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读舌尖上的中国有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舌尖上的中国有感 篇1
暑假前,老师给我们布置作业,写一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我原本以为是历史纪录片,便失去了兴趣。第二天,我去同学家玩,我看见我同学在看视频。我就问她这是什么片子,她说:“这是舌尖上的中国啊!”我心想:什么这不是历史纪录片吗?还那么好看,回家可以去看看。
在这本纪录片中,那些普普通通的劳动人民他们的勤劳和智慧让我印象深刻。诚意面对食物,精心烹饪,然后有感情地把菜端上桌子,给心爱的人,这是厨房和美食的秘密。一位澳门76岁老阿婆和老伴儿做了50年虾酱,老伴儿去世了,老阿婆自己默默制作虾酱,食物里满是对老伴儿的`怀念。其实,这就是节目想告诉我们的,有感情的东西才是美食。
在本片中,最让我喜欢的美食是兰州拉面。兰州拉面,我吃过,在我去兰州游玩时吃的。现在还记得那一碗面,在一个粗瓷大碗里,满满的汤和面,上面漂着辣椒油,几片青萝卜,一小撮绿绿的香菜和蒜苗,里面还有手指肚大小的牛肉丁,散发着诱人的香味。
每一道美食背后,都包含着古老的文化传统和关于食物朴素而精彩的故事,通过美食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中国人热爱美食,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
读舌尖上的中国有感 篇2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的文明古国。无论南北,美食都数不胜数,中国的饮食文化与烹调技艺是它文明史的一部分,是中国灿烂文化的结晶。中餐菜肴名称也别具特色,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给人以美好的感受。读了《舌尖上的中国》这本书后,不仅让我对中国的美食文化有了更多的感悟,同时也让我产生了想去旅行,想去品尝全国美食的想法。
大多数美食都是不同食材组合碰撞产生的裂变性奇观,若以人情世故来看食物的相逢,有的是让人叫绝的天作之合;有的是叫人动容的邂逅偶遇;有的是令人击节的相见恨晚。人类活动促进了食物的相聚,食物的离合也在调动着人类的离散,西方人称作“命运”,中国人叫它“缘分”。
盐——百味之首,制作一份精致美味的食物,它必不可少。颜色透明,体积微小,却让食物入味时,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腌制品的完成,盐是最主要的佐料,中国人总会发挥出最聪明的智慧,用它来变换出美食的不同花样。不同的省份,不同的民族,都有各自的美食代表。四川火锅,以辣出名,红油滚烫,椒香四溢,给人带来味觉上的享受和视觉上的冲击,爆辣的口感,使人产生极高的兴奋感,涮一口毛肚,使人忘却一切烦恼。这种感觉对于不爱吃辣的人来说,无法想象出四川火锅的`魅力,也无法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感情。对四川人而言,火锅不仅是他们对于美食享受的挖掘,还是一种象征着团结,热闹的情怀。北京,作为最发达的城市之一,运营着一种快生活节奏的模式,忙碌的人们在灯红酒绿的街道里穿梭,但退却一天的疲劳,还需要一顿美食的帮助。烤鸭是北京最具代表性的美食,果木炭火烤制,色泽红润,肉质肥而不腻,外焦里嫩,滑而不柴,香味流连于口齿之间,沁入人的心脾,使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跳动起来。美食的享受不仅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馈赠,还得益于人类的聪明才智,才能让最简单的食材散发出最诱人的香味。
这本书不仅向我们详细的介绍了多种美食的做法,更以朴实的文字阐述了它的由来和背后深藏的文化底蕴。在看这本书时,我想起了妈妈的味道,更是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我既感叹这是因为社会的和平才得以让人们能够用心的去创新美食的做法,也为中国的饮食文化传到国外而感到自豪。一部作品为何能引起我众多的感触,而不是使我单纯的只为书中美食而垂涎欲滴?这是因为它不是空洞的描述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从美食背后的故事、平常百姓的生活以及文化和制作的不易入手,在情感上与大众引起共鸣。无论是切丝豆腐还是花雕萝卜,那种千丝万缕的梦幻般的工艺,无不向我们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对这片神州大地割舍不断的情意。
时代在改变,人们对于美食的创新也从未停下脚步。如果说美食是一个味觉定位系统,那么一头连接着我们的味蕾,另一头便连接着它们最原始的模样,即使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曲折和心酸,但最终它们都会以最好的模样,呈现在食客们的眼前。但愿这些淳朴和美食永远都不会消失,留在我们身边,给我们带来更多更美好的感动。
读舌尖上的中国有感 篇3
《舌尖上的中国》以其独特的视觉,浓浓的生活气息和草根气息,是它在众多的美食节目中脱颖而出。不同以往的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讲述的是劳动者如何捕猎、采掘、加工和制作自然馈赠的食材。整个节目夹杂着劳动者为生活、为生存而流下的汗与泪。
带着好奇,我今晚观看了这个节目的第一集,《自然的馈赠》。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们在享用自然馈赠的同时,仍然想着留着后续使用,卓玛挖掘松茸后,都会用土把菌种埋起来,阿亮挖笋时,会小心翼翼,不破坏竹子的根茎,石老头捕鱼总是会补五年以上的鱼,他们自制的网会人为的放生小鱼,从而确保年年有鱼。他们的淳朴和对自然的感恩是我们该学习的。物以稀为贵,他们并没有为昂贵的价格而心动,他们依然遵循着自然的规律。
这和身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的我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无限制的采掘自然资源,为了一己私利,乱砍滥伐。现在甚至很多人,在人们常用的药品,实物加入化学药品,严重危害人来健康的东西,前段时间的毒胶囊、红烧肉添加剂、橡胶猪耳朵、工业盐充当食用盐等等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让广大民众汗颜。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人们的'良知何在?
这确实是一个很不错的美食节目,它应该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节目中的劳动者的淳朴和勤劳村托了现在社会中那些为了私利而违背良心的人无耻,还有一个问题也是我们大家应该思考的,为什么这些违法的东西会频频出现?除了人们的道德需要提升以外,相关监管部门是否也要真正的履行自己的职责呢,把民众的健康放在心上?
希望这个节目能给现在的人们敲响警钟!
读舌尖上的中国有感 篇4
暑假前,老师给我们布置作业,写一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我原本以为是历史纪录片,便失去了兴趣。第二天,我去同学家玩,我看见我同学在看视频。我就问她这是什么片子,她说:“这是舌尖上的中国啊!”我心想:什么这不是历史纪录片吗?还那么好看,回家可以去看看。
在这本纪录片中,那些普普通通的劳动人民他们的勤劳和智慧让我印象深刻。诚意面对食物,精心烹饪,然后有感情地把菜端上桌子,给心爱的`人,这是厨房和美食的秘密。一位澳门76岁老阿婆和老伴儿做了50年虾酱,老伴儿去世了,老阿婆自己默默制作虾酱,食物里满是对老伴儿的怀念。其实,这就是节目想告诉我们的,有感情的东西才是美食。
在本片中,最让我喜欢的美食是兰州拉面。兰州拉面,我吃过,在我去兰州游玩时吃的。现在还记得那一碗面,在一个粗瓷大碗里,满满的汤和面,上面漂着辣椒油,几片青萝卜,一小撮绿绿的香菜和蒜苗,里面还有手指肚大小的牛肉丁,散发着诱人的香味。
每一道美食背后,都包含着古老的文化传统和关于食物朴素而精彩的故事,通过美食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中国人热爱美食,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
读舌尖上的中国有感 篇5
除了美食和亲情之外,这一集电视片中还让我们看到农夫、麦客、渔民和养蜂人的辛苦勤劳和朴实无华,农民工和留守儿童分别时的酸楚和远离后思念,具有远超出美食之外的寓意。赶场为主顾割麦的麦客们,因为收割机械的竞争也许会成为最后一拨职业割麦人,这个古老的行业逐渐会退出历史舞台。在机械竞争面前失去赖以挣钱养家糊口的工作机会,虽然有些许的悲凉,但也是无可奈何之事。人们通过劳作获取食物或自足或卖出以维持生存,其背后付出的汗水和辛劳在片中隐约可见一斑,观者虽不至于“长叹息以掩涕兮”,但有良知者可能会发出“哀民生之多艰”的慨叹也不为过,这些都是在歌舞升平的春晚类节目里不大能看得到的。故曰:名曰美食,实系民生!
第一集一个让我感动的情节是,渔夫杨世橹捕捉弹涂鱼的场景。弹涂鱼又名跳跳鱼,捕捉它需要花多年时间才能练就这一绝技。杨世橹在捕鱼的时间,在远处观望的女儿佩服地说:“爸爸,你老厉害咧。”杨世橹不无骄傲地回答:“当爸爸的就要能干的。”多么朴实的话语,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爸爸带着我和哥哥出去钓鳝鱼的情景,其情其景何其相似,不由得让我唏嘘感叹。父亲是家乡农具厂的.木匠,但也是钓鳝鱼的高手。爸爸钓鳝鱼一方面是为我们三个孩子补充营养改善生活,有多余的时候也可以拿到集市上卖,换点零钱贴补家用。哥哥和我后来都成为捕鱼捞虾钓黄鳝的好手,也是跟着父亲耳濡目染学习的结果。现在父亲已逝,我们也都在养育着自己的孩子,靠专业知识和技能来为他们提供衣食住行,做孩子们眼里“能干”的父亲也是我们的目标。
读舌尖上的中国有感 篇6
前几天,我们全家去大西北旅游,那里的饮食习惯和苏州有好大的差异,比如说,每顿都会有白馒头,有老酸奶,还有西北人喜欢吃的酿皮、甜醅……,我这个江南人还真是吃不习惯呢。为什么不同地方的人吃的东西不一样呢?妈妈告诉我,这就叫做饮食文化。
回到家,妈妈打开电视机,让我看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总共7集的纪录片,我竟然一口气看完了!在厨师们的那双“魔手”上,酸、甜、苦、辣、咸等味道已经一一呈现在我面前,让我“口水直流三千尺”,我仿佛听见了那些美食对我的召唤,真希望电视机里的食物能马上飞到我的面前。
之后,我的心难以平静。我问过所有看过这部纪录片的朋友,他们都说看了之后很饿,一开始我也这么认为,但是静下心来想想,播出这部片子,真的纯粹是让我们了解美食吗?恐怕不是吧!就像那些在烈日炎炎下工作的农民们,也许,他们没有读过书;也许,他们的条件没有我们优越;也许,他们没有英俊的外表……但是,他们有的是勤劳朴实的面庞,坚韧能干的手和善良乐观的心!其实,播出这部片子真正的原因是要弘扬中国人勤劳而又坚韧的性格,是这些,成就了我们大中国的.各色饮食文化。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从小谁都会背诵,但是,有几个人真正理解了它的含义?我每看完一集后,静心回想一下内容,再看看碗里桌上剩下的米粒,总会十分羞愧。
我们要感谢大自然赐给我们的美食,也要感谢那些把食物搬上餐桌的人们,我们要珍惜碗中的每一粒米,每一棵菜,让美味不仅留存在舌尖,更要渗透到我们的内心!
读舌尖上的中国有感 篇7
上人文课时,看了大致两集的《舌尖上的中国》。我是个比较喜欢看记录片的人,觉得纪录片能够带人走进一个新的世界,拓展人的知识,甚至还能够给人以发省。课堂上看了两集,觉得很不错,于是回寝室后,利用课余和休息时间将这部纪录片看完了,下面说一下我的感受。
整个纪录片分为七集,也就是从七个部分来进行解说中国美食。该片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在整部片中,介绍了松茸、笋、水稻、糜子、小麦、青稞、芋头、紫菜、海参、海胆等大自然赐给人类的食材,介绍了古老中国人传下来的食品保存方法,介绍了中国人是如何烹饪的,如何使普通的食物色香味俱全。
中国与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不同,中国人讲究色香味形器。中国的烹饪技术又是人类史上的一个重要创造,更是中国人勤劳和智慧的结晶。酸甜苦辣咸是中国人所不可缺少的调味料,而正是这些简单的调味料,解密了中国人高超的烹饪和调味技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人的`性格。
同时,在介绍食物的同时,摄像机也不忘拍摄一下美食出产地的独特风情,记录下当地人在采摘粮食时的欢乐笑脸。往往就是那一句简单的话,一张纯朴的笑脸,向世人展示出了中国人所特有的气质和品性;就是那样一个无技术性的镜头画面,展示出了中华大地的独特美景。
土地是万物生长的母体,是哺育人类,延续人类中华五千年历史的重要载体。依靠土地生存的中国人在利用自然的时候,并非一味的撷取,而是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既是土地上的中国人对自然的尊重,也是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也由此也可以看出人们的纯朴心性。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了普通的中国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是如何战胜环境,如何的发挥创造性开拓出土地,种出累累的果实。尽管现在已经有了现代化的食品保存方式,但腌鱼腌肉、泡菜、醋、酱油、米酒等让我们仿佛又回到了传统的农耕时代,也让我们见识到了传统的中国人对食品保存的所发挥出来的伟大智慧。
该片在呈现中国美食多样性、地域差异性和农业多样性的样貌同时,也讲述了中国人为了食物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故事。片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哪里有绿色的生机,哪里就有天与人的和谐。这是一句朴素却又意味深长的一句话。
贵州下尧村至今依然播撒着祖先留下的糯种,他们在梯田里放鱼和鸭子,鸭子以稻苗上的虫子为食,是天然的杀虫工具,鸭子的粪便既可以作为肥料,又可以作为鱼的饲料。糯稻、鸭子、鱼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相互依存生长。这种近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生产出的绝妙食材,既优良又清洁,正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成果。下尧村人用天然的植物为糯稻染色正是中国人善于利用自然的智慧的表现。北京的贵春在屋顶上弄了一片菜地,这说起来似乎是一件不可能有结果的事,但事实证明他成功了,每年到了收获的季节总是硕果累累,这是大自然赐予的果实。沿海的人们抵抗海浪的冲击摘取紫菜,突破海水对人类活动的局限捕捞海洋珍产;沿湖的居民饲养河蟹,挖掘淤泥中的莲藕,在一块一块的垛田上种植芋头。人们在艰难的环境中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获取食物,但不管如何,这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下的所得。
《舌尖上的中国》不只是一部关于美食的纪录片,更是一部国家文化的宣传片,更是一首献给广大劳动者的颂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