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后感

笔构网

2025-10-09读后感

请欣赏《我与地坛》读后感(精选10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1

看了《我与地坛》会更加觉得那些自怨自艾的作家,那些标榜隐秘孤独的作品,是多么无趣、苍白甚至丑陋。

《我与地坛》这一篇,讲母亲的那一段看的我屡屡湿了眼睛。还记得前段时间我妈问我你以后想生几个小孩,我说我才不生呢,养儿一百岁,操心九十九。她听到这笑了,说你在哪听得这句话呀。现在这个年代的我们,当生孩子可以自由选择的时候,人难免自私觉得孩子是个牵累,儿童时期担心不听话,少年时期担心太叛逆,青年时期担心离太远,成人之后担心一去不回,当我现在终于有这样的思考的时候,我才明白,当年那样不加犹豫的生下孩子的母亲们,是多么的英勇,像一个战士,准备着这一生的战斗,尽管那些年的'母亲在生下孩子时并没有这么多的想法与顾虑,也没有过多的去想这些是意味着怎样的责任与义务,可是当这一切来临时,我们并没有看到很多人感到害怕或逃跑,仍然是那么无畏的去面对去接受,而最让人觉得可贵的是做这些的时候,她们的心情是幸福且珍惜的。

深情还需浅述,或许他因为是残疾人常需静养有大把的光阴来思考人生的节奏,而我们健康人,反而因为工作的忙碌活的不明不白,感谢史铁生,给启发我以不同的角度观察生活体味人生。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2

我第一读《我与地坛》,完全是搞不清楚它要讲些什么;可是在我第二次读的时候似乎渐渐体会到它在指引些什么;为了弄明白它的意味,我不厌其烦地读第三遍,结果理清了思绪,对其进行探索,我最终想通了。当然感触最大的并不是史铁生悲惨的身世,不公的命运,而是地坛引导他所感悟到的人生真谛。

因病瘫痪的史铁生想要寻死,之后因地坛的命运与其相似,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对人生的看法实现了成功的过渡,进取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颓废的.思想,对生与死的问题释然了,明白到我们的出生不是由自我决定的一样,死亡也不该由我们自我来决定,有权决定这一切的是上帝——自然法则,我们的任务则是在法则允许的时限和条件下自然地生存,生命的自然进程就可带给个体和周围世界以和谐安宁。

已经活了十五个的年头的我,似乎不曾想过“要不要***”或者是“为什么要活”的问题。或许在我的意识里面,活着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就是一件很理所当然的事情,至于死也是必然的,又何必这么早就想死,静静地在生到死的过程中慢慢地欣赏周边的风景不好吗?就像是花儿不为什么而开花,只要在特定的季节,在必须的条件下,它就会盛放,一切都很自然地发生。更何况,能够活着就是一个奇迹,难道我们不应当珍惜这个机会吗?

只要活着,我们就能看到更多的;只要活着,我们就能听到更多的;只要活着,我们就能摸到更多的。对于随时都有可能死去的人来说,或许他们还有未完成的梦想,或许他们还有未解决的心愿,这个时候活着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他们是多么期望能够看到明天的阳光。这本来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可是他们就快要死了,他们想要在人间多逗留一天,只是他们危在旦夕。所以我们应当庆幸我们还有时间活在世上,应当抛弃所有关于死的念头,应当在允许的时限和条件下自然地生存,这或许也是对死去的人的一种安慰。只要我们活着,那就是期望。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3

从总的来说,史铁生的散文质朴通透,蕴含深刻的生命哲理与丰富的人生况味,而且在文笔上朴实简介,但是文采奕奕,能从他的文章中感受到内心的情感,从生病到写作,一步步的思想变化,成为了他对人生的重塑过程,其中将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由自己的亲身经历,再通过自己的文采修饰能让读者了解到过去中国的发展现状。

在这本书中,让我多次哽咽,对母亲的不理解到母亲去世后的懊恼,以及一个人坐在地坛时的忘际天涯,到旭日的涌落,每天的思考,每时的感悟,让他慢慢认清了许多,也懂得了许多。你可以从他质朴的语言中,感受到最纯清的内心。

虽然史铁生有一半多的时间在轮椅上度过,但是他的知识,以及他的'见识却比我们许多健全的人开阔的多。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确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4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成为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他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选自《我与地坛》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句“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这是一句多么真诚而又朴实的独白。在生与死的强烈斗争中,史铁生选择了艰难的生而非懦弱的死。

生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勇气。但顽强的自我意识永远不会只倒向一边,希望与绝望,温馨与寂寥,心与坟墓,在某种程度上说,在选择生的时候史铁生的心中也是有着尖锐的对立的,至于支撑他整个生命历程的,是地坛,是母亲,亦或是他所追求的`为人的价值或信仰,并不为人所知。

身体的残缺是改变不了的,所以他便向往精神的圆满,一次又一次勇敢的直面自己的内心,在那些苦难的日子里谨慎地发掘,收集人性中未曾泯灭的光辉。心与坟墓都是适合安居的,坟墓安放的是人世“沉重的肉体”,而心接纳的是人世“疲惫的灵魂”。身体的残缺,幻灭的爱情,人性的光辉,驱动洗练,承载着他的一生,或许还不止这些,人本来就是充满矛盾的,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5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作者给读者呈现的中心思想是其20xx年来坐着轮椅在地坛上思索的人生结果,领悟到了不同寻常的人生,肢体残疾的史铁生,有着超乎常人的顽强生命,还有着充实的人生,更拥有始终陪伴他左右的地坛。朴实的情感、真诚的人生感悟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

初读这篇文章时,我就被作者那朴实无华的文字,深沉幽邃的情感,意蕴绵长的哲思所深深地打动。于是,当我静下心来再读这篇文章时,我发现,这篇文章中所浸透的对人生的感悟,对生活的理解,对生命的揣摩已不再是表面浮起的清波,而是作者内心最深处,灵魂最地层,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坚苦励炼之后,所积淀下来的洪流荡漾。

在书中,我能感受到地坛是史铁生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一个重要角色,因此让我对地坛充满遐想。园中凋零萧瑟的景象展现出史铁生的内心的无助与悲惨的遭遇,但野草荒藤都茂盛的自在坦荡,从中体现了残疾生命里不服输的精神。不在遭遇中倒下,而是坚强的崛起,自在坦荡,从不同的环境中寻回自己。对地坛寄托的感情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他们不能变成语言,也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他们了。他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

有些事情发生得实在太快、太突然,不等你想明白,搞清楚,它就赤裸裸地摆在你面前,暴风骤临一般让你喘不过气来,而你所能做的只是默默地承受。作者无疑是令人同情的,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时却忽然残废了双腿,在他人生篇章即将奏响之时却猛然印上了休止符,这样的打击的确是巨大的,不论换作谁,也会吃不消的。

但是,作者无疑也是幸运的,他有一位理解他关爱他的母亲。在他深处荒园独自面对着残垣断壁、破瓦残转时,有一个人,正在沿着他的车辙苦苦地寻觅,有一个人,正在希求着苍天使她能够分担儿子的痛楚。但是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不懂得生活的意义,还不懂得一位母亲加倍于儿子的痛。于是,这一切,她只有默默地忍受,默默地藏在心里的这个人,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当他的小说第一次获奖时,当他的生活又一次点起希望的灯火时,她却猝然而去,仿佛她来到这个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正如作者所写到的,也许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最后,关于“母亲期望作者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就我个人认为,这条路是一条通往幸福与快乐的路。不论做什么,只要能够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地活着,这就是每一位母亲对她的孩子最大的渴盼啊!正可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只要孩子能够找到自己的快乐,实现自己的理想,母亲都一定会默默地支持着,无私地奉献着,这也正是“母亲”所最伟大之处!

读完《我与地坛》后,深刻地了解到作者的坚强不屈和母亲的爱,作者的事迹使我感动不已,才知道了什么是爱的力量。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6

人生最大的灾难就是心灵的灾难,如果心灵坚强,没有什么能让你流泪。

——题记

我的脑海里总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座古老的公园,许多高大的杨树屹立于其中。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叶洒在草地上,形成一点一点的光斑。园子的角落里遗落着一口废弃的大铜钟,上面的文字已模糊不清。每一日,不论晴天还是阴天,总会有一群各行各业的人来到这个园子。——不错,这就是史铁生笔下的地坛。

最近趁着有空,我读完了《我与地坛》这本书。读完以后感触特别深。文章主要记叙了作者在地坛发生的往事,表达了作者对地坛的怀念。史铁生的一生坎坷不平。他21岁时,便失去了双腿,这对于他来说简直是五雷轰顶。在他23岁时,母亲又与世长辞了。从此以后,他便立志,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当读到“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时,我心中一震。一个身体残疾的人,面对这样的挫折却还能坚持写文章,想着自救,从困境中走出,这是何等的心态!如果我们总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挫折还能将我们击溃吗?或许,我们经历的所有困难与挫折,不论它显得多么重要,在人生的长河中,都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

初一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我因没有认真复习而考砸了。考完后有一段时间我总在反思和忏悔。现在回想起来,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它,就会发现,自己不应该沉浸在一时的痛苦之中,而应该吸取教训,为下次考试提供经验。失去预料的美好,我们却会得到意外的惊喜。就像如果你失去了太阳,你还有机会看到月亮;如果你失去了月亮,你更容易看见天上的繁星;如果星星也没有了,你可以享受宁静的夜空。

端正心态,方能战胜挫折!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7

一个故事,一个有关一个残疾人的故事。他年纪轻轻就落得残疾,他不能和常人一样在操场在欢笑的跑来跑去,陪他只是他不得不带着的轮椅。他丧失了很多常人的欢乐,但他还是很坚强。母亲的激励,自我的感慨,虽说也有惆怅的时候,但一次次的停过。他叫史铁生。

《我与地坛》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凄凉和沧桑。它在无形之中,浓缩了人世种种无常,有一种缩命的味道。史铁生身处荒芜的古园,即地坛。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许多思索似乎是剩余的,因为“一个人出生了,从他开始泣哭的时候就明白自我将会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目”.但人总归要活着,并且是一如既往的活着,无论上天注定了什么样的结果,无论上天给予了什么样的归宿,既然已给予了生存,就必须思索如何生存,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人世的情,无论亲情、友情还是感情总染着无奈的色彩,有人老别世的,有相遇陌生的,有聚散匆匆的等等。这或许是老天的安排,也或许人世本如是,不可言说。

母亲对他来说真的很重要。应对她那个被命运吓怕的儿子,她不曾放弃过。每一天的鼓励与支持。她无时不期待她的儿子能够幸福,即使她自我承担着如此多的'痛苦。她把她的痛苦埋在了心理,她用她无私的母爱,一点点打动自我那心已冰凉的儿子。一天又一天,一次又一次,最终她的儿子明白了,她的儿子懂事了。但,造化弄人,她自我已经不在了。留下了,她的儿子一个人的苦思。他的儿子一次次的期望时间能够重来,但逝去的不在回头,看着地坛从开花到落叶,从抽芽到朽去。没有了母亲的陪伴,仅有自我孤单的一个人。

看着大雪覆盖着熟悉的地坛,也许只能感到那种无能为力。时光匆匆,多少人不在后悔,今日做的明天后悔,明天做的后天后悔。无奈的摇摇头,只能但看这白雪皑皑的地坛。

熟悉的人不在了,空有这不变的风景,人生好像一场梦。快醒的时候才发现,原先自我一向在错下去。每个人如同过客,指不准哪一天自我就到头了,也许你会感叹自我还有好多事没有做,也许你还会不舍这尘世。但有谁能够去改变,超脱轮回。

行文匆匆,人世也匆匆,在时光的流逝中,有些随意,如老人家喝酒的闲适;有些消散,如鸟儿不知何去何从。总之,事事匆匆,物是人非。在光阴如飞的日子里,给自我留些幻想,留些平静的安逸。或许更好。

人生总逃可是无奈,岁月飞逝,孩提时代的无忧无虑一去不复返,面临的是人世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无谓的哀号,永不如无言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因为无言的背后,有一个人世的无常,默默地忍受一切。没有人把这个世界想个明白。

铁生早老了,身体的病痛一次次打击着他,但,在他眼前,落日的黄昏,永恒与变迁的比较,使感情更无常了些。夕阳下携手同行的老人,也不明白以往有过多少的日日夜夜,度过多少的风风雨雨,人老了,情深了。那种素朴的,风雨无阻的真情,不会随时光流逝,但时光却把人从中年送到了暮年。

相遇无奈,友谊无常,在人生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的人本就陌生,陌生地相遇,又陌生地离去。而其中总有些味儿,奈人寻觅,或许是甜的,或许是苦的。

看不透,看不清,那些是过眼还是云烟。不懂,不清,那些是哭还是乐。尘世有太多的的不确定,也许不是能够说的出的。心有话,到了嘴边也许不再是那个味了。

死亡,总会来,它难已预料。命运,总神秘,它让人心酸。

夕阳还在照在那习惯了的地坛,一辆轮椅远去了,也许它不会再来了,也许它不会再出此刻这习惯他的地坛,但他的文章已经永远留在那里。

记住,以往有个地方,叫地坛。记住,以往有个人,就史铁生。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8

《我与地坛》这本书是史铁生先生的散文集,一共包含12个短篇,刚翻开时,文章的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凄凉,随着进一步阅读,这种感觉才消失,作者终于在挫折中获得了重生,最终成为激励他人的灯塔。

印象最深的是第一节,作者在最狂妄的年龄残废了双腿,,失魂落魄的他撞入了那个宿命的古园,自此以后,迷茫的'他便耗在了这里,一年一年看着草木枯荣交替,客人也新旧轮换,尤其是那个漂亮而不幸的弱智小姑娘,上天给了她美貌,同时也剥夺了她的智慧。作者在这里思索着关于死的事,从“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是啊,世上很多事是不堪说的,你可以抱怨苦难也可以为消灭种种苦难而奋斗。

生活确实如此,幸福是相同的,不幸却各自不同。有些苦难是实实在在的,有些苦难却是人为给自己强加的,脆弱的承受力于无形中放大了苦难,一旦沉于其中,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帮你,唯一的办法便是自渡,世间,除了生死,其他皆为小事。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9

那是一座废弃的园子,坐落在一个角落四百多年。它如一位暮年的老人,那样隐忍,琉璃、朱红、雕栏玉砌是当初年少气盛的凭证;如今,浮夸的,无力的,是剥蚀了,淡退了,散落了……剩下的,是苟延残喘。

这园子,是地坛。

那是一个悲惨的青年,出生在芸芸众生之中。他也曾豪情万丈,心头翻滚着热血,想要去闯出属于自己的天地。可怜!命运造化弄人。仿佛一夜间的事,青年的双腿瘫痪了,在最狂妄的年纪,留下了一生的残缺。

这青年,是史铁生。

缘分使然,他们相遇了——一个濒临绝望的少年与一座荒凉寂寥的园子。他们有着极尽相同的.生命遭遇:盛开以后的凋零,喧嚣以后的死寂。他们拥有过同样华丽的过去,也承受着同样失意的现在。

正是有过同样苦痛的种种,才会让他们不期而遇,又相见恨晚——地坛用它的沉静、从容包容了史铁生的烦躁厌世。他们不尽相同的内蕴,就更像是那个荒园为史铁生准备好了一切——在一片浮华里为他设计了一个清幽的所在。每当史铁生脆弱的时候,去那儿,仅仅为了从一个世界逃到另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没有嘲笑,没有怜悯,没有唾弃。他可以为自己疗伤,疗治另个世界带给他的心灵与肉体的伤害。

这样微妙的联系,让史铁生感受到了生命的希望与活着的乐趣所在。也正是这样的联系,让他开始用逐渐回暖的心去面对这个世界。

他感受到地坛暗涌的生命力,随处茂盛得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地坛让他思考了命运,思考了人生,思考了归宿。他内心的情感一时间迸发了,他对于母亲的歉疚,对于母亲生前为他付出的心血的感激。如他自己所说:"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我母亲的脚印。"……

史铁生在这座古园中写作、思索,在他眼中,地坛似乎有了生命。他会着眼于那里的一片落叶,一声鸟鸣,一只爬虫……在史铁生与这园子朝夕的十几年光阴中,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那个练歌喉的青年,那个苦苦等待的捕鸟人,那个让他迷恋的女工程师,那个怪诞悲催的长跑家朋友,还有那个令人惋惜的小女孩。他们坐标轴之上各自的生活轨迹都在地坛这一点与史铁生有了交集,他们彼此走进对方的生活,体味着上天为人人布下的曲折苦难。如他自己所言:"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就整本书而言,它在让我读到史铁生与地坛发生的种种的同时,也带给我思考——我们的生活不会处处都是好运。如果遇到了磕磕碰碰,那是必然,那是生活的设计。就如同我们不能设计自己的命运,但是我们可以设计该如何面对种种命运。在一些看上去很难过又让人绝望的坎面前,可能会挫败,会怨恨,会迷茫……但这是生活该有的样子,没有什么过不去。

书里有一段我印象很深——

"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在史铁生写下的这段看似平和朴实的文字之下,我感受到暗涌的命运长河,那条河曲折,有些地方甚至几近干涸,但这就是命运啊。我们不得不听从,又不得不接受,但我们对于那些不顺畅,是否能像史铁生那样坦然接受,并淡然对待呢?即使中间有挣扎着,但那不也是人生旅途中的旖旎的景吗?

或许史铁生体悟到了上天予他的恩赐,无比珍惜又时时不安地等待分别时刻的到来……

想到这里,思绪又慢慢被拉扯进现实世界里。回顾生活,确实,坑坑洼洼、烦恼遍地。但我只是笑笑,一并接纳这些荒芜。因为我坚信,当真正走过朝夕繁华之后,这些看似的种种苦难,亦是福祉。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10

我们每个人从生下来到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这之间的经历就好似一场场赌博:第一场赢了,四肢健全;第二场赢了,平安生活,以致第三、四、五等全部赌完了,人生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下赌注了,一切不确定因素都消失了,一生也就该结束了。我们是幸运的,赢得了较好的生活和健康的身体,但天知道下一场是输是赢,为了赢,得到更好,我们就会努力,这时我们努力的起点就会比别人高,因为我们之前赢了,但那些输的人呢?他们可能没有健全的四肢、平安的生活,只能加倍努力,前提是他们的意志能承受住失败。承受住且努力,成功;承受不住或不努力,失败。这,就是社会,就是人生。

史铁生先生就是那些输的人中的一个。他失去了两条腿,就像前面说过的,输了就看意志力,撑不住,就是灵魂的残疾。当输了时,忙碌的生活就会瞬间变的缓慢,慢到你可以看清它每一个细小的瞬间,观察生活时,你会得到铺天盖地的信息,它们躲在你从未注意到的角落,等待你擦去因赌输而疯狂流淌的眼泪,正眼瞧瞧它们。这是一道门槛,当你跨过去之后,你会进入下一个阶段——思考:得到的信息太过深奥,你会不由自主地思考它们,这时你会发现一切都值得思考,生活、经历、曾经的所有,甚至赌输几场的副作用,也就是提前结束赌博——死亡,也会引起你思考的兴致。当你静下心来,你会沉迷于思考,你会失去恐惧,发现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生存和得到更好,而是逐渐理解世间万物的内在联系,体会世间真情的.前因后果,终于在思考中得到了动力,终于抬起希望的步伐,想走下去了,继续努力了,黑暗才会被你抛在身后,死亡也不再可怕,就像史铁生先生说过的: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人生好似赌博,赢便得到,输便失去。每输一次,明白了一些事情,撑过来继续为赢而努力,偶尔又输,明白后又赢,在这无限的循环中,一次次加深对世界与生活的理解,或许,人生的真谛亦在于此。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