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着轮椅上北大》读后感

笔构网

2025-10-16读后感

请欣赏《摇着轮椅上北大》读后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摇着轮椅上北大》读后感 篇1

前天,爸爸给我买了一本书摇着轮椅上北大,一读书名就知道是一个既震撼又动人的故事。

摇着轮椅上北大这本书的主人公是自学成才的女孩郭辉,她是一位高位截瘫的患者。在她12岁那年由于一次小小的事故和众多医生的一次次误诊,她竟然成了无药可救的高位截瘫患者,她除了头和手臂能动之外,浑身没有知觉,大小便失禁,只能僵直的躺在床上,不能侧身,不能坐起来。

但这个坚强的女孩没有放弃自己,她开始自学,短短几年的时间,这个连小学都没有毕业的郭辉重新“站”了起来,她学会了小学、初中、高中、专科、本科的全部课程,还学会了英语、日语、法语。通过全国统考之后取得了山东大学外语学院的硕士学位。在20xx年3月,她进京应考,并一举夺魁,成为北京大学百年历史上第一位残疾人女博士。

这就像是那神话龟兔赛跑,她就是其中顽韧的小乌龟,比起她来,我们这些健全人真像是一只只懒惰的兔子。还有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失去双臂的'男孩儿用脚将钢琴弹得比正常人用手弹的还要好。为什么这些身体上有残缺的人能在正常人当中异常出众呢?这是因为他们身体上的残缺给了他们一种压力,我不能就此放弃。

正因为有了这些压力才使他们成为人类中最耀眼的明珠。而有些残疾人整天想着要自杀,可那样有什么用处呢,身体既然已经这样子了,不如乐观一点,自己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手中,有一句话说是人的命运一半掌握在上帝的手里,一半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我们不能掌握上帝的那一半,但是我们能掌握好自己手里的那一半。让我们行动起来吧,不要再做懒惰的兔子了,好好掌握自己手里的命运吧!

《摇着轮椅上北大》读后感 篇2

近几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叫《摇着轮椅上北大》。这本书写的是郭晖从一个小学未毕业的残疾人,完全依靠自学成为北京大学博士生所经历的事。

下面,就让我来讲一讲她的经历吧!刚开始她有一双仙子般灵活的腿,跳舞、体育都是她的强项。那么她又是怎么坐上轮椅的呢?一天,她的腿破了,扎了几针却传染上了结核,忽然有一天她的.胸部以下失去了知觉,从此就坐上了轮椅。在这种情况下,拥有何等的意志才能摇着轮椅上北大呀!别人一定会说,“我不行”。但郭晖却说出了令人惊叹的两个字“我行”。

刚坐上轮椅,郭晖也曾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后来在一位医生的劝说下,他又重新试着拿起了书本,这一举就再也放不下了,她的内心重新燃起了火焰,她的翅膀重新飞向了书海,她虽然失去了康复的希望,但又有了成功的可能。十几年来,郭晖以信心为腿,以坚强为脚,她以世上独有的姿态,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创造了中华的骄傲。

郭晖虽然外表是一个娇小的小女孩,实际上她是一个女英雄。她经过了十几年的苦读,自学了英语、日语、法语、拉丁语、古希腊语,可以想一下,她是多么勤奋、刻苦。勤奋帮她补上了天资不聪的特点,刻苦帮她实现了考上北大的梦想。她经历了风风雨雨却从未退回。她的坚强令人感动、她的意志令人赞美、她的信心令人惊叹!她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敬佩。那么我们呢,我们是个健全的人,我们能超过她么,我相信我们只要有信心、努力、勤奋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为中华争一点光,尽一份力。

郭晖的成长经历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努力、什么是坚强、什么是意志、什么是勤奋、什么是刻苦。她在磨练中成长,在痛苦中长大,却从不抱怨什么。希望大家都读一读这本书,成为好学生。

《摇着轮椅上北大》读后感 篇3

买《摇着轮椅上北大》这本书的初衷是让孩子受到启迪,感受身残志坚的郭晖坚强的生命。没想到,我拿起此书读时,也深受启迪。我为之震撼,世间竟有这样的奇女子,无愧为巾帼英雄,是新时代的铁人。

一个高位截瘫的病人,竟如此坚强的活着,是什么给了她生活的勇气?是学习的动力与亲情的力量,成为她人生发迹的支点。

郭晖是一个带着受伤的翅膀努力飞翔的女孩。十二岁那年,因为误诊,她从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变成了高位截瘫的病人。从此,她离开了学校,从小学五年级的课本开始自学,经过二十二年的苦读,相继完成英语专科、本科课程的学习,她获得了山东大学英语硕士学位,后考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政读博士学位,成为北大百年历史上第一个残疾女博士生。

在灾难面前,有的人陷入了悲观,选择了逃避,但郭晖没有,她的生命核能由此激发,在她看来,在知识面前,她和所有的人一样是平等的。

相比之下,我觉得自己太渺小,甚至没有资格与她相提并论,也许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命吧?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得向她学习,学习她那种刚毅的性格,那种积极乐乐观的生活态度,敢于和命运抗争到底,掌握自己的人生。

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如何导航自己的人生,就得看你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不要让你的人生留有遗憾,这才是生命真实的意义所在。

《摇着轮椅上北大》读后感 篇4

杨绛曾在《读书苦乐》中写道:读书就好比到世界上最杰出的人家里去串门。我独自一人,不需带礼物,不必打招呼,随时随地,说走就走。闲暇时,总喜欢去拜访李春雷笔下的身残志坚的朋友——郭晖。

翻开书,我总是小心翼翼地品读每一段文字,和她一起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11岁由于错误治疗,成了高位截瘫;两次开胸大手术,死里逃生;从五年级开始就辍学回家,只能仰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先后自学了小学、初中、高中课程;在父母的帮助下,参加国家自学考试,学习了专科、本科课程;2002年,她以优异成绩获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北京大学计划内统招博士,成为北大建校百年以来第一位残疾人女博士。

生活总有太多的意外,每个人都很不容易,她却用实际行动向我们歌唱生命的赞歌,如夏花般的热情、灿烂、耀眼!

学习是唯一的希望

作为一位高位截瘫的残疾人,她没有生存能力,没有照顾自己的能力,没有尊严感,没有做人的最基本权利。她在精神上是卑微的,孤独的,是痛苦的。文中这样写道:

“疼痛是每天的功课,疼痛像一条蛇,死死地缠绕着她;疼痛像一团毛刺刺的蒺藜,塞满了她胸部的骨缝;疼痛像弥天的大雾,让她痛不欲生,又无所适从,连梦中的天空里也飘满了血块一样凝滞的云团。”我们很难想象,她经历了怎样的病痛折磨,走过怎样地狱般的生活。学习和病痛二者比较,学习是件幸福的事情,是她唯一的希望。在疯狂地学习中,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这些成功就是她活着的尊严,她前行的动力,她生命的意义。

我们的身体是健康的,生活是多彩的,有幸成为孩子们的引路人,做好我们的工作也是件幸福的事情。

兴趣是人生的火把

莎士比亚曾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

已经20岁的她,高位瘫痪的残疾人,能做些什么呢?缝衣服、修鞋……几经周折,终于联系到了一份工作,她要为父母分担。一天傍晚,她遇到了生命中的另一枚太阳――哲学女教师张明,建议她参加自学考试,人生的路悄悄变向了。只是这一次她上踏上的是一条芳菲之路。这条路,芳菲她的整个人生。2003年考入北大英语系读博。2008年起在河北工程大学任教,教授英国文学史。2012年,作为1998年河北开展国家公派留学项目以来第一位申请留学的残疾人的她,拿到了来自哈佛大学为期一年的`访学邀请,从而获得了公费到哈佛大学进修的机会。

人生要有目标,要有追求,要有意向的活着。

坚持是成功的捷径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曾经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1991年4月27日,是她人生的第一次考试,也是她人生的转折点。只会26个字母的郭晖,是如何学习的呢?病床上,通过录音机认识音标,依靠《英汉词典》学完初中、高中课程。在一位老师的帮助下,坚持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反复阅读,查字典。那一年,竟然翻坏了两本英语字典,而后,自己变成一本活字典。除此,每天坚持写英语日记,每天坚持收听美国英国电台广播,听不懂,录下来,反复听。最重要的,地毯式的做题。一点一滴,就像春雨润田,寸土不漏……后来学校来了两名外教老师,她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用英语聊莎士比亚、雪莱、艾略特……她是全班第一个取得自学大专文凭的同学。后来先后自学了法语、日语、拉丁语、古希腊语五门外语,并且都能流畅地说和写,甚至是用外语来写诗。

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你的风景终会出现。

这个世界有黑暗的角落,也有充满阳光的地方。但梦想和对梦想的执着会带领你去飞翔!珍惜生活里的每一天吧,因为你我都有一个梦想!

《摇着轮椅上北大》读后感 篇5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很感人的书——《摇着轮椅上北大》。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勇敢的小女孩郭晖的故事。不幸的她在五年级还没上完时,因为几家医院的错误治疗而导致胸部以下瘫痪,机会就像断线的风筝从她手中飞远了,轮椅陪伴了她一生。但是,她没有因此放弃生活,而是奋发向上,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去自学完了初中、高中以及研究生的课程,她的爸爸妈妈则天天陪伴这她,此刻,她心中有一个理想:要回报父母亲,要全力以赴去考北大。

在六个月的时间里,自学完所有的`博士入学课程,难度可想而知,更何况是一个残疾人,她的勤奋和毅力感动了北大的教授,她终于成功了,以总分第一的身份成为北大历史上第一个残疾女博士。

在我的生活中,也经历过这种事情。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是很关心我,风里来,雨里去,天天准时来接我,那时候我还不懂得爸爸妈妈有多么辛苦,只知道那是理所当然的,现在,我终于懂了,我要把感恩化作力量去回报父母。其实,父母是最伟大的,总是不惜 一切代价关心我、照顾我,那如春风般温暖的母爱,如山般坚实的父爱,伴随我们一生,难以忘怀。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什么叫自强,什么叫不息。郭晖是那么的勇敢,竟然能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成为一个残疾女博士。自从读了这本书,我觉得郭晖是我最敬佩的人,身体虽然残疾,但身残志不残,用优秀的学习成绩报答了父母。她那顽强拼搏的精神值得我学习,也将时时刻刻地激励着我。

《摇着轮椅上北大》读后感 篇6

去年我读过一本李春雷先生的《摇着轮椅上北大》这本书,我是怀着无比感动的心情读完的。

这本书讲述着一位高位截瘫的轮椅女孩,她完全靠自学成为了北京大学百年历史上第一位残疾女博士,李春雷先生他描写的画面让人身在其中,“每个人出生时,上帝都在他的身边藏匿了无数枚钥匙,无论贫穷或富贵,健全或残疾,这些钥匙都是相同的。”可是,对于郭晖(残疾人)来说,她只有靠更勤奋和坚定的信念活下去,同时,也要比常人吃更多更多的苦,我想很多人都感受不到她的痛苦和付出。她十一岁时就沾上了结核,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一直被称为痨病,无法医治。正是因为这样她的努力和付出要比我们常人多得多,是我们所想不到的。

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成功人人都可以,就看你怎么去对待和去努力。人人都在寻找成功之道,成功是人人都可以享有的权利,兴趣是熊熊的烈火,毅力是不竭的燃料,有兴趣就会有希望,有毅力就会有未来!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得好:“并不是因为事情难我们不敢,而是因为我们不敢事情才难。”命运让郭晖高位截瘫,终生坐在轮椅上,她完全可以每日以泪洗面,但是,她选择了坚强,她勇于挑战自我,结果她成功了。她摇着轮椅上北大,她用行动告诉我们:杰出人士与平庸之辈最根本的差别并不在于天赋,也不在于机遇,而是在于人生有无目标。她用生命告诉自己:“我能行。”她知道: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它只给你一次机会,必须抓住。郭晖的成功再一次告诉我们,事业是平常人的事业,只要你培养兴趣,克服惰性,战胜挫折,坚持不懈,你就可以成功。

以前,我也是任务试的学习,每天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后就喜欢看电视,别的什么也不做,为此妈妈很不高兴,经常唠叨着:“知识不会自己飞进你的脑袋里,是要靠人多读多看多记,还要去实践,它才会永远的印在你的脑海里”,“我们没法选择自己生命诞生的环境,但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自己以后的命运。”这也是妈妈常念叨的。后来看完《摇着轮椅上北大》后,我懂得了很多道理,我觉得我没有资格不努力,也明白了妈妈常对我唠叨的那些话,所以我慢慢的改掉了那些坏毛病,不再厌倦学习,特别是这本书对我的启发真的很大!

成功,人人都可以,就看你是否为着你心中的方向前进!

《摇着轮椅上北大》读后感 篇7

这个故事相信许多朋友们都看过,看完也一定跟我一样十分感动吧!

郭辉是一个兴趣广泛的女孩,她的梦想是当一个舞蹈演员,是命运偏偏就捉弄人。那天在上体育课,练习跳远的时候郭辉不小心崴伤了脚。被细心的母亲发现了,就带她去了医院。可去医院后,母亲十分后悔,因为如果不去医院,用不了几天她的伤就会痊愈了,可这一去,医生却误诊了。第一家医院说是滑膜炎,连打了三四针可一点用都没有;第二家建议用中药;第三家是权威医院,最后的切片结果终于出来,是滑膜结核。结核是可以治愈的,于是郭辉住进了老家长沙的一家专业医院。

可在1982年10月的一天,她突然高烧不退。三天后的一个夜里,她问母亲:“妈,我的身子呢?我的腿呢?”妈妈说:“不是在这里吗?”“可我怎么感觉不到?”她用手狠狠的捏自己的双腿,可一点感觉也没有,刹那间,她发现自己下半身瘫痪了。***妈立马帮她换了一家又一家的医院,进行开胸手术,她早已习惯了这种疼痛,因为她跟本感觉不到……

接下来的日子,她在她那个两平方米的世界里生活,甚至有一段时间想到了自杀,可有一群小伙伴们在门外给她唱歌,讲学校里的.事。这样才让她感觉要活下去。就这样过了一年。母亲一直都在照顾她。郭辉用了三年时间自学了全部的初中、高中的知识。

郭辉已经好几年都没出过门了,爸爸为她买了一辆手摇车,推她出去。一次,她遇见了张老师,她说:“最近学校办了一个英语自学考试大专班,像她这种情况可以报名。”于是她去上课了,刚开始的课程让她很不适应,毕竟她只有小学程度。健全人都嘻嘻哈哈,心不在焉,都往窗外看,根本没听老师讲课,而郭辉十分认真,毕业考试的时候,只有郭辉一次性全部过关。接着她去报考自学本科,也依然学的很好,老师十分满意。一个月后,山东大学正式授予郭辉英语硕士学位。

她给北京大学的沈弘教授写了一封信,教授回信,告诉她北京大学十分欢迎她,她录取了。她赶到了北大考试。分数出来了,出乎意料的是自己居然考了第一!但麻烦也同时敲门了。因为北大从没招收过如此重残的博士生。这时,沈弘教授说:“在国外,我从没听说过因残疾而被大学拒收的先例。”后来经过商议,终于正式录取了她。

当我们坐明亮的教室和同学们一起上课时,也许我们很难想象还有郭辉这样的人在为争取学习的机会而苦苦努力,很难想象还有许多同龄人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去上学的权利。热爱学习,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才能让我们的成长更美。不要再嫌弃学校的作业多,想想郭辉吧,她是多么坚强,通过努力上了北大,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