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笔构网

2025-10-15教案

请欣赏《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精选15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内容与说明

【内容】文章大意 生字

【说明】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文章大意指的是通过初读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其核心是把课文读准读通顺,理解它关键就是要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朗读课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读中发现自己难读或不会读的的字,解决重点的关键是让学生自己说出难读或不会读的字,然后教师范读。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生字指的是本课的“恩、补、针、根、抚、摸、报、迟、寸、永”10个一类生字和“孟、缝、沐、浴、铭”5个二类生字,其核心是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正确书写10个一类生字,理解它关键就是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住生字。教学的重点是正确、规范的书写生字,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弄清生字的结构、部首、笔顺以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与说明

【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学会10个一类生字和认读5个二类生字。

【说明】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就是指通过借助汉语拼音和各种朗读方式,让学生能够自己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学会10个一类生字和认读5个二类生字就是指通过教学学生能够正确、规范的书写“恩、补、针、根、抚、摸、报、迟、寸、永”10个一类生字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和认读“孟、缝、沐、浴、铭”5个二类生字。

三、教学问题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困难是“抚、摸”这两个生字在田字格中所占位置学生不易把握,产生这困难的原因是这两个生字在田字格中所占位置没有明显的标志。要解决这困难,就要教师先让学生掌握好这两个生字的笔顺,再在田字格中具体指导。

四、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导入课文,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可先出示古诗,告诉学生这是古代的一位诗人写的,适当的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师生活动:

1、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说说你的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

2、小朋友们,每个人都受到母亲的关怀和爱护,不管是古代的人还是现代的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说古代诗人感受母爱而写诗的事。

3、题目就是《母亲的恩情》,说的就是唐代诗人孟郊感受母爱而作诗的故事。

(板书:母亲的恩情,读准字音,理解“恩情”)

4、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5、介绍孟郊:唐朝诗人,他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引出《游子吟》教师朗读古诗。

6、范读课文。

活动二:初读指导

【设计意图:读熟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在初读时应该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师生活动:

1、给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圈出生字。(老师应说明诗单独为一段)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1)指名试读生字词卡

说说你在生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上,哪方面要提醒大家?

(2)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4、谁能把生字词带入课文中,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5、指名试读课文每一段,师生共同纠正。

6、出示古诗《游子吟》,读熟,思考:老师不做讲解你能读懂哪句诗的意思?(指名回答)

活动三:教学生字

【设计意图:扫除学习课文的障碍,才能更流利的朗读课文】

师生活动:

1、小黑板出示生字生词:“缝补、针脚、几根、抚摸、报答、迟迟、寸草、永远、恩情、孟郊、沐浴”。指名读、抽查认读情况

2、请说出生词中,你已经懂得哪些词语的意思?(联系实际和插图理解)

3、出示生字:恩、补、针、根、抚、摸、报、迟、寸、永

看看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相同点?(左右结构的字有6个)

4、你怎样记住这些字?

5、我们在写这些左右结构的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补、针:左右两部分宽窄相当。

根、抚、摸、报:左窄右宽,右边部分第一笔起笔要高于左边部分的第一笔。

6、学生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课堂小结:母爱是伟大的,它呵护着我们的心灵,哺育着我们的健康成长,无论我们长多大,走的多远,母亲总是牵挂着我们的。

五、目标检测

1、填写古诗:

慈母( )( )( ), 游子( )( )( )。 ( )( )( )( )缝。

( )( )( )( )归。( )( )( )( )( ),抱得( )( )( )!

2、用下面的偏旁组字

木 礻 氵 扌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通过课文内容,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看到”、“忙着”造句。

2、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上节课,我们都认真的读了《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我们知道母亲的恩情,孟郊一直铭记在心,他对母亲的爱和思念都凝聚在了《游子吟》这首诗里。

出示古诗,齐读,指名读

过渡:这首流传千年的古诗背后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下面就让我们走入这个故事。

二、民主导学: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母亲对孟郊的恩情表现在哪里?

把你找到得句子,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下来,试着读一读,也可以在旁边写一写你的感受。

生小组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

生发挥想象,母亲缝衣时的神情,动作以及心理活动。

指导朗读“忙着”,“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体会母亲的恩情。

(1)“一针针一线线”,是啊,她缝得多认真啊,缝补的.针脚怎么样?(又细又密)为什么要缝得这么密啊?(在古代,有一种风俗,家里人要出门,母亲或妻子为他缝补衣服,必须针脚密密的,这样出门的人才能早点回家。这包含了爱,也包含了祝福平安。)你能读好这个词语吗?

(2)“还在”,母亲劳作了一天,可是没有休息,还在缝补衣服。

(3)“夜深了”,人们都进入了梦乡,连星星都困了,可是母亲不肯停下来。

(4)母亲把期盼、把担心都缝在了衣服里。这就是:出示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5)我们一起来读这几句诗。指名读,男女生分读,齐读。读出母亲的牵挂。

过渡:“儿行千里母担忧”,分别的时间到了,让我们一起来到村外感受离别的情景。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送儿送到村子口,儿行千里母担忧,儿子就要去远行,母亲有千言万语在心头。再听,她还会对儿子说什么?

2、面对母亲担忧的叮嘱,看到已是满头白发的母亲,假如你是孟郊,你会说些什么?

3、多么感人的画面,谁来读好这段话?(个别——齐读)

4、母子分别,孟郊为什么眼睛湿润了?

5、师:母爱是伟大的,又是平凡的,她的爱就体现在这些细微的事情上,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孟郊告别了母亲,独自一人上路了,这一路上,孟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请你读读课文第三小节,说一说!

2、理解“生机勃勃”:生机:充满生命力;勃勃:旺盛的样子。文中指沐浴在阳光下的小草,绿油油的,充满了生命力。

练习造句: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3、孟郊看到小草之后,是怎么做的?“抚摸”两个字都是提手旁,做做动作,你为什么要这么摸?让我们记住这个词,一起来写一写。

看着这沐浴在阳光下的小草,孟郊想到了什么?

读着读着,你想说些什么?

4、我们就像那一株小草,在阳光般母爱的滋养下,变得朝气蓬勃,母亲的这份恩情是我们永远也报答不了的。谁愿意来读一读这段话?

5、没有阳光,就没有小草的生长;没有母亲对我们的关爱,就没有我们的茁壮成长。让我们一起来读。

6、孟郊有感而发,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出示古诗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短短的一首诗,共30个字,字字句句流露出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儿子对母亲的感恩,齐读。

(四)感情延伸课堂小结

1、联系生活或学习,说说我们该怎样回报母亲。

2、让我们一起用心来感受这样一首赞美妈妈的歌曲!

全天下的父母的爱都是无私的,我们应该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的恩情。平时帮父母做家务,减轻他们的负担,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

三、检测导结:

1、背诵《游子吟》

2、完成写话

板书设计:

母亲的恩情

母亲缝衣、送儿

孟郊铭记在心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通过课文内容,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看到”、“忙着”造句。

2、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上节课,我们都认真的读了《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我们知道母亲的恩情,孟郊一直铭记在心,他对母亲的爱和思念都凝聚在了《游子吟》这首诗里。

出示古诗,齐读,指名读

过渡:这首流传千年的古诗背后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下面就让我们走入这个故事。

二、民主导学: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 ,边读边想母亲对孟郊的恩情表现在哪里?

把你找到得句子,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下来,试着读一读,也可以在旁边写一写你的感受。

生小组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

生发挥想象,母亲缝衣时的神情,动作以及心理活动。

指导朗读“忙着”,“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体会母亲的恩情。

(1)“一针针一线线”,是啊,她缝得多认真啊,缝补的针脚怎么样?(又细又密)为什么要缝得这么密啊?(在古代,有一种风俗,家里人要出门,母亲或妻子为他缝补衣服,必须针脚密密的,这样出门的人才能早点回家。这包含了爱,也包含了祝福平安。)你能读好这个词语吗?

(2)“还在”,母亲劳作了一天,可是没有休息,还在缝补衣服。

(3)“夜深了”,人们都进入了梦乡,连星星都困了,可是母亲不肯停下来。

(4)母亲把期盼、把担心都缝在了衣服里。这就是:出示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5)我们一起来读这几句诗。指名读,男女生分读,齐读。读出母亲的牵挂。

过渡:“儿行千里母担忧”,分别的时间到了,让我们一起来到村外感受离别的情景。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送儿送到村子口,儿行千里母担忧,儿子就要去远行,母亲有千言万语在心头。再听,她还会对儿子说什么?

2、面对母亲担忧的叮嘱,看到已是满头白发的母亲,假如你是孟郊,你会说些什么?

3、多么感人的画面,谁来读好这段话?(个别——齐读)

4 、 母子分别,孟郊为什么眼睛湿润了?

5、师:母爱是伟大的,又是平凡的,她的爱就体现在这些细微的事情上,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孟郊告别了母亲,独自一人上路了,这一路上,孟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请你读读课文第三小节,说一说!

2、 理解“生机勃勃”:生机:充满生命力;勃勃:旺盛的样子。文中指沐浴在阳光下的小草,绿油油的,充满了生命力。

练习造句: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3、孟郊看到小草之后,是怎么做的.?“抚摸”两个字都是提手旁,做做动作,你为什么要这么摸?让我们记住这个词,一起来写一写。

看着这沐浴在阳光下的小草,孟郊想到了什么?

读着读着,你想说些什么?

4、我们就像那一株小草,在阳光般母爱的滋养下,变得朝气蓬勃,母亲的这份恩情是我们永远也报答不了的。谁愿意来读一读这段话?

5、没有阳光,就没有小草的生长;没有母亲对我们的关爱,就没有我们的茁壮成长。让我们一起来读。

6、孟郊有感而发,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出示古诗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短短的一首诗,共30个字,字字句句流露出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儿子对母亲的感恩,齐读。

(四)感情延伸 课堂小结

1、联系生活或学习,说说我们该怎样回报母亲。

2、让我们一起用心来感受这样一首赞美妈妈的歌曲!

全天下的父母的爱都是无私的,我们应该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的恩情。平时帮父母做家务,减轻他们的负担,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

三、检测导结:

1、背诵《游子吟》

2、完成写话

板书设计:

母亲的恩情

母亲 缝衣、送儿

孟郊 铭记在心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通过课文内容,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看到”、“忙着”造句。

2、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上节课,我们都认真的读了《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我们知道母亲的恩情,孟郊一直铭记在心,他对母亲的爱和思念都凝聚在了《游子吟》这首诗里。

出示古诗,齐读,指名读

过渡:这首流传千年的古诗背后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下面就让我们走入这个故事。

二、民主导学: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 ,边读边想母亲对孟郊的恩情表现在哪里?

把你找到得句子,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下来,试着读一读,也可以在旁边写一写你的感受。

生小组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

生发挥想象,母亲缝衣时的神情,动作以及心理活动。

指导朗读“忙着”,“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体会母亲的恩情。

(1)“一针针一线线”,是啊,她缝得多认真啊,缝补的针脚怎么样?(又细又密)为什么要缝得这么密啊?(在古代,有一种风俗,家里人要出门,母亲或妻子为他缝补衣服,必须针脚密密的,这样出门的人才能早点回家。这包含了爱,也包含了祝福平安。)你能读好这个词语吗?

(2)“还在”,母亲劳作了一天,可是没有休息,还在缝补衣服。

(3)“夜深了”,人们都进入了梦乡,连星星都困了,可是母亲不肯停下来。

(4)母亲把期盼、把担心都缝在了衣服里。这就是:出示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5)我们一起来读这几句诗。指名读,男女生分读,齐读。读出母亲的牵挂。

过渡:“儿行千里母担忧”,分别的时间到了,让我们一起来到村外感受离别的情景。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送儿送到村子口,儿行千里母担忧,儿子就要去远行,母亲有千言万语在心头。再听,她还会对儿子说什么?

2、面对母亲担忧的叮嘱,看到已是满头白发的母亲,假如你是孟郊,你会说些什么?

3、多么感人的画面,谁来读好这段话?(个别——齐读)

4 、 母子分别,孟郊为什么眼睛湿润了?

5、师:母爱是伟大的,又是平凡的,她的爱就体现在这些细微的事情上,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孟郊告别了母亲,独自一人上路了,这一路上,孟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请你读读课文第三小节,说一说!

2、 理解“生机勃勃”:生机:充满生命力;勃勃:旺盛的样子。文中指沐浴在阳光下的小草,绿油油的,充满了生命力。

练习造句: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3、孟郊看到小草之后,是怎么做的?“抚摸”两个字都是提手旁,做做动作,你为什么要这么摸?让我们记住这个词,一起来写一写。

看着这沐浴在阳光下的'小草,孟郊想到了什么?

读着读着,你想说些什么?

4、我们就像那一株小草,在阳光般母爱的滋养下,变得朝气蓬勃,母亲的这份恩情是我们永远也报答不了的。谁愿意来读一读这段话?

5、没有阳光,就没有小草的生长;没有母亲对我们的关爱,就没有我们的茁壮成长。让我们一起来读。

6、孟郊有感而发,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出示古诗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短短的一首诗,共30个字,字字句句流露出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儿子对母亲的感恩,齐读。

(四)感情延伸 课堂小结

1、联系生活或学习,说说我们该怎样回报母亲。

2、让我们一起用心来感受这样一首赞美妈妈的歌曲!

全天下的父母的爱都是无私的,我们应该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的恩情。平时帮父母做家务,减轻他们的负担,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

三、检测导结:

1、背诵《游子吟》

2、完成写话

板书设计:

母亲的恩情

母亲 缝衣、送儿

孟郊 铭记在心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游子吟》这首诗的意思。

2、通过创设情境,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

3、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懂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母亲的恩情。

教学重点:理解《游子吟》感受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

教学难点:懂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伴随着歌曲《游子吟》走进课堂。

1、师引导:每天为我们整理衣物的是谁,为我们洗衣做饭的又是谁呢:(母亲)是啊,就是我们伟大的母亲。

师:母亲是多么亲切的字眼,(板书:母亲)

师:提起母亲,你能想到那些词语、(善良,勤劳,伟大,骨肉之情,痛痒相关,情深似海,恩重如山)我们真想把世界上最美丽的词语送给我们的母亲。千百年来,什么都在改变,不变的只有这浓浓的母爱。每个孩子都沐浴着这伟大的母爱成长着,生活着。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第9课,进一步体会并记住母亲的恩情吧!

2、 板书课题:母亲的恩情(边写边解:母亲的恩情就是指那无私的爱)深情地读出课题。

二、细读课文,体会母亲的恩情。

师:是呀,母亲的恩情孟郊一直铭记在心,他把对母亲的敬爱与思念都凝聚在了《游子吟》这首诗里,让我们师生齐读这首小诗。

大家都有诗人的气质,慢慢地,缓缓地,读出了诗的味道。从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是呀,就因为有一次孟郊要远行,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令他难忘,他才写成了这首小诗。

1、让我们快乐地来自学课文的1、2自然段,讨论交流: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温馨提示:交流可以这样说:我划下的句子是_______,我从中体会到——)

2、全班交流:

a、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学生谈体会](看图:看母亲正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你们知道母亲为什么要这样一针针一线线地缝呢?(在古代,有一种民间风俗,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为出门人做衣服,做得针脚细密,人就会早早归来,反之回来得就晚。母亲把针脚缝得细密,就是希望让儿子早日归来。)

所以,虽然,油灯昏暗,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可——(读这句)

孟郊即将远行,母亲将自己的不舍、盼望全缝进了衣服,所以——(指导朗读这句。)

b、他想:孩子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生谈)

让我们用声音读出母亲的担忧吧。(读这句)

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呀。母亲的关爱还从哪句看出来?

c、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你感受到了什么?)

缝衣到深夜,第二天清早,母亲又早起送儿子到村外。谁来当这位万分不舍的母亲?(一句话一颗心,这就是母亲的叮咛,谁再来读?我听出了母亲多想让儿子早些回家,这就是母亲的嘱托。是呀,千言万语就汇成了一句话:齐读)

是呀,听着这叮咛这嘱咐,孟郊已经说不出话,只是(齐读)

孟郊望着母亲的白发,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现在你就是孟郊,你在想什么?(多懂事的孩子;多体贴的郊儿)

母爱就是这样伟大而又平凡,母亲深夜缝衣,清晨送儿,她的爱就体现在那些细微的事情上。50岁的孟郊难忘这一幕幕,不由地写下了这些的诗句:(齐读)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3、带着母亲的叮嘱孟郊上路了,一路上,孟郊感溉万千,自己大声朗读第三自然段,用“——”划出孟郊看到的,用“﹏﹏”划出想到的。

a、看到:太阳出来了,路边的小草更显得生机勃勃。指图:小草长得很茂盛,这就是“生机勃勃”。

b、孟郊看到此情此景,孟郊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你又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孟郊触景生情,写下了这句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比山高,比海深的爱就是——(引读)母亲的恩情。

母亲的恩情我们永远报答不了,也永远铭记在心。孟郊更是如此。他把自己的对母亲的敬爱和怀念都凝聚在了这首诗里。

(集体配乐朗读《游子吟》)

4、同学们,在我们再跟随孟郊回到临行前的那一夜。

夜深了,煤油灯忽明忽暗,母亲揉揉酸涩的眼睛,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儿子的衣服,女生动情地说—— (齐背《游子吟》)

师:清晨,母亲送儿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村外,还不住的叮咛早回来,男生真情地说——(齐背《游子吟》)

这就是生活中那细微的'母爱。在灾难来临时,母爱却是伟大而沉重的。在汶川大地震来临时,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位母亲:

早已没有呼吸的她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趴着,双手扶地支撑着身体,身体被压得变形了。救援人员们发现她身下还有一个3、4个月大的孩子,孩子在母亲的保护下依然睡得很香甜。孩子身上的手机上有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观看那个被母亲用生命救下来的孩子的图片)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救援人员,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播放背景音乐《世上只有妈妈好》

三、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这就是我们的母亲呀,在灾难面前毫不退缩,把生的希望留给我们。此时此刻,你一定也想到了自己的妈妈,有哪些事情令你难忘,你又想对自己的妈妈说些什么?(生自主交流)

2、古往今来,赞美母亲的诗句数不胜数(出示几个赞美母亲的诗句)指导朗读。

四、教师总结:

同学们,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让我们拥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此时让我们面对着我们的爸爸妈妈,深深的鞠上一躬,道一声:“爸爸妈妈,谢谢了。”父母的恩情我们永远都报答不了,让我们做一个体贴父母,孝顺父母的好孩子吧!

五、课后作业布置:

1、深情地背《游子吟》给妈妈听。

2、积累赞美母亲的诗句,在班内交流。

板书设计:

永远铭记

母亲的恩情

报得三春晖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借唐代诗人孟郊一首诗演绎而成的一篇故事。故事是诗歌意境的展现,诗歌是故事的凝聚诗文交融,更让人体到母亲恩情的珍贵。课文前半部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后半部分引出诗歌。第一至三自然段具体写母亲的恩情及孟郊对母亲的感念。从内容上说这是一个故事,有时间、地人物以及事情发生的过程。第四和第五自然段介绍《游子吟》一诗的内容及写作的情况一个感人的故事,一首动人的诗,歌颂了母爱的无私、伟大,激发起人们对母亲的感激和报答之情。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通过课文内容,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看到”、“忙着”造句。

2、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上节课,我们都认真的读了《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我们知道母亲的恩情,孟郊一直铭记在心,他对母亲的爱和思念都凝聚在了《游子吟》这首诗里。

出示古诗,齐读,指名读

过渡:这首流传千年的古诗背后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下面就让我们走入这个故事。

二、民主导学: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 ,边读边想母亲对孟郊的恩情表现在哪里?

把你找到得句子,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下来,试着读一读,也可以在旁边写一写你的感受。

生小组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

生发挥想象,母亲缝衣时的神情,动作以及心理活动。

指导朗读“忙着”,“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体会母亲的恩情。

(1)“一针针一线线”,是啊,她缝得多认真啊,缝补的针脚怎么样?(又细又密)为什么要缝得这么密啊?(在古代,有一种风俗,家里人要出门,母亲或妻子为他缝补衣服,必须针脚密密的,这样出门的人才能早点回家。这包含了爱,也包含了祝福平安。)你能读好这个词语吗?

(2)“还在”,母亲劳作了一天,可是没有休息,还在缝补衣服。

(3)“夜深了”,人们都进入了梦乡,连星星都困了,可是母亲不肯停下来。

(4)母亲把期盼、把担心都缝在了衣服里。这就是:出示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5)我们一起来读这几句诗。指名读,男女生分读,齐读。读出母亲的牵挂。

过渡:“儿行千里母担忧”,分别的时间到了,让我们一起来到村外感受离别的情景。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送儿送到村子口,儿行千里母担忧,儿子就要去远行,母亲有千言万语在心头。再听,她还会对儿子说什么?

2、面对母亲担忧的叮嘱,看到已是满头白发的母亲,假如你是孟郊,你会说些什么?

3、多么感人的.画面,谁来读好这段话?(个别——齐读)

4 、 母子分别,孟郊为什么眼睛湿润了?

5、师:母爱是伟大的,又是平凡的,她的爱就体现在这些细微的事情上,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孟郊告别了母亲,独自一人上路了,这一路上,孟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请你读读课文第三小节,说一说!

2、 理解“生机勃勃”:生机:充满生命力;勃勃:旺盛的样子。文中指沐浴在阳光下的小草,绿油油的,充满了生命力。

练习造句: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3、孟郊看到小草之后,是怎么做的?“抚摸”两个字都是提手旁,做做动作,你为什么要这么摸?让我们记住这个词,一起来写一写。

看着这沐浴在阳光下的小草,孟郊想到了什么?

读着读着,你想说些什么?

4、我们就像那一株小草,在阳光般母爱的滋养下,变得朝气蓬勃,母亲的这份恩情是我们永远也报答不了的。谁愿意来读一读这段话?

5、没有阳光,就没有小草的生长;没有母亲对我们的关爱,就没有我们的茁壮成长。让我们一起来读。

6、孟郊有感而发,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出示古诗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短短的一首诗,共30个字,字字句句流露出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儿子对母亲的感恩,齐读。

(四)感情延伸 课堂小结

1、联系生活或学习,说说我们该怎样回报母亲。

2、让我们一起用心来感受这样一首赞美妈妈的歌曲!

全天下的父母的爱都是无私的,我们应该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的恩情。平时帮父母做家务,减轻他们的负担,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

三、检测导结:

1、背诵《游子吟》

2、完成写话

板书设计:

母亲的恩情

母亲 缝衣、送儿

孟郊 铭记在心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3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7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的生字词,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说说你的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

2、小朋友们,每个人都受到母亲的关怀和爱护,不管是古代的人还是现代的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说古代诗人感受母爱而写诗的事。

二、揭示课题,解题,结合学习题中生字

1、板书课题:母亲的恩情

2、出示生字“恩”,指读带着学生书空生字,教认。

3、解题:恩情:深厚的情意。“母亲的恩情”这个题目的意思是母亲对子女深厚的情意

4、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老师一边听学生的问题一边轻轻地在题旁打问号。)

三、初读指导,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

2、课文有5个自然段请同学们依次写上序号

3、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读读认认。

4、出示以下带有生字的词语,认读识字。

(1)指名试读生字词卡

说说你在生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上,哪方面要提醒大家?

(2)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5、把生字词带入课文再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1)学生自由地读课文。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后逐段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6、试读课文每一节,师生共同纠正

7、比赛读书

8、对于刚才的问题,你读懂了什么?

四、教学生字

1、读读生字词

2、今天我们要学“补、针、抚、摸、视、归”看看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相同点?

3、你怎样记住这些字?

4、我们在写这些左右结构的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1)“补、针”两个字,左右两部分宽窄相当,上方左右齐平,下方左高右低。

(2)“根、抚、摸、报”,左窄右宽,右边部分的第一笔,笔都向外伸展。

恩:上下结构,上面的`“因”小而窄,下面的“心”宽而扁。“心”字写时卧钩起笔较高较细,然后略向右下行笔,底部稍平,超出“因”字右侧再向左上钩去。三个点。第一、三两点分别在卧钩左右外侧相对,第二点落在竖中线上。迟:写时注意两点,一是下面的“捺”要包住“尺”,二是“尺”字的“捺”要改为“点”。寸:虽然只有三画,要写得舒服。注意:横画挨近竖中线起笔,竖画的下部长于上部,一“点”不宜偏下。永::“点”竖中线上方落笔,横折钩的“横”部稍短,在竖中线左侧起笔,至竖中线处沿竖中线向下运笔,至底部“钩”出,“横撇”的“横”沿横中线向右运笔,至“横折钩”“横”的起笔处向左下“撇”出。撇在有上格与“横折钩”的“横”齐平处起笔,至田字格中心收笔。捺从田字格中心起笔,向右下角运笔。

5、学生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母亲的爱是柔柔的春风,是冬日里暖暖的阳光,她呵护着我们的心灵,哺育着我们健康地成长,无论我们长得多大,走得多远,她总将我们牵挂,总将我们深深地思念,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六、作业

1、抄写今天教的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

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都认真自读了《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想展示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吗?那么请你再读读课文,待会儿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出示:我想读书

我想说话

我想提问

二、初学古诗

师:是啊,母亲的恩情孟郊一直铭记在心。他把对母亲的爱和思念都凝聚在了《游子吟》这首诗里,想读读这首诗吗?

出示古诗:《游子吟》

(1)自由读,指名读。

(2)请学生大致说说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

3、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流程:

板块一:课前背诗,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今天我们利用课前2分钟进行一个“小小赛诗会”,好吗?哪位小朋友会背古诗,就自己站起来背,看谁背得多。(学生背古诗)

课件出示:赛一赛

2、镜头:老师曾经被一首古诗深深地打动过,你们想读一读这首诗吗?

课件出示古诗全文注音: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请小朋友们自由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读一读,读准字音。

3、镜头:小朋友,你们知道这首古诗写谁吗?写她的什么呢?诗人怎么会想到写这首诗的呢?原来还有一个小故事呢,这个故事题目就叫——母亲的恩情。

课件出示课题(“恩”注音):9.母亲的恩情 注意“恩”是前鼻音。

“恩情”,深厚的情意。问: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文章写谁的'恩情?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想知道这个故事吗?就请你们打开书自己读读这个故事吧。

课件出示: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导生字读音,认读课后词语。

课件出示注音生字

孟 缝 沐 浴 铭

恩 补 针 根 抚 摸 报 迟 寸 永

课件字体变色:孟 缝 “孟”“缝”都是后鼻音。

课件字体变色:恩 针 根 “恩”“针”“根”都是前鼻音,小朋友们读时要注意区别。

3、下面,请小朋友们把这个故事先练读两边,再读给同桌听听,比比谁先把字音、句子读正确,读流利。

课件出示:读正确,读流利。

4、自由交流:读了故事,你知道了什么呢?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课件出示:说一说

5、课件出示填空题:

《游子吟》的作者叫( ),是( )朝的一位诗人。这首诗是他在( )岁那年写成的,表现了诗人永远铭记着( )。

课文读熟练了吗?能把这道题填完整吗?

6、课件出示孟郊图片 孟郊,唐朝著名诗人。40岁时才考中进士。中进士后,他到江苏溧阳当县尉,立即回家迎侍老母亲到溧阳。想起母亲对自己的慈爱和关心,50岁那年诗人禁不住心潮澎湃,激动地吟出《游子吟》,这首小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吟诵。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9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忙着”造句。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游子吟》的诗意,背诵《游子吟》。

3.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懂得要尊重和孝敬父母和长辈。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学习课文的生字词,掌握生字的 音、形、义。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作者的介绍。学习课文的生字词。

教学重难点:初读课文,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1.同学们,自古以来,人们都说母爱是伟大的。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就是歌颂母爱的。题目是《母亲的恩情》。说的就是唐代诗人孟郊感受母爱而作诗的故事。

2.(板书:母亲的恩情)恩,读酣领读。教“恩”,前鼻音,上下结构,上“因,,下“心”。“恩情”,深厚的情意,恩惠。问: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文章写谁的恩情?(母亲)

3.板书:孟郊,领读。简介孟郊,唐代著名诗人。40岁时才考中进士。中进士后,他到江苏溧阳当县尉,立即回家迎侍老母亲到溧阳。想起母亲对自己的慈爱和关心,50岁的诗人禁不住心潮澎湃,激动地吟出《游子吟》,这首小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吟诵。

4.范读课文。

二、初读指导

1.标出自然段序号,告诉学生:《游子吟》为一个自然段。

2.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看清字形,想想意思。

(1)出示生字词。

缝补 针脚 几根 抚摸 报答 迟迟

寸草 永远 恩情 孟郊 沐浴

(2)指名拼读生字词,用生字词卡片,抽查认读情况。

(3)自由讨论记忆生字的办法。

组织交流后教者小结:

①“恩、补、针、抚、摸、迟”用部件法帮助记忆。

②换一换:根,“跟”字去掉“足”字旁,换上“木”字旁。

③“报”字的右半部和两个独体字“寸、永”引导书空,记住字形。

(4)请说出生字词中,你已经懂得的词语的意思。

估计看插图可以理解“缝补”,知道“抚摸”是一种动作,联系实际可以理解“几根、迟迟、永远”。

教师讲解:

针脚:缝纫时前后两针之间的距离(结合实际)。

寸草:小草。寸,本来是长度单位,3厘米多一点。

报答:用实际行动表示感谢。

沭浴:(小草)在阳光的照射下(好比人在水中洗澡一样)。

由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者解疑。

三、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恩 补 针 根 抚 摸 报 迟 寸 永

教师指出:10个生字中,左右结构的字是6个,写时有两种情况:

(1)“补、针”两个字,左右两部分宽窄相当,上方左右齐平,下方左高右低。

(2)“根、抚、摸、报”,左窄右宽,右边部分的第一笔,起笔时都高于左边部分的第一笔,最后一笔都向外伸展。

2.恩,上下结构。除了引导学生注意上面的“因”小而窄,下面的“心”宽而扁之外,侧重指导“心”字的写法:卧钩起笔较高较细,然后略向右下行笔,底部稍平,超出“因”字右侧再向左上“钩”去。三个“点”,第一、三两“点”分别在卧钩左右外侧相对,第二“点”落在竖中线上。

3.迟,写时注意两点:一是下面的“捺”要包住“尺”,二是“尺”字的“捺”要改为“点”。

4.寸,虽然只有三画,要写得舒展。注意:横画较长,竖画挨近竖中线起笔,竖画的下部长于上部,一“点”不宜偏下。

5.永,“点”在竖中线上方落笔,横折钩的“横”部稍短,在竖中线左侧起笔,至竖中线处沿竖中线向下运笔,至底部“钩”出,“横撇”的“横”沿横中线向右运笔,至“横折钩”“横”的起笔处向左下“撇”出。撇在右上格与“横折钩”的“横”齐平处起笔,至田字格中心收笔。捺从田字格中心起笔,向右下角运笔。

6.按笔顺描红。

四、布置作业

1.用下面的偏旁组字。

木( )( )( ) 丰( )( )( )’

亨( )( )( ) 芋( )( )( )

辛( )( )( ) 寸( )( )( )

2.读读词语,练写生字词。

3.读《游子吟》,想想它的意思。

4.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怎么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学习课文的内容,通过朗读,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懂得要尊重和孝敬父母和长辈。

教学重难点:在读中感悟要尊重和孝敬父母和长辈。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恩情 抚摸 永远 报答 迟到

2.读读词语。

湿润 恩情 抚摸 注视 慈爱

光辉 沐浴 报答 铭记 著名

注意正音:前鼻音的字有“润、恩”,后鼻音的字有“情、光、铭、名”,“慈”是平舌音。

二、精读训练

1.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写的什么内容。

(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母亲的关爱和孟郊的感受。第二部分是第四、五自然段,写《游子吟》的由来)

2.学习第一至三自然段。

(1)仔细观察课题旁边的插图,说说图上的内容。

(大意:桌上,放着针线匾和一盏油灯。一位老妈妈左手拿着衣服,右手拿着针线在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补衣裳)

(2)她是谁?她为什么要缝补衣裳?具体情况怎样呢?请读第一自然段后回答。

(她是孟郊的母亲。孟郊要出远门了,她正在忙着为儿子缝补寝裳)

(3)文章怎么写她“忙”的呢?她是怎么想的呢?

(忙着 深夜 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不知道儿子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板书:夜深 忙 想)

(4)引导观察课本上的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后再读课文,进一步理解母亲对儿子的牵挂之情及孟郊的感受。

(板书:清早 送 望 说)

(5)自由地轻轻地读第三自然段,说说孟郊看到太阳出来之后的什么情景联想到自己什么。学生回答。

①指名读太阳出来后孟郊见到的景物。(小草更显得生机勃勃)

②指名读孟郊的联想,出示: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③研究反问句的意思。(母亲的慈爱,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

(板书:日出:景 小草 太阳 情 自己 母亲)

(6)默读第一至三自然段,质疑,教者解疑。

3.轻轻吟诵《游子吟》,看看第一至三自然段,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1)提示:‘‘意恐”是放心不下或担心的意思。“谁言”是“谁说’’的意思。“寸草”指小草。“春晖”是春天里太阳的光辉。

(2)大意:儿子就要出远门了,慈爱的母亲双手飞针走线,忙着为远走他乡的儿子做衣服,针脚缝得又细又密,只怕儿子回家太迟。啊,母亲,您就像春天的阳光,我就像那小草,做子女的怎能报答得了您的恩情?

(3)从什么地方我们可以看出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50岁写成《游子吟》)

(板书:铭记50岁写成)

4.再次吟诵《游子吟》,默读第一至三自然段,进一步理解诗意。

三、布置作业

1.把下面这句话换一个说法,意思也一样。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

2.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说一句话。

母亲忙着给孟郊缝补衣裳。

蜜蜂忙着在花丛中采蜜。

3.背诵《游子吟》,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复习、巩固课文,深化课文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背诵《游子吟》。

2.请几个同学说说《游子吟》的意思。发现理解有误的,相机纠正。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什么意思?

(啊,母亲,我就像一棵小草,您就像春天的阳光,怎么报答得了您的恩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报得”还是“报不得”?(报不得)

4.把下面这句话换一个说法,意思也一样。

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母亲的慈爱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

5.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说一句话。

母亲忙着给孟郊缝补衣裳。

蜜蜂忙着在花丛中采蜜。

(1)教师讲“”忙有两个意思:①事情多,没空闲。比如,工作忙。②急速地做。比如,大家都忙着干活。提问:句中的“忙着”的“忙”是什么意思?(急速地做)

(2)口头回答:母亲忙着干什么?(给孟郊缝补衣裳)蜜蜂忙着干什么?(在花丛中采蜜)

(3)各自练习造句,相互交流。

(4)当众交流,师生评述。

二、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孟郊要出远门,母亲深夜给他缝补衣服、天明送别的情景,引出孟郊50岁那年写《游子吟》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永远铭记母亲恩情的品质。

2.回忆学过的写尊敬长辈的课文。(《陈毅探母》、《奶奶的白发》……)

3.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光辉,所以我们对长辈要——。

三、布置作业

1.用“忙着”写一句话。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孟郊——着身上的衣服,——着那又——又——的针脚,心里想,母亲对我的——不就像这——?沐浴着———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啊!

板书设计:

母亲 铭记 孟郊

(的) (50岁写成)

夜深: 忙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

想 游子身上衣。

清早: 送 临行密密缝,

望 意恐迟迟归。

说 谁言寸草心,

恩情 报得三春晖!

日出: 景————小草 太阳

情————自己 母亲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通过课文内容,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看到”、“忙着”造句。

2、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上节课,我们都认真的读了《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我们知道母亲的恩情,孟郊一直铭记在心,他对母亲的爱和思念都凝聚在了《游子吟》这首诗里。

出示古诗,齐读,指名读

过渡:这首流传千年的古诗背后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下面就让我们走入这个故事。

二、民主导学: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 ,边读边想母亲对孟郊的恩情表现在哪里?

把你找到得句子,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下来,试着读一读,也可以在旁边写一写你的感受。

生小组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

生发挥想象,母亲缝衣时的神情,动作以及心理活动。

指导朗读“忙着”,“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体会母亲的恩情。

(1)“一针针一线线”,是啊,她缝得多认真啊,缝补的针脚怎么样?(又细又密)为什么要缝得这么密啊?(在古代,有一种风俗,家里人要出门,母亲或妻子为他缝补衣服,必须针脚密密的,这样出门的人才能早点回家。这包含了爱,也包含了祝福平安。)你能读好这个词语吗?

(2)“还在”,母亲劳作了一天,可是没有休息,还在缝补衣服。

(3)“夜深了”,人们都进入了梦乡,连星星都困了,可是母亲不肯停下来。

(4)母亲把期盼、把担心都缝在了衣服里。这就是:出示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5)我们一起来读这几句诗。指名读,男女生分读,齐读。读出母亲的牵挂。

过渡:“儿行千里母担忧”,分别的时间到了,让我们一起来到村外感受离别的情景。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送儿送到村子口,儿行千里母担忧,儿子就要去远行,母亲有千言万语在心头。再听,她还会对儿子说什么?

2、面对母亲担忧的叮嘱,看到已是满头白发的母亲,假如你是孟郊,你会说些什么?

3、多么感人的画面,谁来读好这段话?(个别——齐读)

4 、 母子分别,孟郊为什么眼睛湿润了?

5、师:母爱是伟大的,又是平凡的,她的爱就体现在这些细微的事情上,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孟郊告别了母亲,独自一人上路了,这一路上,孟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请你读读课文第三小节,说一说!

2、 理解“生机勃勃”:生机:充满生命力;勃勃:旺盛的样子。文中指沐浴在阳光下的小草,绿油油的,充满了生命力。

练习造句: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3、孟郊看到小草之后,是怎么做的?“抚摸”两个字都是提手旁,做做动作,你为什么要这么摸?让我们记住这个词,一起来写一写。

看着这沐浴在阳光下的小草,孟郊想到了什么?

读着读着,你想说些什么?

4、我们就像那一株小草,在阳光般母爱的滋养下,变得朝气蓬勃,母亲的这份恩情是我们永远也报答不了的。谁愿意来读一读这段话?

5、没有阳光,就没有小草的生长;没有母亲对我们的关爱,就没有我们的`茁壮成长。让我们一起来读。

6、孟郊有感而发,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出示古诗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短短的一首诗,共30个字,字字句句流露出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儿子对母亲的感恩,齐读。

(四)感情延伸 课堂小结

1、联系生活或学习,说说我们该怎样回报母亲。

2、让我们一起用心来感受这样一首赞美妈妈的歌曲!

全天下的父母的爱都是无私的,我们应该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的恩情。平时帮父母做家务,减轻他们的负担,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

三、检测导结:

1、背诵《游子吟》

2、完成写话

板书设计:

母亲的恩情

母亲 缝衣、送儿

孟郊 铭记在心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

3、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流程:

板块一:课前背诗,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今天我们利用课前2分钟进行一个“小小赛诗会”,好吗?哪位小朋友会背古诗,就自己站起来背,看谁背得多。(学生背古诗)

课件出示:赛一赛

2、镜头:老师曾经被一首古诗深深地打动过,你们想读一读这首诗吗?

课件出示古诗全文注音: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请小朋友们自由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读一读,读准字音。

3、镜头:小朋友,你们知道这首古诗写谁吗?写她的什么呢?诗人怎么会想到写这首诗的呢?原来还有一个小故事呢,这个故事题目就叫——母亲的恩情。

课件出示课题(“恩”注音):9.母亲的恩情 注意“恩”是前鼻音。

“恩情”,深厚的'情意。问: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文章写谁的恩情?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想知道这个故事吗?就请你们打开书自己读读这个故事吧。

课件出示: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导生字读音,认读课后词语。

课件出示注音生字

孟 缝 沐 浴 铭

恩 补 针 根 抚 摸 报 迟 寸 永

课件字体变色:孟 缝 “孟”“缝”都是后鼻音。

课件字体变色:恩 针 根 “恩”“针”“根”都是前鼻音,小朋友们读时要注意区别。

3、下面,请小朋友们把这个故事先练读两边,再读给同桌听听,比比谁先把字音、句子读正确,读流利。

课件出示:读正确,读流利。

4、自由交流:读了故事,你知道了什么呢?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课件出示:说一说

5、课件出示填空题:

《游子吟》的作者叫( ),是( )朝的一位诗人。这首诗是他在( )岁那年写成的,表现了诗人永远铭记着( )。

课文读熟练了吗?能把这道题填完整吗?

6、课件出示孟郊图片 孟郊,唐朝著名诗人。40岁时才考中进士。中进士后,他到江苏溧阳当县尉,立即回家迎侍老母亲到溧阳。想起母亲对自己的慈爱和关心,50岁那年诗人禁不住心潮澎湃,激动地吟出《游子吟》,这首小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吟诵。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1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掌握一个多音字的读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每个人都受到母亲的关怀和爱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说古代的一位诗人感受母爱而写诗的事。

二、揭示课题。

1、板书:母亲的恩情

2、题目的意思是母亲对子女深厚的情谊。

三、初读指导。

1、课文有5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效果。

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准平翘舌音和多音字。

报答不了

指名试读课文。

四、描红指导。

1、提示注意点。

2、学生练习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见文后练习3。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细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这首诗。

2、能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

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孟郊要出远门,他母亲是怎么想的?从哪儿看出母亲是在深夜缝衣,从母亲手中的针线和衣服上的.针脚可以看出一针针一线线地缝。

2、指名读。

3、这一自然段讲了孟郊要出远门,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服。

学习第二自然段。

1、母亲送儿子,会说些什么?板书:送儿天天挂念早点回来

2、提示:从母亲送儿子说的话当中可以看出他们离别以后母亲每天要承受挂念儿子,盼望儿子的痛苦,母亲的恩情是多么感人啊!那孟郊听了有什么反应呢?他会想些什么呢?(孟郊会想:母亲年纪大了,我出门后谁来服侍她?所以伤心得要流泪,眼睛湿润了)

3、看图,谁能说说自己对第2自然段内容的体会。

看母子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多么难舍难分!他们的深厚感情太令人感动了。

4、指名读。

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挂图,问图上这个人是谁,他看到了什么?

2、指名读,孟郊眼中看到了什么?孟郊把太阳看作什么,把小草比作什么?

3、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这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这两个动作和想到母亲的慈爱有什么关系?

4、这一节写了孟郊上路时所见所感。

学习四、五自然段。

1、这首诗是孟郊在什么时候写的?诗题是什么?孟郊为什么要写诗?(他不能忘记母亲的恩情)

2、谁能读读《游子吟》。

3、理解诗歌。

二、总结。

这篇课文写孟郊要出远门,母亲深夜给他缝补衣服,天明送别的情景,引出孟郊50多岁写的《游子吟》这首诗,反映诗人不忘母亲的恩情。

学生谈体会。

三、布置作业。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指导背诵,课堂练习。

教学目标:

背诵《游子吟》,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

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

1、利用板书,引导背诵。

2、分两个大组,一个背,另一组听,再交换一次。

3、同桌交替背、听、互评。

4、指名背诵。

三、课堂练习。

1、读句子,写话。

各人自读句子,注意忙着、看到用在句中的什么位置。

造句,先仿说,再写下来。

忙着

看到

2、比一比,组词。

补()摸()恩()

扑()漠()思()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孟郊()身上的衣服,()那又()又()的针脚,心里想,母亲对我的()不就像这()吗?沐浴着()的小草,无论怎样都()不了太阳的()啊!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

3.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第一至三自然段,结合插图想象当时的情境,体会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儿子对母亲的感激、敬爱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借文悟诗,理解《游子吟》的意思。能体会到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诗,初步感知

⒈上节课我们初步知道孟郊把母亲的恩情铭记在心,在他50岁时写了著名的诗篇《游子吟》。千百年来,多少游子吟诵这首诗时都会心灵震颤,热泪滚滚,因为他道出了每个游子的心声,哪位同学愿意为在座的同学和老师吟诵这首诗。

出示古诗:指名朗读。

这首诗为什么如此动人心弦?它蕴涵着怎样的深意呢?让我们带着这首诗走进课文中去细细地品位,去感悟。

二、精读课文,朗读感悟

学习第一自然段

1、快速默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一件什么事?

出示:有一次,他要出远门了,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裳。

2、孟郊的母亲是怎么为他缝补衣服的?

结合词语“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体会。

说明:在孟郊的家乡有这样一个习俗,家里有人出远门,为出门人做衣服,必须做得针脚细密,要不然,出门人回来的日子就会延迟。妈妈为了让儿子早日归来,所以也给孩子的衣服缝上细密的针脚。时间就在这一针针一线线中不知不觉的流逝,此刻夜已经很深很深了。瞧,她向前倾着身子,依然在为儿子缝补着衣裳,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么长时间的缝呀缝,年老的母亲中间可能会有些什么动作?(揉眼、捶背、擦汗)谁愿意把母亲此刻的动作表演出来呢?(动作展示)

3.看到这位母亲细密的针脚和她劳累的身影,你有什么话要说呢

师:假如你就是孟郊,亲眼目睹了母亲在深夜里一针针一线线密密缝衣裳的情景,此时此刻,你会怎么想?

生:母亲真好!

生:母亲对我的爱真深啊!

师:母亲熬夜逢衣为的是……(儿子),心里时时刻刻牵挂着的还是……(儿子)

师:这么深深的爱,这么浓浓的情,就是——“恩情”,指名有感情地读好词语“恩情”。

4、这细密的针脚透着母亲深深的爱,谁能把这句话读好呢?(指名读,齐读)

5、此刻妈妈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6、 谁能体会此刻孟郊妈妈的心,用朗读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好吗?(试读、指名读,齐读)

7、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没有说什么感人的话,却用针线把自己对儿子的关爱缝进了衣服。这就是(出示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浓浓的感情就融会在诗句中,让我们一边朗诵一边体会。齐读古诗

学习第二自然段

1、天不知不觉就亮了,一晃眼就到了第二天清早,母亲早早的起来送儿子上路了,这一路她有太多太多的话要对儿子说,所以她送呀送,一直送到村口的路旁。同学们想一想:这一路母亲可能会说什么呢?出示图片(村口送别),

2、学生交流

生:郊儿,你一个人在外,要好好照顾自己,当心生病。

生:郊儿,你远行的路上要注意安全。

生:郊儿,你可要时常给家里写信呀,娘会一直盼着你的来信的呀!

生:郊儿,你晚上看书学习不要太熬夜,要当心身体。

3.师:千言万语只汇成了一句话,那就是出示句子:“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4、这句话中包含着母亲的不舍和母亲的期盼,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名读

(一生读)师:这就是娘的叮咛呀!

(一生读)师:这就是娘的嘱托呀!

(齐读)师:这就是母亲的恩情啊!

5、听了母亲的话,诗人是怎么做的呢?(不住的点头)。

6、望着母亲头上新生的白发,为什么诗人的眼睛会湿润了呢?

(母亲呀,这是为儿子操劳而增添的呀!您的白发就是为我的结果啊!)

7、此时此刻,他会说些什么来和母亲告别呢?(多懂事的孩子;多体贴的郊儿)

8、母子俩彼此挂念,多么让人感动的一幕呀!这里,哪句话也特别能体现诗句意恐迟迟归的意思?

过渡:虽然母子俩难舍难分,但千里相送终有一别,于是孟郊穿着母亲缝制的衣服,带着母亲的叮嘱上路了,一路上,孟郊感慨万千,在晨曦中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图片 自读第三小节。

学习第三自然段 出示图片

1、诗人看到了什么?(绿色的小草、和太阳)你觉得小草长得怎么样?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呢?理解词语“生机勃勃”。小草生机盎然的样子你能读出来吗。屏显句子 指名读

2、小草为什么能长得这样生机勃勃呢?(有太阳的照耀)相机出示:太阳出来了,路边的小草更显得生机勃勃。

3、看着沐浴着阳光的'小草,孟郊想了什么?

出示: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

4、这是一个什么句子,你能把它转变成陈述句吗?(母亲的慈爱,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

5、比较一下两句话,哪句好?说说为什么?

出示句子

母亲的慈爱,不就是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

母亲的慈爱,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

6、诗人为什么说母亲的慈爱就像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呢?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都让人感到温暖)

7、诗人从什么地方也感受到了母亲给予的温暖?

相机出示句子“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

8、这里有两个表示动作的词语,你能把动作展示出来吗?从这两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诗人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练读这句话,齐读。

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学校大门口写上“爱你的妈妈”来教育学生,激发学生固有的爱心。而对于本课的教学,我想要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让他们走进文本,感悟母亲伟大无私的爱。

感悟品味,美读移情,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感性思维阶段,学习语言习惯直觉体验、整体接收、综合感受,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直接地、全方位地、整体触摸语言现象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体会表达的精妙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

3、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流程:

板块一:课前背诗,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今天我们利用课前2分钟进行一个“小小赛诗会”,好吗?哪位小朋友会背古诗,就自己站起来背,看谁背得多。(学生背古诗)

课件出示:赛一赛

2、镜头:老师曾经被一首古诗深深地打动过,你们想读一读这首诗吗?

课件出示古诗全文注音: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请小朋友们自由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读一读,读准字音。

3、镜头:小朋友,你们知道这首古诗写谁吗?写她的什么呢?诗人怎么会想到写这首诗的呢?原来还有一个小故事呢,这个故事题目就叫——母亲的恩情。

课件出示课题(“恩”注音):9.母亲的恩情 注意“恩”是前鼻音。

“恩情”,深厚的`情意。问: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文章写谁的恩情?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想知道这个故事吗?就请你们打开书自己读读这个故事吧。

课件出示: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导生字读音,认读课后词语。

课件出示注音生字

孟 缝 沐 浴 铭

恩 补 针 根 抚 摸 报 迟 寸 永

课件字体变色:孟 缝 “孟”“缝”都是后鼻音。

课件字体变色:恩 针 根 “恩”“针”“根”都是前鼻音,小朋友们读时要注意区别。

3、下面,请小朋友们把这个故事先练读两边,再读给同桌听听,比比谁先把字音、句子读正确,读流利。

课件出示:读正确,读流利。

4、自由交流:读了故事,你知道了什么呢?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课件出示:说一说

5、课件出示填空题:

《游子吟》的作者叫( ),是( )朝的一位诗人。这首诗是他在( )岁那年写成的,表现了诗人永远铭记着( )。

课文读熟练了吗?能把这道题填完整吗?

6、课件出示孟郊图片 孟郊,唐朝著名诗人。40岁时才考中进士。中进士后,他到江苏溧阳当县尉,立即回家迎侍老母亲到溧阳。想起母亲对自己的慈爱和关心,50岁那年诗人禁不住心潮澎湃,激动地吟出《游子吟》,这首小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吟诵。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

2、会写2个生字。

3、了解孟郊、诵读《游子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感受母亲对孩子的那种爱,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难点:

能感受母亲对孩子的那种爱。

教学用具:

生字卡和生词卡

一、谈话导入

在汶川大地震来临时,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幕:

一个早已没有呼吸的女人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趴着,双手扶地支撑着身体,身体被压得变形了。救援人员们发现她身下还有一个3、4个月大的孩子,孩子睡得很香很甜。孩子身上的手机上有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救援人员,却在这一刻落泪了。这个女人就是孩子的妈妈啊,在灾难来临的那一刻,她把生的希望全部留给了孩子。这就是妈妈,她还有另一个动人的称呼——母亲。板书:母亲

小朋友们,每天为你洗衣做饭的人——母亲;每天为你整理衣装的人是——母亲;每天为你忙碌操劳的人——母亲;天下的母亲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对自己孩子的无私的爱,千百年来,什么都在改变,不变的只有这浓浓的母爱。这份重如山的恩,深似海的情汇成了一个词语——恩情。谁来读读课题?(你读准了恩字的前鼻音)“恩”还能组成哪些词?(恩重如山、恩爱、感恩、恩师)这些词语都充满深厚的情意,让我们深情地读一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进这篇关于“母亲”的课文,现在请听老师读一读这个动人的故事。看谁听得最认真。

2、课文中写的是谁的母亲?

3、从小朋友们那专注的表情中就知道你们都被感动了,那就赶快自己去读读课文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①指读第一组,读着这组词语中你觉得哪个字音要特别注意,小老师领读。

针脚:前后两针之间的距离,看实物

②指读第二组,齐读。

仔细看看字形,谁能发现这排词语的小秘密?(相同偏旁的字组成词或两个字的意思相近)

老师来做个动作大家猜猜是哪个词语?你被谁抚摸过?老师轻轻抚摸着你的头,妈妈亲切抚摸着你的背,是不是特别幸福和温暖?妈妈的爱就像春天里温暖的阳光,小朋友们就像那娇嫩的小草,在阳光的照射下倍感幸福,这种美好的感觉,咱们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让我们用柔柔的声音一起读一读。

③指读第三组,齐读

一根:书上说一根白发,还有一根什么?(针、面条、线、粉丝、火腿肠)你们发现没有,后面的物品都是长长的。

一根表示只有一个,那么“一针针一线线”是不是也表示一个呢?一针又一针一线又一线,很多很多。

④你们真棒!注意了字的音、形,理解了字词的意思。这么多的生字词能很快读吗?

4、去拼音读词。

三、朗读课文

1、课文词语读正确了,你们发现了没有,课文中还有三幅插图?

请你默读课文,找到与三幅插图相对应的自然段,好吗?

(第一幅插图对照第一自然段;第二幅插图对照第二自然段;第三幅插图对照第三自然段。)

2、(出示第一幅图。)图上画着谁?在干什么?(在古代,有一种民间风俗,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为出门人做衣服,做得针脚细密,人就会早早归来,反之回来得就晚。母亲把针脚缝得细密,就是希望让儿子早日归来。)

3、刚才说的是从图上感受到的,课文中怎么说的?请读第一自然段,划出直接写图上的句子。

把你划出来的句子再好好读一读!(生自由读。)出示句子: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母亲是多么认真和用心,谁能用朗读读出来?(还在,一针针一线线)

她一边缝一边想,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4、出示第二幅画,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看看第53页的图,谁谁读一读这分别的时刻?你从哪里感受出母亲的牵挂和不舍?(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

5、你能学着图中母亲的动作来读读这句话吗?

6、听着这叮咛这嘱咐,孟郊已经说不出话,只是——眼睛湿润了。带着母亲的叮嘱孟郊上路了,一路上,孟郊感溉万千,看看第54页的.图,谁来读读第三自然段。用“——”划出孟郊看到的,用“”划出想到的。

a、看到:太阳出来了,小草生机勃勃。指图:小草长得很茂盛,这就是“生机勃勃”。

b、孟郊看到此情此景,孟郊想到了什么?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三、诵读古诗

1、刚才我们读的这三个自然段不仅与课文的插图相对应,还和一首千古名诗相对应。母亲的恩情我们永远报答不了,也永远铭记在心。孟郊更是如此。孟郊一生窘困潦倒,和母亲相依为命,46岁才考中进士,50岁到江苏的溧阳当县尉,立即回家迎侍老母亲到溧阳。想起母亲对自己的慈爱和关心,50岁的诗人禁不住新潮澎湃,激动地吟出《游子吟》,这首诗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吟诵,想看看这首诗吗?

2、出示诗歌:“游子”可不是游玩的人,而是离家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这里指的就是孟郊;“吟”:吟诵

3、谁愿意吟诵这首著名的小诗呢?注意读准字音。

4、古诗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读的时候特别要注意,老师范读,生自由读,指名读。(大家都有诗人的气质,慢慢地,缓缓地,读出了诗的味道。)

5、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在朴实而又简短的诗句中展露无遗,这就是这首诗的魅力。这首诗千百年来感染了无数游子之心,也成了千古传唱的佳句,让我们记住它。齐读。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卡,读读,找找字形的特点

2、书写

报:左窄右宽,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恩:上下结构。“因”小而窄,下面的“心”宽而扁,“心”字:卧钩起笔较高较细,然后略向右下行笔,底部稍平,超出“因”字右侧再向左上“钩”去。三个“点”,第一、三两“点”分别在卧钩左右外侧相对,第二“点”落在竖中线上。

五、作业

回家把《游子吟》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