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听听那冷雨读后感(精选10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篇1
懒懒地靠在床头,看着电视,听着外面的雨声,突然想起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思绪一下回转,凝视窗外,铜仁的雨季还在继续……
雨声滴滴答答,淋淋漓漓,落在房顶上,打在树上,淋湿了少女的一点点闲愁,隔着透明的塑料窗,天也苍苍,地也茫茫,晃神到家里的雨季:淅淅沥沥,滴滴点点,朦朦胧胧,少女们伸出纤纤细细的手,在屋檐下接着雨点,任凭它落在手心,落在心田,雨雾里有淡淡的泥土的腥气,或许还有栀子花甜甜的芬芳……
铜仁拖延的雨季,想家的心境无法拖延。脑海里粗壮的桃树、开着白花的纤弱的梨树、栀子花、外婆院子里移栽的青竹和兰花、藤藤蔓蔓的葡萄树和喇叭花……,雨就轻轻落在院中的叶上花瓣上,树香花香沁入心脾,也潮湿了少女的眼眸。
我终于知道婶为何借此句为名,也只有她是配得上这名,她那忧郁的蓝色的诗心,空灵温婉的性情,云淡风轻的意境,如那冷雨,要细细去看、去听、去闻。如今,外婆家的院落已不再,院落里的'花草已不再,那滴滴答答敲打着心头的雨声也渐去渐远。
过去的20多个年头,有多少个日夜我蜷缩在外婆柔软温暖的怀中,也许在无数个嘀嗒的寒夜,我在一片漆黑的雾里,也依稀听到了小雨的歌声,和着外婆的呼吸和心跳,那一定最动听的曲调。外婆走了,隔着渐渐荒芜的坟茔,她在天堂里,是否可以看到那冷雨,听到那冷雨,是否,她已化做了雨,细细地、密密地,在天空中轻舞,用那慈目,注视着她留在世间的那么多花,轻抚她们,滋润她们……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篇2
作者身逢家国之变,作品常流露浓厚的家国之思。本文以微寒潮湿的春雨象征心情,并以雨声、雨景为引子,回忆自己半生漂泊的经历,文中屡引古人诗词,以衬托出对故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追思向往之情。行文时空交错,句式多变,实验性极强。应该说,余光中在大陆出现不久,就凝固成了一个文化形象:携一缕乡愁,听一袭冷雨,浅浅海水那边的月下孤影,苍老泪滴。啊,退回唐朝,这分明就是李白的对影三成人,杜甫的凭槛泪泗流。如果仅从这样的文化符号上来读余光中,显然对他是不公平的。
最初,余光中作品传入大陆,也就是诗歌《乡愁》,散文《听听那冷雨》等极有限的几篇。这些作品的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其鲜明的逆旅异乡的愁思永昼,故园依稀的梦魇,乡愁的文化附庸,越来越像一种工具,一种政治的需要。因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诗歌《乡愁》,却在各种各样的场合或谱曲,或传诵,就不太奇怪了。
余光中的诗歌,除了它的主题能满足一些需要外,似乎找不到什么经典之作。像那首《乡愁》就不必说了,倒是有几首,像《碧潭》、《五陵少年》、《问烛》、《永远,我等》等还有些意境,但比起同是宝岛的诗人洛夫、郑愁予、商禽还是要逊色许多。老余的诗歌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太注重音韵和节奏了,这样大概容易害义,往往流如一般的歌词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老余更适合当一个出色的词作家,真的那样,台湾的庄奴怕是要掉饭碗了。如果这样的古典修养,加上西学的穿凿,用之于散文的写作上,必定会自成一家。
余光中创作的指称有很多,什么“四度空间”、“艺术上的多妻主义”、“左手为文,右手为诗”等,但这除了说明他的涉猎的领域宽广之外,和他的创作成就好像关系不大。只要认真读过余氏的人,应该都能领会。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自己“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他说:“写来写去,文体纵有变化,有一样是不变的,那便是我对中文的赤忱热爱。如果中华文化是一个大圆,宏美的中文正是其半径,但愿我能将它伸展得更长。”面对悠远而丰满的中华文化,传统文化血脉浸润的.诗人正跨越着空间的乡愁,又沉浸在时间与文化的乡愁中。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对中华民族及其博大悠久的历史文化,作者几十年来都保有强烈而深沉的尊敬仰慕。
“乡愁是根深蒂固的人之常情,但不完全由地理造成。一个人多年后回到故乡,仍然可能乡愁不断,因为他所熟悉的故乡已经改变了。我当年离开内地: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这乃此生最大伤痛。幸好那时我已21岁,故土的回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唐魂魄。”
本文恰似一首长诗,字字句句,充满令人惊奇的诗的意象。作者笔下的雨时而是“黑白片子”,时而是“宋画”,时而是“一滴湿漉漉的灵魂”,时而是“温柔的灰美人”等等。作者凭非凡的才力和卓越的想象力,把乡愁化为种种意象,而意象又于作者的某段人生遭遇及心灵历程相连相融。可谓情丝和雨丝交织。
余光中用诗样的语言对雨进行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方面感觉进行描写,字里行间,古诗韵味俯拾即是,例“牧童遥指”,“剑门细雨渭城轻尘”,“杏花春雨江南”。爱好古典文学者看本文,时时会心一笑。而喜爱现代风格的读者也不会失望,例“雨是潮潮湿湿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一句,已令许多所谓的现代诗人汗颜。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篇3
我静静地聆听静静的世界以及我静静的内心。
草木从土里钻出来,静悄悄的,无声无息。鸟儿破壳而出,身旁的母亲静静观察,摒住了呼吸,仿佛一切都静止,等待孩子的降临。当雨从天空下落,滴滴哒哒,清晰可辨。
在阅读过很多书后,我开始喜欢上哲理的书。不是因为浮华,也不是因为耀眼。只是每阅读一篇哲理文章,总能洗涤一次心灵的污垢,让人有如入禅院的空灵与清净。
《听听那冷雨》这本书是精美哲理文章的荟萃,与其说这是一本书,不如说这是一场雨。一场冷雨,下在心田里,润湿心中那片干燥的田地。让这片田地上盛开五彩缤纷的花朵。引来无数只蝴蝶,在花与蝶的世界里,这场冷雨静静地下着,仿佛落下就是它的职责。
有人或许会认为哲理书是那么枯燥,更何况,它应是被经历过人生冷暖的人品读。而事实恰恰相反,正因为我们不够成熟,所以我们需要这些已经历人世沧桑的智者来指引方向。正是因为我们还不那么老,我们才有跳跃的思维,足够的空间去理解它。
三岁的孩童说着美好的梦想,谈着无拘无束的生活,我们会认为他们如此天真,就像上天赐予的精灵消除人们的苦闷。六十岁的老人说着童话,我们为认为他们有一颗童心,他们热爱生活,他们未曾老过。而我们,这个年轻的年龄,我们无法像他们一样,我们若谈这些,会让人觉得不成熟,甚至是幼稚。
我们所需要的是一颗纯洁的心灵,却并不是充满童稚的.心灵。我们的心灵不是让别人来品读,是让自己来感受的。我们需要对世界的正确认知,对未来的憧憬和对错误,对黑暗的排斥与自省。
我们应懂得,人生的道路并不平坦而我们又将勇往直前。那么我们首先要学会聆听世界的旋律,保持淳朴的心灵,让这颗心灵去飞翔!
往往静才能出智慧,阿基米德静静地在阳光下研究他的圈圈画画,居里夫人静静地炼着镭……
你我都该静静聆听,静静思考,静静走向成熟……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篇4
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早上醒来,觉得丝丝寒意,丝毫没有冬逝的痕迹。天外阴沉沉的,不觉得让人心悸一番。百无聊赖,习惯性的翻看手机里备份的自觉温馨的短信。冷笑了声,依旧如往常。不再是那般沉寂,不再是那般欣然。向窗外望去,似乎能感觉到那冰冷的雨滴稀疏的洒落,不觉得让人打一寒战。好像那未接触的雨滴正慢慢的渗进我的骨子里。思索片刻,居然想起了高中时喜欢的那篇散文《听听那冷雨》。
也许是过于喜欢文学,我喜欢的那些散文诗集总是规定的放在我书橱的下角抽屉,以便再回味时伸手即得。喜欢的散文集也很容易找到了。拿到那课本,抖落掉封面上的尘土,用纸拂拭掉那些散漫的记忆。钻进被窝,诚心的拜读。
躺在床上,也去聆听雨打地面的'声音,可是却觅不到。也许是心理原因吧,总觉得屋子里也潮潮的,让人不能有丝毫的温暖。或许这便是秋雨与冬雨的区别吧。不去管它,还是捧本散文集,聆听雨的声音吧!
展开散文集,我默默地问自己。这雨会不会唤起我悲伤地记忆?而这潮湿的记忆,是否是惊蛰过后的春寒加剧呢?也许是雨季吧!淋淋漓漓,淅淅沥沥。如寒潮般侵蚀了我的记忆。也许是余光中先生喜欢那种曲折感吧,或许是在台湾,依然是拐十次角都转不出去的小巷子。我不喜欢那种感觉,倒不如江南小镇,雨巷青房贴切。擎一把伞,走在那一抹青色的世界里,即使一个人,也不显得孤独单调。即便是自己,那种寂寞感在心里早已荡然无存。我不相信,杏花,春雨,江南,这些曾经女子喜欢的归宿会牵魂梦绕般缠住了我的心。即便是夜里,也会潮湿了我的记忆。冬雨,也不见如此。
从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中,我第一次感觉,雨是可以见,可以听,甚至可以嗅的。或许在外人看来,很幼稚,很朦胧,却给了我大自然亲切的心声。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读到此,我的心不免有些小激动。也许在余光中眼里雨是最富有感性的女性。雨后的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也会发出草和树林沐浴之后特有的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多么优美的句子啊!却为我一次次失了身。突然间模糊了自己的梦,不在简单,不在纯洁如雪。但在她触动了我敏感的神经。
读完一遍,舍不得把这书这么快就放回去。说实话,是不舍得把这些优美的文字忽忽忘记,重新搁置在自己的脑中。不知道突然的想起一些事,沉默一番,我还是把那课本搁置起来。穿好衣服,站在窗前,那么安静,聚精会神,只为寻得一阵雨声。
听听那冷雨,听出了一番沉寂和蓦然。却听不出一番苦恼和眷恋。
这个没有阳光的白天,阴森森露出那张恐怖的脸。在那潮湿的地方,我仿佛迷失了自己。说实话,我输不起自己,输不起自己那颗安逸的心。
索性还是出去吧,触触那冰冷,嗅嗅那潮湿,听听那冷雨。就这样,也觉得幸福。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篇5
雨来时,撑伞拈花,默想轻笑,那是雨巷中丁香花一样的姑娘的意境。而我这种还只处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轻学子,在这种哀而不伤的感情中,想到了《听听那冷雨》,想到那位隔着一道浅浅的海湾撑伞聆雨的老人,他从雨中都听到了什么。
雨声,难说是“轻拢慢捻抹复挑”,但也可说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但在这个灯红酒绿、各种声音交杂的时代,这种不断重复的单一音调,在某些人眼里是极为单调无趣的。也是因为,他们早已对这个嘈杂世界麻木不仁了,他们的心早已变得粗糙,难以感觉到事物的美。而那些能在雨中有所感触,让思绪起伏的人们,有着一颗敏感的心。
对于余光中前辈,雨牵动着他的思绪悠悠荡荡,起起伏伏,却始终萦绕在故乡这块土地上。从文章开头就叹息道:“二十五年,四分之一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接着又在字里行间游游走走,最后仍是一声叹息“二十五年,没有受过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他的心思都缭绕在海湾对面那块大陆上,似乎想将他的念想包裹在每一滴雨露中,洒遍整个大陆。他用一颗敏感的灵魂所流露出来的话语,用纸笔所寄托,让无数游子读完文章后感到一股与自己心灵合拍的悸动,去听一听冷雨,念想自己的家乡。
犹记初春之时,升上高二的我刚刚度过在新学校的第一个秋季与冬季。在那将暖未暖,寒去犹来之际,我在教室里,在与题海奋战的偶得闲暇中,蓦然听到了淅淅沥沥的雨声,抬头瞥向窗外,却被眼前那生机盎然的.绿所惊讶到了。被雨水浸染的黄绿,嫩绿,青绿瞬间涌入你的视线,像是梵高所画的油画《茑尾花》一般,透露着强烈的生命力,毫不掩饰,毫不收敛,像是要将你心中所有的阴霾都一一退散。那一刹那,我的心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一时难以将眼光游离。
只有敏感的心灵,才能感受到大自然对它的召唤。也只有敏感的心灵,才能写出“谁的千指在按摩耳轮”“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此类深入人心的言辞。听雨,其实是听一颗敏感的灵魂的絮语。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篇6
六月,台湾的雨季又到了,江南此时也该是在一片烟雨迷蒙之中了吧?离开祖国大陆已有二十五年的诗人如是想着。
二十五年了,时光早已将他由一名翩翩少年雕琢成了一位白发老者。时光流逝,岁月荏苒,记忆中的故乡早已不在,梦中的花朵也早已凋零。可是,当坐于檐下听雨时,心中却难以抑制地浮现出二十五年前自己立于五陵湖畔听见的那场迷朦细雨;脑海中是中国诗词里的那一场场杏花春雨;嘴中吟哦不休的是剑门细雨,渭城轻尘。这不是一场平凡的雨,因为落在中国这片古老大地上的雨从不平凡,它落在侠客心头,唤起儿女柔情;落在陆游心头,激起无限亡国离恨;落在游子心头,使他忆起故土前尘。乡愁,是一个人内心深处最难以咽下的一坛苦酒,时间越长,越是烈酒烧喉。
或许这便是余光中笔下文字的精彩之处,虽是一个人的文字,写得却是千万个中华儿女的乡愁。雨是载体,承载了他二十五年来辗转于香港与台湾而只能与大陆隔海相望的思乡与无奈。每当雨滴淅淅沥沥在房檐屋瓦上滴答作响,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撩拨心弦,犹如从黑白键格上传来的乐曲,他的记忆是否也如黑白画面一般断续浮现?
“拨开时光的脸,还是那个孤孤单单的少年。”对于东方民族来说,家国天下的观念是深深烙印在人的骨子里的,纵使山川相隔,心中也还是会为故乡留下一方净土。在诗人心里,他仍是“广义上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在那里“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这便是乡愁,二十五年的.积酿一朝被打翻涌流而出的是九千多里的山水江湖,嘉陵江在记忆里日夜奔腾,成群的候鸟从大兴安岭到东南丘陵南北来回,积雪将冬日的麦场覆盖,春风把江南的垂柳吹绿...... 他的心里乡愁大得能够装下纵横千里的南北东西和跨越三带的春夏秋冬。在时间的维度上,哪里蕴含了五十个世纪的荣辱兴衰。
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但乡愁不行。从古至今,文姬归汉如是,苏武牧羊亦如是。故乡是个微妙的概念,或许早已模糊在我们的记忆中,又或者我们早已与记忆中的自我渐行渐远,但乡愁在我们的心中却总是存在,无论承认与否,或许朦胧又或者清晰。每当心灵平静下来时,听见窗外的冷雨淅沥,望见窗外的那轮或圆或缺的明月心中一阵潮水涌动,眼前浮现起家乡的田野河流;想起春风吹来时空气中的青草香甜;青砖石桥上的薄雨霏霏。当心中的青苔被轻轻拂去,乡愁也随之裸露出来。
“每个人都能在余光中的文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乡愁。”他用自己心底最深的感情,最真挚的文字,唤起每个人的乡愁。点燃的是一盏星灯,照亮的却是整片星空,因为感情能够共鸣感情,微光能够照亮微光。星光,成海,照亮的是每个人心中最晦涩的乡愁,让每一个游离了故土的星子不再孤独,让每一个疲惫的灵魂找到归属,也让我们重整行囊,直面自己的乡愁。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篇7
初次接触余爷爷的作品是那首家喻户晓的小诗——《乡愁》。诗句中“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宛如一架时空机,带我重历了余爷爷漫长的一生,懵懵懂懂中感受到余爷爷那绵绵的思乡之情。
如今,因被“雨”吸引,再一次读到余爷爷的作品——《听听那冷雨》。也许是阅历不够的关系,那时的懵懂而今仍仿佛似散非散的迷雾,时而清晰时而朦胧。
《听听那冷雨》给我最初最深的印象没有冷、没有愁,有的只是扑面而来的美!一种来自中国文字美的震撼!让我忍不住前前后后翻阅了很多遍,一再地回味。那一个个再熟悉不过、普普通通的方块字,在余爷爷的笔下显得尤为闪亮。“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点点滴滴……”文章通篇大量的叠词总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样的叠词,一样的美,一样的愁。无疑余爷爷是爱国的,他深深热爱着中国的汉字、中国的文化,字里行间都流露着。那rain和pluie都无法媲美的“雨”、“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与其说余爷爷的文字功底及文化底蕴深厚,不如说那些出神入化的叠词、信手拈来的诗词都是流动在余爷爷经脉里的血液!那种中国人与生俱来的气质!虽然年幼如我,不能完完全全理解余爷爷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意,却还是不由地被这些绚丽的文字所打动所吸引。
“疏雨滴梧桐、骤雨打荷叶……”余爷爷笔下的雨无疑是冷冷、凄凄凉凉的,但正是这冷雨让余爷爷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和思念的家乡有了千丝万缕的牵扯,纵然千山万水,仍能感受到母亲怀抱的余热,而我也似乎感受到了余爷爷那颗拳拳滚烫的赤子之心。虽不曾有远离家乡的境遇,但我想这和我第一次离家参加二日营在外过夜时的心境应是相差无几的`。当时窗外的那轮银月不就是这冷雨吗?那片从窗外洒进来的银色虽冷尤暖,直直地融入我的心田,让离家的我获得一丝宽慰,正如这冷雨。
余爷爷在那种时代还保持着一颗纯洁的爱国之心,作为新时代的我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践行自己的使命,相信两岸人们一定能彼此永远感受亲情的温暖,让笑声再次在祖国的上空回荡!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篇8
《听听那冷雨》写的就是余光中那永远剪不断的乡愁,写的就是他对祖国那刻骨铭心的爱,写的就是海岸两峡同胞所煎熬的骨肉分离之苦。
雨落在台湾上,落在远离祖国大陆的异乡上,那是无数炎黄子孙的泪啊!饱受国家分离之苦,只能隔着一湾浅浅的海峡相望,望尽多少离人泪。他们的根在祖国大陆上,离开了自己的根,他们就像浮萍一样漂浮不定,找不到一个家的温暖,一处灵魂的归宿。《听听那冷雨》就像是在诉说着台湾同胞的离别之苦,思念之疼!
雨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一个凄凉,孤寂忧愁的意象,这也就十分符合台湾人民渴望统一的心境。但是,时间的推移会淡化某一些东西的,甚至使有的人忘记了自己的根在哪,他们想独立,自成一个国家!真是可笑,荒谬,这些背叛祖宗,做出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呢?他们不应该忘记自己身上流淌着的是炎黄子孙的血,他们的先辈都是在祖国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啊!他们有什么理由,又有什么理由不顾海峡两岸渴望统一的人民的心声?他们这样做只是自取灭亡罢了。余光中是幸运的,因为他心目中还保留着那一份纯粹的爱国之心,余光中又是不幸的,因为他尝尽了与祖国的分离之苦。老师说不久的将来说不定《听听那冷雨》这篇文章会被台湾当局禁掉。这样的话我就更为台湾所担忧了,已经转化到了另一个层次——文化,大陆和台湾的分离已经让许多人悲疼欲绝,但无奈朝来风雨晚来风。这是一个可怕的挑衅信号,文化是维系一个国家民族团结的一条重要纽带,这条纽带如果断裂,那将会产生多么严重的后果啊!不知道到那个时候像余光中这样的爱国同胞们又会增添多少新愁,也许《听听那冷雨》就最适合表达这些人士现有的心情吧。
有时候我真想不明白为什么总有人要倒行逆施,为什么总是要分离自己的祖国,是为了到时自己可以为所欲为吗?但是他们最终还不是要成为日本或者美国的附庸?这样寄人篱下谋求庇护的滋味很好受吗?那为什么不回到祖国的怀抱?无论是一个怎么作恶多端的人,他对自己的祖国也是有一定的感情的,他们的精神世界一定是虚无的,只是整天做着自以为很了不起的事而实际上是遗臭万年的蠢事!你们去读读《听听那冷雨》,你们去听听海峡同胞的心声,看一下这样可不可以挽回你们的一些良知和爱国之情。为什么一定要分裂国家呢?为什么就不可以统一,在中秋或者元宵这样的节日中欢聚一堂,共同庆祝,体味中国那源远流长的文化氛围呢?
《听听那冷雨》,一个台湾同胞思念祖国最真切的心声,值得海峡两岸同胞都去品味。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篇9
“从传说落到现在,从霏霏落到湃湃,从檐漏落到江海,问你啊,蠢蠢的青苔,一夜的雨声说些什么呢?”这首诗《雨声说些什么》,让我认识了余光中。
闲暇之余,我读了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烟雨茫茫,蓄着丝丝寒意,嘀嘀嗒嗒,淅淅沥沥,如断珠一跃而下。春雨绵绵,打湿了老人两鬓白霜;冷风凄凄勾起了老人的思绪。朦胧中是那乡愁,透过雨什么也看不见,对故园的思念一点点,让雨来诉说。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在,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身在异乡,看不见故园的杏花春雨,看不见牧童遥指的杏花村,看不见细雨浥轻尘……作者借雨写愁,化用了中国的古典诗词,把自己心头忧忧的'愁绪融于景中,我想,这也可见了余老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吧。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短小精炼的文字,没有各种华丽的词藻,却可以让人有所触动。“听听”“看看”“嗅嗅闻闻”“舔舔”把文字上的雨写活了,雨好像有种多样的情态,拨动了心弦,滋润万物。
少年听雨,那时的雨是奔放欢乐,显现了“少年不知愁滋味”的风华正茂;中年听雨,是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沧桑;白头听雨,是古屋中想到的亡国之悲痛。余老一生饱受分离之苦,尝尽了漂泊异地,久不见故园的心酸,如风雨中行船的客舟,找不到归宿。
小时读“小时的伞”、“湿了的鞋”,只觉句子有一种风趣和可爱,如今再次回味,才明白那其中蕴含着的是余光中美好的回忆和对过往留恋。
古屋不再,且听听那冷雨,且听听雨诉说的乡愁。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篇10
前几日心情烦闷,望着窗外那倾盆如注的大雨,仿佛一切从头至尾的冲刷着自己的内心,闲暇之余缓慢地翻起一本书籍,映入眼帘的竟是那篇很熟悉的文章,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
文章先从故乡的冷雨说起,回忆着在下雨的季节一位姑娘撑着一把油纸伞心平气和的向小巷深处走去。她的脚步是那样的寂寥而凄清,滴滴答答的雨滴声敲打着高低不平的石板路。随即,作者笔锋一转向我们展示了厦门之夜的雨,并以两位主人翁的形象叙述了一种淡淡的相思之愁。之后再次进一步的描写江南的雨,进而更深一步的刻画了女性独有的温柔。
雨气得空蒙而迷幻,轻轻地嗅一下,便可发现一种带有特别的味道,是淡又是香,让人不觉得感受到清爽的气息扑面而来。
而身在美国的余光中,再次望着窗外的雨,却少了些许的`清淡多了些迷离的情调,这不禁会让人的思绪飘落在梧桐相思树上,并不像骤雨打荷叶那样,总有一种淡淡的凄凉。可远在残等古屋下,这种凄惨的景象就变得越加的浓厚了。
春雨的绵绵;秋雨的潇潇;夏雨的磅礴;冬雨的冰凉,这也会一个人联想到人的成长从青丝少年到白发长者,伴随着无数次的雨滴,慢慢的老去。此情此景传递着无论是对故乡、还是对人事物的留恋,都伴随在着冷冷的雨声,透漏着一丝低迷的回忆。
雨既可以是一个人的心情变好也可以给一个人增添不少忧愁,也流漏着点点滴滴的回忆,这种记忆一直伴随在凄迷的大地上久久会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