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读《京华烟云》有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京华烟云》有感 篇1
全书最耀眼的角色非要木兰莫属了,木兰也许是语堂先生心中勾画出的最完美的女子,美貌绝世,才华过人,蕙质兰心,家财万贯,知书达理,机智幽默,温柔高雅,自在坦荡。一方面她已经开始向现代女性过度,另一方面又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所有优秀品质,“德、言、容、工”都是
豆瓣上面也看了一些书评,有人爱不释手反复研读,可我觉得也就那样吧,不是对大师不敬,可能是之前的期望值过高,也可能是我还年轻,也许等年岁再大些,就能理解书中的庄子了。或者等有空的时候去读一读英文原著,也许又会有新的体会呢。
突然发现,有很多事情我们根本不能预料,比如,什么时候打仗,什么时候会死......
我最佩服的是姚木兰,一个怀真情、持深情、涌激情、凝柔情、抒豪情、聚慈情、捧哲情的中国优秀女性,她的大度是我最佩服的,没有任何一个女人能容忍自己的丈夫在外面有女人的,可是呢,姚木兰就能,很巧妙的化解了家庭的矛盾。姚木兰常说一句话:“人的命运不是在于无可奈何的选择,而是在于选择了之后,如何去面对和走这条路。”她是爱曾荪亚的,这一点我不会怀疑,也许这又是她伟大的另一个侧面吧,爱一个人就要一辈子,无论对或者错,看姚木兰对曾家的心,对荪亚的心,对莫愁的心,对谁都是那么谦和,都是那么礼让。
或者爱一个人真的是很伟大的事情吧,你能够容忍他的一切,他的所有的缺点在你的眼里都是优点,而且会永远在他最需要你的时候帮助你,支持你,至少有个肩膀给你靠,爱要相互走完一生,爱要一辈子,不要一下子就轻易放弃,轻易伤害自己的爱人
读《京华烟云》有感 篇2
知道《京华烟云》是因为赵薇版的电视剧。赵薇版的电视剧看了不止二遍,非常的喜欢。特别喜欢姚木兰的这个人物,所以一直想要看一下原著。
看了原著才发现,完全跟电视剧里演的不一样。电视剧应该是为了有更多的戏剧冲突,把一些情节和桥段有做更改,完全跟书里的人物的命运不太一样。总的来说书看得还是非常的有意思,上本书看的更有趣一些。下本书里因为时局的动荡和变化,看得让我有些烦躁,没法耐心的去看描写那段历史时期的一些对话和事件,就匆匆一扫而过了。电视剧把姚莫愁这个人物我觉得是有些过于丑化了。电视剧里面姚莫愁就像是个没有长大的小女孩儿,任性,自我。看电视剧的时候特别喜欢姚木兰这个人物,但看了书以后,发觉,我更喜欢姚莫愁的人物性格。沉稳,安静。木兰太活泼了。
电视剧里面,姚莫愁最后是死了,可是书里面并没有这样写。电视剧里面陈三跟曼娘的关系,也跟书里的完全不一样。电视剧里的曾荪亚是一个纨绔子弟类型的,跟书里描写的完全不一样。书里的曾荪亚是个胖子,形象上就差别挺大的。而且电视剧里和书里对于曾荪亚的那段外遇的描述和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读《京华烟云》有感 篇3
开始认识《京华烟云》是由于其电视剧的热播,我看了几集,便对原著产生了兴趣,我知道了这是国语大师林语堂的经典之作。
故事是从义和团运动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主人公姚木兰从一个小姑娘变成了中年妇女。鲁迅的文章写的是这个时候人民群众的愚昧麻木,而林语堂是在歌颂中华的传统美德与面对外来者侵略时一个富贵儒商家庭的变迁故事,从而赞美保家卫国的勇士们。
《京华烟云》文字典雅平和,亦柔亦刚,糅合古今。虽然原著是用英文写的,但我却认为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内涵,没有浮华的文字,却依然美丽古朴,字字句句中流露着林语堂对这片土地与文化的热爱。全书充满浓浓的中华文化,中华情感。文中有“有佳话,有哲学,有风俗,有深谈,有闲聊,更有时代变迁时特有的语言习惯。”《京华烟云》犹如一杯甘露,又似一曲极为抒情的大提琴独奏,在黄昏的庭院里。
《京华烟云》思想美。全书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可以看出林语堂很收道家思想的熏陶。每一章的开头都有一小段庄子的话,比如“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虽然我看不懂那是什么意思,但我相信那和一章的内容有哲学上的内在联系。其思想美更体现在对民族灾难与传承感知和认识上,读罢全文,我还有一种心绪难平的感觉,好像对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读罢全书,意犹未尽,在作读书笔记的时候,我相当于再看了一次本书。越是品味,越是反反复复地读。我越觉这书之妙。
姚思安,一个深受道家思想熏陶的智者,性情随和,胸怀宽广,为人坦荡,关心儿女。正是在他的教导下,才培育出两个冰雪聪明的女儿,在那个时代,他的思想比较开放,他不叫他女儿裹脚,他让女儿受现代教育,却都有着传统女子的美好之处,还教木兰识甲骨文。最后他因忧国忧民而病卧不起,当他在临终前,曾要求见牛素云一面,他说了句“记住你是中国人。”也许正是因为这句话,才拯救了牛素云的灵魂。
我很喜欢木兰,富有才情,柔美婉约,给人以灵动之美。她从小便识甲骨文,知书达理,而且女身男命。书中有一段讲木兰在杭州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她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让她的家庭充满世俗的快乐和享受。她作的美食,她房子的布置,她悠闲快乐的生活,但是丈夫荪亚却放荡不羁,不甘平淡,喜欢曹丽华那样的新式女子。面对丈夫的背叛,她以她特有的方式,凭借她的智慧和毅力让问题迎刃而解,从而维持好她的婚姻。我也很喜欢莫愁,莫愁是个沉稳,节检,教养好的富家小姐,她是个思想成熟,性格稳健,遇事有主见的女子。后来立夫娶了她是他一生的幸事。当立夫出事后,她能沉着应对,把立夫平时的文件都烧掉。她还很孝顺,婚后还亲自孝顺母亲。我最佩服的就是她了解木兰和立夫之间的这种感情,她能够理解,能够把事情处理得很好,不会让他们三个人之间感到尴尬。
曼娘是中国传统妇女的典型,谨守礼法,矜持自重。她接受了传统的思想教育,并将这些思想贯彻到了行动上,甘愿地以清白之身为丈夫守了一辈子的寡。她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但是我认为那种感情,远不是这样的话可以解释的。书中还有一段是姚思安预言到中国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把中国能否战胜的问题归在了曼娘对于中国是否应该打仗的态度上,看似很荒谬。但其中应该有很大的原因吧。我的理解是像曼娘这样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也能够有反抗日寇的决心,那么中国又怎么会没有希望呢?其实曼娘自己也很矛盾的,我认为她也是不断跨越传统,她还和木兰一起去看过电影呢。
读《京华烟云》有感 篇4
近期心浮气躁,两本书断断续续的读了半年多,时至今日才读完,从前听说赵薇演过这部电视剧,塑造了木兰娴静,却又坚强的人物形象,可能是由于我只看了书籍的缘故吧,觉得人物跃然纸上,木兰少女时期机灵独立,婚后主持家中大小事务,平静悠然,半生优雅度过,后半部描写中国近代战争,真让人不敢直视,每每想起战争使亲人分离,就觉得惨不忍睹,有什么比失去家庭更痛苦呢,可能就只有失去国家,看着同胞流离失所了。
本害怕征战杀戮的我,在看到黛云,阿通,陈三,甚至是素云面对战争、敌人无所畏惧时,那种对国家,对人民的感情,不是用生死可以表达的。如果真到了那个时刻,恐怕每个人都会拿起枪为自己信仰而战吧。
读《京华烟云》有感 篇5
看完林语堂先生的小说代表作《京华烟云》,体味了姚木兰这位奇女子五味杂陈的传奇人生,特别是在民国这个时代背景的映衬下,更彰显了无与伦比的震撼力,平添了几分历史的沧桑感。全文看罢,方能体会林语堂“两眼泪涔涔”的辛酸与感触。
林语堂曾感言:“若为女儿身,必为木兰也。”可谓是他对自己精心塑造的这位完美女神的最高评价了。纵观木兰的一生,确实波折重重。起初生长在“姚府”这样一个虽然谈不上锦衣玉帛却也衣食无忧的大户人家,特别是从小受到姚思安这么一位学识渊博,清心寡欲又不失开明的慈父的谆谆教诲,称得上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了。木兰天资聪颖,秀外慧中又品性高洁,简直就如同空谷幽兰般无可挑剔。然而她的完美并为成就她家庭的幸福,取而代之的是一场灾难性的婚姻。为了顾全大局,她顶替任性的妹妹嫁给了桀骜不驯的曾荪亚;同样为了顾全大局,她容忍曾荪亚那段执迷不悟的婚外情,并面对故意冷落和无端指责,以德报怨;还是为了顾全大局,她在心灰意冷时答应了一位用心良苦的母亲的最后恳求,放弃了离婚的念头,并竭尽全力唤醒荪亚浪子回头。至此,木兰似乎一直在委曲求全,似乎一直在为别人着想而忽略了自己。其实不尽然。木兰是一个无傲气但有傲骨的人,她并没有降服于命运而失去自我。相反,她总能在适当的场合,说适当的话,做适当的事。不失自尊又给人留有余地,极有分寸。她用自己的智慧经营着她的婚姻和人生。而这种经历了大风大雨,万般磨砺的爱情也恰恰是最实在的,最令人羡慕的。
不可否认,木兰是极富魅力的。但究竟是她的哪些特质深深地撼动着我的心灵,使我内心深处油然而生敬佩之情?或许是她过人的才智,或许是她进步的思想,或许是她不输给男儿的气魄和胆略。但如果看到了木兰的宽容,这些似乎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很多文学作品中都往往将宽容和屈服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宽容是软弱的;又往往将宽容和左右逢源混为一谈,这样的宽容是廉价的。木兰的宽容是有尊严的,是大气的,而不是一味地纵容,抑或故作姿态,千人千面。有气度的宽容才是真实的。“宰相肚里能撑船”这短短的七个字,看似浅显,又何等深邃。
木兰的异性知己孔立夫可谓为五四时期典范式的人物。他的经历向我们证明了即使是在那样的乱世,即使是在只有微乎其微的言论自由的土地上,笔杆永远是一把最锋利的剑,以文章救天下并未言过其实。因为不可否认的是,最麻木的群众也有自己的良知底线。当时的有识之士尚且能放弃毫无深意的沙龙呐喊而用满腔热血的战斗檄文投身于革命,那现今的文人学者或是那些所谓“学生作家”的新时代产物是否就仅限于无病呻吟的水平或是甘愿打着纯文学的幌子自生自灭呢?即便同样是揭露时弊的杂文,当代也罕见笔锋犀利或是敢于直言不讳的,这是时代的进步,还是思想的倒退?又或是当今大众越发“独立”而“国家”就越发成为了一个被束之高阁的虚空概念?被嗤之以鼻的封建专制下尚且能听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声,那文明社会呢?那个时代的中华民国确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今又何尝不是呢
这本书最值得关注的是贯穿始终的道家思想,林语堂先生写这部小说的初衷是向西方人介绍中国,介绍中国人的价值观、审美观,其核心便是道家思想。正如林语堂先生的女儿林如斯在评介这本书时说道:此书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我想作为女儿的林如斯如此的评说,是很有道理的。的确,当我翻开此书,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
读《京华烟云》有感 篇6
很好看,这么上下两册的大部头我看得丝毫不累,每个人都不完美但是趋于完美。尤其是才知道原著是英文写著,然后再有中译本。使我真的对林语堂先生佩服至极。更妙的是开头我还奇怪来着这么有近代风味文言与白话并存的文字竟然是翻译成中文的?大大庆幸发现了一个极好的翻译家张振玉!翻译大家,这种文字历史风尘中中国专属的味道竟然翻译得如此贴切,太出乎意料了,是我目前读过的译作中最完美的还有中国式的章节名称,原著者翻译家都太牛了。林老先生的初衷是翻译红楼梦让外国人了解中国但是太难转而用英文写近代中国的故事帮助世界了解中国。
关于张振玉特地全文看完特地去搜很好奇是怎么的人物竟然能译得这样好。摘自百度林先生又曾刊登广告,“劝国内作家勿轻言翻译”(见台湾德华出版社《京华烟云》新译本“出版缘起”),于是出版社诚邀张先生再译,希望出现一个较好的版本。学术界后来有评论云,“《京华烟云》必传于世。张振玉之名会借林语堂的小说得以流传,而林语堂的小说是借张振玉的文笔得以流传。”这种英文原著与译文珠联璧合的结果,实为读者的幸运。果真是这样,因为有这样好的中译本读者越发喜爱京华烟云,这样好的书若是身为中国人反而看不到岂不太可惜了。听说张先生和宋碧云都译了苏东坡传打算去看一看两人分别的译本。
读《京华烟云》有感 篇7
看此书的缘由是因为对改编版电视剧的莫名好感,加之林语堂本就在心中是一个头戴光环般的存在,扪心自问总觉得不看原作着实是一件对不起作品的举动,若是别人问起来“你有没有读过《京华烟云》”我却开始褒贬赵薇的演技,委实不妥。细细咀嚼这本书的过程正伴随着我考前复习雅思的十几天,于是在网上大搜了林先生的英文资料,作为“一箭双雕”的补课。
此书本是英文著成,其英文名则为《Moment in Peking》。细细品来中文的译名虽着眼于短暂的时光,却又勾勒出一幅宏大的意向。似乎仅是看这名字,便能回想起几十年的一切,那么庞杂繁复,却又那么简洁明快,亘古消失于一瞬,再大的痛苦与欢乐也被滞留于地面,借以后代人高空俯瞰,品其滋味。那些活生生的人物形态,曼娘,红玉,阿满,素云,都已作古,但唯似音容笑貌犹在。三家之主曾文璞,牛思道,姚思安各自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不同注脚。林语堂讲,小说本就是个“小故事”,但就是这样平实而谦卑的态度,将这作品写成了一本哲学著作,一本人物品鉴,一本宗教浮图,一本历史凝结。
有人说《京华烟云》是《红楼梦》的投影,此言甚是。传说当初林语堂是欲译《红楼梦》之于西方人品读却不成,转而写就此本小说,以达成初衷。然而,当初读巴金先生的《家》的时候,听说过甚者将其归为一本抄袭之作,后人盲目的比较和浮躁地贬低,也就略显偏颇。但我确实认为,林语堂是想以《红楼梦》的形式,以几大家族的浮尘隐喻社会变迁和历史改革,“形”的借鉴却并非“神”的抄袭,过多的对比甚至是人物间的对号入座便大可不必。林语堂的一生都在作为一个“搭桥者”存在,他努力地填补东西方沟通间的障碍,写出《京华烟云》,也像是以一个亲民的故事,打开了中国面向世界的大门,让西方民众可以直观而深刻地品味到这异域特色,以及浓浓亘结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中的社会形态,风土人情。
《京华烟云》的历史时期大概是在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的几十年间。本书从一个战争起笔,写姚家举家南迁,又以另一个战争收尾,写木兰携家眷北上。其间穿插了多个历史事件,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系奉系战争,五四运动等等。旧式人物慢慢隐去,新式人物渐渐崛起,西洋文化浸润到中国文化的侧面,新旧的交锋实为残忍却也好看。小说中还不免穿插了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画家齐白石,一生主张旧思想的学者辜鸿铭,他们的出现都让读者心觉饶有趣味。
此书人物关系并不复杂(较之《红楼梦》几百号人浩浩荡荡),也并无过多强烈的戏剧冲突。电视剧版的改变商业化十足,赚足了观众的兴趣点,若是从电视转战书本,不少人就会觉得索然无味了。但是书籍本就是个慢热品,当你发现性格特征鲜明的每个人都成为那个时代的不同写照之时,电视直观却又不需大脑思考的弱智游戏,就远远不敌这引人丰富联想的书海畅游了。
接下来就说说书中的几个代表人物。
姚家两个小姐姚木兰,姚莫愁都是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但性格相异。木兰一生以“妙想家”著称,她不拘泥于死板的条条框框,勇于写就个性化的规则。而莫愁则隐忍慎重,贤惠持家,她没有姐姐较强烈的情感起伏,但是大智慧也在平静的外表现显露无疑。
立夫和木兰都是彼此一生的挚爱,无需过多言语,只是走在一起就能心灵相通。但木兰却嫁作荪亚之妻,立夫则成为莫愁之夫。木兰对莫愁一句“妹妹,你比我有福”则成了彼此一生的心底最痛处。可敬的是这样的爱情却如此内敛地深藏于四个人的内心,彼此明知,却也彼此隐晦。甚至木兰面对丈夫的外遇竟然处理得灵巧聪明,毫不失自己大小姐的风度高雅。莫愁和立夫相敬如宾,把爱情演绎成了最臻美的调理磨合。两家人的生活安安稳稳,从最初的富庶千金小姐,到最后归隐田园成为了朴实的农村人,甘于化为朴实人民大海中的一滴水,木兰的大境界和莫愁的大隐忍,成为了书中最让人啧啧称奇的精华。人也可以至美如此,便真是让众人心生敬佩,却也面上无光。
代表“旧”的,男性之于牛思道,曾文璞,女性之于曼妮,红玉。前两者作为家中掌权,甚至是政界名流,却一生碍于自己不敢放开的眼观,接受西洋文化如切腹止痛。牛大人痛在自己作恶太多,却被这涌动的新思想和奋起的新青年打倒。曾大人则痛在自己一辈子珍如爱物的“古典文化”竟先是被子女视若无物,又是被民众慢慢淡忘。后两者则是切切实实的传统女性代表。曼妮一辈子守寡,认为这是自己表达爱情的唯一方式。矜持谨慎,不关心政事,但最后却发出了“这仗不可不打”的疾呼,这样的字句从曼妮嘴里说来,便甚显严重。最后可怜地死于日本人刀下,甚至死后还被糟蹋,一家的惨状让人不忍直视。红玉自幼多病,喜爱写诗,一身的闺怨气,一脸的苦命相,最后也只是听信了一纸签文,为爱的人投江自尽。这几位无一例外的悲剧结果也隐隐暗示着拘泥的旧思想是无法立于当世之道。
代表“新”的,环儿,陈三,黛云。其种种作为大家一想便知。
木兰,莫愁,立夫,荪亚则处于过渡期,敢于接受新思想,却也拥有固守的一套原则。比如莫愁致死不愿意立夫参与政事,明哲保身。木兰也因为长女的死亡拒绝了儿子的参军。立夫政治欲望强烈,但也被妻儿所限,最后看到在军队的儿子不免留下热泪。荪亚为人老实本分,自觉生平的最大成功就是娶了木兰为妻,也并无其他作为。
我始终觉得,《京华烟云》自始至终洋溢着一种快乐和灵性。姚老先生敢作敢为,竟然抛下儿女只身云游,归来时一身禅悟。姚家新买王府花园,家人趁着兴致齐写对联,诗兴大发。齐登泰山,杭州夜游,立夫证婚,木兰求情,种种事件有欢快,有沉重,却只好感慨这浮生若梦。恍恍惚一生已尽,恍恍惚家人作古,恍恍惚昔日重现,如梦方醒,虽是横尸遍野,但是木兰还是曾经的妙想家,带着无涯的人生,带着无尽的希望融入山野。
“她们渐渐和别人的影子混溶在一处,消失在尘土飞扬下走向灵山的人群里——走向中国伟大的内地的人群里。”
于是感慨人生真如一场大梦,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