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读《呼兰河传》有感(精选16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1
《呼兰河传》这本书用朴素清丽、真挚感人的语言分别描述了呼兰河这个小城,呼兰河的风土人情,我的祖父,家院的荒凉等几个方面。《呼兰河传》这本书对于人们的封建传统进行了严格的批判,此书用了五分之一的篇幅来描述了一个小团圆媳妇的悲惨的经历,讲述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被受到愚昧思想禁锢的人们活活害死。小团圆媳妇刚来时健康活跃,但她的婆婆不停地打骂她,在她看来,小团圆媳妇连鸡都不如,小团圆媳妇“病”了,“好心”的邻居们都来帮忙,期望小团圆媳妇好起来,但人们愚昧的思想却把她害死了。
除了小团圆媳妇,作者还描述了许多杯具性的人物。在描述不一样的人物和事情上,虽然没有呈此刻书面上明确的'评论,却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对故乡人们的愚昧的讽刺和批评。
虽然作者严厉的批评了故乡人们的愚昧,但作者对故乡和故乡的人们始终怀着一种深深的热爱和思念。
书中还描述了我的祖父。作者用儿童的视角描述了我和祖父一齐的欢乐时光。作者小时候,要应对冷淡的父亲和严厉的母亲,所以只能在祖父那里得到温暖和关怀。我篇【作者)和祖父在后院里度过了欢乐的时光,我在祖父那里得到了自由、温暖与满足。祖父对我宽容,和我玩耍,教我学诗,表现了祖父对我极大的爱护。在祖父那里,我感受到了无限的温暖。
文中刻画了一个慈祥,和蔼的祖父。这些和祖父度过的完美时光,是一段完美的回忆,在这回忆中,有着留恋,有着深深的思念。
作者用自传的方式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丰富的故事和人物,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复杂的生活空间,告诉我们,就应用一种宽广的胸怀来召唤真情与温暖。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2
寒假期间,我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一开始,我只是粗略的读了一遍,感觉跟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简直是天壤之别,令我难以想象。慢慢的,我被她的吸引着,感动着,愤慨着,我又回过头来仔细的品读起来。
呼兰河让我感到温暖而冷淡:比如这个街中大坑,车夫和马陷了进去,有一种穿长袍短褂的,在那里喝彩,帮助车夫的人,全是平民百姓。生活是需要温暖的,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互帮互助的,这样,才会让生活更美好;而我与老祖父这篇,讲述着祖孙深情,只有祖父喜欢“我”,祖母不喜欢“我”还用刺扎“我”的手。“我”在祖父的关爱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为“我”的童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小团圆媳妇。十二岁的她花一般的年纪,原本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却成了胡家的童养媳,在照“规矩”被婆婆“调教”之后,日渐病倒。他们无视她为什么会病倒?是什么致使她成为了一个“黄瘦的病人”?此时最愚蠢的'是病倒了不选择去看医生,而选择了“跳大神”。
当众强行脱光了小团圆媳妇的衣服,推到大缸里用热水,是滚烫的热水,往她的头上浇,到最后,头发都烫掉了,还说她是妖怪。含苞待放的花朵就这样凋零了。我们想想看,别说是生病的人,就算是健康的人受这种折磨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呢?更让我气愤的是,她死后,她的家人并没有因此而难过,还觉得花了那么多的钱,亏本了。想想我们同她一样的年纪,享受着父母百般宠爱,无忧无虑如小公主般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啊!
《呼兰河传》读完了,这个暑假中,听着萧红讲述着呼兰河的故事,尽管忧郁,但依然美丽动人。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3
每个人的童年都像一瓶彩虹糖,有快乐,有悲哀,有光明,也有黑暗。我读了一本集喜怒哀乐为一身的小说———《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由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所写,以她自己的童年生活为背景,把孤独的童年串起来,形象的反映出呼兰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讽刺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在社会上形成的.毒瘤,以及造成的灾害。
这部小说描绘了一个寂寞的童年,在作者近三十年的生命中,孤独是她唯一的伙伴,正是这样,勾起了她对儿时美好生活的回忆。我想,萧红像一颗水晶,晶莹剔透但冰冷孤独。这部书里面满是萧红的美好回忆。
但是,封建制度使得呼兰城中的人们变得可怕,变得令人厌恶,当有人掉进大泥坑时,所有人都袖手旁观,幸灾乐祸,当有人提议把大坑补上,大家都不肯,还无情地说坑没了就没乐趣了。我此时义愤填膺,真想照他们的耳洞大叫:你拿别人的生命当乐子,当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你面前夭折,你真的问心无愧吗?
对比萧红娜孤独封建的童年,我们该是多么幸福,没有官府的压迫,没有人们的冷漠无情,幸灾乐祸。当坑没有人填,团圆媳妇无人相救,冯歪嘴子没人肯帮时,我不禁叹了口气,多么灰暗的小城啊。现在的中国只是经历了70年就使我们国富民强,丰衣足食,让我暗暗赞叹祖国的实力。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每个人的童年竟如此不同。有我们的丰衣足食,无忧无虑,也有勤奋好学,更有封建的黑暗与悲切。
作者生活的地方尽管充满着无知,愚昧,苦难甚至绝望,但作者由始至终以最平和的语气说着这一些事,以及一颗包容的心将一切不美好都包容了,让我们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吧,将来再回味这份属于自己的美好童年!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4
《呼兰河传》为我们讲述了作者萧红寂寞的童年,以及胡家团圆媳妇、祖父、有二伯、冯歪嘴子这些平凡人的故事。其中,第七章内容紧紧揪着我的心:故事中的冯歪嘴子住在一个小磨房里,生活艰苦、地位低下。
读到第三回时,我真正读懂了“贫穷”二字。冯歪嘴子一家穷得买不起被子,只能去盖面袋子,而那恶毒的掌柜竟骂道:“我这面袋子也是给这野女人盖得?”而冯歪嘴子竟一声不吭。我不禁有些纳闷:冯歪嘴子怎么不反驳呢?不还嘴呢?越往后读,我越明白,当时的磨倌地位很低,是不受人尊重的。要是反驳了,可能就没地方住了。回想一下,怪不得谁想欺负他都行,以及之前王大姑娘嫁给冯歪嘴子的事被大家说东到西,我都恍然大悟了。此时,除了对他的可怜,更多的是佩服冯歪嘴子这种乐观的心态。不管别人怎么说他,他都很努力地接纳。
但心中不免还是有些愤愤不平。毕竟冯歪嘴子也是人呐,虽然他穷,他在不断地努力生活,在努力让家人活得更好,在努力改变这个现状。
命由天定,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他的妻子死了,可冯歪嘴子并没有一直活在过去的阴影中,而是艰难地带着两个儿子过日子。读着读着,我发现原来他的两个儿子才是他活下去的精神支柱。他固然深爱着他的妻子,不能选择和妻子一起死,那样必然是对两个儿子的不负责。我想:他的妻子在天之灵,看到他们如此幸福的生活,也会感到高兴吧!或许应该保佑他们父子三吧。
读着读着,我感受到:在生活中,会有很多磕磕绊绊,我们都应该乐观积极去面对,充满斗志向命运发起挑战呢!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5
“月圆的时候,可以看到;月弯的时候,也可以看到;但人的灵魂的扁缺却永远看不到。”
我被这句意味深长的话深深吸引了,于是开始看萧红的书《呼兰河传》。
作者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写过很多书,如《生死场》《马伯乐》《她认出了风暴》……《呼兰河传》是其代表作。
故事主要讲的是童年的萧红与乡亲们的故事。在呼兰河城不是天堂,那里充满着无知,但也被萧红包容的心接受。她写出了那份独属于童年乡土的心灵,那是她心灵的家。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一个辟邪的'故事,是一个年幼的童养媳,因为生了一场大病,她的婆婆就倾家荡产地救她,不是求医治病,而是请“神”驱邪:烧柴火架锅烧水,然后让她进去洗澡的事,她在锅中痛苦地挣扎,而围观的人群还认为是鬼邪在她身体里反抗……因为这个婆婆的迷信无知,明明是要为她治病,却还“煮”她,最终害她在悲惨中死去了。
读到这里,我非常震惊,非常气愤。我为这个小女孩儿可怜的遭遇感到悲痛不已,为这些人的愚昧无知感到气愤!真想冲进去对他们说:“你们真的太愚蠢了,这样会害死她的!”
看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做人不能迷信愚昧,也要自己动动脑子,如果一味地听别人的话,就丧失了自己的灵魂,所以我们也要有自己的主见,自己去分辨是非对错。
满天星光,满目月亮,读完了这本书,我的心中不由得有一些忧愁,萧红把那些苦难和悲凉通过《呼兰河传》传递了出来,而我们在这些苦难中领悟到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6
在这一天,父亲不经意间借了一本书,并请我阅读以提高我的语言水平。我接过这本书,上面写着“呼兰河传”。我把书带到我的房间,静静地打开,静静地阅读。
《呼兰河传》描述了1930年代东北城镇呼兰的习俗。几经改变,《呼兰河传》中简单的“我”,流浪和动荡的生活让她拾起了记忆的碎片,并利用这些碎片在她的记忆空间中织梦成梦。在梦中,她看着现实生活中的孤独和悲伤。作者以零散的记忆所编成的《呼兰河传》使人深感难过。作者童年时代的音符一目了然地摆在我们眼前,讲述了作者童年的时光,凄凉和凄凉。现实总是残酷的。在寂静中,生活在慢慢逝去,悲惨而温暖的回忆在逝去...
贺兰河传记中的冯维子非常坚强,面对贫穷和其他人的.冷笑和讽刺,他仍然乐观地生活。两个叔叔是忠实而勤奋的,终于逃脱了时间的流逝。小团圆的妻子很可怜,被殴打,跳舞,用热水冲走鬼后,病情有所好转,但这是黄泉去世的可悲事实。文章中还有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7
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感受颇多。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一部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她以散文的笔调描写了以家为原型的"呼兰河城"的传记。呼兰河城不是安详宁静的天堂,那里充满着愚昧。但萧红还是用淡泊的语气和包容的心述说了家乡的种种。她将一片片记忆摆出来,回味着那份属于童年、乡土的气息。书中的故事情节生动感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个性分明。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小团圆媳妇。
小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胡家做童养媳。可胡家想给她个下马威,总是无端地打她,左邻右舍也支持胡家的行为,都说应该打。胡家就越打越凶,最后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开始给团圆媳妇看病,用尽了各种方法但是还不见好,最后听取跳大神的意见,决定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洗澡时,很多人来看热闹,只见她被滚烫的开水烫了三次,几天后终于死了。
在当时,她的遭遇在人们眼里看来是司空见惯的。可在我们现代,这是多么令人痛心,多么令人悲愤的一件事呀!这些愚昧又狠心的人,看得我咬牙切齿,团圆媳妇和我一般大,但她却不幸生活在那样的社会里,是迷信害死了她,是那些麻木、冷漠的人们害死了她,想想都觉得太可悲了。有病应该是请医生看病,并不是用跳大神来解决问题。我们要相信科学,抛弃迷信。
我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文明时代,是一个远离迂腐迷信的文明世界,是一个摆脱落后、愚昧的知识时代。所以,我们更加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8
在中国有一个地方,叫呼兰河,是萧红(原名:张乃莹)童年开始的地方。那里有童真,有快乐,也有迷信和愚蠢,还有坚强。
童真
对于萧红来说,童真也许就是把家里的箱子翻了一个遍,就像淘宝一样,充满了乐趣!有时跑到戏台子旁边听大人咿咿呀呀的唱戏,但心却不在戏上,而是和小伙伴们一起追逐打闹玩耍,或在旁边的小商贩那里买咚咚作响的拨浪鼓。
快乐
当萧红把花环放在她祖父的头上,萧红就会很快乐,就算祖父看到了她也不会失落。心里依然是快乐的,快乐来自于童真,童真来自于纯洁的心。
迷信
迷信只不过是人们对大自然的.想象,结果有一些人就趁机赚钱,欺骗了无辜的老百姓。比如说:书里的一个胡家的团圆媳妇,长了病。我感觉一定能够治好的,但是团圆媳妇却被那些跳大神的、还有自称云游真人的给折磨坏了。还花了许多钱,真是“赔了夫人又折钱”。要是当时人们早一些摆脱这些想法,该多好啊!
愚蠢
书中说:路上有一个大坑,下雨天雨水堆积起来,过路的车和家禽都会掉进去,人们想了无数办法,比如:拆墙、种树,然而却没有想到最直接的办法:填坑,那些古怪办法也没有成功。为什么他们不把坑填了呢?我感到非常的不解。
坚强
坚强是最美的事情。在书里的磨官冯歪嘴子就是一个坚强的人。他不但要养两个孩子,还要承受精神的压力,因为他娶了一个勤劳能干的王姑娘,别人就七嘴八舌的议论王姑娘怎么就嫁给了一个穷磨官。
呼兰河是萧红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地方,是萧红记忆中那一抹五彩的颜色,是萧红记忆中最温暖、幸福的地方。呼兰河让人回味无穷,记忆深刻!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9
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百感交集。
呼兰河是一个东北小城,作者萧红的童年就是在这儿度过的。这儿有淳朴的乡情,有四季的美景,还有各类当地的风俗。但是由于当时封建社会的古板保守和城里居民思想的封建愚昧,因此在书中的字里行间,虽然没有作者的特指,但却无不透露着作者对故乡人愚昧思想的讽刺。这些迷信的人们真是对待任何事物都执迷不悟。一个生龙活虎的少女,一个还未成年的孩子本该欢笑嬉戏,可却被这些思想的禁锢活活残害致死。作为同龄人,我愤怒,作为读者,我为这个封建社会而感到悲哀,我们不得不说,她也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在她身上,有着被男权中心主义深深残害的烙印。
面对这种情景,我的思绪不由荡漾开来,一个路边的乞丐涌入我的大脑。他衣衫褴褛,骨瘦如柴,无家可归,而且没有学历,但是他却拥有一个正常人该拥有的.四肢健全,五官端正,最重要的是他——年纪也不大。一个人最珍贵的是青春,既然仍未失去所谓的青春,为何不怀着自己的抱负去为美好的明天打拼呢?其实仔细回味生活的“一花一草”,一个人活着并不是由钱财才是最重要的。钱财乃身外之物,人世间还有比其更可贵的亲情与友情。也许这个年轻人是为生活的窘境所逼而不得放弃自尊乞讨为生,以换取微薄的收入。但是有一点是不可置疑的——爱拼才会赢。也许当今社会中一些人为钱财蒙蔽了双眼,不择手段地为自己谋利益,也许一些人更喜欢不劳而获,也许在一些人看来钱财的价值已高过一切,有钱才有权势,有钱才有尊重。但是我们作为肩负着成为祖国新一代栋梁的使命,我们不能为此蒙蔽双眼,而应辨别事情的是非,就像要极力反对愚昧的思想一样。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10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光芒四射,亮的使人睁不开眼睛,亮的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这是大作家萧红写的《呼兰河传》,选段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祖父的园子》,看了这本书后我知道了虽然呼兰河的人民愚昧无知,但他们是乐观的、勇敢的,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对命运不屈抗争的精神。
看过《呼兰河传》后,我就想到了外婆和外公,和他们家的园子,那一段也是一个不错的时光。就想外公外婆是祖父,我是那萧红一样。
那时的`我,才只有六岁。那时爸爸和妈妈要去出差,没有时间管我,所以,只有我和外公外婆在家里。
中午时,阳光明媚。我正在和外公一起看新闻,外婆在洗衣服。外婆衣服洗好,又去摘菜,我本就觉得新闻不好玩,越看越无聊,但得知外婆要去摘菜,我一下子起了兴趣,跑出去和外婆一起摘菜,虽然那时天气很热,我却依旧玩得很开心。
外婆叫我把青菜给拔下来,本来很简单的事,却被我搞复杂了。一般都是直接把青菜连根拔起,我却把青菜的那一片片的菜叶一个个给拔出来,把茎留在了那儿。
外婆过来看,笑了起来,问我:“这是什么?”我回答外婆:“一般都吃的是叶子,所以我把叶子拔出来,那管子样的东西一般不吃的吧。”外婆笑道:“傻孩子,虽然茎我们一般不吃,但是不能浪费呀,也要把茎拔出来,吃掉呀!”我恍然大悟,原来要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
每当看起《呼兰河传》时,我都会想起我小时候和外婆外公一起度过的童年时光,你也来看看《呼兰河传》吧!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11
一副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凉的歌谣,一个触动人心的故事,这是我读《呼兰河传》的最初印象。
《呼兰河传》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中国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一部回忆性长篇小说,讲述了呼兰城的小团圆媳妇、二伯、冯歪嘴子等人的.遭遇,表现了呼兰小城人们精神上的愚昧和麻木。
我读完《呼兰河传》,尤为书中三个不同的生活悲剧而唏嘘。天真活泼的小团圆媳妇被迷信陋习活活折磨死了,孤苦无依的有二伯遭受欺凌,贫困的磨官冯歪嘴子的不幸。我深切体会到了他们的悲惨生活,对那些弱小者充满了同情,但我也同样在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遭遇如此的命运?他们为何不以自己的努力而改变命运?那是因为那个时代是如此灰暗,那时人们的思想是如此落后。
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幸福的。时代在不断进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现代。我们有父母的呵护,有老师的关爱,衣食住行都不用担忧,每天只管好好上学。但有时候我们还觉得生活对自己不公,还经常使性子发脾气。与小说中小团圆媳妇等人的遭遇相比,我们的所谓不如意实在不算什么,我们应该为生长在这个时代而庆幸。
读了《呼兰河传》之后,更加激发起我对现在生活的热爱,更加触发我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12
暑假里,我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书中讲了我和祖父一起经历的有趣的故事。我一看就喜欢上它了。几乎是一口气将它读完的。
我还记得其中有一段特别有趣。一想到我就不由自主的想要笑。它讲的是我在后园里随手摘了一束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却浑然不知。我为自己这样的恶作剧沾沾自喜。笑得上气不接下气。甚至引得外婆也跟着一起笑个不停。可祖父还说道:“今年春水的花香二里都能闻到。”不用说,我就笑得更厉害了。这一段我忍不住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遍都不由得笑一次。
合上书我经不住想:我和祖父一起是多么快乐多么自由呀!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可以尽情的自由的疯。想怎么疯就怎么疯,想疯多久就疯多久!渐渐的,渐渐的,从我的自由,快乐中。我,又感觉到了祖父是多么的疼爱我啊!正是因为他疼着我、宠着我、由着我,我才会这样的自由快乐。
此外书中还讲到了,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有六七尺深,因为在那个大坑里曾经淹死过人、猪,狗、猫、马。所以几乎每家都知道那个大坑。有的人说拆墙,有的人说种树,就是从来没有人说要把这个坑填平。读到这里,我恨死了这个大坑,我想作者大概也不喜欢它吧!那里的.人们也不喜欢它吧!我甚至在梦中也梦到了这个大坑。一夜过后,她神不知鬼不觉的消失了人们高兴的手舞足蹈。我一高兴却醒了空欢喜一场。
在作者的笔下它的童年是快乐的。她从小在后园里长大和祖父一起玩,一起干活。他和祖父时时刻刻在一起,它的童年充满了欢乐。
《呼兰河传》我读完了,可我的思想还沉浸在萧红那充满欢乐的童年里。我从书中深深感受到了童年是一首歌。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13
起初是因为它的清爽的书面包装吸引了我,让我有了读它的念头。一面清一色的白,下面是冰原的图片,几行小字在正中央,让它在千万书丛中脱颖而出。
开始看的时候,我并没有抱着很强的好奇心,因为,书的第一、二章讲的都是这个地方的一些事,且是一些很琐碎的事。东二道街的大泥坑子让我有些疑惑,人们既然被大泥坑子害了无数回,却从来都不把它填平,难道仅仅只是为了更心安理得地吃降了价的猪肉?
接下来就是一些“精神上的盛举”,这些东西我从来不曾听过,所以感觉十分新鲜有趣。特别是“野台子戏”,这并不是人们聚起来看戏这么简单,而是回娘家、找儿媳妇儿、续姻缘的好时机呀!
之后就是写祖父和自己的园子里的一些事儿。“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这几句话反复出现,让我阅读的时候似乎心上结了一层薄冰。可是荒凉体现在哪里呢?这里拄着漏粉的人,养猪的人,拉磨的人,还有赶车的一大家人啊!
当我看到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被吊起来打,被烫脚底,被滚烫的开水烫死的时候,我只想愤怒的`唾骂:“残忍,太残忍了,怎么能这样呢!”而作者却依然用叙事的方式平平静静的把它写出来,不带任何谴责的词语。仔细想来,其实作者一定对故乡怀着一种感情,所以才能宽容地原谅他们的愚昧行为。这更能说明就中国社会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现实。
好在如今改革开放,社会向前发展,男尊女卑的观念渐渐消散。因此我们就更应该好好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而不是做一个“低头族”、“懒癌患者”。
也许,明天的阳光将更鲜美。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14
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呼兰河的人们所产生的不幸与其说是封建社会压迫的苦果,不如说是其思想的愚昧所带来的恶果。比如团圆媳妇家的悲剧,为什么人会死,怕真不是婆婆人恶毒,而是千百年根深蒂固的'观念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共同的顽固的价值观,他们所有的亲友邻人都觉得团圆媳妇的行为举止不对,想把它矫正过来,最终共同活活把团圆媳妇折磨死了。
这难道也是阶级压迫吗,我看未必,这种愚昧的思想归根结底来源于不高的生产力和千百年的文明传承,来自于社会现实。撼山易,憾人心难,这隔了几层的我们看来,这是愚昧而不可理解的,而在当时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看来,那恐怕是再正常不过的。
所以,个人觉得,萧红的个人悲剧怕也多多少少来源于这里,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自己的思想观念超前于自己所处于的时代,那绝对是一个悲剧,如果做不到糊涂一点,那么人生注定是要坎坷的。因为对于作为一种社会动物的人类来说,如果做到了“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请”,那绝对是不容于人,不容于社会的,轻则受到排斥,重则有可能像西方众多中古世纪的科学家那样,丢掉性命。也许,就算不被社会清算掉,自己也可能受不了这个荒谬而不可理喻的社会,以自杀为结局。也许,那么多杰出人物走上这条路,也是有这个原因在的吧。
所以说难得糊涂,也难怪苏轼洗儿戏作,“世人养子望聪明”“我愿生儿愚且鲁”,世人大多是有排他性的,如果一个人的思想行为与大众不同,大多是要以悲剧收场的。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15
我买了本《呼兰河传》,一到家就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起初我并不是很喜欢,只是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就丢到了一旁。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再拿起它读时,才读出了它的精彩。
灰色的基调,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这就是作者笔下的呼兰河。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而引发的种种灾难,让我不知该如何去评判哪个值得我同情,哪个值得我痛恨……
书上的第一章就使我感慨:在东二道街上有一个大泥坑,一下雨就会蓄满泥水,人和家畜常常在这里遇难。人们说什么的都有,可是就是没有一个人想过把坑填平。多么无知的人们啊!这样逆来顺受,最终受苦受难的是自己!他们为什么就不能想办法改变社会,避免灾难呢!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话:唯有民魂是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但愿我们都能学习好的民魂,抛弃这些愚昧无知的惰性!
书中除了这些让人感慨和愤怒的事情之外,还有作者童年的一段欢乐回忆。那是她的祖父给予她的。在祖父出场后,我的心情也快乐起来了。作者以小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整天与祖父玩耍在后园里,除草时把麦子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捉美丽的蝴蝶;摘下花儿偷偷别在祖父帽子上……这美里的后园,这美好的童年,这难忘的回忆,让我这个城里的孩子羡慕不已。拥有这样的童年和这样慈爱的'祖父,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如今掩卷而思,有愉悦也有沉痛。我随着萧红的脚步,看到了旧社会的黑暗,体会了美好童年的幸福。如果萧红还活着,不知道再回到故乡时,看到现在故乡的变化会有什么感触呢?我想,她看到今天的幸福生活的人们,会笑的。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16
寒假里,老师推荐我们读了一本萧红的名著——《呼兰河传》,这本书不厚,笔者用了这么点墨水,就把我领进了上个世纪20年代北方一座普通的小城呼兰河,那个既不富裕也不繁华的小地方。在这么一个普通的小城市里,样样俱全,布庄、药庄、茶庄,洋医生什么都有。这里的人忙这忙那,永远停不下来,他们对生活抱着麻木不仁、听天由命的'态度,生老病死,一天天过着平凡的日子。
书中第五章,讲了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故事是关于老胡家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性格不好,一有不顺心的事情就想打人,她身边也没什么人好打,只能打一点毛病也没有的小团圆媳妇了。团圆媳妇刚到的时候,大家都很欢迎她。可是一有人打她了,大家又说她该打。婆婆是个心软的人的,不禁开始后悔为什么要打小团圆媳妇。后来小团圆媳妇病了,众人给小团圆媳妇出了很多愚昧的主意:跳大神、乱吃药、捂被子、洗烫水澡,小团圆媳妇没过多久就被折磨死了。
小团圆媳妇是一个多天真,多无辜的女孩啊,在作者的笔下,她就是一个弱者,没有人能够把她从无辜中救出。她那么可悲,但那些看热闹的人呢,看客们津津乐道地欣赏小城的各种风景。各种喜怒哀乐他们绕有兴致地看,他们有些人自己也经历过,但现在成为了看客,做到了麻木不仁,实际上,他们自己更可悲。这么多麻木不仁的人构成了那个旧社会的北方。
死去小团圆媳妇可悲,看热闹的人可悲,那个旧社会更可悲。作者通过小团圆媳妇的死对旧中国北方农村的封建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让我们感受到现在的社会比以前好得多了。当然,对身边的弱者,我们也应当有同情心,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呼兰河小城,我能读懂你,但不想遇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