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优秀(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优秀 篇1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从文中人物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激发学生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生命是多彩的!哪儿有了阳光的照耀,哪儿就有花儿朵朵,绿意盈盈。请看──(点击画面)
师:如果你心有所动,请你说一句动情的话。(生说)
2、师:一朵花绽放是美丽的,一株草生长是幸福的,而一棵树,一棵高大的橡树伫立在田野,在路旁,在眼前,那一定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今天我们就学习第8课《路旁的橡树》。
3、揭题:指导读题。
二、读文学习
1、师:这棵橡树将带给我们怎样感人的故事呢?下面让我们捧起课本大大方方、自自然然地读课文吧!故事读完了,谁来把这个故事简单的说说(提示说话点击)。
2、说得好,能读好这些词吗?(点击)愿读哪段就读哪段。
3、同学们,你们觉得路旁的橡树美吗?(美)课文怎么写橡树美的呢?谁能快速找出文中写橡树美的句子?(点击品读句子)(齐读。怎么读好这个句子?读着这个句子心里什么感觉?齐读。)
4、师:橡树美,人更美!你觉得文中的那些人是美的?
5、(有的认为工人们,有的认为工程师。板书:工人们、工程师)。
6 、师:工人们怎么美,请拿起笔划出写工人们的句子。
工程师怎么美,也请拿起笔划出工程师的句子。
7、同桌互相读读,看看你能读出他们保护橡树时的心情吗?
8、(点击)展示读,同学评。(如:谁听出来了,他想读出什么了。他读出了什么)
9、看课文,分角色读3~6段。
10、师:是的,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当看到路旁的充满生命力的美丽的'橡树,人们自然就会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生读)
11、师:工人们和工程师都保护了橡树,如果要颁发一枚奖章,我们理所当然要把这枚熠熠生辉的奖章颁给他们,但我们觉得更应该颁发给千千万万像他们一样具有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人,是你、是我、是他。那就让我们都来做一个高尚的人。好吗?
三、质疑拓展
师:读着感人的课文,也许意犹未尽,也许你还有许多的小问号,那下面就用采访的形式作个交流分享吧!
四、主题升华
1、师:同学们,《路旁的橡树》留给了我们许多的沉思、遐想、感慨,甚至震撼。与其说这篇文章是一曲保护环境的赞歌,不如说她更是一首对生命的尊重与呵护的诗篇阿!(点击)
2、让我们伴着优美的琴声,和着生命的节拍,一起吟诵这首小诗,师领读。(可随机一边自由读诗一边给诗加题目)
3、小结:让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深情的呼唤(齐读诗的最后句)。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优秀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优秀,欢迎大家分享。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优秀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筑路人高尚的心。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用具及课前准备
1、课件《路旁的橡树》,橡树图片。
2、搜集有关人类破坏或保护环境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比较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有这么一个小村庄,那里的人们为了眼前的利益,为了眼前的“不错”的生活,几乎砍光了整座山的树林,结果毁灭了自己的家园。
这节课我们学习《路旁的橡树》,看看又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1、板书课题:路旁的.橡树。
2、你们见过橡树吗?(出示橡树图,橡树就是栎树,结有果实。)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初读全文,读准字音。
听课件中的范读部分,正音同时思考下面第2项的内容。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写筑路工人为了保住橡树而绕开树铺路的故事。)
三、思考讨论、深入理解。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什么是“平坦”(不倾斜,无凹凸,像静止的水面)
2、读第二、三、四自然段。
(1)筑路工人为什么突然停下来?
(因为筑路工人发现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它是那么结实挺拔,就像哨兵一样,所以筑路工人突然停下来。)
(2)挺拔的橡树是什么样?(直立而高耸)
(3)为什么工程师不说话,工人们也沉默不语?
(因为他们都看到长得这么粗壮的橡树,舍不得砍掉。但如果按工程计划筑路,保证公路直,就必须砍掉橡树,所以他们都沉默不语。)
3、学习五——七自然段。
(1)你能把“责备”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吗?
(2)“计划不可以修改,橡树也不可以砍”这句话你怎么理解?他们说话的语气是怎样的?
(工程师的话陈述了一个客观的事实,因此他的语气比较平静。工人们的话则是出于对橡树的爱护,因此他们的语气比较激动。)
4、学习八——九自然段。
(1)“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找一找这句中的一对反义词,这句话为什么这样写?
(这一对词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作为公路来讲,自然是“宽阔、平坦、漂亮、笔直”为好,但人们为保护橡树却将其筑成“弯曲”的,显示人们爱护树木,注意环保的高尚品质。)
(2)“在一个地方”指的哪里?(指橡树生长的地方)
(3)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不约而同地赞叹”,这句话表明了什么?(人们都很认同、赞赏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决定、行动,因此,他们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4)“高尚的心”指什么?(是对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非常准确,也是最好的评价。)
四、总结:
筑路工人绕树修路,保护环境,给人们一个美好的家园,所以说他们有一颗高尚的心。
五、小练笔
你想对工程师说些什么?写下来读给同学们听!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优秀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优秀,欢迎大家分享。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优秀 篇3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宽阔、平坦、沉重、不约而同、赞叹”等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让学生学习文中工人和工程师爱护树木的好品质。
4、创新目标:理解筑路工人的心灵美,知道爱是人间最美好的情感。
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内容平凡情节简单的小故事,但却耐人寻味,蕴含着很深的道理。本文赞美了珍爱绿色,保护大自然的筑路人,教育学生爱护树木。
2、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对前一课的学习,对于本课会比较容易理解,但文中别样的深意同样能给三年级孩子以心灵的.震动,让他们感受文中人物的灵魂美。
3、确定五点:
重点:理解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的原因。
难点:理解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的原因。
创新点:
1、还有比这个办法更好的吗?
2、小树如果会说话,它会说一些什么?
德育点:大家为什么说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空白点:
1、还有比这个办法更好的吗?
2、小树如果会说话,它会说一些什么?
学具的选择
与使用教学挂图和教学课件,这样的教具有利于学生观察图画。
主要技术留空白、加深体验、激励创新等技术
教学过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
一、导引目标
请同学们阅读自学提示,并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课文。激发兴趣
同学们从提示当中的几个问题入手后,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创设条件
1、请同学们自由汇报,当小教师,给大家讲课。
2、现在请同学们进行朗读,读出最高水平。
3、说说橡树是一棵怎么样的树,理解公路“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这句话的深意。自主参与
1、学生在当教师的体验中,学会了知识。
2、通过各种读法对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
3、携引学生读懂课文,深入体会课文内容,领会人物动作语言所包涵的深意,理解工人们“沉默不语”“沉重地叹着气”。
三、组织研究
讨论:提示中的两个问题你会吗?请小组合作讨论一下,拿出小组的意见。体验发现
1、在交流合作中,学习创新。
2、理解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的原因。
四、引导创新
1、还有比这个办法更好的吗?
2、小树如果会说话,它会说一些什么?应用实践
留充份空间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反思小结
1、谈谈课文给你的启发
2、说说你今后的打算巩固提高
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做到爱护树木。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优秀 篇4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自主读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3、能在故事中得到保护环境的启示,结合生活事件理解环保主题,并树立环境保护“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的意识;
4、结合课文中的词句写读后感。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指名学生用简单的语句形容插图上的那条路
(随机板书:弯曲马蹄形路旁等词语)
2、完整课题
3、想象体验,对比伏笔
(如果你是一位经常经过某条路的行人或者司机,你最希望这是一条怎样的路?板书:笔直;让学生简单讲讲理由)
过渡:我们都在讲关于路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路旁的橡树》,这文章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路的故事,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树”
(一)初读
1、轻声读课文,读通读准,标上小节号,读完一遍后,同桌之间交流交流已经读懂的内容;
2、结合课文,说说“工程师”和“工人”分别是干什么的。
(二)初读检查
1、轮读课文,检查朗读
2、指名说“工程师”和“工人”的主要工作内容,师作补充。
过渡:从课文的那句话可以大致知道工程师和工人分别是干什么的?
(三)教学2.3自然段
1、出示句子:工程师批示未来的路要铺在哪里,工人们就往土里埋进排水管。(理解“批示”的意思)
过渡:读了课文,我们知道工人们在埋排水管的时候突然停了下来,为什么不按照工程师的批示去做?(讨论交流,只要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就可以)
2、重点品读: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指导朗读,读出赞叹的语气,声音响亮)
3、角色代入:这是对橡树的赞美,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名工人,当你看到这棵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哨兵一样的橡树,你又会发出怎样的赞叹?从工人们的举动中我们能看出他们对橡树有着怎样的感情?(喜爱)(反复引读句子:因为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过渡:那么,工程师呢?他对橡树又有着怎样的感情?(喜爱)默读课文4-7自然段,找出能看出工程师和工人喜爱橡树、努力保护橡树的句子或词语,并能说说理由。
自由交流,随机点拨
三、研读课文——读“人”
1、第4自然段:抓住“什么话也没长久看着转向叹气”等词体会工程师内心的无奈和矛盾。抓住“沉默不语、沉重地叹着气”体会工人内心的担心、忧虑、沉重。
2、“橡树也不可以砍。”工人们说。
3、第7自然段:理解工程师说的话,如果我们为了修一条宽阔、平坦、漂亮又笔直的.路,而把橡树给砍了或把它移开,哪些人会怎样责备我们呢?(自由交流)
四、品读课文——读“理”
过渡:几年后,修成了一条怎样的公路?(宽阔、沥青,像箭一样笔直只在一个地方弯曲马蹄形)
1、第8自然段:品读句子: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这一个地方是特指哪个地方?当路人经过这个弯道时,就会注意到路旁的这棵橡树,你觉得,让这棵橡树依然挺立在路旁有什么好处?
2、第9自然段:(是啊,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理解“不约而同”和“高尚”的意思。“高尚”是对人们心灵的一种赞美。
3、之所以说这是一棵高尚的心,是因为这颗高尚的心灵懂得什么?(懂得保护树,懂得和树和睦相处)如果学生反馈不出关于环保的答案,则作必要的提示:在我们身边,需要我们用心去保护的仅仅是这一棵橡树吗?
4、在你的身边,哪些行为也包含了一颗高尚的心灵呢?(当你看到学校操场上有垃圾,你弯腰将它捡起扔进垃圾筒,这时,你就拥有了一颗高尚的心。)
五、课堂练笔
1、出示词语,抄写积累
形容道路的词语:宽阔平坦笔直崎岖泥泞蜿蜒狭窄
形容人心灵的词语:高尚纯洁真诚无私卑劣肮脏自私
2、结合课文词句,简单写写读后感
六、拓展总结
补充一则新闻故事《100万买两棵树,甭想!——北仑城东村保护古树,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睛》
千言万语浓缩为八个字:修改规划让道于树
祝愿同学们都像工程师和工人们一样,拥有一颗高尚的心!当我们都拥有一颗高尚的心灵时,我们就会把这条公路的弯道当作优美的弧线和雨后的彩虹来欣赏。
板书设计:
8、路旁的橡树
笔直……弯曲
橡树:粗壮、结实、挺拔
一颗高尚的心
课后反思: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指导学生在自主读文中感悟环保主题。在教学设计上,我利用文本特点,在课题引入和主题体会时都采用矛盾对比的教学,也就是让学生在情感反差中逐步体会主题。从教学效果看,基本的教学目标是达成了,主要是我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深挖教材,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工人和工程师的心理活动。但我在试教时忽略了“筑路计划到底有没有被修改”这一内容,其实按照课文的原义,筑路计划并没有修改,只是为了保留橡树,工程师和工人们做出了一个两全的举动,尽管留下了缺憾——公路有了弯道。由于自己对这没有把握好,课后,还是有部分学生认为,工程师和工人们宁可修改筑路计划也要把橡树留下,由此看出他们有一颗高尚的心。细想,其实学生这样理解也未尝不可,从另一个角度说,这反而更能突现工程师和工人们的环保意识,但这样就没有有些偏离文章原意了。
(热)《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优秀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优秀,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优秀 篇5
一、说教材
本文讲述的是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的故事。在南北的两座大城市之间,准备修一条公路,在公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工人们遇到一棵高高挺立的橡树。为了保护这棵树,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经过精心的设计,在不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儿,既保护了这棵橡树,又圆满完成了筑路计划。这个故事,表现了人们对一草一木的珍惜,赞扬了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特别强调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基于以上设计理念,以及中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知水平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拟定了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读流利课文。
2、自主学习,潜心会文,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
3、静心涵咏,读中感悟,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学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以上目标着力反映知识与能力,强调过程与方法,同时,注意本文的价值取向,我想能较好的反映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
三、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本文是略读文章,我拟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的一种高尚的心,联系实际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四、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教必有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言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的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中知识和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这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主要采用“导读法”,“质疑法”等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参与,感悟文本,使语文课堂充满自主的气息,探究的味道。比如以“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你有没有发现这句话中的矛盾之处?”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阅读反思,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和语言课与生活与社会相结合的特点。
五、说教学流程:
本课我预设1课时完成。下面我将详细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揭题存疑
1、直接板书课题:路旁的橡树。
2、引导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想提吗?
(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有:这是一颗怎样的橡树?它和我们有什么关系?人们是怎样对待它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棵橡树呢……)
(“疑”是“研”之源。围绕学生质疑的问题来开展阅读研究,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阅读研究更有意义,也更有情趣。)
(二)、初读初读释疑
1、自由读课文,画出难读的,难理解的词语。
2、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先自己试着划划找找答案。
3、交流:
1)、提出难懂的词语,互相交流理解。(如:平坦,延伸、沉重、楔子、责备、不约而同等)
2)、交流读文后对刚才所提问题的思考,板书:工程师修路
路旁的橡树
工人们 保树
马蹄形
(这环节的设计是第一层次的质疑和解疑,其实已经实现了对文本的初步感知,从整体上解读了课文的脉络和主要元素。对略读课文的教学来说,粗知是自主深入阅读的基础。)
(三)、引发质疑
1、简介本文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2、引发读文中的矛盾。
1)、导入:这么一位享有盛誉作家,却在文章中落下了一个“败笔”。
课件出示句子:它像箭一们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2)、师:你有没有发现这句话中的矛盾之处?
学生通过朗读,发现同一句中,出现了“笔直——弯曲”这一矛盾之处,这“只在一个地方”是指什么?
3)师再切入: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这样写呢?
(这一环节,抓课文解读的“矛盾点“切入,用问题推进学生的阅读思辨,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以便更多角度开拓学生的认知空间)
(四)、自主研读,提示文旨,分六步设计:
1、确定研读目标。
它像箭一样笔直,但中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1)、“只在一个地方”是什么地方?
2)、为什么“弯曲成马蹄形?”
3)、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2、交流研读体会
3、片断品读4-7自然段。
1)、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朗读,品味语感。
a、(1)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活也没对工人们说。
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
(2)工人们也沉默不语。
工人们也学生地叹着气。
师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研读,感受工程师和工人们的无奈和犹豫不决,板书:犹豫不决。
b、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他轻声说。
引导从这些表情动作的词语中,体会工程师保护橡树的坚决和义无反顾。板书:义无反顾。
4、创设情境,换位体验
导入:工程师明明知道计划是不可修改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他那么做?他想到了些什么呢?你能来真实这个“空白”吗?
出示: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
1)、讨论铺垫(想到了橡树的作用,橡树的生命力,想到了……)
2)、试写。
3)、交流。
5、有感情地朗读4-7自然段。
6、小结:作者这样写:“它像……”突出强调了人们的良苦用心,赞扬了人们为树让路的决心。
(这一环节着力于激活表态的文本,促进师生的创造和拓展,从切入点引出“空白点”,发展点,在比较品味、想象,朗读中实现,从解读文本到超越文本,实现语言文字情怀的共同构建。)
(五)、情境渲染,提升主题
1、课件播放一组人与自然和诣相处,保护环境的图片。
2、最后定格在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说话训练。
一条宽阔的沥青公路从( ),它像箭一样( ),因为这里挺立着( )。
( )(什么人)过往到这里看到( ),( )地赞叹:( )
3、进入情境,主泛交流。
(赞叹筑路人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品质,赞叹他们美丽的心灵,赞叹他们善于思考,巧妙设计,为树让路……
4、师:这么多人事先没商量却见解高度一致,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不约而同)
5、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最后一段。
6、以歌曲《美丽的心灵》结束本课。
板书: 8、路旁的橡树
工程师 修路
路旁的橡树
犹豫不决 工人们 保树 义无反顾
马蹄形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优秀 篇6
【教学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感情朗读,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生:不要乱砍树木,爱护树木。
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片与树木有关的故事。(板题读题)
3、你见过橡树吗?它全身上写都是宝,木材可以做家具,树皮可以作染料,叶子可以喂蚕,蚕宝宝长大突出的丝可以做衣服。听了老师的讲解,你觉得橡树是一种怎样的树?
生:珍贵的树。
二、初读课文
1、带着对橡树的喜爱,自由的读课文,把句子读顺,生字连词画下,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
2、请小老师领大家读读生字宝宝。(正音)
3、把生字宝宝读给同桌听听。开火车读生字。(检查读音)
4、这些词语中,你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解释“楔子”与“沥青”。
“楔子”:建筑用作标示的工具,类似木桩的小木棍,一头削尖。
“沥青”:又称柏油,是铺路的材料,具有柔软性。
三、悟读课文
1、带着生字宝宝读课文。指名读。(检查朗读)
2、看图,你觉得公路是怎样的?橡树是怎样的?谁能读出它们的特点?
3、从二句中,你发现了什么?生:二句都是比喻句。
4、把什么比做什么?如果没有比喻部分好不好?为什么?
5、小组交流:为什么说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他们的高尚?用笔画一画,又脑想一想,有嘴读一读,评一评哪个小组找得既准确读得又有感情?
6、指导朗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读、分角色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读出筑路工人的矛盾、担心、发愁,及决定后的轻松。
7、你从筑路人的行动中感受到了什么?生:爱护树木、保护环境。
8、是啊!如此珍爱树木,怎能不说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说一说,我们该怎样做一个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环保小卫士呢?
四、赏读课文
带着你的感情,朗读全文。
五、作业
根据学校情况,为学校的绿化、美化提一提建议。
【板书设计】
橡树:珍贵、像哨兵
高尚的心(爱护树木、保护环境)
公路:笔直、马蹄形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优秀 篇7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读懂课文内容,树立环保意识,理解“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教法学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小组合作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学指导
明确自学内容、方法、时间和要求,可渗透在以下的几次先学后教过程中
三、比读书
1、先学: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想办法理解生词。(3分钟)
2、后教(6分钟)
1)同桌认读生字,出示生词开火车认读。
2)指名学生轮流朗读课文,先后进生,后优生,每人一段,有错即停,有错就纠。
3)全班交流,理解词语。指名提出不理解的词语,由学生回答。教师可提问检测:楔子等,指名回答,学生评议纠正。
四、比概括主要内容(二读课文)
(先学)自学指导,要求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主要内容,3分钟后比谁的正确。
(后教)讨论。理清文章顺序,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主要写了什么。(3分钟)
五、比说话
1、自学指导:读了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2、议读与质疑。其他同学对于别人的朗读和发言,给与评价,提出不同的见解。如有疑问也可提出。一点要通过读书、思考、议论去认识。
如选读“筑路工人突然停下来”这段课文时,要把你对高大、挺拔的橡树的`兴趣、爱惜之情读出来,要拿高大的橡树引起筑路工人的关注和爱惜的心理读出来。议读时要对筑路工人自觉保护橡树的心理有所感悟,意识到“砍树容易栽树难”的道理。
“如选读工程师与工人沉默”的部分——第4-6自然段时,要从工程师和工人的神态、动作、言语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工程师要执行自己设计的工程计划,工人在工作中遇到了问题。他们在保护橡树上获得了一致。如选读最后几段课文时,要对公路上弯曲城马蹄形有所认识、有所感悟。重点是读好人们的赞叹,体会保留橡树在人们心中的广泛影响。同时放开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认识——由课文引向学生生活,由他律诱发自律。
3、齐读第九自然段,小组讨论。
4、联系地方实例,说说你读后的感想。
六、拓展阅读:乐园90页《马克吐温保护树木》
七、当堂训练:
1、抄写课文中的比喻句。
2、做乐园89页的我会做。
作业:你还看到或听到哪些保护树木和环境的事例?
板书设计:
28路旁的橡树——粗壮、结实、挺拔
公路——笔直、马蹄形
工程师——有一棵高尚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