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教案

笔构网

2025-10-04教案

请欣赏《所见》教案(精选6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所见》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准备:

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达成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古诗导入,揭示课题

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新的古诗。

1、我们以前学习过哪些描写儿童的古诗,指名背诵。

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首。

2、板书古诗题目,读题,并解题。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4、教师简单介绍诗人:杜牧。

背诵以前学习描写儿童的古诗。

读题,并解题

听教师介绍诗人。

二、初读课文。

读通顺这两首古诗。对诗文有初步的印象。

1、明确初读要求:(1)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2)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3)读懂句子,学会提问。

2、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评议。

根据要求读古诗。

读课文。

三、合作探究,悟解诗歌。

通过朗读,体会古诗的意境,借助译文,理解古诗,

并想象诗句所表现的画面,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1、学生齐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2、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3、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4、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在教师的引导下读好古诗。

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

质疑。

图文结合理解:牧童骑黄牛

想象牧童的歌声。理解:歌声振林樾。

朗读诗句。

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齐读诗句。

尝试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一起再来读古诗。

四、读诗想画面。

通过听范读,看画面,背诵古诗,引导学生想象。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听老师读古诗,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根据画面背诵。

判断古诗季节。

五、编故事。

通过编故事,启发学生想象,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1、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2、指名交流故事。

试着编一个故事。

交流故事。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板书设计:

所见

牧童骑黄牛,

所见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所想

忽然闭口立。

教后反思:

学习古诗最关键的是体会诗境,而在体会诗境之前,先要学生正确理解诗意,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在古诗中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呢?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抓住诗眼,挖掘诗的内涵。每首诗中总有其精华所在,抓住这些精彩的诗句,让学生读懂读透这些诗句,无疑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比如在《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中,我就抓住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一关键诗句,通过对比体验,使学生感受到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展开想象,领会诗的意境。对隐士游踪不定,无羁无绊生活的赞叹,是诗人贾岛在古诗《寻隐者不遇》中所要抒发的情感。如何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呢?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展开合想象,以此体会隐士的自由自在,自得其乐。

三、结合实际,补充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这儿的结合实际既指结合教材的实际,又指结合学生的实际。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就分别穿插了:有关贾岛的典故《推敲》,贾岛的另一首绝句《剑客》,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见》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识记、运用、书写生字。

【教学准备】

1、插图、录音机。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揭题

1、同学们,这是什么?

(出示知了图)

蝉(正音)

谁想给大家提个醒,读这个字应该注意什么?

2、谁听过它的叫声?能学它叫一叫吗?

3、听到它的叫声,你知道一年四季的哪个季节来了?

4、谁有过想捉蝉、捕蝴蝶、老小蝌蚪的经历或想法?

古时候,就有一位诗人叫袁枚,曾经见过一个放牛的孩子想捉树上的蝉,还把这个情景写成了一首诗,同学们想听一听吗?

(放录音)

5、出示课题:

所见

(同学们,这首诗的名字叫所见)

6、读课题:

所(正音)

理解“所见”。

(谁能告诉老师,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再听一次录音,边听边小声地跟着读一读。

2、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古诗,读之前,老师想问,读的时候,假如你遇到不认识的字,这么办?

归纳方法,自由读

3、谁想来读着首诗的同学请站起来大声读。

4、现在来个比赛,看南同学读的棒还是女同学读的棒。

5、还有那位同学想读这首诗?

6、谁来评平他读的声音怎么样,字音怎么样?

7、齐读。

三、识字写字

过度:同学们读了这么多遍,古诗上的字你都会读了吗?

1、读字(指着有颜色的字):

正音。

2、真棒、假如这些字没有了拼音,离开了课文,你还会读么?

(出示小黑板)读词。

(出示字卡)自己读,开火车读。

3、同学们请看这个“黄”字,你能一口气用它来组三个词,并选一个词来说一个句子吗?

4、请同学们看黑板上这几个字,(出示四会字)假如我们要写它的话,要注意些什么?

(观察、汇报)

5、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

(指导书写)

6、同桌互相评一评,看要提醒对方那一笔写得不漂亮,那一笔写得很漂亮。

四、理解词语、诗句

同学们,这时,我看大家有点累了,老师想跟大家玩个游戏好吗?

1、玩游戏:

指图说词(黄牛、牧童、鸣蝉、林樾)。

说规则,理解“林樾”。

2、玩游戏:

说词表演动作(捕鱼、捕蝴蝶、鸣、叫、喊)。

说规则,理解“歌声震林樾──忽然闭口立”。

3、同学们,请你再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那里还有不明白的?

质疑。

4、表演读诗。

五、指导读书

1、小朋友,注意老师在古诗上标上的符号,你能细细读一读,把古诗读得更感人吗?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引导。

2、齐读古诗。

六、背诗

过渡:同学门真棒,这回老师想考考大家,我把黑板上的一些字擦掉,看你们能不能读出来。

1、擦字(黄牛、歌声、鸣蝉、闭口立)背。

2、擦字(牧童、林樾、意欲、忽然)背。

《所见》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萤”、“微”、“簇”。

2、正确流利地读古诗,读出情感,熟读成诵。

3、结合画面和注释,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描绘透过诗句看到的美丽夜景。

4、象诗人一样发现生活中细小的美,能大方地说一说。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读出情感,说出体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读诗题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清代诗人查慎行经常畅游于山水之间。他饱览过无数奇观异景。一个宁静的夜晚,游玩了一天的他独自坐在船上休息,没想到却被此时河上美景深深吸引。他不禁诗兴大发,提笔写下: 板书课题:舟夜书所见

2、师:昕了老师的介绍,同学们也预习了,你们知道诗人坐在船上写下的是什么吗?

师: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呢?

师:对,夜晚诗人坐在船上写下了美景。来,一起读读诗题!

3、齐读课题。

师:诗人看到的怎样的夜景呢?让我为大家吟一吟(音乐)

二、读准读顺,读出韵律

师:好多同学都已跃跃欲试,请打开书60页,轻声读读诗,注意把生字读准。(生自读)

师:读给同桌听听,字没读准帮她纠正过来。( 同位互读)

师:谁愿意第一个试试读给我们听听。(指一生读诗)

师:强调 “萤”是后鼻音,“簇”是平舌音,“微”字读得轻而准!大家一起来读读。

师:谁再来读一读古诗,不但一丝不苟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师:谁来点评他的朗读!你的朗读让大家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两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师: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生:(齐读诗歌)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画面、读出来情绪来。

三、营造氛围,体验静之美

师:在这个宁静的夜晚,迷人的夜色中,诗人正被这河上美景深深吸引,同学们现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河上的美景,你一定能看到一番特别的景致。(她真会读诗,闭着眼睛想;还有他,边读边做动作帮助自己想象)

师:大家都陶醉其中了,来,读一读这两行,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哦,诗中写“月黑”,原来是一个漆黑的,没有月亮的夜晚呀!

师:你说的好.就请你来读读这句吧!(生读)

师:瞧,连月亮都不忍心打破这夜的寂静呢。你读得真好,还有谁让我体会这是一个寂静的无月的夜晚。(再指名一生读)

师:诗人看到了几盏渔灯?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师:原来诗人看到的只有小船上的一盏渔灯,难怪诗人称它为“孤光”。

师:看图,你看到了怎样的光?

师:这就是“孤光”!再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光?

师:听她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原来那盏渔灯的光太弱了,就像萤火虫的光 似的。这就是“孤光”!

师:刚才是你说的,就请你来读读这句话好吗?

师:我感受到了。那盏渔灯的光太微弱了。

师:能把这样的景象读出来吗? 谁来试试,指名一生。

师:读得真美,那盏渔灯就像小精灵似的。

师:老师也想读一读,看看从老师的朗读你能听出什么?

师:读出他的“孤零零”。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师:读出他的暗中显亮!还有不一样的感受吗?

师:那就读出诗人的欣喜!

师:小小的渔火虽然微弱,但在诗人看来,真是….(美、显眼、惹人喜爱).

师:让我们用诗句来赞美这小小的渔火,这静静的美!(接读“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板书:静

四、放飞想象,领悟动态美

师:这时,一阵微风吹来,河面起风了....那点微弱的余光变魔术啦!

师:谁给大家读读吧!看看微风这位魔术师变出了怎样的景象?

师:先读一读,再把你看到的美美的说给大家听听。

师:微风泛起的层层波浪,用诗句里的话就是——风簇浪!

师:想看吗?(出示ppt)微风拂过,那倒映在河面上的一点渔火呀,一下子被细浪搅碎了,散向远方,河面的灯光好像漫天的星星向我们眨眼呢。再读一读,这是一种动态的美!(板书)眼中的景越美,读得也就更美。

师:谁试试?指名一生读 师:我看到浪了,也感觉到风了,只可惜星星太少了,谁让我看到多一点的星星。再指名读。

师:他试图让我看到更多的星星。请你再来读读。

师:风吹起来了,浪涌起来了,满河的.星星在跳动。真美!你可以邀请一个小伙伴读!

师:读得真好。谁跟她一起读?我们一起读。全班齐读 师:那点点像萤火一样的渔灯在风的吹动下,散开成满河的星星。

师:是啊,在诗人的眼中,满河的灯光如同星星闪动,那么在你的眼中像什么?

师:表扬你的想像力。

师:一只?两只?是无数只!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啊!如果你们来写,绝对不亚于诗人。来,让我们边想象边吟诵。全班配乐齐读。

四、背诵陶冶

师:经过我们的想象,这幅画面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看,夜深了,岸边农户家的灯火熄灭了,只剩下一盏渔灯,起风了,渔火随风摇晃,满河的灯光闪动。来,请一味小诗人读诗助兴吧!指名读诗(配乐,全诗)

师:读得真好,谁能看着画面吟诵?(ppt去字幕)指名背诵。

师:我们都陶醉了!让我们站起来随着画面一起吟诵吧!全班配乐吟诵。

师:一点微弱的孤光就能激起诗人无穷的想象,这是因为诗人有双慧眼,能发现别人不容易发现的美,谁能像诗人一样,去试着发现生活中细小的美,说一说?

五、拓展发现,创造美品

师:现在老师还要给大家推荐一首描写夜景的诗,看看这首《枫桥夜泊》 cAI:出示诗句。

师:你们还收集了哪些描写夜景的诗,让我们一同欣赏。指名两生吟诵。

师:今天我们读的这些首诗都特别美,同学们在课下还可以继续分享,美美地读,美美地说!还可以像小诗人一样,美美地写,好吗?下课!

《所见》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也叫牧童。)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见”还可怎么组词呢?请大家想一想,“所见”是什么意思?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反复练习,读准读熟

(一)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古诗

2.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

4.学生试读、教师检查读。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幅图,,想想我们读的诗句,你发现我们刚才只是从图中用眼睛看了画面上的内容,可作者所见的,还有什么?

1、“见”不光是“看见”,还包括“听见”……再看看这幅图,再读读课文,,你能说出这首诗的意思吗?先看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中那些词语不理解?

2、学生质疑。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4、牧童在牛背上高声唱歌时的心情怎样?想象这时画面的情景。

5、指导读出牧童高兴的心情。

6、起初,牧童在牛背上高兴地唱着歌,后来呢?请大家看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一句有那些地方不懂呢?

7、学生质疑。

8、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9、你捉过什么东西?“忽然闭口立。”,你能想象出牧童当时的样子吗?

10、你认为这句怎么读?与第一句的情景有什么不同?你认为那些词语写得最有意思?你喜欢这个小牧童吗?

11、教师引读。

12、这个小牧童捉到蝉了吗?为什么?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1、想象着古诗的内容,练习背诵。

2、检查背诵。

五、指导写字

1、分析结构,说偏旁。

2、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所见》教案通用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所见》教案通用,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所见》教案 篇5

一、出示课题,理解题意

1、回顾以前所认识的诗人,出示课题,提问: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2、再读课题,提问: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写)

(2)“所见”是什么意思?(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pck分析:课前让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交流了解诗人的背景,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过渡到古诗内容的教学。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2、老师正音(“挑”),师生讨论生字“促、深”的识记方法。

3、听录音朗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4、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分别用“”和“〇 ”画下来。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5、学生汇报。(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寒声)

pck分析:从整体入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并让学生边读边画,培养学生带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画的习惯,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学习第一、二行诗

(1)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理解)。

(2)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诗人)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3)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

(4)我们班有很多随父母来到这读书的孩子,离开家乡的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5)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

(6)小组赛读这两行诗,再指名读,齐读。

(7)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pck分析:抓住诗句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播放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感受秋天,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并让新居民孩子谈谈自己离开家乡的感受,深深体会“动客情”。

2、学习第三、四行诗

(1)自由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女同学齐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

(3)质疑:①“知”字是什么意思呢?(料想)

②发挥想象,猜想孩子还在玩些什么呢?

(4)师:诗人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

(5)根据刚才的提示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引导:在翻译古诗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翻译时可以把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

(6)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pck分析:通过学生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解除疑难,理解诗句所描述的情景。引导学生对于诗句中的“知”字深入思考,品词析句,积极思维,展开想象,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体悟了诗的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四、诵读诗文,品味诗蕴

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师配乐范读。

2自由读,指名读诗,师生评价。

3、男女赛读。

4、游戏背诗:师说出诗中的一个字,学生说出相应的诗句。

5、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齐背古诗。

6、说说自己的感受,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

7、回忆一下关于思乡的诗,如《静夜思》。

pck分析: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情感升华。古诗教学也应注重积累,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背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品味古诗的诗蕴,灵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课堂教学得到拓展和延伸,丰富学生的积累。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pck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背诵优秀诗文。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要注意扶放结合,由点及面,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感受中华古诗文化的魅力。

《所见》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

展示学生平时的古诗积累。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读课文插图。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图上画了谁?他在干什么?他想干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歌大意

1、齐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4、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1)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2)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3) 齐读诗句。

(4)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里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5)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6)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7)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也可播放的的范读),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4、评价、指导

六、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所见》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所见》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