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下册教案

笔构网

2025-10-10教案

请欣赏初一语文下册教案(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稍稍、宾客、环谒、泯然”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阅读、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3、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4、懂得本文所寓含的道理:人的天资并非一成不变,只有后天的教育和努力,才能造就人才。

5、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知识。

2、理解方仲永由五岁能诗,到“泯然众人”这一变化的原因。

学习难点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并能作出评价。

2、了解说理散文中的叙事技巧。

学习方法

1、自主阅读法。2、合作讨论法。3、竞赛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设计

先请同学们说一说关于勤奋的名言警句,(下列参考)如:

1、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

2、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

3、被誉为“发明大王”的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说得很好,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学生分组,说出的名言警句正确的,给本组加2分。

听讲,思考。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仁宗庆历进士。王安石不像一般士大夫那样,热衷于追求个人名利,而是要在经国治民方面作出些成绩。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王安石的政论文,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严谨,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只用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刘熙载《艺概?文概》),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

找一名学生朗读,其他人听读,了解记忆。

三、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多媒体显示)

隶(lì)扳(pā)谒(yè)邑(yì)

矣(yǐ)泯(mǐ)称(chèn)

卒(zú)焉(yān)耶(yé)

2、复读课文,读清句读。

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多媒体显示: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3、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让学生自主翻译课文后,同桌为一组,展开对抗竞赛,底分均为100分,每发现一处错误扣5分,扣完即止。

第一轮:翻译课文

同桌每人口头翻译课文一段。互相质疑、评价、记分。

第二轮:认读课文,(多媒体显示):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求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第三轮:文言知识大评比。(多媒体显示):

(1)解释带点的字

①世隶耕

②未尝识书具

③并自为其名

④指物作诗立就

⑤稍稍宾客其父

⑥或以钱币求之

⑦环谒于邑人

⑧不能称前时之闻

⑨泯然众人矣

⑩受之于天

⑾贤于材人远矣

⑿得为众人而已耶

(2)一词多义

其诗以养父母

其文理皆可观者

父利其然

其受之天

如此其贤也

彼其受之天

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传一乡秀才观之

以钱币求之

余闻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闻

受之天于

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宾客其父父利其然

伤仲永父异焉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得为众人而已耶?

如有困难,教师点拨。仲裁权归教师。

(明确):

(1)①属于②曾经③题上④完成⑤渐渐⑥有的(人)⑦四处拜访⑧相当⑨完全⑩承受⑾胜过⑿能够

(2)其:①他的,指方仲永的②代方仲永写的诗③这样④他⑤他的⑥他。之:①代“书具”②代“仲永”③代“仲永写的诗”④代“仲永的诗”⑤“方仲永很有才这件事”⑥结构助词“的”⑦调节音节,无意义。于:①引出对象②在③表示比较④介词,从。

(3)奇:对……感到惊奇

宾客:把……当作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利:认为……有利

伤:为……哀伤

异:对……感到惊异(诧异)

(4)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4、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多媒体出示相关题目: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闻”和“见”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方仲水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详略处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体现“伤”的含义。

(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学生听读课文,标画字音、断句。

请一名学生认读并领读。掌握字音。

根据教师提示,学生齐读课文,读清句读。

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按要求进行比赛、评价、记分

这是一段尚未标点的文章,由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同桌两人交错认读,比赛方法同上

学生在练习本上直接写答案,同桌一组比赛,找二人板演,互相比赛。

每一道测试题的单数题由左边同学完成,双数题由右边完成。

学生边读边思考思考、然后合作讨论交流,并自由发言。

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齐读课文两遍。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并背诵。课外收集被人誉称为“天才”的例子,探究他们的成长奥妙。课后按要求完成作业。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斑羚飞渡》是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所选的一篇散文精品,这篇文章生动、细腻地记叙了斑羚陷入绝境时求生自救的全过程。故事非常惊险,可读性强,故事本身就是动物世界的奇观。课文中展示的一幅幅凄美的图画是向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关注动物世界情感的极好的典范,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激发学生的兴趣,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概括课文内容。

2、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感受斑羚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来的美德。

3、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过程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生动的故事情节,感受斑羚的精神。

教学难点

1、如何关注自然、关注生活,从自然和生活中学到生存的经验。

2、对“爱”的再理解、再认识。

一,新课导入:

有一种死亡,悲壮而辉煌,永远也不代表毁灭;

有一种生命,崇高而美好,永远镌刻在心中当弱小的斑羚们在面临绝境时是如何表现的,这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去感受伤心崖上悲壮而又动人的一幕.

二,检查预习:

1生字词的朗读

2重点词语的理解

对峙:山与山相对而立。

娴熟:熟练。

苍穹:天空

逞能:显示自己能干

飘渺: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斑斓:灿烂多彩

进退维谷:进退两难。谷,比喻困难的境地。

一尘不染:形容非常清净、纯洁。

迥然不同:迎然,距离很远的样子.形容差别很大。

眼花缭乱:眼睛看复杂的色彩而感到迷乱

3,说说对斑羚的了解

三,课文内容的理解

1 看来同学们预习的挺好老师给予表扬.现在请同学们轻声的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群斑羚在遇险后绝处逃生的故事)

2文中用了一个词语来形容斑羚的处境(进退维谷)说说是怎样的情况?(斑羚群被狩猎队和猎狗追赶,属于后有追兵。他们被逼上了戛洛山的伤心崖,前面是6米宽的山涧,而他们只能跳4-5米,属于前有宽谷。斑羚群就是面对着这样进退维谷的境地)

3面对这样危险的处境,斑羚群的种种表现是怎样的?(3—7)

他们一开始发现自己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绝境,“一片惊慌,胡乱蹿跳”。有一只老斑羚甚至想直接跳过六米宽的山涧却“像颗流星似的比直坠落下去”。

过了一会儿,它门逐渐安静下来,而等待镰刀头羊的决定。

在镰刀头羊也表示无能为力后,斑羚群又骚动起来,一头母羚羊甚至在高度惊慌下“举步向彩虹走去”。 (朗读有关老斑羚和母斑羚表现的句子体会斑羚们对生的渴望.)

4 师引: 然而能够让他们获得新生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飞渡伤心崖,羚羊们是如何飞渡的,作者又是如何精彩描写这一场面的咱们一起去感受这感人的一幕.

5,听录音

(1)、斑羚是如何飞渡的呢?,请在文中圈出半大斑羚和老斑羚飞渡时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动词。

(2)、运用这些动词复述飞渡的情景(观看动画)

(走、退、飞奔、起跑、跃、跳、钩、蹿跃、猛蹬、起跳、坠落、落)

讨论飞渡成功具备那些条件(娴熟的跳跃技巧,默契的配合,勇于牺牲的精神)

(3),细读课文四人一组交流讨论:面对这群死亡飞渡的斑羚羊,特别是老羚羊和镰刀头羊,你感受到这是一群怎样的斑羚呢?请用“这是一群(只) 的斑羚,我从文中 句子可以看出”句式回答。

(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无私奉献、顾全大局的团队精神、勇于牺牲、视死如归、临危不惧、关爱后辈。)

(4),师小结:同学们斑羚群凭借娴熟的跳跃技巧,以牺牲老斑羚的生命为代价,成功地完成了山涧上的飞渡,赢得了种群的生存机会。他们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深深震撼了每个人包括文中的我、猎人、狗。斑羚的行为可能只是动物的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但应该引起同样具有生物属性的人类思考和借鉴

6体验反思

1、那么下面请大家看一个人类面对生与死的资料,与动物斑羚比较一下,你有什么想说吗?

出示资料:1994年12月8日,新疆克拉玛依友谊馆的舞台失火,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孩子们及他们的老师在一个大礼堂里开会,不幸发生火灾,结果烧死的是孩子和深爱孩子的老师。各级领导捷足先登全部脱险。……在紧要关头,有人大叫一声:“大家都坐下,不要动!让领导同志先走”,而这些领导同志还真的先走了……这场震惊中外的克拉玛依大火,带走了288名中小学生和37名老师,而领导无一人受伤。

2、看了这资料,我们年青的一代,要从这群斑羚身上学些什么东西呢?

(为了种族的生存而甘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它们的智慧、才能,特别是从容镇定、舍己为人的情操,可贵的整体精神 )

教师总结:确实,作为人类的我们,面对生命,应让生命显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3、思考:斑羚飞渡这一悲剧是谁造成的?(人)

4、是啊,人在这里充当的是一种不光彩的角色,是自然的侵害者和掠夺者。人类的行径已经导致许多物种的灭绝。请用心感受这些画面,然后思考:从人类的身上我们又能想到些什么呢? (屏幕显示:人破坏动物,破坏自然的资料)(板书:珍视生命,保护动物)

5、学生总结本课的收获。(或者提出不懂之处)

结束语

同学们,地球只有一个,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我真心希望人与自然能和谐共处,希望斑羚们今天的悲局不再重演,也希望人与人之间多些关爱让人类的爱充满世界,让世界充满爱

五、布置作业

写一则关于保护动物、珍爱动物的公益广告。

附板书设计: 斑羚飞渡

从人类身上——珍视生命,保护动物

从斑羚身上——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顾全大局的团队精神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深切体会诗中蕴含的人生道理。

3、对名言之句深入探究,提升思想认识。

教学重点:

怎样面对挫折的生活。

教学难点:

从生活深入思索面对人生的困境。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录音:《阳光总在风雨后》,听后,你听清了什么?(找同学谈一谈)

我们都希望生活一帆风顺,只有阳光并无风雨,人生却不可能是这样的,那么风雨来了,我们又将怎样面对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诗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从中品悟面对人生的道理。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课件。

三、诗文品味

1、听配乐朗读。

2、同学结合录音又感情的朗读。

3、找同学读。

4、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欺骗两个字的?

老师结合实际明确:认为只要去努力肯定会获得成功,而生活却不能如此,那当然就是欺骗。

5、你这样认为吗?同学之间互相讨论,说说自己生活中是否也曾这样做过?

四、名句积累

学习了本首诗,你想把哪些句子送给身在困境中的亲人或朋友?引出诗的前四句,共同齐读把它记下来。(插入课件——前四句)

五、结束语

人生远不像一首诗想象的那样简单,但有一点,坎坷路上别忘了普希金的诗言,最后让我们依然在《阳光总在风雨后》的歌声中结束本节课。(录音)

课后反思:

简单的诗句,给了身处逆境中的人以无限的鼓励,总是对诗句感觉他很简单,但能在苦难的生活中能做到普希金所写的那样,实际上是很难的。放开思维,让学生还是想想他所经历过的,或听说过的坎坷的人生故事而体会吧。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

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

对于象征的理解。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探讨,师点播小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欣赏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领悟了如何面对误解和挫折的哲理,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品读《未选择的路》,说道路大家都不陌生,我们每天走来走去脚下他的不就是路吗?是的,然而我们可曾思索过,这路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内在联系呢?我特别难忘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那么,它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

二、作者介绍(多媒体)

三、诗文理解

1、学生朗读诗文查找生字词。

2、找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3、学生放声自读。

4、谈谈感受,结组讨论,你感悟深的是那。

5、找各组同学依次概括各节的主要内容。

(1)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有向往,但却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其中的一条,而且选择了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

(2)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也就意味着艰难和挑战。

(3)诗人心中虽仍踌躇但还是踏上自己选择的路,开始艰难的跋涉。

(4)诗人没有告诉读者他的结果怎样,而是未选择的路叹息。

(插入课件)

6、小结:诗人重点写了未选择的路,为什么?其实未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是舍弃。当我们无法选择时,其实也已作出了一种选择。诗人为什么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表面是写自然的路,实际是写人生的路。这种写法就是象征,表面是浅显的,实质却是深刻的,诗人所写的重点不是那条已选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路。全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条路可选择,但一个人往往走一条路,因为人生短暂,更因为人生没有返程而只能放弃其他许多条路,许多人的人生之路的选择都带着偶然性和随意性,那位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路,而诗重在对未选择的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深入的'思考人生选择的问题,一定要慎重选择,当你作出了一种选择你也就放弃了另一种人生的路。

7、能谈谈你心中从本诗明白的道理吗?

8、师总结: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一旦选择了决无重走之机,所以必须慎重,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慎重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谁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四、放声自读,再次感悟,记下你心中的哲理句。

课后反思:

诗是美的,哲理确实深刻不易理解的,好诗只有结合生活才有更深的体会,对于初中生来说,还不可能很好的把握,但从浅处去品味,鱼和熊掌总的有所舍弃,选择的求学也就放弃了嬉戏,生活需要有所取舍。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型设计

品读课。

预习要求

了解作者及“曲”的有关常识。

教学设想

马致远的这首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全文仅5句,28字,纯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却做到了简约与深细相依,静景与动景相映,景色与情思相融。教学中为避免空洞、枯燥的讲解,宜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诵读、配画、改写等形式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画、说、写中受到熏陶,培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唐诗、宋词、元曲互相辉映,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有谁能说说有关“曲”的常识?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并小结,之后投影关于“曲”的常识。

关于“曲”

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它是配乐歌唱的诗。

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

《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二、诵读,整体感知内容

1、课题及作者:

课题由两部分组成,与词相似,“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即“秋的思念”。

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家,有“曲状元”之称。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

2、学生自由诵读:

提示:朗读应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悲同喜。

3、检查诵读情况:

通过抽读,小组读了解情况,并对误读的地方予以更正。

4、听范读。

5、给这首曲配一幅画:

激趣:有个词叫“诗情画意”,说的是具诗画的意境,诗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往往融会在一起,即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你一定能用你手中的笔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间笔画)。

⑴学生动笔绘画,教师巡回观察。

⑵完成后让学生互评优劣,并对优胜者予以表扬。

⑶出示教师的简笔画。(投影在大屏幕上)

6、熟读成诵。

三、品味,体会独特的意境和奇特的表现手法

1、思考:

⑴曲中哪些语句写景?写了多少种景物?(用“XXXXXXXXXXX”画出),并用“x”括出这些景物特征的修饰语。

⑵文中哪句抒情?抒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怀?它与曲中的景物描写有何关联?

2、品味语言,体会独特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作者写景,既不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语言凝练,言简意丰,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翱游其间。

让学生用“从XXXXXXXXXXX(词或句)中,我感受到了(看到了或想到了)XXXXXXXXXXX”的句式说话,品味意境,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

或用“我认为XXXXXXXXXXX用得好(或写得好),好在XXXXXXXXXXX”的句式说话,体会其奇特的表现手法。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凋零和凄清。深秋时节,藤蔓枯萎了,树叶飘落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树梢上乌鸦凄厉的叫声,更增添了悲凉凄楚之感……

从“古道西风瘦马”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长途跋涉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枯黄连天的野外艰难行进,一阵冷飕飕的秋风袭来,使他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倒抽了一口凉气……

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句中,我仿佛感受到了这位游子在异域他乡的痛苦之情。此刻,太阳快要落山了,乌鸦也归巢了,他却不知家在何处,也不知。该向何处去,任马追着落日,漫无目的地行进……一股忧郁悲怆的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令他肝肠寸断,痛苦不堪……

我认为“枯、老、古、瘦……”这些表现景物特征的修饰语用得好,好在它们表现了深秋时节这些景物的特征,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极具表现力。如一个“瘦”字写出了马的孱弱。疲惫无力,那骑在马上的人呢?

……

对于想象力丰富、语言有独创性的学生要及时表扬。

3、教师在学生将这首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挖掘够了基础上让学生动笔写。

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写景、抒情散文。

要求:紧扣原作,展开想象,尽量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

4、当堂抽查学生的改写,并作评价。

四、课堂练习

1、比较阅读:

将本文与刘禹锡的《秋词》作比较。(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不强求说法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

可从以下三方面比较:

⑴体裁不同;

⑵所抒之情不同;

⑶表现手法不同。

2、填空:

X独在异国,面对晚霞中森林的奇异风光,心想:加拿大的景色确实迷人,但远离故土的滋味实在不好受。感叹之中,脑海里浮现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 篇6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通用1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语文下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一语文下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了解写作时间以及作者的基本情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课文在写法上的几个特点如:生动、细腻的描写;真挚、深沉的感情;情物合一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我们很多人都有过离开家的经历,都有过想家的时候,想家乡的亲人,想家乡的一草一木。

请将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经历讲述给同学们听听。

2、讲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具体情景。

3、出示在本课中出现的生字、生词。

4、带领学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二、品味内容,体会感情

1、带领学生找出描写家乡燕子和海上燕子的段落,并仔细品味。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春景图”和“海天图”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描写。

3、带领学生找出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之间的不同之处。

三、本课小结

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通过对小燕子这一可爱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重温课文。理清情感线索

帮助学生整理文章的.线索,弄清海上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与“乡愁”之间的联系。

二、辐射阅读,探究主题

1、引导学生思考: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是不是同一只燕子?那为什么作者会认为是同一只燕子?

2、老师发放课外补充材料《就是那一只蟋蟀》。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写法上“咏物寄情,物情合一”的特点。

三、短文写作

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

你是否也有过因看到眼前景物而触发了某种情感的经历?试写一篇短文,记下当时的情景和你的感受。

四、本课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海燕》一课全文以“乡愁”为线索,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运用倒叙的手法对故乡小燕子进行了描述。通过对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景物的描写,把一个温暖、舒适而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故乡的春天再现了出来。后部分作者从遐想回到现实,并带着对故乡小燕子的深厚感情,对海上的小燕子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从而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2022初一语文下册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2初一语文下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