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教案

笔构网

2025-10-14教案

请欣赏登幽州台歌教案(精选6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幽州台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歌。

2、在诵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感悟诗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准备

图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名字叫《登幽州台歌》。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自由读诗,学习生字词。

二、自学古诗自由读读古诗,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都读准了。

三、整体感知,理解古诗:

1、学生自由读诗,借助注释理解古诗

2、指名读诗,及时正音。

3、交流。

四、借助画面,理解诗意,感情朗读。

1、(实物投影仪:插图)请学生观察,师讲解诗意,并进行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感情朗读。

3、指名诵读,指导朗读。

4、全班齐读。

五、指导背诵。

登幽州台歌教案 篇2

一、朗读指导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朗读节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2、悠悠:渺远的样子。

3、怆然:悲伤凄凉。

4、涕:古时指眼泪。

二、作者介绍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射洪人。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诗的代表作为《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敢言,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三、感知诗歌

诗歌大意

前两句:(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看去,也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

后两句: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然泪下。

登幽州台歌——古诗译文

意译

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贤人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仿古贤的今人。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直译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四、赏析诗歌

这首诗,是古今一致公认的名篇。

诗人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前不见古人”一句五个字,但却包括了燕昭王在内的许多古代贤王,他们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大约怎么也不会任用像武攸宜这样的无能之人;至于作者自己,如有像燕昭王这样的统治者,才能一定会得到施展,抱负终会实现。但这一切不过是感慨而已,因为前代的贤王已成过去,是见不着的。

“后不见来者”,后代的贤君也将会有的,但人的生命是如此短暂,自己又怎么能见得着呢!前代的贤王见不着,后代的贤君等不到,空有治国安民的理想,终一生不得实现,这该是多么令人忧郁的事情啊!

1、孤独

2、生之短促人类摆脱不了的命运

3、怀才不遇封建士子共同的命运

天地人——孤独

诗歌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诗的题目有一个“登”字但是诗中无一处点明这个字,不过读者又处处感到有这个字的存在。一、二句的“前”与“后”自然是诗人登高所望的“眼前”与“身后”,但他却因此联想到久远的古昔与以后的时代;古今相连,造成了时间的漫长。诗人的苦闷痛苦的心情因时间与空间的衬托,得到了极为深沉的表现。

前三句写诗人登高时的心理活动,最后一句才写外部表情。内心是表情的依赖,表情是内心的反映,两者恰当结合,勾画出一个胸怀大志而又不逢其时、独立悲叹的动人形象。全诗的语句长短不齐,音调富于变化,更有助于表达诗人起伏强烈的慨叹之情。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它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诗的题目有一个“登”字但是诗中无一处点明这个字,不过读者又处处感到有这个字的存在。一、二句的“前”与“后”自然是诗人登高所望的“眼前”与“身后”,但他却因此联想到久远的古昔与以后的时代;古今相连,造成了时间的漫长。诗人的苦闷痛苦的心情因时间与空间的衬托,得到了极为深沉的表现。

五、思想感情:

陈子昂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诗人在诗歌中抒发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寂寞孤独的情绪。

登幽州台歌——总结

陈子昂压卷之作。

创造出了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登幽州台歌教案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幽州台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登幽州台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2.背诵诗歌。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要求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陈子昂的资料

2.教师补充并介绍写作背景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二、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三、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四、通过这首诗的品读,你认为作者当时登上幽州台的时候,诗人有怎样的感想呢?

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时间绵长、空间辽阔)

五、文章第四句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六、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从诗歌看,指诗歌本身看,指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八、作业布置:背诵古诗。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易水歌》·荆轲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李贺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前赤壁赋》·苏轼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每当我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总仿佛有一位诗人的形象,他象一座石雕孤零零地矗立在幽州台上。那气概,那神情,有点象屈原,又有点象李白。风雅中透出几分豪情,愤激中渗出一丝悲哀。他的眼睛深沉而又怅惘,正凝视着无尽的远方。他为自己的不幸而苦恼着,也为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问题而困惑着。这,就是陈子昂。于是,在我耳边响起了他的喊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诛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登幽州台歌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幽州台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登幽州台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歌。背诵诗歌

2、在诵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感悟诗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准备:图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名字叫《登幽州台歌》。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自由读诗,学习生字词。

二、自学古诗自由读读古诗,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都读准了。

三、整体感知,理解古诗:

1、学生自由读诗,借助注释理解古诗

2、指名读诗,及时正音。

3、交流。

四、借助画面,理解诗意,感情朗读。

1、(实物投影仪:插图)请学生观察,师讲解诗意,并进行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感情朗读。

3、指名诵读,指导朗读。

4、全班齐读。

五、指导背诵。

登幽州台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感受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并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2、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

教学难点:

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千金市骨。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千金市骨,意为用重价购买千里马的骨头,比喻重视人才,渴望求得人才的愿望。《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昭王“卑身厚币以招贤者”,郭隗就给他讲了一个用五百金买了付千里马的骨架,使得一年之内得到多匹千里马的故事。也作“千金买骏骨”。历史背景燕昭王即位时,燕国正被被齐国打得大败,国家濒临灭亡。昭王下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招纳贤才,帮助他治理国家,使燕国尽快强大起来,报仇雪恨。他亲自拜访老臣郭隗,向他请教寻求贤才的方法。郭隗并未急于告诉昭王怎样求贤,却向他讲了一个寻找千里马的故事:从前有位国君,不惜用千金求购千里马,三年过去了,还是没有买到。有位侍臣对国君说:“请让我去寻找千里马吧!”国君就派他去了。过了三个月,侍臣打听到某地有匹千里马,但可当他急忙赶到时,千里马已经死了。侍臣便用五百金买下千里马的骨头,带回来见国君。国君大怒,厉声斥责道:“我要的是活的千里马,谁让你花五百金买来了马骨?”侍臣回答说:“大王请息怒。我用五百金买回马骨的消息传扬出去,天下的人都知道大王真爱千里马,难道还怕没有人送上门来吗?活的千里马很快就要到了。

”果然,此后不到周年,就得到了三匹千里马。郭隗讲完故事后对昭王说:“大王果真要招纳贤才,就先从我开始吧!”于是昭王给郭隗建了豪华的住宅,像对老师那样恭敬地伺候他。消息传出之后,魏国的乐毅、齐国的邹衍、赵国的剧辛等,纷纷来到燕国,在他们的帮助下,燕国很快富强起来,终于打败齐国,报了前仇。

二、作者简介

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梓洲射洪(今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诗人在军中因提出不同的作战策略受到降职处分。一次,他登上幽州台,放眼河山,忽发无穷感慨,写下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时空背景:幽州台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兴县,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燕昭王在建黄金台之前还曾建碣石宫,把梁人邹衍延请入内,师礼事之,广筹振兴国家大计,并树立了自己贤明哲睿、招贤纳士的良好声誉。

1、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单读

3、齐读

4、自由朗读

5、背诵

6、朗读诗歌

朗读要点: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第二课时

1、提问:这首诗歌的内容应该怎么去理解和翻译?请用自己的话来回答。明确: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时间绵长、空间辽阔)

2、提问: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明确:——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燕昭王一类的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未来的燕昭王一类的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3、提问: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明确:——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怆然:伤感的样子;涕,眼泪

4、提问: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苦闷的愁苦情怀。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5、提问: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

6、写作特色很少格律限制,形式自由灵活;气势磅礴,胸怀宏伟,慷慨悲凉。

7、再次诵读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登幽州台歌教案 篇6

一、朗读指导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朗读节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2、悠悠:渺远的样子。

3、怆然:悲伤凄凉。

4、涕:古时指眼泪。

二、作者介绍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射洪人。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诗的代表作为《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敢言,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三、感知诗歌

诗歌大意

前两句:(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看去,也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

后两句: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然泪下。

登幽州台歌——古诗译文

意译

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贤人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仿古贤的今人。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直译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四、赏析诗歌

这首诗,是古今一致公认的名篇。

诗人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前不见古人”一句五个字,但却包括了燕昭王在内的许多古代贤王,他们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大约怎么也不会任用像武攸宜这样的无能之人;至于作者自己,如有像燕昭王这样的统治者,才能一定会得到施展,抱负终会实现。但这一切不过是感慨而已,因为前代的贤王已成过去,是见不着的。

“后不见来者”,后代的贤君也将会有的,但人的生命是如此短暂,自己又怎么能见得着呢!前代的贤王见不着,后代的贤君等不到,空有治国安民的理想,终一生不得实现,这该是多么令人忧郁的事情啊!

1、孤独

2、生之短促人类摆脱不了的命运

3、怀才不遇封建士子共同的命运

天地人——孤独

诗歌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诗的题目有一个“登”字但是诗中无一处点明这个字,不过读者又处处感到有这个字的存在。一、二句的“前”与“后”自然是诗人登高所望的“眼前”与“身后”,但他却因此联想到久远的古昔与以后的时代;古今相连,造成了时间的漫长。诗人的苦闷痛苦的心情因时间与空间的衬托,得到了极为深沉的表现。

前三句写诗人登高时的心理活动,最后一句才写外部表情。内心是表情的依赖,表情是内心的反映,两者恰当结合,勾画出一个胸怀大志而又不逢其时、独立悲叹的动人形象。全诗的语句长短不齐,音调富于变化,更有助于表达诗人起伏强烈的慨叹之情。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它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诗的题目有一个“登”字但是诗中无一处点明这个字,不过读者又处处感到有这个字的存在。一、二句的“前”与“后”自然是诗人登高所望的“眼前”与“身后”,但他却因此联想到久远的古昔与以后的时代;古今相连,造成了时间的漫长。诗人的苦闷痛苦的心情因时间与空间的衬托,得到了极为深沉的表现。

五、思想感情:

陈子昂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诗人在诗歌中抒发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寂寞孤独的情绪。

登幽州台歌——总结

陈子昂压卷之作。

创造出了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