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菜根谭读后感(精选9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菜根谭读后感 篇1
暑假时我接触到了《菜根谭》这本由明代洪应明收集编著的语录集,其实刚开始只是被名字所吸引。可谓是“始于好奇,终于内容”,耐人寻味的一本读物了。通过这本读物,也让我明白了文化固有根,应当让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
把《菜根谭》读下来,我发现内容大体是围绕着为人处世、品行修养来举出大小例子,它对于语言的表达,简洁而有力,也如恰有一人站在你的面前同你讲述着他的经历和他悟的道理。让人陶冶情操,懂得积极奋发,学会容忍坚毅、勿骄勿躁。同时,也体现出了这本文集中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阐述、尊重、传承和弘扬。
传统文化,这个放在何时都能迸发出中华民族浩然正气的大词语,在今天却是说出来容易,做起来难。首先,为什么说是大词语?即使是短短四字,它却蕴含了太多,我们如今应当思考、学习和传承的内容。而作为当今时代的中学生,这个沉重而长久的担子落在了我们身上。其次,为什么做起来难?正因为传统文化具有的深度和广度,想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工作强度大,而传统文化正如倒转后的沙漏,时间紧迫而迫在眉睫。可正是这样,我们才更应有保护起中国民族传统和文化的义务,因为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通过手机的应用软件听读了《菜根谭》释读的第一部分后,对其中第五句“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有了些许见解。它的大意是“一个人的耳朵假若能常听些不中听的话,心里经常想些不如意的事情,这才是敦品立德的好教训。反之,若每句话都好听,每件事都很称心,那就等于把自己的一生葬送在剧毒之中。”中国古代也有着这样的能够证明这句话的例子:唐代宰相魏征,因为敢于谏言,勇于对唐太宗有失妥当之处指出不足,即使惹得唐太宗生气他也坚持自己的观点而得到唐太宗的赏识和尊敬。其实这样的实例还有很多。这不禁令我想到,如果当朝皇帝们都因为大臣宰相们说的话不中听,那在今天,我们就很难看到明君们的影子,就少了些我们能够学习的对象。这也不禁让我联想到了今天,这个民主平等的时代,一个人想要得到对自己或是对集体有用的话语,就需要他能够真诚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认真地倾听周边人所带给他的.每一句对他而言有价值的话。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话都能采纳。这就需要我们激发大脑、磨练耳朵、擦亮眼睛去辨别和筛选有用的信息,不盲目的相信和否定。做到这样,才能说会得到进步吧。因此,“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放在今天也不无道理,正因如此,才会使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以严谨而大方,谦逊而不失礼貌的形象展现在世界的面前。
在“鸡汤”“反鸡汤”热潮盛行的21世纪,面对一个个长短不一的句子时常给我们带来的短暂的喜怒哀乐,我们总觉得有一丝力量在鞭挞着我们前进。但是面对这些喜怒哀乐,我们又总是觉得有些孤独而无趣的这时候,我们更应该回头看看那些古人留下的“文化财富”,那些快要被遗忘丢弃的民族传统,那些值得我们继承的礼仪习俗。
几年前《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让中华美食成为了“文化的饕餮盛宴”,纪录片第一、二季的开播更是令中华儿女甚至是海外友人至今仍感受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带来的源源不断的力量。而我们不能仅仅赞叹美食给我们带来的惊艳,蕴藏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底层的绚丽瑰宝——文化典籍更应该我们去细细品读。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象代表,是数代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今日民族传统文化的繁荣,固然离不开其根。如果没有了根,就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例如:古人通过敲打石器、木器来表达他们的喜悦之情。而音乐经过演变,传承下来,铸就出今天我们听到的各种各样的音乐。掌握其文化精髓,传承其高尚精神,并发扬下去,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壮大且得到创新,便是保持一份热忱的初心吧?
因此,我们应当知道——传承,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菜根谭读后感 篇2
"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
人心不可以不谦虚,谦虚才能让正义真理进驻心中;人心不可以不充实,充实才能使贪念物欲无法入侵。人在做学问和做人,要善于听取不同人的意见,并改变自己,要保持"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状态,才能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言行。在今天,现代化的城市喧嚣,已经湮没了古代风情并带给我们与日俱增的焦虑、烦躁和不安,这句话如山间之明月,江上之清风,会让我获得一份宁静,会让我找回自己,会教会我怎样做好一名普通的工作者。
菜根本是寻常普通之物,甚至为很多人所不屑,它往往埋没于泥土之中不为人眼所见,既没有菜茎、菜叶的味美,也没有菜花的艳丽,很容易被忽略。工作与菜根极像,因此必须要耐得寂寞,守得清贫,不怨天、不尤人,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菜根自有其无可替代的作用,工作亦是如此。价格工作一般都细水长流,不能立竿见影,因此工作的时候不能意气用事。感性的热情,只是干柴上的火,响起来是比比剥剥,但片刻就会烧尽;而理智是沉默的煤炭,能够放出持久的光和热。做事有始有终的人,依靠的是恒心和毅力。想成为一个平凡而不平庸的人,不但要有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的`想法,更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来不断为自己充电、加油!除了要学会顺应时势,要有责任心外,关键要用心去工作。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沉默的。我希望自己是那耐人寻味的深水,厚积薄发,每一天能展现经过沉淀后的精华!
菜根谭读后感 篇3
古人流传下来的很多书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打仗,当看《孙子兵法》;为人处世,《格言联璧》《菜根谭》《小窗幽记》《围炉夜话》等都是佳作。像这样传统文化书籍,街上的书摊常常有卖的。和《格言联璧》类似,《菜根谭》也语言精练,富有哲理,耐人寻味,流传甚广,书中句子长短不一,短的一两句话,长的成为一段话,文言形式,多对偶,今人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菜根谭》就是一本很好的解读版本。
这本书智慧非凡。书中传递的思想,有儒家的积极入世,奋发努力,也有佛家的吃苦修行,有道家的清静无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大体上是有益于为人处世的`。书中多倡导读书,为善,宽容等等,有助于读者正确看待功名利禄、富贵荣华,有助于社会的和谐。《菜根谭》原文中不少哲理,确实精辟。人情练达即文章。无论是原著中洪应明,还是本书编著者,都有一定的人生历练,阅人无数,善于从人生际遇、宦海沉浮、是非功过中提炼总结出人生的道理,有助于我们过好自己的人生。
如果只是一些浅显的道理,《菜根谭》也不会流传下来。百年之后读来,依然洞察人性,比如“炎凉之态,富贵更甚于贫贱;妒忌之心,骨肉尤狠于外人。”可以说,概括了多少事。
“俭,美德也,过则为悭吝、为鄙啬,反伤雅道;让,懿行也,过则为足恭、为曲礼,多出机心。”看透了多少人;“为恶而畏人知,恶中犹有善路;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多么辩证;“闲中不放过,忙中有受用。静中不落空,动中有受用。暗中不欺隐,明中有受用。”可以当做座右铭。
时代是发展的,原著的观点有些不合时宜,纵然编著者做了些改良,也要看场合,比如过分主张吃亏是福,退让等。大体而言,这本书中的很多观点,可以用来指导人生。
菜根谭读后感 篇4
《菜根谭》是明初儒学家洪应明收集编成的一部语录集。
在我刚上小学时,这本书就被我收入囊中了,但是直到今天我才开始读这本书。我把它从高高的书架上取下,在书桌前仔细地阅读了起来,不知不觉中,我已深深地沉浸在此书之中……
这本书主要描写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礼仪与做人的真理,集道家、儒家、法家、佛家的多种处事哲学于一书,让人受益匪浅。
《菜根谭》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作者本人。他可以自知做人之美德:尊师师长、礼让他人、愿赌服输……虽然这些也是我们现在人耳熟能详的社会价值观,但是他可以一项一项地做到,认真严苛地要求自己,而我们呢?
在生活中能严于律己的人很多,可是能坚持的人只是其中的小部分,所以我们也要多向他学习,即使自己并不聪明,但是我们仍可以约束自己的行为。
不信你看,能做到坚持严格要求自己的人有哪些:舍己为人的消防队员们、勤恳为民的警察叔叔们……他们在铁的纪律下,养成了任何时候严于律己的习惯。虽然我们没有铁的纪律的约束,但是只要我们付出不懈的'努力,我们也能与他们一样。
在书中,还有一个人受到了我的敬佩,他就是书中的“匪”。原本他在文中的用处总是劫财拦路,但是在不断的受教下,他奋发图强,痛心疾首,一改前非,当了一位安分守己的公民。所以万物皆是可改变的,只是你是否愿意去改变自己。
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生活中的各种奥义,同时也知晓古人的各种优良品质,令我受益匪浅,我推荐大家也去购买一本《菜根谭》,仔细地阅读,相信你也一定会爱不释手的。
菜根谭读后感 篇5
《菜根谭》教育我们立德修身,要从高处立,平处坐,低处行。
"君子之心事,青天白日,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这就说明了做人要光明磊落,像晴天白日一样,人们都说"君子坦荡荡"。大海之所以能成为大海,那是因为他比所有的河流都要低!事实就是这样,真正的'高人往往高调做人低调做事。
他们像平常人一样生活,怀抱自然,却在无声处蓄养自己的才华既不让坦荡的胸怀被欲念遮蔽,又不让谦和的心境被虚荣充斥。
菜根谭读后感 篇6
笔者闲暇的时候喜欢翻翻书,或是在网站上读读书,特别是喜欢读些有关修身立业的书。修身,在专业上增进知识是立业的基础;而立业又为修身增进专业知识提供可靠的保障。
《菜根谭》是一本关于修身立业的书,借这次谈读书心得体会的机会,笔者想说说自己读过这本书后的一些个人感受。
《菜根谭》的作者是明朝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菜根谭》是一本格言体写成的集子,关于书名的由来,有人认为语出“性定菜根香”,有人认为由宋代儒者汪信民“人能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这句话化用出来,另外也还有一种说法,明朝孔兼为《菜根谭》所作的题词中有这么一句话:“谭以菜根名,固自清历练中来,亦自栽培灌溉里得,其颠顿风波,备尝险阻可想矣。”这句话大概意思说:这本书以“菜根”命名,是因为作者在人生清苦历练中悟出道理来,而且悟出的这道理是作者经历风波、坎坷的体现。“菜根”是一种清苦的东西,而菜叶的苦味却全由菜根提供、生长出来,可见人生的乐境由苦境出来。
《菜根谭》这本书包含儒家、道教、佛教三家的思想,但主要还是儒家思想,特别是儒家的中庸思想。所谓中庸思想,就是要提倡中正平和、通融豁达的精神。比如其中说道“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以。”就是要求我们要有理解包容的`精神。再比如“家人有过,不宜暴怒,不宜轻弃。此事难言,借他隐讽之;今日不悟,候来日再警之,如春风解冻,如和气消冰,才是家庭的型范。”也是要求我们要有豁达、大度、平和的精神。
《菜根谭》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日本影响深远。因为在中华民国时,日本就有对这本书不断刊刻的先例。到了20世纪80年代,伴随经济的发展,日本企业界人士认为,在企业管理、用人制度、业务销售、市场开发、员工自律诸多方面,菜根谭都有很大鞭策、警示作用。
当你在苦恼郁闷事业不得意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读一读《菜根谭》。它会让你有豁达开朗的感觉,苦恼烦闷的感觉也伴随着你领略体会书中内容时而消散。
当你随心所欲放纵自己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读一读《菜根谭》。它会让你对事业前途有更清醒的认识,伴随你走向人生更辉煌的一个台阶。
《菜根谭》让你乐观豁达,正如有句格言所形容:闲看庭前花开花落,静观天上云卷云舒。
总的说来,《菜根谭》在本质上是一本有关安身立命的书。正如《菜根谭》序文里头讲的一个故事:乾隆年间,有一个处于官宦仕途的人,在朝廷里边居于要职。他经历了许多人生世象,在不断的升迁与贬官过程中,得了一场重病。在病难中,回想往事,无论是人生险境,还是人生乐境,世事总是匆匆忙忙,最后悟通自己在人生追逐当中,总是随着外在事情的变化或高兴或愁闷,心事总被外物牵拌,不免心神疲劳,所以导致重病一场。这说明我们需要有一种达观甚至有些超脱的思想,常言说“计划总赶不上变化”。我们要做好计划,但当计划无法在经过努力后实现,我们当然需要反省;同时,我们还应有一种豁达从容的态度。
读一本好书,虽不花多少钱,也不花多少时间,但书读过之后,我们对于人生、事业、家庭会有更多独到见解,因而生活也更丰富多彩。
菜根谭读后感 篇7
《菜根谭》是一部论述修身、处世、待人、接物的格言集,是作者对人世百态的领悟,是一种人生经验的沉淀与积累,蕴涵深刻的哲理,读后耐人寻味。
最近我就读了一段:肝受病则目不能视,肾受病则耳不能听。病受于人所不见,必发于人所共见。故君子欲无得罪于昭昭,必先无得罪于冥冥。
它的大意是说:肝有病眼睛就会看不清,肾受病耳朵就会受影响。病发于人看不到的.地方,却表现在人所共见的地方。如果君子想成为人上人,就要先在没人看到的地方做好自己。
如果让自己道德完善就要慎独,慎独就是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情况下做好一切。做什么事都不能瞒天过海、蒙混过关,因为总有一天会真相大白、水落石出的。
我有一次独自在小卖店里,忍不住拿了几样小食品,我一会儿拿起来,一会儿又下。那时有两个我——一个想拿东西的我,一个不想拿东西的我。突然,我想起一句话“要想人不知,除非已莫为”,所以我到了最后也没有把东西拿走。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就是说,一有坏念头,人就变得鬼鬼祟祟。如果不做坏事的人,就会做什么事都没有紧张的情绪。
所以,人的一生做任何事,都要胸怀坦荡,光明磊落。
菜根谭读后感 篇8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坚持写东西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最近听到两位网络小说作者一直在很痛苦的强行坚持更新章节,其中一位有时候坐在电脑前三四个小时却写不了上百字,另一位有种想跳楼的抑郁,而这两位作者的小说点击量都是非常高的。以前听到一个人对我说过:高晓松做《晓说》栏目,做了一年之后,感觉身心被掏空了,已经没有内容和素材可以坚持下去了。
因为,我们一般情况下都是靠知识储备和思维去写作、讲课、做节目等,却不知再多的储备也会消耗掉,思维会受外在环境的影响。比如艺术创作等,多半靠的都是思维灵感,但是思维灵感却不是想来就会出现的。
我最开始在昊天雅居讲课也是如此,讲了6次课之后,觉得已经没有可讲的内容了,自己那点储备都用完了,之后的课程都是靠每周提前大量的阅读和记忆坚持下来的,可是这样的知识搬运会使课程没有任何质量可言。
前面这些说的都是我们一般的普罗大众,但是对于真正的重量级人物,达到开悟的境界,随时都能信手拈来,万法为我所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源源不断,所讲的一切都是自性生万法。
这次读《菜根谭》又遇到了类似的写作瓶颈,昨天读到这句《菜根谭》的时候异常的高兴,觉得这句话就是至理,可是想要文字表达出来的时候却是模模糊糊的,不知怎么理顺思路,不知如何下笔,所以就没有继续码字了。
自己隐隐约约的觉察到了,是我内心太乱了、心浮气躁了,果不其然今天情况更加严重。导致这种状态的原因,其实就是被物累俗情所缠缚,以前找不到原因,现在却是可以很快的明了清楚。所谓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只有心不躁动、心不浮动了,才有可能头脑清明、内心清晰、智慧涌现,看的才更加的通透、更加的`长远,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坚持做什么,也就是淡泊明志与宁静致远。儒家《大学》也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而让狂心顿歇的第一步就是止,修止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打坐、拜佛、跑步等,这三种方式对我来说都很有用。于是今天我选择了跑步,结果跑了十几公里后,那些因物累俗情导致的狂心不已停止下来了,身心也泰然,思维变得活跃,智慧开始涌现出来。
被外在欲望交织绑缚的太多,好比心灵蒙尘。所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欲望就是灰尘,需要时时擦拭,只要不停的擦拭,才有可能显见妙明真心、真如自性。
按照物我、身心、智识的修行次第来说,物我层次即是被贪嗔痴强烈的束缚着,出现对物和外境的强烈执着,这是一种深深的习气,包括各种不良情绪心理等。只有突破物我之境,才有可能进入身心阶段,大致体会心是怎样的存在、身与心的关系、心与性的关系是什么。很遗憾的是,我们很多的修学众(包括我自己),一直在物我这个阶段反复着、跳脱不出来。
明白了上面的法理,对于“作人无甚高远事业,摆脱得俗情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功夫,灭除得物累便超圣境”,就很容易理解了。
菜根谭读后感 篇9
读《菜根谭》,我受益匪浅。它是一部充满哲理的智慧书。有时,书里一句简单的话,给我带来了足足几天的思考与感动。它用散文诗化的手法从从修养,处事,学习,心境等方面给我的大学生活及未来的人生道路作了积极的指引。
关于《菜根谭》的作者洪应明,号‘还初道人’。关于他的事迹,没有正史可稽,所以很难断定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当时社会局势十分混乱,他对于功名吉田贵看得很淡泊,专心埋首于著述。他的著述很多,如《联瑾》、《樵谈》、《笔畴》、《传家宝》等书,都是当时的警世教言,虽然后世无传,但这本《菜根谭》却散放不朽的光明,欢喜读它的人不少。从《菜根谭》中可看出作者的思想、文辞、性格等,绝不是一般学者如胶柱鼓瑟或侈言清谈者流所可比拟。
《菜根谭》融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为和佛出世的思想,所以品读《菜根谭》,让我在体悟人生的真谛时,也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的了进有进一步的深化。
在《菜根谭》的五大章内容里,我最喜欢它提升心境的诗句。一行“雁渡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风过疏竹,风停而竹不留声”,我的思绪在这唯美字句间飞扬:大雁飞过寒潭,不会留下痕迹;风从稀疏的林子里穿过,声音却不会因此而停留。我们的人生不会因为一点小小的成就而光明,也绝不会因为偶尔的失误而毁灭,得与失往往只有一瞬间,如果难以承受考验,我们会变得不堪一击,甚至会立刻倒下。读到那句熟悉的“宠辱不惊闲观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时,别有一番感受。大学之前是为了考试而盲目背诵,而今天它却深深地撞击了我的心扉。平静处事,冷眼观事,不以物喜,不以己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强大有力的心里基石。
其次,使我感兴趣的要数它关于充满禅意关于佛学的领悟了。它推从的平淡是真,一切随缘,返璞归真,清心寡欲等,这些,对于生活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是极有帮助的。紧张的生活导致的心理障碍往往是由于人们放纵了的欲望所造成的,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权衡好现实理想的关系,能够在忙碌的时候给自己的心情放个假,空想的时候能够多思考那么我们就不会陷入压力的漩涡之中了。如果我们能够“风恬浪静中,见人生之真静;味淡声稀处,识心体之本然。”,那么我们就不会遭遇如此多的苦难了。
“人生贵在随缘,一切随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日常生活中,对很多事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强调一切随缘,真正实施起来却大相径庭了,为了达到目标,有时宁可扭曲自己的想法,用错误的理论指导出错误的行为,又用错误的行为继续错误的理论,自己还会沾沾自喜,执迷不悟。
《菜根谭》关于为人处事的知识方面也给予了许多积极的建议。这一点上,它主要继承了《论语》的中庸思想即主张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也即方圆出世。它提倡我们宽容,谦和,退让以及帮助和理解等等。它甚至完全推崇没有个性就是最大的个性的道理,为了保护自己,可以隐藏自己的有点长处,宁可有理也饶人等等,但是在竞争激烈的社会,这样的做法是否过于保守了呢?如果每个人都不偏不倚,那还指望我们的社会在不断的矛盾里进步,每一个公民在不断的受挫之中取得进步么?在这里并不是否定《菜根谭》关于中庸思想的倡导,过分的中庸毫无意义,就我个人而言,和出风头闹事一样愚昧。
翻阅《菜根谭》,我愚昧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感化,在辩证思考与理性批判中,我成长着。我把它置于床前,利用每天睡眠之前的时间静下心来品读,执笔做一些小小的摘抄,尽情的享受这样的读书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