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笔构网

2025-10-15教案

请欣赏一元一次方程教案(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方程的概念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知道什么是解方程,会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

3、培养学生根据问题寻找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方程的解;

2、能验证一个数是否是一个方程的解。

教学难点

寻找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情景诱导

同学们: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蓝鲸,一头蓝鲸重124t,比一头大象体重的25倍少1t,你能计算出这头大象的体重吗?

如果设大象的体重为xt,蓝鲸的体重应如何表示呢?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思考并回答:25x-1=124,)我们把这个式子给它起个名字,叫一元一次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板书课题),那——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本114页-115页练习前的内容,对照课本找出自学提纲里问题的答案。

要求:先完成得请你帮帮没有完成的同学,不会做的同学请教会做的同学。

二、自学指导

学生自学课本,并完成自学提纲。老师可以先进行板书准备,再到学生中进行巡视指导,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展示归纳做准备。

附:自学提纲:

1、什么是方程?请举出1—2个例子。未知数通常用什么表示?

2、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请举出1—2个例子。

3、在课本“例1”中,你知道这些方程中等号两边各表示什么意思吗?

4、什么是方程的解?x=1和x=-1中哪一个是方程x+3=2的解?为什么?

5、什么是解方程?

三、展示归纳

1、请有问题的同学逐个回答自学提纲中的问题,生说师写;

2、发动学生进行评价、补充、完善;

3、教师根据展示情况进行必要的讲解和强调。

四、变式练习

1、2题口答,要求说理由;其它各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做必要的板书准备后,巡回指导,了解情况,再让学生汇报结果,并请同学评价、完善,然后教师根据需要进行重点强调。

附:变式练习

1、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1)5x=0;

(2)1+3x;

(3)x2=4+x;

(4)x+y=5;

(5)3m+2=1-m;

(6)x+2>1

2、请你说出一元一次方程2x=4的解是.........解是x=-2的一元一次方程:

3、练习本每本0.8元,小明拿了10元钱买了y本,找回4.4元,列方程是

4、设某数为x,根据题意列出方程,不必求解:

(1)某数比它的2倍小3;

(2)某数与5的差比它的2倍少11;

(3)把某数增加它的10%后恰为80.

5、若x=1是方程kx-1=0的解,则k=.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没有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

六、布置作业

课本83页习题3.1第1题。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2

用方程解决问题(2)--打折销售

学 习目标:

1、进一步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提高学生找等量关系列方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情景。

重点:

1。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后如何验证它的.合理性。

2。 解决打折销售中的有关利润、成本价、卖价之间的相关的现实问题。

难点:

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

学习指导:

一、知识准备

1。通过社会调查,亲历打折销售这一现实情境,了解打折销售中的成本价、卖价和利润之间的关系。进而能根据现实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2。谈一谈:

请举例说明打折、利润、利润率、提价及削价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3。算一算:

(1)原价100元的商品,打8折后价格为 元;

(2)原价100元的商品,提价40%后的价格为 元;

(3)进价100元的商品,以150元卖出,利润是 元。

二、学习新课

一、思考:

1、把下面的“折扣”数改写成百分数。九折 八八折 七五折

2、你是怎样理解某种商品打“八折”出售的?

二、问题:1、 说说“打折销售”中自己有过的亲身经历。

2、假设你是一个商店老板,你的追求是什么?

3、你是怎样理解商品的利润?

三、 新知探讨

1 、你认为商品的标价、折数与商品的卖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结合实际,说说你从打折销售中可以获得哪些数学问题?

(1)某商店出售一种录音机,原价430元,现在打九折出售,比原价便宜多少钱?

(2)一种画册原价每本16元,现在按每本11。2元出售。这种画册按原价打了几折?

(3)、为庆祝“六一儿童节”,某书店所有儿童读物一律八折优惠,小明花了24元买了一套读物,请问这套读物原价是多少?

(4)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卖出,已知每件服装的成本价是125元,每件服装获利多少?

2、例题: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 折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

如果设每件服装的成本价为x元,根据题意,

(1)每件服装的标价为:( )

(2)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 )

(3)每件服装的利润为:( )

(4)列出方程,并解答:

四、回顾与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在调查中你还遇到哪些难解的问题,看看大家是不是可以给你解答?

作业:作业纸。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

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

例1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解法1:(4+2)÷(3-1)=3.

答:某数为3.

(其次,用代数方法来解,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完成)

解法2:设某数为x,则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数为3.

纵观例1的这两种解法,很明显,算术方法不易思考,而应用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通过解方程求得应用题的解的方法,有一种化难为易之感,这就是我们学习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目的之一.

我们知道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个相等关系.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应用题中提供的条件,应首先从中找出一个相等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

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二、师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例2某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15%后,还剩余42500千克,这个仓库原来有多少面粉?

师生共同分析:

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

3.若设原来面粉有x千克,则运出面粉可表示为多少千克?利用上述相等关系,如何布列方程?

上述分析过程可列表如下:

解: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由题意,得

x-15%x=42500,

所以x=50000.

答:原来有50000千克面粉.

此时,让学生讨论:本题的相等关系除了上述表达形式以外,是否还有其他表达形式?若有,是什么?

(还有,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来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

教师应指出:(1)这两种相等关系的表达形式与“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虽形式上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相等关系来列方程;

(2)例2的解方程过程较为简捷,同学应注意模仿.

依据例2的`分析与解答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仔细审题,透彻理解题意.即弄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用字母(如x)表示题中的一个合理未知数;

(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

(3)根据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即所列的方程应满足两边的量要相等;方程两边的代数式的单位要相同;题中条件应充分利用,不能漏也不能将一个条件重复利用等;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5)检验后明确地、完整地写出答案.这里要求的检验应是,检验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应用题有意义.

例3(投影)初一2班第一小组同学去苹果园参加劳动,休息时工人师傅摘苹果分给同学,若每人3个还剩余9个;若每人5个还有一个人分4个,试问第一小组有多少学生,共摘了多少个苹果?

(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题,如学生在某处感到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点拨.解答过程请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本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并严格规范书写格式)

解:设第一小组有x个学生,依题意,得

3x+9=5x-(5-4),

解这个方程:2x=10,

所以x=5.

其苹果数为3×5+9=24.

答:第一小组有5名同学,共摘苹果24个.

学生板演后,引导学生探讨此题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

(设第一小组共摘了x个苹果,则依题意,得)

三、课堂练习

1.买4本练习本与3支铅笔一共用了1.24元,已知铅笔每支0.12元,问练习本每本多少元?

2.我国城乡居民1988年末的储蓄存款达到3802亿元,比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的18倍还多4亿元.求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

3.某工厂女工人占全厂总人数的35%,男工比女工多252人,求全厂总人数.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3.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步骤时应注意什么?

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代数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全面掌握题意;恰当选择变数;找出相等关系;布列方程求解;检验书写答案.其中第三步是关键;

(2)以上步骤同学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五、作业

1.买3千克苹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问每千克苹果多少钱?

2.用76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长方形的教具,要使宽是16厘米,那么长是多少厘米?

3.某厂去年10月份生产电视机20xx台,这比前年10月产量的2倍还多150台.这家工厂前年10月生产电视机多少台?

4.大箱子装有洗衣粉36千克,把大箱子里的洗衣粉分装在4个同样大小的小箱里,装满后还剩余2千克洗衣粉.求每个小箱子里装有洗衣粉多少千克?

5.把1400奖金分给22名得奖者,一等奖每人200元,二等奖每人50元.求得到一等奖与二等奖的人数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4

第一节:从问题到方程

1.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3.条件:一元一次方程必须同时满足4个条件:

(1)它是等式;

(2)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

(3)未知数最高次项为1;

(4)含未知数的项的系数不为0.

第二节: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一般解法:

(1)去分母:在方程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去括号: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记住如括号外有减号的话一定要变号)

(3)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都移到方程的一边,其他项都移到方程的另一边;移项要变号

(4)合并同类项:把方程化成ax=b(a≠0)的形式;

第三节: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

(1)审题:认真审题,理解题意,弄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

(2)找出等量关系:找出能够表示本题含义的`相等关系.

(3)设出未知数,列出方程:设出未知数后,表示出有关的含字母的式子,然后利用已找出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解方程:解所列的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5)检验,写答案:检验所求出的未知数的值是否是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检验后写出答案.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等式的性质,并能应用等式性质解方程进行简单变形。

2.运用移项,系数化为1,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重点 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 移项的注意事项。 教 具 天平、砝码。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情境引入: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常常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内,在右盘内放上砝码,使天平处于平衡状态,这时两边质量相等就可以测得该物体的质量。 教师按书本上操作要求演示,并将有关的方程变形的式子板书出来,供同学们观察。 教师归纳:如果我们在两边盘内同时添上(或取下)相同质量的物体,可以发现天平依然平衡,如果我们将两边盘内的物体的质量,同时扩大原来相同的数额(或缩小原来的几分之一),也会看到天平依然平衡。

2、发散提问:

请你根据老师的演示和上面的式子提出一些问题,看谁提的问题好。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第一个演示说明了什么、第一个演示有什么启示、第二个演示……、这些演示有什么启示、这些方程的变形中有什么一般的规则、你从这些方程的变形中发现了什么?观察这些方程的变形,你有什么发现?)

本节课我们学习6.2.1方程的简单变形。板书课题,并出示学习目标。

3、明确自探目标:

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很有价值,我们下面就来探究有关的问题。出示自探提示。 同学们结合“自探提示”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自学课本P5—6页,完成本节的自探提纲中的问题。

自探提纲 (1)从刚才的演示和方程的变形中,你发现了什么?

(2)等式的.性质的内容是什么?例1、例2分别是怎样应用等式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3)移项的定义是什么?移项要注意什么?

(4)运用等式性质来解释移项、系数化为1的过程。

(5)下列方程变形不属于移项的是( ) A、由2x=6,得x:3 B、由5x=4x-2,得5x-4x=-2 C、由2y-5=y-3,得2y-y=-3+5 D、由x+a=b,得x=b-a

(6)解下列方程 (1)-5x=8 (2)1-3x=4 (7)若x、y满足|x-2|+|y+1|=0,则x、y的值为xx。

二、解疑合探

1、同学们逐题解答以上问题,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教师做到“三讲三不讲”。

2、教师注意进行以下两方面引导:

(1)等式的性质易错点:性质1,可以加上(减去)同一个整式,性质2不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整式(整式包括0)。

(2)同学们对自探提示中第6题进行演板,教师要规范解方程的过程。

三、质疑再探

同学们对本节学习有什么不懂地方或疑问大担提出。先由同学们回答,同学们回答不完整的内容,教师做补充。 注:本节第一节解方程,若涉及后面的内容,教师应告诉同学们后面将要学习。

四、运用拓展

1、同学们自编练习题,供同学练习,并纠错。

2、完成以下练习,并纠错。

(1) (2) (3) (4) (5) (6) (7) (8)

3、已知方程ax+2=2(a-x)的解满足|x-2|=1,则a: 以上三题,以学生纠错、评价为主。

4、课堂小结 同学们谈谈本节的收获。 通过交流、补充完善,使学生明确;

(1)数学思想:从天平到等式的性质,一般归纳的思想,方程思想。

(2)数学能力:等式性质的应用,即应用移项、系数化1解一元一次方程。

作业设计 必做题 习题P62一、1、2、3、4 选做题 习题P62三、3、4 教后反思: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㈠知识目标:

1、通过对典型实际问题的分析,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

2、在学生根据问题寻找相等关系、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指引下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认识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初步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㈡能力目标:

数学思考:能结合实际问题背景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解决问题:能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商品销售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模型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及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意识.学生可能设的未知数不同,列出不同的方程,但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学会与人交流,通过实际问题情景的体验,让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刻画事物间的`相等关系.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得以用数学方法解决,体验到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在学生自主分析题意的过程中能够使已设未知数参与其中.

教学难点:找到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将未知数参与其中的代数式用 “=”连接起来,使之构成方程.

教学关键:明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

教学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与学生探索相结合,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幻灯片出示探究题目,三四个可供标价的纸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做一个游戏:可以让同学自己当一回老板:进一次货(例如:1000元)→→→→→→做一标价→→→→→→根据实际做出调整(没人买怎么办?抢购一空补货又应怎么办?) →→→→→→调整后进行销售→→→→→→能算出是亏还是赢吗,进而得出利润率等数量之间的计算方法。

(1)商品利润=商品售价-商品进价.

(2)商品利润率= .

(3)打x折的售价=原售价× .

二、新授

第一大部分

探究1:销售中的盈亏.

某商店的某一时间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

①由学生借以往经验解决(极有可能使用四则运算),作出判断.

②要求应用方程

再读题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待用数量: 某商店的某一时间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

③由“盈利25%”和“亏损25%”找到合适的未知数.并作出解设

④学生自主修整完成该方程,进而解决问题.

解:设……………………

————————=——---

……………………

……………………

答:…………………….

另外:求出方程的解后,一定要检验解的合理性.

题后点拨:不要认为一件盈利25%,一件亏损25%,结果不盈不亏,因为盈亏要看这两件的进价.

第一大部分附题

随堂练习1:

刘伶以八折优惠价购买了一件衣服,省了15元,那么她购买这件衣服实际用了多少钱?

分析:——————由学生自主找到合适的未知数并能阐述设此未知数的原因,以及方程形成的过程。

“刘伶以八折优惠价购买了一件衣服,省了15元,那么她购买这件衣服实际用了多少钱?”适当的可以提示:什么的八折?省了15元是什么意思?

解:设……………………

————————=——---

……………………

……………………

答:…………………….

求出方程的解后,一定要检验解的合理性.

随堂练习2:较难的一道利润问题

某商品去年提价25%,今年要恢复原价,应下调几个百分点?

分析:Ⅰ 由题中的“提价25%”翻译为————提高原价的25%,并由此可设原价为x.——————表示为(1+25%)x翻译为:今年的执行价格如此表示.

Ⅱ 由题中的“恢复原价” 翻译为————方程中的等量关系出现了,即————﹌﹌﹌﹌﹌﹌=x

Ⅲ 问题随之出现,下调的百分点又是一个新的未知量,故可设下调

m个百分点.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7

知识技能

会通过“移项”变形求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数学思考

1.经历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过程,体会一元一次方程是刻画实际问题的有效数学模型。进一步发展符号意识。

2.通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体会方程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解决问题

能在具体情境中从数学角度和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

经历观察、实验计算、交流等活动,激发求知欲,体验探究发现的快乐。

教学重点

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通过移项解 “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 知识回顾

解下列方程:

1.3x+1=4

2.x-2=3

3.2x+0.5x=-10

4.3x-7x=2

提问:解这些方程时,方程的解一般化成什么形式?这些题你采用了那些变形或运算?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下面请大家解下列方程。

出示问题(幻灯片)。

学生:独立完成,板演2、4题,板演同学讲解所用到的变形或运算,共同讲评。

教师提问:(略)

教师追问:变形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交流。

本次活动中教师关注:

(1)学生能否准确理解运用等式性质和合并同列项求解方程。

(2)学生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变形方向(化成x=a的形式)的理解。

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回顾利用等式性质和合并同类项对方程进行变形,再现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两边同时乘以(除以,不为0)同一个数、合并同类项等运算,为继续学习做好铺垫。

活动二 问题探究

问题2: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教师:出示问题(投影片)

提问:在这个问题中,你知道了什么?根据现有经验你打算怎么做?

(学生尝试提问)

学生:读题,审题,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1.找出问题中的已知数和已知条件。(独立回答)

2.设未知数: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

3.列代数式:x参与运算,探索运算关系,表示相关量。(讨论、回答、交流)

4.找相等关系: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它的两个等式相等.(学生回答,教师追问)

5.列方程:3x+20=4x-25(1)

总结提问: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分析时,要经历那些步骤?书写时呢?

教师提问1:这个方程与我们前面解过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发现:方程的两边都有含x的项(3x与4x)和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

教师提问2:怎样才能使它向x=a的形式转化呢?

学生思考、探索:为使方程的右边没有含x的项,等号两边同减去4x,为使方程的左边没有常数项,等号两边同减去20.

3x-4x=-25-20(2)

教师提问3:以上变形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等式的性质1。

归纳:像上面那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师生共同完成解答过程。

设问4:以上解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整理:

通过移项,含未知数的项与常数项分别位于方程左右两边,使方程更接近于x=a的形式。

教师提问5:解这个方程,我们经历了那些步骤?列方程时找了怎样的相等关系?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关注:

(1)学生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设未知数,列代数式,列方程,是否清楚?

在参与观察、比较、尝试、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体验探究发现成功的快乐。

活动三 解法运用

例2解方程

3x+7=32-2x

教师:出示问题

提问:解这个方程时,第一步我们先干什么?

学生讲解,独立完成,板演。

提问:“移项”是注意什么?

学生:变号。

教师关注:学生“移项”时是否能够注意变号。

通过这个例题,掌握“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验“移项”这种变形在解方程中的作用,规范解题步骤。

活动四 巩固提高

1.第91页练习(1)(2)

2.某货运公司要用若干辆汽车运送一批货物。如果每辆拉6吨,则剩余15吨;如果每辆拉8吨,则差5吨才能将汽车全部装满。问运送这批货物的汽车多少量?

3.小明步行由A地去B地,若每小时走6千米,则比规定时间迟到1小时;若每小时走8千米,则比规定时间早到0.5小时。求A、B两地之间的距离。

教师按顺序出示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用实物投影展示部分学而生练习。

教师关注:

1.学生在计算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2.x系数为分数时,可用乘的办法,化系数为1。

3.用实物投影展示学困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鼓励。

巩固“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反馈学生对解方程步骤的掌握情况和可能出现的计算错误。

2、3题的重点是在新情境中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活动五

提问1:今天我们学习了解方程的那种变形?它有什么作用、应注意什么?

提问2:本节课重点利用了什么相等关系,来列的方程?

教师组织学生就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小结。

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回答交流,相互完善补充。

教师关注:学生能否提炼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果不能,教师则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引导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梳理,以便于学生掌握和运用。

布置作业:

第93页第3题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8

知识技能

会通过“移项”变形求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数学思考

1.经历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过程,体会一元一次方程是刻画实际问题的有效数学模型。进一步发展符号意识。

2.通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体会方程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解决问题

能在具体情境中从数学角度和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

经历观察、实验计算、交流等活动,激发求知欲,体验探究发现的快乐。

教学重点

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通过移项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知识回顾

解下列方程:

1.3x+1=4

2.x-2=3

3.2x+0.5x=-10

4.3x-7x=2

提问:解这些方程时,方程的解一般化成什么形式?这些题你采用了那些变形或运算?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下面请大家解下列方程。

出示问题(幻灯片)。

学生:独立完成,板演2、4题,板演同学讲解所用到的变形或运算,共同讲评。

教师提问:(略)

教师追问:变形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交流。

本次活动中教师关注:

(1)学生能否准确理解运用等式性质和合并同列项求解方程。

(2)学生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变形方向(化成x=a的形式)的`理解。

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回顾利用等式性质和合并同类项对方程进行变形,再现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两边同时乘以(除以,不为0)同一个数、合并同类项等运算,为继续学习做好铺垫。

活动二问题探究

问题2: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教师:出示问题(投影片)

提问:在这个问题中,你知道了什么?根据现有经验你打算怎么做?

(学生尝试提问)

学生:读题,审题,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1.找出问题中的已知数和已知条件。(独立回答)

2.设未知数: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

3.列代数式:x参与运算,探索运算关系,表示相关量。(讨论、回答、交流)

4.找相等关系:

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它的两个等式相等.(学生回答,教师追问)

总结提问: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分析时,要经历那些步骤?书写时呢?

教师提问1:这个方程与我们前面解过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发现:方程的两边都有含x的项(3x与4x)和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

教师提问2:怎样才能使它向x=a的形式转化呢?

学生思考、探索:为使方程的右边没有含x的项,等号两边同减去4x,为使方程的左边没有常数项,等号两边同减去20.

教师提问3:以上变形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等式的性质1。

归纳:像上面那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师生共同完成解答过程。

设问4:以上解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整理:

通过移项,含未知数的项与常数项分别位于方程左右两边,使方程更接近于x=a的形式。

教师提问5:解这个方程,我们经历了那些步骤?列方程时找了怎样的相等关系?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关注:

学生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设未知数,列代数式,列方程,是否清楚?

在参与观察、比较、尝试、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体验探究发现成功的快乐。

活动三解法运用

例2解方程

3x+7=32-2x

教师:出示问题

提问:解这个方程时,第一步我们先干什么?

学生讲解,独立完成,板演。

提问:“移项”是注意什么?

学生:变号。

教师关注:学生“移项”时是否能够注意变号。

通过这个例题,掌握“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验“移项”这种变形在解方程中的作用,规范解题步骤。

活动四巩固提高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