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有感

笔构网

2025-10-09读后感

请欣赏读论语有感(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论语有感 篇1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的意思是;年轻人在家孝敬父母,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诚实,要广泛爱护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之后,如果还有精力,就去学习文化知识。”

我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可是有一些人对自己的父母怎么样呢?我就不得而知了。我只知道新闻上老是播,有好多的老人被自己养育了几十年的儿女们逐出门外,让自己流浪在外,迫不得已乞讨为生。看得自认为冷酷的我都动容。那一些不孝之人永远都不会明白,自己的父母就像一滴水,他(她)们拼命尽自己的所能呵护你这棵幼苗。却不知道等这棵幼苗长大之后又是那么庸俗不堪,丧尽天良,不尽自己赡养老人的义务,甚至将老人逐出家门。天理何在?

人除了孝道之外,还有道德仁义。

我曾经在电视上看见过一则新闻:有一个中学女生因为自己的学习不好而伤心欲绝至跳楼自杀。我想:如果当时有一个围观的人可以出来引导那个女生几句,劝慰几句;如果当时有一个围观的人中有一个富有道德文明的人可以站出来叫那些围观者不要以激将的方式鼓励那个女生跳楼,事情就不会那么糟糕了。但是事情总是那么不尽人愿,反而让人有一种弄巧成拙的错觉。

应此,我们要牢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富有人生哲理的话。因为它是指引我们通往人生财富的指明灯,而财富,正是指:道德文明品质。

读论语有感 篇2

我来到读书会已经一个月了,每次都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和大家学习《论语》,分享各自的经历与心得,这些就像纯凈无杂质的温水,不断注入我心中的杯子。

最近读到《学而篇第一》的第四则: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小学时就已经知道这则了,但知道归知道,根本谈不上真正的了解和体会,但通过读书会,便有了自己更深的感悟。曾子每天多次反省自己,而自省可通过三个方面:忠,信,传。通过读书会,我对于「忠」和「信」有了新的理解。

「忠」和「信」同属于儒家强调的「八德」。尽己之谓忠,这是尽心的态度。「忠」字,心上一个中,便是怀着一颗「中庸」的心,不偏不倚。不偏,不偏离自己的初心,坚持自己一开始所坚持的始终不变;不倚,将重心放在自己身上,便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力量,或许就是责任和担当。做到这两点,便离「忠」很近了;那何为「信」?以实之谓信。一是对己,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根细刺,那是难以暴露的私欲和杂念,不仅别人看不见,连我们自己也很难找到,这就需要我们抱着很大的勇气去揭开自己的心并找到它;二是对他人,这也要分为两个方面来谈,首先是我们自身对于他人的信,怀着诚心、讲诚信,便是「信」的第一步;其次,是看清他人的虚实,就如学长在读书会上所说:「看人就像看浪花一样,不仅要看见海面上不断迭起的波浪,还要看见浪花下的那片海。」看清他人实质的内心,分清诚伪虚实,也是「信」的一部分。

于这一则,另一个让我深有感触的是「自省」。就像前文所说,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根刺,反省便是那个揭开内心寻找它,并将它连根拔起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确很痛,因为我们总是把眼睛放在别人的身上,看得见他人的是非对错,却觉察不出自己的问题。我有自省过,我知道那种需要将一切都放下、不断揭开内心不敢暴露的阴暗面,发现自身的缺点并承认它、正视它的感受。或许由于自己并没有那么大的勇气,我也很久没有观察自己的内心去寻找那根刺了。学姐说:「自省是一个过程,是需要不断努力与反复的过程,可能很快便发现自己改变了,但也有可能需要更久的时间与磨练,但是只要坚持下去,最终会变得更好。」

很感谢当时听从内心的声音来到读书会的那个自己,《论语》让我认识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自身的渺小与脆弱。我知道自己现在心中的那杯水没有很多,但通过不断注入,总会有醍醐灌顶的时刻。

读论语有感 篇3

我们学校自从有了“校长讲论语”这一活动后,学校里每个同学都受益匪浅,而我也在“校长讲论语”的活动中萌生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论语》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或点到为止;正是孔子的这些教诲之言,培养出了多少聪慧过人,见多识广的才子。我对《论语》最深的感受也正是孔子的教诲之言。

在校长给我们讲的每一篇《论语》中,有多数都是孔子对众多弟子的教诲之言。其中有一篇讲到: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段话就告诉我们,君子既出一言就必须做到,就算用几匹健壮的马来追回君子说出的话,恐怕也很难做到。这句话也反映了我们生活中的情况,比如你已经答应了要来我家玩,就不能说反悔就反悔,应该按照约定去我家。这一篇《论语》就给了我很深的感受,通过我生活中的这件事大家也许就明白了。我和一位同学约好星期六一起出去玩,可是我在约定好的地方等了好一会都不见他的身影,无奈之下我便给他打了个电话,电话是他爸爸接的,他爸爸知道这么一回事之后立刻把他送了过来,并向我道了歉。我也让他不要太自责,既然已经知道错了也没什么了,这不也是完成了约定吗?这篇《论语》孔子的教诲之言给我的感受是:一个人就应该遵守约定,并且不折不扣地完成。

学习《论语》真的给了我很多感受,给了我最端正的思想,给了我最好的教诲,给了我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学习《论语》给我的感受真是太多太多了,我爱学学《论语》!

读论语有感 篇4

世界历史上灿烂的文明有很多,但绵延数千年而不绝的,只有一种,那是华夏文明。几千年间、无数自然灾害肆虐蹂躏、纷繁战乱干戈汹涌横生,华夏文明的子民遭遇了数不清的磨难、承受了数不清的摧残。数千年的时间里,什么都有可能发生、万事都不可控。可是,中华文明就是战胜了天地的无情、抵御了外敌的入侵、承受了朝代的变更,不但没有被分裂、没有被摧毁,反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吸纳同化了所有试图征服它的人。一种文明得拥有多大的力量和胸怀才能既抵御住外来的侵犯又同化了外来的文化呢?这是一个奇迹!为什么这样的奇迹发生在了中华民族?因为中华民族有一种大一统的文化,这种文化世代相传、深入人心、融入血脉,成为了中华魂、华夏魄,这种文化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始自孔子,而记述其言语论说的《论语》更成为了缔造二千年中华文明的渊源。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活跃的价段,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各种思潮缤纷出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什么是儒家,而不是其它学说成为了国教?予以为是因为孔子学说饱含"以人为本、心怀天下"的博大胸怀与英雄气概。

孔子认为,修身乃立世之本,"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即,修身先以学文,成为一个具备孝、悌、信、爱众、亲仁等良好道德修养的良人君子是重中之重,先中之先,源中之源、本中之本,然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中,孔子就对人君的胸怀修养要求进行了多次阐述,显得浓墨重彩。"为政以德",所谓:"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耻且格";"以身作则",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遵礼守分"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也……简而言之谓之"仁",谓之"礼"。要以"仁"制国、以礼待人。则君仁臣忠、上正下效,民风归淳,天下归于大治矣。

整部《论语》,君子一词出现了107次之多,对士人君子的立身之规、行世之则更是进行了360度立体的论述。"学道则爱人"、"文质彬彬""周而不比"、"和而不周"、"成人之美""喻于义"、"坦荡荡"、"求诸已"……君子仁人历为治国之中梁砥柱,对这些原则的践行追求,塑造了中华文人的铮铮铁骨与谦谦风度,使中华文明保存了浩然与雍容气度。

在处世观上,相对于道家的强烈出世倾向,儒家是积极入世的,所谓"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昌也。学习是为了出仕造福黎民,造福百姓的同时要不断学习。而通过系统的学习,儒者既具君子之风(不具备也认可),又具治国之策,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也。

制国之策上,相对于法家的严刑峻法,儒家讲究仁义道德,一个刚绝凛人,一个悲天悯人。百家思想争鸣,可用于制国者寥寥无几。而贯穿其间的,对掌权者仁、义、礼、智、信方面的要求,溯了本清了源,使其具备了清正廉洁、为国为民的理想(不具备,也知道此为正道)。

孔教宣扬的制国终极理想。不同于法家立图建立严管苛制的政体、有异于道家追求思想的超脱圆融、更是与其它学说倡导的军事制国、阴谋拥主截然不同,儒家向往并立志建立的家国天下,是以"仁"治、以"礼"束的升平盛世,其间,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友信民爱。况开国者或者需要法家、需要兵家,需要武将,因为金刀戈马、开疆拓土要的是英勇、是阴谋,是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豪情壮志。可治国者,需要的是文人、是治士,因为国平后,君王追求的是民安。孔子曰:"治大国如烹小鲜",要的是稳、是平。民淳方能家和,家和方能郡治,郡治方能国平。倡导"温、良、恭、俭、让"、注重道德教化的儒家成了必然的选择。

孔子之后,历经孟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为代表的历代思想家的发展,经由统治阶层的推崇,越来越完备、越来越系统的政治体制、伦理体制、宗法体制得以确立并成为稳定的政治及思想统治方略。这使得中华历史跨跃朝代更迭而不断、使得中华文明经历外来文化冲击而不变。更是润物细无声的塑造了中华子民的思维模式、行为规则,并最终促成了独特而伟大的华夏文明的形成。

《论语》为代表的孔教学说与其说是一种学说,不如说是一种信仰与理想。有了理想才会有希望、有信心、有前进与坚持的力量。这个理想,便人君有了世代可以统治的幻想;这个理想使学子臣属有了永远可以追求的境界;这个理想使寻常百姓有了乐天知命的气质;于是,虽历劫难,中华文明屹立不倒、虽遭创伤,华夏血脉绵延有绝。

前世自"以人为本、心怀天下"始。今世及后世,予以为一切并不会变。以人为本,注重个人修行,方能成为良人志士,只造万世之福,不涉毁世之事;心怀天下,培护浩然之气,方可成就大邦强国,保得疆土无亏,图得民治久安。

读论语有感 篇5

今天,我读了《论语》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春秋时期的孔丘写的。它和《中庸》《孟子》《大学》合称“四书”。

这本书主要写了孔子对一些仁孝、君子、政治等问题的看法,也写了孔子的一些习惯。后面还有学生与孔子的对话。从而写出了许许多多生活中做人的道理。它分了二十篇,每篇又有几十章。

在这本书中,使我感触最深的是《学而》篇第一章。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它的意思是:孔子说:“学了知识后,能按时反复地温习它,不也是一件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个有修养的人吗?读完了这一段话,我明白了,要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就要好好学习,多学一些文化知识,讲文明、懂道理。还要热情好客,家里来了客人,要热情接待,不能小气,要大方一点。最后就是宽恕。我们在生活中自己和别人总会遇到误会或做错了什么事。这时你要原谅别人,宽恕别人。你宽恕他人,自然别人也会宽恕你的。古今中外多少人是君子啊。我也要努力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这本书告诉我做人的道理,是一本多好的书呀。我也要像书中说的一样孝敬父母做一个有修养的君子。

读论语有感 篇6

有句俗语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也曾经看过一个有关大学生找工作问题的专题节目,上面也提到了《论语》,这不禁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为什么人们对《论语》都这么重视呢?以前上课也学过一些《论语》里断断续续的句子,生活中也常常听人们说起《论语》及孔子,我也一直想看看到底它有什么魅力让人们如此称赞!于是,这次,我认真地看了一遍《论语》。

由于论语是用文言文写的,因此,有一些我还是看不懂的,这里仅对我看得懂的一部分内容阐发我的观点。我觉得论语中有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可以说给我帮助最大,以前学习时,总是抱怨自己的记忆力实在是很差,每次记了又忘,忘了又重新记,这样反反复复真的是很烦人!心里有这种压力,总感觉学的东西反正都是会忘的,还学什么呢?每次这样浑浑噩噩的学习,学习就变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然而,论语里这句话还是给了我一点信心,至少我每次重复一次,那么我每次都会加深一点理解,这样日积月累,我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那么我所做的就不是无用功!但是这句话也带给我一些困惑,如果我不停地重复已学的东西,然而我每天会学到一些新的东西,也就是说我每天要复习的东西也就越多,这样下去总有一天我将不堪重负,到时候该怎么办呢?我也想每天都复习,然后能够从中获得新的知识和感悟,但这样下来似乎已经变成不可能了!困惑啊!温故和学习新的知识,怎样才能平衡呢?

论语中比较著名的论断就是仁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比较欣赏的处事方法,这其实就是讲了一种换位思考的方法,只有多为别人考虑,换位思考,才能更清楚事情该怎么做。仁者爱人,这大概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了吧,我觉得这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不太可能实现,因为大家都知道,现在好人都不敢做,好心停车将被撞的老人送到医院,结果居然被老人的儿女诬陷成肇事者,这样好人反被诬陷成坏人的情况数不胜数啊,孔子所主张的仁义在现实社会中可能还是不太可能普及的。不过我还是希望自己能做个仁义的人,不管现实世界是怎样的,好人总会有好报的,只是做好事的时候要看清楚情况,即使被人诬陷了也要有能力为自己辩护。我们不可以因噎废食,只有人人都有一颗仁爱之心,世界才会有希望。

论语中还有一种关于艰苦学习的语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种崇高的学习精神实在让我感到钦佩,孔子能这样艰苦学习,想必他学的一定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我仍然清晰地记得,自己也曾经为一道数学题整整思考了两三个小时却并不感到疲惫,但是如果是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就算是让我看一秒钟我也感到累,所以想到现在的教育总是告诉我们要认真学习我就忍不住想说:拿点儿我感兴趣的事情来让我学吧!每次看到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都让我感到万分痛苦,就像体育一样,我宁愿打两节课的羽毛球也不想跑十分钟的步,这大概就是兴趣的原因吧!

虽然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能有一点夸张,但其中的一些治学及做人的道理却对我们的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我们可能不是个政治家,论语中执政的道理可能对我们没有吸引力,但是我们都是人,那些最基本的最简单的治学和做人的道理还是可以借鉴的。薄薄的一本论语,却道尽了如何做人与如何学习的道理,用最简单的言语概括了世间最复杂的事情。也许孔子的道德理想想要全部贯彻实施还要再等很多年,或许他的理想在现实世界中可能不太现实,但是对于个人的修养却有很大的帮助,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每个人都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和修养,这个世界才会有希望!

读论语有感 篇7

最近在读《论语》。前几天读到子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这是孔子在论孝道,关于孝道,在论语里是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孝道也占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论语里有很多处都在讲孝道,什么“父母在,不远游了”、什么“三年改父之道,可谓孝矣了。”

你发现没有:中国古语说“父慈子孝”,为什么在论语里,只看到关于子孝的讨论,却看不到关于父爱、母爱的内容?你看吧,一句你都找不到的。

为什么孔子只提子孝而不提父慈?我的理解是,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父母爱子女是天性,不需要提。中国的父母,对子女绝对是爱的深,只是他们很少直白的表达出来而已。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当我真正体会到父母之爱的时候,我已经二十多岁了。记得在那以前,我的父母对我的生活处处操心,象其他父母一样,这种操心往往太过份了。我反而觉应自由受到了干涉,就像其他大多数的子女一样,甚至对父母有一种反感。

今年还未过完寒假,由于学校有事,需要提前赶回去,临走的的那天早上心情特别不好,妈妈一是舍不得我走,二是不放心我自己回去。因为耳朵后边长了一个血管瘤,还没有完全治好。一大早起来,她就帮我收拾着收拾那,生怕拉下什么。我在一旁一直嫌她啰嗦,把它装进包里的东西又都拿出来。好不容易能出发了,她又非要到车站送我,唉,我当时有种晕了的感觉,我都多大了啊,都已经光荣的成为人民教师好几年了啊,这要让我的学生知道了,还不笑死我啊。拧不过她,只好让她一起跟着,在路上我也没怎么理她,到了车站,一看排了那么长的队,心里的火相当的大啊,就在我冒火的时候,妈妈拿着一张票来了,原来她朋友在那卖票啊,走了个小后门。这时我才有点高兴她跟了来。上了车,她扒在车门口嘱咐我回去后,要保持良好心态,注意生活,注意身体……全车的人都在看我,我羞死了,直赶着让她回去,好不容易走了。车还没开,过了一会儿,我听见有人叫我,抬头一看,她又回来了,手里拿着一个袋子,递给我说:“这个时间回去就别做午饭了,给你买的火腿、面包、葡萄干,回去吃点,就睡午觉吧。注意身体,保持快乐,这次我真的回去了啊。”看着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的泪掉下来了,妈妈曾经对我说过,不管长多大,我都是她疼爱的女儿。

记得大学刚入学的第一天,父母一起把我送到学校,办完了所有的手续,然后去宿舍给我把被褥全都晒好、铺好,就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我虽然也舍不得他们走,但还是假装坚强的劝他们快走,出门送他们上车的时候,我看到爸爸的眼圈红了,他匆匆的拉开车门,也没敢看我就上车了。我当时以为爸爸怕我留他,不让他走,所以才没敢看我,后来司机小刘叔叔告诉我,爸爸一上车就掉泪了,跟妈妈说:“这是她第一次离开家,真是放心不下啊。”我一直以为爸爸是个冷血动物的,可就从那一次,我才知道爸爸对我的爱有多么深,只不过父爱是含蓄的。

所以我感觉父母对子女的爱几乎是一种天性,尤其在中国,不怕父母对子女没有爱,只怕爱得太浓。但是中国的父母不象外国人那样直白外露,不到特殊情况下,子女常常感受不到。

所以论语也没有关于父母之爱的讲述,实属正常,因为实在没有必要去讲。须要讲的是对孝的提醒,为什么呢?因为“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你看,就拿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这好像是在说费话,子女怎么会不知道父母的年龄?那你可是试试,走在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人,你家孩子多大了?他一定会给你一个精确到月份的答案,但是你问问年青的人,他的父母多大?是哪一年生的?你自己看看有几个能答上来的?

父母之年实际是代表了子女对父母关心多少的问题。

检讨一下吧,尤其是现在的娇生惯养的孩子们,父母那样的关心我们,而我们对父母的关心有多少?知道父母是哪年生的吗?知道他们喜欢吃什么吗?知道他们爱看什么样的节目吗?知道父母内心中的希望吗?

论语里说,孝是仁之本,而孝,首先是要去了解、去关心自己的老父老母。

读论语有感 篇8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华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和《毛主席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