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我们仨》优秀读后感1000字(精选10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们仨》优秀读后感1000字 篇1
不知怎的,读杨绛女士的文章,总有种平凡普通的味道。
看过《老王》,杨绛笔下的一个老实的三轮车夫老王,懂得感恩,懂得报答,在病危时刻,看到的不是躺在病床上安度晚年,而是用最终要报答大家的信念支撑着自己,给作者送来了鸡蛋和香油。可是作者会错了意,留下的,只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的人的愧怍。
看了《我们仨》这本书,我感受到的除了对作者文采的敬佩,更多的,是对那种怀念柔和、平静的那种舒适的遐想。
刚开始,我看不懂这本书表达的是什么,准确来说,是对其中那个“梦”似懂非懂,在这本书中,我分不清哪些是梦里,哪些是在现实生活中,它让我感到一片茫然。后来才知道,这是一家人亲情的诉说与回忆。从懵懂突然感到了温馨,是那么突然与迅速。
怀念与回忆中,作者没有用笔尖表达出那种悲伤,也没有对一些令人自豪的往事表现出激动昂扬,只是用缓和的语气,缓缓诉说着一家三口的生活,平凡、温暖。
这本书看上去很厚,可是句子很简短,诉说很自然,而更多的,是他们一家三口美好的照片,有随着时间的推逝,一家人模样的变化,也有三个人工作,各不相扰,钟书正在添补他的华氏大辞典三个人的认真与对工作的目标与追求,夫妻俩互相帮助对方理发的温馨场面,让人感动万分。这只是一些生活照,甚至还是没有色彩的照片,但是闻到的,不仅是书香,还有甜蜜的味道和温馨的感觉。
作者追求的没有那种壮志凛然,也没有那种激烈奋斗,而她更多的,是细节中表现出的星星点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片段,在我们眼中,只是家庭中的理所当然,也可能只是生活料理中的小佐料,但是在作者笔下,这些似乎都成了生活料理中不可缺少的大材料。她的素材就像贝壳中的生命体,当沙子进入时,它会用割伤自己的代价来不断地磨练这颗沙子,让它成为一颗珍贵的钻石,而自己却渐渐淹没在大海中。
杨绛女士在这本书中,她没有去评价自己的生活与家庭,也没有去讲道理,只是像讲故事一样讲着讲着,似乎这个故事一直在演着,没有尽头……她后来在幕后为她的丈夫钱钟书默默奉献着,她就像那个贝壳,慢慢被淹没。这也说明了她对这个家的那份真挚感情。
读了《我们仨》,是对现在生活的满足,更是对那种平凡的味道的流连忘返……
《我们仨》优秀读后感1000字 篇2
很多人了解杨绛,多半源于钱钟书先生那句“最美的妻,最才的女。”或是之前大家一直挂在嘴边的一句情话——“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结婚;我娶了她十几年,从未后悔娶她。”
但杨绛先生真正令人敬佩的是:走过战争与动荡,在长达一百年的时间里始终保持不争不慌的状态。
亦如她自己所阐述: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在年轻时认真经历生命的历练,方能在岁月中优雅地老去。
她和钱钟书先生兴趣相投。他们都热爱着自己工作和看书,都喜欢在闲暇时出去"探险"。他们都会"偷空看书","以勤补拙"。他们是彼此的伴侣,又是工作上的同事。杨绛先生是钱钟书先生的"贤内助",是他最贤的妻,也是最才的女。
杨绛先生曾说钱钟书先生有“痴气”,称他为“呆大”。也就是说,钱钟书先生有时候像个呆子似的,不谙事理,家务活也不会做。同时,这也意味着,杨绛先生需要在家庭生活中承担更多的琐事。
不只是生活上,在人情世故上,在与文化界等各方面打交道时,杨先生很温和,善于应对各种场合,各种情况。
他们彼此理解,彼此扶持,彼此欣赏认可,彼此相爱着。
“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钱钟书先生谆谆嘱托杨绛先生。
杨绛先生觉得阿圆很多方面都很像钱钟书先生,比如,看书翻页翻得很快、"过目不忘"、"格物致知"等等。
他们仨就像好朋友又像好同事一样,彼此独立工作,一家子都渗透着文化气息,都有书生气质。即使各自的年龄都大了,生活依旧充满着乐趣。正是他们相似的性格,对生活的态度、追求一致,家才会有其乐融融的氛围、才会有羡煞旁人的深厚的感情吧。
于平凡之处蕴含温情,不移,不易,不离,不弃。
但是,正如杨绛先生在后文所说的,"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仨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她将灵魂深处失去挚爱的悲恸,化为绵长深情的文字。
杨绛先生身上无疑体现着中国女性最高的处世智慧,能屈能伸,即使再大的风暴,也能平稳度过,内心依旧安然。"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念过往,不畏将来。"真的令人佩服感慨不已!
《我们仨》优秀读后感1000字 篇3
2016年5月25日凌晨,一颗高贵、深湛而生动的灵魂如她所愿终于回家了,她就是杨绛。各地媒体纷纷表达了对杨绛先生离世的关切与祭奠,我也回想起了她的那本回忆录《我们仨》。
当我读《我们仨》的时候,我深深陷入了书中的情感里,每次感受到书中“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的孤独和凄凉,都不禁潸然泪下。
这是一本回忆录,记载了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人生旅途。该书一共有三部分,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前两个部分,杨绛先生以梦境的形式记述了最后几年一家三口的时光,有相聚的温馨和幸福,也有相失的凄凉和痛苦。第三部分,以朴实又不乏生动的文字记录了从一九三五年七月夫妇二人去英国牛津留学到一九九八年岁末钱钟书先生去世,三人就此失散的事,他们的日子充满了酸甜苦辣,也正如杨绛先生所说的那样:“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中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在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温馨的家庭。阿瑗和爸爸最哥们,也会做妈妈的保护神,他们三个人之间打打闹闹,说说笑笑,不亦乐乎。正是他们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才使这个家庭温馨而丰富多彩。
在这本书中,我还感受到了杨绛先生文人的傲骨和爱国的情怀。记得书中的那一段话:“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学,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字里行间流露出杨绛先生在苦难中的尊严与精神,对独立人格的捍卫,对文化的热爱以及浓浓的爱国情怀。
在这本书中,我更感受到了杨绛先生在生离死别的痛苦面前的淡然和通透。“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仨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劳,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就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丈夫和爱女的接连离世,对杨绛的打击可想而知,但她没有悲观,没有消极,“哀而不怨,悲而不伤”,以淡然面对坎坷,通透看待人生。她的恬淡,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在《我们仨》这本书中,平凡简洁的文字蕴含着巨大的张力,朴实的语言蕴藏着动人的情感,在饱尝生活磨难后依旧有淡然通透的品质,这给我带来了深深的震撼。
《我们仨》优秀读后感1000字 篇4
“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地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一面。离别拉的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你?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一九九把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仨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碎琉璃脆”。现在,只剩下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从一同出国、一同探险的活力青春,一晃便到了年老多病的晚年。他们一起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折磨与苦难。先生与家人间除了亲情,还含着令常人艳羡的高山流水知己情。他们仨的感情真挚醇厚,天地可鉴。一起“探险”,一起“安静读书”,一起“玩石头”。一起做着平凡夫妻做的但又能体味出别样趣味的生活小事,可现在先生却一个人在回忆仨人!16年,杨先生也去了,他们仨再也不会分开了吧!
羡慕杨先生。她与钱钟书先生仿佛天造地设的一对,二人爱好相似,秉性相投。在生活上也是相互包容,彼此照顾。而阿媛,也是一个超可爱的人儿。从小就懂事,会因为爸爸的一句“好好照顾妈妈”,就当真成了一个保护妈妈的小大人。仨人,亦亲亦友,着实令人羡慕。
《我们仨》是阿媛开的头,杨先生结的尾。结了上个年代的尾,也结了杨先生的时间的尾。“我们三人就如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结尾虽在意料之中,但当真正在文末读到这一句时,心中仍是浓浓的悲伤。朴素平淡的文字中散发出的内心的温暖与美好,这是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都不会改变的温暖与美好。只要“我们三人在一起,总有无穷的趣味”。至真至纯,如此情缘,如今何去何从?
《我们仨》是杨先生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品尝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后,剩下的刻骨铭心的沉淀。整本书读下来,温馨而沉重,但又哀而不伤。一个老人,看似平淡却充满波澜的回忆。像是在讲述一件平常小事,娓娓道来,平缓和煦。漫长一生,交杂着各种颠簸,最后一切又归于平静。也许,这正是杨先生在看遍人生最曼妙的风景后,沉淀下来的淡定与从容吧!
有人说:人年轻时靠希望活,人年老时靠回忆活。那么等到我们走到人生尾声时,又将如何回忆这一生呢?当回首往事时,最先想起的绝不会是物质上的满足,而应是精神上的愉悦。爱家人,爱生活。闲时,常思考,如果我到了生命的终点,我又将如何叙述我的一生?如此找到自己最在乎最想要的,然后不顾一切的去追求。希望,自己的故事在娓娓道来时,也能多些欣慰,少些遗憾。
《我们仨》优秀读后感1000字 篇5
你的一句“不要紧”,我深信不疑。
每次拿起这本书就想到“涓涓细流”,想到“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想到初读不明就里的“古驿道”,当再次回味时给人的温馨与酸涩。
我们以为,爱是琼瑶的狂风暴雨,是席绢的逗趣甜蜜,是张爱玲的纯粹执着,是三毛的苦尽甘来......可能是任何一种甜蜜或苦涩,但却不知,原来爱只是平淡如水。
杨绛先生总是把自己放在三人中最低的位置,但那却不是低到尘埃里,我相信,在钱先生和圆圆头的心中也都是如此,其他两人都有优于自己的长处,而这不是因为自谦或自卑,而是因为温暖的爱。
就如先生最后所写,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没有单纯的快乐;没有永远。同样这人间也没有永恒和长长久久,一生何其短,我们只是匆匆一见又匆匆告别,甚至有些人连告别都没有就已成永别。
所以,我们才会格外珍惜相聚的时光,才会在思念远去的人们,才会怀念过往的时光。即使是“陋室”,就算是“牛棚”,也同样温馨,同样充满了欢声笑语。
可现如今的人们呢?我听到有人说没有存款、没有车子就不会结婚;我听到有人说没有钱没有房我拿什么去恋爱;我听到有人说这世界没有什么比金钱更可靠;我还听到有人说我要努力赚钱才能活下去。这些话语让我通体生寒,我不知道这是时代的改变,还是爱已经消失在我们心间。
似乎现在的人都失去了爱的能力,更觉得爱是可笑的谎言。我想,这样的我们永远都不会懂得爱的真谛,也体会不到心灵的温暖,因为我们已经被寒冷所包围,并且习惯了人与人之间的冰冷。没有爱,失去爱,这是明智还是可悲?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刻,总是让我想起沈复与陈芸,想起他们的浮生,想起他们的情趣,想起他们的欢愉,那是怎样的怡然,又是怎样的情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只有情投意合才能懂得这情趣;只要有心意相通才能意会这欢畅;只有志同道合才能了解这温馨。可从古至今能有几人能窥得一二呢?所以才会被传为佳话,令人生羡吧!
这使我对门当户对又有了新的理解,原来所谓的门当户对不是你家有几亩田我家要有几块地,也不是你家买豪宅我就要配豪车。门当户对说的是我们的心灵,当我们的心相对,灵相当时,才会是幸福,才会在平淡之中看到缤纷的世界。
我想,这才是最难得的,也确实难得!
不过我们都很妥协,他们把毛巾随手一搭,我就重新搭搭整齐。
我不严格要求,他们也不公然反抗。
——《我们仨》杨绛
《我们仨》优秀读后感1000字 篇6
借用一位书友的感悟,觉得他的文笔以及表达都很到位,情真意切。
他们这个家,很朴素,他们三个人,很单纯。他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单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杨先生用最朴实的文字表达至深的情感,没有华丽的辞藻,朴素得不再朴素,却隔着书本就嗅到满满的爱的味道,此书都用最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爱人钱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这个三口之家的动人故事证明: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这是何等深沉的爱。
读完《我们仨》触碰到了内心深处,甚是感动。杨绛先生真是最贤的妻,最有才的女。杨绛先生是一个有趣的人,拥有有趣的灵魂,杨绛先生的文字常被人称作韵致淡雅,独具一格。通过她的文字她的形象也跃于纸面。
钱钟书与杨绛之间的生活日常,平淡而有意思,我很喜欢他们俩的相处模式,没有轰轰烈烈的喜爱,只有简简单单的互相欣赏。我想他们更像是灵魂伴侣。人们所羡慕爱情的样子,钱钟书曾用一句话,概括他与杨绛的爱情:“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这对文坛伉俪的爱情,不仅有碧桃花下、新月如钩的浪漫,更融合了两人心有灵犀的默契与坚守。纵然两人已离世,其深情依旧在岁月的轮回中静水流深,生生不息。钱钟书在杨绛心目中,他是家里最需要照顾的“孩子”,然而他的感情是细腻的,他对待杨绛先生和女儿是温存体贴的。在生活中,“他肯委屈,能忍耐。”他和杨绛先生一起学做菜,一起去“探险”——在散步中寻找生活的乐趣。他长期为杨绛先生做早餐。他与杨绛先生、女儿一起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他是女儿最好的“哥们”。
此书情最动人,我感受到了细水流长的生活,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感受到他们相互的热爱。对我最深刻是尾端有段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的人生道路已经走到头了看了总是动容,我想还好我们还年轻,对我们重要的人还在,珍惜当下还不算太晚。
《我们仨》优秀读后感1000字 篇7
第一次接触杨绛先生的文作,从翻开书页起,便是沉重的疼痛。
这是她的散文集,讲述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享受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杨绛先生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失去女儿钱媛、丈夫钱锺书,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之所以羡慕,是因为感动,感动平凡的夫妻和女儿在一起过的闪闪发光的日子;之所以难过,是因为共鸣,告别是人生的必修课,我们相互扶持着走过好远的路,最终要接受分离。
这本散文集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杨绛老年时的一个梦境,以“锺书大概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拉开了全文的序幕。第二部分,杨绛用梦境的方式完整地记录了这一“万里长梦”,讲述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后阶段相依为命的深刻情感。那时钱锺书先生已经病得很严重了,躺在船上,睁开眼睛的时间越来越少;杨绛先生住在客栈,白天小心走过桥去看望丈夫;女儿钱媛此时也是一位老人了,奔波于学校和父母之间,体力慢慢不支,也病倒了。后来成了杨绛先生拖着年迈的身躯在女儿和丈夫之间照顾,最后回忆了女儿钱媛、丈夫钱锺书先后离去的过程,催人泪下。第三部分,杨绛采用回忆录的写法,从生活里的每一件小事下笔,记录了自己1935年夫妻二人赴英国留学生活,在牛津喜得爱女,直到1998年女儿与丈夫相继去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这一部分记录了杨绛先生大半人生的故事,读来既有生活的乐趣,又有离别的哀痛。
90多岁的高龄,回忆离世的丈夫和女儿,杨绛先生并没有在书里写痛彻心扉的悲伤,反而是因为一些生活的细节而忍俊不禁,可正是这隐忍的克制,让我心痛不已。“陪他走的愈远,愈怕此生不见”。
杨绛先生对女儿钱媛的回忆,最让我动容的是这样一句:“自从生了阿圆,永远牵肠挂肚,以后就不用牵挂了。”寥寥数语说尽了一位母亲对女儿一生的爱与呵护,既是担心牵挂又是欢喜热闹,可如今,想再牵挂时人已不再,白发人送黑发人,隐隐作痛,言语难以表达。写到这,突然很想念自己的母亲。自从离开家乡赴渝读书,母亲的牵挂就没断过,白天询问天气,夜间担心睡眠,虽是难以见面,视频电话从未间断。隔着屏幕,隔着万水千山,总能看见母亲脸上隐隐的担忧,当然也有喜笑颜开的时候,那是看着自家女儿一切安好!
一家人的命运随着时代的变化颠沛流离起起伏伏,钱锺书先生在沦陷区的上海发愿说:“从今往后,咱们只有死别,没有生离。”只是发愿之后仍然免不了时时的分离,直到后来让人肝肠寸断的死别。在杨绛先生笔下,那些生活中的各种艰难都化作了苦中作乐的快乐和感动。如今三人已在天堂相聚,希望天堂仍旧有一家人喜乐融融的笑声。
《我们仨》优秀读后感1000字 篇8
梅花按语:日本的大地震无疑是今年世界最震撼的新闻,它使人类开始认真地审慎自己的所作所为,面对未来重新认识地球。如果说这场地震属于自然现象的话,那么从去年年底到现在,我局一次次的颠覆性的干部变动,用“地震”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从局长“双轨”引发的地震,以及随后波及的一次次余震,全局乃至全系统20多个直属单位,上上下下没有一天消停过。说句实话,我很心痛,现在谁还在专心工作?明年是奥运会,后年就是全运会了,这么折腾下去还有什么事业可言?我是不是太忧国忧民了?
央视10套开播了《读书》栏目,我太喜欢了。现在,几乎每天早上都要准时收看这个节目,同时还边做笔记,主要记录每期介绍的书目,对其中感兴趣的书打算买回家来。
许是眼花的缘故,已经极少看纸质的书了,另外,似乎也没有耐心再去读大部头的书,虽然内心觉得如果读书还是要读纸质的,但的确很少读了。突然央视有了这么个频道,眼前为之一亮,边做我的手工编织,边听《读书》,与我真是一种享受,我太喜欢这种感觉了。
今早,《读书》栏目介绍的是杨绛的《我们仨》,我很感动。尤其当介绍杨绛先生将自己所有的稿费全部捐出,而自己却过着一种再普通不过的生活的时候,眼睛为之湿润,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呀。老公一边发话:看看人家,你就不要再想不开了。
事情是这样的,自认为对什么事都看的很开,对于此次的干部调整,我本身也没抱希望,因为我现在所在的单位虽然效益不是很好,但很稳定,工作氛围我很满意,所以自己也没当回事,还以为自己是局外人,不曾想却还是被人纳入到了调整的范围,因为个别单位岗位的特殊性,因此有人就分析我应该是不二人选,于是早早地就有人放风说我有可能去哪个单位,为此事,我还受到同事责问,问我为什么调走了没有告诉她,我一头的雾水,这都是怎么被人编排出来的?然而最终结果却出乎许多人的预料。我觉得自己挺冤的,无端的被人这么编排了一把,觉得脸上好没面子,我这是招谁惹谁了?真是好气又好笑。
《我们仨》一下子让我轻松了许多,敬佩杨绛先生所拥有的高尚境界,与老人家相比,我们还有什么放不下的?身外的东西生带不走,死带不去,又何必为此自寻烦恼呢?简单而朴素的生活,是我一直向往的,所以自己还要继续修炼,平平淡淡才是真。
在此,衷心祝愿杨绛先生百岁生日快乐!
《我们仨》优秀读后感1000字 篇9
相亲相爱的我们仨,血脉相连的我们仨,无法分割的我们仨。
我们仨经历了人世间诸多苦难,最终却没换来诸多幸福。天人永隔,阴阳挡不住绵长的思念,更挡不住结发之情,血脉之亲。我们仨,钱钟书,杨绛,钱瑗。
这是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三口之家。论其平凡,是因为他们像千万家庭一样,母慈子孝,家庭和睦。论其不平凡,是因为他们都在自己的事业方面都有所贡献。其实世间哪有不凡,万物皆有灵,有灵则有情,亲情可谓占据大半。在亲人面前,我们都是再平凡不过的人,他们永远会牵挂我们,而我们也会依赖他们。
这是一幅作者家庭人生的刻画。从懵懂少女,到为人的妻子,再到为人母,这就是一个女人的一生。当然,这中间还有许多故事。文章开头,描绘了一个梦境,一个至亲生命将尽的梦境。其实,人生何尝不是一场梦。生,为梦的开始,殇,为梦的泯灭。人生不应该因为恐惧死亡而患得患失,也许,将人生当成一场梦,不失为一种豁达。
作者全文行笔平淡,没有呐喊,没有声嘶力竭,只是将故事平静地叙述出来,俨然像一个旁观者。我不知杨绛先生写此书时是何等心境,但我认为,其实不然。看似波澜不惊,但却波涛暗涌,字里行间却飘散着淡淡的思念。也许经历过生离死别,年华苍苍,看淡了所谓的生死,看破了寥寥红尘,明白了生死由命。一次失去两个至亲,普通人应该承受不了。没有先生强大的心境,也理应学会豁达,而不是为生死之事沉沦,要为他们好好活着。
记住一切你曾经拥有的,珍惜一切你所拥有的,寄希望于你即将拥有的——“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我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这本书中充满的不过是生活的片断,对人的思念。然而你可曾在其中听到过一滴怀念的泪水?坚强,在坚强中得到了磨练;希望,因希望世界被赋予以色彩。“只有在梦想中,人才能真正自由,从来如此,并将永远如此”?一切终究会改变;改变的代价是高昂的,然而我们必须付出以执著。前人植树后人乘凉,当我们将真心付出,我们的后代必会受益。相比之下,死又算得了什么?在爱因斯坦眼中,不过是不能听莫扎特罢了。成败何足道,看破烟云,就让那一份温情伴随我们走向路途的终点。
书中最后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路在何方,家在何处?愿杨绛先生在这寻寻觅觅中永远怀着我们仨这份曾经的幸福。
《我们仨》优秀读后感1000字 篇10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女儿钱媛、丈夫钱钟书已逝,只剩105岁的杨绛。她提笔写曾经、写来时的路,同时,也在寻觅归途。
杨绛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她和钱钟书在相遇前,都未恋过他者。初遇,清华大学古月堂门口,一见如故,侃侃而谈。
钱钟书急切地澄清:“外界传说我已经订婚,这不是事实,请你不要相信。”杨绛也趁机说明:“坊间传闻追求我的男孩子有孔门弟子‘七十二人’之多,也有人说费孝通是我的男朋友,这也不是事实。”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钱钟书后来说“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他们婚后一起留学英、法两国。杨绛笔下的钱钟书有缺点有优点,但她一并接纳,他的优点到她那儿变得很可爱。比如,杨绛产女坐月子期间,钱钟书弄坏门锁等,不会修很着急,杨绛却没有想过这种事情应该男子去做,而是说:“我会修。”杨绛是位有大智慧的女子,她爱一个人就全心全意去爱,没有任何计较。
书中,她提到自己与钱钟书有过争执,两人觉得争执也争不出什么来,就讲定,以后不妨各持己议,不必求同。“遇事两人一商量,就决定了,也不是全依他,也不是全依我。我们没有争吵的必要。”这个很有意思,因为在男女关系中,不少人认为,要有一方妥协才会有“和谐”。但杨绛与钱钟书,他们认为彼此是平等的,无论是精神上、性别上还是物质上。
这种平等观念,在他们家,不仅体现在夫妻关系上,还体现在父女、母女关系上。《我们仨》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得出,对待女儿钱媛,杨绛和钱钟书从未把自己放在父母这一高位上,他们仨亦师、亦友、亦亲人。钱媛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杨绛说:“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而钱钟书出门前会嘱咐女儿照顾妈妈,而不是妈妈照顾女儿。
如今,没有丈夫和女儿的家,杨绛说:“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一百岁感言》里,杨绛说过:“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是的,杨绛在等,等他们仨重聚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