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金蔷薇读书报告(精选6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金蔷薇读书报告 篇1
《金蔷薇》是巴乌斯托夫斯基写的一部关于总结创作经验、研究俄罗斯和世界上许多文学大师的创作活动、探讨文学创作的过程、方法和目的的美文集。他用清闲优美的散文笔调,以叙述故事的形式向我们娓娓道来,完全没有文学写作技巧之类的书的枯燥乏闷,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有森林,有流水,有可爱的人的世界。
刚读了第一篇的时候,我就被《珍贵的尘土》深深吸引住了。这是一个关于一个清洁工沙梅爱上苏珊娜的故事。故事叙述本身就十分唯美,歌颂了真正美与丑,真与假,同时在结尾的时候,用真挚的故事带给我们深刻的道理——文学工作者要用几十年的时间来寻觅“金粉”,不断收集,熔成合金,然后再用这种合金锻成自己的金蔷薇。
我看到这句话时,感触很大,我想到了我平时写作情况。每一次想写小说时,内心总是既朦胧又清晰,清晰的是自己心中对整个故事都已经有个大概了,但是一旦执笔欲写时,就好像不知从何所起,不知如何下笔。我对此感到很郁闷,不知道要怎么做才能消除这种感觉了和现况。看了这句话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因此看来是自己的阅历太少了。
本身看的风景,走的路就不多,加之,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做个有心人,对于什么都不仔细留意加以思考。就像一句话说的“世界并不缺乏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假如我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是抱着真诚和认真态度对待,一滴水就是一个世界了,还何愁无处下笔呢?
第二个让我感觉最深的章节就是《车站食堂的老人》。其实一开始看到这个故事时,我就只是被当中的情节深深感动,然而结尾让我很惊讶,这完全在我意料之外,我没想到他是用这个来说明细节对一个小说的重要性。然而,当我按照他的`说法,把所有的细节都省去了,果然发现逊色了许多,我真真确确地感受的意图,同时也让我明白到两个道理。
其一,要想说服一件事用实例说明比单单道理说明要强上许多倍,而且还要让接受者可以实践到,那样就更具说服力了;
其二,看待任何一件事,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像这一篇这样,他举的子和他要论证的道理就很让人出乎意料了,让人感觉很新颖,我们以后写作可以从这个方面去考虑。
第三个就是《夜行的驿车》。故事叙述了在从威尼斯到维罗纳的夜行驿车上,安徒生邂逅了美丽的姑娘瑰乔莉。他们一见钟情。然而安徒生在只是与她约会了一次,就把这份感情埋进心里。因为他认为一旦接受了这份感情,“无数华丽的童话就会黯然失色,一去不返。”“只有在想象中,爱情才能永世不灭。”
《金蔷薇》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给我很大的指导,它以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文笔更让我对这个世界更了解,这将会成为我人生中很大的一笔财富。
金蔷薇读书报告 篇2
只有当美好存在于我们心灵的时候,这个世界才是充满美的。就如哲人所说——你是什么样,世界就是什么样。在帕乌斯托夫斯基的心里,一团名为爱的火焰熊熊燃烧着。他热爱俄罗斯大地上存在的万事万物,那广阔的苍穹覆盖着俄罗斯一望无际的原野,还有连绵不断的森林,低洼的沼泽地。他热爱生活在俄罗斯大地上的人民,热爱他们身边发生的故事。
只有拥有着一副对祖国虔诚的心,一对善于倾听的耳朵和两只善于发现的眼睛,才能从庸碌繁杂的世事中提取出动人心弦的故事。就好像让·夏米在巴黎的贫民窟中淘金粉铸就金蔷薇一样,作者的使命就是在生活的杂尘中捏起金粉,一粒一粒集成一块,融成金锭,再将其铸成金蔷薇,送给读者,给读者带来美的感受,为读者的幸福人生添砖加瓦。我们的国家现在就不配出现大文学家吗?谁能从心底激发出对祖国真挚的感情,谁能抛弃狭隘的眼光去热爱这里的人民,谁就能从人心中提炼琼浆玉液来滋润大家,而他本身也掌握了感动人心的力量。只有我们不再迷信诗的.远方,只有我们从眼前的苟且中寻找诗意,我们才能发现存在于一切民族之中,一切人类之中,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
优秀的作家必然是求知心炽热的人,他如饥似渴的吮吸着来自天文地理,物理化学,音乐美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他绝不会以求得功成名就为目的,而是尽全力去寻找生活中的美,以滋润自己那焦渴的心灵。而在追逐的过程中,却吸引了千万人同他一道追逐,让大家肯定他,感谢他。君子不器,作家也是如此。
伯牙鼓琴,只为知音。如今人人都能读书,必然有千万知音隐藏于其中。写作是为这些灵魂奏响乐章,来抚慰他们的心灵。而在写作中,所有炫技都是危险的。因为质朴是美的必要条件,简洁是文字的大道。能用两个字表达的事情,再多用两个字就会削弱文字的力量。写作务求读者能够一目了然。
可作品要能给予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又是如何艰难。作家要有属于自己的辞典,从中摘取词语来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而灵感又是如此的一瞬即逝,我们必须随时准备一个小本子,来捕捉它。希望在它如闪电般掠过我们头脑时,能拾到一些吉光片羽。
帕乌斯托夫斯基用他的写作经历,告诉了我们何为作家。虽然不至于为万世法,可是以此登堂入室是绰绰有余的。我将以他为楷模,努力用文字打动人心。也许有一天,我的心灵将跃出我的骨灰,在庄严的七弦琴上逃过腐烂。
金蔷薇读书报告 篇3
对于作家来说,生活就像含有微量金粉的尘土,作家要将金粉筛出来铸成如金蔷薇一般珍贵的文学。作者用第一篇《珍贵的尘土》中讲述的故事形象生动地道出作家与生俱来的使命,“我们的创作旨在让大地的美丽,让号召人们为幸福、欢乐和自由而斗争的呼声,让能战神黑暗的人类广阔的心灵和理性的力量,像不落的太阳一般光华四射”。
书中作者并不像教科书系统性的说教那样罗列和分析各种写作手法和技巧,而是以自己的经历经验作为案例讲述文学创作中涉及的方方面面。《第一篇短篇小说》和《一部中篇小说的由来》讲述自己小说的生活原型,展示了一个作家如何将生活中积攒的素材加工成文学作品的。关于素材的积累,在《心灵的印痕》中他告诫人们不要一味地做笔记,不要将素材很急忙地就要用作品中去,而是作品需要的时候才安放进去,并且作者自己的一篇小说创作经历来阐述这些想法。在《发生在阿勒斯万公司的一件事》中一个老编辑只是在改动标点符号的情况将一篇之前看起来很烂的文章变成一篇美文。相比遣词造句文章结构,标点符号的问题会很容易被人忽视,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作者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来提醒想要进行文学创作的人标点符号的重要性。作者用《生命力的发端》和《夜行的驿车》两个篇幅来说明想象力对作家的重要性和影响。
作者热爱森林,热爱大自然,在书中向善于描写大自然的普里什文表达了深深的敬意。在书中,他用闪电来比喻构思。讲到俄罗斯语言的魅力和丰富多彩的内容时,拿描述泉水、雨、花草等等大自然事物的语言做例子,甚至作者想编纂出“既可提供有关我国自然界的知识,也可使人们体会到俄语词汇的丰富和取之不竭”这样的辞典。在《洞察世界的艺术》中,作者用在火车上画家跟他讲述对大自然色彩变化的观察来说明绘画、诗歌、音乐等领域的知识对散文写作的益处。当作者坐在卡车前往战争前线时,在爆炸声下,在车厢里,依然冥想着远方那片自己所爱的森林,神游其中,回忆漫步森林时不断变化的风景。
作为苏联文学界的一份子,作者也关注当时文坛的风气。在《车站餐厅里的老人》中,他提到当时苏联国内小说界不注重细节的问题,并且指出细节的意义是“小事往往会被我们的'眼睛忽略掉,却能在众人眼里闪耀出光芒”。在《白夜》中,表示对文学界搞几个人合写一本书这样做法的质疑,作家要一个人自由地在文字间驰骋。他在本书的第二篇《摩崖石刻》中甚至发出了“我们应当把那些仅仅因为美的存在不依他们意志为转移便对美切齿痛恨的伪道学者,逐出我们的国家”的怒吼。
作者在书中还提到很多其他作家的轶事传闻,这些故事很有趣很生动,特别是《似乎无足轻重》和《早就打算写的一本书》中集中展现作家们的个性和写作风格。在写作家的使命感这一章时,作者用“摩崖石刻”做标题,仅仅这四个字就展示了文学家的英雄气概。作家要不畏惧苦难和障碍,在心灵和时代的召唤下去创作。作家周国平对本书鉴赏文章《活着写作是那么美好》有着很深刻的解读和总结。“金蔷薇”和“活着写作是那么美好”,一词一句道出了作家的心声和欢乐!
金蔷薇读书报告 篇4
苏联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的这本《金蔷薇》,我之前一直早有耳闻。高一的时候读本上阅读过它的首篇《珍贵的尘土》,高二的时候被语文老师安利过之中的《夜行的驿车》。这个暑假是早早把它买了下来,但之前一直在上课和作业的夹缝之中挣扎,甚至没空把它拿出来。最近几天要开学了,想想高三了,假期的尾巴里再不抓紧时间看看,可能后面也就没空看了。
遇见一本好书实在是相见恨晚。想起高一的时候读《珍贵的尘土》只是当个故事看看,如今细读才感觉到帕乌斯托夫斯基那种深厚的、大师级的功力。《金蔷薇》明明是一本文学理论作品,但它并不是枯燥地去写理论,去刻意卖弄、故作玄虚,而是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作者不是在写小说就是在讲故事,笔触细腻优美,娓娓道来,写着写着就自然引入他想说的话。这些故事虽只是引子,但每个都太美了,让人茫然失语的美。
《珍贵的尘土》中想给苏珊娜带来幸福而偷偷攒下带有金锭的尘土为她打造金蔷薇的老兵夏米,这个故事本来就关乎爱,关乎人性的美,但作者把它上升到了文学家的使命,把生命中的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动态都等价于那珍贵的尘土,而作家的使命是把它熔铸起来,最终汇聚成一朵金蔷薇。
而《摩崖石刻》里,作者写了渔夫的墓志铭,写了海上勇者搏击大海的使命,然后延伸到了作家(甚至说艺术家)的使命,他讲了荷兰作家爱德华·德克,和我们熟悉的`同时代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他们都是听从了心灵召唤和人民召唤的人。最后又用普里什文来结尾,整篇文章让人深感震撼。
虽然只细读了这两篇,但是不难发现帕乌斯托夫斯基一直强调着的作家的使命感——我仿佛突然醒悟为什么俄国文学能那么美、那么苦难、那么经久不衰、那么不可取代,因为这种使命感是镌刻着每个俄国文学家内心中的——普希金、普里什文、叶赛宁、茨维塔耶娃、高尔基,乃至到阿列克谢耶维奇——他们无不把自己融入生活,融入苦难,融入人民。正印证了那句“好的作家是时代的良心”。
写得语无伦次的,之后尽量努力把它读完接着写点东西吧。
金蔷薇读书报告 篇5
文章开始表示作者很喜欢看地图,对探索世界非常有兴趣,还未能实际到达远方,已对那边充满幻想,他的爸爸也是一位去过很多地方的人,不同的是对远方的期待,现实与憧憬的乐观与消极的态度,我比较认同作者的观点,没有到过的地方,通过书籍报刊的报道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出发实地体验,大多数实际情况与心理预期是不符的,作者接受这种不同,并且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发现当地独特的美,而他的爸爸会失望与这种不同,显得有些消极。
于丹教授说过:“不能做到开口笑,是痴人。”旅游的目的'无非是拓展见识,暂时换一种生活方式,从忙碌的工作中找到不一样的意义,世上哪有那么多事事如意,要有一颗在欢乐轨道上的开心,我想,这可能就是最好的养心秘方。
接着,作者开始阐述《卡拉·布加兹海湾》的创作历程,首先的创作灵感从一位勘探人员的故事里听到这个地点,后来就一直为这个故事构思,作者当时没有钱去卡拉·布加兹海湾,先找人借一点,再半路写一些文章赚点稿费,最后终于到达目的地,完成了他的这部成名作。
一路上有对海水的描写,搭火车途径的风景,沿途的人文情感,都成为书中新奇的亮点,我很喜欢作者写作的结构,文章不长,行文流畅,表达精准,节奏也把握的很好,文章中有很多新奇的事物是我从未知道过的,看到他的文章,能够迅速的吸引我的注意,如果,我想写出精彩的旅行经历,我首先应该对当地有所了解,还要有钱,能支持我亲身到当地感受一番。
之前,我有写过一篇文章,是反省自己的写作节奏问题,现在的这一本书,是最好的参照,他的写作方式中有一点目前是我能借鉴的,一篇文章前前后后都围绕着一件事情展开,其他的东西再有趣,都可以不用放在一篇文章里。出现文章重点不足的特征,可能是和我的思维方式有关:喜欢几件事情同时进行,有时候,这样的做法很有效率,但是,写作文就不必把太多的东西都堆放到一起。
一次做一件事,还是一次同时做很多件事,我认为没有好坏之分,具体问题具体应用,比如:一个人在吃饭的同时可以听歌、看电视;从宏观层面来看,人的一生主要是为了体验活着的精力,好好活着可以说是一件事,也可以把它分成好多件小事。
我喜欢让自己的文章有节奏的美感,所以选择从一件事开始写起,掌握节奏以后,试着尝试两件事交叉前进,这是需要大量练习和学习的时间。这本《金蔷薇》可以作为我的一个学习的榜样。
金蔷薇读书报告 篇6
康斯但丁·格奥尔吉耶维奇·帕乌斯托夫斯基是本书的作者,也是苏联响当当的大作家。出生在一个热爱艺术的家庭,有资料显示他的同学有好几位也都很有名。曾经因家境贫寒,做过辅导老师,上完中学最后一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此立志当作家,之后战争影响,先后去过不少地方,做过很多职业,这些经历为他的每一部作品带来了不同的色彩,有人评论他的文字:“善于用是一般优美、动人的语言描写自然科学领域内的故事。”
《金蔷薇》是他的代表作,共19篇,情节无相连性,但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对生命,对生活和美的追求。下面是我对其中的一篇《珍贵的尘土》的读书笔记。
主人公让·夏米是住在巴黎的清洁工,和捡烟头的和叫花子做邻居,文中对夏米的外貌描写:“邻居们管他叫‘啄木鸟’,据此可以想象得出,他是个瘦子,鼻子尖尖的,帽子底下总是戳出一撮头发,活像鸟的冠羽。”
故事时间倒回墨西哥海湾战争,当时卫生条件极差,夏米不幸感染疟疾,还未打仗,就被送回国医治,错过了立功受奖的机会,回国的前途没有指望,可是他生命中的“金蔷薇”出现了——团长的女儿,团长交代的最后一个任务就是带她回家。
从墨西哥到法国,中间有个大西洋,这段旅程中,夏米对小女孩照顾有加,有趣的人生经历吸引着女孩,其中有个故事叫“金蔷薇”,是用金子做的蔷薇花,相传谁要是得到它就会交上好运,一生幸福,女孩当时提问:“会有人送我一朵金蔷薇吗?”
夏米回答:“世上什么事都可能发生。”
人们总会为了美好的事情奋不顾身,其实最后才发现,追求的美好的东西从来都是身边的。
小女孩安全送达,留给夏米的纪念品是绑头发的蓝色丝带。
夏米回到巴黎,从事清洁工可能是他能得到的最好的工作,文中有一段描写是和小女孩相遇:“从那以后,无论到哪里,他总是闻到一股尘土和污水的气味。甚至从塞纳河上约过重重房屋飘到街上来的微风中,从林荫道上衣着干净的老太太们兜售的`一束束湿润的鲜花中,他闻到的也是这种气味。逝去的时日连成一片黄腾腾的烟雾。但有时,夏米心灵的眼睛却能在这片浑浊的烟雾中看到一朵玫瑰红的浮云,这是苏珊娜的一件旧衣衫。这件衣裳发出一股春日清新的气息,仿佛也曾在紫罗兰的花篮里放了很久似的。”
这段描写有气味的对比,颜色的对比,犹如油画写意的优美文字,也为后文做足铺垫。一个落寞贫苦丑陋的人,内心对美好的人,美好的生活向往是没有停止过的,她们的出现就像“金蔷薇”,能遇见,成为互相帮助的朋友,生活再暗淡,也会因为这“金蔷薇”变得不同。
之后的大致内容是讲苏珊娜和男朋友闹分手,走投无路,借住在夏米这儿,了解情况后,在夏米的帮助下,两人重归于好,这对年轻人要离去。
夏米说了一句话:“既然你喜欢给自己选择这样的生活,那就祝你未来幸福。”言语没有任何责备。
苏珊娜含泪回答说:“未来怎么样,我一点也不知道,要是有人送给我一朵金蔷薇就好了。那就一定会幸福了。让,我直到今天还记得你在轮船上讲给我听得那个故事。”
苏珊娜的金蔷薇是夏米给的,每天打扫作坊,把一袋袋的尘土运回来,避开警察,筛选尘土里的少许金粉,日复一日的积累,打出一小朵金蔷薇,把它送给苏珊娜,祝愿她能幸福。
可惜,花终于打成,苏珊娜已离开法国,不会再回来,夏米在复杂的心情中死去,有完成打造任务的如释重负,想象和苏珊娜见面的喜悦,之后变成了遗憾和想念,留下的只有一条蓝色丝带和他的金蔷薇。
一位老文学家在他的札记中深有感触地写道:
“每一分钟,每一个在无意中说出来的字眼,每一个无心的流盼,每一个深刻的或者戏谑的想法,人的心脏的每一次察觉不到的搏动,一如杨树的飞絮,或者夜间映在水洼中的星光——无一不是一粒粒金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