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玫瑰与教育读后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 篇1
《玫瑰与教育》读书心得本学期一直坚持坚读跟自己的教学工作有关的理论书籍,当我第一次看到《玫瑰与教育》的时候,仅仅是书名都令我觉得眼前一亮,再看作者窦桂梅,更加确认这本书确实值得一读,看惯了一脸严肃的理论性的文字,再看这本书有一种清新与飘然的感觉,佩服窦老师对语言和文字的驾御能力,就如她对自己写作的要求一样:“把话写得干净些、响亮些,有时候要斩钉截铁,有时候要委婉蜿蜒。要追求文章的琅琅上口,要能够在大庭广众中大声诵读,能让读者来不仅听见声音,而且还能看得见作者的笑貌——它虽然是为自己而写,但却不拒绝朋友,它的每一句话,都应努力给读者亲切、可感、有味的感觉。”她做到了,每每读都她的文章都被一种激情所感染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对学生的无限眷恋与向往,对责任的充分诠释与体现……这本书一共有四辑:第一辑——清谈与忧患,其中写了作者的教学反思、由孩子身上引发的对家庭教育的思考以及其中与朋友的交流、与《人民教育》的交流等。第二辑——在听说读写的背后,主要写了作者在语文教学的所做、所想;第三辑——日本的教育管窥,写了作者到日本参观的所见、所感,特别对于中国和日本教育的对比与不同有了很深的体会,第四辑——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写了作者博览群书的读后感。
光是看完本书的自序都已经被深深的吸引了,当我开始真正写作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文字是那么笨拙,有时心里的感受很强烈,可倾吐出来的文字却很“蹩脚”。往往不自觉地把别人的一些话,当成自己文章中的内容。后来读到鲁迅称自己的文字是“硬写”出来的,心里这才颇感安慰;即使是天才,也需要漫长的、艰苦的修炼。” 窦老师的这段话给了我极大的鼓励,我想,即便是挤,是抠,是榨,笔耕不辍,才是真理。我不禁对她又多了几分敬仰之情,想想自己的教育之路,也曾付出过一些努力,但还不够,还需要多下功夫,尽快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争取做一个优秀的教师。本书的第一辑里有一篇文章《小红花的背后》看完之后,感触颇深,本文主要讲了课堂上物质奖励的利与弊,很多时候,看起来有利的做法,却在无形当中把对学生的伤害从皮肤深入到心脏。我们有太多太多的没想到:没想到一个漫不经心的表扬,会对一些孩子幼小心灵造成伤害;没想到一朵奖励的红花,会让一些孩子蒙上难以磨来的阴影;没想到一次不公正的评比,会在一些学生心中种下刻骨铭心的痛苦。这篇文章对于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的教师来说肯定会感触颇深,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要仅仅以竞技的原则发放小红花,或者说不可以将竞技的奖惩原则过早地引入到小学生的学习中去。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 篇2
这两天我有幸拜读了窦桂梅老师的教育随笔——《玫瑰与教育》,对其中的一篇《究竟什么是“以人为本”》感触颇深。
让我们擦亮眼睛,跟随窦桂梅老师到日本的教室里参观一番。走进教室,地面全铺着地毯,桌子较大,一人一张,后面备有自己的衣柜。想想我们的教室,连课桌都快挤不下了,又怎么会去考虑孩子进教室以后外套放哪呢?日本政府规定一个教室不超过40人,而我们呢?同样的教室,要比人家多二十多个或三十多个孩子。在他们的教室一角还专门开辟出一块带栅栏的阳台,作为避难所。旁边还有一个铁箱子,里面装着铁梯子,如有火灾之类的意外事故,就可以从这里逃生。而我们的安全教育则仅仅是停留在每期几次的安全演练,和安全教育记录而已。
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个岛国,土地寸土寸金,首都东京更是拥挤不堪——甚至连自家的汽车,也没有容身之地,还要悬吊在半空中。可是,日本的学校却是宽敞的,这让人很难想象他们地方的拥挤。步入他们的洗手间,干净卫生,纸巾、洗手液等物品的有序摆放,更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他们在细节处的人性化让我为之惊叹:他们只有洗手间的地面和个别楼梯是铺的瓷砖,其他地方全铺有地毯,特别是教室附近,所以再用力的脚步走过去,教室和走廊也是安静的。这样的人性化设计,孩子们又怎么会不安静不安心地学习呢?而我们锃亮光滑的地板,即使再脚步轻轻,只要走过,还是会发出声音的。我们教室的“静”字,以及老师们不厌其烦的“保持安静”的口头教育,此刻显得却是那么苍白无力,毫无生机,到头来几乎成了摆设和形式。
日本的学生一年有三个假期除了寒假暑假还有一个春假。一年级的孩子下午没课,到了高年级才开始增加。我们的学校,一年只有暑假和寒假两个假期,即便如此,家长和老师还千方百计用家庭作业及补习班,来侵占本该属于孩子的快乐假期,唯恐学生放假在家失去管教,不自觉。另外,日本的孩子吃饭也是带有教育色彩的。每个学校都配备有像专业老师一样的营养方面的专业人才,负责管理学生吃饭,督促他们吃得更营养,长得更健康。而我们的孩子,早上站队时却还手拿豆浆和油条,中午在外面吃小吃或者到门口的午托部,他们的健康和营养又怎么会得到保证呢?
总之,日本学校的这些方方面面的细节,不仅让我大开了眼界;还让我全方位地目睹了什么叫“以人为本”;更让我真正领略了人性化的内涵。
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求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同时它又是新的教育形式下最根本的教育理念,是我们喊得最多,努力的最多的地方。但是实际上,我们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了吗?目前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偏低,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教育部门早已提出“全国中小学生每天必须保证运动1小时”,可是下面的每个学校真正落到实处了吗?我们在开学初,也曾提出“打造活力校园”的目标,可是我们的校园真正活力起来了吗?我们的教学楼是越来越高越来越漂亮了,可是考虑过学生每节课间的户外活动吗?教室走廊的地板越来越光滑了,可是考虑过学生的行走安全吗?
忽然想起一位专家做报告曾说过:他最看不惯最接受不了的就是,孩子们打扫卫生的工具以及垃圾桶等这些脏兮兮的东西,是怎么和这些鲜活的生命同处一室的。试想,谁家的扫把垃圾斗拖把是放在客厅的?这些东西是帮助我们打扫卫生的,放在客厅还怎么让房间干净卫生呢?可实际上,又有几个学校的劳动工具有专门的工具房呢?
而我们连这些基本的细节,都从未注意,从未采取措施,又怎么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尊重每个生命呢?
只有从这些普通的细节做起,才会把“以人为本”真正落到实处!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 篇3
窦桂梅的的这本《玫瑰与教育》记录的是“玫瑰”的教育生命一次次花开的轨迹,抒写的是“玫瑰”对教育的一片真情,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家庭、爱情的体悟,因为真,所以爱。
该书主要为四部分,第一辑是她的教学反思、由孩子身上引发的对家庭教育的思考以及其中与朋友的交流、与《人民教育》的交流等。是一种清淡与忧患的完美结合。第二辑在听说读写的背后,主要写了作者在语文教学的所做、所想;第三辑日本的教育管窥,写了作者到日本参观的所见、所感,特别对于中国和日本教育的对比与不同有了很深的体会。这点给读者都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第四辑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写了作者的很多读后感。而我沐浴在玫瑰清新婉约的文风里,体味着玫瑰繁富精到的旁征博引,把玩着玫瑰漂亮精致的文字,幸福着玫瑰“幸福的感觉”,“沉醉不知归处”成了自己最好的选择。
当然同样身为教师的我也在认真阅读完此书后,开始了严肃的思考。时代在不断变化着,我们所谓的课堂学习早已不再是单纯的竞技比赛,我们不该过于太死板。课堂里没有谁是真正的失败者,所有的学生都是需要鼓励的。尤其那些通常在老师眼里不积极的学生更应该得到鼓励,这些不起眼的鼓励也许会转折很多人的人生。我们要知道,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期待我们用温暖、公正的心去鼓励的学生。我们没有权利用成人世界的胜败、积极或不积极之类冷血原则去约束他们和评价他们,相反,我们要做的是激起每一个学生对学习和未来的热情,激起他们对荣誉的尊重。给他们一颗美好的心去看待他们所要面对的路。正如窦老师所言:我们如果用形形色色的小红花娇纵一部分学生,同时会伤害一些无辜的学生。
我们要时刻铭记:尊重学生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第一原则。《玫瑰与教育》一书最后一页,窦桂梅引用狄金森的一句诗:“跳着舞过黯淡的日子,让我飞翔的是一本书。”因为她的《玫瑰与教育》,我想把这句诗改写一下:跳着舞过平凡的日子,让我走进玫瑰的理想教育之园。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 篇4
当在同事那里看到这本书时,名字很吸引我。为什么浪漫的象征“玫瑰”,和在别人眼里严肃的职业“教育”,联系到一起的呢?好奇的拿起它,却怎么也不能放下,被它深深地打动了。心灵鸡汤不过如此吧!
在书的封面有这样一段小字:“我们萧萧的树叶都有声响回答那风和雨,你是谁呢,那样沉默着?我不过是一朵花。是的,我只不过是一朵小花,带着一丝芬芳,和着风和雨,我却执着地孕育着,盛开着,以最大的努力回报春天。”
除了自序“我在成长,我在写”之外,这本书有四辑:第一辑“清淡与忧患 ”写了作者的教学随感反思并就学生和自己身上引发的对家庭教育的思考以及与朋友的交流等。第二辑“在听说读写的背后”写了作者在语文教学的所做、所想、所感;第三辑“日本的教育管窥”写了作者到日本参观的见闻,并对中国和日本教育的进行了对比而产生了很深的体会,第四辑“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写了作者博览群书的读后感。
书中有篇文章《心中盛满阳光》,文章里的每个字都能触动自己的心,不忍割舍就全部抄写到读书笔记中永远保留着。开头是这样的,如果你把所处的环境看成是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狱;如果你把周围的人群看成是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如果你把所处的环境变化魔鬼,你就在制造地狱;如果你把周围地人群变成天使,你就在营造天堂。
好花要有好心情赏,有好的心情才能欣赏到好的风光。你的内心如果是一团火,你就能释放出光和热。因此,面对教育的系列让人不满的现象,面对自己的专业成长的困惑与压力,我们要从中寻找阳光、快乐的地方——根系教育的土壤,理想滚烫于心,紧贴地面行走,激情向上生长。退去浮华留下平实。让我们踏实前进,留下深深的足迹。
如新课程改革在给我们带来了契机的同时,也随之会伴随着许多问题的出现,在探索的道路上我们肯定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出现许多新矛盾。需要我们所有的探索者手牵手,朝前走。“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懂得关怀,获得朋友;懂得开心,获得轻松;懂得遗忘,获得自由——就能是你心中盛满阳光。愿你我的心中都如窦老师所写,在彼此的心中盛满阳光。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 篇5
一次,学校工作室采购了一批教育书籍,“玫瑰与教育”这个特别的书名让我疑惑不解。怀着好奇,翻阅记录着窦桂梅老师的教育随笔和感想,原来这本书记录的就是她教育生命一次次花开的轨迹。
这本书分为四部分,第一辑——清淡与忧患;第二辑——在听说读写的背后;第三辑——日本教育管窥;第四辑——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如果说这本书是教育随笔,到不如看作是美文欣赏,窦老师从教育生活的场景入手,进行深刻的反思,以美文的形式阐述教育理念。她为学生创设了广阔的心灵和精神空间,同时以情动人。那些娓娓道来的文字,缓缓流淌出的是慈母对女儿的疼爱;老师对学生的关爱;领导对下属的期待;智者对朋友的友爱。
书中纷繁优美的文字,像给心灵做了一次洗礼,书中独到的见解和透彻的感悟,像是找到了皈依的家园,让人受益终生。怀着崇敬之情,我走进了窦老师的“玫瑰庄园”。
山,是品行的体现
一入“庄园”便嗅到文字的芳香,这片“玫瑰庄园”的每个文字都是有温度的。读着《顺风逆风,我心飞翔》,我心里泛起阵阵涟漪。原来每个轻松的笑容背后,都是一个曾经咬紧牙关的灵魂。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自卑的人,从众心理特别严重,没有个性以致于没有特点。记得每次上公开课,都有一种虐心的感觉,一遍遍的磨课、试课始终找不到自己的突破的方向。
那种彷徨、无助让我愈发的害怕比赛。窦桂梅老师的“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在‘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两种意见的碰撞中获得的。”以及“教师就是演员,只不过演员的表演在舞台,教师得舞台在课堂;演员演绎的是剧本角色,可教师演绎的是自己心。”一句惊醒梦中人,是啊,我的课堂我做主,我们每个教师都要有这样的自信心。鼓励的力量让你得意而前行,打击的力量让你前行而不“忘形”。这分不开的一对反义词就像你的左右脚,有时左脚的表扬在前,但右脚的批评肯定会跟上——只有这样的行走,才会在一个个不同的脚印中,走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
山,命运起伏飘零
“生命是一个括号,左边是出生,右边是死亡,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填括号。”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面对自己专业成长的困惑与压力,如何演绎自己精彩的人生。文篇《语文老师碎语》中,“永葆青春、读书养气、内省致远、笔耕不辍……”20条黄金定律浸透着窦桂梅老师的殷殷期盼。“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长流水。”正如自序中她说:“立足当下,着眼一生,无论如何也要‘挤’时间阅读,并用笔促进自己的思考。让忙碌的自己不断与宁静的自我对话,让冲动的自己不断接受理智的批判,让实践的自己不断接受理论的省察……
坚持实践、勤于阅读、深入思考的强劲动力,是一种让人反思着的存在。”诗意的语言,真切而热情。记得刚开始写文章发公众号时,我内心非常恐慌。一握笔发现自己的文字是那么笨拙,有时心里的'感受很强烈,可倾吐出来的文字去很“蹩脚”。读到窦老师书中的这些话,我心中无比的震撼。是啊,阅读、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推进器。只要你倾注真情,付出真心,才会收获丰富,只要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生命才会更加精彩。
书中窦老师用文字深情地说:“‘我们萧萧的树叶有声有响地回答那风和雨:你是谁,那样沉默着?我只不过是一朵花’。是的,我只是一朵花,没有多大的能量。但,和着风雨,执著地孕育着,盛开着,正以最大的努力回报家人,回报着师长,回报着朋友,回报着学校,回报着社会……”
“把盛开的玫瑰移植到自己的园地来!”苏霍姆林斯基语,或许我永远也成为不了像窦老师那样的玫瑰,绽放在教育的旷野上。我这朵羞涩的花骨朵,只能以一颗赤诚的心,把我的玫瑰染成红色,以满腔的热情投入教学。作为青年教师的我,要走的路还很长。一路上,或许高山险峻,或许荆棘险阻。既然选择了就勇敢地向前走,用勤奋,用刻苦、用拼搏去走;走得踏实些,走得响亮些;走出声音来,走出音乐来,走出自己的一条道路来!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 篇6
放假前走进图书室,在一排排严肃而略显厚重的教学著作面前,《玫瑰与教育》显得如此不同,为什么浪漫的象征“玫瑰”,与我眼里严肃的职业“教育”,联系到一起呢?好奇的拿起它,却怎么也不能放下。
这本书有四辑:
第一辑写了作者的教学反思、由孩子身上引发的对家庭教育的思考以及其中与朋友的交流、与《人民教育》的交流等。第二辑主要写了作者在语文教学的所做、所想。第三辑日本的教育管窥,写了作者到日本参观的所见、所感,特别对于中国和日本教育的对比与不同有了很深的体会。第四辑写出了作者的多篇读后随笔,书籍点评。扪心自问,自己总以时间少、工作紧为由,研读过几本教育专著,认真伏写过几篇有价值的文章?我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无知。潜心读书,细细想来真是一件好事。
有特色的教师容易被学生记住。但是现在大部分教师没有特色。究其原因,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家长、学生的压力导致教师缺少一个宽容、宽松的环境,令教师们不敢去尝试建立自己的风格,只能围着分数棒转,谁也不敢掉以轻心。尤其是年轻教师,他们的成长与培育风格的大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他们的专业水平刚刚成长,就要面对学生是否接受、领导是否肯定、同行是否理解的问题;如果参加比赛,还要面对评委老师们能否首肯的问题。而目前的评委们,可能会出于对新风格的把握不定,或自身水平的局限,或为了规避风险,一般要求中规中矩、有板有眼。评委们只是按照时尚的理念或个人的印象给授课教师打分,也不给授课教师任何申辩的机会,更全然不顾教师的个人特点。所以,在这种形势下,教师们很容易迷失自己、丧失自己,把自己当作体现某种理念的工具。
《玫瑰与教育》记录的是“玫瑰”的教育生命一次次花开的轨迹,抒写的是“玫瑰”对教育的一片真情,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家庭、爱情的体悟,记录了她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家长、作为一名专家对教育显现的种种反思,活生生的记录她对教育的无奈与困惑,记录了她对教育教学的积极的态度。这都让我们觉得他是那么的贴近我们的生活呀。
走进《玫瑰与教育》,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她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对教育人生的塑造,更多的则是感受到窦老师的独立思考、独家发现和独特表达等个性特征的彰显。这本书中我想提及最多的词语就是“读书”二字。“读书—思考—实践”是这个时代的老师应当静下心来要做的一件事,这也是要成为一个有专业尊重的教师的必由之路,作为学生要读书,作为教师更要读书,我理解学生读书贵在培养兴趣,所以只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即可。教师多读专业书籍固然是应当的,但更应当多读一些名著、专著等等,“修身养性、净化心灵”不敢说!但多多少少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培养我们的爱好。从窦老师的这本书中我理解,教师应当是要培养读书的习惯的。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 篇7
《玫瑰与教育》一书是由窦桂梅老师所写,窦老师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全国模范教师,曾获全国十杰教师提名。这是窦老师平时的一些杂感,有的是写在网上的一些随笔,书中的内容有的是与教育有关的,有的是她自己的读后感。读完这本书,好象更了解她了,书中对我最有益的莫过于她有关教学的感受,她的一些思维的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发。
本书是窦老师的文章的合集,从文章的性质入手分成了四个部分,即第一部分清淡与忧患,其中写了作者的教学反思。第二部分在听说读写的背后,主要写了作者在语文教学的所做、所想。第三部分日本的教育管窥,写了作者到日本参观的所见、所感。第四部分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写了作者的很多读后感。这四个部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又各有各特点,通过对这四个部分的仔细阅读,我们明白了窦老师的教育理念,也明白了现当代学生的学习应该注意什么,老师应该重点抓什么。
一、提高老师的专业素养
作为一名老师应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提升专业尊严,我们与与那些名师的差别,是少了一份对自己专业的自信,少了独立的思想和专业的尊严。而具有高超专业素养的教师,才能对自己的课堂作出明智的判断与抉择。反观一下自己,我们是否被评职称、写论文所牵制;是否注重扎根实践,潜心读书;是否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是否有了关于教科书以外的见解;是否走出文本与权威的围墙,敢于在“意外”中聆听学生思想拔节的声音。在轰轰烈烈的课改大潮中,我们鼓励教师不仅要拥有突破樊篱的勇气,更要有专业的底气。底气从哪里来?唯有提高自身,真正掌握教育教学的要义;与书籍为伴,获得广泛的人文视野;在实践反思中积淀自己学科的专业知识,并且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方能在教育的土壤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拥有属于自己的专业尊严。
二、课堂要有激情魅力
我感觉作为一名老师上课应该富有激情,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网络上听窦老师的课就是富有激情。窦老师也曾经说过:“没有情感的课堂就像一口枯井,没有激情的女教师就像没有光泽的旧瓷器。”我在想,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课堂是不吸引人的教学,没有情感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窦桂梅老师善于运用激情去唤起学生的情感,并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用心体验,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从窦桂梅老师身上,我们看到的语文课堂是富有诗意的,是激情昂扬的,其他的课也应该是这样。教师要每一个神情都传播着情感,每一个动作都散发着魅力。声情并茂的讲解及其挥洒自如的演绎,给予听课者艺术的享受。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喜欢课堂,学习成绩才会提升。
三、读书—思考—实践
通过阅读《玫瑰与教育》我深刻地体会到读书的重要,作为教师更应做好“读书-思考-实践”。窦老师是一名语文教师,书中写的都是她教学生活中的随笔和感想,从书中我看到了她那淳朴、自然的人格魅力,心中盛满阳光,怀着一颗感恩心为人处事的窦老师。这本书中,窦桂梅并没有讲大道理,也没有罗列出许多原则和规律,而是选择了一个新的视角:从研究教学活动中的“细节”入手,从一些我们常常熟视无睹的“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让读者自己去悟出“规律”。我们青年老师也要养成这种习惯,读书、思考、实践,为教育事业而奋斗。
四、勇于创新
好教师应该具有独特的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名好教师一定会给孩子营造一个有诗意的课堂,使教学成为师生生命发展的载体,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塑造学生完整健全的人格。在这样的课堂里,师生民主平等;知识是师生互动生成的;学生成绩的评价是全方位的、立体的、运动的。 要成为一名好教师还应不断地改革创新,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理念,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结语
通过阅读《玫瑰与教育》一书,我立志做一名好老师,第一要有理想信念。老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责任。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 第二,要有道德情操。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第三,要有扎实学识。老师自古就被称为“智者”。俗话说,前人强不如后人强,家庭如此,国家、民族更是如此。第四,要有仁爱之心。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爱心能够滋润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老师的爱,既包括爱岗位、爱学生,也包括爱一切美好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