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笔构网

2025-10-16教案

请欣赏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精选11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⒈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⒉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⒈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

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⒉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关键:边看注释,边想象画面理解古诗,结合生活感悟哲理。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和能力,但他们大多还是觉得古诗文学习起来有些艰涩难懂,对诗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程度上,不能很好地体会到古诗独有的意境和韵味。本首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如何让学生学懂、学深,让古诗课堂充满趣味,还能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这都是本堂课面临的挑战。

教学策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核心目标即培养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丰富积累,培养语感以及本教材对阅读教学内容的要

求。所以我将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即按范读,默读,诵读,演读,美读的方法,以读代讲。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时,我将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庐山不同角度的美,让学生在感受,想象中提出疑问,为什么作者已经从横侧远近高低的角度看到庐山的美景了还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提出质疑后,采用小组讨论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悟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真正做到把读书和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感,在读中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培养,用指导学生读得方法,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⒉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

首古诗吧?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⒊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预习反馈,整体感知

⒈出示词语,读准字音,提醒读错的字音。

⒉解诗题,知作者

⒊正确朗读古诗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㈠解诗题,知作者

⒈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⒉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

㈡抓字眼,明诗意

⒈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⒉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⒊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⒋师:你们能用语言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⒌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吗?

⒍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不识庐山真面目:“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只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初学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勾出来。,

指名读。正音

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师生共同概括:

(一)、解诗题,知作者

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

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

(二)、抓字眼,明诗意

指名读古诗。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三)、多诵读,悟诗情

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师: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表达了他对庐山那赞美之情。你能不能用优美的语调把你对庐山的情感朗读出来?

生:用各种方法诵读古诗提供背景音乐: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有一个地方却很难让人理解:苏轼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师: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师:总结,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四、升华与拓展

1、观看成语故事片《盲人摸象》。

2、说说观后的感受。

3、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这个道理。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抓住关键词句,读中感悟,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完美思想感情。

3、复习以前学过的古诗。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入

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那些古诗啊,还记得吗?谁来背给大家听听?(学生踊跃背诗)

2、读题

真不错你们会背这么多的古诗。今日我们来学习一首新古诗《题西林壁》(齐读课题)

3、解题

你们明白吗?《题西林壁》中的题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明白的?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你明白吗?(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

4、介绍题壁诗

(二)学习古诗

1、过度

是谁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呢?(苏轼)那我们一齐去欣赏一下苏轼的这首题壁诗。

2、自由读诗

3、读完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体会啊(自由说说)

4、解读第一句

A、出示句子

B、指明朗读

C、我们伟大是诗人是从那些方面来写庐山的,请找出这句话中表示方位的字词

横:正面;侧:侧面;远、近、高、低

D、从正面看到的.庐山是怎样样的?侧面呢?(展示课件)

E、此时你们的心境是什么样的?

F、庐山是如此雄伟、壮丽,你们能用自我的朗读表达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

G、作者从不一样的角度观察,结果却不一样,你们有没有碰到过这种事情啊,举个例子说说。

5、解读第二句

A、你们认为作者看清楚了庐山的真面目吗?为什么?

B、出示第二句,解释缘的意思。

C、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D、是小结:我们看事情也一样,要从不一样的角度去分析,看待事情要看全部,不要片面化。

(三)背诵古诗

1、自由读

2、指明背诵:不会背的能够跟着轻声的读,会背的能够轻声的跟着背。

3、齐背

(四)拓展训练

1、复习: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描述庐山的古诗?

2、课后自我找一找还有那些古诗是描述庐山的?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4

年级:四年级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课题: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十九课《题西林壁》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一样,观察效果不一样;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本事;

4、经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本事。

课时:一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步骤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明白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日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明白班上的同学朗诵的本事十分出色的,能不能为教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终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教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此刻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此刻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能够向教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明白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资料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景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景。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期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资料,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确定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此刻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能够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十分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齐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一样的样貌,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仅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9、背诵

师:下头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景

10、总结

师:这首诗经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一样,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一样的角度看到的样貌会不一样。此刻,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我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经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期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初学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勾出来。

指名读。正音

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师生共同概括:

(一)、解诗题,知作者

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

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

(二)、抓字眼,明诗意

指名读古诗。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

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________;从上往下看,庐山是____________;从远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从近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___________。

师: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还用心去思考,你从哪看出来的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想象一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三)、多诵读,悟诗情

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师: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表达了他对庐山那赞美之情。你能不能用优美的语调把你对庐山的情感朗读出来?

生:用各种方法诵读古诗提供背景音乐: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有一个地方却很难让人理解:苏轼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师: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师:总结,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四、升华与拓展

1、观看成语故事片《盲人摸象》。

2、说说观后的感受。

3、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这个道理。

五、想象成诗人,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教学总结: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在三四行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看,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课前,我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于题壁诗的,有关于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更有助于诗歌学习。在学习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回想我们学古诗的方法:

1、解诗题,知作者。

2、初读诗,正字音。

3、再读诗,清节奏。

4、抓字眼,明诗意。

5、多诵读,悟诗情。

然后安排学生先自主学习,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诗所表达的意思。接着在全班交流,走进庐山,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可以是齐诵、轮诵、唱诵或表演读,形式多样,重在读出理解,读出感受。

有了这些奠定后,我们就要直奔本课的重难点,即引导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经师生讨论,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会看见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学生谈及如人的立场不一样,所以评定一个人是好是坏的结果也不一样;犯错误时,自己往往不能发现,总是当别人指出后方才醒悟等等。

当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1、由于学生感悟很多,所以预设的拓展的内容没有出示;虽然力求关注每位学生,设计了多样化评价、解说式评价、引导性评价等评价方式,但真正到了课堂上,还是觉得不尽完美。

2、在处理教学难点时,有点急于求成。在前两句诗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基本明白“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但要他们谈谈学习古诗后有什么启发时,学生思维转不过来,于是我直接点拨,没有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心里担心着时间所剩无几了)。其实,应该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时间,最后的拓展阅读完不成的话,可以放到课后。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模板(精选5篇)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壁”等生字,了解作者简介,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经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传情达意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领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

谈话导入,畅谈旅游经历,进而引出《题西林壁》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那

1、介绍作者

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字子瞻,与苏辙、苏洵并称“三苏”。

2、解题

题:题写。西林:西林寺。壁:墙壁——题写在墙壁上的诗歌。

3、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

4、教师带领学习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

(1)“横”是什么意思?各不一样是什么意思?

(2)谁能用自我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从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景哲。

(3)“岭”和“峰”有什么不一样呢?(出示图片)

(4)在前两句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5)带着感情,再来读一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小组合作讨论)

(1)学生汇报“识”、“缘”,教师补充“真面目”。

(2)学生汇报诗意。

(3)学生联系生活谈一谈学习后两句的感受。

(4)全班同学带着感情,齐读整首诗。

5、总结

汇报本节课收获,能够是手法上,能够是情感上的,能够是资料上的'。

6、布置作业

写一写四季的庐山、早晚的庐山、晴雨的庐山。

7、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

2、感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力导入

我们以往学过唐代大诗人李白描述庐山的诗,《望庐山瀑布》谁愿意给大家背一背,师指名背诵。这节课我们一齐来学习另一首描述庐山的诗《题西林壁》师板书课题

谁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题:书写,壁:墙壁(石壁)

谁介绍一下庐山的'资料,课件出示

诗简单介绍作者苏轼

二、学习古诗,说诗意

1、师范读

2、学生练读

3、诗纠正读音

4、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横看:从正面看

不识:看不清

真面目:全貌

缘:因为

5、逐句理解诗意学生分组自学

6、师指名学生说诗意,(全班交流)

三、诵读体会

启发讨论1、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2、怎样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呢?

3、从这首诗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全班讨论交流汇报

四、巩固应用

1、练习背诵古诗

2、默写古诗

五、总结学法

读诗句——说诗意——悟意境——吟诵诗

六、作业

背诵古诗和诗句的意思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岭侧——岭

远近高低——各不一样

不识——真面目

只缘——此山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步骤】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

(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放映庐山录像。

(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

(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1、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2、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3、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4、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

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

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5、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6、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

(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7、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8、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9、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0、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观察的角度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观效果察不同。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

2、感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力导入

我们以往学过唐代大诗人李白描述庐山的诗,《望庐山瀑布》谁愿意给大家背一背,师指名背诵。这节课我们一齐来学习另一首描述庐山的诗《题西林壁》师板书课题

谁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题:书写,壁:墙壁(石壁)

谁介绍一下庐山的'资料,课件出示

诗简单介绍作者苏轼

二、学习古诗,说诗意

1、师范读

2、学生练读

3、诗纠正读音

4、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横看:从正面看

不识:看不清

真面目:全貌

缘:因为

5、逐句理解诗意学生分组自学

6、师指名学生说诗意,(全班交流)

三、诵读体会

启发讨论1、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2、怎样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呢?

3、从这首诗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全班讨论交流汇报

四、巩固应用

1、练习背诵古诗

2、默写古诗

五、总结学法:

读诗句―说诗意―悟意境―吟诵诗

六、作业:背诵古诗和诗句的意思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岭侧―岭

远近高低―各不一样

不识―真面目

只缘―此山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材简析: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诗的头两句写所见,概括叙述游览庐山的总体印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强调因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所以看到的景象都不相同。后两句写所感,讲了从看庐山的经历中所悟出的道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面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题西林壁》这首诗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把孩子们分成四组,每组排成一排,每个组员快速出列观察队形。先站在正面看,再站到侧面看。

2、每组派代表交流观察到的结果,并说说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由此得出站的角度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就不同的结论。

3、老师顺势导入:今天我们学的古诗也和观察的角度有关系,这会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呢?齐读课题。

二、熟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课题的意思。老师简介题壁诗。作者在西林寺的墙壁上会题些什么呢?让我们也跟随大诗人一起去浏览一番,领略其中的滋味。

2、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朗读,也可以是全诗。练习后抽读进行指导;师生轮流读;男女生分别读;全班朗读。要求读出自己的感受。

3、交流自己理解的和不懂的地方,解决疑难点。

三、启发想象,理解诗意。

1、读“诗”百遍,其义自见。相信同学们对这首诗一定有了自己的了解和感受。刚才你们和诗人游的是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的——庐山。还记得另外一个诗人也在浏览庐山之时,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望庐山瀑布》。还记得吗?

(齐背)

2、两个诗人一山一水,写出了不同的意境。李白着重写的是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苏轼从——(引导学生说出横、侧、远、近、高、低)各个角度写了庐山的雄伟壮丽。你想从哪个角度来欣赏这巍峨挺拔的庐山呢?(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角度,师因势出示相关图片)

3、站在这个角度,你看到的庐山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描述自己的所见所想。)播放音乐,带领学生进入情境,闭眼想象,用笔画下脑海中呈现的景象,然后再全班交流。(分别从横、侧、远、近、高、低不同角度想象。)

4、师引导理解说出:横向看到的庐山是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岭;侧面看到的却是高耸的山峰;(横看到的是庐山的“长”,侧看到的是庐山的“高”。)无论是从远处眺望、近处细看,还是从高处俯瞰,低处仰望,庐山都呈现出它变化多姿的面貌,让人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四、产生共鸣,领悟道理。

1、同是庐山,我们却能看到那么多千姿百态的景象,是因为我们“移步”,让庐山“换形”。我们以前也学过一篇有“移步换形”效果的文章,是——《画杨桃》。背诵“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的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我们这首《题西林壁》,也是要告诉大家—— 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也就不同。但是,我们只看到片面的时候,不要忙着下结论,而是要客观、全面地去观察、去发现,才能真正地认识到事物的全面和根本。这也是诗人在游庐山后的心得,也是他想告诉世人的道理。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成了世人传诵的千古名句。我们平时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正是此理。

2、那如果我们要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你们觉得要如何去看,才能完整地看清它的样子呢?

3、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时候,不管是看景,还是看物,或是看人,都有自己片面的一面。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带领学生在校园内以不同的角度观察校园,再站到楼顶看全貌,感知“不识学校真面目,只缘身在校园中”。然后再让学生举例,也可老师举例引导。

五、课后拓展。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另外还有四首,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继续了解学习,相信大家在不同的诗里,还可以看到更多的庐山的美和诗人丰富的感情。

材料补充:

初入庐山国 登庐山怀李十使君渤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 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平湖浸山脚,云峰对虚榭。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 红蕖纷欲落,白鸟时来下。

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 犹思隐居胜,乱石惊湍泻。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无人识故侯。

过庐山下 过圆通诗

乱云欲霾山,势与飘风南。 石耳峰头路接天,梵音堂下月临泉。

群侪相应和,勇往事骖骠。 此生初饮庐山水,他日徒参雪窦禅。

可怜荟蔚中,时出紫翠岚。 袖里宝书犹未出,梦中飞盖已先传。

雁没失东岭,龙腾出西龛。 何人更识嵇中散,野鹤昂藏未见仙。

一时供坐笑,百态变立谈。

暴雨破坱圠,清飚扫浑涵。

廓然归何处,陋矣安足戡。

亭亭紫霄峰,窈窈白石庵。

五老数松雪,双溪落天潭。

虽云默祷应,已有移文惭。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学目标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体会诗人在庐山时的感受,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庐山的美。

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难点

深入理解诗中的哲理,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三、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引导点拨法、想象感悟法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播放庐山的音乐,展示庐山的风景图片,营造氛围。

教师介绍庐山,引出古诗。

初读古诗

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朗读,正音。

理解诗意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意思。

教师讲述古诗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

想象画面

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朗读,想象庐山的画面。

学生交流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体会情感

分析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从赞美到思考。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情感的变化。

探究哲理

小组讨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化理解。

总结升华

回顾全诗,总结诗人的观察和思考。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会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

布置作业

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

收集有关庐山的其他诗词。

五、教学反思

通过情境创设和想象感悟,学生能够较好地进入诗歌的情境,但在小组讨论哲理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