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泪》读后感

笔构网

2025-10-05读后感

请欣赏《眼泪》读后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眼泪》读后感 篇1

今天我们学了《冰激凌的眼泪》这篇课文,课文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老师去支援西部教育,新学校加上他只有两名教师,而且几个年级在一间教室里上课。当几个孩子问他“什么是冰激凌”时,他非常震惊,心中为山区的落后而难过。一个偶然的机会,老师买了冰激凌送给同学们吃。后来,一个孩子在作文中写到:“我们都很爱我们的老师,他是一个好人。老师给我们每人买了一个冰激凌。冰激凌很好吃,我们以前谁都没有吃过。那时,我们感动得流泪了。冰激凌也很感动也流着白色的眼泪。”

读完这篇课文,我被这种深深的师生情所感动,同时我也很惊讶: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穷苦的地方呀!我只知道“希望工程”是救助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原来他们连普普通通的冰激凌都没见过。而生活在大城市的我们,每天吃着各色的冰激凌,品尝着不同的口味,不好吃的尝一尝就随手扔了。每天热狗、汉堡变幻着花样吃,和他们相比我们真是太幸福了!在我们玩电脑游戏、洋娃娃的时候,真应该想一想那些穷苦的孩子在做什么?是和我们一样在玩,还是在田里除草或在山上拾柴?我们现在一个班一个教室,宽敞明亮,而他们是几个年级在一个教室里上课,老师给这个年级讲完,再给那个年级讲,他们的学习环境那么差,却个个刻苦努力。而我们在这么好的学习环境中,是不是更应该努力学习呢?

现在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那就是带着各种各样的冰激凌,给那些西部贫苦的同学们送去,让他们尝一尝,让他们吃个够,让他们不再为一个冰激凌而落泪!

《眼泪》读后感 篇2

在《稻草人》中,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小白船》、《书的夜话》、《眼泪》……其中,我喜欢的是《眼泪》。

《眼泪》讲的是:有个人,在找自己的东西,中途遇见了一个快乐的人。快乐的人问那个人在找什么东西。那个人说我在找眼泪。快乐的人说:“你可以到火车站去找,也可以到摇篮里去找,还可以到舞台去找。”那个人说:“我要的是同情的眼泪。”快乐的人说:“世界上哪有这种眼泪啊,我劝你还是放弃吧。”那个人说:“不,我还要继续找。”在城市找,在马路找,在大工厂找,在大街找,可他都找不到同情眼泪的踪影。最后,这个人在一个平凡的乡里找到了这个眼泪。

我又回想起现在,有个人做错了一件事,回去后,父母知道了,狠狠的把那个人打了一顿,我看见后,鼻子一酸,眼泪不断的流了下来。

还有一次,有一只可爱的狗,不小心咬到了一个小女孩,小女孩当时就哭了。这只狗被主人拉回家后,就用一根木头用力的打了下去,那声音很大声,我们在门外都听到了。这时,在我身边的一个女孩哭了起来,还不停小声和说:“小狗狗好可怜啊!”

在我朋友的家里,有一只白鸽子,在一天,她父亲说:“我们把这只鸽子杀了来吃吧!那么小的鸽子,一定很嫩很好吃。”我的朋友说:“不行,我一定要养它,不能吃掉!”她父亲一边说一边拿刀准备砍下去:“你这孩子,怎么不听话呢?今天,这鸽子我吃定了!”要砍下去的时候,朋友就一把抓住父亲的手,一边哭一边说:“我们不吃,我们不要吃。”父亲终于被感动了:“好吧,我们不吃。”

这个故事讲的是就是人们需要多点关爱的眼泪。

《眼泪》读后感 篇3

朋友就读于一所师范学校,毕业后在父亲的努力下,进了县城的中心小学教书,日子过得平平淡淡,倒也有滋有味。可是,朋友渐渐地对那种生活失去了兴趣,他想过得更有激情、更加精彩,于是就在一个青年志愿者协会发起的支援西部的活动中报了名,置亲朋好友的劝告于不顾,要求到西部支教。

朋友被安置到甘肃西部的一个小山村里。那所小学除了他之外还有一位教师,本村的,初中文化。朋友去的第二天就正式讲课了,三、四、五年级在一起上课,讲得匆匆忙忙的。不久,朋友就来信说,那里条件很苦,工作也累,似乎想知难而退。

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他的想法。那天,班上最小的一个孩子问他:“老师,书本上说的冰淇淋是什么东西?为什么城里的孩子都喜欢吃冰淇淋?”

“冰淇淋是一种冰做的食物,里面放有奶油、巧克力等,吃着凉凉的、甜甜的,是夏天最好的消暑食物……”面对一群瞪大眼睛的孩子,他忽然感到自己的解说是那样的苍白无力,毕竟,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是应该亲口尝一尝的。

“老师,巧克力是什么呀?”他刚刚停住,另一个孩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道。

看着孩子们迷惑的眼神,朋友感到了问题的棘手,就匆匆地应付了几句,孩子们听得似懂非懂的。此后,朋友的心再也不能安宁了:城里的孩子整天吃着麦当劳、肯德基、热狗、火腿,玩着电脑游戏、变形金刚,而这一群山里的孩子,连冰淇淋都还没有见过呢!

一个偶然的机会,朋友到县城去领一个邮包,正打算回去时,无意中发现了县城里唯一的冷饮店,他决定为班上的二十几个学生每人买一个冰淇淋带回去。好在那天天还不是很热,他向老板要了一个塑料盒子,又找来一些破棉花,包着装有冰淇淋的食品袋,赶了近二十里的山路,才回到了山村。还好,冰淇淋才稍微融化了一点儿。他将冰淇淋分给了孩子们,看到他们欢呼雀跃的样子,他的心里才稍稍多了一些安慰……

后来,他看到了一个孩子的作文:“我们都很爱我们的老师,他是一个好人,给我们每人买了一个冰淇淋,很好吃。我们以前谁也没有吃过冰淇淋,那时,我们感动得流泪了,冰淇淋也很感动,也流着白色的泪……”

《眼泪》读后感 篇4

在地球上还没有人类的时侯,非洲某处的鳄鱼一家的鳄鱼的鱼鳍变硬,其中最小的孩子克罗克地利斯意外的看到地面上神奇美丽的世界,并发现一只能在空中飞翔的鸟儿,鸟儿告诉它:他们是在太阳底下才会飞的。于是鳄鱼的兄弟几个整天在太阳底下暴晒,他们为此忍受了巨大的痛苦,然而,他们失望地发现,她们的皮肤变得更硬,于是鸟儿们就嘲笑他们,使他们的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并记恨所有美丽的生灵,至今都在太阳底下伤心的哭泣,这就是鳄鱼为什么一直掉眼泪的原因。

通过读《鳄鱼的眼泪》这个故事,让我觉得,人们之间不要产生嫉恨之心,我们可以看着别人的优点,努力向他们靠近,使自己变得更好,但是不能因为嫉妒别人而使自己退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习别人的优点,使自己变得更优秀,而不是嫉妒别人。

曾有老师讲过:小A与小B是某艺术院校大三的学生,同在一个宿舍生活。入学不久,两个人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小A活泼开朗,小B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小B逐渐觉得自己像一只丑小鸭,而小A却像一位美丽的公主,心里很不是滋味,她认为A处处都比自己强,把风头占尽,时常以冷眼对小A。大学三年级,小A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服装设计大赛,并得了一等奖,小B得知这一消息先是痛不欲生,而后妒火中烧,趁小A在宿舍之机将A的参赛作品撕成碎片,扔在小A的床上。这样的嫉妒心理,实则是不健康的心理,这样做一是打击了别人,二是伤害了自己、贻误自己。遭到别人嫉妒的人自然是痛苦的,嫉妒别人的人一方面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由于整日沉溺于对别人的嫉妒之中,没有充沛的精力去思考如何提高自己,恰恰有继续延误了自己的前途,一举多害。我们应该认清这些,抵制自己的嫉妒心理,阳光做事!快乐生活。

《眼泪》读后感 篇5

从书名很容易看出,这是一本以描写亲情为主的书,几乎都是以“记忆文学”的形式展开。美国文学大师厄普代克写这些文章时,大概在七十岁左右。大多数文章没有完整的结构,用散文化的笔调娓娓道来。

《父亲的眼泪》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朱自清的《背影》。同样是在车站送行,衰老的父亲送十八岁的“我”去上大学,不经意间泪光闪烁。《父亲的眼泪》比《背影》更为复杂,生动地描写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微妙的关系。父亲是一个失败的角色,在一所学校任教,怕惹麻烦。而“我”青春年少,渴望脱离家庭的束缚,外面的世界才是“真实”的。“我”下车时见到了女朋友,由此引出了另外一个父亲——“我”的岳父。

岳父是一名著名的牧师,每年夏天都要去一座废弃的农庄住上一阵子。我们在宗教上存在矛盾,另外“我”也不喜欢牧师那种故作高雅、小心翼翼的生活方式。小说写到了岳父的眼泪:岳母去世后他老得很快,有一次“我”陪他去护理中心,他尿在裤子里了,呜呜地哭了起来。对生活品质有着较高要求的岳父,又怎么会想到自己会有这一天。

文章篇幅短小,但因为是站在“记忆”的角度上来写,前因后果都写清楚了。父亲、母亲、岳父、岳母都已经去世,我和妻子生育了四个孩子,离婚了,又再娶。现在“我”也七十多岁了,每过几年参加一次同学会,聚会节目表背面那份去世同学的名单越来越长。当年那些父亲的学生,如今也坐上轮椅,得了老年痴呆。

“爱记忆中的人容易,难的是当他们出现在你身边、你面前时,你仍然爱他们。”在《父亲的眼泪》里写了很多人的记忆,大多与家庭破碎有关。若干年后回过头来看当年的幸福,确实令人唏嘘。

之前“短经典”收录的《两次暗杀之间》、《炽焰燃烧》、《星期天》等,这些小说集作为初学写作者的教材非常合适。但《父亲的眼泪》不行,它的写作方式、它所蕴含的情感,太复杂了,你,学不会。

《眼泪》读后感 篇6

约翰厄普代克是一个故意隐藏着犀利的作家。

自20世纪以来,戏剧性正被越来越多的文体、表现方式所窃取,传统文学最通俗化的这一面,正因新闻、肥皂剧、政客、午夜广播等等渠道的过度浪费,让人审美疲劳。叙事节奏越来越快,情节越来越离奇,它甚至已脱离了人物塑造而独存。

戏剧性越来越成为一种技巧,它不仅要惊悚,还要按时惊悚,这让它反艺术的一面凸显了出来。

面对这样的现实,太多的作家目瞪口呆,但20世纪人类小说的缤纷多彩,也恰恰在于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快节奏叙事的背后,不同作家采取了不同的因应之道,比如米兰?昆德拉会填入大量的哲学理论、心理分析,纳博科夫则絮絮叨叨地去说相声,马尔克斯善于写更复杂的故事,略萨则干脆把几本小说写成一本……

这是一个作家必须学会说废话的时代,关键看谁能把废话说得精彩。

从这个角度看,约翰?厄普代克非常反潮流,他居然加入了大量的静物描写。20世纪是人类与自然脱离的世纪,新一代读者已经读不懂什么叫自然风光了,人与人之间的背景差别正大大缩小——我们在差不多的学校渡过艰难岁月,在差不多的职场上荒废光阴,找个差不多的伴侣,按差不多的方式终老此生……

换言之,约翰?厄普代克太不讨巧,他的情节填充物显得滞涩、枯干、不形象、呆板,然而,这恰好是他所希望的效果,正是那些沉重的背景,给了读者一种难以忍受的慢节奏,这与他跳跃性极强的故事相配合时,就有了一种催人泪下的力量——原来,生活这样可恶。

没有谁能比约翰厄普代克更善于描写平庸之恶了,年轻人老去了,者世俗了,令人尊敬的长者们原来都是说谎者,而我们,被岁月刻下满身的伤痕之后,真的曾经得到过自己吗?

约翰厄普代克用优雅的方式来表达厌倦,他不像凯利亚克那样喊叫,也不像库尔特?冯尼格那样玩世,他的下笔是华丽的,但你会读出他的险恶:他把生命、青春、爱与出轨,与物质的陈设、时光的剥蚀都放在一起陈述,他的心似乎已彻底的悲伤——我们真的有生命吗?我们是不是一群被幻觉操控的玩偶?

光阴,百代之过客。耐着性子读完约翰?厄普代克的这本书,你将读懂生命的底色:沧桑。

《眼泪》读后感 篇7

读完《精灵的眼泪》这篇长篇童话,我不禁感慨万分,令我最为感动的是精灵国的主宰者——兰竹女王那无私的母爱。

面对黑魔王的威胁,兰竹作为一位女王,作为一名母亲,她不知是选子民的幸福生活,还是选女儿纯翼的生命。她心乱如麻,因为她不想做一个不尽职的女王,为一己私利就放弃整个王国的幸福,可是兰竹女王还是一位母亲。世上又有哪个母亲愿意子女失去宝贵的生命。兰竹女王左右为难,最终,在刀即将接近纯翼脖子的那一刻,一把推开纯翼,自己替女儿挨了一刀。这一刀让兰竹女王永远离开了。

读到这儿,我被她对女儿那无私而浓厚的爱感动了,不禁潸然泪下。同时,我想起了另一位母亲用自己的一生去弥补女儿父爱的空白。女儿一出生就失去了父亲,母亲把自己所有的爱都给了女儿,为的是填补那片父爱的空白。小时候,女儿遭人笑作“没爹的孩子”。因而,从女儿记事开始,母亲就替女儿的父亲一年写一份信给女儿,为的是让女儿不要感到已经失去了爸爸。时间一年一年的过去,直到女儿16岁生日那天,母亲把贺卡递给了女儿,女儿发现母亲头发已经花白,脸上的皱纹又增多了,眼睛不禁湿润了。其实早在一个月前,女儿替母亲收拾房间时,就发现了被子下有一摞来自“爸爸”的贺卡时,她知道了自己早就失去了父亲,也明白了妈妈这样做是为了不让自己感受到失去父亲的痛苦。从那时起,女儿就把母亲视为自己心目中的太阳。

其实,天底下每个母亲都是一样的,她们都愿意把自己那用永无止境的爱留给子女,同样,她们也是天下所有的儿女们心中的太阳。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