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飞向月球》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飞向月球》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和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和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杨利伟的图片
1、你认识他吗?谁能给大家来介绍一下。
2、如果杨利伟来到课堂你想问他什么问题?
其实,早在1969年7月16日,美国三名宇航员就已成功飞向太空,并在月球上安全着陆,迈出了人类踏上月球的第一步。现在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课件展示火箭升空)
二、初读课文
1、请大家放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要多字漏字。
2、交流初读感受。
三、精读体悟;
1、自读课文,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下在宇航员飞行过程中的有趣的事,如果你把这些趣事用序号标明会更好。
2、学生交流:(说到哪儿讲到哪儿)
第二自然段
1、交流后出示:“感到自己的身体轻飘飘的,无法在座舱里站稳,稍一抬脚,就会跳起三四米高。”
2、通过朗读表达你的体会。
3、那么,当你刚抬脚,就跳起三、四米高,你心里害不害怕?能解释一下这是怎么回事吗?
4、还有哪些宇航员也认为这很有趣的,请你们一起通过朗读来表达你们的体会。
第三自然段
1、交流后出示:“因为失重的缘故,座舱里没有上下左右和正反之分,所以,他们可以飘在空中睡,也可以头朝下、脚朝上悬着睡。”
2、在空中睡觉你感觉如何呢?(轻飘飘的,自由自在)请你读出这种感觉来。
3、谁还愿意来轻飘飘一回的?
4、指导朗读
5、交流出示:“吃的‘饭’是特制的。吃的时候,先要把食品放在塑料袋里,再灌进水,把食品捏成糊,然后像挤牙膏似的把食物挤进嘴里。如果是吃花生米一类的硬颗粒状食物,就要让它们漂浮到空中,然后像鱼儿觅食一样在空中捕捉。”
6、请你通过朗读来感受吃饭的特别。
7、指导朗读:个读——小组读——齐读
第六自然段
1、交流出示:“月球上没有宫殿,也没有嫦娥和玉兔,只能看到广袤的荒原上高山耸立,巨石嶙峋。”
2、当你登上月球时看到高山耸立,巨石嶙峋时,你有什么感受?
3、指导朗读
4、“随着太阳光线角度的变化,月球的表面呈现出各种奇异的色彩,有时是灰色的,有时是棕色的,有时是黄色的。”
5、抓住三个“有时”来指导朗读。
6、“最令宇航员百看不厌的是地球,它发出耀眼的蓝色和白色的光芒,漂浮在茫茫的`宇宙中”
7、景色的确太美了,棕黄色的陆地镶嵌在蔚蓝色的海洋中,还不时有几朵美丽的云彩在上面飘荡,在月球上看地球真是太美了,真是令人——百看不厌。来,你来读好它,感受一下它的美。
8、美吗?谁再来?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令人百看不厌的美景。
师:我们都觉得这次旅行非常有趣,也看到了与众不同的景色,那么大家是否留意过身边的三名宇航员,他们在干什么呢?
1、“他们在座舱里飘来飘去,仔细地检查一个个开关,还不时地和地面指
挥中心联络着……”
a、你亲眼目睹了他们工作的情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b、老师听了也非常的佩服,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赞一赞他们吗?
c、指名读
d、我们一起来赞一赞这几位工作认真的宇航员。
2、“舱门打开了。阿姆斯特朗小心翼翼地沿着等月舱的扶梯下来,在月球表面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指导读好“小心翼翼”这个词语,再指导读好句子。
3、“宇航员们在月球上采集了不少土壤和岩石标本,拍摄了许多照片,带回了地球。”
a、经科学家研究分析――接读课文至结束
b:大家查找过资料,具体是哪种元素呢?
(铝、钙、碳、硅、钛、镁、钾等66种元素)
c:这些元素就是我们地球上所缺乏的资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资源将会被充分利用起来,月球也将成为我们人类另一个家园。
三、拓展
1、各位见习宇航员,请问我们现在能否到月球上居住?能说说原因吗?
2、那你想为月球成为人类的另一个家园做些什么?
3、除了66种元素,你还有本课相关的哪些资料推荐给大家共享?
4、课外收集资料,以“神奇的宇宙”为题,写一份板报稿。
四、小结,听了大家的设想,老师信心倍增,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之下,不久的将来月球一定能成为我们人类的另一个家园,一起努力吧!
五、作业设计:(要求:①想像奇特②有创新精神③从以三选一)
第一题:你驾驶一艘宇宙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寻找外星生命。你离开地球已经好几天了。这时,透过舷窗,你看到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
第二题:在月球上的一天
第三题:我是一个月球人
教学反思:
《飞向月球》这篇课文主要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和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大家都很关心杨利伟太空飞行的经过,我就以这学生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入手,与学生展开对话,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就成为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学习也会事半功倍。不过在这一环节上,处理有点急躁,没等学生的兴趣完全调动起来,就匆忙进入新课。
在“宇航员升空”这环节,最初设想是学生能随着火箭升空感受到那一刻的惊心动魄,结果由于视频无法打开,课堂气氛有点平淡,在“精读体悟”那部分,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下在宇航员飞行过程中的有趣的事这一环节,学生能在课文中找出这些有趣的事进行交流,让学生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品味课文的内容,随后交流自己的感受与心得,用自己的朗读表达自己的体验。老师跟随学生的交流随时指导。
在最后登陆部分的处理上,由于课件耽误了时间,时间不够了,就忽视了学生主动性,强制地把学生拽到了登陆这一部分,课堂上就有点牵的感觉。
『pssp学习问题个性化解决方案是上海问学堂启导教育研究中心集合专家资源,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成果,依托pssp和生涯品牌,为帮助中小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所提供的一种教育服务,开创了教育行业教育顾问的先河,这可能是目前最好的教育项目。我们还特别推出“教师教研和亲友创富计划”,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科研和创富的平台,在网站上增设了教师资源专栏,大家可以共享彼此的课件、教案、教学论文、教育案例、教学案例、试题、学科总结等教学资源。让我们携手,共同开创中国的学习顾问业。
《飞向月球》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飞向月球》完整地记叙了宇航员第一次飞向月球的经过,告诉我们月球很有开发价值,激发人们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文中知识涉及面广、内涵丰富,是一篇很好的科普文章。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了解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
2、能力目标: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培养他们收集相关资料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收集资料的乐趣、能主动地探索问题、研究问题。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阿波罗11号登月视频地球图片
教学流程: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同学们,每到中秋,人们都喜欢赏月诵月。有关月亮的传说、故事也很多。谁能列举一二。(嫦娥奔月、吴刚砍桂树等)
2、那么,作为天体的月球,你又知道哪些呢?
3、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对月球心驰神往,渴望着有一天能够登上月球,而这个梦想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终于实现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介绍当年登月情况的课文《飞向月球》。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学生根据“飞向月球”、“登上月球”、“月球很有开发价值”理清课文脉络。
三、阅读感悟、重温历史
1、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载着三名宇航员飞出地球,飞向月球,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个登上月球,实现了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段激动人心的场面。
2、播放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月的视频。学生交流观后的感受。
3、学生阅读课文第5自然段,引导交流阅读体会。(抓住“终于”、“深深的脚印”等词)
4、引导思考: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时,他们的心情怎样,他们会想到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5、出示阿姆斯特朗的话:“对于一个人来说,这只是一小步;但对于人类来说却是巨大的一步。”学生齐读,交流感受。
6、看到他们登上月球时的情景,你又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四、阅读体验、快乐旅行
1、月球离地球有38万多公里之遥,那么宇航员又是怎样飞向月球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宇航员开始月球之旅吧!
2、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至四自然段,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飞向月球的经过。(抓住离开地球、加速向月球前进、脱离地球、接近月球、在月球着陆等几个步骤说)
3、在旅行的过程中,哪些事情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4、引导学生阅读交流描写宇航员飞行时工作、吃饭、休息的句子。让他们不仅体会到其中的趣味,也体会到其中的艰辛。
五、阅读交流、作客月球
1、当宇航员们登上月球,放眼四周时,他们看到了些什么呢?这与你想象中的月球有什么区别吗?
2、登上月球后,宇航员们不忘看一看人类的摇篮地球。在月球上看,地球是什么样子呢?
3、出示地球图片、语句“最令宇航员百看不厌的是地球,它发出耀眼的蓝色和白色的光芒,漂浮在茫茫的宇宙中。”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4、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地球宇航员百看不厌?
六、阅读思考、开发月球
1、自由读课文第七自然段,思考月球有哪些开发价值。
2、假如你是一位研究月球的科学家,你还想做哪些研究呢?
七、阅读升华、总结激趣
1、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咱们中国的登月行动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中国人也会在月球上留下自己的脚印。假如现在你就是那位英勇的中国宇航员,面对采访你的记者,你会怎样向他们讲述你的月球之旅呢?
2、一同学为宇航员,其余同学为记者,模拟采访。
3、总结激趣。同学们,无穷无尽的宇宙里藏着数不清的奥秘,老师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将来去研究它们,开发开发它们,让更多的天体,更多的资源为人类造福!
教学过程:《飞向月球》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和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
难点:体会登月的伟大意义,激发探索宇宙的兴趣。
三、教学模式:
自主、合作、探究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1969年7月16日,这是一个伟大的日子,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载着3名宇航员飞出地球、飞上了月球,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踏上了人类为之梦想了数千年的月球,让我们再来重温一下这激动人心的大场面。
(课件演示登月实况)
2、师:看了这个短片,你最想说什么?
(人类终于实现了登月的梦想,跨出了飞向太空的第一步)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由轻声朗读第五自然段,看看哪些词句打动了你的心弦?读了这些词句你想到了什么?请你们边读边想边用笔作记号
2、交流:你在读到什么地方有了自己的想法?谁来说一说?
(抓住“小心翼翼”、“心驰神往”)
2、师:老师从资料上得知,阿姆斯特朗打开舱门从悬梯踏上月面,这悬梯有9级,可是,阿姆斯特朗却花了整整三分钟的时间,一步三停地走到了月面。你能理解他的心情吗?谁能把自己的理解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指名读第五小节
3、师: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个伟大的时刻,记住这个伟大的时刻。
(课件演示:1969年7月20日22时56分20秒,月面上终于踏出人类第一个脚印)
师:面对沉睡已久的月球,你觉得此时此刻宇航员最想说什么呢?
(千百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我们终于登上了心驰神往的月球)
师:看看阿姆斯特朗是怎么说的?
(课件演示:对于一个人来说,这只是一小步,但对人类来说,这却是巨大的一步!——阿姆斯特朗)
师:自己读读这句话,想想阿姆斯特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学生自由读
师:多么意味深长的一句话啊!你能读懂它的意思吗?
(对于一个人来说从悬梯到月球是一小步,但对科学来说~~)
(这一登月计划凝聚着多少人的心血,许多科学家为此奉献了多少个日夜~~)
(这一小步跨过了五千年的时光)
师: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名读
师:“一小步”、“巨大的一步”多么大的反差啊!谁能再来读一读?指名读
齐读
师:我们刚才读了这么多,思考了这么多,了解了这么多,相信同学们再来读第五自然段的时候,你的眼里不仅仅是文字,还有更丰富的画面,还会触摸到作者那颗热烈的心。
指名读
师:多么激动人心的一刻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齐读
(三)学习课文第1-4自然段
1、师:地球距离月球有38万公里,这么长的距离人类是怎样从地球飞到月球上去的呢?同学们读了1-4自然段就知道这一过程了。下面我们分小组学习这几自然段,讨论这个问题。
小组自学讨论交流
2、师:这个过程说起来好像很简单,但这三天的时间对于宇航员,对于休斯顿指挥中心的科学家,对于关注着这次登月行动的亿万观众而言是那样的漫长。对于老师说的这段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这次登月要做许许多多的准备工作,花费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否能够成功就看这时候了。一旦失败,那么将船毁人亡,如果成功,全球会为之振奋。人们心情十分紧张,觉得时间特别漫长)
3、师:同学们在读完1-4节后,我猜你们对宇航员的太空生活十分新奇,对不对?哪里给你的印象最深呢?
(抓住“工作”、“睡觉”、“吃饭”)
师:宇航员在失重的情况下,生活很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又是怎样工作的呢?找到相关语句体会一下
师:看来宇航员的生活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新奇、有趣、自由自在。了解了这些,你们想做宇航员吗?
4.过渡:虽然我们现在没有机会去亲临月球,目睹月球的风光,但我们可以看一看宇航员眼中的月球。请同学们读读第6自然段。
(四)学习第6自然段
1.齐读的6自然段。
师:我们来看看真实的月球是什么样的?
(课件演示月球画面)
师:我们看了短片,读了课文,现在谁来说说你眼中的月球是什么样的?跟你想象的一样吗?
师:多么神秘多么荒凉啊!请男生读描写月球景色的句子
2、师:宇航员第一次登上月球,激动而又慎重,探索着这梦幻般的未知世界,同样也在月球上遥遥地观望着人类的家园——地球。地球是什么样的?我们来看一看。
(课件演示地球画面)
师:你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指名回答
师:多美的地球啊!请女生读描写地球的一段话
4、师:人类不远万里来到了月球,总该在月球上留下点什么吧!作个纪念或者给可能来到月球的生物看,其实宇航员留下了一块金属牌。在金属牌上镌刻了几句地球人的话。如果让你来写几句话,代表人类,代表地球,你会写什么呢?
(五)学习课文第7自然段
1、师:宇航员登上了月球,欣赏了这多特的美景后又开始了工作,听老师来读课文,同学们思考:宇航员登上月球又什么收获?
2、“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月球一定会成为我们人类的另一个家园。”这句话如何理解?
(人类发现月球有开发价值,会在此基础上研究、开发、利用月球的资源。让月球跟地球一样为人类造福)
4、齐读第7自然段。
(六)总结全文,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月球在那里,它永远不会阻止我们探索的脚步,你们想不想通过自己的研究、设计让月球为我们服务呢?无穷无尽的宇宙中藏着数不清的奥秘,老师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将来去研究他们,开发他们,让更多的资源为人类造福。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课外搜集资料,以“神奇的宇宙”为题,写一份板报稿。
《飞向月球》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理念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在本节课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问题的兴趣,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如:在课题中寻找问题、在课中寻找问题、在课堂结尾寻找问题等,并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飞向月球》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文体介于新闻报道、科学小品之间。课文介绍了人类第一次登月的经历,展现了人类在离开地球后的奇妙变化及月球上的神奇情景。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月球的好奇心,并帮助学生树立探索科学奥秘的远大理想。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搜集资料的能力、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朗读课文的能力,但是发现本班的孩子平时较少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缺乏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练习独立识字,认字11个,写字6个,学习多音字“着”。
2.继续练习自读提问题、区别处理所提的问题。
3.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月球的好奇心,并树立探索科学奥秘的远大理想。
四、教学重难点
继续练习自读提问题、区别处理所提的问题。
五、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问答法、默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点拨教学法、研究法、自学法
六、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有效引导、多媒体展示、小组学习
七、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登月的资料
3.学生预习课文,完成摘录笔记
八、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导入课题
1.课件展示月亮的图片。
师:同学们,这些月亮美吗?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用文字描绘下这令人向往的月亮,谁能背出几句?(生背)
2.师:多么美的.诗句,可见千百年来,人们对这神秘的月亮心驰神往,渴望有一天能够登上月球。其实,这个梦想,早在1969年的时候就已经实现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宇航员登月的过程。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教师所教的内容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的需求,才能最大限度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伊始,展示月亮图片,学生交流有关月亮的诗句及教师的引导语,力求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学习场”,使学生较快进入主动、专注的学习状态。】
(二)质疑课题,明确学习重点
1.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师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板书。
2.师:看来,同学们对月球充满了好奇,提出了很多问题,一起来看看,哪些问题一下子就可以说出答案?(师擦去)哪个问题大家最感兴趣?根据预习,你觉得哪个问题是课文重点要讲的?
3.师小结:同学们,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与课文重要内容的关的问题都是有价值的问题。对于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就重点解决同学们提出的这几个有价值的问题。
【设计意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课题是教材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学生接触课题后,让学生从课题中提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还能养成爱提问题的习惯,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再对课题进行推敲,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的中心和结构。课一开始就设下悬念,可以吸引学生往下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来读书,使他们的脑子积极、主动地围绕课题转起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课文课前已经布置大家去预习了,请同学们拿出预习时做的摘录笔记,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遍课文,课前没有解决的生字词,可以跟同桌互相学习一下。
2.师:谁来展示一下你摘录的重点词、优美词?你为什么摘录这些词语?你能读一读你摘录的这些词语吗?你在自学的过程中觉得哪个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提醒大家一下。
3.师课件出示生词,全班齐读。
4.课文主要讲什么?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谁能用上这些词语说一说?
5.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师小结: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可以像这样抓住重点词语来概括,并且做到语言简炼。
6.师: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谁能根据“升空——途中——月亮上”这样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四)自主提问,精读课文
1.学生默读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做批注,并提问题。
2.你对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对于这部分,你有什么问题吗?
3.学生提问,教师引导其分类,并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扣题质疑,学生有了读的兴趣,这时让他们带着题疑反复读,读通、读懂、读熟、读出重点,读出情感。这一方面使他们在读中解疑,另一方面也为产生新的疑问而奠定基础。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质疑,或从文中关键内容上设疑,或从语言运用上设疑,或从课文疑难上设疑。】
(五)在课堂结尾寻找问题
1.师:课文学到这里,同学们又有什么问题新的问题了吗?
2.引导学生归纳出有价值的问题。
3.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一起共同来学习。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课中质疑、解疑,对课文内容有了较好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质疑问难,并疏理、归纳出更月价值的问题,使课尾的质疑为教学发挥更大的效益。】
《飞向月球》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飞向月球》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飞向月球》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和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和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杨利伟的图片
1、你认识他吗?谁能给大家来介绍一下。
2、如果杨利伟来到课堂你想问他什么问题?
其实,早在1969年7月16日,美国三名宇航员就已成功飞向太空,并在月球上安全着陆,迈出了人类踏上月球的第一步。现在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课件展示火箭升空)
二、初读课文
1、请大家放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要多字漏字。
2、交流初读感受。
三、精读体悟;
1、自读课文,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下在宇航员飞行过程中的有趣的事,如果你把这些趣事用序号标明会更好。
2、学生交流:(说到哪儿讲到哪儿)
第二自然段
1、交流后出示:“感到自己的身体轻飘飘的,无法在座舱里站稳,稍一抬脚,就会跳起三四米高。”
2、通过朗读表达你的体会。
3、那么,当你刚抬脚,就跳起三、四米高,你心里害不害怕?能解释一下这是怎么回事吗?
4、还有哪些宇航员也认为这很有趣的,请你们一起通过朗读来表达你们的体会。
第三自然段
1、交流后出示:“因为失重的缘故,座舱里没有上下左右和正反之分,所以,他们可以飘在空中睡,也可以头朝下、脚朝上悬着睡。”
2、在空中睡觉你感觉如何呢?(轻飘飘的,自由自在)请你读出这种感觉来。
3、谁还愿意来轻飘飘一回的?
4、指导朗读
5、交流出示:“吃的‘饭’是特制的。吃的时候,先要把食品放在塑料袋里,再灌进水,把食品捏成糊,然后像挤牙膏似的把食物挤进嘴里。如果是吃花生米一类的硬颗粒状食物,就要让它们漂浮到空中,然后像鱼儿觅食一样在空中捕捉。”
6、请你通过朗读来感受吃饭的'特别。
7、指导朗读:个读——小组读——齐读
第六自然段
1、交流出示:“月球上没有宫殿,也没有嫦娥和玉兔,只能看到广袤的荒原上高山耸立,巨石嶙峋。”
2、当你登上月球时看到高山耸立,巨石嶙峋时,你有什么感受?
3、指导朗读
4、“随着太阳光线角度的变化,月球的表面呈现出各种奇异的色彩,有时是灰色的,有时是棕色的,有时是黄色的。”
5、抓住三个“有时”来指导朗读。
6、“最令宇航员百看不厌的是地球,它发出耀眼的蓝色和白色的光芒,漂浮在茫茫的宇宙中”
7、景色的确太美了,棕黄色的陆地镶嵌在蔚蓝色的海洋中,还不时有几朵美丽的云彩在上面飘荡,在月球上看地球真是太美了,真是令人——百看不厌。来,你来读好它,感受一下它的美。
8、美吗?谁再来?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令人百看不厌的美景。
师:我们都觉得这次旅行非常有趣,也看到了与众不同的景色,那么大家是否留意过身边的三名宇航员,他们在干什么呢?
1、“他们在座舱里飘来飘去,仔细地检查一个个开关,还不时地和地面指
挥中心联络着……”
a、你亲眼目睹了他们工作的情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b、老师听了也非常的佩服,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赞一赞他们吗?
c、指名读
d、我们一起来赞一赞这几位工作认真的宇航员。
2、“舱门打开了。阿姆斯特朗小心翼翼地沿着等月舱的扶梯下来,在月球表面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指导读好“小心翼翼”这个词语,再指导读好句子。
3、“宇航员们在月球上采集了不少土壤和岩石标本,拍摄了许多照片,带回了地球。”
a、经科学家研究分析――接读课文至结束
b:大家查找过资料,具体是哪种元素呢?
(铝、钙、碳、硅、钛、镁、钾等66种元素)
c:这些元素就是我们地球上所缺乏的资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资源将会被充分利用起来,月球也将成为我们人类另一个家园。
三、拓展
1、各位见习宇航员,请问我们现在能否到月球上居住?能说说原因吗?
2、那你想为月球成为人类的另一个家园做些什么?
3、除了66种元素,你还有本课相关的哪些资料推荐给大家共享?
4、课外收集资料,以“神奇的宇宙”为题,写一份板报稿。
四、小结,听了大家的设想,老师信心倍增,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之下,不久的将来月球一定能成为我们人类的另一个家园,一起努力吧!
五、作业设计:(要求:①想像奇特②有创新精神③从以三选一)
第一题:你驾驶一艘宇宙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寻找外星生命。你离开地球已经好几天了。这时,透过舷窗,你看到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
第二题:在月球上的一天
第三题:我是一个月球人
教学反思:
《飞向月球》这篇课文主要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和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大家都很关心杨利伟太空飞行的经过,我就以这学生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入手,与学生展开对话,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就成为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学习也会事半功倍。不过在这一环节上,处理有点急躁,没等学生的兴趣完全调动起来,就匆忙进入新课。
在“宇航员升空”这环节,最初设想是学生能随着火箭升空感受到那一刻的惊心动魄,结果由于视频无法打开,课堂气氛有点平淡,在“精读体悟”那部分,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下在宇航员飞行过程中的有趣的事这一环节,学生能在课文中找出这些有趣的事进行交流,让学生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品味课文的内容,随后交流自己的感受与心得,用自己的朗读表达自己的体验。老师跟随学生的交流随时指导。
在最后登陆部分的处理上,由于课件耽误了时间,时间不够了,就忽视了学生主动性,强制地把学生拽到了登陆这一部分,课堂上就有点牵的感觉。
『pssp学习问题个性化解决方案是上海问学堂启导教育研究中心集合专家资源,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成果,依托pssp和生涯品牌,为帮助中小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所提供的一种教育服务,开创了教育行业教育顾问的先河,这可能是目前最好的教育项目。我们还特别推出“教师教研和亲友创富计划”,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科研和创富的平台,在网站上增设了教师资源专栏,大家可以共享彼此的课件、教案、教学论文、教育案例、教学案例、试题、学科总结等教学资源。让我们携手,共同开创中国的学习顾问业。
《飞向月球》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飞向月球》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飞向月球》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设计
1、认知目标:
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了解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
2、能力目标:
通过网上教学和学生网上冲浪,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培养他们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网上收集资料的乐趣、乐意主动参与探索问题、研究问题。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飞向月球》完整地记叙了宇航员第一次飞向月球的经过,告诉我们月球很有开发价值,激发人们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文中知识涉及面广、内涵丰富。而通过这些知识的综合,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要让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了解如此多的知识是一个难点,传统的以接受性学习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绝对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利用网络教学,以超媒体方式组织学习内容,通过灵活的导航机制,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在十分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愿望选择学习顺序,自主地探究发现,通过合作交流互补的协作学习,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三、教学对象分析: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是积极的知识探索者、建构者,虽然他们对于月球的有关知识掌握得并不多,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并不太强。但他们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有较强的求知欲望,爱动手、动脑,思考问题比较积极。通过几年的信息技术教育,六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上网操作能力。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让学生通过网络自主探究、寻找学习伙伴分组学习,通过课堂交流达到知识互补,并让学生通过BBS论坛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学习交流,从而达到自我发现,自我宣传,自我教育。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真正的知识探索者。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学对象分析,本课通过教师课堂指导和学生收集资料,以启发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为主线,辅以讨论式、协作式,个别辅导式等方法组织教学过程。其教学流程为:情境创设→问题导向→自主探究→查询信息→探索思维→合作交流→意义建构→拓宽延伸。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知识的拥有者、权力的象征者,而是一个领航者、组织者,是网上资源的提供者,学生学习的支持者。通过简炼的语言,引导学生参与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断改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就是教师组织、调控、纠正学生学习行为的过程。
五、网络教学环境设计:
尽管Internet是一个知识库,但要应用于课堂、学校,都要面对从技术上的带宽问题到经济上的上网费用等一系列问题,更重要的是将网络应用于课堂教学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在网上的学习效率问题更显得突出,因此解决之道是针对教学内容对资源进行整合。因此,本课教学采用的网络环境为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学生通过IE浏览器浏览局域网(如传神20xx仿真Internet系统)收集信息、合作交流。课前,利用Dreamweaver、Frontpage等网页制作工具制作研究专题网站《飞向月球》,将教学中要利用的网上信息,设计成几大模块:飞向月球、登上月球、登月收获等,通过超级链接的形式与网站中有关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内容相链接。学生通过网络寻找学习合作伙伴,组成组成课题组,进入相应页面进行学习。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学习所得,并通过BBS进行学习交流。在课堂教学中,网络只是学生学习的工具或媒体,学生通过网络浏览信息,进行交流,不断融入自己的思想观念,进行分析问题、提炼问题、探究解决问题。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过程 设计思想及网络环境运行分析
[情境创设]
进入研究专题网站。
引入课题《飞向月球》。 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研究课题,激发起学生研究的兴趣与学习动机。
[问题导向]
1、看到这个研究主题,你最想搞清哪些问题?
2、明确研究课题。
(1)宇宙飞船飞向月球的经过怎样?
(2)宇航员怎样登上月球?
(3)登上月球有什么收获? 提供学习环境与研究课题,使学生成为积极的知识探索者、建构者。
细化的研究性学习目标,将重点难点分解成几个模块,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探究]
学生自主选题,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 向学生提供进一步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应用他们的知识,从而努力让学生在较高的水平上思考。
[查询信息]
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并提供适当帮助和指导,对学生学习中碰到的问题作个别辅导。 通过IE浏览器浏览研究专题网站,了解相关知识,使学生学习能力与自主发展得到充分展现。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探索思维]
学生上网查询后,进行深层次的心理思考,选择网络信息中的要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总结,培养自主思维。 学生的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增长学生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合作交流]
1、寻求合作,解决未决课题。
2、交流自己所学的知识。
3、同组学生补充、更正。 学生通过网络寻找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组成课题组。
在留言板、BBS论坛等形式的交互平台上进行交流。通过网络的交互性,为师生共同交流搭建了一个跨时空的交互平台。网络的现实与虚拟双重性既可实现传统的交流作用,又可实现传统教学形式所不及的目的,对调节学习心理有着较大的作用,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场所。
组织学生讨论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赞同、或反驳别人的观点,学生踊跃发言,相互补充相互启发,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
[意义建构]
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学生活跃思考后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深化提高认识。
[拓宽延伸]
提出自己其它感兴趣的研究课题。 研究专题网站不但可以直接用于课堂作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又可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自学,成为教师课堂教案的延伸。
《飞向月球》教学设计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飞向月球》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