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敬畏自然》教学设计(精选10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理清本文行文思路。
2、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3、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人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然而,不自量力的人类却妄图面对充满了母性关怀和父性智慧的自然说:我要征服你!快看看这篇文章,望我们保持理智的清醒和灵魂的温情吧。
二、整体感知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然后围绕问题: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进行思考,理清文章行文思路。
第1段:人类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错误的。
第2段:大自然窃笑人类。
第3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4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5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第6段:人类的智慧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第7段:人类只是宇宙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8段:宇宙本身就是硕大的永恒的生命。
第9段:生命都是宇宙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第10段:在宇宙中处处都是人类的兄弟。
第11段:我们应当视其他生物为我们平等的生命,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我们自己。
三、语言品读
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其中包含的深意。(以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为例)
四、反问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如:
1、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2、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3、谁说大自然是没有生命的?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4、难道你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5、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五、质疑
充满思辨的智慧是世间最美的花朵。作者的文章就处处洋溢着思维的火花,那么你敢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吗?
1、如果说至今人类的作品(一万年后)还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2、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3、我们对自然正确的看法应当怎样?
4、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自然界有目的吗?
5、人类也有好有坏,大自然是否也一样?那么本文是否也有好坏?
6、人类的科学是人类需要的产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种需要的产物?
六、探究活动
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
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搜集资料,并出一期人与宇宙之谜的专刊。
七、小结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俱,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同时在文字里我们也读到了作者一种大生命观:生命平等,生命尊严的理性之美和人文关怀。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之美好境界当是人与自然真正和谐之境界。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通过阅读,理清行文思路,理解中作者的观点,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2.抓住文章的关键句,理解分析课文。
3.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学生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
4.学习作者语言,了解文章拟人、反问等修辞的手法,品味文章中的富有哲理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然而,不自量力的人类却妄图面对充满了母性关怀和父性智慧的自然说:“我要征服你!”快看看这篇文章,望我们保持理智的清醒和灵魂的温情吧。
二、整体感知:
1、订正字词:
2.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讨论问题:
(1)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你认为文中的哪些语句能表达作者的观点?
明确:最后一段。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作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作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他们看作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作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作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他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敬畏他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2)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
明确:人类常常把人和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虽有其合理性,但走到极端往往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的惩罚。只有认识自然,爱护自然,才能求得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3)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明确:人与自然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都是宇宙的创造物,都是宇宙生命的组成部分,尽管生命的存在形式不同,生命形态有高低之分,但都是平等的生命。所以,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再者,敬畏自然,就是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三、思考,理清文章行文思路文章结构:
全文一共有11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1段):指出人类宣称“征服自然”,实在是不自量力的狂想。
第1段:人类“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错误的,认为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的一滴。
第二部分(2~5段):着重比较人类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
第2段:大自然窃笑人类。(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今人也会变成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第3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4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5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第三部分(6~7段):进一部阐述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
第6段:人类的智慧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第7段:人类只是宇宙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四部分(8~10段):作者从自然智慧进而论述宇宙生命。
第8段:宇宙本身就是硕大的永恒的生命。
第9段:生命都是宇宙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第10段:在宇宙中处处都是人类的兄弟。
第五部分(11段):得出人类理应敬畏自然的结论。
第11段:我们应当视其他生物为我们平等的生命,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我们自己。
小结: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惧,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四、探究课文:
(一)认识人类:
1.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我们取得了哪些骄傲的成绩。试举例说明。
明确:四大发明、人类登月、计算机的普及等。
2.对人类取得的这些成绩,你的态度如何呢?作者对人类取得这些成绩,态度如何呢?
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二)认识自然:
3.联系课文,结合自己的实际,具体谈谈你对自然的认识。
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三)人类和自然的关系:
4.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如何?在中,作者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明确:人类是大自然机体的一部分,人类应该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和谐统一,共同发展。
五、探究语言:
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其中包含的深意。
1.哲理性(以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为例):
①掉入陷阱就是危机。那些留下的矿坑,破坏了地貌地层结构,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
②宇宙创造了人类,等于宇宙长出了大脑,有了自我认识的工具,人类对自己的认识就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把宇宙人格化。
③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的种种组成形式,所以他们是和我们一起的`平等生命。,是我们的兄弟。
2.反问: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如:①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明确:有理强调“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道理,和资格的。
②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明确:语气强烈,发人深省。
③谁说大自然是没有生命的?……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明确:语气强烈,激发思考。
④难道你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明确:语气强烈,发人深思。
⑤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3.拟人:形象化的语言,更具亲和力,说服力。
六、质疑:
充满思辨的智慧是世间最美的花朵。作者的文章就处处洋溢着思维的火花,那么你敢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吗?学生发表自己看法,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准备问题)
如果说至今人类的作品(一万年后)还是可笑,那么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对人类的理智有一点否定。)
我们对自然正确的看法应当怎样?
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自然界有目的吗?人类是不是自然的智慧的产物?
人类也有好有坏,大自然是否也一样?那么是否也有好坏?
人类的科学是人类需要的产物,是否也是某种需要的产物?
说说人类变化的历史。(旧石器、新石器……)
人类从被动状态变为主动了吗?(人类先是不能或难以生存,在其他动物的威胁下偷生。后来工具逐渐进步,能够征服其他动物,是已经变为主动。)
人类成为大自然的主人了吗?(人类不能完全使大自然听命,所以尚未成为大自然的主人。)
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
七、小结:
学习要认识“征服自然”不合理的一面,作者就是以科学理性精神比较人与自然,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出敬畏自然和人的和谐,人类长远发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自然是伟大的,它有着深邃,高超的智慧;我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和谐发展,共同繁荣。同时在文字里我们也读到了作者一种大生命观:生命平等,生命尊严的理性之美和人文关怀。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之美好境界当是人与自然真正和谐之境界。
八、布置作业: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课前预习,查字典,疏通字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学生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
3、抓住文章的关键句,理解分析课文。
4、了解文章拟人、反问等修辞的手法,品味文章中的富有哲理的语句。
学习重难点:
重点:
1、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和统一的道理,增进学生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
2、抓住文章的关键句,理解分析课文。
难点:
了解文章反问等修辞的手法,品味文章中的富有哲理的语句。
学习设想:
1、组织学生搞好课前预习,朗读课文,疏通字词,搜集有关人与自然方面的资料。
2、创建一个和平融洽的学习氛围,倡导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3、教师准备些必要的课件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习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从学生对“人”和“自然”的.认识导入。
二、检查预习:
1、字词疏通情况。
示例:、咫尺、蓬蒿、鲲鹏、幼稚、相形见绌
★师生交流
★生生交流
2、划出文中对你有启发的语句。
★师生交流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
你认为文中的哪些语句能表达作者的观点。
★提示:
最后一段。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作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作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他们看作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作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作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他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敬畏他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四、探究,思考:
(一)认识人类:
1、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我们取得了哪些骄傲的成绩。试举例说明:
★讨论:
(提示:四大发明、人类登月、计算机的普及等)
★课件展示:
★总结:
2、对人类取得的这些成绩,你的态度如何呢?作者对人类取得这些成绩,态度如何呢?
★学生自由探讨,交流。
★教师总结:
(二)认识自然:
联系课文,结合自己的实际,具体谈谈你对自然的认识。
★课件展示:
(三)人类和自然的关系:
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如何?在本文中,作者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学生思考,交流。
★课件展示:
教师归纳:人类是大自然机体的一部分,人类应该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和谐统一,共同发展。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自然是伟大的,它有着深邃,高超的智慧;我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当中,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和谐发展,共同繁荣。
六、作业:
1、积累重点词语,理解、分析关键句子。
2、观看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节目。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敬畏自然,爱护自然,你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拟人,反问等修辞的手法。
2、诵读课文,品味文章中的富有哲理的语句。
学习内容和步骤:(略)
板书设计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感受并理解作者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观点。
2、理清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了解对比和反问的作用。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阅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多媒体图片)
2、大自然是美丽的,雄伟的高山,辽阔的草原,蔚蓝的大海,美丽的花园,繁华的都市。无不为人们所陶醉。大自然孕育最聪明,最美丽,最富有灵性的人类。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人类离不开大自然的庇护,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在她的怀抱中成长、繁衍、壮大。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发展,人类已渐渐远离了自然,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曾宣称要“征服自然”,而人类遭受到自然惩罚的现象却也屡见不鲜。 (欣赏多媒体图片:沙漠、火灾 地震等)。
(二)整体感知
(多媒体演示)
1、读一读,写一写
鲲(kun1)鹏 蓬蒿(hao1) 相形见绌(chu4)
狼藉(ji) 咫尺(zhi3) 美味佳肴(yao2)
2、词语解释: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精巧绝伦:精细巧妙。
美味佳肴:精美的菜肴。
2、读课文,思考问题,理清文章论述的.思路。
(多媒体演示)
思考问题
1、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
2、人为什么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自己?
3、指导学生默读第一自然段,看作者就“人”与“自然“的关系,阐明了什么观点?
(多媒体演示)
(论点)人类永远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然而,人却“不自量力”的宣称要“征服自然”
4、指导学生默读讨论第2——7自然段,讨论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
人类与大自然相比,论历史,宇宙至少已有200亿年,“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论关系,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论智慧,又怎么样呢?
(提问、讨论、归纳、多媒体演示)
1、高科技航天事业的空间,在宇宙中间非常狭小。
2、人类的认识史也是一部不断纠错的历史。
人类智慧
3、矿坑也可能成为人类自倔的陷阱。
4、宇宙中存在着远比人类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
比较
大自然智慧:是无与伦比的,人类更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用美的规律创造了宇宙的一切。是人类智慧所不及的。
“自然指挥是大海,人类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
大自然的智慧则是无与伦比的。大自然创造了宇宙的一切,一切都精巧绝伦,令人不能不赞叹大自然智慧的深邃、高超;大自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人类更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能运用美的规律创造宇宙的一切。所有这一切,都是人类智慧所不及的。
作者进一步的阐述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
(一)、人类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人类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二)、人类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人类智慧与宇宙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作者从自然智慧进而论述宇宙生命,得出结论。
(多媒体演示)
(结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体。理所当然,人类应该
爱护自然。“敬畏自然”。
5、为什么要敬畏自然?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1)、为什么要敬畏自然?因为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这种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走到极端往往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界的惩罚、报复。大自然的惩罚、报复是无情的是残酷的是令人畏惧的。
(欣赏多媒体图片:东南亚海啸、唐山大地震)
多媒体图片解说:
(一)东南亚海啸:不久前爆发的南亚、东南亚海啸并引发的地震,造成人员死亡超过15万。伤员不记其数。
(二)唐山大地震:“30年前河北唐山大地震是迄今为止世界地震史上最惨痛的一页——中国地震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的震撼》一书向全世界公布了唐山大地震中惨绝人寰的事实:死亡,24.2769万人;重伤,16.4851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一座重工业城市眨眼之间毁于一旦。这是自然对人的报复,不能不使人类畏惧。
(2)、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因为只有认识自然的伟大,爱护自然,人类才能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敬畏自然”之所以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是因为人类与自然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都是宇宙生命的组成部分,尽管生命的存在形式不同,生命形态有高低之别,但都是平等的生命,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再则,敬畏自然,就是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3)文章最后一段(齐读)“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做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做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总结课文,多媒体演示)
一、通过生动的比喻说明“征服自然”是错误的。
1、比较人类智慧与自然智慧。 与自然
敬畏自然 二、人应该敬畏自然
2、阐述人类智慧与自然智慧的关系。和谐相
3、由智慧进一步论述宇宙生命。 处。
三、得出结论:人类应“敬畏自然”,热爱自然。
(六)作业
1、以“人·自然·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感想
2、思考问题
(1)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本文中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哪些?
[明确]
(1)、本文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2)、作者认为,人类不要再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课前预习,查字典,疏通字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学生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
3抓住文章的关键句,理解分析课文。
4了解文章拟人、反问等修辞的手法,品味文章中的富有哲理的语句。
学习重难点:
重点:
1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和统一的道理,增进学生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
2抓住文章的关键句,理解分析课文。
难点:
了解文章反问等修辞的手法,品味文章中的富有哲理的语句。
学习设想:
1组织学生搞好课前预习,朗读课文,疏通字词,搜集有关人与自然方面的资料。
2创建一个和平融洽的学习氛围,倡导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3教师准备些必要的课件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习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从学生对“人”和“自然”的认识导入。
二、检查预习:
1字词疏通情况。
示例:咫尺蓬蒿鲲鹏幼稚相形见绌
师生交流
生生交流
2划出文中对你有启发的语句。
师生交流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
你认为文中的哪些语句能表达作者的观点。
提示:
最后一段。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作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作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他们看作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作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作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他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敬畏他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四、探究,思考:
(一)认识人类:
1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我们取得了哪些骄傲的成绩。试举例说明:
讨论:
(提示:四大发明人类登月计算机的普及等)
课件展示:
总结:
2对人类取得的这些成绩,你的态度如何呢?作者对人类取得这些成绩,态度如何呢?
学生自由探讨,交流。
教师总结:
(二)认识自然:
联系课文,结合自己的实际,具体谈谈你对自然的认识。
课件展示:
(三)人类和自然的关系:
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如何?在本文中,作者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学生思考,交流。
课件展示:
教师归纳:人类是大自然机体的一部分,人类应该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和谐统一,共同发展。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自然是伟大的,它有着深邃,高超的智慧;我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和谐发展,共同繁荣。
六、作业:
1积累重点词语,理解、分析关键句子。
2观看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节目。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敬畏自然,爱护自然,你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拟人,反问等修辞的手法。
2诵读课文,品味文章中的富有哲理的语句。
学习内容和步骤:(略)
板书设计
敬畏自然
严春友
人:四大发明,人类登月……
↘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和谐统一,共同发展。
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积累本课生字词,并练习在语境中使用。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揣摩品位本文富有哲理性语句的深刻含义以及表达效果。
3、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树立环保意识,思考人类保护自然的正确做法。
教学重点:
品味富有意蕴的哲理性语言,揣摩理解本文富有哲理性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科学理性精神,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看柴静的《穹顶之下》短片一分钟,导入:看完视频,老师发现同学们的脸色由上课时的欢喜变得凝重了,大家一定有话要说吧。谁来说说看完视频的感受。
生看后谈感受(找两个学生),师给以评价:
老师对大家说的话非常赞同。自然,一直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我们一直在她的怀抱里繁衍生长。可是,不知什么时候,无知而贪婪的人类让这位母亲变得伤痕累累。面对这种情况,社会学家严春友老师告诉我们,人类面对自然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敬畏自然。读,带着尊敬和畏惧,再读。
二、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为四个板块,老师给大家读一下。
第一板块:积累字词,夯基础
第二板块:把握全篇,明观点
第三板块:品味语言,赏美句
第四板块:感悟情怀,思自己
三、进入第一板块的学习
检查学生习情况,请一位同学到台前展示自己的预习作业,奖励他领读。有不懂的词语鼓励学生质疑,在词语读音、写法、意思等方面有特殊发现的同学可对其他同学进行友情提示(比如不自量力的感情色彩,咫尺的读音,狼藉的部首)。在四字词语中让学生选一个,创设情境说一段话,再选两个说一段话。
教师明确:词语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积累词语首先要能正确的书写它们的音、形、义,但是最重要的就是在合适的语境中使用它们。
过渡语:扫除了字词障碍,让我们深入文本。
第二板块:把握全篇,明观点
1、初读,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这篇议论性散文,明确:作者在文中反对什么观点,又提出了什么观点。
2、再读,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筛选信息。用“人类啊,因为 ____,所以,你应该敬畏自然。”的句式说一句话。
例如:人类啊,因为“你只是大自然肌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小草只是她的普通一部分一样”,所以,你应该敬畏自然。
(此环节意在锻炼学生提炼观点,比在段落中找出来直接朗读难度低,有感情)
过渡语:明确了作者的观点,让我们来欣赏的语言。
第三板块:品味语言,赏美句
1、 朗读: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变成陈述句读、变成感叹句读、用愤怒的语气读、用惊恐的语气读、创读:谁能断言那些被砍倒的大树不是人类为自己准备的棺木呢?
2、 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语重心长的语气)
3、女(无限深情地): 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
男(热烈激昂地):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女: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男: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合: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教师明确:这些句子属于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既然有这么好的效果,请同学们自创一个质问人类的反问句:人类啊,难道…学生回答后,教师自创:人类啊,难道你没有听见这个班的'孩子发自肺腑的呐喊吗?同学们啊,既然反问句效果这么好,难道你们不该在写作时用上一些吗?
课文中除了这些发人深省的反问句,还有好多句子富有哲理、耐人寻味,请大家找出来赏析一下。提示:可从炼字、词语运用、修辞、写作手法、蕴含哲理等角度
4、 学生自由赏析,预设:会从比喻、拟人、对比角度赏。此环节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时间。
过渡语:这些富有哲理的语言无不包含着作者的情怀,下面让我们精读最后一段,进一步感悟作者酒一样浓烈的情怀。
第四板块:感悟情怀,思自己
朗读:(师)因此
(男)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作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
(女)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作我们的美味佳肴
(男)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作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
(女)看作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
(男)看作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
(师)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
(合)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
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朗读要求:红体字部分读重音,最后一句读两遍,第二遍要比第一遍高昂。
提问:
1、作者认为怎样做是敬畏自然?
板书:尊重生命 保护资源 爱护环境 和谐共处
过渡语:我们作为人类的一员,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当然也应该敬畏自然,下面我们再次朗读最后一句话。
2、 再次朗读,要求把手放在胸口,用自己叮嘱自己的语气读:
“敬畏生命,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3、说得响亮不如做的漂亮。对于普通人来说,怎样做算是敬畏自然?请用“敬畏自然,就是——,因为明天,它可能还我们——”的句式说话,例如:敬畏自然,就是爱护一株幼苗,因为明天,它可能还我们一片春光。
结束语: 孩子们,主席提出:宁要青山绿水,不要金山银山,这句话,道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愿望。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老师希望大家在生活点滴中践行刚才的诺言,用我们共同的努力留住头顶的这片蓝天,让自然母亲重绽笑颜。
作业:
1、从积累的词语中,选择3到5个,创设情境,写一段话。
2、以班委会名义写一篇倡议书,呼吁人们从身边小事做起,爱护环境。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通过诵读,学习作者语言。
3.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二、导人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学生交流感受和见解,同学问互相补充。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二段。
学生阅读第一、二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一段段意:提出“征服自然”说法错误,认为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的一滴。
第二段段意:大自然窃笑人。(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今人也会变成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二)学习第三至第五段。
1.学生阅读第三至五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三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四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五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2.学生发表自己看法,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
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如:
(1)说说人类变化的历史。
(旧石器、新石器……)
(2)人类从被动状态变为主动了吗?…。(.人类先是不能或难以生存,在其他动物的威胁下偷生。后来工具逐渐进步,能够征服其他动物,是已经变为主动。)
(3)人类成为大自然的主人了吗?
(人类不能完全使大自然听命,所以尚未成为大自然的主人。)
(4)如果说至今人类的作品(一万年后)还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或者本文不可笑,那么人类的作品有的一万年后不可笑。)
(5)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对人类的理智有一点否定。)
(6)我们的正确看法应当是怎样?….(要尊重人类的科学研究,人类的命运变好。例如人的寿命从二三十岁进为七十几,不管是一万年后,人类寿命的延长,对人类来说不会是“可笑的”。)
五、小结
学习本文要认识“征服自然”不合理的一面,作者就是以科学理性精神比较人与自然,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出敬畏自然的结豁,i莉人类长远发展。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
二、继续学习课文
学生阅读课文第六至十段,概括段意。
质疑,讨论问题。(学生交流看法。)
①人类是不是自然的智慧的产物?
②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
③自然界有目的吗?
④人类也有好有坏,大自然也是一样?
⑤本文是否也有好坏?
⑥人类的科学是人类需要的产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种需要的产物。
三、学习文中多次运用反问句。体会其作用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如:①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②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③谁说大自然是没有生命的?……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四、探究活动
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
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搜集资料,并出一期“人与宇宙之谜”的专刊。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篇8
一、检查预习
1、给加粗字注音:
鲲( )鹏 斥鷃( ) 蓬蒿( ) 咫( )尺 狼藉( ) 相形见绌( ) 美味佳肴( )
2、词语释义:
蓬蒿 狼藉 呐喊 自不量力
咫尺 精巧 佳肴 相形见绌
二、导入
宇宙是神秘的,人类是智慧的,神秘的大自然带给人无穷无尽的遐想,那么,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指名读,分组读,齐读),思考: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学生交流感受和见解,同学间互相补充。
四、内容探究
1、学习一、二段:
学生阅读一、二段概括大意:
一段:提出“征服自然”的说法错误,认为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的一滴。
二段:大自然窃笑人。
2、学习三至五段:
⑴ 学生阅读三至五段,概括大意:
三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四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类更高级的动物。
五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⑵ 学生发表看法,质疑:
(小组合作共同解决)
① 说说人类变化历史
② 人类从被动状态变为主动了吗?
③ 人类成为大自然的主人了吗?
④ 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代人类科学的成就?
⑤ 我们的正确看法应当是怎样的?
五、课堂练习
研讨与练习一。
六、作业
本文的新学词语较多,抄写于词语本上。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篇9
创意说明:
《敬畏自然》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作者以浓郁抒情的文学笔触道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敬畏自然、爱护自然。教读本文主要采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方式进行,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整体感知—读懂课文—研读探究—课中积累”这一过程,让学生在大量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实践活动中,从不同的角度探究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和思考,进一步体会大自然蕴含的人文价值,激发对自然、宇宙、生命的敬畏,让“敬畏自然”的观点走进学生的心灵。
教学步骤:
一、 激趣导入:
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这怎么不让我们多一份深深的敬畏呢?
二、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 从体裁上说,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
明确: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兼有议论的内容与散文的语言。结构上:有引论(征服自然,不自量力);本论(人类的智慧并不值得自傲;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结论(人类理应敬畏自然)这三部分。语言上:文章恰当而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反问、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明得通俗易懂,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
2. 文章含有作者的哪些观点?
点拨:1 人类宣称“征服自然”,实在是不自量力的狂想。
2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指挥并不值得骄傲。
3 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人类应该爱护自然。
4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人类应该爱护自然。
5 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实是兄弟关系。
6 人类应该敬畏自然。
三、 读懂课文:
1.快速自由的诵读,读准字音;
2.男女生对读,将第5段中:“人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对答来读,进一步感悟敬畏自然的深刻内涵。
3.师生诵读精选段,感悟哲理与情感:
1 无论是令人生厌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
2 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那从遥远的星系传来的友好的问候吗?
3 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一部分一样。
4 因此,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做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做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着,
四、研读探究:
1、切入文题,指出回扣文章是全文的那一部分?细读此部分,并在下面的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动词加以概括:
( )宇宙→( )自然→( )自己
明确:结尾段。它是全文的结论。所填动词分别是:敬畏、敬畏、敬畏。
2、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敬畏自然”的内涵?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探究:
1 “敬畏自然”意味着应该怎样对待自然?
2 “畏惧自然”是不是意味着不求进步,无所作为?
3 为什么应该畏惧自然?
4 你认为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自然?
明确:“敬畏”有两层含义:一层为“敬重”,敬重自然就是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充分认识自然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义。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的生成,包括人类的生成,实在是太神奇了,承认人类自身也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创造是无法与大自然相比的。一层为“畏惧”,但不是原始人对大自然的畏惧。可以从“爱护自然”一语中探得它的含义。破坏大自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大自然的惩罚是无情的,是令人畏惧的;人类应该调整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求得和谐的发展,在发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使自然界更美好,从而使人类的生存更美好。
3.对课文作独立的分析,重点解决如下问题:
1 分析文章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2 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运用;
3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征。
点拨: 1 本文以议论为主,富有文学色彩,讲究形象的语言、文学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可以说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2 作者运用了对比、层层推进的论述方法,最后引出结论。如从否定“征服自然”到做出“敬畏自然”的结论等。
3 文中有许多拟人句、反问句、富有哲理的诗句,它们增加了文章语言的形象性,易于激发读者的情感。
五、 课中积累:
1.你觉得文中哪些词语很有特色,将它们连词组段。
2.你觉得文中哪些句子很有特色,仿照它试写一句话。
3.你觉得文中哪些段落很有特色,仿照它试写一段话。
六、 结语:
“我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让我们走进自然、融入自然,天人合一;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自己,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板书:
敬畏宇宙
敬畏自然
敬畏自己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通过诵读,学习作者语言。
3.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kun1)鹏
斥安鸟(yan4)
蓬蒿(hao1)
咫尺(zhi3)
狼藉(ji2)
相形见绌(chu4)
美味佳肴(yao2。)
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方)茼蒿。飞蓬和蒿子,借指草野。
咫尺:(书)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精巧:精细巧妙。
佳肴:精美的菜肴。
二、导人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学生交流感受和见解,同学问互相补充。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二段。
学生阅读第一、二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一段段意:提出“征服自然”说法错误,认为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的一滴。
第二段段意:大自然窃笑人。(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今人也会变成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二)学习第三至第五段。
1.学生阅读第三至五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三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四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五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2学生发表自己看法,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
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如:
(1)说说人类变化的历史。
(旧石器、新石器……)
(2)人类从被动状态变为主动了吗?…。(.人类先是不能或难以生存,在其他动物的威胁下偷生。后来工具逐渐进步,能够征服其他动物,是已经变为主动。)
(3)人类成为大自然的主人了吗?
(人类不能完全使大自然听命,所以尚未成为大自然的主人。)
(4)如果说至今人类的作品(一万年后)还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或者本文不可笑,那么人类的作品有的一万年后不可笑。)
(5)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对人类的理智有一点否定。)
(6)我们的正确看法应当是怎样?….(要尊重人类的科学研究,人类的命运变好。例如人的寿命从二三十岁进为七十几,不管是一万年后,人类寿命的延长,对人类来说不会是“可笑的”。)
五、小结
学习本文要认识“征服自然”不合理的一面,作者就是以科学理性精神比较人与自然,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出敬畏自然的结豁,i莉人类长远发展。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
蓬蒿
咫尺
狼藉
呐喊
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
美味佳肴
二、继续学习课文
学生阅读课文第六至十段,概括段意。
质疑,讨论问题。(学生交流看法。)
①人类是不是自然的智慧的产物?
②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
③自然界有目的`吗?
④人类也有好有坏,大自然也是一样?
⑤本文是否也有好坏?
⑥人类的科学是人类需要的产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种需要的产物。
三、学习文中多次运用反问句。体会其作用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如:①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②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③谁说大自然是没有生命的?……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④难道你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⑤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四、探究活动
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
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搜集资料,并出一期“人与宇宙之谜”的专刊。
五、小结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俱,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这篇课文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一是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参照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作一番检讨。作者立意高远,眼界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但是也有一些说法还可以商榷,可以引导学生思辨、质疑。二是作者的语言。课文中的许多句子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应该认真揣摩。另外,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认真学习。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四。
2.选用课时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