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

笔构网

2025-10-03读后感

请欣赏《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精选9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 篇1

不知怎的,读杨绛女士的文章,总有种平凡普通的味道。

看过《老王》,杨绛笔下的一个老实的三轮车夫老王,懂得感恩,懂得报答,在病危时刻,看到的不是躺在病床上安度晚年,而是用最终要报答大家的信念支撑着自己,给作者送来了鸡蛋和香油。可是作者会错了意,留下的,只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的人的愧怍。

看了《我们仨》这本书,我感受到的除了对作者文采的敬佩,更多的,是对那种怀念柔和、平静的那种舒适的遐想。

刚开始,我看不懂这本书表达的是什么,准确来说,是对其中那个“梦”似懂非懂,在这本书中,我分不清哪些是梦里,哪些是在现实生活中,它让我感到一片茫然。后来才知道,这是一家人亲情的诉说与回忆。从懵懂突然感到了温馨,是那么突然与迅速。

怀念与回忆中,作者没有用笔尖表达出那种悲伤,也没有对一些令人自豪的往事表现出激动昂扬,只是用缓和的语气,缓缓诉说着一家三口的生活,平凡、温暖。

这本书看上去很厚,可是句子很简短,诉说很自然,而更多的,是他们一家三口美好的照片,有随着时间的推逝,一家人模样的变化,也有三个人工作,各不相扰,钟书正在添补他的华氏大辞典三个人的认真与对工作的目标与追求,夫妻俩互相帮助对方理发的温馨场面,让人感动万分。这只是一些生活照,甚至还是没有色彩的照片,但是闻到的,不仅是书香,还有甜蜜的味道和温馨的感觉。

作者追求的没有那种壮志凛然,也没有那种激烈奋斗,而她更多的,是细节中表现出的星星点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片段,在我们眼中,只是家庭中的理所当然,也可能只是生活料理中的小佐料,但是在作者笔下,这些似乎都成了生活料理中不可缺少的大材料。她的素材就像贝壳中的生命体,当沙子进入时,它会用割伤自己的代价来不断地磨练这颗沙子,让它成为一颗珍贵的钻石,而自己却渐渐淹没在大海中。

杨绛女士在这本书中,她没有去评价自己的生活与家庭,也没有去讲道理,只是像讲故事一样讲着讲着,似乎这个故事一直在演着,没有尽头……她后来在幕后为她的丈夫钱钟书默默奉献着,她就像那个贝壳,慢慢被淹没。这也说明了她对这个家的那份真挚感情。

读了《我们仨》,是对现在生活的满足,更是对那种平凡的味道的流连忘返……

《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 篇2

今天我跟大家谈一谈,杨绛先生写的著名散文《我们仨》这本好书,这本书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朴素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杨绛先生面对女儿丈夫离世的痛苦回忆。在我品读之时,杨绛先生心中那绽出的一个个血泡,也同样刺着我的心,那真真切切的情节不能不扣人心弦。

《我们仨》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这个处处快活温馨的家庭。这个三人之家中有着爱工作成家了也与父母玩在一起的阿园,有知识渊博,相濡以沫的父母,天天幸福快乐地过日子。刚有了定居地的他们,本可以安享晚年,可是病魔却不期而遇,现实并不是美丽的童话,不会有他们永远幸福的生活下去的美好结局,前些日子“一家三口都在嬉闹,如今,二人已故去,三里河寓所里只剩杨绛先生一人。”

花谢了,还会再开;太阳落了,还会升起,人老了却不能重来,作为生命只有几十个春秋的人类,怎能不感叹光阴似箭,这箭射去,你还能追得回来吗?很多人都说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人的一生就是场梦,小时,不知天高地厚,长大了,到处荆棘坎坷,好不容易安稳了,却已入晚年,而《我们仨》一本书就是一个充满离情的万里长梦,杨绛一家失散了,永远的失散了,杨绛先生想回去也回不来了,世界上有许多的“我们仨”每天都有无数人经历生老病死,有些人你还没来得及珍惜就不在了。是呀,人生的短暂是改变不了的,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时光,珍惜与家人同在的岁月,我们要孝敬父母,珍惜亲情,一家人开心快乐就是最大的幸福,“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其实少对父母发脾气,让他们高兴,也属于对时光的珍惜。“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过去了,就一去不复返了,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间,也是尊重自己,尊重良心,我们作为一名小学生,要珍惜读书学习的大好时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要抓住人生的夏天,努力成长储蓄知识,这样以后才不能“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我们仨》这本书好,好在语言生动,更好在它的内涵,它告诉我们要珍惜光阴,珍惜美好的当下,我们都有自己的“我们仨”、“我们四”等等,我们都要爱护我的“我们仨”。杨绛先生在书中这样说:“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所以我们更应爱惜时光,爱惜美好,我觉得《我们仨》一书为何好,就是因为他珍藏着杨绛先生美好的“我们仨”。

《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 篇3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亦散琉璃碎。”

1、如若年迈,独居一角,静静翻阅岁月装订而成的书。我一个人,将那些琐碎重拾。你们着旧时的衣裳,夜夜入梦来,那沓书稿上,还分明散落着昨日的灰尘。启卷而思,要把那些美好光景都注入后世,尽绵绵相思。

2、“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杨绛先生的文字是淡雅的。她把“我们仨”的生活用文字轻轻描摹。想是思念费神,不必刻意遣词造句,这是顺回忆流淌而成的文章。她说:"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她与钱钟书先生在不安的年岁里几经波折,家,从未是一个固定的居所。两位老人挂着年迈的容貌载着一颗不知疲倦的心。在工作中有游走,住处的流窜,从未影响那一叠厚厚的书稿,铺满每一个新居。我想正是他们对治学的严谨,钻研,热爱,使得这个家弥漫着学者气息,萦绕着挥不去的书香气。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玉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我一人。

我在书中体悟最多的,是“我们仨”于生活的热爱和理想的追求,我看到病榻之上的钱钟书先生颤抖着写下著作,我看到“我们仨”在分离时记下小小的琐事,然后将这些“小石子”投掷彼此。我看到钱瑗一人承担着百分之二百的工作,我看到他们互相请教,赠与昵称,看到杨绛先生带着行动不便的钱钟书先生去附近“探险”。看到他们各自守在自己的办公桌前,严谨治学。他们不曾沾染名利的气息,即使名声蜂拥而至,杨绛先生也只是用谦和的笑轻轻推脱了。他们未落凡俗,独享别致的学者气息。他们将日子过得朴素,物质世界的匮乏在精神世界的富足面前不值一提。

还好,有这样一本书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个不凡家庭的一角。

“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

想成为,成为杨绛先生那样沉静的人,怀息着巨大的苦痛仍能将回忆舒缓的写出。想成为,成为钱钟书先生那样的人,携着独特傲气,做世间独有。

文学,是美妙的事。

《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 篇4

你的一句“不要紧”,我深信不疑。

每次拿起这本书就想到“涓涓细流”,想到“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想到初读不明就里的“古驿道”,当再次回味时给人的温馨与酸涩。

我们以为,爱是琼瑶的狂风暴雨,是席绢的逗趣甜蜜,是张爱玲的纯粹执着,是三毛的苦尽甘来......可能是任何一种甜蜜或苦涩,但却不知,原来爱只是平淡如水。

杨绛先生总是把自己放在三人中最低的位置,但那却不是低到尘埃里,我相信,在钱先生和圆圆头的心中也都是如此,其他两人都有优于自己的长处,而这不是因为自谦或自卑,而是因为温暖的爱。

就如先生最后所写,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没有单纯的快乐;没有永远。同样这人间也没有永恒和长长久久,一生何其短,我们只是匆匆一见又匆匆告别,甚至有些人连告别都没有就已成永别。

所以,我们才会格外珍惜相聚的时光,才会在思念远去的人们,才会怀念过往的时光。即使是“陋室”,就算是“牛棚”,也同样温馨,同样充满了欢声笑语。

可现如今的人们呢?我听到有人说没有存款、没有车子就不会结婚;我听到有人说没有钱没有房我拿什么去恋爱;我听到有人说这世界没有什么比金钱更可靠;我还听到有人说我要努力赚钱才能活下去。这些话语让我通体生寒,我不知道这是时代的改变,还是爱已经消失在我们心间。

似乎现在的人都失去了爱的能力,更觉得爱是可笑的谎言。我想,这样的我们永远都不会懂得爱的真谛,也体会不到心灵的温暖,因为我们已经被寒冷所包围,并且习惯了人与人之间的冰冷。没有爱,失去爱,这是明智还是可悲?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刻,总是让我想起沈复与陈芸,想起他们的浮生,想起他们的情趣,想起他们的欢愉,那是怎样的怡然,又是怎样的情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只有情投意合才能懂得这情趣;只要有心意相通才能意会这欢畅;只有志同道合才能了解这温馨。可从古至今能有几人能窥得一二呢?所以才会被传为佳话,令人生羡吧!

这使我对门当户对又有了新的理解,原来所谓的门当户对不是你家有几亩田我家要有几块地,也不是你家买豪宅我就要配豪车。门当户对说的是我们的心灵,当我们的心相对,灵相当时,才会是幸福,才会在平淡之中看到缤纷的世界。

我想,这才是最难得的,也确实难得!

不过我们都很妥协,他们把毛巾随手一搭,我就重新搭搭整齐。

我不严格要求,他们也不公然反抗。

《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 篇5

5月25日凌晨,一颗高贵、深湛而生动的灵魂如她所愿终于回家了,她就是杨绛。各地媒体纷纷表达了对杨绛先生离世的关切与祭奠,我也回想起了她的那本回忆录《我们仨》。

当我读《我们仨》的时候,我深深陷入了书中的情感里,每次感受到书中“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的孤独和凄凉,都不禁潸然泪下。

这是一本回忆录,记载了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人生旅途。该书一共有三部分,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前两个部分,杨绛先生以梦境的形式记述了最后几年一家三口的时光,有相聚的温馨和幸福,也有相失的凄凉和痛苦。第三部分,以朴实又不乏生动的文字记录了从一九三五年七月夫妇二人去英国牛津留学到一九九八年岁末钱钟书先生去世,三人就此失散的事,他们的日子充满了酸甜苦辣,也正如杨绛先生所说的那样:“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中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在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温馨的家庭。阿瑗和爸爸最哥们,也会做妈妈的保护神,他们三个人之间打打闹闹,说说笑笑,不亦乐乎。正是他们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才使这个家庭温馨而丰富多彩。

在这本书中,我还感受到了杨绛先生文人的傲骨和爱国的情怀。记得书中的那一段话:“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学,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字里行间流露出杨绛先生在苦难中的尊严与精神,对独立人格的捍卫,对文化的热爱以及浓浓的爱国情怀。

在这本书中,我更感受到了杨绛先生在生离死别的痛苦面前的淡然和通透。“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仨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劳,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就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丈夫和爱女的接连离世,对杨绛的打击可想而知,但她没有悲观,没有消极,“哀而不怨,悲而不伤”,以淡然面对坎坷,通透看待人生。她的恬淡,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在《我们仨》这本书中,平凡简洁的文字蕴含着巨大的张力,朴实的语言蕴藏着动人的情感,在饱尝生活磨难后依旧有淡然通透的品质,这给我带来了深深的震撼。

《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 篇6

有幸读到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书很短,不敢说感触深刻,可其中的脉脉温情,却也引人思躇良久。

先生的《我们仨》,早在一年前就已拜读,再次翻开书页细细品读,仍是欢喜不已。《我们仨》一书,是在先生92岁时,先后失去女儿和丈夫后所著。书里遍布着温暖的小趣味,从柴米油盐一餐一饭,到字里行间书信往来,无不透露着生活的智慧。字里行间流露出哀而不伤、深厚而诚挚的感情,让人十分触动。

先生在书里详细描绘了她和丈夫钱钟书以及女儿钱瑗的家庭故事,印象很深的一个片段便是钱钟书从远方回到上海,已经两岁的小钱瑗不识得自己的爸爸,想赶走爸爸。钱钟书调侃女儿道:“是我先认识*妈,还是你先认识?”没想到小钱瑗一本正经得说:“自然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记得当时看到这个片段的我,忍不住嗤笑,不愧是一家人,连脾性都大有相似之处。

想起小时候,父亲也是从外地打工返家,和妈妈一起去接还在上幼儿园的我。几年不见,父亲还是老样子,我却一天天长大,记忆力却没有关于父亲的任何记忆。我踢踏着步子走在卵石道上,一回头发现父亲和母亲正手拉着手浓情蜜意,不知怎地,频频回身去分开他俩的手,死活不让他俩牵着手,至今仍觉哭笑不得。

先生的文笔朴实却又华丽,带着老人特有的不紧不慢的语调,记记录她这漫长却有趣的一生,就连在外人看来有些许古板的钱钟书,在她的笔下也变成了顽皮的少年。写剪活虾的那一段,活虾被先生用剪刀剪的直抽抽,慌慌张张地跑进客厅找钱钟书,钟书不紧不慢地说:“不要紧,以后这种事情我来做就好了。”先生大概也和我一样感受到温暖了吧。

儿时的我一直寄住在外婆家,外婆的腰不好,常看到外婆在厨房做饭时,累得扶着腰喘气。外公以前从事木头行业的,不忍外婆如此受累,某天搬了把凳子坐在庭院里,一天不吃不喝,对着地上的木材忙碌,做了把高脚的椅子送给外婆。看着外婆脸上洋溢的笑容,我也跟着被甜到憨。所谓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也大抵如此吧。

王小波说,一辈子很长,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而杨绛是幸运的,因为有了钱钟书的陪伴,所以他们的生活是有趣的。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杨先生让我看到了一个家庭的温暖与幸福,平凡生活里美好与繁琐的事情交织,这才是生活的模样。

《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 篇7

余读书不求甚解,匆匆读完,浅谈感想。本书乃杨绛先生92岁高龄所做,述其家60余年风风雨雨、点点滴滴。

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杨绛先生以老人之梦启笔,梦境不同而情味总相似,梦中凄凄惶惶。

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这是个“万里长梦”,似梦非梦,以梦写实。走上古驿道、古驿道上相聚、古驿道上相失。杨绛先生多次描述杨柳,多秃柳寒柳落叶,留人难留,想必伤心至极。

“提上的杨柳开始黄落,渐渐地落成一颗颗秃柳。我们每天在驿道上一脚一脚走,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

“我疑疑惑惑地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走。柳树一年四季变化最勤。秋风刚一吹,柳叶就开始黄落,随着一阵一阵风,落下一批又一批叶子,冬天都变成光秃秃的寒柳。春风还没有吹,柳条上已经发芽,远看着已有绿意;柳树在春风里,就飘荡着嫩绿的长条。然后蒙蒙飞絮,要飞上一两个月。飞絮还没飞完,柳树都已绿叶成荫。然后又一片片黄落,又变成光秃秃的寒柳。我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的,走了一年多。”

“阿圆住院时,杨柳都是光秃秃的,现在成荫的柳叶已开始黄落。我每天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一步一步小心地走,没完地走。”

“杨柳又变成嫩绿的长条,又渐渐黄落,驿道上又落满落叶,一颗颗杨柳又变成光秃秃的寒柳。”

至亲已逝,三里河的家已不复是家,不过客栈尔。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杨绛先生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夫妻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后辗转法国求学,1938年回国,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反”运动、改革开放等重大事件,直至爱女钱瑗和丈夫钱锺书相继去世。不论时局如何变换,这个小家始终不变的是对家人的挚爱以及对读书和工作的热情。

解放前夕,等待解放,没有选择逃跑。“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

文末悲恸,令人感伤。“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的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 篇8

或许,现在只要一提到世纪老人,大家首先会想到的是冰心老人。是啊,冰心老人的儿童文学确实伴随了一代人又一代人的成长。她的诗在字里行间无声滋润着我们的生活。这世界上总有这样一群作家,他们或许出名或隐于市井,但只要你读他们的作品,天长日久总是能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你,激发你心里向好向善的本心。让你在纷繁杂乱的世间,留下一块心灵的伊甸园。“我之所以写诗做诗不是为了出名,也不是为了为了传世,而是为了洗涤自己的灵魂”。像一位哲人说的那句话一样。

好了,言归正传。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的人,也是一位世纪老人,但我更想亲切的称她为百岁人瑞—杨绛先生。

第一次知道杨绛先生,因为有幸读完了钱钟书写的《围城》,读完之后看到杨绛先生写的后记和钱钟书先生创作这本书的时种种生活琐事。他们那种生活的态度和氛围吸引了我,事后知道杨绛先生还有一本随笔,叫做《我们仨》,写的是她们一家三口六十来年的生活。当时我的心中早已有所向往,想要再拜读一下杨绛先生的这本随笔。只可惜学业紧迫,这种想法也就一直存放于脑海深处。直到一切都结束,才想起来。就从网上买到了这本书。书十分的便宜,也可在闲暇之余一览百年人瑞的文笔。杨绛先生博学,她翻译的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是公认的国内翻译最好的版本,杨绛先生对知识也是一丝不苟,通常为了搞懂一个字,就要反复查三至四个字典,这种对知识的执著,是我们之间鲜有人能够做到的。

《我们仨》这本书的封面充满磨砂的质感,像是落在地上的枫叶。摸着这本书的封面,就像握住了奶奶粗糙的手,书中杨绛先生的娓娓道来,就像是奶奶或姥姥平时与你聊天。书中没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也没有坎坷曲折的情节,更没有乘风破浪的快意人生。有的只是,一个又一个伤感、温馨、有趣的故事。断断续续地写的她们一家三口的平凡且纯粹单纯朴素的生活。这是一本贴近生活,贴近我们这个平凡的世界的随笔。

书中吸引我的还有那种种的生活的细节,手稿、照片和杨绛先生在书中所说的:“无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只要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的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和。”

而在我们之间流传甚广的,就是钱钟书先生对杨绛先生说的那句话——没遇到你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结婚这事,我没想过和别人。

杨绛钱钟书式的爱情,带给我们的启示太多太多,如果你没具备爱一个人的条件,那你就得先把自己变得优秀;如果你觉得自己可以了,那你也得明白到底是珍惜喜欢,还是只是在孤单寂寞的时候找一个人来作伴,不要让喜欢最后变作与烟酒相伴的故事。

人海茫茫,相遇已是不易,相识更是难得。最终能走到一起那更是修来的缘分。说的话有人听,你的爱有人懂,你爱一个人就爱了一生。

《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 篇9

初识杨绛先生,是第一次为学生们上八年级的一篇课文《老王》,这篇文章最后一句“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印象太深了,常让我想起的是杨绛先生的真诚、善良与乐观。这次读《我们仨》这本书,是第一次这么深入地走近杨先生、走近她拥有的这个学者家庭,感受他们三口在人生苦难面前相互理解、关爱的亲情,好多时候读着读着就热泪盈眶。

首先感动于这个家庭的学术氛围。一家三口,三位教授,他们对学术,对学生,对教学共有的那份痴心让我唏嘘不已。早年的知识分子身上的单纯与执着真是可贵。杨绛先生在文中写到“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我们仨在家时,各自在自己的书桌前工作,互不相扰,碰到困难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有仨人之间的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这样的文字,我连读几遍,总会为这个家的这份安静、宁和向上的氛围感叹不已,那一刻我真正懂得了什么是“情怀”,什么是“赤子之心”。

其次感动于这个家庭三人之间的那种心心相牵的温柔。从杨绛先生的一段段描写中,我读到了钱钟书先生疼爱妻女的一个个小细节,如在产院做产妇的日子里,笨拙的鈡书为她做鸡汤,在巴黎出租屋的时候,钱钟书早早起床,将早餐做好放在妻子的床前,那个体贴入微的丈夫如在眼前。以至于合上书的时候,还时不时想起钱钟书为妻子每天清晨做的牛奶红茶,还有她为鈡书做的红烧肉。总能记得她夸赞女儿媛媛“乖,管得住自己,过目不忘”这些特点时的自豪,常能想起他们一家三口读书时媛媛看了开头就伤心痛哭,鈡书看到书上可笑处就痴笑个不了,杨先生看书则很镇定的样子来。反复回想就能感觉到一家人在一起,所有的生活都是诗。

《我们仨》,杨绛先生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两位亲人都与她远去,她在这本书中的每一个文字都是在充满真情的回忆。看似平实的文字里,能感受到她的甜蜜,更能觉察到她思念亲人的苦痛,书中叙写的每一个生活瞬间都是她每天勉励自己珍爱生活的动力。想到这儿,猛然觉得我们当下的生活也变得可贵起来,今日我们经历的很多个细节,未来都会成为美好甜蜜的回忆。想到越是单纯的生活里,越有很多能够品读的滋味,我在勉励自己,有什么理由不温柔对待这不断流失的岁月呢?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