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忏悔录读后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忏悔录读后感 篇1
那抹记忆好似心灵之腹,快乐或忧愁一如甜的或苦的食物,记忆记住一事,犹如食物进入腹中,存放腹中,感觉不到食物的滋味了。——卢梭《忏悔录》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敢于暴露自己的一切内心世界,以至于让人觉得坦率得令人惧怕的人的话,那就是法兰西历史上的文化巨人——卢梭!
如果说有一部自传,而又以自传进入人类思想史领域和文学领域的最高层的,那就是卢梭的《忏悔录》!
《忏悔录》,调子沉郁凝重、慷慨啸歌、忧愁幽思、充满悲愤的自辩和滔滔不绝的申诉;同时,也是真诚、深情而带有伤感的追怀的色彩;对过去的充满坎坷的荆棘长途怀有痛惜的感情;对自己无处寄托、无法排解的深邃的心事仰天浩叹;向赋有同情心的读者诉说不完对命运连心扯肺的抗争的质问;对自己立于天地之间的使命和所追求的事业有气贯长虹、令古今变色的信心。
卢梭在《忏悔录》中以真诚坦率的态度讲述了他自己的全部生活和思想感情、性格人品的各个方面,他大胆地把自己不能见人的隐私公之于众,他承认自己在这种或那种情况下产生过一些卑劣的念头,甚至有过下流的行径。他说过谎,行过骗,调戏过妇女,偷过东西,甚至有偷窃的习惯。
这些卑劣的事迹,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恨不得让它销声匿迹,如此赤裸裸的将自己的内心矛盾恐惧困惑与违背道德的所作所为展露于世,除了卢梭,谁还做的到呢?
那抹记忆好似心灵之腹,快乐或忧愁一如甜的或苦的食物,记忆记住一事,犹如食物进入腹中,存放腹中,感觉不到食物的滋味了。对于卢梭来说,所有好的不好的记忆,当它已经成为记忆,再回忆起来,再说出来,已经没有任何可以触碰他心灵的力量,有的只是反省。或许对于他来说,诚实与坦白比伪装的堂皇更加可贵并体现他高尚的人格品质。卢梭敢于正视自己的过往,并且毫不忌讳的坦诚自己的错误。
记忆并不是可怕的东西,但却只有很少一部分勇敢的人才敢将之公之于众。
忏悔录读后感 篇2
合上卢梭的《忏悔录》,我不禁掩卷叹息。从日内瓦到圣彼得岛,卢梭一生仿佛都在进行着一次死亡才能结束的旅行,傅塞城、昂西、都灵、里昂、尚贝里……他在二十五岁以前的经历几乎可以与平常人的一生相当。
肉体的流浪往往来源于精神的躁动,卢梭更是如此,这颗温柔、善良而又充满热情的心,几乎无时不刻不向往着奇遇,也许让他流浪,也有命运的安排,但真正最后促使他流浪而不是忍耐的,却是因为他的精神对现实的叛逆〔毕竟,他的许多同伴在同样的情况下选择了继续忍受〕,为了摆脱师傅的折磨,他义无返顾地选择了逃跑,为了与巴克勒的友情,他抛弃了就在眼前的富贵前程,选择了与好友一起流浪,直到与巴克勒告别,再次回到华伦夫人身边,他才真正安定下来,因为他已经找到了一颗与自己同样高贵的心,然而,在历经波折之后,他发现自己在华伦夫人心中的地位已经被取代,在失望、忧虑和幻想的同时作用下,卢梭再一次地选择了流浪……
是不是所有的流浪都是为了寻觅一个归宿?我只能说:“不知道,但卢梭的流浪——在我看来——是的。”他徘徊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甚至沉溺幻想。他说:“我始终是一个爱好孤独的人,乍看起来,这种性格显然是极端恨世的,十分阴郁的,然而实际上,它是一颗充满热情的心、善良、温和亲切的心产生出来的,而这颗心,由于找不到和它相似的心,就不得不耽于幻想了。”他的一生充满苦难,他把自己的出生视为苦难的开端,他享受过的短暂幸福只给他留下了会令他泪流满面的回忆。幻想与现实的差距越大,苦难越是刻骨铭心,正如《新爱洛伊丝》中圣普乐的自述:“多情的心,是上天赐予的危险的礼物,谁接受了这件礼物,谁就注定要在这世上遭受苦难和折磨。”
不如归去,可是,归去何方?华伦夫人抛弃了他,半个欧洲放逐了他,曾并肩作战的百科全书派与他决裂。卢梭追求的,是至真至纯的美,为此,他不愿做任何妥协,这注定了他不断地追寻,又不断地被放逐。这种绝对纯真的美,大概就是卢梭梦中的归宿吧,而在今天,它又何尝不是现代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梦?“信息社会不仅杜绝了肉体流浪的可能性,也日益消除着精神叛逆的可能性。”而卢梭,却以他惊人的坦诚和细腻感性的笔调,将自己的一生娓娓道来,让处在纷繁忙碌中的人仿佛在灯火阑珊处遇见了静静等候的知己,向自己讲述着那些“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故事。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份“流浪情结”,即使在紧张忙碌的白天里,疲倦让我们暂时忘却了它,但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刻,我们那偶尔失眠的心灵难道不会泛起一丝一毫的惆怅与焦虑吗?
可能只有在这时,我们才能想起让-雅克·卢梭,与他一起开始一段心灵深处的流浪……
忏悔录读后感 篇3
卢梭的《忏悔录》创作于1774年,追述了他过去半个世纪的往事。在他笔下,生活中违背道德良心的小事被披露无遗。卢梭一向善于描绘宁静幽雅的环境、悠闲平和的气氛。《忏悔录》就保持了这种风格:构思细腻巧妙,文笔轻灵脱俗,富有音乐感。
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彻底爱上了一颗敏感赤诚的心。卢梭是个很感性的人,虽然他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欣赏他的才华,也不影响我觉得这个人的可爱、感性、热情、真诚还有可怜。
卢梭只是一个日内瓦普通钟表匠的儿子,父亲嗜好读书,在父亲的鼓励和影响下,他凭借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凭借勤奋吃苦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自学,通晓历史、文学、数学、天文、地理等知识,成为令人敬仰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忏悔录》是卢梭在颠沛流离四面受敌的逃亡生活中断断续续完成的,他的一生是一部传奇,充满着坎坷与悲惨。
我觉得真实的卢梭是个激情澎湃却缺少理性束缚的人。感情真挚热烈,却疑心重重;生性怯懦,却无畏勇敢;要么过于高尚,要么过于卑鄙;有时是阿喀琉斯,有时是忒耳西忒斯;有时成为英雄,有时成为无赖。这些过于极端的性格同时出现在一个人的身上,竟然变得那么有魅力,那么吸引人。读卢梭,其实就是在欣赏一件艺术品。
《忏悔录》很适合像这种觉得自己资质平庸,默默无闻,又害怕将来碌碌无为度过一生的人。当然,我也是这样的人,但是正因如此,我才对这本书感悟颇深。在该书几近结尾处,卢梭说道:“我可以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他们去从头到尾地进行批判:我坚信,人们将总归会看到一个正直、善良、无怨无悔、与世无争的人,一个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且更容易忘记别人的过错的人,一个在爱恋温馨的激情之中寻找自己全部幸福的人,一个凡事都实心实意到了不谨慎,到了难以置信的忘我程度的人。”
然而,我们这类人,拼命挤过了高考的独木桥,怀揣着各自的梦想,踏入了向往的大学,对生活、对未来充满憧憬。我们有理想有抱负,但是却在大学迷失了方向,被磨掉了锐气,从沉稳变得浮躁,要么堕落下去,要么急功近利。渐渐地我们不禁想到:可能这一辈子都只能是一个小人物了。于是我们开始变得物质,变得琐碎,可以为了一点点利益挣得头破血流;我们开始尝试走捷径,不肯浪费自己的时间,梦想着一夜成名。
成功的关键不在于资质,不在于天赋。卢梭不是天才,他没有过目不忘的能力,也没有敏捷的思维,写作对卢梭来说简直就是折磨。“对我来说,写作是极端困难的。我的手稿要屡经涂抹和修改,弄的乱七八糟,难以辨认。在发排以前,没有一部手稿不是我誊写过四五遍的。我手里拿着笔,面对着桌子和纸张,就是写不出来东西。”卢梭的成名之作《论科学和艺术》是在38岁时写出的,在此之前,卢梭默默无闻。年轻的我们更不能自甘堕落,小人物也有大梦想,永远不要因为自己的平庸而感到自卑和沮丧。
忏悔录读后感 篇4
我从不打算也不愿意看一本很厚的书,即便这个作者或者主人公多么吸引我兴趣。我买了很多书,一直都堆在书架上,有很长一段时间,它们就被我弃置一旁,独自安静的呼吸着,并且不断被新的尘埃或阳光覆盖。然而某天周末,一个阴雨绵绵的下午,我闲着无事,重新站在书架前,迫于一些奇怪的念头,我拿出了一些很小的'就喜欢的书,这其中就有一本卢梭的《忏悔录》。
我最喜欢卢梭的原因,莫过于他敢用坦率的风格写自传,从不刻意隐瞒或回避自己身上的恶跟缺点。在他的思想里,人都是具有自己本性的,他包括了人的一切自然的要求,如对自由的向往、对异性的追求、对精美物品的爱好。他显然并不把坦露自己的缺点过错视为折磨,他深信这一个创举将会把人的思想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让我们从新审视自己,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从而改变自己,是自己更加优秀。
读完这本书,感动之余,我想如果我们不结合自己的那些不敢外泄的秘密来理解卢梭那种敢于承认的勇气,是决不会看懂的。有人批评卢梭是一个极其神经质的人,是一个大男子主义者,是一个思想不切实际的、糊涂的思想家。但就是这样一个神经质的人创造的财富和所闪现思想火花,却不断地影响着我们。它让我想起了许多过去已经忘却的人和事,正如此文中的一句话:可能当时我们并不会为了自己做下的卑鄙之事而感到痛苦,我们会说服自己的良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终将会让我们的内心饱受煎熬。也许我们不敢承认自己的罪恶,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的心中拥有一片光明,用善和爱来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用心灵去给予别人更多的温暖,我想这个世界就会充满阳光。
你如果想了解他那些不幸的岁月中最为重要的东西是什么,那就从这本掺合着心酸的书开始吧。
忏悔录读后感 篇5
再一次回归假期生活,我从书架上取下了这本卢梭的《忏悔录》,书籍是上个假期时购买的,当时的我忙于其他事情,没有静下心来好好读书,如今已经忘记了初始购买它的想法,但脑海中仍记得作者下在开篇的那段话“看他敢不敢说‘我比这个人好’”。
书中卢梭直面的剖析了自己,尽可能客观的回顾并且反思了自己从出身背景到晚年的一系列生活,不论是犯错或是骄傲。他将自己赤裸的展示在每一个读者的面前,有些执着、有些无畏,就像他书中说的那样“没有可憎缺点的人是不存在的”,在蜗居在家的这些日子里,我也反复的思考着这个观点,没有人不会犯错,没有人不会懒惰,没有人未曾出现过坏的想法,无论你是谁你都可能会出现过让你悔恨,让你痛苦,令你执着,放不下的事情。
前天的时候,我追完了前段时间大火的一部剧《香蜜沉沉烬如霜》这部剧按照此书的想法来看的话会很有意思,剧中的各大主人公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犯错,但这个犯错只是相对的,相对于事态发展而背的,因为他们每时每刻都在努力的做自己,做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
其实前段时候,我常常会感到痛苦,痛苦于知晓自己为展现出的潜能而却无作为,仍旧一拖再拖的坏习惯,而实际上我一直都在逃避,逃避着面对自己的拖延,逃避着面对此后的责任,这件事情困惑了我很久,困惑到折磨,折磨成痛苦,后来我开始寻找外界的帮助,但我性格或许是有些缺陷,或许是与他人不相仿。我很本能的排斥着向外诉说这个行为,并且我也很清楚,朋友的安慰对我来说并不是什么有效的举措,只会让我更加徒增负担。
而后偶然的听到了两个观点,其中一个是说,人的每一个情感都是真实存在的,无论它是否被我压抑了,或是被我厌弃了、排斥着,它都是真实存在的,他都是会正常化在每一个个体身上会可能出现的,无论什么情绪都是正常的,重要的是,我们接下来怎么看待它,解决它。
第二个观点就更为重要,无论多么努力的一个人,感到疲惫都是真实的,没有人是永动机,在休息的时候。理应全部放心的躺下去,因为我知道、我坚信、并且我也可以做到,我在之后会更为充沛的力量再次站起,创造更多的价值。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办法接受自己的不足,但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远远超过了书本本身的价值,让我开始重新看待真诚,我可以开始放下一些过去不知名不所谓的倔强与坚持,让我的未来,可以更加松弛且自信有思想的独立的活着。
忏悔录读后感 篇6
《忏悔录》是让﹒雅克﹒卢梭颠肺流离的晚年生活的产物,一步真真实实的自传,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也许永远不会再有的一幅完全依照本来面目和全部事实描绘出来的人物。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已经开始纠结着到底要不要看下去,一个人不可能永远都是完美的,但是在勇于承认自己的不光彩的时候该是有多大的勇气。卢梭的性格热情奔放,正直善良,很典型的“文艺男青年”,这些都源自于童年父亲的熏陶和关爱以及在乡村无忧无虑的生活。可是他也是敏感,悲观,愤世嫉俗的的“愤青”,这些就源自于父亲去世后回到城里后的经历。12岁开始学徒,师傅的蛮横专制,粗暴在无形中就使他染上了恶习,撒谎、贪婪、掩饰等等。可是就像孟子的“性善论”一样,卢梭的骨子里还是高尚、正直、敢作敢为的。在他眼里平民的世界远比上流社会更高尚,更优越。他在控诉上层社会人的同时赤裸裸的表达了自己读底层人民的赞美。类似这样的文章很多,可是我觉得《忏悔录》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敢于正视自己,反省自己。自己是龌龊的,就是龌龊的,是高尚的就是高尚的。现在这样压力山大的年代,人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些不为人知的耻事,又有多少人会反省会深思会正视?不会,因为耻于面对。不用说大的方面,就如很简单的公交车让座问题,碰到老人了,有多少闭着眼睛装睡着的,我不相信他们在内心深处不觉得羞愧,要不也不会闭着眼睛了,他们知道自己是可耻的,可是又是自私的,胆小的,即使知道自己错了,也不愿意承认。如果这些人都在内心深处好好反省下,这样的事情就不会再次发生,可是依然是一次又一次,以至于自己都麻木了。人不可能不犯错,关键是反省,保证自己下次不会,不要让一些不道德的行为给自己的人生抹黑。卢梭是伟大的,在卑鄙的背后折射的是无上光荣与自豪。耻于面对自己的不光荣也是让人钦佩的,反省过后依然会受到尊重。
这本书我还没有读完,看到一半感受就出来,我也在反省自己,多少次自欺欺人的告诉自己没事,可当再回忆起来的时候依然觉得无言以对,是时候正视自己,学着是自己优秀。每次犯错了都要学会记录,改掉了就给自己个奖励,多年以后,看自己是否会为自己骄傲!
忏悔录读后感 篇7
卢梭的《忏悔录》这本五十五万字的自传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卢梭想要通过对自己一生的回顾阐明一个事实,即他在自序中所说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伟大高尚,思想是否丰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开始,卢梭就大声宣称:“我深知自己的内心,也了解别人。我生来便和我所见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生来像我这样的人。虽然我不比别人好,至少和他们不一样。”他对于自己“与众不同”的认识是正确的。
通过上文对时间问题的讨论,我们已经触及奥古斯丁的思想和古典哲学的差异。这种差异的根源,正是在于双发对真正的幸福持有不同的理解,而这又集中反映在双方对“认识你自己”这个问题的不同回应之中。我们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理性的地位。古典思想发展到古代晚期,呈现出强烈的宗教化趋势,这在普罗提诺和波菲利的思想中体现得极为明显。然而,无论怎么宗教化,古典思想仍然坚持理性至上的原则。从根本上讲,普罗提诺的太一不过是对于最高的理性原则的宗教化表达而已;波菲利虽然诉诸各种巫术和魔法以求实现灵魂的解脱,但他从来没有把这些非理性因素纳入其哲学体系,而是承认没有任何学说能够解救人的灵魂。与此相反的是,奥古斯丁认为,在超越理性的上帝面前,理性的意义是相对的;而在堕落后的人类身上,理性的能力更是极其孱弱。要想获得幸福,除非通过对上帝的记忆和期待。记忆和期待虽然属于人的理性心灵,但是所记忆和期待的对象,却是超越理性的上帝;此外,在奥古斯丁对人的三位一体的阐释中,心灵中的理性对应于时间中的现在,与能够记忆和期待上帝的其他两个位格(记忆和爱)相比,它恰恰是最容易背离上帝,导致骄傲的原罪的。《上帝之城》对古典思想的全部批判,都可以看作是对这种背离上帝的骄傲理性的批判。奥古斯丁当然不是德尔图良那样的非理性主义者,然而理性在奥古斯丁的思想中确实不是最高的原则,它必须接受信仰的指引;正如生活在时间中的人,只有在回忆和期待着上帝的前提下,他的现在才可能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