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阳关三叠》教学设计(精选9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感受、体验古曲《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引发对我国古代音乐及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关注。
2、能用连贯的气息、柔和的声音和充满友爱的情感演唱歌曲《阳关三叠》,通过对音乐节奏、旋律的分析,体会歌曲忧伤、惜别的情绪。
3、结合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理解歌曲中所表现的对友人无限关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唱准歌曲《阳关三叠》中附点音符、切分音符的时值及八度音程,从相关音乐要素中体会歌曲忧伤、惜别和期待的情感。
2、体验并表现古曲《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
教材分析
《阳关三叠》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歌曲。原来诗是:“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全曲分成三大段,用同一种曲调变化演唱三次,所以称为“三叠”。歌曲的情感细腻、丰富,表现了诗人对即将到关外的朋友恋恋不舍的情谊。特别是“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寄托了对友人无限的关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再过几个月,我们就要结束小学阶段的学习,分别升入不同的中学。在这六年中,同学们朝夕相伴,有过快乐,也有过悲伤。不久,我们将面临人生中的一次离别。也许,很多同学在今后忙碌的学习中就没有机会再相见。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和好友分别,你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寄托你的思念呢?(通信、发邮件、打电话、点歌等。)
2、师:你知道有哪些表达友谊的歌曲呢?(《友谊地久天长》音频)
二、情感体验
1、师:你们说得很好。其实古代也有很多表现友谊的音乐作品。今天,我们一同来欣赏一首描写友谊的古曲,请你听后思考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阳关三叠》音频)
2、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诵读歌词
1、讲述歌词的来源。
师:这段歌词的前一部分实际上是来自一首唐诗,你们知道这首唐诗是谁的什么作品吗?
师:这位同学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扎实。这首诗在语文课上学过,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唐朝时,为诗配乐进行演唱十分盛行,很多古诗都被合乐而唱,《阳关三叠》也是其中之一。原诗描绘了怎样的情节呢?(《阳关三叠》动画)
2、讨论“三叠”。
师:我想再问一问同学们,你认为《阳关三叠》名字中的“三叠”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进行讨论。(学生讨论,允许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都很有想法。原曲分成三大
段,由于将一个曲调变化叠唱了三遍,故名三叠。教材中选用的是一部分,也就是其中的一叠。阳关是一个地名,所以歌曲叫《阳关三叠》,曲中还有一个地名──“渭城”,所以歌曲又叫《渭城曲》《阳关曲》。
3、分析歌词。
师:歌词部分比原诗要长,我们来看后面部分的歌词,“遄”这个字念chuán。齐读一下。
师:“遄行”是指“一路上你要快快地走,快快地走”,寄托了对友人无限关爱之情。“长途越渡关津”指遥远的旅途要穿越多少关山、渡口!“历苦心,历苦心”是指“要经历千辛万苦,千辛万苦”,“历历苦心,宜自珍”指“再累再苦啊,你要自己保重,自己多多保重”。
4、合乐诵读。
师:现在,我们合着音乐的旋律完整读一遍歌词,注意每一句强调的语气和声音上强弱的变化。
四、听唱结合,学唱歌曲(《阳关三叠》歌曲学习)
1、听唱法学唱曲谱。(强调每句旋律走向上的强弱变化,注意“第二句”前十六后八的节奏,注意唱满句尾两拍的时值,注意“遄行”句八度音程的音准,第二个“遄行”比第一个多了一拍(生唱);唱准附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注意“历历苦”的重音记号,通过力度变化表现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教师有感情地范唱歌曲。(提示学生注意体会歌曲中忧伤、惜别和期待的情感。)
3、学生用“Wu”随琴声哼唱旋律。(教师指导,注意歌唱的状态,半打哈欠的状态、气息的支撑、嘴唇放松、音色优美、注意乐句的呼吸,1─2遍)。
4、引导学生用流畅圆润的声音学唱歌曲。
(提示:“柳色新”暗示离别在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故唐诗宋词中常有借杨柳以寓离别意,演唱时带有依依惜别之情。)
5、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师:这首名曲从古至今一直被传唱,经久不衰,通过学习这首歌,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或者你最喜欢哪一句,音乐的曲调上有什么特点?谁来说一说?
师:这首歌曲表现出了作者当时非常复杂的情感变化。你觉得都有什么样的情感,又是如何通过音乐表现出来的呢?比如音调、节奏、速度方面,请大家谈谈这个问题。
6、跟伴奏演唱。
师:带着刚才分析的感受与总体的音乐风格──低沉的音调、稀疏的节奏、缓慢的速度,让我们跟伴奏声情并茂地来歌唱一遍。(《阳关三叠》伴奏音频)
五、拓展音乐文化视野
1、分组讨论。
师:下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古诗《送元二使安西》与歌曲《阳关三叠》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诗节奏与歌曲节奏。
(2)诗韵律与歌曲旋律。
(3)古诗与歌曲的情感表达。
2、小结。
师:在我国古代,诗词与音乐是有密切联系的,很多诗词都是合乐而唱。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诗三五百篇,孔子皆弦歌之。”可见,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都是用乐器伴奏着歌唱的,但音乐早已失传了。
所以,本课学习的歌曲中,诗是音乐的核心,而音乐则是诗的'灵魂。诵读诗句时,可以借助音乐来感受诗的韵律和情感;演唱歌曲时,则可以通过诗中的文学艺术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音乐美和艺术美。古诗和歌曲虽然都表达了离别之情,但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表达情感的深度和层次上也不尽相同,当我们在内心中动了情感,就用语言表现出来;当语言不足以表现情感时,音乐就产生了,所以说音乐产生于语言的尽头。
六、加深对歌曲的体验
1、对比欣赏合唱曲《阳关三叠》。
师:请同学们再对比欣赏合唱曲《阳关三叠》。(《阳关三叠》合唱音频)加入合唱效果后又有了哪些新的感受?(教师可提示:加入各个声部后音色丰富、浑厚,层次分明,力度的起伏突出了歌曲的高潮,音乐的表现力也更丰富了,表现的情感更加细腻了。)
2、心有灵犀──音乐游戏。
师:现在,大家回忆这六年来,同学们曾经共同走过的日子,用我们的心去感受彼此的友谊,玩一个“心有灵犀”的游戏:每个同学给自己最好的朋友写一句你最想对他说的话,可以是对朋友的批评和鼓励,可以是曾经发生的小事,也可以是你一直不敢直接对他说的话。前面写清朋友的名字,但落款不要署名,大家写好投到“友谊心声”的箱子里。老师抽着念,凭着朋友之间的心有灵犀,请你的朋友猜猜,体会彼此的友情。(播放歌曲《阳关三叠》音频)
3、跟伴奏演唱。
教师:最后,大家拉起手来,一起演唱歌曲,在友谊的歌声中结束我们今天的音乐课。(播放《阳关三叠》伴奏音频,教师可指挥。)
七、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体验了古曲《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并能够用连贯的气息、柔和的声音和充满友爱的情感演唱歌曲《阳关三叠》;通过对音乐节奏、旋律的分析,让我们体会到了歌曲忧伤、惜别的情绪。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感受、体验古曲《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引发对我国古代音乐及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关注。
2、能用连贯的气息、柔和的声音和充满友爱的情感演唱歌曲《阳关三叠》,通过对音乐节奏、旋律的分析,体会歌曲忧伤、惜别的情绪。
3、结合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理解歌曲中所表现的对友人无限关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唱准歌曲《阳关三叠》中附点音符、切分音符的时值及八度音程,从相关音乐要素中体会歌曲忧伤、惜别和期待的情感。
2、体验并表现古曲《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
教材分析
《阳关三叠》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歌曲。原来诗是:“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全曲分成三大段,用同一种曲调变化演唱三次,所以称为“三叠”。歌曲的情感细腻、丰富,表现了诗人对即将到关外的朋友恋恋不舍的情谊。特别是“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寄托了对友人无限的关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再过几个月,我们就要结束小学阶段的学习,分别升入不同的中学。在这六年中,同学们朝夕相伴,有过快乐,也有过悲伤。不久,我们将面临人生中的一次离别。也许,很多同学在今后忙碌的学习中就没有机会再相见。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和好友分别,你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寄托你的思念呢?(通信、发邮件、打电话、点歌等。)
2、师:你知道有哪些表达友谊的歌曲呢?(《友谊地久天长》音频)
二、情感体验
1、师:你们说得很好。其实古代也有很多表现友谊的音乐作品。今天,我们一同来欣赏一首描写友谊的古曲,请你听后思考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阳关三叠》音频)
2、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诵读歌词
1、讲述歌词的来源。
师:这段歌词的前一部分实际上是来自一首唐诗,你们知道这首唐诗是谁的什么作品吗?
师:这位同学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扎实。这首诗在语文课上学过,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唐朝时,为诗配乐进行演唱十分盛行,很多古诗都被合乐而唱,《阳关三叠》也是其中之一。原诗描绘了怎样的情节呢?
2、讨论“三叠”。
师:我想再问一问同学们,你认为《阳关三叠》名字中的“三叠”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进行讨论。(学生讨论,允许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都很有想法。原曲分成三大
段,由于将一个曲调变化叠唱了三遍,故名三叠。教材中选用的是一部分,也就是其中的一叠。阳关是一个地名,所以歌曲叫《阳关三叠》,曲中还有一个地名──“渭城”,所以歌曲又叫《渭城曲》《阳关曲》。
3、分析歌词。
师:歌词部分比原诗要长,我们来看后面部分的歌词,“遄”这个字念chuán。齐读一下。
师:“遄行”是指“一路上你要快快地走,快快地走”,寄托了对友人无限关爱之情。“长途越渡关津”指遥远的旅途要穿越多少关山、渡口!“历苦心,历苦心”是指“要经历千辛万苦,千辛万苦”,“历历苦心,宜自珍”指“再累再苦啊,你要自己保重,自己多多保重”。
4、合乐诵读。
师:现在,我们合着音乐的旋律完整读一遍歌词,注意每一句强调的语气和声音上强弱的变化。
四、听唱结合,学唱歌曲
1、听唱法学唱曲谱。
2、教师有感情地范唱歌曲。
3、学生用“Wu”随琴声哼唱旋律。
4、引导学生用流畅圆润的声音学唱歌曲。
(提示:“柳色新”暗示离别在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故唐诗宋词中常有借杨柳以寓离别意,演唱时带有依依惜别之情。)
5、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师:这首名曲从古至今一直被传唱,经久不衰,通过学习这首歌,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或者你最喜欢哪一句,音乐的曲调上有什么特点?谁来说一说?
师:这首歌曲表现出了作者当时非常复杂的情感变化。你觉得都有什么样的情感,又是如何通过音乐表现出来的呢?比如音调、节奏、速度方面,请大家谈谈这个问题。
6、跟伴奏演唱。
师:带着刚才分析的感受与总体的音乐风格──低沉的音调、稀疏的节奏、缓慢的速度,让我们跟伴奏声情并茂地来歌唱一遍。(《阳关三叠》伴奏音频)
五、拓展音乐文化视野
1、分组讨论。
师:下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古诗《送元二使安西》与歌曲《阳关三叠》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诗节奏与歌曲节奏。
(2)诗韵律与歌曲旋律。
(3)古诗与歌曲的情感表达。
2、小结。
师:在我国古代,诗词与音乐是有密切联系的,很多诗词都是合乐而唱。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诗三五百篇,孔子皆弦歌之。”可见,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都是用乐器伴奏着歌唱的,但音乐早已失传了。
所以,本课学习的歌曲中,诗是音乐的核心,而音乐则是诗的灵魂。诵读诗句时,可以借助音乐来感受诗的韵律和情感;演唱歌曲时,则可以通过诗中的文学艺术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音乐美和艺术美。古诗和歌曲虽然都表达了离别之情,但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表达情感的深度和层次上也不尽相同,当我们在内心中动了情感,就用语言表现出来;当语言不足以表现情感时,音乐就产生了,所以说音乐产生于语言的尽头。
六、加深对歌曲的体验
1、对比欣赏合唱曲《阳关三叠》。
师:请同学们再对比欣赏合唱曲《阳关三叠》。(《阳关三叠》合唱音频)加入合唱效果后又有了哪些新的感受?(教师可提示:加入各个声部后音色丰富、浑厚,层次分明,力度的起伏突出了歌曲的高潮,音乐的表现力也更丰富了,表现的情感更加细腻了。)
2、心有灵犀──音乐游戏。
师:现在,大家回忆这六年来,同学们曾经共同走过的日子,用我们的心去感受彼此的友谊,玩一个“心有灵犀”的游戏:每个同学给自己最好的朋友写一句你最想对他说的话,可以是对朋友的批评和鼓励,可以是曾经发生的小事,也可以是你一直不敢直接对他说的话。前面写清朋友的名字,但落款不要署名,大家写好投到“友谊心声”的箱子里。老师抽着念,凭着朋友之间的心有灵犀,请你的朋友猜猜,体会彼此的友情。(播放歌曲《阳关三叠》音频)
3、跟伴奏演唱。
教师:最后,大家拉起手来,一起演唱歌曲,在友谊的歌声中结束我们今天的音乐课。(播放《阳关三叠》伴奏音频,教师可指挥。)
七、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体验了古曲《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并能够用连贯的气息、柔和的声音和充满友爱的情感演唱歌曲《阳关三叠》;通过对音乐节奏、旋律的分析,让我们体会到了歌曲忧伤、惜别的情绪。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篇3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中的《阳关三叠》一课,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确定、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人音版音乐鉴赏中的第十四单元“文人情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选择了我国古代音乐中具有文人情致的代表性古琴曲,第二部分是琴歌。这些作品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中的一种品质——曲风文雅,意境高远,深沉蕴藉、潇洒飘逸,讲究一种空灵的美感,品格高雅。本课选择的是第二部分的琴歌《阳关三叠》。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代音乐原汁原味的韵味,本课的设计对教材进行适当的二次开发,选择重点欣赏琴歌版《阳关三叠》,而合唱版则作为对比进行鉴赏。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并理解歌曲所表达的离别之情;唤醒学生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关注,并愿意传承与发扬;
2、知识与技能:了解琴歌的概念;能分析琴歌《阳关三叠》的音乐要素;对比欣赏合唱《阳关三叠》,体会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能吟唱上阕;
3、过程与方法:使用实践、对比、体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经典古曲的鉴赏学习中感悟、体会其意境;并能结合所学开展创造性改编活动;
三、教学重点:
通过对音乐要素的分析,感受琴歌《阳关三叠》所表达的离别之情;能吟唱上阕;
教学难点:
使用对比、体验、讨论等方法,开展对作品改编的创造性活动;
四、学情分析:
中国古代音乐因为离我们学生生活的时代比较遥远,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因此在教学中,较侧重兴趣的激发与持续;使用实践、对比、体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经典古曲的鉴赏学习中感悟、体会其意境、情感;并开展创造性改编活动;
五、教法学法:
情景导入法、视唱法、讨论法、吟唱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学生熟悉的重大的事件相关内容入手,引发学习兴趣,铺垫学习氛围)
1、播放: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片段(画卷、古琴、现代舞作画2分钟)
提问:在这个片段中使用了一件什么特别的乐器?
学生观看片段并思考回答
本课在引入部分设计以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古琴演奏片段开始,用美仑美奂的音乐与画面,拉近古代音乐与现代的距离,诱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关注。这是本课教学的切入点,为更进一步开展教学做好铺垫。
(二)、感受与体验:(重视音乐要素与情感表达的感受与探究)
1、引出古琴
师:我们的古代音乐之旅就从刚才片中出现的乐器——古琴开始;
2、琴歌概念;
3、欣赏:古代琴歌《阳关三叠》
要求:吟唱上阕并注意下阕对比上阕在音乐要素处理上、情感上有什么变化?
4、欣赏:合唱《阳关三叠》(王震亚改编)
讨论:琴歌与合唱两个版本在音色、速度、力度、艺术表现力等方面有何不同之处?
这是音乐鉴赏的主体部分,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感受作品,并对作品进行理性的分析,深入了解本作品的各音乐要素的处理方式以及与情感表达的必然联系,使得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同时了解古代音乐知识技能。这是本课的重点。
(三)、创造与活动(开展创造性改编活动,探讨古代音乐文化的传承)
1、观看卞留念改编的《阳关三叠》,(加入流行元素、多种音乐形式组合等)
辩论赛:这样的改编好不好?
2、借鉴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片段(画卷),分小组设计2010年广州亚运动会的闭幕式片段,要求使用或改编《阳关三叠》。
这是本课的拓展部分,也是设计的亮点;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如何传承本身就是现代的中国人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通过创设两个拓展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能更深地在参与之中感受到古代音乐文化的价值与艺术魅力的保持与创新;同时,也认识到自己对传承古代音乐文化的责任。
(四)、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肯定同学们的表现并要求同学们继续关注古代音乐文化并用自己的方式把它传承下去。
这样做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对传承古代音乐文化的责任。
七、教学反思:
1、本课的引入部分获得了预期的效果,学生一开始就被吸引,并成功地引入到课题;确实激发了学生想对古琴做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2、在感受与体验这一部分,两次对比鉴赏层层深入:
通过吟唱上阕,对琴歌中上阕与下阕的音乐要素对比,学生可以感受到歌曲情感的递进,深刻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离别之情。比如:课堂上学生讨论到八度大跳所表达的情感起伏;反复吟唱所表达的无限眷恋与依依不舍之情等;
接下来是合唱版与琴歌版的对比,通过对音色、速度、力度、艺术表现力等方面的对比鉴赏,学生能体会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并由此关注现代的合唱作品是如何传承古代音乐文化的。
3、在创造与活动这个环节,学生积极性被调动,参与面也很广,几乎每个学生在小组讨论部分都积极参与,场面活跃。辩论赛上,两组学生都能很准确地阐述自己对古代音乐文化传承的认识,并很具说服力。在创造性的改编活动中,学生结合所学,新的创意层出不穷,让人大吃一惊。整个后面的环节,可以说课堂里学生妙语连珠,掌声不断,气氛热烈。
4、不足之处在于对歌曲所表达的离别之情的背景等介绍还不够。还有吟唱的部分还可再加强一点。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粗浅见解,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学科:(苏少版)九年级音乐《阳关三叠》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1)利用百度搜索唐代诗人王维及《送元二使安西》
(2)利用百度搜索古代乐器图片:编钟古琴古筝埙等
二、教学课题
《阳关三叠》
教室前方投影背景幻灯
三、教材分析
这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谱写的琴歌,编入教材第三单元―悠远古风。这首诗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广为流传,并收入《伊州大曲》作为第三段,后又被谱为古曲,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这首歌抒发了诗人送友人塞外服役时的离愁别绪,长久被人们传唱。原曲是无声调式,每段后半部分出现了商、羽调式交替。八度跳音程,切分节奏的使用表现了激昂难平的情绪。古朴深沉,略带伤感的旋律,将友人离别时难舍难分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演唱本曲时应注意速度、对符点音符、八大跳音程、节奏切分等处以及十六分音符时值的掌握注意引导提示,这对准确的表达歌曲的情感十分重要。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感受、体验《阳关三叠》的音乐情绪。
2、熟练掌握《阳关三叠》的主题旋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听赏,引导学生分析歌曲背景,了解“三叠”的含义。
2、以实践、创编等活动形式表现音乐,自己创设情景剧,展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并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乐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五、教学重点:
感受音乐形象,用不同的方式表现作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六、教学难点:
1、思考、分析《阳关三叠》中特定人物形象,体会作品中特定情绪。
2、“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和附点节奏的准确。
七、教学设想:
借助百度收索引擎,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听、看、品、赏、唱,全面理解这首歌,乃至有感情地演唱。
八、教学准备:
1、多媒体网络电脑室
2、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系统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欣赏:
1、导入:
播放视频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段,以《滚滚长江东逝水》的片头曲引入本课。
教师在学生看完视频后可以提问学生,所看内容反映我国什么时代的人物,比组织讨论三国演义里的主要人物。
问题设计:
(1)你知道三国演义里有哪些主要人物?你最喜欢谁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完毕教师引入下一问题
(2)你知道这首歌是谁写的词,谁谱的曲?
教师简介词作者杨慎,曲作者谷建芬。
听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提示学生思考问题
(1)感受歌曲音乐情绪,分析音乐形象
(2)联系歌曲和电视剧,谈谈这首歌对电视剧主体表现有何作用?
(3)你能说出《三国演义》中哪些片段或故事。
学生:空城计七擒孟获三英战吕布群英会赤壁之战望梅止渴桃园三结义等等
教师由《空城计》中诸葛亮抚琴片段引出对我国古代乐器―古琴的介绍和《梅花三弄》的`欣赏。
播放视频京剧《空城计》,提示学生注意诸葛亮所弹奏的琴有什么特点,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古琴。
听一遍古琴曲《高山流水》
2、教唱《阳关三叠》
(1)听赏歌曲
师:歌曲咱们欣赏完了,请各组同学回答一个问题,这首歌描写了什么样的场景?歌曲情绪怎么样?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如下:
这是一首描写古人送别朋友到边外服兵役分别时场景的歌曲。歌曲的情绪:深沉、惆怅、忧郁。
引导学生看已经搜索的《阳关三叠》
师:启发学生,《阳关三叠》的歌词用了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描写了王维送好朋友元二到安西服兵役的情景。目前我们所见的是一首琴歌,琴歌是随古琴边弹奏边吟唱的歌曲。哪位同学了解古琴或见过古琴?(引导学生看课件)古琴:请看古琴,它是一种七弦琴在中国已经流行了三千多年,从古到今,独一无二,常流行于文人雅士之中。除了古琴大家还知道古时候那些乐器?(再看课件展示)编钟、埙等。现在我们一起欣赏一段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感受古琴的音色。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古琴特色:高雅、含蓄、悠远、情意绵绵
教师小结后换入下一环节,今天我们的人无不仅仅是听、看、赏我们还要学唱这首歌曲。
(2)老师范唱《阳关三叠》
(3)教唱《阳关三叠》主旋律
师:这首歌曲有个特点,请大家看旋律,发现什么了吗?(生答)对,不唱的旋律部分加了括号,这叫间奏。间奏是歌曲不可缺少的部分。
注重附点八分音符和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并注意解决难点“遄行、遄行”的八度大跳和切分音节奏。
(3)学生齐唱《阳关三叠》,注意乐句的呼吸和速度。
教师在纠正学生演唱的问题后,进一步提出要求:
a、唱准附点音符、八大跳音程、切分节奏以及十六分音符的时值。
b、准确的表达歌曲的情感。
学生再唱,可以变换形式让学生演唱,比如,分组、独唱等等。
3、听赏合唱曲《阳关三叠》
边听边思考:共听到了几次相同的旋律?将一段旋律反复吟唱三次,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由此可见,“三叠”是什么涵义了吧?
4、拓展与延伸:
这首歌唱的友情,要求学生用情景剧、送别诗词收集以及集体在黑板上作画的形式表现歌曲。分组完成,第一组准备情景剧:一人扮演诗人,一人扮演友人、一人扮演吹箫者,一人扮演抚琴者,一人扮演店小二,一人扮演城门监守,几个人扮演吃酒人。第二组集体合作在黑板上作画画面应弄清季节,杨柳依依、春分和煦等。第三组收集送别的诗句,并推举代表准备配乐朗诵。
四、评价与总结
谢谢同学们的精彩表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呢?你觉得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怎么样呢?(生自评、互评)
下面让我们在古琴曲《阳关三叠》的音乐声中,感受着古人的送别之情,结束我们这节课的学习。
播放《阳关三叠》音乐
小结与评价
请学生代表用自己的语言,根据本课所学,结合自己的表现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及感受。
十、课后反思
优点,我觉得是在有限的45分钟里,让学生体验到了音乐带来的心灵震撼,走进古曲《阳关三叠》的魅力,体验情感之旅,很好的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互动演绎也很到位,由布置下去查资料,到课堂上的反馈整合,资源共享,学生们做的都很好,很积极。
不足的地方,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情感没能得到恰当表达,感受不到歌唱带来的愉悦和满足。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篇5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学科:(苏少版)九年级音乐《阳关三叠》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1)利用百度搜索唐代诗人王维及《送元二使安西》
(2)利用百度搜索古代乐器图片:编钟古琴古筝埙等
二、教学课题
《阳关三叠》
教室前方投影背景幻灯
三、教材分析
这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谱写的琴歌,编入教材第三单元―悠远古风。这首诗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广为流传,并收入《伊州大曲》作为第三段,后又被谱为古曲,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这首歌抒发了诗人送友人塞外服役时的离愁别绪,长久被人们传唱。原曲是无声调式,每段后半部分出现了商、羽调式交替。八度跳音程,切分节奏的使用表现了激昂难平的情绪。古朴深沉,略带伤感的旋律,将友人离别时难舍难分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演唱本曲时应注意速度、对符点音符、八大跳音程、节奏切分等处以及十六分音符时值的掌握注意引导提示,这对准确的表达歌曲的情感十分重要。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感受、体验《阳关三叠》的音乐情绪。
2、熟练掌握《阳关三叠》的主题旋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听赏,引导学生分析歌曲背景,了解“三叠”的含义。
2、以实践、创编等活动形式表现音乐,自己创设情景剧,展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并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乐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五.教学重点:感受音乐形象,用不同的方式表现作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六.教学难点:
1、思考、分析《阳关三叠》中特定人物形象,体会作品中特定情绪。
2、“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和附点节奏的准确。
七.教学设想:借助百度收索引擎,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听、看、品、赏、唱,全面理解这首歌,乃至有感情地演唱。
八.教学准备:
1、多媒体网络电脑室
2、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系统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欣赏:
1、导入:
播放视频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段,以《滚滚长江东逝水》的片头曲引入本课。
教师在学生看完视频后可以提问学生,所看内容反映我国什么时代的人物,比组织讨论三国演义里的主要人物。
问题设计:
(1)你知道三国演义里有哪些主要人物?你最喜欢谁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完毕教师引入下一问题
(2)你知道这首歌是谁写的词,谁谱的曲?
教师简介词作者杨慎,曲作者谷建芬。
听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提示学生思考问题
(1)感受歌曲音乐情绪,分析音乐形象
(2)联系歌曲和电视剧,谈谈这首歌对电视剧主体表现有何作用?
(3)你能说出《三国演义》中哪些片段或故事。
学生:空城计七擒孟获三英战吕布群英会赤壁之战望梅止渴桃园三结义等等
教师由《空城计》中诸葛亮抚琴片段引出对我国古代乐器―古琴的介绍和《梅花三弄》的欣赏。
播放视频京剧《空城计》,提示学生注意诸葛亮所弹奏的琴有什么特点,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古琴。
听一遍古琴曲《高山流水》
2、教唱《阳关三叠》
(1)听赏歌曲
师:歌曲咱们欣赏完了,请各组同学回答一个问题,这首歌描写了什么样的场景?歌曲情绪怎么样?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如下:
这是一首描写古人送别朋友到边外服兵役分别时场景的歌曲。歌曲的情绪:深沉、惆怅、忧郁。
引导学生看已经搜索的《阳关三叠》
师:启发学生,《阳关三叠》的歌词用了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描写了王维送好朋友元二到安西服兵役的情景。目前我们所见的'是一首琴歌,琴歌是随古琴边弹奏边吟唱的歌曲。哪位同学了解古琴或见过古琴?(引导学生看课件)古琴:请看古琴,它是一种七弦琴在中国已经流行了三千多年,从古到今,独一无二,常流行于文人雅士之中。除了古琴大家还知道古时候那些乐器?(再看课件展示)编钟、埙等。现在我们一起欣赏一段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感受古琴的音色。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古琴特色:高雅、含蓄、悠远、情意绵绵
教师小结后换入下一环节,今天我们的人无不仅仅是听、看、赏我们还要学唱这首歌曲。
(2)老师范唱《阳关三叠》
(3)教唱《阳关三叠》主旋律
师:这首歌曲有个特点,请大家看旋律,发现什么了吗?(生答)对,不唱的旋律部分加了括号,这叫间奏。间奏是歌曲不可缺少的部分。
注重附点八分音符和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并注意解决难点“遄行、遄行”的八度大跳和切分音节奏。
(3)学生齐唱《阳关三叠》,注意乐句的呼吸和速度。
教师在纠正学生演唱的问题后,进一步提出要求:
a.唱准附点音符、八大跳音程、切分节奏以及十六分音符的时值。
b.准确的表达歌曲的情感。
学生再唱,可以变换形式让学生演唱,比如,分组、独唱等等。
4、听赏合唱曲《阳关三叠》
边听边思考:共听到了几次相同的旋律?将一段旋律反复吟唱三次,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由此可见,“三叠”是什么涵义了吧?
3、拓展与延伸:
这首歌唱的友情,要求学生用情景剧、送别诗词收集以及集体在黑板上作画的形式表现歌曲。分组完成,第一组准备情景剧:一人扮演诗人,一人扮演友人、一人扮演吹箫者,一人扮演抚琴者,一人扮演店小二,一人扮演城门监守,几个人扮演吃酒人。第二组集体合作在黑板上作画画面应弄清季节,杨柳依依、春分和煦等。第三组收集送别的诗句,并推举代表准备配乐朗诵。
四、评价与总结
谢谢同学们的精彩表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呢?你觉得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怎么样呢?(生自评、互评)
下面让我们在古琴曲《阳关三叠》的音乐声中,感受着古人的送别之情,结束我们这节课的学习。
播放《阳关三叠》音乐
小结与评价
请学生代表用自己的语言,根据本课所学,结合自己的表现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及感受。
十、课后反思
优点,我觉得是在有限的45分钟里,让学生体验到了音乐带来的心灵震撼,走进古曲《阳关三叠》的魅力,体验情感之旅,很好的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互动演绎也很到位,由布置下去查资料,到课堂上的反馈整合,资源共享,学生们做的都很好,很积极。
不足的地方,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情感没能得到恰当表达,感受不到歌唱带来的愉悦和满足。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篇6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选择高中教材音乐鉴赏第十四单元《文人情致》的教学内容。《阳关三叠》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的精品。这首琴歌感人至深,可谓风靡唐朝,而且是户户吟诵的“流行歌曲”,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唱,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全曲分为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与诗词相互辉映,珠联璧合,充分展现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和留恋的诚挚情感。
学情分析:
由于现代社会人的思想观、价值观与古代人差别较大,加之流行音乐对古典音乐的冲击,学生很少有机会也不愿意去接触这样节奏缓慢,意味深长的古曲,从而导致他们对于古代音乐文化的兴趣渐渐缺失,难以体会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使用看、听、赏、唱等多种手段,辅以多媒体等教具,让学生体验并感知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古代音乐文化之美。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2、 知识与技能:对比欣赏合唱《阳关三叠》上下阙,体会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能吟唱上阕。
3、 过程与方法:使用实践、对比、体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经典古曲的鉴赏学习中感悟、体会其意境。
教学重点:
通过对音乐情绪的分析,感受琴歌《阳关三叠》所表达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
在学唱中体验歌曲上下阙音乐情绪,通过对比感受不同。
教学用具: 多媒体系统教学课件 歌谱电子琴
教学过程:
导 入:课前播放现代流行歌曲视频MTV《穿越》,以穿越的话题形式进入
教师范唱《阳关三叠》第一段 1.蕴含的诗名?作者?
2.了解创作背景和历程
新课赏析:
千古绝唱《阳关三叠》
感受中国唐代歌曲的`艺术魅力
1. 《阳关三叠》的简介
2.初步聆听合唱曲《阳关三叠》:a.歌曲从旋律和诗词角度的风格特点?
b.“三叠”出现的位置和全曲的曲式结构?
深入感受体验作品:
3 . 聆听作品第一段: 上阕和下阕的场景联想
4.在学唱中体验感受上下阙的音乐情绪对比
5 . 同音异奏:1. 认识了解三种中国古代乐器(古琴埙 二胡)
2. 三种乐器分别演奏《阳关三叠》对比体验不同音色
3. 依据喜好感觉,选择个人喜欢哪种乐器?
拓展探讨传承:
作为一名现代中学生,作为一名现代中学生,在流行歌曲漫天飞的现状下,有什么好的方式把古代歌曲艺术传承下去?
课题总结;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阳关三叠》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篇7
教材分析
《阳关三叠》是我国著名的古琴曲,曲风文雅,意境高远,对于培养学生的品行修养有深刻的意义。是根据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歌曲。本课采用王震亚改编的合唱曲《阳关三叠》和竖笛版《阳关三叠》为重点教学内容,以古琴版为辅着重让学生体会“三叠”的含义以及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熟练演唱《阳关三叠》的主题旋律,让学生借助古筝的基本指法“钩、抹、托”的示范及模仿结合小声唱并了解“三叠”的含义。让学生感受、体验古曲的韵律。
2、能够感知音乐,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乐趣。
3、欣赏《阳关三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感受友情的珍贵。
教学重点
熟唱《阳关三叠》的主题旋律,感受古人的诗词与二胡、古琴的韵味。
教学难点
唱准“遄行,遄行”八度大跳音,体验难分难舍的情感。从相关音乐要素中体会歌曲忧伤、惜别和期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景播放引入新课(播放课件一)
1、展示一张图片提问学生:这张图片表达的是什么时代的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引导学生回答(古代人们离别时的场景)。
(设计意图:通过画面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古人的离别场景,为后面的'学生表演作铺垫。同时,将本课的教学定位在中国古代与离别之情中。) 2、师:假如要你为这张图片配上一音乐你会选择以下哪首? 播放(课件二)学生自行选择音乐并阐述选择音乐的的理由。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学生对音、诗、画的感受,对古人的离别之情有所初步感受。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学主题,听曲、人声模仿古琴 。
1、 教师配诗与音乐,引出《阳关三叠》(课件三曲谱)。
2、 随古琴曲《阳关三叠》音乐朗诵王维的诗。(课件四)朗诵要求(1)按平时朗诵方法读出诗的韵味。(2)、按歌曲的节奏去读。
3、分析歌词。
师:歌词部分比原诗要长,我们来看后面部分的歌词,“遄”这个字念chuán。齐读一下。
师:“遄行”是指“一路上你要快快地走,快快地走”,寄托了对友人无限关爱之情。“长途越渡关津”指遥远的旅途要穿越多少关山、渡口!“历苦心,历苦心”是指“要经历千辛万苦,千辛万苦”。“历历苦心,宜自珍”指“再累再苦啊,你要自己保重,自己多多保重”。
(设计意图: 通过音乐感染学生,通过配朗诵让直接体验诗中之情。) 4、 教师教唱《阳关三叠》主题旋律。
(1) 发声练习(课件五和六)跟老师一同发模仿古琴的声音发(deng)唱.
(2) 播放(课件七)简介古筝。
(设计意图:为后面什么叫“三叠”作铺垫。)
4、完整欣赏合唱版《阳关三叠》播放(音乐课件六)
学习提示:(播放课件八)
(1) 共听到了几次相同的旋律?
(是简单的重复吗?(三次,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
(2)边听边思考,集中注意力体验,边听边画旋律线。
(3)师带唱(播放课件九):附点八分音符和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并注意解决难点“遄行、遄行”的八度大跳和切分音节奏。
5.欣赏二胡版( 播放课件十)。
学习引导:这个版本在音色、速度、力度、情感有什么变化?( 二胡、稍慢、中强、更加伤感)
6、 齐唱.为了深切地体会这种情感,请大家随伴奏并在重拍处模仿古筝的弹奏指法(钩、抹、托)齐唱《阳关三叠》。(播放课件十二)师引导学生跟随音乐,体会乐曲所描述的场景及其时代背景跟唱。
三、创造与活动 情境创编与体验
1、 通过我们的学唱以及相信大家对于这首歌所反映的音乐内容及情绪有了一定的认识,现在就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创编这样一台音乐情景剧。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分小组讨论,结合所学,发挥想象。
创编提示:(播放课件12)创编(1)、自主创编古代人的离别情景。
创编(2):A、编情景,要求创编现代人的告别情景。
B、加肢体编唱2/4拍的流行风格的《阳关三叠》。
(设计意图:打破这古琴曲欣赏闷气氛,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拓展学生思维,丰富学生视野,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2、 教师指导学生,注意体会歌曲描述的场景及其包含的情感。 )
四、总结
感谢几位同学的表演,今天我们通过学唱主题旋律,感受音乐情绪,创编音乐情景剧的方式,初步了解了什么是“三叠”,体会了《阳关三叠》这首歌曲所描述的场景及其包含的音乐情感,同时也了课后,请同学们去查找资料,看看我国还有哪些古曲与《阳关三叠》有着相同的音乐结构呢?
五、在流行风格的《阳关三叠》歌声中结束课。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优点,我觉得是在有限的40分钟里,让学生体验到了音乐带来的心灵震撼,走进古曲《阳关三叠》的魅力,体验情感之旅,很好的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互动演绎也很到位,由布置下去查资料,到课堂上的反馈整合,资源共享,学生们做的都很好,很积极,八年十班的孩子是一群充满灵气的孩子。
不足的地方,课下找了很多影像资料,因为时间关系,没能给学生放完,《阳关三叠》演唱部分只听一遍,应该全听完就好了。设计好在课程最后结束的时候,我应该让学生们把《阳关三叠》的旋律在回味一遍,情感再次升华,因为经验不足,我疏忽了;虽说我是声乐专业的,但课堂上不可能唱到歌唱家的演唱水平,但我会尽全力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感受到我要传达给他们的情感,也会让他们一如既往的和我一起感受歌唱带来的愉悦和满足。
通过这次公开课,真的让我成长了,课程和细节安排方面肯定还有不足的地方,也许整节课都要在梳理规整一下,恳请各位前辈老师们给予我帮助,我会不断进取,努力完善自己的。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篇8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学科:(苏少版)九年级音乐《阳关三叠》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1)利用百度搜索唐代诗人王维及《送元二使安西》
(2)利用百度搜索古代乐器图片:编钟古琴古筝埙等
二、教学课题
《阳关三叠》
教室前方投影背景幻灯
三、教材分析
这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谱写的琴歌,编入教材第三单元―悠远古风。这首诗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广为流传,并收入《伊州大曲》作为第三段,后又被谱为古曲,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这首歌抒发了诗人送友人塞外服役时的离愁别绪,长久被人们传唱。原曲是无声调式,每段后半部分出现了商、羽调式交替。八度跳音程,切分节奏的使用表现了激昂难平的情绪。古朴深沉,略带伤感的旋律,将友人离别时难舍难分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演唱本曲时应注意速度、对符点音符、八大跳音程、节奏切分等处以及十六分音符时值的掌握注意引导提示,这对准确的表达歌曲的情感十分重要。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感受、体验《阳关三叠》的音乐情绪。
2、熟练掌握《阳关三叠》的主题旋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听赏,引导学生分析歌曲背景,了解“三叠”的含义。
2、以实践、创编等活动形式表现音乐,自己创设情景剧,展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并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乐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五.教学重点:感受音乐形象,用不同的方式表现作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六.教学难点:
1、思考、分析《阳关三叠》中特定人物形象,体会作品中特定情绪。
2、“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和附点节奏的准确。
七.教学设想:借助百度收索引擎,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听、看、品、赏、唱,全面理解这首歌,乃至有感情地演唱。
八.教学准备:
1、多媒体网络电脑室
2、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系统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欣赏:
1、导入:
播放视频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段,以《滚滚长江东逝水》的片头曲引入本课。
教师在学生看完视频后可以提问学生,所看内容反映我国什么时代的人物,比组织讨论三国演义里的主要人物。
问题设计:
(1)你知道三国演义里有哪些主要人物?你最喜欢谁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完毕教师引入下一问题
(2)你知道这首歌是谁写的词,谁谱的曲?
教师简介词作者杨慎,曲作者谷建芬。
听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提示学生思考问题
(1)感受歌曲音乐情绪,分析音乐形象
(2)联系歌曲和电视剧,谈谈这首歌对电视剧主体表现有何作用?
(3)你能说出《三国演义》中哪些片段或故事。
学生:空城计七擒孟获三英战吕布群英会赤壁之战望梅止渴桃园三结义等等
教师由《空城计》中诸葛亮抚琴片段引出对我国古代乐器―古琴的介绍和《梅花三弄》的欣赏。
播放视频京剧《空城计》,提示学生注意诸葛亮所弹奏的琴有什么特点,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古琴。
听一遍古琴曲《高山流水》
2、教唱《阳关三叠》
(1)听赏歌曲
师:歌曲咱们欣赏完了,请各组同学回答一个问题,这首歌描写了什么样的场景?歌曲情绪怎么样?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如下:
这是一首描写古人送别朋友到边外服兵役分别时场景的歌曲。歌曲的情绪:深沉、惆怅、忧郁。
引导学生看已经搜索的《阳关三叠》
师:启发学生,《阳关三叠》的歌词用了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描写了王维送好朋友元二到安西服兵役的情景。目前我们所见的是一首琴歌,琴歌是随古琴边弹奏边吟唱的歌曲。哪位同学了解古琴或见过古琴?(引导学生看课件)古琴:请看古琴,它是一种七弦琴在中国已经流行了三千多年,从古到今,独一无二,常流行于文人雅士之中。除了古琴大家还知道古时候那些乐器?(再看课件展示)编钟、埙等。现在我们一起欣赏一段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感受古琴的音色。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古琴特色:高雅、含蓄、悠远、情意绵绵
教师小结后换入下一环节,今天我们的人无不仅仅是听、看、赏我们还要学唱这首歌曲。
(2)老师范唱《阳关三叠》
(3)教唱《阳关三叠》主旋律
师:这首歌曲有个特点,请大家看旋律,发现什么了吗?(生答)对,不唱的旋律部分加了括号,这叫间奏。间奏是歌曲不可缺少的部分。
注重附点八分音符和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并注意解决难点“遄行、遄行”的八度大跳和切分音节奏。
(3)学生齐唱《阳关三叠》,注意乐句的呼吸和速度。
教师在纠正学生演唱的`问题后,进一步提出要求:
a.唱准附点音符、八大跳音程、切分节奏以及十六分音符的时值。
b.准确的表达歌曲的情感。
学生再唱,可以变换形式让学生演唱,比如,分组、独唱等等。
4、听赏合唱曲《阳关三叠》
边听边思考:共听到了几次相同的旋律?将一段旋律反复吟唱三次,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由此可见,“三叠”是什么涵义了吧?
3、拓展与延伸:
这首歌唱的友情,要求学生用情景剧、送别诗词收集以及集体在黑板上作画的形式表现歌曲。分组完成,第一组准备情景剧:一人扮演诗人,一人扮演友人、一人扮演吹箫者,一人扮演抚琴者,一人扮演店小二,一人扮演城门监守,几个人扮演吃酒人。第二组集体合作在黑板上作画画面应弄清季节,杨柳依依、春分和煦等。第三组收集送别的诗句,并推举代表准备配乐朗诵。
四、评价与总结
谢谢同学们的精彩表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呢?你觉得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怎么样呢?(生自评、互评)
下面让我们在古琴曲《阳关三叠》的音乐声中,感受着古人的送别之情,结束我们这节课的学习。
播放《阳关三叠》音乐
小结与评价
请学生代表用自己的语言,根据本课所学,结合自己的表现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及感受。
十、课后反思
优点,我觉得是在有限的45分钟里,让学生体验到了音乐带来的心灵震撼,走进古曲《阳关三叠》的魅力,体验情感之旅,很好的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互动演绎也很到位,由布置下去查资料,到课堂上的反馈整合,资源共享,学生们做的都很好,很积极。
不足的地方,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情感没能得到恰当表达,感受不到歌唱带来的愉悦和满足。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篇9
教材分析
《阳关三叠》是我国著名的古琴曲,曲风文雅,意境高远,对于培养学生的品行修养有深刻的意义。是根据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歌曲。本课采用王震亚改编的合唱曲《阳关三叠》和竖笛版《阳关三叠》为重点教学内容,以古琴版为辅着重让学生体会“三叠”的含义以及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熟练演唱《阳关三叠》的主题旋律,让学生借助古筝的基本指法“钩、抹、托”的示范及模仿结合小声唱并了解“三叠”的含义。让学生感受、体验古曲的韵律。
2、能够感知音乐,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乐趣。
3、欣赏《阳关三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感受友情的珍贵。
教学重点
熟唱《阳关三叠》的主题旋律,感受古人的诗词与二胡、古琴的韵味。
教学难点
唱准“遄行,遄行”八度大跳音,体验难分难舍的情感。从相关音乐要素中体会歌曲忧伤、惜别和期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景播放引入新课(播放课件一)
1、展示一张图片提问学生:这张图片表达的是什么时代的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引导学生回答(古代人们离别时的场景)。
(设计意图:通过画面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古人的离别场景,为后面的学生表演作铺垫。同时,将本课的教学定位在中国古代与离别之情中。) 2、师:假如要你为这张图片配上一音乐你会选择以下哪首? 播放(课件二)学生自行选择音乐并阐述选择音乐的的理由。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学生对音、诗、画的感受,对古人的离别之情有所初步感受。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学主题,听曲、人声模仿古琴 。
1、 教师配诗与音乐,引出《阳关三叠》(课件三曲谱)。
2、 随古琴曲《阳关三叠》音乐朗诵王维的诗。(课件四)朗诵要求(1)按平时朗诵方法读出诗的韵味。(2)、按歌曲的节奏去读。
3、分析歌词。
师:歌词部分比原诗要长,我们来看后面部分的歌词,“遄”这个字念chuán。齐读一下。
师:“遄行”是指“一路上你要快快地走,快快地走”,寄托了对友人无限关爱之情。“长途越渡关津”指遥远的旅途要穿越多少关山、渡口!“历苦心,历苦心”是指“要经历千辛万苦,千辛万苦”。“历历苦心,宜自珍”指“再累再苦啊,你要自己保重,自己多多保重”。
(设计意图: 通过音乐感染学生,通过配朗诵让直接体验诗中之情。) 4、 教师教唱《阳关三叠》主题旋律。
(1) 发声练习(课件五和六)跟老师一同发模仿古琴的声音发(deng)唱.
(2) 播放(课件七)简介古筝。
(设计意图:为后面什么叫“三叠”作铺垫。)
4、完整欣赏合唱版《阳关三叠》播放(音乐课件六)
学习提示:(播放课件八)
(1) 共听到了几次相同的旋律?
(是简单的重复吗?(三次,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
(2)边听边思考,集中注意力体验,边听边画旋律线。
(3)师带唱(播放课件九):附点八分音符和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并注意解决难点“遄行、遄行”的八度大跳和切分音节奏。
5.欣赏二胡版( 播放课件十)。
学习引导:这个版本在音色、速度、力度、情感有什么变化?( 二胡、稍慢、中强、更加伤感)
6、 齐唱.为了深切地体会这种情感,请大家随伴奏并在重拍处模仿古筝的弹奏指法(钩、抹、托)齐唱《阳关三叠》。(播放课件十二)师引导学生跟随音乐,体会乐曲所描述的场景及其时代背景跟唱。
三、创造与活动 情境创编与体验
1、 通过我们的学唱以及相信大家对于这首歌所反映的音乐内容及情绪有了一定的认识,现在就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创编这样一台音乐情景剧。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分小组讨论,结合所学,发挥想象。
创编提示:(播放课件12)创编(1)、自主创编古代人的离别情景。
创编(2):A、编情景,要求创编现代人的告别情景。
B、加肢体编唱2/4拍的流行风格的《阳关三叠》。
(设计意图:打破这古琴曲欣赏闷气氛,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拓展学生思维,丰富学生视野,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2、 教师指导学生,注意体会歌曲描述的场景及其包含的情感。 )
四、总结
感谢几位同学的表演,今天我们通过学唱主题旋律,感受音乐情绪,创编音乐情景剧的方式,初步了解了什么是“三叠”,体会了《阳关三叠》这首歌曲所描述的场景及其包含的音乐情感,同时也了课后,请同学们去查找资料,看看我国还有哪些古曲与《阳关三叠》有着相同的音乐结构呢?
五、在流行风格的《阳关三叠》歌声中结束课。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优点,我觉得是在有限的40分钟里,让学生体验到了音乐带来的心灵震撼,走进古曲《阳关三叠》的魅力,体验情感之旅,很好的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互动演绎也很到位,由布置下去查资料,到课堂上的反馈整合,资源共享,学生们做的都很好,很积极,八年十班的孩子是一群充满灵气的孩子。
不足的地方,课下找了很多影像资料,因为时间关系,没能给学生放完,《阳关三叠》演唱部分只听一遍,应该全听完就好了。设计好在课程最后结束的时候,我应该让学生们把《阳关三叠》的旋律在回味一遍,情感再次升华,因为经验不足,我疏忽了;虽说我是声乐专业的,但课堂上不可能唱到歌唱家的演唱水平,但我会尽全力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感受到我要传达给他们的情感,也会让他们一如既往的和我一起感受歌唱带来的愉悦和满足。
通过这次公开课,真的让我成长了,课程和细节安排方面肯定还有不足的地方,也许整节课都要在梳理规整一下,恳请各位前辈老师们给予我帮助,我会不断进取,努力完善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