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五柳先生的品性和情趣。
2、学习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叙写人物的方法。
3、了解传记文的特点。
【学习重点】
了解五柳先生的品性和情趣。
【学习难点】
学习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叙写人物的方法。
【学习方法】
朗读、讨论、质疑。
【教学方法】
点拨、引导。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已学的陶诗导入。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范读 2、自由读 3、正音 4、齐读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四人小组,对照注释,理解课文。
2、提出不懂的词句。
3、词句练习。
四、自主学习
1、研读课文叙写五柳先生的语句,自由提问。
2、以“( )的五柳先生”的句式说一句话。
五、理解课文
你喜欢五柳先生吗?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六、研读课文
1、黔娄之妻的`话对写五柳先生有何作用?
2、本文与《桃花源记》相比,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何差别?
七、词句积累
1、文中的四字句;
2、文中的名句。
八、写作训练
1、学习本文运用简洁的语言写一篇个人小传,100字左右。
2、教师示范。
九、课堂小结
十、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一些陶渊明的诗文作品与同学交流。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握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
2、学习本文简洁洗炼、画龙点睛的语言特点;
3、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教学重点】
1、在老师点拨下,进行独立探究,启发思维;
2、学习本文简洁洗炼、画龙点睛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过《桃花源记》。请同学介绍作者的概况。
(学生回答)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
资料一: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年时代由于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曾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二十九岁出仕,但一直做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他早年便有爱慕自然、贪羡隐逸的思想。当仕途不得志时,就更怀念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不常。三十九岁时,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这一年,他亲自参加劳动,因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适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解职而归。从此,完全走向了归田的道路。终年63岁。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及晚年的《桃花源诗并记》,表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率真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传记,是对人物生平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字词学习:
辄(zhé) 吝情(lìn) 短褐(hè) 箪(dān)瓢屡(lǚ)空 晏(yàn) 黔(qián) 汲汲(jí) 俦(chóu) 衔觞(shāng) 欤(yú)
3、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身心放松,无拘无束;
第二,读出自我,读出困惑。
怎样才叫读出了自我,就是要读得感同身受,入情入景。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过读书的四步骤,曰:精取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三、翻译理解
1、同桌交流,解决疑难;
2、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许:处所,地方。
详:详细地知道。
因:就。
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焉:语气助词。
不求甚解: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会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性:本性。
嗜:爱好。
旧:老朋友。
或:有时。
置:准备。
招:邀请。
造:往,到。
辄:就。
尽:喝个尽兴。
期:期望,希望。
曾不:竟不。
吝情:舍不得。
环堵:房屋四周。堵,墙壁。
萧然:空寂。
短褐:粗布短衣。
穿,破。
结,缝补。
晏,平静,安逸。
如:的样子。
终:结束。
戚戚:忧愁的样子。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兹:此,指五柳先生。
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
俦:类。
衔觞:喝酒。觞,酒杯。
以:来。
乐:使快乐。
志:心意,志向。
四、课堂小结
读书贵有方法。朱熹说:凡读书,须字字读得响亮。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陆象山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今人学者王富仁说:好的书,是读过就懂的,读同解(理解)是同时完成的,在这个意义上,读就是解,解就是读,解是在读的过程中或读后自然发生的现象,不存在一个甚解的问题。好读书,不求甚解才是一种正常的读书方法,接受方式。林语堂说:兴味到时,拿起书来便读,这才叫做真正的读书,这才是不失读书之本意。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2、完成《语文作业本》上的积累运用。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指名朗读课文;
2、翻译重点字、词(见前一课时)。
二、合作探究
阅读能力说到底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文眼、字眼、词眼、句眼、段眼等。
请同学们寻找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眼,并思考这个字体现出五柳先生怎样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不字。
1、淡泊名利: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爱好读书著文: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3、嗜酒如命,率真放达: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4、安贫乐道: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三、质疑拓展
1、文中最为详写的是他哪方面的特点?
写五柳先生的喝酒,也最传神。
2、我国古代诗文有许多写到了酒,大家还记得哪些?我们来共同回顾一下。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将进酒》等,都不约而同的与一个字联系在一起──愁。我们来看看五柳先生为什么而愁呢?
3、资料二:
《短歌行》(节选)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醉。古来圣贤多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日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宣州谢眺楼饮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4、资料三:
魏晋时期,统治阶级的高压政策、门阀制度,与读书人的自由个性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正直之士深受压迫,又无力反抗,往往借酒浇愁,在醉乡中使波澜的心灵获平静,如阮籍、嵇康、刘伶等。这实际上是他们使自己得到心灵解脱的一种无奈。
(学生讨论)
《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言而成的自传。
四、课堂小结
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所以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不仅让读者对他与众不同的情操、思想击节赞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准备默写;
2、完成《语文作业本》;
3、补充训练:
阅读唐朝王绩的《五斗先生传》,完成练习。
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间。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常一饮五斗,因以为号焉。先生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忽焉而去,倏然而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故万物不能萦心焉。尝言曰:天下大抵可见矣。生何足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恸哭。故昏昏默默,圣人之所居也。遂行其志,不知所如。
附译文:
有位五斗先生,用爱好喝酒的方式游戏人间,凡有人用酒请他,无论身份高低贵贱,他都前往,而且必定喝醉,喝醉了,就不择地方倒地便睡,酒醒后又起来继续喝酒。他经常一喝就是五斗,因此以五斗作为自己的称号。先生无思无虑,很少说话,不知道人世间有仁义冷暖。他忽儿离开,忽儿回来,行为动静自然,符合天地法则,所以万事万物不能缠绕住他的心。他曾经说:天下事物大概能够看得清楚。人生如何能够保养?嵇康便撰写了《养生论》;道路为什么会穷尽呢?阮籍于是悲恸哭泣。所以,故作胡涂,是圣人的行事态度。于是,他一直实践自己的心意,最后不知去向。
① 为何作者以五斗作为自己的称号?
② 为什么称嗜酒为酒德?这个名称有没有特殊含义?
③ 为什么五斗先生可以不知道人世间有仁义冷暖,却生活得那么无拘无束?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通用11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内容。
2、有感情地反复练习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4、体会作者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的思想性格。
【课时安排】两课时,预计80分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语:陶渊明历来被称为“田园诗人”,因为他人很多杰出的诗篇都是归隐田园以后所作。他赞美劳动的生活与大自然的优美闲静,幻想出现没有贫困与压榨的“世外桃源”。我们曾学过他的哪些诗文?(《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
2、解释字词,疏通文意
①注释
1、何许人:何处人。也可解作哪里人。许,处所。
2、详:知道。
3、姓字:姓名。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另立别名称字。
4、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以为,以之为。焉,语气助词。
5、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
6、会意:指对书中的有所体会。会:体会、领会。
7、欣然:高兴的样子。
8、嗜:喜好。
9、亲旧:亲戚朋友。旧,这里指旧交,旧友。
10、如此:像这样,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11、或:有时。
12、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造,往,到。辄(zhé),就。
13、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14、既:已经。
15、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曾(zēng)不,竟不。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离开。
16、环堵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dǔ):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堵,墙壁。萧然,空寂的样子。
17、短褐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个补丁。短褐,粗布短衣,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结,缝补。
18、箪瓢屡空:形容贫困,难以吃饱。箪(dān),盛饭的圆形竹器。瓢(piáo),饮水用具。屡:经常。
19、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20、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
21、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
22、黔(qián)娄:战国时期齐稷下先生,齐国有名的隐士和著名的道家学,无意仕进,屡次辞去诸侯聘请。他死后,曾子前去吊丧,黔娄的妻子称赞黔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
23、戚戚:忧愁的样子。
24、汲汲:极力营求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
25、其言:推究她所说的话。
26、兹:这。
27、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
28、俦(chóu):辈,同类。
29、觞(shāng):酒杯。
30、以乐其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感到快乐。以,用来。
31、无怀氏:与下面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
②翻译全文
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这个作为号了。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叫他去喝。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严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从此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因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的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
四、练习朗读,理清思路
1、设计表格,教师根据课文描写内容,追问下列问题,同学齐答,教师板书,引导背诵。
2、概括态度,体会多面写人法
⑴对读书的态度;不求甚解
⑵对作客的态度;曾不吝情去留
⑶对家境的态度;晏如也
⑷对著文的态度;自娱,颇示已志
⑸对得失的态度;忘怀得失
⑹对贫富的态度;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师:如此种种态度,即从多层面表现人物,而每个层次所用笔墨都简约洗练,正是点到为止,速写传神。这是我们今后作文应当学习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查背诵(两个同学背)
二、品味细节,初识人物性格志趣
1、找出文中的“不”字句,仔细品读。
⑴不知何许人,不详其姓字
实不愿说,非“不知”“不详”,可见先生淡泊宁静。
⑵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忘怀得失,不追名逐利,可见先生恬淡自足。
⑶不求甚解
意存高远,不舍本求末,可见先生胸襟开阔。
⑷不能常得,不蔽风日
安然自若,不为境况所困,可见先生开朗乐观。
⑸不吝情去留
去留无意,不装模作样,可见先生耿直率真。
小结: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2、找出文章的主旨句:
生:不戚戚于贫财,不汲汲于富贵。
师:这句话正好与前面“不慕荣利”相照应,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已志”,表达自己的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
三、抓取典故,体会类比写人法
齐背第二段,然后找出文中所引的典故。
生1:“屡空”“黔娄”
生2:“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
1、探究问题:本文“屡空”“黔娄”“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分别指哪类人?作者为何自比?
指有学问的人。多写诗文自娱,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
指退隐之人。不追逐名利,超尘脱俗。
指百姓。希望生活安乐,恬淡自足。
分别以学者、隐士、百姓类比,不仅写了陶渊明安于贫困,而且储蓄地说明作者以古贤颜回自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小结】
作者通过文章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率真自然人格个性之美。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了解五柳先生的品性和情趣。
2、学习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叙写人物的方法。
3、了解传记文的特点。
【学习重点】
了解五柳先生的品性和情趣。
【学习难点】
学习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叙写人物的方法。
【学习方法】
朗读、讨论、质疑。
【教学方法】
点拨、引导。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已学的陶诗导入。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范读
2、自由读
3、正音
4、齐读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四人小组,对照注释,理解课文。
2、提出不懂的词句。
3、词句练习。
四、自主学习
1、研读课文叙写五柳先生的语句,自由提问。
2、以“()的五柳先生”的句式说一句话。
五、理解课文
你喜欢五柳先生吗?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六、研读课文
1、黔娄之妻的'话对写五柳先生有何作用?
2、本文与《桃花源记》相比,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何差别?
七、词句积累
1、文中的四字句;
2、文中的名句。
八、写作训练
1、学习本文运用简洁的语言写一篇个人小传,100字左右。
2、教师示范。
九、课堂小结
十、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一些陶渊明的诗文作品与同学交流。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品鉴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格和情趣,培养高洁的志趣;
2、背诵课文,积累“晏如、萧然、汲汲、戚戚、不求甚解”等文言词语。
【教学思路】
导入新课诵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品鉴高趣赏析态度,品味五柳风致;
由人推己各抒己见,领略先生丰采;
知人论世以今鉴古,感受魏晋风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魏晋时代,有许多特立独行的高人雅士,同学们想不想去见识一下?
我们今天就随同陶渊明一同去拜访魏晋时的一位高人——五柳先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体会感情基调,注意字音及停顿。
2、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有滋有味地读,有板有眼地读,互译课文,质疑字词,同时思考: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教师巡视指导。
三、研读课文:由文及人,品评五柳先生的高情远趣及精神气质。
1、陶渊明是如何来写五柳先生的呢?哪个同学能给我们说说他的发现。
讨论明确:想要了解一个人物,不妨研究一下他的兴趣爱好。
2、你是如何评价五柳先生这些兴趣爱好的?
明确:读书适意,醉酒陶情,着文娱志。关注“会意”、“欣然”、“自娱”等词。表现了他的高情远趣。
3、五柳先生的“高”还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你细读课文,找出来予以品味。
明确:隐姓埋名,深藏避世;不慕荣利;安贫乐道……
关注“晏如”等词语。
4、体会“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思想境界。
其实,五柳先生无论是读书适意,还是醉酒陶情,无论是著文娱志,还是深藏避世,都缘于他的一种情怀,或者也可以说是他的思想境界——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板书)
请学生翻译这两句话,注意“戚戚”与“汲汲”的意思。
请学生仔细品读这两句话。
四、品读课文:由人推己,与五柳先生对话。
学习文言文,不但要学习古代汉语的.知识,还要学会与古人对话,从中汲取精神养分,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五柳先生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那么,请问:你喜欢(欣赏)五柳先生吗?为什么?
在充分听取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引导:
明确:投影——
无论同学们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这就是本真的陶渊明,他的一切性情都和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息息相关。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的时代。这种精神上的大解放、大自由,造就了魏晋时代特有的一种人格魅力,他们萧散、浪漫、旷达、真率,这就是魏晋风度,也叫魏晋风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就是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是让许多人仰视的高士。
同学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阳光的时代里,我们没有必要再像五柳先生那样消极避世,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激流勇进,建功立业,兼济天下,同时,我们也不妨让自己活得萧散一些,旷达一些,真率一些,让我们——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教学反思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阅读教学,当披文入情,挖掘语言背后丰富的人文思想。本课教学,将字词教学融入对人物的品鉴过程中,力图做到“言“文”合一。同时,这是一篇人物传记,故将教学重点定位为品鉴五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并沿着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思路,试图体现出“人”“文”合一的阅读教学理念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握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
2、学习本文简洁洗炼、画龙点睛的语言特点;
3、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教学重点】
1、在老师点拨下,进行独立探究,启发思维;
2、学习本文简洁洗炼、画龙点睛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过《桃花源记》。请同学介绍作者的概况。
(学生回答)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
资料一: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年时代由于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曾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二十九岁出仕,但一直做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他早年便有爱慕自然、贪羡隐逸的思想。当仕途不得志时,就更怀念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不常。三十九岁时,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这一年,他亲自参加劳动,因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适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解职而归。从此,完全走向了归田的道路。终年63岁。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及晚年的《桃花源诗并记》,表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率真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传记,是对人物生平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字词学习。
3、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身心放松,无拘无束;
第二,读出自我,读出困惑。
怎样才叫读出了自我,就是要读得感同身受,入情入景。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过读书的四步骤,曰:精取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三、翻译理解
1、同桌交流,解决疑难;
2、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许:处所,地方。
详:详细地知道。
因:就。
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焉:语气助词。
不求甚解: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会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性:本性。
嗜:爱好。
旧:老朋友。
或:有时。
置:准备。
招:邀请。
造:往,到。
辄:就。
尽:喝个尽兴。
期:期望,希望。
曾不:竟不。
吝情:舍不得。
环堵:房屋四周。堵,墙壁。
萧然:空寂。
短褐:粗布短衣。
穿,破。
结,缝补。
晏,平静,安逸。
如:的样子。
终:结束。
戚戚:忧愁的样子。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兹:此,指五柳先生。
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
俦:类。
衔觞:喝酒。觞,酒杯。
以:来。
乐:使快乐。
志:心意,志向。
四、课堂小结
读书贵有方法。朱熹说:凡读书,须字字读得响亮。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陆象山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今人学者王富仁说:好的书,是读过就懂的`,读同解(理解)是同时完成的,在这个意义上,读就是解,解就是读,解是在读的过程中或读后自然发生的现象,不存在一个甚解的问题。好读书,不求甚解才是一种正常的读书方法,接受方式。林语堂说:兴味到时,拿起书来便读,这才叫做真正的读书,这才是不失读书之本意。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2、完成《语文作业本》上的积累运用。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指名朗读课文;
2、翻译重点字、词(见前一课时)。
二、合作探究
阅读能力说到底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文眼、字眼、词眼、句眼、段眼等。
请同学们寻找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眼,并思考这个字体现出五柳先生怎样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不字。
1、淡泊名利: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爱好读书著文: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3、嗜酒如命,率真放达: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4、安贫乐道: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三、质疑拓展
1、文中最为详写的是他哪方面的特点?
写五柳先生的喝酒,也最传神。
2、我国古代诗文有许多写到了酒,大家还记得哪些?我们来共同回顾一下。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将进酒》等,都不约而同的与一个字联系在一起──愁。我们来看看五柳先生为什么而愁呢?
3、资料二:
《短歌行》(节选)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醉。古来圣贤多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日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宣州谢眺楼饮别校书叔云》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4、资料三:
魏晋时期,统治阶级的高压政策、门阀制度,与读书人的自由个性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正直之士深受压迫,又无力反抗,往往借酒浇愁,在醉乡中使波澜的心灵获平静,如阮籍、嵇康、刘伶等。这实际上是他们使自己得到心灵解脱的一种无奈。
(学生讨论)
《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言而成的自传。
四、课堂小结
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所以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不仅让读者对他与众不同的情操、思想击节赞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准备默写;
2、完成《语文作业本》;
3、补充训练:
阅读唐朝王绩的《五斗先生传》,完成练习。
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间。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常一饮五斗,因以为号焉。先生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忽焉而去,倏然而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故万物不能萦心焉。尝言曰:天下大抵可见矣。生何足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恸哭。故昏昏默默,圣人之所居也。遂行其志,不知所如。
附译文:
有位五斗先生,用爱好喝酒的方式游戏人间,凡有人用酒请他,无论身份高低贵贱,他都前往,而且必定喝醉,喝醉了,就不择地方倒地便睡,酒醒后又起来继续喝酒。他经常一喝就是五斗,因此以五斗作为自己的称号。先生无思无虑,很少说话,不知道人世间有仁义冷暖。他忽儿离开,忽儿回来,行为动静自然,符合天地法则,所以万事万物不能缠绕住他的心。他曾经说:天下事物大概能够看得清楚。人生如何能够保养?嵇康便撰写了《养生论》;道路为什么会穷尽呢?阮籍于是悲恸哭泣。所以,故作胡涂,是圣人的行事态度。于是,他一直实践自己的心意,最后不知去向。
①为何作者以五斗作为自己的称号?
②为什么称嗜酒为酒德?这个名称有没有特殊含义?
③为什么五斗先生可以不知道人世间有仁义冷暖,却生活得那么无拘无束?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1.品鉴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格和情趣,培养高洁的志趣;
2.背诵课文,积累“晏如、萧然、汲汲、戚戚、不求甚解”等文言词语。
二.教学思路:
导入新课诵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品鉴高趣赏析态度,品味五柳风致;
由人推己各抒己见,领略先生丰采;
知人论世以今鉴古,感受魏晋风度。
三.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同学们,我是第一次来衢州,了解到咱们衢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这里不仅是南孔圣地,也是围棋之乡。现在老师想让你来当一回导游,给在座的老师们介绍一下衢州的旅游景点。
前天,我同几位朋友一起游了烂柯山,这座山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好像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哪位同学愿意来讲述一下这个故事?
一.导入新课。
这个故事让我着迷,不仅因为围棋的神奇魅力,更有观棋者的痴情,这位观棋的樵夫是晋代人,记得有位学者说过,晋人对外发现了山水,对内发现了深情,王质的身上就充分体现了晋人的这种深情。魏晋时代,有许多行为高蹈,特立独行的高人雅士,同学们想不想去见识一下?
我们今天就随同陶渊明一同去拜访魏晋时的一位高人——五柳先生。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或听课文录音),要求学生体会感情基调,注意字音及停顿。
2、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有滋有味地读,有板有眼地读,同时思考: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
(二)研读课文:由文及人,品评五柳先生的高情远趣及精神气质。
1.陶渊明是如何来写五柳先生的呢?哪个同学能给我们说说他的发现。
讨论明确:想要了解一个人物,不妨研究一下他的兴趣爱好。
2.你是如何评价五柳先生这些兴趣爱好的?
明确:读书适意,醉酒陶情,着文娱志。关注“会意”、“欣然”、“自娱”等词。表现了他的高情远趣。
投影:
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晋书·陶潜传》
3.五柳先生的“高”还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你细读课文,找出来予以品味。
明确:隐姓埋名,深藏避世;不慕荣利;安贫乐道……
关注“晏如”等词语。
4.体会“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思想境界。
其实,五柳先生无论是读书适意,还是醉酒陶情,无论是著文娱志,还是深藏避世,都缘于他的.一种情怀,或者也可以说是他的思想境界——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板书之)
请学生翻译这两句话,注意“戚戚”与“汲汲”的意思。
再请学生仔细品读这两句话。
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晋书·陶潜传》
(四)品读课文:由人推己,与五柳先生对话。
学习文言文,不但要学习古代汉语的知识,还要学会与古人对话,从中汲取精神养分,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五柳先生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那么,请问:你喜欢(欣赏)五柳先生吗?为什么?
在充分听取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引导: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的时代。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明确:投影——
无论同学们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这就是本真的陶渊明,他的一切性情都和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息息相关。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的时代。这种精神上的大解放、大自由,造就了魏晋时代特有的一种人格魅力,他们萧散、浪漫、旷达、真率,这就是魏晋风度,也叫魏晋风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就是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是让许多人仰视的高士。
同学们,我们衢州不仅有烂柯山,更有孔庙,不仅有仙山灵气的熏陶,更有儒家文化的熏染,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阳光的时代里,我们没有必要再像五柳先生那样消极避世,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激流勇进,建功立业,兼济天下,同时,我们也不妨让自己活得萧散一些,旷达一些,真率一些,让我们——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下课!
四.设计意图
1.言文合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阅读教学,当披文入情,挖掘语言背后丰富的人文思想。本课教学,将字词教学融入对人物的品鉴过程中,力图做到“言“文”合一。
2.人文合一。这是一篇人物传记,故将教学重点定位为品鉴五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并沿着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思路,试图体现出“人”“文”合一的阅读教学理念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