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

笔构网

2025-10-03教案

请欣赏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精选13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 篇1

《狐狸和乌鸦》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狡猾的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乌鸦一片肉的故事。其中课文第四至第八段讲狐狸骗取肉的经过是重点,理解狡猾的狐狸为得到乌鸦叼着的肉,接连施计是课文的难点。抓住描写狐狸和乌鸦的神态、语言、动作的词,加深对语言文字内涵的理解,从而领悟道理是突破本文重点、难点的关键。

我在处理狐狸与乌鸦的对话之前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狐狸想了想,它在想什么?”学生们纷纷说狐狸在想怎样得到这片肉。我接着又问“狐狸有没有想出来用什么方法来得到这片肉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用骗的方法”。我紧接着又问为什么要骗,而不是“抢”?学生们立即说出:“乌鸦在树上会飞,狐狸在树下不会爬树。”接下来我把学生引入课文的精彩段落:“快看看狐狸是怎样一步步把乌鸦嘴里的肉骗到手的?”第一步“热情”问好,狐狸第一次对乌鸦说的话,“狐狸想了想,就笑着对乌鸦说:‘您好,亲爱的乌鸦。’”是狐狸装出一副笑脸,向乌鸦表示问候,在这句话中,“笑着”、“您”、“亲爱的”这几个词是重点词语。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词句的含义,我又设计了一句话:“狐狸想了想,就对乌鸦说:‘你好,乌鸦’。”将这句话写出来,让学生读读,思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哪一句更好?为什么?”通过读和比较,使学生很容易地理解到狐狸是假装笑脸,对乌鸦表示亲热,实际上是想骗到那片肉。这样讲解,就抓住了课文的重点,教学就有深度,学生学会了如何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句,对课文的认识也必然深刻。第二步关心孩子,第二次说:“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狐狸知道乌鸦很爱自己的孩子,想以孩子为题引逗乌鸦与自己说话;第三步投其所好,大肆奉承,第三次说:“您的羽毛真漂亮……您的嗓子真好……”事实上乌鸦的羽毛并不漂亮,嗓子并不好,这是奉承话。学生带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这些话,不由自主地进入了角色,把课堂气氛推上了高潮。 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认识到狐狸所说的'话都是为了骗取乌鸦嘴里的肉。只有让乌鸦张嘴肉才会掉下来。

课文的结尾直截了当地写狐狸叼起肉回到了洞里,这实际就是留给教者和学者的一个自由驰骋的天地,根据文章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上就要进行巧妙引导,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

课文讲完后,我让学生想一想:如果你是乌鸦你怎样做,肉就不会被狐狸骗走了。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有的说:我会把肉先给孩子,然后再唱歌。有的说:把肉用脚踩着。有的说……学生们在自由畅想的同时更加感悟到爱听奉承话是多么的容易上当受骗。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 篇2

《狐狸和乌鸦》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内容简单,意思浅显易懂。故事讲的是一只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了乌鸦嘴里叼着的一片肉。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狐狸骗肉的过程,形象地告诉我们爱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

在教授课文时,就确定了以理解词句和复述课文为重点的教学目标,符合教学大纲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教学第一自然段时,以出示挂图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让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知道,狐狸对乌鸦的礼貌问候是假,想吃肉是真;再通过狐狸对乌鸦所说三次话的对比,分析狐狸为什么要这样说,说得对不对,从而弄清乌鸦是怎么上当受骗的。接下来,请同学根据板书重组文本故事,并让学生从中明白一个道理: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并结合练习4里的名人名言,对学生进行教育,加强学生的.情感培养,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最后环节,设计以“再次遇见狐狸”为内容续编一个小故事的作业,让学生练习,使学生进一步领悟本故事的思想意义,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达到巩固学习内容的目的。

由于整篇课文较为简单,孩子通读几遍后就能明白课文的大致意思,因此在教学时,不应该过多的对文章进行理解分析,而是可以让孩子反复朗读后,通过他自己的表情、动作来理解课文。逐一的分析便会觉得有些琐碎,甚至会产生疲倦感。这一点做得不够恰当,分寸把握不到位。既然已经是二年级的学生,应该更多的培养学生自我分析能力,如果能在初读课文时,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来使孩子有目的读课文,比如:“狐狸为什么对一片肉都馋得直流口水?”“狐狸骗到乌鸦的肉了吗?”“怎么骗到的?”通过问题的引入让学生自学,然后回答问题。并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找到狐狸和乌鸦的三次对话,从中分析狐狸和乌鸦的不同态度,体会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其实,只要孩子们能反复朗读课文,并读出自己的感情,很多教学上的难点也就能迎刃而解了。所以,在以后的上课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感悟,从读中去找到课文的答案,培养孩子会思考、会分析的学习能力。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 篇3

《狐狸和乌鸦》是一篇极其生动活泼的短文,通过狐狸三番五次的“花言巧语”,乌鸦的“没有回答”、“看了一眼”到“非常得意”,勾勒出狐狸的丑恶嘴脸和乌鸦的“笨拙”与“骄傲”。对于读惯了韵文类的课文的孩子们来说,学习这篇课文更是兴致高涨。在教学前,我先出示课文的第一幅插图,然后再让学生考虑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做填空题:( )的狐狸,( )的乌鸦。

在孩子们眼中,他们的认同都是一致的,他们说“狡猾的狐狸,蠢笨的乌鸦”,都认为乌鸦肯定会上狐狸的当。于是,我再让孩子们带着好奇朗读了课文,从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彩及其人物的个性特点。

在巡视指导时,看得出孩子们都朗读得非常认真。在分小节读课文时,读的人忘情,听的人更是仔细。期间,我又强调孩子们注意其中人物的动作、神情的描写,语气的`表达,注重感情色彩。这样通过学生有次序的解答,我再适当的板书,简笔画,乌鸦“受骗”的过程一目了然。

最后,我让学生总结“乌鸦上当”的原因。孩子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最后的结论是“乌鸦听好话,上了当”。继而过渡到“现实生活中不要轻信花言巧语”。孩子们真聪明,在耳濡目染中,在积极探索中,他们已经能体会到这个道理。

课文虽简短,意义却深刻。在巩固练习中,我又穿插了分角色朗读,上台表演等练习,取得的效果较好。在表演中,学生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得多,体会自然也深。

课堂是“练兵场”,然而课外也不可忽视。课余,我又向学生介绍了其他一些童话小故事,我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即使一遍不懂,多读,总有“读透”的一天。我告诉学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会读,会说,会用,便是“读书”的精华所在。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 篇4

《狐狸和乌鸦》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课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爱听好听话的人容易上当受骗。

在本课教学中,我运用简笔画和语言相结合的形式引出课题,使学生寓言中的两个形象有了初步的印象,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同时,在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整体入手,了解课文大概意思。

“直流口水”是本课的重点短,围绕这个短语我采用了三个教学步骤:一是通过问“直流口水”是怎么流口水?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直”;二是通过课件展示狐狸具体馋的样子,自然而然将词语本意的理解与课文的具体内容结合起来,体现了情景教学中“形真”的特点,在学生头脑中对狐狸馋的程度留下深刻的印象;三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朗读加深了理解。

狐狸和乌鸦的三次对话是本文的重点内容,通过读和创设情境,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狐狸说话的内容和意图,由两位学生扮演狐狸和乌鸦,其余学生担任法官,在形象的表演中使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

由于计算机水平有限,课件不太理想,如能是动画的再配上音乐,学生理解就更深刻了。教学手段不丰富,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 篇5

《狐狸和乌鸦》是一篇传统的寓言故事。它讲了狐狸故意奉承乌鸦,从乌鸦嘴里骗取了肉。告诉人们要正确认识自己,不要听了别人的奉承就得意忘形,使读者知道爱听好话容易上当的道理。

本课的教学设计,先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来引入新课教学。在教学的进程上打破了逐节学习的套路,而是直观地从狐狸如何行骗的入手,抓住描写狐狸言行的词句,理解狐狸三次说的话,明白狐狸的狡猾。

狐狸三次说的话,是理解的关键,但深入的理解是建立在正确的、准确的朗读基础上的。指导学生读好这三次话,先要读准音,读通句子,明白说了写什么,研究为什么这么说,再结合狐狸说话时的表情,体会它的心理,从而正确理解故事的寓意。

在朗读狐狸的三次奉承话时,我先利用媒体进行醒目显示:先由学生自读,读通句子,扫清阅读的障碍;再让学生知道狐狸是先装成很有礼貌的样子,向乌鸦问候,“眼珠骨碌一转”,“笑着说”;继而亲热的问候它的孩子,最后吹捧它的羽毛漂亮、嗓子动听;并竭力怂恿它“唱几句”。而乌鸦在狐狸接二连三的花言巧语攻击下,从 “瞥一眼、看一眼、不作声”到“得意极了”的'动作变化中,学生可以较顺利地理解乌鸦地想法及心理变化。从中学生感悟到了狐狸的狡猾和乌鸦爱听好话的弱点。随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指名读、小组比赛读、全班齐读)去感悟文中的含义所在。再让学生跟着媒体画面试着复述课文,最后进行演一演。通过朗读、想象、体会、感悟,让学生自然而然的体会到寓意。

本课是属于第二单元中(读课文识字),通过一篇寓言故事来铺路,让学生进行识字和了解故事的道理。因此识字教学依然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但必须以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为本。随着识字时间的增长,学多了各种形式的识字方法如:集中识字,分散识字各种游戏巩固等。在本课的识字教学过程安排上,我们首先让生字随着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而出现,主要是在学生初读课文,在用一些问题树立课文大致内容的过程中出现。在学生回答中随即出示生字:洞,骨碌,溜、烟,然后在联系朗读说的话时学习:差、嗓、享,因为有语言环境做依托,学生会感觉学习生字比较有趣、生动。

课文要求能续编课文,这是一个很好的能体现学生学习、理解程度的方式,更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和丰富学生语言的好机会。在说话的训练中,我设计了两个练习。一是 “你有什么话对乌鸦说?” 二是想象:过了几天,乌鸦又找到一片肉,这时狐狸又来了——前一个说话练习为后一个练习作了铺垫。学生把自己理解的寓意运用在对前一问题的回答中了,因此,在展开想象续编课文的说话环节中,学生就不会毫无方向,这样有铺垫的练习能有效帮助学生思考、组织和表达。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 篇6

这个教学案例使我反思一个问题:在新课程下,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思维,鼓励学生的想法多样化。但由于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发展、形成阶段,还不成熟。有时候学生的想法可能会偏离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的轨道,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及时发现并给予正确引导。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在增添互动的、生成的精彩的同时也增加了把握的难度。我们在倾心于学生多元化、多角度思维表现的同时,不能忽视了对学生道德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要发挥好教师评价的激励和导向的双重作用

这是一节语文课,课文是《狐狸与乌鸦》。课上得很顺利,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快下课的时候,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狐狸呀?你喜欢它吗?”

这时,一名小男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不同意他们的说法。我觉得,这是只聪明的狐狸。你看,它多有办法啊,原来在乌鸦嘴里的肉最后让它得到了,它真会想办法,真有主意。这只狐狸多聪明啊。我喜欢这只狐狸。”

这名学生的话让我心里一震,看教师怎么处理。授课教师稍楞了一下,高兴地说:“好,你说得跟大家不一样,很有道理,说得真好,真好。”课后,我和授课教师谈起了这节课,他说:“我觉得这个学生说得很好,从另一个角度说,这只狐狸是挺聪明的。”

我反驳道:“我不同意。因为这里有一个道德观的问题。这名同学能说出不同的想法,说明他认真思考了,这一点应该表扬、鼓励。但是我们还要引导他去想一想这只狐狸是怎样得到这块肉的,这块肉是谁辛苦找来的?这只狐狸是在骗取别人的'劳动果实,是想不劳而获。它的聪明没用在正地方,这不是真正的聪明。”

这个教学案例使我反思一个问题:在新课程下,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思维,鼓励学生的想法多样化。但由于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发展、形成阶段,还不成熟。有时候学生的想法可能会偏离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的轨道,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及时发现并给予正确引导。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在增添互动的、生成的精彩的同时也增加了把握的难度。我们在倾心于学生多元化、多角度思维表现的同时,不能忽视了对学生道德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要发挥好教师评价的激励和导向的双重作用。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 篇7

语文教学一直以来倡导“文道结合”,对本则寓言故事,传统的解读一直就是“爱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这是站在乌鸦的立场上来讲的。而我们都知道,有时候,一则故事也不仅仅蕴含一个道理。

在教学中,老师说:“我认为狐狸很聪明”,在这里,老师并没有要为狐狸“申冤平反”的意思,而是欲擒故纵,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得出这则寓言故事中蕴含的另一道理: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获取食物,而不是靠欺骗。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让别人受到伤害,也是不可取的。这个道理隐含在课文这中,老师挖掘了教材中的空白点,把它寓于教学之中,于无形之中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

另外,当老师这个看法说出来的时候,也有几个同学举手表示赞同,说明老师的看法代表了一部分孩子的看法,这又涉及到另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新课标提倡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但“个性化阅读”也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不能背离正确的价值观。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很多的是非观念并不是很明晰,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狐狸为了这块肉,的确是想尽了办法,动足了脑筋,抓住了乌鸦爱听奉承话的特点,想出了这么一个好办法吃到了这快肉。但老师要让孩子明白:这样一来,乌鸦受到了伤害,她的孩子受到了伤害,狐狸为了自己却伤害了别人,这也是不对的,这种“聪明”不可取,不能学习。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的培养,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教育的殿堂。我们要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从而使教学演变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 篇8

教学目的:

1、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熟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同学们,屏幕上的两只动物是什么?(狐狸和乌鸦)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出示题目:狐狸和乌鸦

二、教学过程:

1、 齐读课题,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学生书空

2、初读课文,提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出示课文中的词语,利用多种形式要学生来读。(自由读、齐读、领读)

4、再读课文,提要求:边读边画自然段

5、狐狸和乌鸦因为什么碰到了一起?(一片肉)找学生读第一自然段。狐狸什么反应?(馋得直流口水),他会想什么办法得到这片肉呢?

6、自由读课文的2——6自然段,用----------画出狐狸的话,用~~~~~~画出乌鸦的表现。

7、分别找学生读出所画的内容

8、总结全篇:学生填空说出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因为 ( ) ,狐狸和乌鸦碰到了一起,狐狸对乌鸦说了( )次奉承话,乌鸦慢慢地( ) ,最终丢了肉。

9、指导生字:

出示两个新偏旁:“贝”和“羊”

(1) 学习生字“赔”和“差”,指导偏旁、字的结构、组词、写字时应注意的问题。

(2)让学生在田字格纸上写两遍,把写得好的字在投影仪上展示、评比。

三、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

2、课后生字描红

《狐狸和乌鸦》反思

在执教了《狐狸和乌鸦》这节课以后,听取了其他老师很多中肯的建议,发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改进的问题,现总结如下:

一、忽视了教师的范读。这节课我讲得是第一课时,在教学过程中以读为主,读通课文,学会生字词语,指导写字。在读课文过程中,我忽视了教师的范读作用,一直让学生自己朗读,自己领悟,应该在教学一开始先由我进行范读,告诉学生在朗读中应注意的'问题,这样学生在朗读中更有针对性。

二、忽视了初读课文后的整体把握。在学生读完课文后我直接进入了教学课文中,忽视了学生在读完课文后的整体感知,二年级的学生有能力把课文的大意说出来,这也是锻炼学生组织语言表达语言的好机会,这一点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重点注意的方面。

三、课堂时间的把握不够紧凑。在教学课文时,由于让学生找狐狸的话和乌鸦的反应浪费了过多时间,导致后面的生字指导没有完成,自己的课堂语言应该再精炼些,环节设置的更紧凑些,这样相信后面的生字环节是可以完成的。这次的教学,使我受益匪浅,为我今后的努力指明了方向,相信通过不断的磨练我的教学水平会逐步提高。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 篇9

《狐狸和乌鸦》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课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爱听好听话的人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和孩子们一块儿学完了这篇课文,心情也和他们一样高兴。孩子们学得开心,我教得顺心。课后自己反思总结了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本课确定了以理解词句和朗读训练为重点的教学目标,符合教学大纲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目标明确具体,有内容理解,有思想认识,有能力训练。体现文道结合,讲练结合。

2、以读促讲,注重朗读能力的培养。根据本课教材以对话为主,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趣的特点,在教学狐狸第一次说话时采用比较句子的形式,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语言文字的生动形象传神。然后举一反三读好第二、三次对话,既理解了课文内容,体验了情感,又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加强了对语言的感受力。

3、精心设计训练,教法灵活创新。教学第一自然段,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归纳段落意思并练习说话,然后老师贴图并用自己的话说出狐狸和乌鸦的住处;第二至第五自然段,从狐狸和乌鸦的对话入手,通过比较辨析和理解“眼珠一转、赔着笑脸和摇摇尾巴”等几个词语,悟出肉的来之不易,为领悟寓意打下基础;第六自然段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狐狸得到肉跑掉之后的心情,并进行说话训练,在理解中融人思维和表达的训练。

4、充分激趣,强化学生学习的参与意识。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运用多种激趣手段辅助教学,如贴图入境,表情朗读,头饰表演等,大面积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参与欲望,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提倡个性化阅读,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好的方式进行阅读(如:边读边做记号、边读边演)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同一阅读内容,不同的学生会运用不同的方式去阅读,在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尊重。

6、师生共同演一演,说一说,评一评,师生互动,教师用形象的语言、逼真的动作,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境中,使教师极具亲和力,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习充满了乐趣。

7、加强学生的情感培养,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

8、最后环节,设计以《肉被骗走以后》为题续编一个小故事的作业,让学生练习,使学生进一步领悟本故事的思想意义,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达到巩固学习内容的目的。同时也扩大了本次课堂的外延,对教材是创造性的使用。

在教学中,我围绕狐狸骗乌鸦的三次说话及乌鸦的三次态度上的变化这一重点来设计问题的,但是这些问题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点深奥,但有些问题不是很适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以至于教师讲得多,而学生说的少,教学不能体现学生自主性。教学手段不丰富,未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

《狐狸和乌鸦》是一篇极其生动活泼的短文,通过狐狸三番五次的“花言巧语”,乌鸦的“没有回答”、“看了一眼”到“非常得意”,勾勒出狐狸的丑恶嘴脸和乌鸦的“笨拙”与“骄傲”。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 篇10

教师在引导学生领悟课文道理时,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的孩子会认为狐狸很聪明,要向狐狸学习。我们不能否认,课文中的狐狸是聪明的,但是这种回答明显偏离了文章的价值取向,有的教师不但不能适时进行正确的引导,甚至用这样的语言来评价孩子的回答:“哦,这位小朋友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实在不值得提倡。那么如果遇到这样的问题该怎么办呢?是否可以联系上下文来解决这个问题,让孩子读文,明确乌鸦的肉是给谁吃的?如果小乌鸦吃不到肉会怎样?从而激起孩子对小乌鸦的同情怜爱,对狐狸这种不道德做法的激愤。

由一则小练笔想到的……

前不久,笔者听了一节公开课《狐狸和乌鸦》。整堂课中,授课教师通过读、议、演等多种的形式,让学生一直处于对狐狸的谴责,乃至憎恨的氛围之中,尤其是课尾处设计的`小练笔,用其他老师的话说简直是“点睛之笔”,而笔者却有不同的思考与感受。

教者在课尾处创设了狐狸与乌鸦再次相遇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描述出他们再次相遇时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教者企图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但学生的回答却让笔者的心为之一颤,直至有一种隐隐的痛。学生给狐狸设计了这几种下场:要么被肉中隐藏的钢针戳死,要么被碎玻璃渣划破血管而死,要么吃了被乌鸦下了毒的肉毒死……多么恶毒的主意,多么残忍的手段,比这更可怕的,授课的老师竟然还对学生的回答大加赞赏,“真聪明,你想的方法真巧妙!”等等如此的评价不绝于耳。课后,笔者有心翻看了全班的作业本,发现竟没有一个学生为狐狸设计一个不死的结局。

现如今,想上好语文课确实很难,因为那些看得见的语文好教,而我们普通教师却被逼着去寻找那看不见的语文而教。《狐狸与乌鸦》中,看得见的是那狡猾的狐狸,的确是它用奉承话骗取了乌鸦嘴里的肉,可文章揭示的可是“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当明白了这些,你还会去谴责那狐狸吗?你还会引导学生如此蛮干吗?

对于弱者不加分辨的同情,是对人文关怀的真正践踏,我们不要怪那《狼和小羊》中的狼,也不要怪本文中的狐狸,为什么狐狸就难免一死,为什么小羊就永远死不了呢?当我们背离了文本所倡导的价值理念,那我们给予弱者的同情岂不苍白,那我们所理解的如此“人文关怀”岂不恐怖?

语文教学好比是播种,播什么种,就长什么苗,开什么花,结什么果。这就意味着我们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教,这更意味着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不再是仅仅带领学生领略那些浮在文本表面的华美辞藻,而要穿过文字去寻觅作者在文本中所寄予的思想感情,让文本所散发的“温度”去温暖人心。撇开表面的好坏美丑,那需要我们的勇气;看清作者的真实本意,那更需要我们的智慧,可这些又是常人看不见的。这则随笔真是发人深省,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是否沿着正轨前进,教师的引导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啊,语文真的不能随意的教啊!

本课的寓意是揭示: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课文对狐狸的话写的很多,对乌鸦的笔墨用之很少,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把更多的时间用来体会朗读感悟狐狸的话,抓住狐狸的狡猾不丢,让学生不自觉的去痛恨狐狸的虚伪狡诈,去鄙视狐狸,却忘了去思考,乌鸦丢了肉怪谁呢?,是它喜欢听好话,喜欢听奉承话才会放松了警惕而上当啊!这也就是我开始在前面就提到的,我们要认清编者的意图,否则会误导学生啊!

语文离不开思考,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立足本位,本位是什么?尊重作者的写作意图,尊重编者的编写意图,然后再思考自己的教学意图,千万不能因张扬自己的教学特色而错误地解读文本,更不能以发挥学生的自主为由而错误地引导学生。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 篇11

《狐狸和乌鸦》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内容简单,意思浅显易懂。故事讲的是一只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了乌鸦嘴里叼着的一片肉。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狐狸骗肉的过程,形象地告诉我们爱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

在教授课文时,就确定了以理解词句和复述课文为重点的教学目标,符合教学大纲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教学第一自然段时,以出示挂图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让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知道,狐狸对乌鸦的礼貌问候是假,想吃肉是真;再通过狐狸对乌鸦所说三次话的对比,分析狐狸为什么要这样说,说得对不对,从而弄清乌鸦是怎么上当受骗的。接下来,请同学根据板书重组文本故事,并让学生从中明白一个道理: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并结合练习4里的名人名言,对学生进行教育,加强学生的情感培养,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最后环节,设计以“再次遇见狐狸”为内容续编一个小故事的作业,让学生练习,使学生进一步领悟本故事的思想意义,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达到巩固学习内容的目的。

由于整篇课文较为简单,孩子通读几遍后就能明白课文的大致意思,因此在教学时,不应该过多的对文章进行理解分析,而是可以让孩子反复朗读后,通过他自己的表情、动作来理解课文。逐一的分析便会觉得有些琐碎,甚至会产生疲倦感。这一点做得不够恰当,分寸把握不到位。既然已经是二年级的'学生,应该更多的培养学生自我分析能力,如果能在初读课文时,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来使孩子有目的读课文,比如:“狐狸为什么对一片肉都馋得直流口水?”“狐狸骗到乌鸦的肉了吗?”“怎么骗到的?”通过问题的引入让学生自学,然后回答问题。并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找到狐狸和乌鸦的三次对话,从中分析狐狸和乌鸦的不同态度,体会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其实,只要孩子们能反复朗读课文,并读出自己的感情,很多教学上的难点也就能迎刃而解了。所以,在以后的上课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感悟,从读中去找到课文的答案,培养孩子会思考、会分析的学习能力。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 篇1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去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不断地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喜欢写话、乐于写话。在本节课的导入部分,我提出“肉被骗走之后,又发生了什么事?”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的想像力被充分调动起来。在说故事的环节上,启发和引导学生发挥想像的.空间,结合狐狸聪明、乌鸦愚钝的特性来说;让学生换位思考,结合乌鸦变聪明、狐狸被气的情境来说。学生思维独特、大胆想像,令课堂增色不少。在学生说写的过程中,教师应肯定和鼓励他们丰富的想像力,像爱护幼苗一样呵护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新课标要求:“激发学生展开想像,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就小学生而言,想像越丰富,语言表达会越生动;想像越活跃,语言也就越有情趣。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师生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在整堂课中,教师积极地看,认真地听,并适当点拨,参与到学生当中发表一些个人的观点,使整个课堂气氛轻松、和谐、融洽。

在教学中,还应重点体现:

1.注重教给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做到想像有序、想得清楚、说得具体有条理。

2.突出训练思维。思维的训练、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说话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教学中,教师应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运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的观察、说话,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

3.教学循序渐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逐步引导学生说一段连贯的话。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 篇13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这是《新课标》中明确提倡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勇于探索。如在完成《狐狸和乌鸦》教学之后,我布置了一个课外小练习:“同学们,乌鸦这次上了狐狸的当,下次它还会上当受骗吗?”“不会”“那么如果乌鸦再碰到狐狸,它会怎么做呢?”请大家续写这个故事。

一个学生是这样续写的:

乌鸦又找到了一块肉,停在一棵大树上,恰巧又被出来寻食的狐狸发现了,狐狸馋的直流口水,就故技重施,故意和乌鸦套近乎说:“亲爱的乌鸦,您好!你的孩子好吗?”乌鸦看也没看狐狸一眼。

狐狸一看一计不成,又摇了摇尾巴说:“亲爱的乌鸦,你今天打扮的真漂亮,去参加选美比赛一定得第一。”

乌鸦心想,又想骗我的肉,我才不会再上当呢!

“您的嗓子比四大天王刘德华的嗓子还好,不去当歌星真是可惜,要不您来两句吧!”

任狐狸说尽了好话,乌鸦就是不张口。

狐狸围着大树转了三圈,眼珠一转,跳起来大骂乌鸦:“可恶的乌鸦,你是世界上最丑的,还敢出来,不怕吓到人。”

乌鸦听了气的直摇头。

狐狸一看就又接着骂道:“你的嗓子就像破锣,难听死了。”

乌鸦一听,刚想争辩,哇,刚一开口肉就掉了下来。

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

还有一个学生是这样续写的:

自从乌鸦被狐狸骗走了肉,心理一直很难过,一心想找狐狸讨个公道,于是就请《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羊博士设计了一个仿真的“肉”,不过是经特殊处理的,上面安装了炸药。

这一天,乌鸦叼着“肉”站在树枝上,等狐狸。正好被出来寻食的狐狸发现了。

狐狸故技重施,讨好乌鸦:“亲爱的乌鸦您好吗?”

乌鸦心理想,又来骗我了,故意不理他。

狐狸又陪着笑脸说:“亲爱的乌鸦,你今天打扮的真漂亮,自己设计的吗?”

乌鸦故意装作上当,打开了炸弹的定时装置,哇,刚一开口,肉就掉了下了。

狐狸赶紧叼起肉,转身想跑,狐狸跑着跑着,听到了闹钟的声音,感到很奇怪,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只听“砰”的一声,炸弹响了,把狐狸的牙齿全炸光了,狡猾的狐狸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通过这样具有开放性问题的思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