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读《昆虫记》有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昆虫记》有感 篇1
随着一缕暖风吹入大地,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迎来了炎热的暑假。同时,随着老师的指引,我打开了一本崭新的书,它带领我走进了一个奇妙的昆虫世界。
这本书是以法布尔对于许多昆虫的仔细观察写出来的,真实的记录了几种常见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死亡等,向我们阐述了昆虫们真实的一面,同时还改变了我们对于昆虫的误解。在没读《昆虫记》前,相比大家都认为昆虫只是一种微不足道的生物,但当你读完《昆虫记》后,一定会对大部分的昆虫感到敬佩。
在《昆虫记》中,我听到了意大利蟋蟀们所做的音乐,我见到了守门人隧蜂的坚持,我体会到了米诺多蒂菲对待配偶的忠贞不渝,以及对待孩子的无私等等,其中让我印象最深,最喜爱的一个章节是米诺多蒂菲,他的名字的组成是有两个吓人的名字组合来的,但它并没有很吓人,反而我认为他们组成的家庭是人人渴望的。米诺多蒂菲夫妇他们如同我们人一般,但他们在工作时比我们更认真并且他们夫妇对对方都十分忠诚,雄性米诺多蒂菲会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了孩子同时也为了妻子,直到他精疲力竭地离开了这个家,在洞外露天里凄然的死去,他为家人耗尽了一生!为了让家人过的幸福而做出了我们不一定能做出的无私奉献。磁性米诺多蒂菲在政府死后并没有放弃生活反而更努力的抚养孩子,他们的一生都在为家人而活,但他们并没有抱怨而是欣然接受一切。
《昆虫记》不仅让我改变了对于昆虫的看法同时也让我对大自然的神奇智慧叹为观止。他既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又传播了科学知识,体现了作者细致入微,孜孜不倦的科学探索精神。
《昆虫记》不仅仅浸淫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含记者某种精神。那种精神就是求真,即追求真理,探索真相。
读《昆虫记》有感 篇2
《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不仅是一部文学著作,也是一部科学百科。它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照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这本书以忠实于法文原著整体风貌及表达特色为原则,让中国读者首次领略《昆虫记》的真实面目。一个人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虫子”,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虫子”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更是不能不说是奇迹了;而这些写“虫子”的书居然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更是奇迹中的奇迹。这些奇迹的创造者就是《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
法布尔拥有“哲学家一般的思,美术家一般的看,文学家一般的感受与抒写。”在本书中,作者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熔于一炉,娓娓道来,在对一种种昆虫,日常生活习性、特征的描述中体现作者对生活世事所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本书的问世被看作动物心理学的诞生。《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法布尔也由此获得了“科学诗人”、“昆虫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等桂冠。人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蝎子”、“象鼻虫”在内,都在同一个紧密相连的系统之中,昆虫也是地球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昆虫的生命也应当得到尊重。《昆虫记》的确是一个奇迹,是由人类杰出的代表法布尔与自然界众多平凡子民——昆虫,共同谱写的一部生命的乐章,一部永远解读不尽的书,这样一个奇迹,在人类即将迈进新世纪大门,地球即将迎来生态学时代的紧要关头,也许会为我们提供更珍贵的'启示。《昆虫记》也叫做《昆虫物语》和《昆虫札记》。
《昆虫记》这本书有很强的可读性。它的行文生动,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的笔下,杨柳天年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的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它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多么可爱的小生灵啊!难怪鲁迅生生将《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会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是给懒汉。
《昆虫记》不仅仅充满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涵着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要学习法布尔勇于探索世界、勇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像法布尔那样,要有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坚持“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即使条件艰苦,也要为了理想而不断奋斗。
读《昆虫记》有感 篇3
《昆虫记》介绍了各种昆虫的喜好、性格以及生存方式。法布尔用他细致敏锐的观察和善于思考的大脑写下这本书,其中,很多片断我所喜爱。
“它们的身体鼓鼓的,像半粒豌豆,鞘翅光滑或有绒毛,通常黑色鞘翅上有红色或黄色的斑纹,或红色、黄色的鞘翅上有黑色的斑纹,但有些瓢虫,鞘翅黄色、红色或棕色,没有斑点,这些鲜艳的颜色具有警戒的作用,可以吓退天敌。”这段话运用比喻、列举的修辞手法,将瓢虫的身体比作半粒豌豆,生动形象的将昆虫的样子展现在读者眼前,写出它们“可以吓退天敌”的表现。
“孔雀蛾一生中的唯一的目的就是找配偶,为了这一目标,它们继承了一种很特别的天赋不管路途多么远,路上怎样黑暗,途中有多少障碍,它总能找到它的对象。在它们的一生中大概有两三个晚上它们可以每晚花费几个小时去找它们的对象。如果在这期间,它们找不到对象,那么它的一生也将结束了。”
这里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空缺孔雀蛾写得栩栩如生,也可以看出作者对昆虫的热爱,对事物观察仔细,同时也是对生活的热爱。
法布尔写完这本书,不仅需要观察力和思考,更重要的是坚持和毅力。我们应学习这种精神,才能写好文章。
读完《昆虫记》后,轻轻合上书,细细回味着书中的描写,我的心中泛起了一阵阵波澜。
读《昆虫记》有感 篇4
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无论强大还是弱小,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尊重。昆虫,自古以来就与我们生活在一起的精灵,它们从出世、生长、结婚、繁殖直到死亡,都和我们一起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与我们朝夕相处、相依相伴。
法布尔是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用尽毕生之力深入昆虫的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法布尔的心中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他以人性的手法写出了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人文关。《昆虫记》不仅仅洋溢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含着某种精神。那种精神就是追求真理。
这就是法布尔精神。法布尔在一生的热爱昆虫、亲近昆虫和了解昆虫的过程中,都始终恪守“事实第一”的原则,在写《昆虫记》时,他不轻易相信已有的权威学说,坚持眼见为实,如实的记录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他不去做解剖和分类的工作,却用了观察与实验的方法,实地的记录昆虫的生活现象、本能习性之不可思议的神妙。与我们生活在一起的小精灵——昆虫,它们虽然与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可我们却很少去关注它们,因为它们的生命是那么弱小,那么卑微,那么微不足道,以至于即使你把它们捏在手里了,还意识不到一条生命的存在。
《昆虫记》告诉人们,文学和科学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它们都需要激情和冷静,而在这二者之上是需要真实和真诚的。
读《昆虫记》有感 篇5
读《昆虫记》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昆虫世界的神秘,知道了昆虫世界中许多奇怪的现象。
这本书有许多个小故事,其中最好玩的是“昆虫几何学”和“大孔雀碟”。“昆虫几何学”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昆虫都是“几何学家”,比如这里说的:卵石石蜂的蜂窝,全都是几何学图形的房子,没有一个不是的。从“大孔雀蝶”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大孔雀蝶是世界上最大的蝴蝶,跟鸟一样大,有些人会把它当成蝙蝠,但是它的寿命却非常短,只能存活几天,这是因为幼虫变化成的大孔雀蝶是没有嘴巴的,是不是很奇怪呢?!
读完《昆虫记》这本书,我觉得以后我们要更加细心的观察这个奇妙的世界。
读《昆虫记》有感 篇6
这一回考试考得不错,我就嚷嚷着让妈妈带我去书店买书。我左挑右选最后选了一本著名作家法布尔写的——《昆虫记》。
一到家,我就迫不及待的跑到书桌前,仔细的想了想几个关于昆虫的问,于是我带着疑问和好奇读这本书。哦,原来萤火虫最喜欢吃蜗牛,它要先给蜗牛打一针“麻醉剂”,它的麻醉工具很小,这个工具由两片锋利的大颚组成,就像两个弯曲,锋利的獠牙一样。呀,原来金步甲这样残忍啊!它还吃自己的同类,它先撩起同类的鞘翅,从腹部开了个口子,
头伸进去开吃。每一次“凶手”的“作案”方法都一样。读完这本书,颇津津有味,知识回味悠长。
有一次上科学课,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螳螂是怎样捕到食物的?”我马上举手。老师点了我的名字,我站起来:“螳螂会先张开翅膀,嘴里发出“嗞嗞”声,这其实是一种心理战术,动物们吓傻了,朝螳螂走去,最后只能成了螳螂的食物了。”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掌声。
看来,这本书让我掌握了不少知识。
读《昆虫记》有感 篇7
简·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是一位法国著名的科学家,科普作家。他出生在法国南部的一户农民家庭虽然家境贫寒,但仍然抓紧一切时间自学,取得了业士学位、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他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
自从今天看了法布尔的《昆虫记》后才发现,原来昆虫世界有这么多的奥秘,我知道了:凌晨,蝉是怎样脱壳;屎壳螂是如何滚粪球的;蚂蚁是怎样去吃蚜虫的分泌物。还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错误的,蜂抓青虫不是当成自己的儿子养,而是为自己的后代安排食物......第一次读《昆虫记》,不知怎么的它就吸引了我。这是一部描述昆虫们生育、劳作、狩猎与死亡的科普书,平实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叙述,惹人捧腹…… 《昆虫记》是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螳螂是一种十分凶残的动物,然而在它刚刚拥有生命的初期,也会牺牲在个头儿最小的蚂蚁的魔爪下。”蜘蛛织网,“即使用了圆规、尺子之类的工具,也没有一个设计家能画出一个比这更规范的网来”,丰富的故事情节使我浮想联翩。看着看着,这些虫子们渐渐地清晰起来,我思考着:如果我们保护环境,不污染环境,这些虫子是不是还会在呢?现在的环境恶化,又是不是在以后还会有呢?
当我继续阅读《昆虫记》时,我看到法布尔细致入微地观察毛虫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顾危险捕捉黄蜂,我看到他大胆假设、谨慎实验、反复推敲实验过程与数据,一步一步推断高鼻蜂毒针的作用时间与效果,萤的捕食过程,捕蝇蜂处理猎物的方法,孔雀蛾的远距离联络……
一次实验失败了,他收集数据、分析原因,转身又设计下一次。严谨的实验方法,大胆的质疑精神,勤勉的作风。这一次,我感觉到了“科学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内涵。
在作者的笔下,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他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多么可爱的小生灵!难怪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从中,我感受到《昆虫记》里的点点滴滴都离不开法布尔平时的观察和积累,他之所以能成功,这都和他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求知精神分不开。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这就是法布尔的精神!我们要向法布尔学习,秉承他的精神,来对待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只有这样,才能做大事,才能获得成功。能够通过读书,总结出文章背后的故事,有所感触,这正是读书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