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1
夏日傍晚的凉风吹过我的身体,不远处的草丛随风摇摆,不时传出几声悦耳的鸟鸣,让人感觉很舒畅,看完了全书,一股暖流在心头涌动。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给我的启发是:你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只有你能证明自己。
这本书评分非常高,是作者的自传体小说,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让人的情绪跟随作者的视角而波动,时而紧张,时而欢快,读到作者终于靠着几个月的自学上了大学的时候,真是让人高兴,读到她被暴力倾向的哥哥欺负的时候,让人觉得异常的压抑,尤其是家里还有一个强势的患有躁郁症的父亲,和一个外表强悍持家有道却内心懦弱的母亲,想要突破屏障是多么的不容易。
一个17岁之前都在废料场帮忙的女孩,家里兄妹众多,被人当做小帮工,在险象环生的现场经历了数次生死考验,为了摆脱可以想象的到的命运,她决心改变。在她坚强的意志力驱动和前辈的帮助下,她终于顺利通过了大学入学考试,接着因为想法独特被保送剑桥,接着读了哈佛,最终博士毕业,实现了奇迹般的人生逆袭,这期间,她一直想要做真正的自己,一直跟原生家庭进行抗争,却让自己陷入了愈发艰难的境地,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一直想回到家乡去追忆往事的美好,可童年那个少女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2
好的书籍往往能够在读完之后带给读者很多思考与感悟,而这本书告诉我人应该终生保持学习,虽然以前常听到终生学习的重要性,但还是要自己真真实实地领悟之后才会去践行。这本书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和看法,它不仅是讲的知识教育的重要性,也让我看到家庭教育、自我学习的重要性。
我在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久久不能平静,作者本人的经历与自身的成长都是我非常敬佩的,所以分享关于这本书中家庭教育和知识教育的内容给大家。
作者塔拉是从小对世界的认知都源自父亲,父亲说医院是邪恶的,生病不应该看医生;上学是愚蠢的荒谬的、背叛家族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他们家都相信着父亲,以至于全家在大雪淤积的晚上回家连出两次车祸,妈妈得了偏头痛,作者本人脊椎错位,所有人都没有去医院,等待自然痊愈,然而奇迹并没发生;她的哥哥帮父亲工作从车上摔下没及时治疗演变成狂躁症;还有好多好多我们不能理解的事情发生在她的身边。塔拉怀疑过父亲行为的正确性,但她缺乏认知,依然选择支持。直到她上了大学,她才发现她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她开始质疑,开始接收更多的知识,她发现她的爸爸有双向情感障碍,也发现过去的自己多么无知,于是开始有自己的思想和思考,才开始学会改变。
塔拉的改变让我看到知识教育的重要性,如果塔拉没有选择上学,她也不会有后来新的生活。当你拥有更多知识的时候,你会明辨是非,会有自己的很多思考和想法,也许这也是教育最重要的原因。所以当我成为一名教师的时候,我感到身上责任的重大,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愿意成为为学生传递知识的那座桥梁。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3
看完《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震惊,这么离奇的故事竟是真实发生的。
想到传播学中的“拟态环境”,我突然就理解了。
患有躁郁症的父亲,在被迫害妄想症的驱使下,给年幼的塔拉以及家人构建了一个“拟态环境”:学校和医院都是邪恶的地方,绝不能踏足;要至死不渝地相信上帝,因为相信上帝所以可以肆无忌惮地拿生命冒险;世界末日终会到来,要不留余力地囤积粮食汽油等以自救。
塔拉一直受到哥哥的暴力伤害,同样受到伤害的姐姐拒绝作证,父母一味偏袒,颠倒黑白,反而给塔拉冠以“邪恶之物”一名。已经受到高等教育,即将获得博士学位的塔拉,被家人抛弃后,在自我怀疑、长期恐慌中几乎崩溃。
幸而她以强大的意志力去争取了教育。
最终,十年的教育战胜了十七年的家庭影响,塔拉终于走出了心里的大山,飞往自由的天空。
突然觉得,每个童年,其实都是父母建造的“拟态环境”。可能有的鸟儿,至死都未能冲破这片真空。
其实还有些别的乱七八糟的感想:
1、不只是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强,美国人也一样,再怎么痛苦不堪的家庭,也是一样无法割舍。
2、人的生命很顽强,人的自愈能力很强大。颅内出血,烧到露出内脏,也可以自愈。
3、人被逼到绝境,激发的潜能超乎人的想象,自学高数是可能的,自学考进常青藤也是可能的。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4
作者描述了她的成长经历,其父亲将医院、学校视为政府的阴谋,这也是塔拉和其兄弟姐妹未在学校接受教育以及生病也从不去医院的原因,父亲的偏执,哥哥肖恩的"可怕",母亲的动摇都能深刻体会到塔拉所处的环境。其父亲所具有的“信仰”对他们子女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偏执、恐惧、驯化、教导...
这本书越往下看越有让人看下去的欲望。
凌驾于信仰之外的“控制”
“囚禁”在父亲眼中的世界
自我解脱与妥协中的挣扎
挽回与不确定当中的坚定
杨百翰、剑桥、哈佛
我感受着作者感受的一切
书中并未完全呈现出塔拉求学过程中的艰辛与挫折,但我完全能够想象她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内心的纠结。
难以想象她自我斗争的过程,况且是站在家人的"对立面",她很了不起。
它让我看到了可能性,尤其是对于现在的我而言,是反思自我的一种警醒与希望。
我一直坚信家庭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最为重要,即使是老师,也不及父母教育的重要。很庆幸我拥有一位辛劳又疼爱我的父亲,严厉又开朗的母亲,温柔又坚定的姐姐来陪伴我成长。
在面临任何问题与困难的时候,我都深知我背后永远有他们,她们永远最爱我。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而我也应该坚定而勇敢的去寻求自己。摒弃自怨自哀。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无论是开心抑或悲伤、成功抑或失败,都应向前看。
虽然现在的自己
好像真的很差劲呢!
确实很差劲!
但是还没到深渊的地步,再往回拽一拽,还有回旋的余地。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5
我们要背叛多少曾经,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看了她的故事,比尔·盖茨说:“这是一个惊人的故事,我在阅读她极端的童年故事时,也开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这本书每个人都会喜欢,它甚至比你听说的还要好!”
离奇,边缘,十七岁前她从未上学
在美国的山区,有这样一个家庭:孩子们在家中出生,没有出生证明。一对父母、七个孩子,生病、受伤从不就医。但令这个家最与众不同的是这个事实:孩子们不去上学。
这就是塔拉的家庭。父亲经营一座垃圾废料场,母亲是草药师兼助产士。从小她就在父亲的废料场帮忙干活,或是跟随母亲制作酊剂和精油。他们与世隔绝,相信世界末日终将到来,每天都在囤积物资,做生存准备。
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这是我们多数人遵循的成长轨迹。但塔拉的成长经历颇为离奇,童年只有废铜烂铁、桃子罐头。没有读书声,更没有大学的影子。她一度笃信自己的未来就是早早结婚生子,继承母亲的工作去替人接生孩子。
她的人生曾经不由她选择,一切仅因父亲的奇怪信念:学校是洗脑,送子女上学便是将他们交给恶魔。父亲偏执狂热,母亲顺从隐忍,这个家庭渐渐偏离主流太远,灾难如影随形。一家人伤痕累累,瘀青、擦伤、车祸、坠落、脑震荡、腿着火、头开花,但他们仅靠母亲收效甚微的草药治疗,将体会苦难视为一种赐福。令人难以想象,这一切戏剧性事件就在我们的现代社会真实地上演。
觉醒,逃离,教育打开新世界
随着塔拉步入青春期,父辈主张的不容置疑的声音开始在她心中动摇。父亲不顾她的安危,一次次将她推向咆哮着的几乎要将人脑袋咬下来的轧钢剪刀;一个哥哥屡屡出现暴力倾向,把她的头按进马桶,掐住她的脖子叫她妓女;母亲无视她所受的委屈而选择沉默。家的形象变了。家庭所谓的忠诚信条,成了围困她的牢笼。
她的另一个哥哥通过自学离家上了大学,为她播下一颗好奇的种子:废料场沉闷而危险,家之外是否有一个可以救赎她的不同的世界?当她拆下散热器上的铜,将第五百块钢扔进分类箱时,属于她自己的声音渐渐苏醒:离开家,去上学。
那时她只有十六岁,在替父亲工作的间歇偷偷自学,准备大学入学考试。几个月的努力之后,她收获了一个奇迹:大学入学通知书。十七岁,她才第一次走进真正的课堂。大学是全然陌生的世界。她不知道论文为何物,不明白教科书是用来读的,错认欧洲是一个国家,甚至不认识“大屠杀”这个词,以为犹太人被杀害不过五六个人的规模:
“我不认识这个单词,”我说,“请问它是什么意思?”教授抿紧了嘴唇。“谢谢你提了那样一个问题。”说完,他接着讲课。这节课剩下的时间我几乎一动不敢动。我盯着鞋子,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每当我抬起头,总会有人盯着我,好像我是个怪胎。我当然是个怪胎,我清楚这一点,但我不明白他们是怎么知道的。
她生活中处处感觉自己格格不入,起初没有朋友,与室友相处艰难。她不明白同居一个屋檐下需要承担家务、如厕后要洗手这样简单的道理,因为她就是被那样教育长大的:洁净是虚伪,污垢才是诚实。尽管她身在大学,部分的她仍未走出大山,仍未找到摆脱父母教诲的所谓真理、开始全新生活的勇气。
她被自己从前的生活和新生活割裂成两个人:一个被家庭紧紧捆绑,不舍离去;另一个想要展翅高飞,追逐自我。摆脱无知是一条艰辛的路,塔拉凭借毅力和信念,从不及格生成为全优生。她获得去剑桥大学交换的机会,继而在那里攻读硕士,又成为哈佛大学访学者,最后获得了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愈见光明,她一步一步重塑自己的人生,然而代价是被视为家庭的背叛者,与父母决裂。分离之痛让她一度发疯,整夜梦魇尖叫,光着脚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梦游狂奔。
获得,失去,努力找寻回家的路
尽管塔拉的经历具有独特性,但她的故事所映射的问题却是普遍的:教育究竟意味着什么?一个女孩该如何追逐自我?自我意愿与家庭责任之间要怎样平衡?
通过写下自己的故事,塔拉找到了一种答案。教育意味着自我创造,令她鼓起勇气去打开生命的无限可能,去接受不同的声音。她曾活在父亲确凿的规训之下,是主动寻求教育让她发现了真正的自己。接受教育,世界不再非黑即白,而是色彩斑斓。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这个故事会让你改变对“教育”的传统看法,重新感激接受教育的每一次尝试。但这绝不是“风雨剑桥路”,也不是一个女孩的成功修炼手册。
面对自己取得的成就,塔拉在书中也只是轻描淡写。她说自己不想成为励志美国梦的化身。教育改变了她的人生,但也在她和家人之间划出难以修复的深深裂痕。她已不是当初那个被父亲养大的孩子,但父亲依然是那个养育了她的父亲。
家庭终究是我们心中一块难以厘清是非对错的所在,有时它给你温暖,有时它令你刺痛。尽管观念不同,立场相左,爱却始终存在,无法割舍。塔拉在奥普拉的节目上说:
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仍然选择和他说再见;你可以想念一个人,但仍然庆幸他不在你的生命中。
但获得的和失去的同等重要,她感激这个教育打开的新世界,却也还在努力寻找一条回家的路。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塔拉真实的人生故事被写在《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Educated)中,这也是她的处女作。
2019年,这本书创下出版界奇迹,上市第一周便登顶《纽约时报》畅销榜,至今85周仍然持续高居榜单前列。全球37种语言译本,读者口口相传,甚至中文版尚未出版,英文原版就已在豆瓣拥有9.0的高分。
塔拉生于1986年,不是距离我们遥远的人物,写下这本书的时候,她只有一个头衔:剑桥大学博士。因出版此书,2019年她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她将自己的成长和求学经历汇成这一部独一无二的回忆录。
为何一个无名女孩的回忆录,可以博得如此之多的关注,成为年度之书?
因为那些荒诞的轶事,那些闪耀的标签,从来不能真正打动我们。触动我们的恰恰是平凡却又复杂的真实。我们一直在寻找作者这样非凡的勇气,不妥协、不放弃爱,无论在怎样的境遇中,都执着坚定地做自己。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6
1.原生家庭里,藏着人生的宿命。知乎上有这样一个话题:原生家庭很糟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评价区中,有人还在上大学,却因原生家庭患上抑郁症,多次自杀未遂;有人明明有些体面的工作,却因原生家庭债台高筑,无时无刻都在崩溃;有人整洁英俊、聪明平稳,却因原生家庭谨慎自卑,觉得自己是个失败的人。美国著名的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曾说:
“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很可能影响他的一生。”哪怕你不愿意承认,每个人最终的宿命,逃不开原生家庭。可原生家庭虽然是你的来路,却不是最终归途。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但是可以决定自己的人生到底该怎么活。只要你愿意,原生家庭欠你的,统统都能靠自己赢回来。
2.教育永远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
作者塔拉在接受采访时曾如此说到:“教育给我新世界,给我生命的无限可能。”读书,永远普通人逆袭最容易的一条路。当你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见识也就越来越广,你就会拥有全新的视角和自信心,获得新生的力量。哪怕将来跌落繁琐,经常读书的人,面对同样的逆境,也能有不一样的心境,面对同样糟糕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将来。
3.真正的强大不是原谅别人,而是放过自己想起马东曾跟蔡康永讨论“原谅”的话题。马东说:“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终究会原谅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蔡康永觉得不是这样,在他看来,那不是原谅,那是“算了。”因为原谅是放过别人,而算了是放过自己。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7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的作者是塔拉·韦斯特弗,这是一部关于她的真实写照故事。
塔拉出生于一个极端扭曲的原生家庭。父亲偏执又愚昧,不允许她上学,母亲唯唯诺诺,毫无主见。六个哥哥和姐姐,其中有一个暴力倾向,动不动就对她拳打脚踢。加上生长在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塔拉的童年是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的,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
17岁之前,她从未踏进教室半步,每天除了养猪喂牛,就是在垃圾场帮父亲分类那些破铜烂铁,之后“像野人一样在山上游荡”。可就是这样一个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贫苦女孩,后来却成为剑桥大学的博士,还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改变她的,正是阅读。看到哥哥通过读书逃离大山,奔向大学和更好人生。塔拉受到影响,也开始读书,她立誓摆脱困苦闭塞的生活。凭借日复一日泡在书籍里的积累,她不仅获得了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来还成为了美国著名的作家。
靠阅读振翅飞出大山,走出极端家庭,完成自我救赎后,塔拉万分感慨地说:“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那是读书给我的新世界。”
赫尔岑说过:“书籍是最有耐心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刻,它都不会抛弃你。”
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帮你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拖入泥潭时,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让你拥有治愈生活困苦的勇气和底气,推动你向更好的人生靠近。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篇8
“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仍然选择和他说再见。你可以每天都想念一个人,但仍然庆幸他不在你的生命中”。这句话我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才读懂了它的意思,前一句是塔拉对她的家庭的态度,后面一句也是她对家庭的态度。
面对摩门宗教的束缚和父亲分裂的精神态度,在这种双重压迫的环境之下,她没有被家庭的氛围同化,在众多亲人和朋友的帮助之下,她克服了重重的难关,坚持自己的思想和理念,获得了剑桥和哈佛的双学位,被大家所熟知。
我不是作者,不是当事人,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无法去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无法和她感同身受。但读过她的遭遇之后,你会获得一种极大的力量,去坚持自己态度和看法的力量。很多人或许都没有她那样痛苦不堪的经历,但是很多人依然没有成功。但作者是经历了磨难之后仍然获得了美好的人生,不是我们要去经历苦不堪言的磨难,正是我们没有经历过这些磨难,我们更应该取得成功。所以这本书极大的鼓舞了我们,给了我们面对苦难的勇气,给了我们去追求快乐美好的人生的方向,给了我们不向生活和命运屈服的决心。
刚出生的小孩子什么也不知道,以为这个世界只有他的父母和眼睛所看到的一块地方,慢慢的长大了,才发现世界上有许许多多自己不知道东西。在塔拉没有去上大学之前,她所知道的东西只有她父母告诉过她的。读书之后,她才发现原来很多东西她以前都不知道,她不断的学习进步成长,谁不喜欢努力的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