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笔构网

2025-10-07读后感

请欣赏《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精选10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1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家在远方。”从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歌,就莫名对词中的远方产生了美好的憧憬。——题记

笔尖沙沙地在纸上跳动,算着一道一道难解的题。太阳的余晖透过窗子照在雪白的墙壁,抬头望向窗外,只觉脖子一阵酸痛,我用手揉着。兴致勃勃地观望着窗外的景物,这才发觉已是黄昏。窗外的一切都被照得金碧辉煌,突然觉得一切都那么可爱。我的目光锁定在一株蒲公英上,忽然一阵风吹来,白色的小伞像一群跳着舞的小精灵,朝远方飞去。我的思绪也随之飞向远方……

许久,思绪被拉回,瞥见书桌上的一本书——《撒哈拉的故事》。书是我喜欢的一位作家三毛写的,其实我一直很困惑,三毛是作家,她在中国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为何偏偏到一个远离亲人,远离繁荣的大沙漠生活。整日吹着大风,天天得为没有足够的淡水发愁……然而当我翻开《撒哈拉的故事》了解到许许多多三毛和她的丈夫荷西的故事后,才明白即使是在荒凉的大沙漠,也可以生活得如此精彩,如此洒脱,不由得为之前的不解而后悔不已。在他们为自己的生计而发愁时,一起去海边捕鱼,然而他们把鱼卖的太便宜,最后饭店吃饭又将所有的钱都花掉了。刚到沙漠,没有房子住,便自己买东西装饰房子,用汽车轮胎当座椅,用破羊皮作沙发垫,把屋子装饰得有声有色,传成一段佳话……

时间奋力地把我从遐想中拽了回来,于是转身回到座位,遨游在一堆数学题中,认真的学习着,但是,目光不禁又向窗外一瞥……

也许我们就像纷飞飘絮的蒲公英,洁白无瑕,将带着希望与梦想飞向那更高更远的天空,找回属于自己心中的一片蔚蓝。——后记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2

放后彻底自由了的我,像是受了什么刺激一样,三毛的书一本一本地下单,一本一本地狼吞虎咽地读下去。因为她的浪漫、真性情和勇敢潇洒,我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爱读书、爱旅行的她——三毛。

我读过很多她的书——例如《雨季不再来》、《流星雨》、《我的宝贝》等很多中,我还是最喜欢她的《撒哈拉的故事》。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洒脱随性,有梦想,执着的三毛。

这本书讲的都是三毛与她的丈夫荷西一起在沙漠中生活时的所见所闻。整本书里的么一个故事,无不充满了浪漫、浓情的异域情调。字里行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沙漠地貌和当地特有的风土人情。

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故事都能显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书中所写的故事并不所有都完全是幸福和温馨的,在沙漠里,有许多苦难需要度过。

在这本书里,我最记忆深刻的一篇文章就是《哑奴》。当地人思想落后而迷信,总是十分骄傲,以自己的利益为重。然,善良者有之,哑奴一家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因为是奴隶,哑奴生来就必须为财主做事,听凭财主任意差遣,为财主赚钱做事。三毛看不惯当地人践踏人权,与善良有礼的哑奴成为好友,常常给予哑奴帮助。正如哑奴用手语所说,“我的身体虽是不自由的,但我的心是自由的。”尽管他有一身本领,他终究脱离不去奴隶的身份。被财主卖走的那天,三毛哭着送给他一条毛毯,眼睁睁看着他被绑在车上运走,渐渐变成天边的一个小黑点。

三毛很向往自由,她不会让自己被束缚在一片狭小的天地,她喜欢我行我素,所以才会有撒哈拉的故事,才会有在她装点下异常美丽的沙漠。摆脱尘世的束缚、只做自己,没有一颗坚定的心和非凡的勇气,是万万不能做到的,纵使做到了,亦很难坚持下去。但三毛做到了,也坚持了了。

从她的身上我开始感受也感悟到了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和热爱。我学会了无论生活中有多大的困难,我也要抱着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人生,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和自由。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3

这本书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内容都是很多的小故事组成的。这本书是我在大学的时候就买的一本书,一直断断续续的看。刚好今年疫情的特殊情况,让我又有了静下心看书的机会。

读完这本书,我就产生了很强烈的要去旅游的欲望。当然,也想去沙漠,撒哈拉是不太可能了,我想去西藏,神秘;我想去内蒙,有大草原;我想去北京,闺蜜在那里工作;我想去厦门,好朋友说鼓浪岛很美;我想去云南,四季如春,风景如画。我真的很想去很多地方,但是没有一个地方是此刻能去得成的。

三毛和丈夫荷西在撒哈拉生活了很多年,条件艰苦,萨哈拉威邻居们也不尽如人意,但她却也能把自己的家打扮成沙漠中的一幅画,一个艺术馆,她也能和邻居们相处融洽,她能开着他们的”白马”横穿撒哈拉,她能从沙漠中,从萨哈拉威身上发现一个又一个故事。这不禁让我觉得一个人的生活态度真的能决定很多事情。要觉得生活是完美的,世界是完美的,我们就能经意或不经意地发现生活中点滴的美,我们的心中才会有活下去和活得更好的期望。我向往的不仅仅仅是撒哈拉那片古老而神秘的沙漠,我向往的还是三毛对生活的那种态度,还有她生活的状态,我觉得她很幸福。

这样更加让我觉得有必要趁着年轻的时候到处去走一走,看一看,尤其是大学仅仅出去玩了三次,在参加工作的半年却没有想到出去,想想自己错过看看这个大千世界最好的机会。我真的想去旅游了,和好朋友一齐,我期望我们能在以后回忆起来的时候记得我们以前走过一样的路,分享过最美丽的风景。

希望疫情快快得到控制,慢慢好起来,回归正常的生活。中国加油!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4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每当我听到三毛作词的《橄榄树》,浓浓的感激之情就氤氲在心头。

三毛十三岁就独自离家去小琉球玩,初中时经常逃学去坟头上读闲书。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三毛践行了这句话,我感激他,教会我这人生的哲理。

三毛十分有爱心。虽然三毛并不是医生,但在撒哈拉威人心里,三毛就是神医。她曾经用阿司匹林治好了一位老人的头疼,用黄豆给姑卡治好了疹子,用指甲油给人补过牙……她的爱心像一颗种子,种在你的心田,种在我的心田,种在大家的心田!

在沙漠里,生活本就很枯燥,荷西又要上班,三毛孤零零一个人在家。但三毛非常富有生活情趣。在《白手成家》一章中,她用汽车的旧外胎,做了一个鸟巢沙发;用不同的汽水瓶,做了许多花瓶;用搬回来的许多棺木箱,做了家具……三毛的心灵手巧也是她生活不枯燥的一个原因。她把家打扮的像城堡,客人们都不愿离去。

三毛家的厨房也很有趣。她把粉条说是高山上的“雨”,把猪肉干说是治嗓子的“润喉片”。有一次,她还把黄瓜片充当笋片给荷西的上司吃呢!为什么三毛的生活情趣那样浓呢?因为三毛的心里有一个花园,带给每个人花香。我感激她,教会了我人生应该追求精神财富。

三毛书中描写的撒哈拉沙漠,我虽然没有去旅行过,但当我读完书后,觉得自己又置身于撒哈拉:我仿佛去过那原始的海滩,见过那身着白袍的撒哈拉威人;见过那汹涌的大海,赏过那傍晚柔和的夕阳。我仿佛身临其境,就在既文明又落后的激情沙漠。我感激她用文字的列车,带我参观了那无法到达的沙漠!

三毛虽已远去,但她却成为了我的朋友!我感激她,让我见识了这么多美好!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5

《撒哈拉的故事》留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三毛和荷西对于艰苦生活的那份乐观与豁达,大漠的孤独与物质的贫瘠反而成了两人快乐的源泉,在这个用金钱衡量幸福感的时代,三毛用自己的故事给我们上了一堂最好的成功学——美好的人生就是爱、自由与经历。

非常欣赏三毛对于生活里那些“坏事”的态度:

面对撒哈拉威邻居们时偷时“抢”的各种骚扰,三毛却把他们称为芳邻,并且写下“感谢这些邻居,我沙漠的日子被他们弄得五光十色,再也不知道寂寞的滋味了”;

为了多赚些钱,两人辛辛苦苦一天打渔卖钱后的收账单,却被三毛不小心放在洗衣机里洗烂了,此时,三毛写到“我坐在浴室门口的石阶上,又哭又笑起来”;

三毛与荷西驾车去大漠深处寻化石,荷西陷入泥浆险些丧命,三毛求救时却又差点被歹人暴,两人拼尽全力终于逃生,在回家的路上,三毛却记录了两人这样的对话:“三毛,还要化石吗?”荷西呻吟似的问着我。“要。”我简短地回答他。“你呢?”我问他。“我更要了。”“什么时候再来?”“明天下午。”

这样的文字一次次打动着我。的确,像三毛那样,换一个角度看待“坏事”,也许就成了“好事”,而我们需要的是则乐观的精神与豁达的态度。现实生活中,我们比起三毛要富足与安逸得多,但似乎“坏事”总是一件挨着一件,“好事”却成了沙漠里的绿洲,苦苦难寻。个中缘由固然纷繁复杂,但至少一点,我们总是畏惧“坏事”,拒绝“坏事”,抱怨“坏事”,却很少用心去体会和思考“坏事”。三毛的故事告诉我们,很多“坏事”和“好事”其实只是相隔一层薄薄的纸,能够捅破它的是我们那颗热爱生活的心。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6

三毛曾说,每当我想你一次,天上就掉落一粒沙,于是这世界上就有了撒哈拉。

有人说,三毛与荷西的爱情有着一种沙漠的味道。炽烈,悲壮,平淡中带着不平凡。三毛的一生是不幸的,所爱之人总是不能在她身边多做停留。但她拥有许多人终其一生也得不到的运气,她遇到了愿意给她自由并一心一意爱她的荷西。

在《撒哈拉的故事》“荒山之夜”一文中,荷西带三毛到沙漠中寻找化石,自己却不小心掉进泥淖里,三毛抢救一夜才让荷西从死亡边缘逃脱,彼时已经天亮。三毛问荷西,还要不要找化石了?虚脱了的荷西说,要!看到这里我无奈却也会心地笑了。不羁的三毛有一个愿意陪她流浪,疯狂的丈夫。虽然三毛说,我从未真正爱过他,爱情也是结婚后才开始的。但这两人的爱情真的羡慕死很多人。多少情侣有着浪迹天涯的梦想却停留在出发点上?三毛一句“我要去撒哈拉”,荷西立即默默收拾行李在西属撒哈拉安顿下来,就这样陪三毛去了。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荷西给三毛最大限度的自由,还说就是要三毛自由,自由的三毛才是自己喜欢的三毛。三毛是匹野马,而荷西给了她一整片草原。

《撒哈拉的故事》除了写三毛与荷西的爱情,也记录了三毛感受到的撒哈拉。封闭的撒哈拉,电不常有,电视常年无法打开,许多住民甚至从未见过镜子,照相机这些现代文明的产物;平淡到令人抓狂的撒哈拉,没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观景象,只有枯燥的生活;落后的撒哈拉,奴隶制度依然存在,法律名存实亡,教父竟是第一次给人主持婚礼;动乱的撒哈拉,有战争,有死亡。《撒哈拉的故事》向世人揭示了撒哈拉不为人知的一面。

《撒哈拉的故事》里,有一个风一样自由不羁,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女子,有一个知己般的男人,有一片遥远的地区,以及许许多多个或温暖或有趣或悲伤的故事……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7

你不可以扭转任何事,但是却可以尝试改变思维方式!

听三毛讲述撒哈拉的故事,说来如果不是像三毛一样有趣愿意感受生活点滴的人话,沙漠的生活想必多少是寂寥难过的!

最佩服于她对待感情的洒脱干脆,用心对待但不过分留恋;最欣赏于她的自由勇敢,心之所向便身之所向;最感动于她的善良真诚,打开的房门摇下的车窗流下的眼泪流淌的愤怒!我喜欢她,就像我会喜欢阳光流水天空一样自然!

可能心里多少是很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像她一样自由真实的人的,但是话说起来总是很容易,做起来就总是很难,生活的条条框框,恐恐惧惧,多多少少会让我收起自己的天性,当然我或许连自己的天性到底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她是一个明白生活是属于自己的人,我在努力找寻自己期待的生活!

不知道还用什么来具体形容自己阅读感受,我站着风吹着鸟叫着,不闭睁眼,阳光正好不烈,大概是这样的感觉吧!

最喜欢她的这段话,以此提醒自己生活无处不在的感动与喜悦:

“我在这条路上遇到的人和事,就跟每一个在街上走着的人举目所见的一样普通,说起来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也不值得记载下来,但是,佛说——“修百世才能同舟,修千世才能共枕”——那一只只与我握过的手,那一朵朵与我交换过的粲然微笑,那一句句平淡的对话,我如何能够像风吹拂过衣裙似的,把这些人淡淡地吹散,漠然地忘记?

每一粒沙地里的石子,我尚且知道珍爱它,每一次日出和日落,我都舍不得忘怀,更何况,这一张张活生生的脸孔,我又如何能在回忆里抹去他们!”。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8

第一次读三毛的书,后悔没有早点翻她的书来看。一开始看三毛的文字就觉得这个女子真可爱,把粉丝比作山上的雨。捉弄荷西不懂中文。结婚时随便扣一顶帽子,竟然用香菜插在帽子上当装饰,哈哈哈,果然随性。和荷西傍晚时分去百公里外捡化石,荷西不慎掉入沼泽,越陷越深,你焦急担心之际迫切想找人求助,结果没想到出现的三个人竟是流氓,你急中生智摆脱了流氓并凭一己之力救出了你心爱的荷西,当时看得我心一直悬着,直到你救出荷西,真心被你的冷静与智慧折服。当初你来到你神往的撒哈拉沙漠,并不像你理想中的那样浪漫,你失望过,可是你又立马收拾好心情,把破败不堪的房子装饰成了文艺者的天堂。你对你的邻居又爱又恨,但你每次还是会一如既往的帮助她们,善良如你。你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让你发现了沙漠里原来还有泉可以洗澡,洗身体外面的泉在一间一间的屋子里,洗身体里面的泉在悬崖边。你和荷西一起当素人渔夫。你为哑奴鸣不平,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他。我开始以为哑奴是可怜的痛苦的,生活中没有一点快乐可言,后来我才发现我错了,哑奴说“我的肉体虽然不是自由的,但是我的精神是自由的”,哑奴还有一个虽然极度穷困但幸福有爱的家,爱给人力量与希望。

读到后面才知道,三毛以前的个性有点敏感孤僻,如果不是她说,我没有了解过会是这样。但读前面的故事却完全是一位有趣随性、热爱生活、善良、勇敢智慧的女子。我想,应该是她后来的人生阅历改变了她,让她成为撒哈拉的传奇吧。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9

《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的作品,三毛原名陈平,旅行和读书是她生命中的两颗一级星,最快乐与最疼痛都夹杂在其中,这本书写的就是她去撒哈拉生活的经历。当她看到撒哈拉沙漠的照片时,她一眼便爱上了这里,她看到的是沙漠里安静、简单、朴素的生活,她对于大城市里的灯红酒绿甚至感到厌恶。

三毛的先生是个外国人,他得知三毛想到撒哈拉生活时便二话不说提前申请一个工作到撒哈拉沙漠里,安顿好等三毛来,三毛被荷西这种精神打动了,在沙漠里和荷西结了婚。

三毛是个热心肠的人,她十分乐于助人。她并不是医生,她却靠着自己的小药箱,给这里的妇女看一些小病,而妇女不去医院的原因竟是医生是男的,她们不愿给医生看放下面纱的自己,所以她们从不去医院看病,这可以看出大漠妇女的思想是多么愚昧。三毛初来沙漠的雄心之一就是用她的相机拍下极荒僻地区游牧民的生活情态,为了实现这一雄心,她便坐送水车进入真正的大漠,她对大漠里的居民有说不出的喜爱。当送水车刚一停稳,她便扛着自己的相机给当地的孩子们的拍照,她的这一举动吓坏了当地的中年男人,他对三毛说"你收了他们的灵魂,他们快死了。"他们认为把照片记录下来就是把孩子们的灵魂收起来,他们追着三毛打,直到三毛把空白的胶片给他们看,他们才放心散了去。这写出了荒漠原住民对科学是多么的无知。

《撒哈拉的故事》这本书,让我对自己当下的生活感到满足,启示我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美好生活,书中所描述的生活的贫穷、科学的无知和思想的愚昧,使我感到我能在舒适明朗的教室里享受教育,以得到思想的升华是如此的幸福。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篇10

看完这本书,我就产生了很强烈的要去旅游的欲望。当然,也想去沙漠,撒哈拉是不太可能了,我想去西藏,因为它神秘;我想去内蒙,因为有大草原,因为有高超在;我想去北京,因为去内蒙要路过的嘛,因为表弟在那里读书,有导游了额;我想去厦门,因为都说鼓浪岛很美;我想去云南,因为四季如春,风景如画。看来我真的很想去很多地方,但是没有一个地方是现在能去得成的。

三毛和丈夫荷西就这样在撒哈拉生活了很多年,条件艰苦,萨哈拉威邻居们也不尽如人意,但她却也能把自己的家打扮成沙漠中的一幅画,一个艺术馆,她也能和邻居们相处融洽,她能开着他们的“白马”横穿撒哈拉,她能从沙漠中,从萨哈拉威身上发现一个又一个故事。这不禁让我觉得一个人的生活态度真的能决定很多事情。要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世界是美好的,我们就能经意或不经意地发现生活中点滴的美,我们的心中才会有活下去和活得更好的希望。我向往的不仅仅是撒哈拉那片古老而神秘的沙漠,我向往的还是三毛对生活的那种态度,还有她生活的状态,我觉得她很幸福。

这样更加让我觉得有必要趁着年轻的时候到处去走一走,看一看,尤其是大学这剩下来的两年,我不能到两年后的今天发现自己一事无成,不想自己错过看看这个大千世界最好的机会。我是真的想去旅游了,和朋友一起,可以是伟春,可以是晓群,可以是妞,可以是宁姐,可以是还有很多人,我希望我们能在以后回忆起来的时候记得我们曾经走过一样的路,分享过最美丽的风景。我想象着我们背着旅行包站在广袤的大地,镜头拉得很高很远,这样的我们就显得很渺小,我想象着这样的画面;我想象着我们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中间,感受着真实的“风吹草低见牛羊”,我想象着我们登长城那种痛苦却也畅快淋漓的样子,我继续想象,想象异域风情,想象海阔天高。

记起来要把自己拉回现实。为了这些梦啊想的,我还是奋斗去吧!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