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300字

笔构网

2025-10-11读后感

请欣赏《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300字(精选13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300字 篇1

被俗事缠身,被纷扰侵害,生来就开始忙碌,忙着长大,忙着工作,忙着交友,忙着遇见爱人……到死才会开始安宁。为名为利,为世俗的眼光,却很少为了自己那份热爱。总是会说有遗憾,总是不满意自己现有的生活,总是会抱怨身边人身边事,但很多人还是选择随波逐流,极少人会冲破束缚追逐那份想要。 之后,那些少数人成了疯子。在那些大多数人眼中,他们是笨蛋,为了不可实现的假想放弃原本安逸的生活,他们是怪人,走了一条没有光亮的路。但为了一番热爱变成疯子又有何不可?敢于追求自己的想要有什么错?并没有后悔过,所以才能在死神降临时是带着圆满的心情而闭目。

有些人生来就与常人不同,他们肩负着神秘使命,他们可以超脱世间一切束缚,有个小火苗一直在指引他们。其实那是真实的活着。我们该有所包容,因为这条路对他们来说很艰难,但又知足。反而我羡慕这些人。这才是真实的`活着。

六便士满地都会有,可月亮只有那一个。那是我的心上月,独一无二不被人拿走的东西。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300字 篇2

斯特里克兰,人到中年,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一副绅士的模样,却被内心的美的倾泻欲望所捕获,一朝抛妻弃子,远遁他乡,从家庭来看,无疑他是不负责任的。之后,仿佛变了个人一般,极端自私,对物质生活毫不在意,对肉体上的痛苦毫不在乎,对他人的看法毫不在意,一个彻头彻尾的疯子,四处游荡,除了保证不被饿死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其余时间都在作画,尽管生前没能出名,但他的天才还是被几个人注意到了,在他们的帮助下,他才不至于没能达到内心追求而早亡。最终的最终,他在死亡前完成了生命的倾泻,自己最佳的杰作,自己绘画的.最终追求,然后,他让妻子在他死后烧了它,因为他作画只为了自己,无所谓他人的认同。

斯特里克兰夫人的反应也很有意思,起初以为丈夫跟某个女人出走时虽然生气,但仍旧抱着希望,但知道丈夫是为了绘画远离他乡时,顿时绝望,她知道他再也不会回来了,她恨他。等到斯特里克兰成为天才后死去时,再见到她时,一副优雅的样子,什么话也没说,让你感觉他们很恩爱,身为天才夫人的她很骄傲。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300字 篇3

无需多言,看书名便可知晓,这是讲理想与现实、原始蛮荒与世俗的故事。

男主人公原型是法国画家高更,虽然不认识,查了下原来是与梵高并列的后印象派巨匠。都说艺术家都特别有个性,小说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显得比一般艺术家更甚。能够放弃原本圆满的家庭、原本稳定的工作和生活,思特里克兰德就是个追求自我的、追求艺术的变态狂魔。他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宁愿忍受着饥饿、疾病和世人的`唾弃去追寻心中的那个世界。但是他是幸运的,在塔希提他有了爱塔的相伴,最终完成了一直向往的那个世界的绘制。

是要月亮还是六个便士?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月亮,但是没有艺术家的那种狂野与执着,奔波、劳碌,终被社会大潮所融化。小说最后耐人寻味,思特里克兰德在英国的儿子成为一个牧师,还获得了勋章,上过前线,认识了不少朋友,取得了不错社会地位,对比想像到爱塔的儿子未来生活的状态,作者好像是在表达,文明带来了进步与荣耀,很少有人会坚守心中的那份理想,随波追流,变得虚荣与功利,原始蛮荒虽然落后,但是却自由而真实。这是我的理解。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300字 篇4

我停下了笔。

“在满地是六便士的街上,他却抬起头看见了月亮。”生命的旅途,往往是在梦想与现实的痛苦抉择中挣扎,是应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顾一切的追寻心中那一束月光,还是栖身世俗,担负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呢?我带着这个疑问,阅读了毛姆所著的《月亮与六便士》。

在世俗拜金的'都市,克兰德拥有美满的家庭,高薪的工作,惬意的生活,可是有一天他却突然放弃了一切,去到巴黎,孑然一身,追寻画家的梦想,忍受世俗的讥讽和旁人的非议,最终在贫困潦倒中走完了一生。我们很难想象他为了梦想付出了多少,金钱?亲情?岁月?难道这就是作践自己吗?相反,做一个年薪百万的外科医生,娶一位漂亮的妻子,游弋在上流社会,就是成功吗?

我想,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人只有一生,走过的路再也无法回头,正因如此,很多人往往害怕作出那个决定命运的抉择。但是人生无对错,要认真思考如何走过人生之路,遵循内心的选择,并为之付出努力,向往道路尽头的晨光,忘却身后的泥泞,这样的人生便也是值得的。

青春如初春,如朝阳,我们手握韶华,应该加倍珍惜。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勤奋学习,追寻心中的理想!

我不禁再次提起了笔。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300字 篇5

我的这本书是与《小王子》一起买的,起初我还以为这本书与《小王子》是同一种类型的书。直到后来阅读这本书我才发现,它们之前有着很大的不同。

作者描述思特里兰德的时候说到他的种种行为在作者看来都是疯狂的令人不可思议的。与其说他是疯狂的`,倒不如说我对他有着一种极大的敬佩。尤其是在他做出行动离开他的妻子和一双儿女的时候,更何况那时的他已经过习惯了家里安逸的生活。

为了自己的梦想,他不顾流言蜚语离开了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以及与自己共同生活了十六年的妻子和一双儿女。自己孤身一人去到了伦敦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哪怕自己没有钱,环境再艰苦他也坚持了下来。中途,他几乎差点死去,可是这依然也阻挡不了他对画画的热爱。哪怕是自己病重了,看不见了,也不曾放下过画笔。

月亮与六便士,许多人在选择的时候都选择了六便士,因为生活所迫,极少的人能够像故事里的主人公一样能够放下一切去追求自己的月亮。

如果能放下一切去追求自己的月亮,那注定你不会是一个一生都平淡无奇的人。无论成功与否,至少来说你此生无憾。

世界上一定有另一个你,也在为某个梦想,很卑微很拼命地在努力着。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300字 篇6

从我下载了微信读书伊始,就把这本书加入了书架,中间也曾断断续续的看,也许是看的太少的缘故,总是觉得看不懂,不甚好看。许是习惯了看快餐文,面对这种长篇的文学巨作就看不下去了。恰逢此次放假,便耐着性子看完了。

看到最后才明白,月亮是崇高理想,而六便士则是为了蝇头小利而不停奔波的琐碎生活。我羡慕像斯克兰,亚伯拉罕那样为了崇高理想而放下一切,包括名利,地位还有妻子的人。但我却不想成为这样的人,我爱我的老婆,我的崇高理想就是与她一起,一生,两人,三餐,四季,过我们自己的小日子。

选择月亮的人有时也得为了生活而去奔波赚取六便士生活。选择六便士的人有时辛苦之余也会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

人生没有所谓的好与坏,一如本书第五十章末尾所写,“做你最想做的,生活在你喜欢的.环境中,求得内心安宁,就是糟蹋自己的人生?成为年入过万的知名外科医生,娶个美娇娘,就是成功?我想这取决于你对人生意义的看法,你对社会、对个人的要求。”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300字 篇7

这算是我第一次去看一本关于艺术家的传记,讲真,我对艺术家很是陌生,(其实我也是看到中后部分才肯承认斯朱兰是艺术家的),而且我认为便捷的自动化时代里,有灵性的艺术家似乎很少。

怎么说呢,这是一本一开始觉得云里雾里,然后让你欲罢不能的书。作者刻画人物的本事真是让我惊叹,描写已经不能用细致细腻来形容,我记不清各个人物的样貌,但我仿佛能看到斯朱兰太太穿梭于文学家评论家的交际,德克平庸的绘画技艺以及不相符的美的感受力,爱塔看向斯朱兰时诚挚而又饱满爱意的双眸,以及,斯朱兰邋遢的造型,让人很不舒服的语言,迫切爆发的创造欲望,对美的创造力。

在书中,斯朱兰的形象实在是丰满,有可以吐槽的,有值得尊敬的.,有望尘莫及的,有不屑一顾的等等特色综合。作者的内心肯定是对他颇为欣赏,称他伟大的灵魂。也是,他的瑕疵在他伟大的灵魂面前,可以忽略了。

怎么说,在书中,我欣赏他甚至惊叹,在现实中,或者说在我周围,这种人我可能不会注目。因为,我是个俗人。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300字 篇8

作者萨默赛特毛姆曾说,《月亮与六便士》这个标题是他随手起的,与小说主题无关,但我觉得这个标题起的别有深意。在那无数的选择中,是选择抬头仰望皎洁的明月,还是弯腰捡那枚六便士硬币?这两个截然不同的选择,让人有一些猝不及防,是选择理想还是现实呢?

书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位年近40的证券经纪人,在一夜之间断然抛弃自己的家庭,事业,离家出走,孤身一人寻找自己的.崇高艺术理想。最后他一生饱受精神上的创伤,他将一切画作,付之一炬。

在世俗人眼中,特里特兰格并不讨人喜欢。他性格孤僻,毫无人情味,在道德层面,他忘恩负义,抛弃妻子,令人诟病。但是在艺术境界中,他是那举世无双的绘画天才,而一颗璀璨的艺术之星,又怎么会被世俗的看法和生活所捆绑呢?

我认为他也是伟大的。他一个40出头,毫无艺术功底的大叔,都能为了梦想放下一切,放弃一切,只为了追求那遥不可及的艺术梦,每个人都有追求梦想的权利,如果你也有梦想,那么不妨大胆一点,用勇气与热情去追求吧。

人生只有一次,不可能重来,拼尽全力让这梦想之花,尽情开放吧!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300字 篇9

我是第一次看毛姆的书,不得不说,写的真的很好。《月亮与六便士》里面刻画的画家“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德”,在大众眼里,他绝不是道德意义上的好人,如他人到中年,抛家舍业、抛妻弃子去追寻自己的`绘画梦;又如,他同挽救了其性命的荷兰画家妻子私通,导致他的恩人家破人亡。我想通过上面的这些例子,我们的读者是很难认为他是我们传统道德意义上的好人的。但正如毛姆在作品中所讲:“这是一个惹人嫌的人,但我还是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我们也许不会喜欢这个画家,因为他不通世故、自私冷漠,甚至有点道德低下,但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毅力和才能,不得不佩服他为了艺术的完美创造而放弃一切、执着追求精神所折服。

我们很多人缺乏的往往是执着追求的精神。在我们开始之前,自己便会自动地扼杀一切可能。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于“老于世故”“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从来也拿不出“断舍离”的勇气来,抛开一切去追求自己所想要追求的。我想当我们高声呼喊“理想”之前,我们要扪心自问:我准备好了吗?我愿意付出代价去追求吗?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300字 篇10

全书哪里有关于月亮和六便士的介绍?名著就是名著,让你在潜移默化的改变你的思想,你完全不知道什么时候转变了你的想法。

明明是一个抛弃自己妻儿,勾引别人老婆的滚蛋,最后直接转变成了为了梦想,为了艺术的伟人,最关键的是你不得不承认斯特里克兰的伟大。本书直接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你对一个人的想法。

而且作者以一种类似于新闻记者的身份来记录写这篇小说,我还天真的以为真有斯特里克兰这个人,专门百度的了一下,结果没有这个人,只有高更。这种让人信以为真的感觉才是真正大师的.高超之处。

有的人把生活活成了艺术,买一个小岛,自己开发,远离世俗。有的人用文字表达艺术,有的人用音乐,有的人用绘画等等等等,不管以什么样的形式,都是自己的意愿,都是自己的愿望。信念超脱物质的存在,才不会计较物质上的得失。

然而我和伯爵是世俗之人,不能像斯特里克兰,更不能像三毛一样,拜托物质,拜托世俗。一是没有勇气,再有就是职责吧。

伟大的艺术,不紧紧是音乐、绘画、文章,他存在我们的各行各业,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像航天英雄杨利伟,像袁隆平等等,他们就是把自己的领域变成了艺术。再次承认艺术的伟大,像各行各业的艺术家们致敬。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300字 篇11

无数读书公号推荐过的毛姆这部长篇,一口气八个小时读完,然后义无返顾甘愿成为推荐者的拥趸,希望有更多人读到它。毛姆描摹人物简直活灵活现,英国式的反讽暗喻堪称登峰造极,不论斗转星移世间万物如何裂变,人性最深处的东西俱是相同,用尖酸刻薄的文字写出更深刻叫阅读者骇颜,如果有人不喜欢这样的`文字,准是他描摹人性太过赤裸太过精准。每个章节的精彩部分我都想评论,又觉得苍白无味的旁白辞不达意,一阅到底的欲望不忍打断,即便长篇累牍的叙述也颇有乐趣,无暇顾及它的现实意义,只觉得说的真就是这么回事!

第一人称讲述所见所闻真好,看上去很客观,其实很主观,他在文中巧妙地表达他能写而不屑于写的俗套手法,狡黠又智慧。这类云淡风轻与己无关的写作风格现在比较常见,看似没心没肺,实则更具迷惑性。小说题目与小说内容豪无关系,我觉得没必要非要套上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名头牵强附会,我猜没准作者在考虑书名的时候恰巧抬头看见月亮,低头看见桌上的六便士,这般理解更如作者所愿,仅此而已。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300字 篇12

心中都有向往的月亮,但是不得不对六便士的生活低头。

有人为了心之所向放弃了原本安逸的生活。因为他所要追随的欲望已经使他入迷,不得不这样做了。

以前,我不能理解那些极限运动爱好者,但是有人跟我说因为对于这件事情的喜爱可以让他们不在乎死亡,如果不去做这件事情,就会像死了一样。

我不能感同身受,但现在可以稍稍理解了。想到前段时间的纪录片《徒手攀岩》,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完成了一座非常陡峭的岩壁,当时导演说要么就是这部影片拍成功了,要么就是死亡。

难道他们真的不怕死吗?不,只是他们在寻找一种最接近自然的.感觉,只是通过这种方式释放了出来!

很多人看完这本书,就很感慨,觉得自己也应该不顾一切追寻月亮。

可不是每个人都是天才,都有感知天地自然万物的悟性,也没有一个强大的爱好或信念,所以还是过自己平凡的生活吧。

我从来不去理想化自己的生活,与其关心那些虚无缥缈的,少的可怜的天分,不如过配得上自己的生活。

希望大家看完这本书不要太理想化,毕竟世界上只有一个斯特里克兰德。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300字 篇13

这本书的故事,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是依据著名的画家高更的一生为原型塑造的。

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非常怪的人,拥有美好幸福,圆满的`家庭,还不错的事业,但却突然离开家庭,想要去巴黎进行绘画,这让他的妻子觉得他有了婚外情。

在随后他在巴黎生病,受到了朋友的帮助,可却让朋友的家庭毁于一旦,他漠然的态度在我看来是非常不解的。

以及到后来世人都觉得它是红毛怪,可从始至终他都在坚定地做一件事情,那就是画画。直到最后我才明白,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对理想充满着热爱的人,他热爱绘画。

再到患病,将死之际,他在家中的墙壁画出了一幅,传奇大作,但却要求他的妻子在他死后将它烧毁,他并不看重自己是否能够成名,也不看重他拥有多少财富,他只是单纯的去享受绘画的过程。

从全书来看,它的视角是在描述外界发生了什么事,没有描述主人公内心想法和活动的,但换个角度想想,就了解斯特里克兰德对梦想,的坚定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他选择了月亮,并且坚持到底。

就如同书名所说,月亮与六便士,你会选择月亮还是六便士呢?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