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富爸爸穷爸爸》读后感(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富爸爸穷爸爸》读后感 篇1
《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之前有读过,也听别人解读过这本书,一直记忆深刻,而一本书在不同的时间段读意义不一样,一本经典之作每读一遍,跟上一次读肯定是不一样的,领悟也更深,该书目前只读了开头。
开头几十页中便有一句经典的话打动我:人们的生活永远被这两种感觉所控制:恐惧和贪婪。富爸爸给这句话解释说:“大多数人都希望有一份工资收入,因为他们都有恐惧和贪婪之心。一开始,没钱的恐惧会促使他们努力工作,得到报酬后,贪婪或欲望又让他们想拥有所有用钱能买到的好东西。于是就形成一种模式。起床,上班,付账,再起床,再上班,再付账。”
确实是这样,物欲横流的社会让有些人被打磨的忘记初心,忘记来时的.路。很多职场人士,包括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硕士、博士工作以后都是如此,以前的人们拥有一辆自行车就很满足。
后来拥有自行车不行,要拥有一辆摩托车,再后来,拥有一辆摩托车不行,应该是要一辆小汽车的。再后来拥有一辆小汽车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好车,豪车。
所以很多人说“即使拿三万块钱一个月依然撑不起一个家”虽然有点夸张,但是那是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人对没有钱的恐惧也是无止境的,在越高消费水平的人,要的东西越多,对钱的不安全感也越深。富爸爸提出:不要为了钱而工作,要钱为我工作。
但是当目前为止,如果有的人还找不到一个方法“让钱为我工作”的时候,可以找到工作对自己的乐趣和意义。当工作变成一种乐趣时候,做自己喜欢的事,工作也就不是工作了,而是成就你自己。
《富爸爸穷爸爸》读后感 篇2
书就像一束芬芳的花朵,每时每刻都让我闻到它的缕缕清香,它浓郁的香气如同香水一般,或许这就是书香。每当我一次又一次地接触到书,我就会在书的海洋中徜徉。春、夏、秋、冬,四季循环,昼夜交替。转眼间,已经有十多个春秋了,我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书中看到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富爸爸穷爸爸》的故事是: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他们一起来到牧师面前倾诉他们的烦恼。
富人说他的钱一辈子都用不完,想为他的儿子聘请世界上最好的老师,让儿子在家上学就行。他希望他的儿子可以接管事业,继承家业。但是,20年后他的儿子无法面对现实世界,甚至不敢走出自己的房间,更不用说接管家业了。
穷人说他的家靠捕鱼为生,因为贫穷,他没有钱让他的儿子上学。所以,当他每天钓鱼的时候,他让儿子坐在船舱里,想让他的儿子年轻的时候休息几年,等到他老的时候把船给交给儿子。然而,20年后,他的儿子不会撒网,他觉得是因为贫穷让儿子得不到教育。
富人的孩子不快乐,不敢出去锻炼,因为他没有交任何朋友。穷人的儿子,是因为未曾撒过网,未曾亲手捉过鱼。如果富人和穷人对他们的儿子从小就接受培养和锻炼,结果肯定不是这样的`。
富人的孩子将接管家族庞大的产业,穷人的孩子将成为一名熟练的渔夫。你可以想想,独立、自强是多么重要。读了《富爸爸穷爸爸》,让我知道了从小就必须学会独立生活。
每读一本书都会让人知道深刻的道理,书成为了我人生的伴侣。书是人生的起点,书是人生的路灯,书是一朵永不凋谢的花,书是文学的精华。
《富爸爸穷爸爸》读后感 篇3
我刚从大学毕业,今天是入职的第五天。从学校到社会,上一秒还是温室,下一秒推开门便是扑面而来的狂风骤雨。无力抵抗内心的迷茫和巨大的空虚感,于是开始着手看各方面的书,这是第一本。
然后就是遭受无数暴击。在校读书的无用性。人们对钱的欲望和贪婪使得他们被迫工作,劝诫我们不应该为填饱肚子为钱工作。穷人和中级阶层财商的`普遍低迷是和富人最大的差距。
一开始的确有点难以接受这些观点,就好像你坚持跋涉了好久的路,突然有天有人跟你说方向走错了,还帮你分析得头头是道,让你不得不怀疑人生。
作者前面花了大量的笔墨强调了投资理财,增加资产项的重要性,然后劝我们要投资自己,提高自己的财商,规避风险,同时不畏风险,不盲目从众,要懂得另辟蹊径,做到让钱为我们工作。
我们当中有些人可能看得心情昂扬,激情澎湃,仿佛一条康庄大道正在向我们铺开,我们似乎终将也可以腰缠万贯。
然而细心的我们可以观察到他的富爸爸从小对他的理财的教育,他深受富爸爸的影响,在他往后成长的路途中始终秉持着注重财商培养的信念,不断学习,培养自己的理财能力。再者,他并没有丢掉自己的工作,工作是他得以进行投资最坚实的后盾,资产项产生的价值更是如虎添翼,投资有赚有亏,他早已有承担这风险的基础,得以一路高歌。
而我们呢?从小给教育说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才能找到好工作。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理财意识对于我们甚至我们的父辈来说几乎等于零。等我们长大出去工作,又得忙着赚钱养家娶老婆养孩子,孝顺双方父母,过节的时候跟人聚聚会,给小孩派些红包,钱就像从指缝溜走的水,悄无声息。我们不得不害怕风险,不得不去工作,我们害怕这个月如果没工资了,下一秒孩子就断了奶粉老婆得穿破洞的衣服。投资对于很多人来说其实都有点遥不可及。稳当的生活才是大多数人毕生的追求。
虽然我们都知道成功不可复制,环境不同,地方不同,时机更是天差地别。可是有一点却是不可否认,作者为此付出了天大的努力。因此我觉得,如果我们还年轻,还没到而立之年,还没走入婚姻,我们都应该认真去学一把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加以实践尝试。纵使我们无法功成名就,但起码我们学到的新思想能给我们的下一代带来哪怕只是一丁点的影响,能让他们越来越好。
很喜欢里面的一句话,一个真正聪明的人总是欢迎新思想,因为新思想能使他的思想库更加丰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富爸爸穷爸爸》读后感 篇4
总概:这本书改变我想法当中一些固守的观念,比如我之前总是下意识地想尽办法省钱,可这本书上说,我这样是穷人的思维,穷人看重钱,富人看重财富,钱只是工具而已。
穷人在拼命为省几块钱,买东西去好家对比,为抢一点红包,花好多时间在手机上,可富人已经计算了,因为省钱而消耗的时间成本,他宁愿多花一点钱。因为钱花出去了还可以挣回来,时间过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前段时间,为了省几块钱,我开滴滴顺风车,但每次要多开半小时以上的时间把顺风客送到;为了省钱,我也不怎么买衣服,爸妈怎么说,我都没听进去。爸爸总是说:‘不要想着怎么省钱,要想着怎么赚钱。’现在看了这本书,其中的`观点和爸爸的话是如出一辙。
妈妈也苦口婆心和我讲了好几年,叫我学会计,不管我以后当不当会计,这个行业知识一定要懂,可我以前总觉得这是一门枯燥的学问,但现在,我决定要好好去学会计了。
生活总是这样,绕了几圈,最后发现还是爸妈说得对,毕竟他们多走了几十年的路。可见我之前是怎样固执的一个人,还好现在醒悟一点点,说明还有翻转的可能。
最近读的一本书上说,不持续学习的人,就像一只井底之蛙,固执,自傲且又无知。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让自己狭隘的眼光限制住自己。毕竟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很多可能性。
话说回来,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有一句财经名言叫“你不理财,财也不会理你。”这本书就是告诉我们,要通过学习各个层面知识,学会理财。书上写的穷人和富人,更多的在思想观念上的差别,穷人一辈子为钱拼命工作,富人却不为钱工作。
《富爸爸穷爸爸》读后感 篇5
我给大家推荐的书单中,《富爸爸穷爸爸》系列是非常经典的必读书目。有很多群友认真阅读之后,都收获了很多,今天分享的这篇读书心得,认识很深刻。
《富爸爸穷爸爸》一书是享有“百万富翁的教父”、“金钱教练”美誉的美国罗伯特·清崎编写的一本畅销理财书。作者提到两个爸爸,“穷爸爸”是他的亲生父亲,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官员;富爸爸是他好朋友的父亲,一位高中没毕业却善于投资理财的企业家。
作者亲眼目睹一生辛劳的“穷爸爸”失了业,“富爸爸”则成了夏威夷的有钱人。并以亲身经历的财富故事展示了“穷爸爸”和“富爸爸”截然不同的金钱观和财富观:穷人为钱而工作,富人让钱为自己工作。
这本书从“富人不为钱工作”、“为什么要教授财务知识”、“关注自己的事业”、“税收的历史和公司的力量”“富人的投资”、“学会不为钱工作”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结合自己生活中的实例,深入浅出的给大家进行了一次基础的财商教育普及。
“穷爸爸”、“富爸爸”的`不同。
以下是书中描述的有关“穷爸爸”和“富爸爸”对待同一件事情的态度,我觉得读过后,仔细体会,我们可以从中的到一些启发。
“穷爸爸”总是习惯说“我可付不起”;“富爸爸”则会坚持说“我怎样才会付得起?”。两种不同的回答:一个是陈述句,当我们下意识的说“我付不起”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就停止工作了,主动放弃了;而当我们自问“我怎么样才能付得起?”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在积极的思考,从而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穷爸爸”劝我:“努力学习吧,那样你就能去好公司工作”,“富爸爸”则会说:“努力学习吧,那样你就能发现一家好公司并收购它。”
“穷爸爸”说:“我不富有,因为我有孩子。”;“富爸爸”则说:“我必须富有,因为我有孩子。”
“穷爸爸”努力存钱,“富爸爸”不断投资。
“穷爸爸”说:“我永远不会成为富人。”于是这句话就成了事实;“富爸爸”恰恰相反,他总是会说:“我是一个富人,富人不会这么做。”“富爸爸”破产时,他会安慰自己:“贫穷和破产的区别是:破产时暂时的,贫穷是永久的。”
看了这些对比,您觉得自己是哪种爸爸呢,“穷爸爸”的心态是不是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没有进入王永山财富自由俱乐部之前,我肯定是百分之百的“穷爸爸”的心态。
随着王老师不厌其烦的为大家普及财商知识以及自己读书的提高,我的观念在发生改变。观念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成败,观念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观念的改变,或许就是我们成功的起点。
获得金钱的能力比金钱本身重要。
既然是有关金钱的教育,是不是钱越多越好?书中列举了一些最富有的生意人,有美国最大的钢铁公司领导人查尔斯·施瓦布、世界最大的经营公共基础设施的公司主席塞缪尔·英萨尔、世界最大的煤气公司的领导人霍华德·霍普森……。等等,看了这些“世界最大”,来看25年后的结局,其中的9人,有的因为借债身无分文的死去,有的死于破产,有的疯了,有的自杀了。
为什么世界最大的公司领导人甚至国家领导人会取得令人惊叹的成功后,又令人唏嘘的死去?现在大多数人只注重一味追求金钱,而忘记了自我成长。就像书里面所说:“只有知识才能解决问题并创造财富,哪些不是靠财务知识挣来的钱也不会长久。”
“在生活中挣了多少钱不重要,重要的是留下了多少钱,以及能留多久。”拥有财富固然重要,获得财富、驾驭财富的能力比财富本身重要。
如果没有驾驭财富、管理财富的能力,再多的财富也会烟消云散。就像没有坚实的根基,高楼大厦总会有坍塌的那一天。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认识到金融知识的匮乏,是需要恶补的时候了。
《富爸爸穷爸爸》读后感 篇6
《富爸爸穷爸爸》是美国作者:罗伯特·清崎和莎伦·莱希特创造的,以一个孩童的成长经历为故事出发点,讲述在不同的两个爸爸教育下的成长经历,最后选择富爸爸的思维方式生存致富并成功退休的故事。
在书中,我深深的被作者罗伯特·清崎小时候的经历所吸引。当他小时向富爸爸讨教如何获得财富时,富爸爸给了他两个选择,第一个是给富爸爸打工,每小时5美元,第二个是还是同样的打工,不过一分钱也不给。如果要我猜,应该是答案越离奇的越可能是作者当时的选择。而现在让我们再一次审视这选择背后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
“富人不为钱工作”。
我顿时就感到疑惑,如果打一份工用汗水和努力去换取的难道不是最后的老板的发的工资吗?
其实这一下子就把穷人和富人对于金钱的观念差别显露了出来。第一个选择折射的是生活中大多数人的选择,“5美元”代表的是老板扔出来的美味诱饵,是猎物渴望又难求的高收益。当你答应了第一个选择时,就是掉入猎人设下陷阱的那一刻。当然!我能理解人不能为钱工作而工作,要不然没有了钱就什么也做不了了。但是如果工作了连钱都拿不到,那我为什么要工作?
“用自己的脑袋想想,改变你能改变的”。如果你做的工作给不了你想要的生活,你还能做什么?还能做什么让钱来到自己的口袋里?
让别人给我钱,然后让钱为我工作。这是富爸爸当时想教育给罗伯特·清崎的道理,也是当时作者打着一份不赚钱的工作时,才体会到的道理。因为当时作者也很苦恼自己做的选择,为什么要白工作?富爸爸告诉他,改变自己能改变的。如果他就是志愿打工,放弃自己想不通的道理,因为这是观念上的差异,停止责备富爸爸的.抠门,不要认为这是别人的问题。现在有问题的是自己,这时他决定改变自己,学习一些东西让自己变得更聪明,因为改变自己比改变他人跟容易。
其实当时罗伯特·清崎想到赚钱的办法是,在他打工的时候发现商店里总会把不要的旧书籍拿去扔掉,他把这些旧的书籍收集起来,开了一个小书店,找了班上一个愿意为自己看店的同学以一小时10元的工资雇佣他。靠自己的小书店自己每个周末都会有一定的收入,相当于自己打工一小时可以净赚100元。而自己要做的工作只是把商店不要的书籍收集其他,放在小书店里。
当罗伯特·清崎没有从工作中得到报酬,就不得不发挥想象力去寻找挣钱的机会,通过经营自己的连环画浏览室,掌控了自己的财务,而不是依赖雇主。甚至当他不在那时,自己的生意照样赚钱,真的让钱为自己工作了。我们在计较自己在工作中的付出能否得到自己想要的加薪升职时,其实已经掉入了为钱工作的陷阱中去了。
书本的故事让我思考,为什么我们会这么情愿的落入陷阱?首先回答一个问题。工作和事业是什么?工作是提供我们学习机会的工具,丰富自己的资本,而事业是财富的来源。我一开始有些无法理解,工作真的不是为了钱。
那么事业是什么,事业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书中的作者的事业是房地产,以及投资,利用钱赚钱的方式,为自己创造财富。但他并不是在告诉大家赚钱容易,教育不重要。反而是在告诉我们要不断的学习让自己更优秀,得到跟多创造财富的机会。同时要知道在努力获得高薪工作的同时,要选择能让自己学到更多东西的那个。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对金钱的观念发生了全新的根本性变化,认识金钱运动的规律,培养自己的财商,投资自己才是最大最好的投资,找到自己的目标,有目标才有前进的方向,并为之付出努力。
《富爸爸穷爸爸》读后感 篇7
虽然自己是文科生,但是却一直对经济学很感兴趣。世上绝大多数人都想着有朝一日自己变富,因为富了就可以为自己、为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于是有人奔波一生为了在大城市买房、立足。不禁让我想起樊胜美,在上海买房是她的梦想,她渴望财富是因为她从小穷怕了,她把婚姻当成了改变自己财富命运的机会,在婚姻身上寄托了太多的东西,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穷的人一辈子都在守着自己已有的那点财富不肯放手。而富的人在用自己现有的财富创造更多的财富。很典型的例子就在我身边,我有两个亲戚,十年钱俩人拥有的财富值相当,20万。通货膨胀的背景下,一个亲戚把钱变成了房子,并且经常卖了这套换那套,房子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多,而另一个亲戚则一直把20万死死攥在手里,放到银行,挂在嘴边的永远是利息。现在一个亲戚开始计划着如何享受生活,20万早已变成200万,而另一个亲戚还在计划着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儿孙攒下60万。
讲述这样一个例子不是为了告诉大家我们要去炒房,相反就像书中所说“房子是负债”。但是他们之间最大的不同是对待财富的态度和处理财富的方法和管理财富的能力。对于买房这个问题,我们经常会拿中西方做对比,中国夫妇累死累活一辈子临死前买上了大房子,而外国夫妇享受了一辈子大房子,临死前还完了房贷也买上了大房子。虽然只是半开玩笑式的,但是确实差的就是观念。我们的父辈大都希望我们将来过上安定的.生活,好好学习,好好工作 好好生活,仿佛所有人都应该按照这个既定轨道去行走,因为这符合大多数人心中所谓的成功的标准。
在生活消费方面父母也都是教育我们要量入为出,看好的东西等有钱再买。但是看过《穷爸爸,富爸爸》之后才觉得我们不该束缚在这些传统观念里。穷爸爸富爸爸差的不仅是财富,更是创造财富的理念。
《富爸爸穷爸爸》读后感 篇8
富人买入资产,穷人只有支出,中产买入自以为是资产的负债。
最近在看一本著名财商书籍《富爸爸穷爸爸》,以上是书中一段话,我觉得非常有价值,在这里分享出来。
很多人没有能够理解什么是资产,什么是负债。例如上面所提到的,自己以为是资产,其实是负债。例如各种电子产品,价格高昂的消费品等。
书中给出了答案:
资产:可以给你带来收入的产品。例如股票,基金,银行存款等。判断一个产品是否是资产要依情况而定,例如你购买一套房产,但是每个月都还款,他是负债,如果你购买之后,出租获得收入,并且可以减去月供,那么他就是资产。
负债:不断把你的钱往外掏的.东西。
想要实现财务自由,就要不断买入资产,让资产产生的钱支付高品质生活,作者就用股息,房租收入等购置了车辆,而不是相反的,先买入负债,然后让收入去填满负债。
当然,书中也讲到,适当的贷款和负债是可行的,为的是抓住市场机会,获得更高的收入,这样才会有购买资产的本金。
这样的例子在身边不计其数,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富人亏过钱,因为他们愿意冒风险,而没亏过钱的往往都是穷人,因为他们更求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