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篇1
最初吸引我阅读《撒哈拉的故事》不是因为作家三毛,而是题目中的撒哈拉。撒哈拉沙漠--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儿时起就牵引着我,给我无限的遐想。
记得阿拉伯语对"撒哈拉"的解读是"大荒漠":广阔、孤寂、贫穷与落后。可翻开书籍,品味着三毛的《沙漠中的饭店》《白手起家》《悬壶济世》等18个故事,感受到的并非像阿拉伯语解读的一样,字里行间反映着大沙漠独有的地形地貌与风土人情,犹如走进一幅充满异国风情的画卷。这一切更让我心驰神往,竟然产生一种踏着三毛足迹重游的强烈冲动。
浓情穿梭在三毛清新、细腻而风致的文字里,一种情愫在萦绕,一种爱意在流淌,一种震撼心灵的人性美开始浸润…
一、对大沙漠的热爱
三毛是个眷恋沙漠生活的女子,贫瘠广漠的大沙漠在她眼中充满了无穷的诱惑。她勇敢地抛弃了繁华的都市生活来到大沙漠,迎接她的是黄沙滚滚、风声呜咽的恶劣环境,水源奇缺、物质匮乏。还有那置于大坟场的破旧沙土房:狭窄简陋,没有家具,没有床,顶上还有一个大窟窿…,但是这一切难不倒三毛。她和荷西一头扎进去,甚至将生命中最神圣、最憧憬的婚礼也"搬"到了沙漠。
在艰难的日子里,她和荷西动手设计房子,买石灰水泥糊墙、补窗户,用装棺材的外箱改做家具,到垃圾场拾汽车外胎自做"鸟巢"式的坐垫,巧用铁皮和玻璃自制风灯,用沙漠麻布缝制彩色条纹窗帘…,积极乐观地一步步建设着充满情趣的"沙地城堡",三毛说"在一年以后,已成了一个真正艺术的宫殿"。
与此同时,三毛也尽一切可能走进浩瀚的沙漠探寻她真实的面目,她用相机拍下极荒僻地区游牧民族的生活,随身带着药箱为贫穷落后的撒哈拉威人义务诊治,并将日用品等送给当地的人们…作为第一位涉足大荒漠的东方女性,她以东方女性不常见的潇洒和诙谐,以中国人特有的广博与侠义的.精神传播着现代文明。
同时,她也以现代文明的角度观看古老文明与沙漠旧俗,并生动地记录着她在沙漠的所见所闻所感。她在《沙漠观浴记》描述了撒哈拉人的肮脏、奇异生活习俗。由于沙漠缺水,她们三四年才洗一次澡,洗澡的方式闻所未闻,用石片刮掉身上的污垢,还用海水灌肠,让人真实地感受到沙漠环境的恶劣与生活方式的落后,也为作者三毛在沙漠的生活捏了一把汗。
二、对撒哈拉人的关爱
在三毛的18个故事里,在她质朴的笔下,我感受到的是那恒久不变的爱,她爱每一个人,也爱沙漠中的一草一木一沙。
尽管周围那些三年才洗一次澡的邻居们面对这个"异乡者"不慷慨,也不友好,甚至不可理喻:小孩经常找他要钱,借东西不还,甚至连吃饭的餐具、叉子都要借她的…。但是她还是友善地对待每个人,为他们提供帮助,传递着来自异乡现代人的温暖,读后感《(读后感)流淌在沙漠里的爱--读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故事《搭车客》中,三毛在炎热的正午,掉头再回沙漠,为的是接出那个不肯放弃自行车的男孩;《哑奴》里,三毛和荷西对哑奴如朋友,忍受着邻居们的冷眼,尽自己所能一次又一次地帮助哑奴,可终究摆脱不了哑奴被卖的结局。三毛只能无奈地以她犀利的笔触揭露奴隶主的富有、凶狠和阴险,控诉着社会的不平等。
三毛还在家里开办免费的女子学校,教妇女们数数、认字,传授一些卫生常识,尽管那些不受规矩,不爱学习的"学生们"将家里弄得脏兮兮,她也热情地包容着。
三毛和荷西以热情与慷慨赢得了邻居们的信任,在沙漠居住一年半后,他们开始与当地居民互动起来:荷西成了邻居电器的修理匠、木匠与泥水匠;三毛则成了代书、护士、老师与裁缝。
三、夫妻之间的挚爱
阅读这部故事集,三毛与荷西的爱情也让人羡慕不已。他们牵手在沙漠的艰难岁月里,相互支撑,彼此尊重,同舟共济,演绎着夫妻间真挚而可泣的爱情故事。
"知三毛者,荷西也"。三毛崇尚精神生活的,特别热爱大自然的天然杰作,荷西竟然煞费苦心地为她找来一副完整的骆驼骨架,并将作为新婚礼物。这样的举动让人惊诧,同时也深深打动着读者的心。登记结婚时,三毛一袭蓝裙,草帽上插着一把香菜,任由荷西牵着她的手,温情地行走在风中的沙漠里,充满着浪漫与甜美…
贫瘠的沙漠,简单的家庭生活,在乐观的三毛笔下呈现生趣:窄小的家是他们"沙漠中的饭店",荷西上班回家,三毛亲自下厨做菜,还将普通的菜肴冠以美名:"粉丝煮鸡汤"称作"春雨",引得憨厚的荷西接二连三地要吃,还惊叹中国美食的浪漫;她将"粉丝、菠菜和肉绞碎放在一起做饼馅",让荷西误以为是用昂贵的"鲨鱼的翅膀"做馅;三毛将紫菜包成饭团,吃得津津有味,却捉弄荷西说是复写纸,吓得荷西担心她会中毒…真是乐不可言。
生活在沙漠的日子里,既有苦中作乐的温馨时刻,也有惊涛骇浪的生死考验。故事《荒山之夜》里,三毛和荷西游历沙漠驾车捡化石,不幸迷路,更糟糕的是荷西身陷泥潭,无法脱身,面临危险。这可急煞了三毛,她到处找绳子和木板,但四周一片荒芜,只有沙和小石子。暮色开始降临,气温很快下降,冻得发抖的三毛,好不容易找来"救兵",却"引狼入室"差点受侮辱。机智脱险后的三毛看着已经冻僵的荷西,情急之下用千斤顶将车子摇起,干着天地下女人不敢干的事--拆掉轮胎,撕开自己的裙子,将碎片系成绳子,硬是把濒临死亡的荷西救了出来,奏响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生死恋歌"。
三毛就是这样以极大勇气和灵明智慧行走在沙漠里,留下了一个个生动、浪漫、离奇的故事。她犹如开在沙漠里的繁花,到处绽放美丽,将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那份浓浓的爱流淌在沙漠里…
我举目望去,无际的黄沙上有寂寞的大风呜咽的吹过,天,是高的,地是沉厚雄壮而安静的。
正是黄昏,落日将沙漠染成鲜血的红色,凄艳恐怖。
近乎初冬的气候,在原本期待着炎热烈日的心情下,大地化转为一片诗意的苍凉。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篇2
在三毛的内心深处,撒哈拉沙漠是梦中情人,是不能解释的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莫名其妙,她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题记
翻开《撒哈拉的故事》,随着三毛的身影一同品味着沙漠中的生活,字里行间都充满着异域风情,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浓情穿梭在三毛的细腻而别有一番风味的文字里,一种情愫在萦绕,一种热爱在流淌,一种旺盛的生命力在浸润……
三毛,原名陈懋平,因学不会写“懋”字。而自己改名为陈平,上学时期,曾常常逃学去墓地看书,长大后,她又放弃城市中的生活,去往枯燥、单调的撒哈拉沙漠,当她踏上广袤的撒哈拉,确定要在这片大地上追寻前世的乡愁,和荷西一起。
黄沙滚滚,风声呜咽的恶劣环境,生活方式落后,水源、物质极其匮乏,没有任何家具的房子,她甚至将生命中最神圣的婚礼也在沙漠中举行。没有家具,那就自己做,她和荷西一起动手设计房子,买石灰水泥糊墙,补窗户,用麻布制作彩色条纹窗帘……他们将自己的生活过的几乎与其他撒哈拉威人“格格不入”,成了一个真正的艺术殿堂。
同时,她也走进浩瀚的沙漠探寻她的真实的面目,她带着相机拍下极其荒僻地区的游牧民族的生活,并且,随身带着医药箱,为贫苦的撒哈拉威人义务诊治,自己都没有太充裕的生活用品和食物也分发给当地的各个家庭。
她用以中国人特有侠义和分享的精神,将东方的慷慨散播到这个偏僻、凄凉的撒哈拉。在有着古老文明和沙漠旧俗的撒哈拉传播着现代文明。
撒哈拉,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三毛的撒哈拉是一个天堂,除了三毛的撒哈拉,世界上再也没有第二个撒哈拉了。
直到某一天,三毛又如她小时候那样不按常理出牌,流浪到了遥远的天国,虽然那个最浪漫、最真性情、最勇敢潇洒——永远的三毛不在了,但是撒哈拉同她依然在我们心中。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篇3
进撒哈拉的大沙漠,一起感受三毛书写的沙漠情怀。
三毛是一个伟大的女性,在沙漠生活的岁月里,她一直努力的生活着,不肯忘记自己的写作初心,无数的日夜里,仰望星空,三毛钟情的,始终是绚烂书海中的诗情画意。
当我拿起这本《撒哈拉的故事》时,内心就泛起了涟漪,我很想知道一个女子是如何在沙漠生存的。也许是前世今生的召唤,也许是为了寻找遗留的一缕孤魂,三毛,终于来到了这里。
撒哈拉的生活是艰苦的,三毛与丈夫荷西生活的甚至有些拮据,所幸,夫妻两人同心,生活还算美满。两人爱好有所不同,丈夫荷西喜欢潜水,三毛喜欢写作,所以三毛就写了这么一本书,记录下了自己的故事。
同时,吸引我的还有三毛在撒哈拉的奇闻异事,撒哈拉的人们生活落后,思想也十分愚昧,就连当地的习俗也有些令人发指,三毛显得与这里有些格格不入,但是三毛从未放弃与这里的人沟通,因为三毛为人亲厚,懂得东西又多,又乐于助人,所幸深得当地居民爱戴。
喜欢三毛,喜欢她的勇敢,喜欢她的敢爱敢恨,撒哈拉就像一个神奇的地方,牵引着读者目眩神迷,深牵梦绕。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篇4
在遥远的荒凉的大沙漠会有着怎样的风土人情?三毛一位潇洒的女作家,通过文字带领我们去探寻和感知这个神秘的地方。
荷西是一个长满大胡子的西班牙人,他与三毛在这陌生的沙漠里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开始他们在撒哈拉的生活。在当地物资匮乏,三毛的家人会寄东西给远在异乡的她,一个简单的粉丝就能做出很美味的东西。三毛称它为“雨”。沙漠中的饭店指的就是三毛自己家,在厨房荷西与三毛经常有幽默风趣的交谈。在茫茫的沙漠之中三毛建起了她自己的绿洲。她用心灵去发现撒哈拉的真善美。我羡慕三毛到处“流浪”潇洒的过着自己所追求的生活。
在撒哈拉有着我们难以想象的人情,在那里的女子的地位很低。家里穷没有钱就把女儿嫁给别人,可以说是卖。才是未成年的女孩子就这样被嫁出去,真的很悲哀。这样的娃娃新娘,在撒哈拉很常见。三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花季少女接受惨痛的经历。在撒哈拉这偏僻的地方还有多少悲惨的故事正在发生。那里的医疗很落后,又因为医生都是男子,所以有许多的女子得了病只能呆在家里等待死亡。拖着病怏怏的身体还要做家务照顾孩和丈夫。三毛很善良,虽然不是医生,但是还有些医学知识来帮助当地人治疗一些小病。还有些牲畜得了病她也去帮忙。荷西不是很支持三毛,但三毛仍然偷偷地去出诊看病。三毛在给这个地方带来前所未有的文明。
三毛与荷西之间很有爱,荷西几乎什么事情都依着三毛。在撒哈拉的生活很幸福,很有趣味。他们在家里开免费女子学校 ,用棺材的外箱做家具,把石雕看做宝贝。能这样的恐怕也只有他们夫妇了。在枯燥无味的沙漠之中三毛可以把生活过得充满情趣。他们是彼此毕生最爱的人,可惜的是后来荷西因为捕鱼出了意外,抛下了三毛。三毛在荷西身边哭泣与荷西说话,三毛在撒哈拉无亲无故,她该如何面对?在那一刻,三毛似乎都想随荷西而去,幸好她的家人过来了。三毛十分的想念荷西,自那以后可以说三毛的灵魂已经不在。
《撒哈拉的故事》这本书让我感受了异域风情,也看到了遥远的地方没有文明的可怕。三毛真性情、潇洒、率真、敏感,这是我从书中了解到的。在三毛笔下的生活是令人向往的,可因为三毛情感丰富会给她带欢乐以外,还有悲伤。这种潇洒的生活属于三毛,而我们的生活又在哪里?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篇5
对于我来说,三毛就是一个漂泊在异乡的灵魂。
开始的时候我一点也不喜欢三毛,但自从我读了她的作品《撒哈拉的故事》之后,我发现我深深的喜欢上了她,对于我来说,她就是这个世界上少有的奇女子。
以前,我不明白,三毛是怎么能在撒哈拉沙漠里生存的,直到我看了这本书。
虽然在这本书中并没有用到什么华丽丽的语言来描绘沙漠里的生活,但是却从了她那平实的语言描绘出了大沙漠里的简单。而又浪漫的生活。给孤寂的大沙漠添加了一笔神奇的而温暖的色彩。
翻开《撒哈拉的故事》品味着三毛在异国他乡里的生活,总觉得原本并不讨人喜欢的撒哈拉沙漠,突然也有一种别样的风情。又如走进了一幅 充满异国风情的美丽的画面。使我了解到了大沙漠里的地势地貌和风土人情。但同时我也了解到了在沙漠里生活的那些女性的可悲。
其实读这本书,最使我感动的就是我佩服三毛的勇气,她能够抛开繁华的大都市来到了贫困的大沙漠,这里没有太多的水,只有沙子,甚至没有家具没有床,但是她与荷西却还是生活着很快乐。因为她以她那积极的勇气和执着的信念,简单并快乐的活着。在这个大沙漠里,她留下了那么一句话:“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
三毛与沙漠结缘,她自已曾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我无意间翻到一本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那期书里正好在介绍撒哈拉沙漠,我只看了一遍,我不能解释的,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其妙的,毫无保留的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很显然,沙漠给她似曾相识的感觉让她决心追求,于是她孤身一人来到条件异常艰苦的撒哈拉大沙漠,在别人看来,如此疯狂的举动似乎不可理喻,但对三毛来说,她却不以为意,在沙漠里东奔西走,开始了多年的沙漠旅行。
不要以为三毛身体好,能受得了苦。其实她的朋友曾经回忆,一般人能轻松做的体力活对她来说简直就是身体上的灾难!但她却在沙漠中生活那么久,和丈夫荷西享受沙漠中的乐趣,“乐趣”这种感觉,完全可从她在《撒哈拉的故事》的文字中体现出来。
生而有息,最难将息。
逃离了大城市的喧嚣,来到荒无人烟的大漠,并不是自我放逐,只是因为在大漠里,看日出日落时一群群飞奔野羚羊的美景,才会忘记心中的枯燥和艰苦。在无限膨胀的升学压力下,唯有打开这本书,才会有片刻的安宁,心飘向了遥远的大漠,在黄沙漫天的深处静静沉睡。
虽然在城市中我找不到如同撒哈拉那里那般安详的地方,但我也学会了在自己小小的房间里一个人默默读书,在鸣笛声中渐渐找到平静。学会在书中遗忘纷纷扰扰,也不尝为一种好方法。
我想象三毛在沙漠中一步步行走的模样,虽然我不能亲去大漠,但能在书中领略已足够。她身上的乐观终于让我在一天天的翻阅中学会,于是我能笑对生活。
只要心中有爱,存有美丽,再荒凉的沙漠,也是绿洲。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篇6
我仍记得第一次接触三毛的作品是四五年级,那是懵懂的我仍看不明白像《梦里花落知多少》一类的文章,而我最喜欢的,便是这本《撒哈拉的故事》。
这次在暑假选读书目中又看到它的名字,心中竟涌起了一丝温暖的熟悉感,像是见到一位老朋友。它曾多次出现在我手中,睡前、饭后,或是傍晚那一段闲暇时光。升入六年级后,它却再也没出现在我手中。再一次捧起它,发现大部分内容都被我深藏在脑海深处的大箱子里,而再读成了一把钥匙,把那个封锁记忆的大箱子打开,许多记忆片段重新出现在我的脑海中。
撒哈拉,在理解中似是一处荒凉之地,而三毛却是奋不顾身地投入了她的怀抱。究竟是什么将她吸引去的呢?三毛的答案是——乡愁。前世的乡愁。但我始终无法理解,这乡愁,是何物?记得以前看过一首名叫《乡愁》的小诗,其中一段似是这样:长大后,乡愁是一座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那三毛的乡愁又是什么?是那一望无尽的金色大漠,还是沙漠中的落日,亦或是那里可爱的人儿?更可能,只是三毛一种无来由的感觉罢了。
但不得不说的是,三毛的撒哈拉是最美的撒哈拉。那里也发生这一些平凡事,就像被三毛称为“爬天梯”的考驾照,还有三毛家中的“中国饭店”······这些普通的事却被大漠的风情渲染得不再普通。那里还有一群可爱的人儿,三毛的芳邻们便是典例。他们总会向三毛借一些“有借无还”的东西,更会用一些独特的思想让三毛哑口无言。但他们却为三毛的大漠生活带去无尽的生气,让三毛“在也不知寂寞的滋味”。
那里还有三毛与荷西温馨的家。他们从做家具开始,一点点布置那个他们的家。他们还搜集了各种各样的小玩意儿,装点他们那个越来越温暖的家。终于,他们有了雪白的墙配上色彩明朗的长沙发,有了中国棉纸糊的灯罩,有了黑底白字的中国书法,有了五个撒哈拉威雕得极美的石雕,甚至还有几株绿色植物。墙角还有一大把艳红的天堂鸟正在怒放。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家中有他们。
在哪里,似乎到处都有浓浓的幸福满溢而出。这还是我原先印象中的撒哈拉吗?我崇拜也羡慕三毛,她能在沙漠中找到属于她的幸福,而有时候,我们却连身边的幸福都感受不到。
在母亲一次又一次不放心的唠叨中,你感受到幸福了吗?在父亲严厉而又正确的批评下,你感受到幸福了吗?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你感受到幸福了吗?在同学的关心问候中,你感受到幸福了吗?在你身边的大事或小事中,你感受到幸福了吗?
或许你要问,什么是幸福。那么我会说,冬天里的一杯温热的开水便是幸福,春光中一棵破土的小草便是幸福,阳光下一弯绚烂的彩虹便是幸福。幸福其实无处不在。那我们又凭什么感受不到幸福呢?幸福其实很小,路边一朵绽放的野花就是一处幸福;幸福其实也很大,没有幸福的人终究无法成功。就是这样一个东西,却成了我们生活中的奢侈品。
有时,对于一件事,我们往往只看到它的阴暗面,却忽略了它的幸福面。就像离别,它不受任何人欢迎。一提到它,迎来的只有伤心和不愿。这便是它的阴暗面。但它也有幸福面:离别有时是为了下次更好的相见。那么一时的离别又算得了什么呢?任何事都有两面,你看待它的角度不同,收获的心情也不同。那我们为何总盯着不好的一面不放?换个角度想想,任何事都会开朗起来。当你伤心难过时,你的情绪也会传给他人,一传十、十传百,你将置身于一个消极的集体。相反的,当你快乐幸福时,你的幸福也会带给他人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幸福,那么迎接你的将是一个幸福的集体。你愿意在哪一个集体呢?答案不言而喻。那么首先,你自己得要幸福。
积极去发现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幸福,再用你幸福的话语或是幸福的微笑去感染他人。每个人体内都有一颗幸福的种子,而你最简单的一句问候都有可能让它生根发芽,然后长成一棵幸福的大树。不妨就从现在开始,传播幸福,让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
让幸福成为一道光,照亮我们的生活······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篇7
我本是一个慵懒又随性的人,看完一本书的耐性都没有,可是偏偏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我断断续续地看了三遍,三毛随意大方又浪漫细腻这种矛盾的性格和简单明了的叙事方式,让我深深的爱上了撒哈拉这片土地和这个勇敢随心的女人。
广阔无垠的撒哈拉大沙漠,承载了三毛浪漫又幽诡的乡愁。《撒哈拉的故事》描述了三毛自己在撒哈拉沙漠和丈夫生活的有趣的故事。她描写的撒哈拉沙漠,鸽灰色的天空,蜿蜒起伏的沙丘,奇异怪形的山峦,朦胧神秘的落日。让人对撒哈拉这片土地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三毛用东方女性少有的诙谐和潇洒,用中国人特有的广博和狭义的精神传播着现代文明,她也以现代文明的角度观看沙漠旧俗和古老文明,并以一篇篇耐人寻味的小则故事生动形象地记录了沙漠的趣人趣事,深刻地描述了沙漠中的人情风俗。
三毛曾解释说自己坚持去沙漠是因为感到了前世回忆似的乡愁,而在撒哈拉停留那么久却是因为荷西,不论是因为什么,在撒哈拉的经历都是三毛最珍贵最珍惜的,也让后来的追随者们无限的憧憬和向往。在一个常人唯恐避之的地方,她却完成了自己的梦想,她勇敢的抛弃了城市舒适的生活和知心温暖的朋友,到一个黄沙滚滚、风声呜咽、物资奇缺的大沙漠,还有那置于大坟场的破屋子,虽然条件艰苦,生活艰难,但是她一袭长裙,飘逸长发,照样把沙漠生活过得有声有色。
在书里,三毛描述了刚到沙漠家里的狭窄简陋,讲述了和荷西一起做家具装修房子的辛苦和不易。在沙漠里,荷西长期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工作,这些艰难的日子里,三毛一次次的穿越沙漠,到处旅游。与奇怪又可爱的撒哈拉威邻居相处,交了一群喜爱自己的朋友。三毛,在哪里都不会特别孤单,因为她总是懂得如何生活。
三毛自嘲的说开了只有一个客人的沙漠中的饭店,在不了解自己国家的丈夫面前,一次一次用中国特色食品骗了傻傻的丈夫,并乐在其中。还自娱自乐的开了一家医馆,在撒哈拉威邻居面前做起了悬壶济世的医生,用指甲油给邻居补牙齿,给营养不良的年轻女孩吃维他命片,还差点帮难产的孕妇接生,在家里开了个女子学堂,教当地女孩生理和地理等知识。她尽一切可能走进沙漠内部探寻这片神秘土地的真实面目,看到了沙漠里人们奇异的洗澡方式、帮撒哈拉威妇女拍照被误会、随身带着医药箱为贫穷困苦的撒哈拉威人义诊、并将日用品送给当地人………
生活在当代的我们少了冲动的激情,少了面对梦想的勇气,停滞了追求梦想的脚步。只有为生活打拼千篇一律的生活理念,心中的“撒哈拉”也只是存在于理念之中。
为了梦想,至少应该有一次随心说走就走的旅行。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篇8
《撒哈拉的故事》是我最早接触的三毛的书,描述的是三毛与荷西在沙漠里的所见所闻,她的字里行间都透露这她的乐观、率真,写着与丈夫丰富多彩的经历,使我深陷其中,羡慕不已。
在此之前我不知三毛在沙漠里会怎样生活下去,但看了这本书我懂了。里面没有华丽的辞藻去形容在沙漠的生活,也没有为这段波折的故事有过多的挥洒笔墨,但她那朴实的语言描绘了沙漠的平凡,简单又浪漫的生活。把沙漠的生活写的令人向往,给沙漠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翻开《撒哈拉的故事》品味着三毛异国他乡的生活,体会着别样风情的撒哈拉沙漠,让我了解了大沙漠的风光迤逦,广阔地势和风土人情。但也让我了解了沙漠里生活的那些女性的可悲。
三毛说了这句话“撒哈拉沙漠是这么美丽,而这儿的生活确是要付出无比的毅力来使自己适应下去。”这是我很感动的一个点,我佩服三毛的勇气和决心。她可以抛开城市的繁华和诱惑,来到一个人生地不熟且贫困的沙漠,这里什么都没有,只有沙子。但她和他的丈夫也过着快乐的生活。在这里她也留下了一句话: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我佩服三毛的侠气,佩服她的特立独行,佩服她的梦想和想象中的天堂。撒哈拉沙漠并不是天堂但确实三毛最向往的地方,就像是苏格拉里也有人想去哪里去邂逅最美的自己。在《极乐鸟》中我体会到了她那份难以言明的孤独;在《悬壶济世》中我体会到了她的乐于助人,敢做敢为的精神;在《素人渔夫》中我体会到了她与荷西在沙漠中另一种快乐。
生命在她看来,就是起点与终点的一个循环一个轮回。正如她所说的:“人生是一场大梦。”或许正是因为这样,世俗名利在她眼里显得如此微不足道。虽说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但在三毛看来,世界是多少奇妙的现象累积起来的。
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三毛的这句话很符合我现在的想法“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请拥抱这个世界吧,不管在你眼里它是怎样的,都值得你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