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成才的秘密读后感

笔构网

2025-10-08读后感

请欣赏让孩子成才的秘密读后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让孩子成才的秘密读后感 篇1

一、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著名心理学家潘菽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爱好,激发他的兴趣,科学开发他的智商和情商。儿童具有纯真、好动、好奇的年龄特点,他们思维幼稚,想象力丰富,经常有千奇百怪的问题。儿童的学习特点属于感性驱动型,由兴趣主导,习惯机械记忆。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特点,顺势利导,保护童心。我家文文喜欢画画、拼字块,经常在墙上、桌子上、地上乱画乱拼一气。妻子每每见状,总想批评他,但常常被我劝阻。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呢?心理学家说过,游戏是儿童最好的学习方式。做游戏让儿童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进而启发他们的思维,开启他们的心智。游戏能让孩子找到成就感和自豪感,进而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二、促成孩子的习惯与礼仪素养的形成。

首先谈习惯。习惯是个体固有的行为方式,具有极强的自觉性。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让人受益终生。上中学时,老师就告诫我们:“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孩提时的教育,是人生的启蒙。这时期形成的人格和品行影响人的一生。作为父母,我们应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亲力亲为,做孩子的榜样。从文文出生那一天起,我就戒烟戒酒戒赌,为的是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认知。孩子会无意识地模仿父母的行为,所以父母要注重自己的形象,给孩子树立一面正确的镜子!

再谈礼仪。中国是礼仪之邦,人际交往强调礼尚往来、大度谦恭、落落大方、举止优雅、说话礼貌。我们应该教育孩子从小学会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团结同学,对人说话要和气,遇事要谦让。在家庭生活中,我和妻子要求文文讲礼貌,特别要尊重长辈,而且要求他学会文明用语,如:谢谢、你好、再见、认识你很高兴、对不起、没关系等等。寒假带孩子回老家过春节,亲戚们都夸文文懂事,夸我们教育有方。

三、课外课内两手抓。

教育不能单纯依赖某一方,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和配合。但目前,家庭教育是中国教育的薄弱环节。只有强化家庭教育,克服学校教育的短腿,才能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家长和孩子的及时沟通,可以反馈孩子的学习成果,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我家文文每天放学回来,我和老婆会做些询问,例如:“今天跟老师学了什么新知识”、“学校里发生什么好玩的事”、“今天做了什么游戏”、“老师有没有教儿歌”、“结识了哪个新伙伴”等等。儿子会很高兴地把学校里发生的有趣的事告诉我们,什么儿歌啦、晨操啦、画画啦、拼图啦,一一道出。有表演的部分,他还会即兴表演。如果发现孩子有不会的地方,我们会及时反馈给老师。除了电话和短信联系外,我们也与老师保持网络交流。总之,家长与教师保持动态交流,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工作大有裨益。

四、学会和孩子做朋友。

父母希望了解孩子,孩子也渴望走进父母,但代沟的存在,以及教育方式的局限,常常影响到亲子关系的和谐。教育专家呼吁:民主的教育是最佳的教育方式。家长要打破传统思想的框框,尊重孩子的人格和选择的意愿,多聆听他们的想法,知道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学会放手,让孩子建立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这样有利于孩子价值观的形成。而要真正和孩子做朋友,就要走进他们的生活。以游戏为例,如果父母参与其中,而不是扮演评委和教练的角色,会更有利于让孩子信任家长,把家长看成真诚的朋友!

父母是人生的启蒙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才的一半。每一个现代父母,都要更新学习观念,了解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成果。做一个懂理论的“专家型”父母,可以减少家庭教育的盲目性和无效性。在孩子的成长途中,家长是点亮火把的人,他们的人格示范犹如撒进孩子心灵的火种。水滴石穿、绳锯木断,量变产生质变。家庭教育虽复杂繁琐,但只要家长们多观察,勤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能和孩子一起进步成长!

让孩子成才的秘密读后感 篇2

都说孩子心灵是一张白纸,一百个孩子就是一百张白纸,怎样让孩子的内心世界更丰富多彩,更五彩斑斓,我认为,作为幼儿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才能更好的伴随幼儿共同成长。

自然赋予我们一张嘴,两只耳朵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倾听就像海绵一样,吸取别人的经验与教训,让自己少走弯路,幼儿也一样学会倾听老师讲述的故事和规则,才能更好的学习生活中自然发展的我们想要得到的结果,让幼儿学会倾听的同时,我们首先要学会倾听孩子的讲述,无论他说的是对的还是错的,我们都不要打断她,更不要急于给孩子肯定和否定,因为孩子想象和现实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要认为孩子说的话有些事谎话,我们要在倾听的同时多鼓励孩子想说,敢说,愿意说,才能培养孩子更好的培养幼儿倾听与表达的能力。

倾听是人类的本能,通过倾听来接受外界的信息,通过倾听来了解这个世界,幼儿就是在倾听中渐渐地成长起来的,幼儿喜欢表达,是因为他学会了倾听,通过倾听知道自己想表达什么,怎样去表达,表达后很想得到老师及家人的鼓励和表扬,所以,幼儿是在倾听中慢慢成长起来的。

没有学会倾听的教师,就没有学会倾听的幼儿;哪个教师里不会倾听的幼儿就一定又不会倾听的老师。要想让幼儿学会倾听,教师首先要懂得倾听幼儿。

用眼去看孩子的世界,用心去听孩子的世界。走进孩子的世界和他们共同生活,共同游戏,做他们的好朋友。

我上识字课《小金鱼》时,当我问到:“宝贝们想一想什么会在水里游时,我的话没说完一个小朋友说:“老师,我知道是鲨鱼在水里游。”他话音未落,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向我说到:“小鱼在水里游”,“鸭子在水里游”,“乌龟在水里游”……孩子们一声高过一声,我不得不停下课,听他们吵吵嚷嚷地表白。几分钟过去了,他们才渐渐停下来,我问几名幼儿:“你们听清楚别的小朋友说的话吗?”,“他们是不是回答老师的问话?”他们都说没听清楚,没回答老师的问题。于是,我就不失时机地讲了当说话时要认真倾听,听清楚讲的是什么内容,同时还表扬了注意倾听讲的幼儿,通过这一课,更说明了培养幼儿倾听习惯的重要性。慢慢地,不管是课上,还是日常交往中,只要幼儿能认真听对方讲话,理解了别人讲话的内容,不打断别的谈话,不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耐心地听完,听懂对方的话,我就把一朵小红花奖给他,让他们在教师的鼓励中养成倾听的好习惯。

幼儿学会倾听家长也起着很重要的因素,首先,有趣倾听的习惯,这表现为对别人的语音或谈话的内容感兴趣,对和别人交谈感兴趣,并且在双方交谈时对对方的讲话感兴趣,对爸爸、妈妈和老师讲的故事感兴趣,对儿童电视节目感兴趣,对外语或其他的方言感兴趣。当您的孩子能够安静、全神贯注地倾听一段谈话、一个故事和一个电视节目中的对话的时候,您的孩子就养成了有趣倾听的习惯。

其次,耐心倾听的习惯,倾听别人的谈话需要耐心,需要克服其他因素的干扰,尤其要求孩子能够做到自我控制。然而,幼小的孩子一般不喜欢成人之间的谈话,因此父母不要苛求孩子安安静静地倾听成人们的谈话内容。要想养成孩子耐心倾听的习惯,父母应该在与孩子交谈的时候,逐步加以引导。如要求孩子复述一个爸爸、妈妈讲给他(她)的故事,这样孩子首先必须耐心地倾听。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父母应该要求他们做到不打断别人的讲话,这也是做到耐心倾听的一个方面。有效倾听的习惯在听的时候,年幼的孩子往往注意那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对于他们不感兴趣的内容,即使非常重要,他们也不能记住。这就提醒父母有效倾听的习惯是需要有意识地培养的。有效的倾听包含掌握有效的倾听方法,在听的过程中随时对交谈的内容进行思考、理解、比较、辨别。只有做到有效地倾听,孩子才能领会语言背后隐含的深层含义,才能听出弦外之音,才能记住别人谈话的重要内容。

最后,积极倾听的习惯,这是在态度方面的要求,即使是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也要求能够积极投入、全神贯注的倾听。对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培养他们积极倾听的习惯,要求他们在倾听的时候积极思考,随时带着一定的目的、任务去倾听,随时准备发现对方谈话中的错误之处,随时采取策略记住谈话中的关键内容。

让幼儿学会做个文明的听众,引导幼儿认真倾听他人讲述故事或观看表演,使幼儿知道别人讲述时不随便插嘴,要做个礼貌的孩子;将倾听习惯渗透到游戏中,使孩子们在游戏中形成稳定的自觉性行为;良好的倾听习惯不是一促而成的,它是一个慢慢培养、模仿、强化的过程,因此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做有心人,把握教育活动中的时机,不断培养、强化倾听习惯的形成,做孩子的好朋友,每天与孩子亲切交流,培养师生间亲密的情感,让幼儿感受老师慈母般的关爱,消除幼儿对老师的陌生感;组织新颖有趣的教学活动,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每当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给他们送去一句鼓励的话语,投去一束赞许的目光等方面来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所以,孩子们良好的倾听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配合持之以恒的训练和教育,为孩子今后的成长学习奠定基础。

让孩子成才的秘密读后感 篇3

如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又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都是把最好吃的,最好玩的,最好用的给孩子准备充足,孩子想要什么,有时还会无条件地满足。有部分家长认为自己拼命工作,努力赚钱就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只要别人家孩子有的东西,我家孩子也要有。如是只顾忙事业、赚钱,没时间陪孩子、关心孩子的成长,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却没有去深刻长远的思考。

亲爱的家长和老师们,请您听听孩子们的心声,看看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和老师的关爱,需要父母、老师、小伙伴的陪伴,陪他唱,陪他跳,陪他说,陪他玩,陪他走进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只有这样,孩子的身心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下面请家长和老师们一起来倾听孩子们的心声:这是我上的一节谈话课上的记录,谈话的主题是:快乐是什么?

我先出示一张笑脸谱,让孩子说出脸谱表情(笑脸),然后出示一张哭脸谱,让孩子说出脸谱表情(哭脸)。我问孩子:“你们是喜欢笑脸,还是喜欢哭脸?”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笑脸。”如是我又问:“那你们你什么时候会笑?”(开心时、玩游戏时),“什么时候会哭?”(伤心、难过时)。最后我请小朋友们说说自己觉得最快乐的事是什么?

其中有6个小朋友说:快乐是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公园玩很多、很多好玩的玩具,有6个小朋友说:快乐是和小朋友们一起玩(玩滑滑梯,玩玩具,捉迷藏)。有4个小朋友说:快乐是和爸爸妈妈一起看小人书。有3个小朋友说:快乐是妈妈带我去溜冰。有2个小朋友说:快乐是天天晚上妈妈给我讲故事,和我“疯”,妈妈讲的故事最好好听。有2个小朋友说:快乐是老师夸我好能干的时候。有2个小朋友说:快乐是星期五我得了小红花。有2个小朋友说:快乐是和小朋友一起去春游。有2个小朋友说:快乐是唱歌跳舞。还有11个小朋友因为表达不准确,没入主题。

从上面的“快乐”谈话结果中我们不难看出,答案最多的“快乐”是和爸妈在一起玩。其次的“快乐”是和小朋友一起玩,再次的“快乐”是与老师有关的。我们的家长和老师们要多听听孩子的心声,听听孩子到底想要什么,要给孩子创造快乐的环境和机会,多与孩子交流、互动,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做孩子的热心听众,对孩子的讲述及时给予肯定与配合。让孩子想说、敢说,给孩子自信表达的机会,做孩子的朋友,与孩子共同成长。

最后我想用我创作的儿歌《我想有个温暖的家》的最后两段儿歌内容来结束此文: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想有个温暖的家,不需要巧克力和洋娃娃,只要你们一起陪我过家家。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想有个幸福的家,不需要新衣服和新鞋袜,只要你们一起给我讲童话。

让孩子成才的秘密读后感 篇4

只要读一下中国现代文学史,你就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些著名文学家的启蒙老师,往往就是他们的母亲。郭沫若就说过:“我母亲事实上是我真正的蒙师,她在我未发蒙以前,就教我背诵了好些唐宋人的诗词了。”茅盾也说过:“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老舍曾说过:“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

母亲,一个伟大而神圣的名词。母亲们不但肩负了繁衍人类生命的使命,而且把握着提高人类素质的使命。一个民族,素质的高低与母亲们素质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提高母亲的素质理应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话题。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人们可以对教师、对社会这些环节,提出严格的选择、控制、监督和要求,而对最不应忽视的家庭教育这一道工序,却一直没有提出过要求或规范。孩子无法选择自己的母亲,社会也不能要求什么人需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做母亲。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重保轻教、重智轻德等片面教育导向,教育行为表现出过分保护、过度干涉、过高期望。家长们不遗余力地开发孩子的智力,购买大量教辅材料,聘请家教,送孩子上各类学习班,把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中。但家长们看中的只是孩子的学习成绩,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期望一旦成为孩子的精神负担,就会压垮孩子们还不结实的肩膀,势必造成孩子们独立人格的丧失、主体意识的泯灭、自由思维的禁锢、开拓功能的消亡。

一位美国学者曾评价说:“中国父母在表示对孩子的爱意时,往往不关心他们想些什么,却更关心他们的吃。”也许中国父母没有意识到,在他们把孩子养成"小胖子"的同时,孩子的心灵却是一片荒芜。一方面他们可以从牙缝里抠出钱来为孩子买钢琴;另一方面当孩子考试不理想时,又拳脚相加。许多孩子在父母这种畸形教育下,不但“龙”没当上,甚至“虫”也难成。他们一方面厌倦父母的精神枷锁;另一方面,当一旦脱离父母的羽翼时,他们又感到无所适从。每个做父母的都应当自省一下,我们以“爱”的名义灌输给孩子的到底是些什么东西?

教育子女确是一门学问,许多为人父母者却忽视了这门学问。他们往往在放任与严格、疼爱与培养之间比重失调,根源在于无原则的迁就与溺爱。迁就与溺爱是毁灭孩子的第一杀手。在生活中不少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待发现孩子的娇性、野性、蛮性、惰性、贪性统统养成之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中国的很多父母遵循的教育“方针”是“按我的理想塑造我的孩子”。在这里,我要向这些家长大声疾呼:不要按您的理想塑造您的孩子,而应该“帮助您的孩子实现他的理想”!

我国目前有2亿多个家庭、2亿多名母亲,而其中70%又在农村。要提高母亲的素质,不但是当前的重任,而且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社会工程。

不少社会学家、教育家曾发出这样的忠告:世界的命运不是掌握在当权者手中,而是掌握在母亲手中,文明的教育请先从改造母亲开始。这一语道破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愿我们每位家长,尤其是母亲都应该多学一点与家庭教育有关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的母亲才会培育出高质量的孩子!

让孩子成才的秘密读后感 篇5

寂静法师说:"成长是生命最大的财富,成长是生命唯一的财富。除了成长,财富一无是处。除了成长,生命一无所有。不把精力放在成长上,我们所有的想法都将成为梦幻泡影。"是啊,一个人的成长是最大的事情。那么作为学生和家长如何超越成绩,获得成长呢?

现在好多孩子的家长,经常拿自己的孩子本身不好的缺点,去和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对比。你也许经常会听到"看您的孩子考了第一名,我们的孩子这么差""谁谁家的孩子成绩怎么怎么样,我们的孩子怎么怎么样""谁谁什么科考多少,你咋学不会"等等,灭自家孩子信心的话语。以前我也非常关注孩子的成绩,每次考试比儿子还紧张,考试结束后总是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孩子班里属老几,年级里位居第几位。还时不时地拿儿子与周围朋友的孩子对比,有时还刻意夸大别人的成绩,心想这样可以引起儿子的注意,督促孩子奋起直追。儿子小时候还可以,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却越来越事与愿违,引起了儿子极大反感,我常常还会听儿子质问我:"妈妈,为什么总是自己妈妈说人家孩子好?"对于孩子学习问题的教育,我越来越感到束手无策,除了批评,还是批评。

直到我读了寂静法师的《让孩子成长的秘密》后,我不但找到了说服我自己的理由,我也找到了帮助孩子面对好成绩和不理想成绩的妙方。当孩子考第一名的时候,我都是希望他继续再考第一名。如果下次考试得了第二名,我都会深感生气。而寂静法师却说:"父母要跟孩子说‘成绩是一种体验。孩子,好好体验一下第一名是什么感觉,什么滋味?’等孩子给你讲是什么滋味、花了多少时间获得、怎样努力的等等之后,父母要对孩子说‘咱们体验过了,下个学期让给别人。’这样既能让孩子去掉占有欲,又可以在下次考砸后能有一颗平常心来看待,绝不会出现因成绩差了而哭天抹泪。当然当孩子考最后一名后,我们也可以用类似方法跟孩子交流 …… "这真是听圣人一席话,我心里豁然开朗,仿佛在黑暗中摸索的人一下子找到了光明一样,兴奋极了。

兴奋之后,对于孩子的成绩我开始心里慢慢找到了平衡点,我慢慢学着用平常心对待。我不断说服自己,我不能让孩子因为我而变得疯狂,因为我而在成长的道路上变得痛苦不堪,我要让我的孩子正确对待分数和成绩,正确理解生命的真相。我要让我的孩子,甚至我的学生们,在成绩里边去真正体验,去成就,去悟道,这才是我给孩子们的最大礼物。

让孩子成才的秘密读后感 篇6

有经验的父母提出,通过听孩子说话来了解他们的感受,是非常有价值的一种方式。

不论孩子提出的问题是大还是小,都要尽可能找时间立即去倾听他所说的话,而不要让孩子等你有了空闲时间再说。

与孩子谈话,为我们提供了一次了解和教导孩子的机会。立即倾听孩子的谈话,有助于赢得孩子的信任,这样孩子才愿意把他所有的事都告诉我们。而对我们来说,了解孩子头脑里想的是什么,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由于工作繁忙,很多父母没有时间过问孩子的生活,也没有时间管教孩子,于是一日三餐,尤其是晚餐,往往成了一个教育孩子的好时机,美其名曰“餐桌教子”。但有关专家提醒,“餐桌教子”不可取。餐桌是全家团圆、感情汇聚的欢乐地,父母若将进餐时间当作教孩子的课堂,将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让孩子成才的秘密读后感 篇7

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取决于智力因素的良好发展,更重要的在于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从小具有坚强意志和良好的沟通情商等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只有在强健的.体魄、良好的习惯、丰富的情趣、平衡的性格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孩子的聪明才智。

如今,家庭教育不再是教育的边缘方式,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父母人生的又一个轮回,又一次机遇,伴随着孩子成长,父母也在成长,而且,以爱作为基础,恰恰是家庭教育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然而,老天爷似乎总是在捉弄成年人,我们做父母的时常忘记孩子儿时的特点,往往过多的溺爱扭曲了我们对孩子的态度,过高的期望值妨碍了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在与越来越多的孩子接触中,在与越来越多的父母交流当中,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了这样的共识,孩子的教育不能没有“四种磨炼”。

一是饥饿磨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孩子很少会为每天吃什么而犯愁。从小喂奶开始,生怕孩子饿着,孩子不用动,奶头就往孩子口里塞;其实让孩子主动觅食是最好的训练方法,乳房离孩子的嘴有点距离,让孩子自己摸索的找到奶头,用饥饿感驱动孩子的求生本能。

长大点了,吃得慢,奶奶不厌其烦地喂,不少孩子上了小学三四年级还要大人喂;吃得少,爷爷买来零食,哪能让宝贝孙子饿着呢。为什么相当多的孩子有偏食、挑食的习惯,而且食欲比较差?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无规律地进食,孩子常常是零钱不离身,零食不离口,到了吃饭的时候自然就没有了胃口。二是无节制地进食,只要醒来,“吃”个不停,以致于孩子的精力都被用来消化。

二是劳累磨炼。由于现代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孩子几乎与劳动无缘,父母也很少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致使孩子不知道什么是累。活动量小,缺乏必要的锻炼,造成孩子肢体懒散,肌肉无力,连读书时也感觉到有气无力,这不仅影响身体发育,也影响智力开发,更易产生脆弱、自私的性格。

三是挫折磨炼。儿童意志薄弱者甚多,这与他们的生活总是一帆风顺有关系。小的时候,父母总在替孩子着想,甚至孩子还未开口时就为孩子安排好了一切,我们的孩子不用动脑筋,不用花费任何精力,就能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一切。时间一长,孩子遇到问题,不知道用变通的方式解决,更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而挫折教育不是吃苦教育,不是劳动教育,更多的是心理健康教育。父母不妨人为地设置一些困难,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开拓他们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思路和能力。

四是约束磨炼。一些孩子在家里非常任性,一到外面更像一匹脱缰的野马,让父母伤透了脑筋。要使孩子有教养,父母从小就应该明确规定一些孩子该做和不该做的事,比如打人、骂人,糟蹋东西等,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