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窗》教案设计(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窗》教案设计 篇1
1、是一篇自读课文,把它作为课外阅读来处理。
2、教给学生分析小说的方法,让其去实践。
3、需注意的是:学生的自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的自学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自读小说的能力;
2、领悟小说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领悟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小说
教学用具:题签
教学方法:指导阅读
学习方法:模仿-实践 质疑-探讨
授课类型:自读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同学们,我们平常观察生活的媒介多有好多种,通过我们的眼睛,通过广播 电视、新闻报纸------当然,通过那一扇扇明亮的窗户我们也可以认识到生活百 态。本节课就我们通过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名作 来观赏一下资本 主义 社会的风景。(1分钟)
板书课题:窗 (0.5分钟)
二、明确教学目标
关于这篇课文,本节课要求同学们掌握一个问题--通过泰格特的这扇窗, 你观察到了什么?你感悟到了什么?
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语文书翻到159页,我们一起来看一看。0.5分钟
三、指导学习(约10分钟)
1、指名朗读。(5分钟)
2、提出问题:从这扇窗里你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作答。(1分钟)
3、明确体裁
问:通过对文章内容的了解,你能确定文章的体裁吗?答:小说。1分钟)
4、指导分析小说的途径
问: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答: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板书:三要素
问:三要素的核心是什么? 答:人物形象。
师: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既然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显然 小说的主题思想是通过对主人公的刻画来展现的。(1分钟)
问:通过刚才对文章内容的粗略了解,你能断定谁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吗?
答:另一个病人。
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分析另一位病人是怎样一个人?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呢?
四、学生自学 (15分钟)
1、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思考:(5分钟)
①者用什么方法刻画了另一位病人的形象?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②独立阅读思考,用铅笔圈画,可以在书的空白处标注。
2、检验效果(3分钟)
⑴、交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①、心理描写 ②、故事情节推动人物性格的发展。
⑵、人物形象 通过分析一个病态的畸形的扭曲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3、挖掘主题(1分钟)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什么主题呢?你有什么感悟?
4、分析小说中环境的作用。(3分钟)
⑴、开头自然环境的描写;交代特定的环境。
⑵、病人讲述的公园景象的作用。
①、虚景。病人憧憬病房外的美好生活。
②、借以打发时间,同时安慰对方病友;更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五、总结经验(5分钟)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明确了把握一篇小说的主题要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通 过这篇小小说,再结合我们以往学过的小小说谈谈小小说的特点。
学生思考后作答。
⑴篇幅短小;
⑵以小见大;
⑶构思巧妙。表现:
①以病人作为主人公;
②结尾寓意深刻。
六、巩固练习(10分钟)
阅读短文,领悟思想内涵。
七、布置作业 (1分钟)
以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小小说
《窗》教案设计 篇2
活动目标:
1.认真观察窗台上的花,初步尝试用上海青、尖椒、红辣椒等蔬菜的切面印画,大胆表现各种花的造型。
2.巩固练习绘画各种形状,表现花瓶的外形特征。
3.感受印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六盆不同造型的花:上海青、尖椒、红辣椒等蔬菜的切面若干:已调好的红、黄、蓝、绿、紫等颜料.卡纸每组一份;排笔、画纸、抹布、废纸、剪刀、胶水、大积木人手—份。
活动过程:
一、欣赏窗台上的花导入活动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各种不同造型的花瓶及花,鼓励幼儿大胆说出各种花瓶的外形特征及花的造型,激发幼儿尝试表现的意愿。
二、教师示范印画的`方法
1.先用排笔蘸上颜料在画纸的下方画出各自喜欢的花瓶的外形,并用红辣椒的切面沾颜料装饰花瓶。
2.用上海青的切面蘸上颜料在花瓶的上方按意愿印画,瓶口的地方可以多印一些,印出各自喜欢的造型。
3.小花可以用尖椒或红辣椒进行表现。
●提醒幼儿注意:
1.已经蘸了红色颜料的蔬菜不能再去蘸其他颜色
2.蔬菜在画纸上印画之前应先在废纸上印两下,让切面上的颜料少些再印画
3.小手脏了可以在抹布上擦一擦
三、幼儿按意愿尝试印画
引导幼儿大胆表现花瓶及花的造型,特别是活动难点:如何表现花瓶里的花高低错落、有松有紧。
四、欣赏、交流同伴和自己的作品
完成作品的幼儿先将印画摆放在展示区,与同伴一同欣赏。互相学习同伴的作品及说说自己是怎么印画的。
活动延伸
将晾干的画沿着边缘剪下来,粘在卡纸上。再沿着盆花的外轮廓将其剪下来,用透明胶带贴在大积木上,做好的花就可以摆在窗台上了。
《窗》教案设计 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自主观察画面,较完整、连贯地讲述小兔用冰块做的窗户在不同季节的变化,丰富相应的词语。2、能有序地观察画面,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3、能安静地倾听同伴的发言,并积
【活动目标】
1、学习自主观察画面,较完整、连贯地讲述小兔用冰块做的窗户在不同季节的变化,丰富相应的词语。
2、能有序地观察画面,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3、能安静地倾听同伴的发言,并积极思考。
【活动重点】能够自己观察画面,讲述故事内容。
【活动难点】了解看图的方法。
【活动准备】
1、小兔手偶一个;
2、PPT:《小兔家的窗》。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小兔手偶,引发幼儿兴趣。
1、师(模仿小兔的语气):小朋友,你们好!见到你们真高兴!可是我遇到了一个难题还没解决,我真着急啊!
2、师:小兔的难题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欣赏《小兔家的窗》。
二、教师同时出示四幅图,引发幼儿观察,并尝试讲述画面的主要内容。
1、教师提问,让幼儿明确看图的方法与要求。
师:这张挂图上有四幅图,我们应该怎么看?看图时应该注意些什么?(仔细看看图上有什么、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等)
2、鼓励幼儿根据画面内容大胆得进行想象、讲述和补充同伴的发言。
师:你在画面上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3、教师引导幼儿依次观察图片,在幼儿讲述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性的提问。
师:(出示图1)图上有谁?小兔用什么盖了一间房子?房子缺什么?图上是什么季节?冬天到了,小兔住在房子里觉得怎么样?她会怎么想呢?
4、师:(出示图2)小兔走到哪里?看到了什么?她搬来了什么?当什么用呢?装上了窗户,小兔住在屋里感觉怎么样呢?
教师引导幼儿进行较完整、连贯的讲述,注意丰富相应的词语,如“大雪飘呀飘,大风吹呀吹、冻得直发抖”等。
5、幼儿自由结伴,练习较完整、连贯地讲述图片内容。
6、师:春天来了,天气怎么样了?小兔家的窗会怎么样呢?
三、继续观察最后一幅,引导幼儿讲述画面内容。
1、师:(出示图34)这两幅图上有什么?发生了什么?说说看。
2、鼓励个别幼儿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讲述,其他幼儿补充。
3、师:春天来了,小兔家的窗怎么样了?谁来了?他会对小兔说些什么?
四、引导幼儿完整、连贯的讲述四幅图的内容。
1、师:我们能不能将这四幅图连起来说一说呢?
2、师:现在你们知道小兔遇到的难题是什么吗?
3、师:除了熊猫的方法,小兔还可以用什么做窗户呢?(引发幼儿讨论与想象,拓展幼儿的经验)
【活动延伸】
师:看看我们教室里的窗户是用什么做成的?那为什么不用小朋友刚说的砖头、木头等呢?(引导幼儿了解玻璃是透光、牢固的)
附故事:小兔家的窗
小兔用大萝卜盖了一间房,可窗户还没有装好,它就住在里面了。冬天到了,天气真冷,大雪飘呀飘,大风吹呀吹,吹进了小兔的屋子里,小兔冷得发抖。它看看窗户说:“我得找样东西来挡挡风。”
它走到小河边,看到小河结冰了,就搬了一块冰,挡在窗框上。冰挡住了风雪,小兔真高兴。
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小兔从外面回来,看见窗户上的冰不见了,地上有一滩水。小兔急得哭了。
熊猫走来,指着地上的水,告诉小兔:“春天,天气暖和,冰就融化成了水,你快去找块玻璃装在窗框上吧!”
《窗》教案设计 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自主观察画面,较完整、连贯地讲述小兔用冰块做的窗户在不同季节的变化,丰富相应的词语。 2、能有序地观察画面,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3、能安静地倾听同伴的发言,并积
【活动目标】
1、学习自主观察画面,较完整、连贯地讲述小兔用冰块做的窗户在不同季节的变化,丰富相应的词语。
2、能有序地观察画面,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3、能安静地倾听同伴的发言,并积极思考。
【活动重点】能够自己观察画面,讲述故事内容。
【活动难点】了解看图的方法。
【活动准备】
1、小兔手偶一个;
2、PPT:《小兔家的窗》。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小兔手偶,引发幼儿兴趣。
1、师(模仿小兔的语气):小朋友,你们好!见到你们真高兴!可是我遇到了一个难题还没解决,我真着急啊!
2、师:小兔的难题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欣赏《小兔家的窗》。
二、教师同时出示四幅图,引发幼儿观察,并尝试讲述画面的主要内容。
1、教师提问,让幼儿明确看图的方法与要求。
师:这张挂图上有四幅图,我们应该怎么看?看图时应该注意些什么?(仔细看看图上有什么、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等)
2、鼓励幼儿根据画面内容大胆得进行想象、讲述和补充同伴的发言。
师:你在画面上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3、教师引导幼儿依次观察图片,在幼儿讲述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性的提问。
师:(出示图1)图上有谁?小兔用什么盖了一间房子?房子缺什么?图上是什么季节?冬天到了,小兔住在房子里觉得怎么样?她会怎么想呢?
4、师:(出示图2)小兔走到哪里?看到了什么?她搬来了什么?当什么用呢?装上了窗户,小兔住在屋里感觉怎么样呢?
教师引导幼儿进行较完整、连贯的讲述,注意丰富相应的词语,如“大雪飘呀飘,大风吹呀吹、冻得直发抖”等。
5、幼儿自由结伴,练习较完整、连贯地讲述图片内容。
6、师:春天来了,天气怎么样了?小兔家的窗会怎么样呢?
三、继续观察最后一幅,引导幼儿讲述画面内容。
1、师:(出示图34)这两幅图上有什么?发生了什么?说说看。
2、鼓励个别幼儿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讲述,其他幼儿补充。
3、师:春天来了,小兔家的窗怎么样了?谁来了?他会对小兔说些什么?
四、引导幼儿完整、连贯的讲述四幅图的内容。
1、师:我们能不能将这四幅图连起来说一说呢?
2、师:现在你们知道小兔遇到的难题是什么吗?
3、师:除了熊猫的`方法,小兔还可以用什么做窗户呢?(引发幼儿讨论与想象,拓展幼儿的经验)
【活动延伸】
师:看看我们教室里的窗户是用什么做成的?那为什么不用小朋友刚说的砖头、木头等呢?(引导幼儿了解玻璃是透光、牢固的)
附故事:小兔家的窗
小兔用大萝卜盖了一间房,可窗户还没有装好,它就住在里面了。冬天到了,天气真冷,大雪飘呀飘,大风吹呀吹,吹进了小兔的屋子里,小兔冷得发抖。它看看窗户说:“我得找样东西来挡挡风。”
它走到小河边,看到小河结冰了,就搬了一块冰,挡在窗框上。冰挡住了风雪,小兔真高兴。
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小兔从外面回来,看见窗户上的冰不见了,地上有一滩水。小兔急得哭了。
熊猫走来,指着地上的水,告诉小兔:“春天,天气暖和,冰就融化成了水,你快去找块玻璃装在窗框上吧!”
《窗》教案设计(精选16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窗》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窗》教案设计 篇5
年级:初二科目:语文姓名:
窗泰格特
一、教学重点:
1、人性的美与丑
2、精巧的构思;对比的描写。
3、精练、含蓄的语言
二、预习
消遣(qiǎn)俯瞰(kàn)一泓(hóng)咳嗽(sòu)五彩斑斓(lán)
栩栩如生(xǔ)充塞(sè)挪动(nuó)竭力(jí)胳膊肘(zhǒu)
气喘吁吁(xū)争奇斗妍津津有味扣人心弦不得而知纹丝不动大惊小怪
新课教授
一、导入新课:
房间因为有了窗口才透进阳光,心灵因为有了窗口才看到希望。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形、无形的窗口。也许窗外有七色阳光,窗内还有动人的故事。让我们来学习泰格特的小说《窗》。
二、整体把握课文并深入分析文章。
1、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小小说《窗》通过对同病房的两个重病人相互之间所持态度的描写,表现了美与丑两种不同的心灵,体现了极其深刻的扬善贬恶的道德力量。
开端:关系融洽
发展:从“享受”到“困扰”
高潮:见死不救
结局:光秃秃的一堵墙
2、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社会生活。本文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靠窗的病人,不靠窗的病人)
3、这两个人物形象你最想评论的是哪一个人物形象?你对他的评价是什么?并说说理由。
靠窗的病人。
他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因为他自己的病也很重,但是他每天坚持讲不存在的美景来鼓励不靠窗的病人,减轻他的痛苦。
他是一个乐观的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他看到的其实什么也没有,就是一堵光秃秃的墙,可他把公园景物描述得丰富、生动而美丽)
他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他两个病都很重,每天都很痛苦、很寂寞,他在这样的情况下能这样做,可见他意志坚强
他是一个关心他人、善良的人。一个心灵美好,品德高尚的人。(自己重病但还是精心编造美丽的景色,就是为了想解除同伴的痛苦,给他战胜病魔的精神力量。)
不靠窗的病人。
他是一个自私的人。靠窗的病人与他一样病重。但是靠窗的病人却想办法鼓励他,带给他快乐。而不靠窗的病人却始终考虑自己。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而不管病友的死活。
他是个心胸狭隘、自私的、冷酷无情的人。靠窗的病人半夜犯病,他大声咳嗽,液体充塞了他的肺腔,他只要帮忙按一下电铃,护士就会赶来,可是他纹丝不动,见死不救。他见死不救就是为了尽快得到那张床,这是牺牲他人来成全自己。
他是一个妒忌心很强的人。(三个为什么?)
小结:一个人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没错,退一步说,有点自私心、也是可以理解。但是,我们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不顾他人利益,不恩你牺牲他人利益甚至是他人生命为代价来达到个人的目的。
4、通过窗,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美的一面,人性中丑的一面。那么,本文运用什么手法来塑造人物的呢?有何作用?
对比(课文中两个人物的对比非常鲜明,在对比中人物心灵的美与丑、善与恶表现得十分突出)
5、从人物和情节两个角度看,小说以“窗”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从情节看,小说的情节紧紧围绕“窗”展开的,是线索。
从人物看,“窗”有喻人的心灵的窗口的意思。透过这个“窗”,我们看到了两个病人的完全不同的灵魂。
6、好的作品结尾,往往不是思绪的终结,而是更加激越腾飞。“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读到这一句,你是不是受到心灵的震撼?说说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结尾发人深省!损人利己的人不配享受美好世界的风光。作者给他安排了一个无法窥见美、领略美的报复性的结果,从而暗示了生活的真理:凡是心胸狭隘、视野短浅的自私者,必然不能与怀襟磊落、目光高远的高尚者同样享有感受美、体现美的均等机遇。这样的结尾十分巧妙,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绝妙的讽刺。
7、小说内涵丰富,意蕴深刻,我们从中可以受到怎样的启示呢?
在生活中做一个心胸宽广、关心别人的人。
用自己美好的心灵去对待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
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爱自己,也爱他人。
在生活中做人不可太自私,不可只顾个人利益。
心有多美,世界就有多美!卑劣丑陋的灵魂不会找到亦美亦善的境界。
三、拓展延伸
创造情境:假如一个新的病人进了这间病房,这扇“窗”下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提示:
1、病人乙追悔莫及,羞愧不止,病情加重,很快死去。
2、病人乙懊悔,病情好转,出院后向别人讲述他亲身经历的故事。
3、病人乙后悔,学习病人甲,为病人丁讲述“窗外美景”。(良心受到谴责,内心自责、懊悔)
让病人乙活下去,教育更多的人,既符合善良人的心愿,又符合小说的情节。
四、小结
小小说《窗》通过对同病房的两个重病人相互之间所持态度的描写,表现了美与丑两种不同的心灵,体现了极其深刻的扬善贬恶的道德力量。
五、教后记。
推荐课外读物:
亨利《最后一片藤叶》《麦琪的礼物》
栗良平《一碗阳春面》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老师寄语:
一扇小小的窗户,揭示了人性的美与丑,成为我们窥视灵魂、认识人性的了望台。让我们懂得了只有纯洁的心灵、高尚的人格才能浇灌出绚丽多彩的生命之花,才能幻化出充满生机的、美好、幸福的生活之景。如果一个人心中没有春天,那么他的眼中只能是一片荒漠。一个道德卑劣的人是不会找到亦美亦善的境界的。让我们在生活中,用至仁、至善、至美的心灵,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美丽的风景,把他送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吧!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窗》教案设计 篇6
教学设想:
1、<<窗>>是一篇自读课文,把它作为课外阅读来处理。
2、教给学生分析小说的方法,让其去实践。
3、需注意的是:学生的自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的自学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自读小说的能力;
2、领悟小说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领悟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小说
教学用具:题签
教学方法:指导阅读
学习方法:模仿-实践 质疑-探讨
授课类型:自读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同学们,我们平常观察生活的媒介多有好多种,通过我们的眼睛,通过广播 电视、新闻报纸------当然,通过那一扇扇明亮的窗户我们也可以认识到生活百 态。本节课就我们通过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名作<<窗>> 来观赏一下资本 主义 社会的风景。(1分钟)
板书课题:窗 (0.5分钟)
二、明确教学目标
关于这篇课文,本节课要求同学们掌握一个问题--通过泰格特的这扇窗, 你观察到了什么?你感悟到了什么?
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语文书翻到159页,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窗>>(0.5分钟)
三、指导学习(约10分钟)
1、指名朗读。(5分钟)
2、提出问题:从这扇窗里你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作答。(1分钟)
3、明确体裁
问:通过对文章内容的了解,你能确定文章的体裁吗?答:小说。1分钟)
4、指导分析小说的途径
问: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答: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板书:三要素
问:三要素的核心是什么? 答:人物形象。
师: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既然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显然小说的主题思想是通过对主人公的刻画来展现的。(1分钟)
问:通过刚才对文章内容的粗略了解,你能断定谁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吗?
答:另一个病人。
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分析另一位病人是怎样一个人?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呢?
四、学生自学 (15分钟)
1、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思考:(5分钟)
①者用什么方法刻画了另一位病人的形象?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②独立阅读思考,用铅笔圈画,可以在书的空白处标注。
2、检验效果(3分钟)
⑴、交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①心理描写
②故事情节推动人物性格的发展。
《窗》教案设计 篇7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窗户”看世界的情趣。
2、正确读写本课生字及10个词语,继续学习比喻句,能分清句子中的本体与喻体,并会用“像……似的”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说说自己透过玻璃窗观察景物的所见所想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语句“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2.继续学习比喻句,能分清句子中的本体与喻体。
拓展目标:
把生活中透过的各种窗口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同学听。
学习习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试着背诵课文中的精彩语句。
教学策略: 继续学习比喻句,懂得这样比有什么好处:
1.这句话主要些什么。
2.分清句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3.说说这样比有什么好处?
教具准备
1、三张带有比喻句的幻灯片。
2、录音机及录有暴风雨声响的磁带。
教学时间 3课时。
板书设计:
天 窗
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看见 想象
雨脚 闪电 星云 无穷无尽
第一课时
课时要求:
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揭示课题。
出示投影片:这是什么?(天窗)
板书课题:天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6课《天窗》。
二、初步阅读。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音。
2、请同学们理解词语“慰藉”、“一瞥”、“神奇”、“威力”。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想一想,每节各讲什么?可以合并成几段?
2、讨论交流(第一段1-3节,天窗的来历;第二段4-7节,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第三段8-9节,天窗是神奇的。)
四、讲读课文第一段。
1、谁来读一读第1段,其他同学思考一下,城里的房子和乡下的房子有什么不同?(乡下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板窗)
2、乡下人为什么要开天窗?请同学们找一找句子来读一读。
师小结:乡下人为了使关上木板窗的屋子里有光线,所以开了天窗,来,我们齐读课文第一段。
3、漆黑的屋子有了天窗,有了亮光,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课时要求:
通过学习第二大段,解决“为什么天窗成为孩子们唯一慰藉”,理解比喻句的本体与喻体,体会运用比喻句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课文第一大段,知道了乡下人为了采光而在屋面开了一个小方洞,装块玻璃,成了天窗。这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出示板书: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2、“慰藉”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唯一”、“唯一的慰藉”呢?
3、为什么“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呢?这节课,我们围绕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第二段。
二、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
(1)找一找“唯一的慰藉”在第二段中出现了几次?(二次)
(2)那么,我们可以把第二段分几层?(分两层)
2、学习第一层4、5小节。
(1)(出示学法1)初读,想一想4、5小节主要讲什么?
小结:我们通过初读,知道了夏天阵雨来时,天窗成了孩子们的唯一慰藉。
(2)再读课文,了蟹在夏天阵雨天时,为什么天窗会是孩子们
唯一的慰藉?
○1自由读课文,找找划划文中语句,用“因为……所以……”
句式回答。
○2理解词语“顶,偏就不,关”这些词语体现孩子心情不愉快。
(3)(出示学法2)精读,了解为什么“天窗成为孩子们唯一的
慰藉”?
(4)夏天阵雨来时,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
洞似的屋子里了。(出示比喻句)
○1这是句什么句子?(比喻句)
○2读一读。
○3把什么比作什么?(把屋子比作地洞)
○4这个比喻好不好,为什么?(写出了屋子的静和黑)
(5)请同学在这两节中找找,有没有这样的好句子?
出示句子:“透过……闪电一瞥。”
(6)(出示学法3)细读,体会课文语言的精妙之处。
请同学们听着音乐,闭着眼睛,想象一下,当时的'这风、这雨、
这雪、这雷、这闪电是怎样扫荡这世界的?
学生交流。
孩子们的想象要比真实的大十倍百倍,真是无穷无尽啊!
板书:无穷无尽
(7)总结:我们学习了第4、5节,运用了初读、精读、细读“三
读”课文的方法,知道夏天下雨时,天窗成为孩子们唯一慰藉的原因,体会了文中比喻句的精妙之处,展开了想象,深刻理解了天窗是孩子们了解外面世界的唯一慰藉。
3、我们现在用这种方法自己来学第二层6、7节。
(1)初读。课文讲什么?
(2)精读。四人讨论:“为什么是唯一慰藉?”
(3)细读比喻句。
(4)现在孩子们在屋中除看见的事物外,又想到了什么?
(5)有感情地读6、7小节。
三、总结全文:
天窗给漆黑的屋子带来的仅有的光明,通过天窗看见了雨点、闪电、星星、云彩,这些都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另外,我们这堂课还学习运用了初读了解内容、精读解决问题、细读体会语言的“三读”读书方法。
第三课时
课时要求:
进一步理解天窗对孩子来说是神奇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下雨天,孩子们从窗外看到了什么?是怎样想的?
二、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你有什么问题吗?
为什么说“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2、我们先来理解(出示句子)“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会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物”这句句子。
(1)句中的两个“它”指什么?(天窗)
(2)自由读句,完成练习。
如果有了 ,你就会永远 。
(3)句中有两处否定,改成肯定形式是怎样的?谁能说一说?(因为有了天窗,你才会联想想到种种事情)
3、“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会知道怎么从……”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
学生交流,师小结:因为孩子们的想象是丰富多彩,富有变化的,所以想象到的内容要比看到的更真切、更复杂、更确切。也正因为天窗使孩子的想象丰富,比实际看到的更多更好,所以说天窗是神奇的。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练习设计:
把生活中透过的各种窗口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同学听。
“A”:选择一个下雨的天气,透过自己家的玻璃窗看看外面的世界,说说你看到什么,又想到些什么。
“B”:乘汽车或火车时,仔细看看窗外的世界,说说你看到什么,又想到些什么。
“C”:以《窗外》为题,选择你看的景物,展开想象,写写你看到什么,又想到些什么
(备注:“A”为学习困难学生完成,“B”为中等学生完成,“C”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