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

笔构网

2025-10-09读后感

请欣赏《我们仨》读后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们仨》读后感 篇1

自多年前偶然读到杨绛先生的《洗澡》,对杨绛的文风甚是喜欢。这本《我们仨》是杨绛92岁高龄,回忆她与钱钟书、女儿圆圆一起走过的风雨路。一路坎坷,一路艰辛,最后只剩下她一个人来思念着我们仨了。

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我们老了,时常做梦,梦到失散。第二部分是以一个梦为主题,写到她在古栈道上与钟书、圆圆离离合合、聚聚散散,一路脚步或深或浅地走着,可是走着走着还是失散了。刚开始我并没有很深刻地理解这个梦,只当是先生隐喻自己与丈夫、女儿的失散。可读到第三部分的时候,简直潸然泪下。先生对他们一家人的细细回忆。从她和钱钟书新婚去牛津求学一直细述到女儿圆圆和钱钟书的相继去世。看钱钟书和杨绛,这么两个乱世学人,淡泊宁静,与世无争,与人无求,不事权贵,不理世事,袖手书斋,大隐隐于心,躲在人群背后,读书写字做学问。先生与丈夫一起风风雨雨地走过了63年,她对钱钟书的评价是极高的。例如 “阿圆的手脚轮廓,都长的象钟书”“阿圆温厚,不与人争,象钟书”“阿圆好静,象钟书”“阿圆胆子大,象钟书”“阿圆喜欢格物致知。象钟书”。杨绛先生是以钱钟书为骄傲的,她一再强调,钟书温柔敦厚,不事权贵,嗜书如命。

看了很多人对这本书的评价,有同感,也有异议。个人觉得这本书是本充满温情的书,书中到处都是平淡的温馨,钱钟书的口剑腹蜜,圆圆的聪颖孝顺,杨绛的随意自由。都让我觉得一个幸福家庭也不过如此罢了。其实看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夫妇两人的嗜书如命的状态,不论在何种环境下,他们都坚持看书,书便是生活的绝不大部分。任何时候只要有书,生活就有乐趣。或许这才是文人,这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

就如杨绛所说,“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了”。这辈子谁也无法陪谁到最后,总有一个人要先走,先走的那个人是幸福的,他不用忍受寂寞,不用忍受思念。后走的那个人注定要学会坚强,学会一个人面对孤独的晚年。夫妇之间,相濡以沫的日子,终究会过去,我并非悲观,只是觉得既然能彼此扶持,相互依靠,那么就一定要把可以相聚相助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起来,不论身处何种环境,心若静,风也奈何不了。

《我们仨》读后感 篇2

按说大篇幅的传记式叙述应挺无聊的,可是我却读上了瘾,出门时想着,工作时惦着,连做饭时也念着。第一天读时,天气阴着,似乎要下雨,却下不来,我刚读了一点点,就忍不住看最后的附录,父女、母女间的书信,不知道哪个地方触动了我,眼泪哗哗地流。今天全书读完又看了一遍附录及文中精彩处,没有眼泪,只有感慨。天却绵绵地下了一天的雨。

书分三部分。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然后是附录(书信及瑗为爸爸画的像)。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仅两页,杨曾做了一个梦,梦中与钱突然失散,惶惶中总想找到他,却等不来,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这一部又分三节,第一节,走上古驿道;第二节,古驿道上相聚;第三节,古驿道上相失。我读这部分时,我也跟随杨分不清是现实还是梦境,说它是梦,可是好多情节却那么真切。我迷惑了。我想这古驿道上的来来回回是杨的心里历程,在古驿道上她送走了她最挚爱的丈夫和女儿。当人面临巨大打击时,特别是一个垂暮老人,送走她一生依恋并敬仰的丈夫和哄着她护着她爱着她的心上肉女儿时,这内心历程可想而知。上传唱着她是如何坚强,如何一个人举办了什么什么重要学术会等斐然成绩,其实她也是一个平凡的女人,一个只想仨人相守平常过一生的女人。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章节用了将近一百页,篇幅最长。讲述从一九三五年七月,他们夫妇结了婚到英国牛津求学开始,直到一九九八年岁末钱去世,这期间发生的生活叙述。

"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我们住入新居的第一个早晨,‘拙手笨脚’的钟书大显身手。我入睡晚,早上还不肯醒。他一人做好早餐,用一只床上用餐的小桌把早餐直端到我的床前。我便是在酣睡中也要跳起来享用了。他煮了‘五分钟蛋’,烤了面包,热了牛奶,做了又浓又香的红茶。""我从没吃过这么香的早饭!"

"我们一同生活的日子-除了在大家庭里,除了家有女佣照管一日三餐的时期,除了钟书有病的时候,这一顿早饭总是钟书做给我吃。每晨一大茶瓯的牛奶红茶也成了他毕生戒不掉的嗜好。"

"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

"钟书只求做好了本职工作,能偷工夫读他的书。他工作效率高,能偷下很多时间,这是他最珍惜的。"

"钟书住进城去,不嘱咐我照管阿瑗,却嘱咐阿瑗好好照管妈妈,阿瑗很负责地答应了。""阿瑗那么个小不点儿,我有她陪着,就像钟书陪着我一样,走过小桥,一点也不觉害怕。"

"上随便什么馆子,他(钟书)总能点到好菜。他能选择。选择是一项特殊的本领,一眼看到全部,又从中选出最好的。他和女儿在这方面都擅长:到书店能买到好书,学术会上能评选出好文章,到绸布庄能选出好衣料。"

"吃馆子不仅仅吃饭吃菜,还有一项别人所想不到的娱乐。钟书是近视眼,但耳朵特聪。阿瑗耳聪目明。在等待上菜的时候,我们在观察其他桌上的吃客。我听到的只是他们的一言半语,也不经心。钟书和阿瑗都能听到全文。我就能从他们连续的评论里,边听边看眼前的`戏和故事。""我们吃馆子是连着看戏的。我们三人在一起,总有无穷的趣味。"

"这段时期,钟书和我各随代表团出国访问过几次。钟书每和我分离,必详尽地记下所见所闻和思念之情。阿瑗回家后,我曾出国而他和阿瑗同在家,他也详尽地记下家中琐碎还加上阿瑗的评语附识。这种琐琐碎碎的事,我们称为‘石子’比作潮退潮落滞留海滩上的石子。我们偶然出门一天半天,或阿瑗出差十天八天,回家必带回大把小把的‘石子’,相聚时搬出来观赏玩弄。"

"我们两人每天在起居室静静地各据一书桌,静静地读书工作。我们工作之余,就在附近各处‘探险’(不是真探险,我也解释不好,就是一种小兴致吧,看此书才会明白),或在院子里来回散步。"

"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 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我很想追随杨绛的记述,把她在国外的两次搬家,在牛津从老金家搬到高级住宅区,再搬到巴黎;回国后,住在上海搬家的种种,以及建国后住在北京的种种搬家,最终莫名地(不知是谁帮他们的帮,给的房子)住入三里河寓所,这些搬家过程中的生活波澜给勾勒出来,但我最终放弃了。杨绛已经把她的生活勾勒成一本书了,我再简化,恐怕就失去中其中的味道。生活的纹理不是几句话能讲清的,非读此书不可乱揣也。

这本书是杨绛的亲身经历的所见所闻所想,不是小说,可我却有上瘾的感觉。它不深奥,也不哲理化,却处处有情味。生活有苦闷有波折,但有书有爱,一切都可过去。家是哪里?家是有爱人有孩子的地方。

《我们仨》读后感 篇3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一年一度的读书日,并非号召人们要在这一天去读书,其最大的作用就是提醒我们:读书,要与人生、生活相伴,如影随形;读书,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日常阅读,犹如一日三餐不可或缺,又如呼吸空气般不知不觉。

家里有本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很早就买来但有时只是随便翻看,听她轻轻讲述:“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苦难,一同承担,无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情都变得甜润快乐。一家三口是不寻常的遇合。”

1997年春天,他们的女儿阿瑗去世,1998年年末,钱钟书去世,一家三口从此失散,2016年5月,杨绛先生去世,三个人的故事从此剧终。正如书中所说“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这本书是杨绛先生在92岁时写的,书中讲述了一个知识家庭两代人求知、求学的奋斗之路,以及家人之间相亲相爱、相互牵挂的感人之情,也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发展。

时代不同,但每个时代都有“我们仨”。就像当前疫情之下,不断感动着、温暖着我们的爱情亲情。医疗队队员黄秀峰隔着玻璃和妻子的吻别;在楼道里短暂相遇拥抱的医护夫妇;“你平安回来,我包一年家务”的最美情话。身着一袭白衣,他们是病人眼中的希望、是天使;脱下重重的防护服,他们是爱人眼中的至亲,是父母眼中永远的孩子。疫情是灾难,也是教材,教会我们珍惜此刻在身边的亲人,教会我们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

在《我们仨》这本书中,我也体会到一个温暖美好的家庭环境是多么重要。女儿瑗瑗这颗“读书种子”,“过目不忘”的“本领”难道是天生的吗?并非如此,这是因为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和适当正确的引导。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最好的模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孩子的行为是家长教育的`结果。电影《美丽人生》中,智慧的父亲用爱成就了孩子的美丽人生,宅家学习的日子虽单调,但孩子们必须有父母的陪伴、监督和督促,用父母的爱和照亮帮助孩子成长。

一本好的书籍,一些好的片段,如同街角盛开的花朵、深夜家里的灯光,总会在不经意间触动我们内心某个柔软的地方。读一本书,能带给我们平静、专注和思考的力量。杨绛先生温和恬静的性情,温馨守静的生活,坚韧温文的品格,值得我们敬重,《我们仨》这本书也值得我们细读品味。

《我们仨》读后感 篇4

《我们仨》杨绛以母性的慈爱诉说一生对女儿的牵挂,向读者展示了一家三口真诚、平和、乐观、向上的家庭氛围,文字皆从肺腑流出,行文用笔皆由情牵挂,读到感人之处,不无热泪盈眶使我们看到生命的可贵,亲情的相惜与呵护,全篇充满人性美的光辉。

首先,从杨绛的人生观来看,勤奋与乐观是他们生活的基调,杨绛先生相信命理,但是更注重个人的努力,她说:“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是我们的乐趣”年轻时在英国,她和钱钟书勤奋读书,比赛谁读的书多,图书馆是他们经常去的地方,探索知识,格物致知,追求知识成了生活习惯,勇于探索新的知识领域,包括在生活细节上,比如:探路、学习、做饭、散步游玩等都充满乐趣,杨绛在书中说:“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碰到困难,钟书和我一起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媛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就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是不寻常的遇合”他们相处,既有各不相扰的专心读书,又有融洽愉悦、妙趣横生的“捡石子”游戏,一家三口经历坎坷与磨难,却因为一起的彼此安慰、共同承担从而创造乐趣与甜润。由此可以看出,杨绛先生的一家三口的相知、相契、相亲、相爱是多么的令人敬重与羡慕。

杨绛的价值观,也反映到作品中,字里行间,无不看出他们淡泊名利的性情也实为古今少有,让人肃然起敬。杨绛十分钟爱英国诗人蓝德的一句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前半句说的是淡然的心境,后半句则描摹出那份文人的傲骨,恰恰是先生自己的写照。杨绛在书中写道:“嘤其鸣兮,求其友声,友声可远在千里之外,可远在数百年之后,钟书先生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学问也是冷门,他曾和我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多几个知己,不求有名声。

钱钟书个性鲜明,他不见蒋,不参加国宴,不当文学顾问,不当社会科学院的副院长,这些都是世人梦寐以求而不可得的光环与荣耀,先生却唯恐避之而不及,这是何等的心胸,其卓尔不群之状怎能不令人折服。同时,他们又是爱国的知识分子,建国之后经历多次政治运动,从不后悔,钱媛出生在英国,天然拥有英国国籍,他们都放弃了,并说:“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乡土情怀和坚守无怨无悔的爱国情操。就是如此相知相爱相契的一家人,在1997年钱媛病逝,1998年钱钟书病逝,杨绛女士已经是83岁的老人,受到了何等的打击,非常人所能承受。那是描述怎样的一颗母亲的心呀,心碎了,掉在地上,又加上寒风,直往胸口里灌,谁能忍受这般的痛彻心扉,读到这些充满悲情的文字,给我以强大的震撼,情不自禁的抚摸着自己的胸口,泪水如泉水一样盈眶而出。心绪久久不能平静。

《我们仨》读后感 篇5

杨绛先生去世那天,记得所有媒体都在用《我们仨》送别她,温情脉脉的说“我们仨终于又可以团聚了”。那是我所见过的很温柔,祝愿多于感伤的一次送别。

没有翻开《我们仨》之前,窃以为也会有大篇幅的对“死亡”哲学的讨论,就像陈希米的《让“死”活下去》一般在怀念史铁生中聊聊死亡。可是读了之后才发现,真正拿到明面上来提及(还不是谈论)死亡,不过是书的最后两段,才真正叙述钱媛和钱钟书两人的逝去。没有感伤、恐惧死亡,没有热切期盼我们仨重新相聚的那天,有的只是细水长流的'生活琐事,一点一滴。想起思想史课上谈宗教,讨论中国老人为什么都那么恐惧死亡。死后一无所有,一了百了,不复存在,这才是可怕的地方。可是,如果就像《我们仨》这般,我们只是失散了。他们走了,我又回到了旅馆。“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他们走后,家又变成了旅馆。我还在和以前我们分散时那般,淡然生活,浓浓思念,寻觅归途,总有相见的那刻,总会再次找到我们的家。这般考量下,死亡又怎会冰凉的可怕?

还没有看《寻梦环游记》,很适合一起看,了解墨西哥的亡灵节为什么可以是一个欢歌乐舞的日子。然后应该会更明白为什么中国老人最怕死亡。

《我们仨》读后感 篇6

一纸泛黄的封面,素静而淡雅,我们仨——三个字赫然在中,正是这如此简单的三个字,却蕴含了多少感情色彩。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就是仨个,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一个小团体,似乎他们所说的每句话语前都会加上“我们仨……”这像是他们彼此间的自豪。

165页,薄薄的小书,轻轻地,拿在手上看不出里面的份量,却承载着63年的风风雨雨。一个学者在回首她的一生,如同孩子般的方式叙述着,她的“怀人忆旧”风格如终是静谧的,他们三人的相遇、相守到相别,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温馨可敬的学者家庭,恍如一梦的相守相助、相得相失。我轻轻地翻过一页页,心中慢慢被填满,看到那一句:“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我的泪水潸然而下,寂寞而又坚强的老人,如一盏黑夜中的灯,默默地独自照亮人生的路程。

然而这盏灯,却照亮了许多徘徊在黑夜中的灵魂。我相信并不止我一人,在这样豁达清朗的文字前被涤荡,被震撼。杨绛先生的文字一如《他们仨》的为人——低调、平实、真切,她在《我们仨》中如是说:“三河里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

“但是,尽管这么说,我却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我们仨。”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很平实的话语,似乎中央电视台的《讲述》节目,杨绛先生就坐在我们的对面娓娓道来,她的家事,她的事业,她的人生的梦想就这么小,这么平凡,只求一家人聚在一起,相守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一个优秀的女性骨子里最温情的梦想,我们仨聚在一起。

杨绛遇到了钱钟书,一个是书香门第的才女,一个是出身名门的才子。也许真的上辈子就是夫妻,否则两人一碰上就一见钟情并携手终身呢?她淡泊名利,她十分喜爱英国诗人蓝德的一句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前半句是她淡然的心境,后半句则描摹出那份文人的傲骨,恰恰是她自己的写照。而他也一样,个性鲜明,不见、不参加国宴、不当文学顾问……他们埋头做着学者应做的本份的事,看书、写书,专注自己的学术,专注自己的爱。

如果说钱钟书是红花,那么杨绛绝不是一片绿叶,虽然她自甘为先生的“灶下婢”,但须知这样的戏语中蕴藏着多少深厚的爱意!当初不识柴米油盐的苏州小姐、古月堂前吟诗作赋的翩翩少年,一起经历过战火、疾病、文革还有生离死别,几十年的风雨路程,他们相濡以沫。他说:“绛,好生过。我有没有说‘明天见’呢?”简单两行字,却让我深感死亡给人赤裸裸的折磨,一鞭子抽在胸口上,绽出一个个血泡,心里刺痛得却听不到一声叫喊。一个陪伴自己经历大半辈子的人忽然消失了,让人措手不及,脑袋一片空白,忘记了呼吸,忘记了自己还活着,世界顿时就像缺氧的棺木,让人找不到一丝生存的欲望。

儿女亲情,人一生中最难割舍的。当看到杨绛以梦幻的笔法写千里长梦,其实我心里已经凄然。钱瑗,先生唯一的女儿,她是他们的骄傲和依靠,但永远让她牵肠挂肚,先于父母而兰催蕙折,怎不令人扼腕!将心比心,白发人送黑发人,作为娘谁不断肠?我忍不住几番掩面落泪。然而,先生却掩埋哀伤,絮絮叮咛:“圆圆,阿圆,你走好,带着爸爸妈妈的祝福回去。”“钟书说:叫阿圆回去,回她自己的家里去。”“三里河?西石槽?不,是她自己的家。”阿圆清澈的眼睛里,泛出了鲜花一样的微笑。她说:“是的,爸爸,我就回去了。”在母亲的笔下,女儿已经是永生了,“死者如生,生者无愧。”

一盏青灯,照着一个温柔坚强的灵魂,在向彼岸的亲人无声地倾诉,也许在漆黑的夜里仍会有深深的伤痛,但这一幅画面已经不朽,这一盏灯火永远长明。夜深了,我收拾起书本,看一眼熟睡中的他和他,轻轻地关上案边的台灯。我知道,从明天开始,一定会做一个幸福的人。

《我们仨》读后感 篇7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杨绛做了一个老人梦)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看着真的很揪心,眼泪哗啦啦的掉一地)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记录杨绛一家人温暖的故事)

这本书的第二部最感人,杨绛先生以梦境的形式回忆自己的爱人钱钟书大病住院期间自己每天往返医院的生活。钱钟书住院不久,她们心爱的唯一女儿因骨癌被迫住院,杨绛先生每天只能做梦回到女儿身边,静静的看着女儿身边发生的.一切,自己却无能为力。

我们不能理解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什么感觉,不知道杨绛先生是怎么忍住内心的痛苦才出版了这本书。

本书的第三部,从钱钟书公费去英国留学,杨绛先生作为家属也跟着去留学,不久之后,她们的爱女圆圆就出生了。我觉得那段留学英国的时间应该是他们一家子最幸福的时候,因为本书从那时候说起。

他们一家三口总是以相互搀扶的形象作为整体出现,书中有一句话看着非常感人“我们一家人只有死别,没有生离。”只要3个人在一起生活,哪里都是温馨的家,平淡的生活中,他们总是能发现生活中的“乐趣”。把每天的散步当成“探险”,把去餐馆吃饭当成“看别人唱戏”,无论生活多么艰辛,他们每天的读书和工作没有断。

他们一家三口,一生坎坷,到了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经历过亡国、战争、解放、改革运动等等,她们相互扶持,相互依靠,互相鼓励,一切并未改变她们,也未改变她们,也并没有打倒她们,她们就这样简单的做着她们最爱的学问。她说:“碰到困难,锺书总和我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

我觉得杨绛和钱钟书夫妻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彼此理解,彼此欣赏,彼此赠诗。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