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善良是美德读后感(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善良是美德读后感 篇1
《善良屋与小磨房》读后耐人寻味。书中讲述了东北有一位住着破马架房靠拾荒为生的孤独老妇人的善举。她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含辛茹苦地养大了捡来的四个弃婴。寒门出贵子,这四个孩子长大后都事业有成,成了家。老妇人也跟着去享福。
我被这一惊人的善举感动的流泪,但也觉得匪夷所思。一个既不是大款又不是上层人的连自身都难保的弱势女人,怎能养得起非亲生的四个孩子呢?我们常听说因养不起有把孩子送人的,这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处于窘境的老妇人却收养了别人的四个孩子,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想了好长时间,最终悟出答案。
人有好坏善恶之分。恶人以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甚至图财害命为乐。善人则助人为乐,从善如流“愿车马衣轻袭与朋友共”,实行天下为公。恶人经商必为奸商,为富不仁:善人经商则为儒商,所赚之钱大量用于慈善事业。中国的儒学推行的完全是善人哲学,天下为公的哲学,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务使天下共享,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如此看来,老妇人的善举,汪晓颍的敬老院,都是“人性之美”的具体体现,它再一次揭示了一个伟大的真理:中华民族是一个闪现着“人性之美”的伟大的民族。倘若这种“人性之美”在每个人的身上闪现,那么,美好和谐的社会定会指日可待。
善良是美德读后感 篇2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叫《善良不会拐弯》我反复品味,感慨万千。这篇文章的确引人深思。
如果,你看到一条躺在路上“嗷嗷”叫的可怜的小狗,你会抱起它来,给它治病吗?大多数人都一定会很犹豫,但是,在真正善良的人面前,他们一定会下意识地去救那只小狗,尽管被咬伤,也一定会不以为然,因为,善良是不会拐弯的。
善良是一条笔直的线,永远不会拐弯。但是,有时候,我们一不小心,也许就会掉进善良的陷阱。
在现实生活中“扶不扶”这一例子随处可见,当我们看见老人痛苦的躺在地上呻吟时,我们的心中都会有一个疑问:扶?还是不扶?扶,有可能被骗取钱财,让人白白冤枉了自己,好心没好报。不扶,好像对不起自己的良心,看着老人这么痛苦,心里一定会很难受。我看过一则新闻:有一个人,因为扶了老人一把,所以变得一无所有:丢了工作,散了家庭。但是,他依然坚定地说:“凡是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不会坐视不管,我凭自己的良心救了人,尽管被别人骗了,但是我没有骗自己的良心。我觉得没有遗憾,好心终究会有好报的!”当时,我嘲笑他:他为什么要冒着危险救一个跟自己毫不相干的人呢?他真是太愚蠢了,像一个不会思考问题的傻子。但是现在,我细细品味他说的话,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善良不会拐弯。也许,当他自己一心要去救老人时,没有费尽心思想那么多事情,脑袋好像也不会转弯了,只有这种善良,才是值得尊敬的,值得学习的。
歪风邪气也许永远不可能消灭,但是人们心底的善良有可能随着社会的杂乱而最终被埋没。“人之初,性本善”让我们都做一个真正善良的人吧,只有这样“扶不扶”的事件才会在生活中彻底消失,世界才会更加美好。
希望我们的善良,永远不会拐弯。
善良是美德读后感 篇3
在课堂上,我读到了一篇令我深思的故事《善良的动物残忍的人》。
文章中,猎人们利用树虎团结合作的精神将树虎一网打尽;利用北极鼠的善良将北极鼠捕获;利用沙龙兔的拼死精神将它们装入口袋。这是多么的残忍卑鄙!人类为了自己的金钱和利益就可以背离人性吗?为了金钱、利益就可以做灭绝善良的事吗?利用动物的善良而捕获它们,难道不卑鄙吗?
动物的善良与奉献精神,本该让人类感动。但人类的残忍,却让人类自己胆寒,我们应该让动物与我们人类和平共处,这样我们美好的世界才可以继续延续。
但梦想常常与现实相违背,人们疯狂地捕杀,让动物们无家可归,许多动物因为人类的战争,而付出代价,假如世上没有了那些可爱活泼的动物,世界上将是多么单调,没有了鸟儿的歌声,没有了狗狗的忠实,没有了动物的世界是你们希望的?
人们都喜欢吃烤全羊,但你们知道吗?一头头活生生的羊,就这样被你们杀死,你们感到了快乐,而它们只能流下无奈的泪水。
10月5日在刁鹰寨生活的6只羊就为了人类的拓展活动,被离开世界,这是多么血腥。当你们拿起屠刀,去宰杀羊的时候,你可知道它们是多么痛苦的吗?人类会痛,动物也会痛,可是它们的哭泣换来的只是你们一时的开心高兴。它们也是生命啊!它们为什么要死亡,就只是因为你们想吃烤全羊。
人类,请你们放下你们的武器,不要再杀害那些无辜的生命了。政府部门,请你们要有所作为,呼吁人们一定要保护动物,为了我们的母亲地球,而减少杀生吧!
善良是美德读后感 篇4
稻草人——它既是农场的象征,又是农场的守护者。
一些稻草,一根竹竿,再加上一顶草帽,还有手里的一把扇子——这就是稻草人的全部。稻草人,只是作为一种驱鸟赶虫的工具,日日夜夜地矗立在农场的中央,“守护”着农场而已。可是,当稻草人出现在叶圣陶老先生的笔下时,它变得不再像一个工具,而是一个有思想,活生生的一个“人”。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在一个晚上,稻草人看见的人和事,体现了他善良、忠诚的美好品质。晚上,他望着那一大片快要收成的庄稼,心里暗暗地为他的主人——那孤身一人,已经几年没有收成的老太太高兴。可是,当蛾子飞来的时候,他拼命地摇动手中的扇子,可还是赶不走可恶的蛾子。他为了自己的主人,没日没夜的在田里站着岗,遇到来吃庄稼的虫子,他全力反击,虽然无能为力,但也不图半点儿回报,只想着主人高兴。我感受到了他发自内心的忠诚。
他是个忠诚的稻草人,但也不代表他不会有善良的一面。我认为,他是一个善良的稻草人。夜晚,在河上,一个女渔妇带着咳嗽不止的孩子在打渔。天气很冷,寒风凌冽,他如果能动,恨不得自己去给那孩子当棉袄;恨不得用自己的身体当柴火,给孩子煮茶喝。可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孩子挨饿受冻,因为他不能动。我感受到了稻草人内心深处的温暖。
读完了这篇文章,觉得这世上真正做到“善良”这两个字的人实在太少太少。大家或许还记得,几个月前,一些好心的的士车司机扶起了跌倒在地上的老人,却反过来成为了被冤枉的人。一些所谓的好心人见到了钱,号称“拾金不昧”,却又向失主索取报酬……如果人人都像稻草人那样有爱心,正如那一句歌词所说的:“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善良是美德读后感 篇5
前几天,我读了一篇小短文《欣赏是一种善良》自从读了文章以后,我才对这篇短文的题目有了深刻的理解,明白了作者的用意。
文中,屠格涅夫十分欣赏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写的名叫,《童年》的小说。屠格涅夫写信给他的姑母,表示对他的欣赏,接到信后,他一发不可收拾的写了下去,最后,成为了艺术家与思想家。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其实欣赏不仅仅是一种善良,还是一种馨香,是一种理解和信任,是一种鼓励和温暖,更是一种美德,我们要学会欣赏别人,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鼓励别人,而我们自己要更加努力,上进,有了自信,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19世纪末,美国西部的密苏里有一个坏孩子,他偷偷地向邻居家的窗户扔石头,还把死兔子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上烤,弄得臭气熏天。他九岁那年,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告诉她要好好注意这孩子,继母好奇的走近这个孩子。当她对孩子有了了解之后说:“你错了,他不坏,而且很聪明,只是他的聪明还没有得到发挥。”继母欣赏这个孩子,在他的引导下,这孩子的聪明找到了发挥的地方,后来,成了美国当代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这个人就是戴尔。卡内基。
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是的,在生活中,欣赏与被欣赏之间有着一股互动的力量。继母欣赏戴尔。卡内基就像是屠格涅夫欣赏列夫·托尔斯泰一样,虽然是两件不同的事,但是,却起到了相同的作用,这就是欣赏的力量!
善良是美德读后感 篇6
今天作文课上,老师给我们读了《善良的动物残忍的人》这一文章,我的心情一落千丈。
人类,自古以来地球上的强者。人类自以为能征服动物,征服世界。因此,有许多的动物死在了那代表着罪恶的子弹之下。这难道是因为动物的生存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活了吗?不!不是的!是因为人类贪婪的本性展露而已,人类利用了动物的善良而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
沙漠中下一次珍贵雨水的机会,少之又少。因此生活在南非沙漠里的沙龙兔,一旦遇到下雨的时候,就会有好几只成年的沙龙兔会跑上个几十公里,寻找水源,当寻找到水源之后,它们会马上回奔带领它的同伴们去喝水。贪婪的人类就会利用沙龙兔的这一特性,设制假水源,让沙龙兔带回假消息,等沙龙兔们成群结队地来到“水源”时,发现这并非水源,而活生生渴死。此时,人类不费吹灰之力得到它们,并把它们的毛皮去换取更多的财富。
同样,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动物都因为人类而丧生。这让我想起了鳄鱼。许多人认为鳄鱼皮稀少,是要它的皮,把皮制成沙发,皮包之类的东西。认为吃上鳄鱼肉,可以供自己炫耀,因此,鳄鱼的生命也开始惨痛……
归根结底,人类要的地位和金钱。地位和金钱对于人类,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如此,“弱肉强食”“物竞天择”是地球上永远的生物法则,可是人类忘了一点,你的贪婪恰恰是利用了动物团结友爱的善良获得,你觉得光彩吗?
同样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干吗搞成这样你死我活的场面呢?为什么不能给动物、给人类一个和谐共处的环境呢?
善良是美德读后感 篇7
今天,我看了一篇文章——《欣赏是一种善良》。文章讲述了一个失去希望的落魄作家,被著名作家居格涅夫欣赏后,顿时对自己重新充满了信心和一个小偷因作案手法细腻,从而成为了困扰警察的源泉之一,一名记者林玄清在写完报道后,又写了一句话,小偷看后洗心革面、涅槃重生。
重新做人的两件事,告诉我们要学会欣赏。是啊,或许一句欣赏之语,一句赞美之声,也是一双无形的大手扭转着人生。
这让我想到一个古代故事:有个齐国大将军名叫田忌,有个门客叫孙膑,田忌经常同王室成员赛马。一天,田忌要和齐王赛马,但田忌知上上、中中、下下,是赢不了的,苦想之际,孙膑出了一个妙计,获胜可谓探囊取物,田忌用此计后,博得胜利,之后又将孙膑引荐给齐王。之后,孙膑屡立战功,有三分不败传说之像。这故事告诉我们学会正确赏识,他可能会对任何人做出不可思议的举动。你的一个无意之举可能会造就一个天才,但也可能毁灭一个奇人。我希望同学之间、朋友之间甚至是精英之间,不应心怀嫉妒而毁灭一个天才,这不仅是个人的损失,更是全人类的损失,所以我们更应该懂得如何去改变一个人、创造一个人、挽救一个人。
可你真的会欣赏和被欣赏吗?
很多人都想被欣赏,但你也要学会欣赏别人。欣赏者需要真诚、平等的去欣赏每一个人,而不是趋炎附势,而被欣赏者需要真心接受别人的欣赏,不仅仅只是让自己身心愉快,还有改变。让我们的生活中多一些欣赏,或许一个天才在你的欣赏之语中默默崛起了呢?
善良是美德读后感 篇8
在朋友的推荐下看了这本书,原因很简单,我总是在委曲求全中变得懦弱,而获得周围亲人、朋友、同事所谓的“性格好、善良”标签,自己却憋成内伤。看过之后,颇受启发。
我们的文化提倡谦卑、忍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于是,中庸的文化道德里不赞成冲突,不赞成在理性沟通的过程中坚持自己的原则,为自己的利益斗争,所有冲突的火星被消灭在善良光鲜的道德外衣之下。因此,学校教化出的是没有个性的、谦卑的、忍辱负重的知识分子。而道德教化之外的“卑劣”思想反而在谦卑的良善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壮大,甚至叫嚣。于是,自古就有了“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网络语言“我是流氓,我怕谁”风靡一时,甚至引起了某些谦卑知识分子的倒戈背叛。当然,并不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出现了问题,而是有些人利用了文化传统的弱点来攻击,甚至从中获取利益。对此,我们应该不能一味退让,一味善良。对恶的不作为就是对善的最大亵渎。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建立对自己的一种正确的认知,或者说是没有养成一种正确认知策略。我们往往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希望从他人的正面评价中建立对自己的一种认知。我们希望以谦卑的,甚至牺牲部分利益的方式去获得一个“善良”的标签,让自己获得主流文化的一种认可,从而找到一种安全感和归属。而一旦陷入这种认知循环,即使你真的善良,你也可能憋出内伤。
善良,不是错,我们仍然应该坚守,这是中华文化传承的根,但是我们应该建立自己正确的认知方式,不需要凭借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
寥寥数语,仅是此刻的感想,我想,随着生活的波澜,我会感悟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