英勇无畏面对密集的枪林弹雨,他毫不退缩,抗战到底。我真是不如他。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冉阿让是我的榜样,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学习他无私奉献、心地善良、英勇无畏、公平公正、知恩图报的精神!
读《悲惨世界》有感 篇5
雨果是浪漫主义作家,他写了《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惨世界》,但是他的笔下一点都没有体现出来我们所谓的浪漫,都是战争,苦难,心酸,正因为这么一个社会环境唤醒的可能是心底里的浪漫吧。
人生绝大多数苦难都是因为没有钱,十七岁的冉阿让,为了姐姐活命,于是偷了一块面包,被判了五年有期徒刑。在监狱里他担心姐姐和孩子,于是他三番几次的试图越狱逃跑,结果都没有成功,有几个可以像肖申克的救赎一样呢?于是他的刑期被增加到十九年。十九年,少年变中年。暗无天日的苦役生活,让他受尽苦难。出狱之后受到世人排挤歧视,找不到工作,找不到住的地方,外面的人不接纳他。
冉阿让受到世人对他的残忍,他也开始破罐子破摔,但是有一个人改变了他,一个老太太看到他在印刷厂门口睡觉,于是问他在干什么,他没好气的说老太婆我在睡觉。老太太给他出主意让他试试去敲神父的门。莫里哀主教开了门,他没有嫌弃他苦役犯的身份,和他亲切交谈,对他表示同情和关爱,给他端上一碗热乎乎的饭菜,给他安排了床铺睡觉。
可是当他看到席上闪闪发光的银器,这个穷困潦倒的苦刑犯忍不住把他放入了自己的口袋逃之夭夭。他曾经因为一块面包背上牢狱之灾,现在看到救命稻草没有把持住自己,可是他很快就被警察抓住了。冉阿让以为,主教一定会把他送进大牢。
然而,慈祥的莫里哀却矢口否认,提醒冉阿让:“您为什么不说,这是我送给您的呢?”还把一对银烛台也加以赠送。主教再一次拯救了他,这一次拯救的不止是他的身体,还有他的灵魂。冉阿让得救了,连他的灵魂一起得救。
被爱拯救的冉阿让,开始爱别人。
他改名换姓,洗心革面,勤勤恳恳工作,成就了一番事业。获得大量财富以后,他不遗余力地救济孤寡、造福社会。他的善行帮助了很多人,因为深受当地人爱戴,被推举为市长。他关心市民疾苦,牵挂底层民众,就像一道光,温暖地照进贫苦人的生活。他开办的工厂里有一个女工叫芳汀,芳汀有一个私生女,为了照顾私生女,芳汀使出浑身解数赚钱,但是最终死去,她拜托冉阿让照顾她的私生女。
冉阿让在一次救人的行动中,冉阿让暴露了他力大无比的事实,而这样的力量,只有曾经那个苦役犯有过。
人们再一次把他和苦役犯联系在一起。最终,他暴露了,只能逃跑。冉阿让带着女儿柯塞特东躲西藏,并不是因为他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生活从来就不讲究公平,所谓公平,只有自己内心才能称出来。最后,那个最积极逮捕他的刑警要被枪杀,冉阿让抛弃不顾生命危险救了他。雨果的浪漫是让读者深陷故事其中,沉浸进去,然后自己幻想一种浪漫出来。因为现实太痛苦了,只有一丝丝浪漫才可以缓解这种痛。
读《悲惨世界》有感 篇6
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光明与黑暗交织着、厮杀着,这就是我们为之眷恋而又万般无奈的人世间。——题记
黑夜沉沉,没有一点星光。一个光头长须,手提粗棍的异乡人敲开了卞福汝主教的家门,阿尔卑斯山上刮来的风呼呼作响,一张黄色的身份证,一百零九法郎的积蓄,背后是一个在痛苦和仇恨中翻滚煎熬的灵魂。
冉阿让因为偷了一块面包而入狱,为此,在人生中最美好的十九年里,他终日戴着镣铐,受尽歧视与屈辱。更可悲的是,这一切都无法因为苦刑期满而结束。走投无路的冉阿让被主教收留。尽管他偷走了主教家中唯一值钱的银器,但主教却宽恕了他。主教的善举将冉阿让从邪恶的念头和沉沦的思想中解救出来,也让他走上了赎罪之路。他远走他乡,隐姓埋名,靠着自己的劳动办厂经商,接济贫困者;他当上了市长,造福百姓;他收养了珂赛特,拯救了沙威和马吕斯。即使使他没有亲友,没有理解,只有无尽的不如意与磨难,但这个从悲惨世界熔炼出来的灵魂,选择独自承受自始至终的磨难,用执着、勇敢与善良把光亮带给人间。他不朽的灵魂永远闪耀在昏暗的监狱里,闪耀在混乱的街垒里,闪耀在幽深的下水道里,闪耀在每一个善良的人心中。
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真实的世界是冰冷而残酷的,所谓英雄,在我看来是那些经历过黑暗却依旧选择带给世界光亮的人。正便是书中所说的“在逆境中,把俯视墓穴的悲痛,转换为仰望星空的情感”。几天前红十字会公布的获捐物资明细中有一个熟悉的名字——林生斌。他是保姆纵火案的受害人,保姆为了一己私利纵火,便得原本幸福和谐的家庭一夜之间只剩下林生斌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在经历了失去妻儿的锥心之痛后,他仍然保留着对这个世界的爱和希望,将辛苦筹集的5000个口罩毫不犹豫地捐了。“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明明自己已经千疮百孔了,但还捂着伤口,拖着脚步坚定地朝前走着,用自己仅有的力气为他人送去希望,人性之善,在此刻熠熠生辉。这个世界是鲜血淋漓的,是那些负重前行的人让伤口慢慢愈合,开出了血与泪的花朵,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之美。“譬如一灯,灼于暗室;譬如微风,点燃荒野”,点点光亮,终会汇聚成爱与希望,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
罗曼?罗兰曾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看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有的人即使跋涉过最阴暗的地狱,身上依然泛着最温暖的光。闪耀着人性之美的光亮,终会开出人世间最美的花。
读《悲惨世界》有感 篇7
愤怒与悲悯,这是我对这本书的感受。
冉阿让是一个苦役犯,他被卡福汝主教当作客人,冉阿让开始忏悔,并在另一个城市当上市长,他和一个名叫珂赛特的女孩一起生活。最后,女孩出嫁了,冉阿让也赎了他的罪。
看完这本书,我心中真是五味杂粮交织在一起。其中人性的贪婪让德纳第一无所有,竟然利用自已的女儿赚钱,他不劳而获,满脑子的坏主意,让人看见他就厌恶。与之相反,警察沙威则是让人恨不起来。他本身是没有错的,只不过他的那些美好品质被引入歧途,让人厌恶罢了。我们的主角冉阿让则是一个想要报复社会的人,不过后来,他改变了,变得为他人着想,乐于施舍。可是,尽管如此,想要害他的人还是有增无减。
以前的社会如此,我们现在的社会仍旧如此。前不久的滴滴事件,一直在告诉我们人性的黑暗。我们的社会正缺少像卞福汝主教这种人,人的心灵本来纯洁的像一张白纸,可是由于各种原因,这张白纸上开始染上了各种颜色。造成这种原因的有很多很多。其中,家庭有很大的关系,你家里面如果产生家暴,那么这家的孩子可能是更加专横、脾气暴躁。如果一个家庭中父母相互尊重、敬爱,那么孩子以后甚至从小就懂得谦虚、尊敬他人。可惜,现在这个社会,跟雨果笔下的世界里有什么两样呢?网络的飞速兴起,已经带来了灾难!人们都觉得打几个字没什么关系,却殊不知给别人多大的精神伤害!安医生与丈夫去游泳,有两名男生冒犯安医生,却不道歉。男孩的父母将安医生堵在洗手间打了一顿。还在微博上投稿,网友开始用语言攻击安医生一家,安医生最终选择服药自杀!这可是逼死了一条鲜活的生命啊!
每一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如卞福汝主教一般,帮助而不是伤害他人!
愿一切罪恶远去,悲惨事件不再出现。
读《悲惨世界》有感 篇8
故事主人公冉阿让因为一次偷窃而开始了他长达19年的苦役生活。当他想着要改过的时候,人们却歧视排斥他,让他感受不到一丝的温暖。甚至当一位好心人告诉他冬天不要睡在室外的长凳上时,他冷漠地回答:“我在监狱冷冰冰的地板睡了19年,现在睡这里有什么区别呢?”冉阿让的回答无疑让人感到更加寒冷。是啊,这个世界给他的爱太少,留在他心里的,是满满的悲伤和愤恨。
但幸好这时候,和蔼的神父出现了。他不仅没有像别人那样排斥冉阿让,还把他当成了朋友,哪怕当冉阿让偷走了他宝贵的银器。他的感化使冉阿让第一次感受到了世间的温暖,就像一个一直住在冰冷地底下的种子感受到了阳光,然后慢慢地开始发芽。
冉阿让心里爱的种子就是这样被播种的。当他开始准备过另一段人生的时候,柯赛特出现了。她的出现,无疑是冉阿让人生的转折。从孤零零的一个人,变成了形影不离的两个人,从为自己着想,到什么事都从柯赛特出发。柯赛特浇灌了冉阿让的心之种,让他一发不可收拾地长起来。
柯赛特的健康成长,不仅是冉阿让的功劳,更是她母亲的功劳。她的母亲芳汀深深地爱着她,但却没有能力照顾她。只好独自一人在外工作来供养她。可惜她信错了人,德纳第夫妇根本没有好好对待柯赛特。后来他们更逼芳汀入绝境。是的,他们爱自己的家人,但那种爱是自私的爱。因为他们对柯赛特,对任何别的人都没有一点爱心。
真正的爱,是像冉阿让那样的,用自己的力量去爱这个世界,爱这个世界的人。因此他才会拼命就马吕斯并同意柯赛特和马吕斯的婚事,默默地给予穷人们一些生活资助,在生命的最后时间忍下心不去找柯赛特……
如果说神父当时对冉阿让的爱是一种宽容的爱,马吕斯对柯赛特是一种情恋的爱,那么冉阿让对世界的爱,就是一种大爱。
世上如果没有了这些感情,就只是一个空壳罢了。所以说,没有爱的世界,是个悲惨世界。
如今我们身边还有很多需要爱的人们,当我们享受别人的关爱时,别忘了用爱去滋润仇恨的心灵,用爱去拥抱本无情的世界。像神父那样,去宽容;像冉阿让那样,去付出。
爱的世界不悲惨。播种爱的种子,让世界成为爱的世界。
读《悲惨世界》有感 篇9
一直以来都很想读这本堪称“世界文坛宝贵遗产”的名著。终于,在这个暑假我得偿所愿,静下心来用几天时间把这本书认真读完了。
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雨果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大师,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法国文学史上备受瞩目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誉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还未欣赏书中精彩的情节,书的封面就深深地吸引了我,封面的背景为紫色——哀伤的色调,上面还画着一双黝黑粗糙的手,分明是底层艰辛劳动人民的手,而且戴着手铐。不禁让我浮想联翩,急欲一探究竟,主人公到底经历了什么?
这本书是以真实事件为蓝本而创作的。主人公冉阿让因不忍姐姐的孩子挨饿,决定去偷面包,因此被捕,在牢里一呆就是十九年,在受到感化后,出狱后的他做出了许多善举。
冉阿让前半生经历了艰辛的贫民生活、黑暗的监狱生活,法律的惩罚和习俗的压迫使他越来越憎恨这个社会,步步走向堕落。这个时候,他受到了卞福汝主教的感化,用后半生的时间,实现了对卞福汝主教的承诺,做出了一系列感动人心的事情。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很悲愤。难道为了孩子迫不得已偷一块面包,就罪大恶极么?就要一辈子躲躲藏藏,连马棚狗窝都不给住吗?可冉阿让具有常人难以企及的体力、超群的智力、惊人的刚毅和难以泯灭的善良又有谁看到呢?他经历的千辛万苦又有谁看到呢?他历尽生活的磨难和精神的困苦,在自己身陷困境的时候仍不忘帮助别人。
相信很多人如果经历冉阿让一样的遭遇,也许就不会在商马第判刑的时候站出来;也许就在那个时候把沙威杀了;也许就不会救马吕斯,不会花许多钱把珂赛特买过来……
雨果把这个人物塑造得很伟大,将当时的社会生活图景和人民现实苦难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认为,人人都有可能犯错,而且应该拥有改过自新的机会。可是当冉阿让出狱,不仅没有得到别人的怜悯,反而遭到唾弃,就连小孩子都欺侮他,朝他扔石子,导致他的心里只有愤怒和痛苦。书中的一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冉阿让的悲惨遭遇:“19年,只因为偷了一块面包,人的一生能有几个19年呢?”冉阿让,仅仅是因为想为姐姐家几个苦命的孩子偷一块面包,19年的生命就交给了苦役犯生涯。其实,冉阿让的本性并不坏,他在入狱时依旧的善良的,属于他的只有无辜和可怜。可是在当时社会的影响下,这个安分守己的人变成了苦闷的、狂躁的、充满仇恨的“危险分子”。但是最终,他那颗最初的善良的心把这些不良的心理都驱散了。
雨果并不是出自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人道主义思想促使他用文学的力量来关怀和安慰劳苦大众,创作出一部人物形象鲜明、社会沉淀浓厚、拥有巨大艺术容量、充满人道主义关怀的作品。
人性是伟大的。雨果书中描绘的是一个缺乏信任、腐败黑暗、惨无人道、悲惨的世界。我们所渴求的信任,其实已深深蕴藏在生活的点滴之中。如果能在别人需要你时,你能做到不计前嫌,及时伸出援助之手,那么信任就会在这一刻升腾。虽然乌云密布,但是你若学会驱逐悲伤,则有温暖的阳光照耀心灵。若人与人之间充满信任、和谐,那么这个世界将不再“悲惨”,而是充满欢声笑语。
我再一次被雨果笔下人性的伟大所震撼,愿我们身边多一些像卞福汝主教一样光明的使者,愿他们像纯洁的天使永远守护人们那善良的心,愿世界不再有悲伤!
读《悲惨世界》有感 篇10
《悲惨世界》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书中每一个片段都会让我对这个世界,这个人生有不一样的领悟与看法。
其中最让我感到欣慰的就属这一段了——男主人公冉阿让走出围困他十九年的监狱后,他过得并不快乐。大家都怀疑他,厌恶他,酒馆不让进,旅店老板强行将他赶出来。长途跋涉的他,腹空乏力,却无处可去,幸好遇见慈祥的米里艾主教。善良的主教不仅给予他食物,还给他提供了舒适的客房,甚至在其偷了银碟子准备逃跑时原谅了他,还赠予一台银烛台并对他说:”你再也不是坏人了,请用这些碟子做个正正经经的人。“主教的善良深深的感染了冉阿让,让他感受到了温暖和爱的感觉。从此,冉阿让开始了新的生活,他开始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受到了人们的爱戴,变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长。
受人唾弃的牢犯有朝一日竟然能够成为受人爱戴并尊敬的市长,这样的差别未免也太大了,可事实就是这样,那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在不同的环境和接触的人之下便能改造成一个什么样的人罢了。假如你在一个所有人都嫌弃讨厌你的地方呆久了,那么你就会变得冷漠无情,心里会充满着恨。但是如果你生活在一个温暖和有爱的家庭里,那么你就会变得幸福善良,对人生充满着希望。所以遇到那些执迷不悟,歹毒狠恶的人并不要去排斥和厌恶他们,因为没有什么人天生生下来就是恶人,所以我们应该像主教那样用自己的真诚去感化那些所谓的恶人,让他们能够醒悟过来,不要再那么执迷不悟了。如果这个世界每个人都能像主教一样宽宏大量,那么这个世界将不再悲惨,会变得有爱,有温暖。所以,让我们真诚对待每一个人,共同创造在一个名字叫幸福世界的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