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读后感

笔构网

2025-10-14读后感

请欣赏《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读后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读后感 篇1

读了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所写的《昆虫记》后,我不禁对虫子起了很大的兴趣。树干上忽而响起的蝉鸣,墙缝里突然伸出的小爪子,墙壁上飞快掠过的小壁虎,都使我欣喜若狂。但我还是得不到满足,对于那些昆虫,我想要更加深入地去了解,但一直没有机会。直到有一天,我在观看中国好书颁奖典礼时,典礼上的一本获奖图书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就是朱赢椿的《虫子旁》,我兴奋不已,随即便去书店里找到了这本书,开始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正如颁奖典礼上说的,读完这本书后,我的确受益匪浅,而我对于虫子的好奇心得到了大大的满足。正如作者在封面上所写的“这是一个被我们忽略的世界”,轻轻地掀开书封,细心的读者会惊喜地发现,在书封的下面,着实隐藏着一个栩栩如生的昆虫世界,离我们很近,就那么存在着,但一不留神就为人所忽略了。装帧设计之巧妙,确实是大师手笔。作者朱赢椿就是这样独具匠心,开启了他的讲述,关于被我们忽略的虫子的世界。故事的主角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叫上名的以及叫不上名儿的虫子:西瓜虫、鼻涕虫、金龟子、蜗牛、蜘蛛、蝴蝶、蜻蜓、蜥蜴、蜈蚣、千足虫、壁虎、蚂蚁、马蜂、尺蠖、蚊子、苍蝇……这些平时被我们所忽略的甚至极其讨厌的虫子在他的笔下突然就变得鲜活起来,他们那样楚楚可人,他们同我们人类一样具有灵性,有思想,有智慧,有个性,有喜怒哀乐,悄无声息地上演着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的故事。掩卷沉思,不禁为作者肯蹲下身来和虫子平等对话、交流,他的细腻的心思、他对虫子的悲天悯人的人文主义关怀点赞!

高冷的叶甲对身边发生的一切不闻不问,却在一只冒冒失失的小尺蠖面前露出温暖的一面;蜘蛛妈妈建造坚实的卵袋来保护自己的宝宝,还不忘用蛛丝黏住一片树叶来为宝宝遮风挡雨;死要面子的鼻涕虫见刺蛾不肯让路,宁可忍着痛从刺蛾身上爬过去也不肯绕几厘米的路显得自己示弱……

当这些虫子展现出自己的性情,以立体形象跃然纸上之后,就变得可亲许多了。如果怕虫子的人读了这本书后,便会发现虫子也和人类一样,有的舐犊情深,有的骄傲倔强,有敌对有友情,顶着生存的压力积极生活,顽强战斗。那么,下次在房间里或是树荫下邂逅一只虫子,她就不会再是一只张牙舞爪的小怪物,或许更会是一位温柔的母亲,一位诚挚的朋友,一位认真的生活家……

朱赢椿的《虫子旁》,不仅仅以细腻的笔触把各种我们平时视而不见的虫子们带到我们面前,同时也是精妙的昆虫摄影,更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我们的世界既不太小,小到忙碌乏味两点一线;也不太大,大到难窥究竟触不可及。我们实际上生活在不同世界的交叉地带,只要注意观察,善于发现,小小的耐心就能换来大大的精彩。这种精彩,就是我们应该深爱的大千世界!

《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读后感 篇2

《虫子旁》是作者朱赢椿通过对小昆虫的长期观察,用文字和摄影作品的形式来展现微观世界里的传奇故事。

这个世界很小,小得足够被我们忽略、遗忘,但跟我们一样,虫子也有着惊心动魄的生活。蚂蚁被一根落下的枯枝砸断了腰肢;烟管蜗牛想在夏日的午后睡上一个美美的午觉,却未能如愿;而千足虫卡在路缝里,即使有一千条腿也无济于事……

在虫子的世界,一个水洼就是一片海洋,一片叶子就是一顶阳伞,一朵花就是一座岛屿,一粒米便值得它们相互残杀、各自伪装,而一块路边的石板就可以成为一个尸横遍野的战场……它们从容认真,它们生生不息。

看书名,你可不要误会哦。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关于昆虫科学研究的书。书里无意将虫子们升级到审美等意识形态的高度,更不想讨论所谓益虫与害虫的问题。里面的主角大多是身边普通的小虫,少有珍稀,更没有濒危灭绝的昆虫。

作者带我们见识了一个被我们忽略的虫子的世界。虽然这个世界很小,可能一个水洼就是一片海洋,可能一个石头就是一座岛屿,但它们和我们一样,从容执着,生生不息。它们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照见了自己和自己的生活。

《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读后感 篇3

这个暑假我读了《虫子书》。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大自然的自由,多姿多彩,与众不同的生活。我读完这本书,仿佛经历了一次奇异的旅行,认识了许多有趣的昆虫。

我放下书,向森林跑去,趴在草丛里,目光紧随着爬行的小虫。这片小小的草丛里充满了生机。你瞧!一只屎壳郎进入了我的视线,它看上去心情很好吧,走着小碎步一跳一跳得,仔细一看,原来他背着一块小饼干呢!好吧!祝你饱餐一顿!有一只蜈蚣进入了我的眼帘,它的步子很快,我想它可能是因为脚太多了吧,早上穿鞋子耽误不少时间,上学快迟到了,好吧,祝你上学不要迟到。咦?这又是什么虫?仔细一看,原来是屎壳郎的邻居——毛毛虫,它扭捏着身子,看上去心情也不错呢!来一支舞蹈吧!你是不是升职了?加薪了?老板表扬你了?如果是,那也祝你开心!

草丛里还有很多其他的动物,如丛林演唱家——蟋蟀,快递员——蚂蚁,草丛慢跑冠军蜗牛,掘土冠军——蚯蚓……

无论是一棵树还是一只蜜蜂,还是微小的蚂蚁,都有着自己的世界,虽然小小的草丛,却是一片天地,在这里充满了快乐和自由。这是我向往的生活。它们不会说话,也无法与我们交流,但我愿意把自己想象成它们中的一员,走近草丛,走近草丛的世界,这非常有趣。

读完这本书,我知道了,每一种动物、植物,都有自己的生活,不要打扰到它们,要平等对待每一种动物,生命短暂,生存不息。

《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读后感 篇4

《丑陋的虫子》这本书,会让你有一个疑问:虫子究竟有多丑陋?这样你就非常想看这本书,你只要打开这本书,仔细阅读,你就会发现世间的虫子是多么的千奇百怪!当我看了《显微镜下的怪物》和《丑陋的虫子》以后,我都不敢去看它们了,他们的外貌是多么的丑陋,有多么可怕。

通过阅读我了解了许多丑陋的小虫子:黑暗中会发光的甲虫,毒蜘蛛,螳螂.......

丑虫子的数量惊人,种类成千上万,这是最令人头疼的事情。在开始了解丑虫子之前,我们还要把他们进行分类,从书虫我可以知道三个“种”可以组成一个“属”十二个“种”也就是四个“属”可以组成一个“科”这本书有让我知道七星瓢虫俗称花大姐,他是瓢虫科这个丑虫子家族的一员,它又属于鞘翅目,也就是甲虫目,而甲虫目则属于昆虫纲。

昆虫的身体分为三部分:前边的头部,中间的胸部和稍后一点的腹部,昆虫的头部有一对触角,在胸部长着三对足,有着这样身体的昆虫,科学家们已经鉴定出差不多100万种,但仍有许多种昆虫等着我们去发现。

这些昆虫的生活习惯真是各有不同:蟋蟀他们靠摩擦双脚来发出动听的声音吸引异性;会模仿昆虫,大多数生活在热带雨林,竹节虫看起来像竹饭一样,而枯叶蝶长得像树叶,不论他们以哪种姿势呆着,都好像是植物上的一部分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拟态”,这是一种巧妙的伪装,也是丰富多彩的生命形式.....

大自然里的昆虫真是千奇百怪,形态各异,我要努力学习,掌握好各科知识,去探索大自然中的昆虫的更多奥秘。

《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读后感 篇5

《虫子书》是著名设计师朱赢椿继《虫子旁》之后,“虫子系列”的又一心血之作,经作者数年酝酿,其间几度推翻既有方案从头开始,可谓他数年来与工作室的各色昆虫、小动物朝夕相处的结晶。

崇尚慢生活的朱赢椿,在小动物身上得到无数灵感,创作出《蚁呓》《蜗牛慢吞吞》等广受欢迎的作品。这部新作,主角依然是虫子,但全书无一汉字,不是一部“有关”虫子的作品,而是虫子们自己创作的神奇作品,朱赢椿只是一个发现者、整理者。蜗牛、蚯蚓、椿象等小动物行走过的痕迹,旁人视若无睹,朱赢椿日久凝视,越看越觉得讶异、神奇,仿若一幅幅书法或是山水画,颇费琢磨:潜蝇的行书、蚯蚓的大篆、蜡蝉的工笔、天牛的点皴、瓢虫的焦墨、蜗牛的写意、椿象的飞白、马蜂的狂草……这是造物的神奇,仿佛也是生命的偈语,等待有心者的发现。

《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读后感 篇6

今天,爸爸给我推荐了一篇叫“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的文章。

它写了:作者被子一只虫子给震憾了。在一年春天,作者回到家,看见了自己家和以前一样平淡。他接完一个电话,走进屋里,给菩萨上了三柱香,便坐在地上,突然,一个小黑点出现在地面上,作者原以为是一些渣渣,但仔细一看,发现是一只黑色的小虫,它形似乌龟,有很多触角,身子乌黑的。它一次又一次地爬向佛龛,又一次一次摔下来。作者看见了这一幕不禁惭愧。

过了几天,一只黑色的死虫躺在地板上,作者不知道是不是上次的那只黑虫,但那只黑虫深深地震憾了作者的心。

通过这篇文章,让我知道了虫子追求光明的理想使它顽强对抗。

《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读后感 篇7

又是那句话:“书是认识虫子的阶梯”。正因为这样,我读了“领先一步学科学系列”的《丑陋的虫子》。

《丑陋的虫子》是一本昆虫入门书,没有上一期《昆虫的生存之道》深奥,我建议先看《丑陋的虫子》。

读《丑陋的虫子》的过程就像建房子,第一章是昆虫知识的入门,这就像给房子打地基。地基打好后,可以开始建房子,所以书中的第二、三章主要讲益害虫的类型。最后第四章拓展仿生学,好比是房子最后一道程序刷涂料。

《丑陋的虫子》一书读完后让我感叹:“昆虫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它们的踪迹几乎遍布于世界每个角落,目前人类已知的昆虫约有几百万种,但仍有很多很多的种类尚未发现。昆虫的种类非常非常繁多。它们形态各异,在科学分类上昆虫被列为节肢动物门,因为它们具有节肢动物的共同特征。

“昆虫生生不息,它们不可或缺。其实,它们本身就蕴藏着许多奥秘。昆虫与环境适应关系是亿万年的进化。也是大自然长期筛选的结果。

当然呢,与此同时“害虫”也进化出了很强的适应能力(比如打不死的小强——蟑螂)。“害虫”之所以能如此猖狂是因为人类的不适当的活动强化了“害虫”。因为害虫猖狂了所以益虫繁荣了; 益虫繁荣了则会导致啥都吃的老鼠猖狂;老鼠猖狂了之后后果可想而知。所以,不适当的活动会使我们短暂的快乐,但是却增加我们不尽的悲剧。

但不管是否愿意,我们都要与昆虫共生共息、共生共存,我们也不可消灭围绕在我们周围的许多昆虫。让我们不断地去研究它们、认识它们、理解它们,去获得无法言语的惊喜。

最后,让我们对昆虫进一步研究、进一步认识、进一步理解,加油!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