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月光启蒙》教学设计(精选12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上下文理解“月光启蒙”、“芳香”、“长”的真正内涵。
3、品读重点语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法学法:
咬文嚼字,朗读感悟,情境感染
教学重点:
品读重点语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出月光的话题。
2、走进《月光启蒙》。
二、初读感知。
1、字词认读,读通课文。
相机理解“混沌”、“莲花落”、“箔篮”、“荆草”。
2、梳理脉络,整体感知。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为这个画面题个词。【这是一个()的月夜。】
三、精读感悟。
1、再次走进这美妙的月夜,快速默读,找一找最打动你的词句划下来。
2、交流感悟: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重点理解“芳香”,朗读中体悟。
那时,我们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重点推敲两个“长”,体会“启蒙”的涵义。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理解“玉石雕像”背后的信息,朗读感悟母亲如月光般的神圣、美丽、慈爱。
四、回读品评。
1、阅读原文,提升对“月光启蒙”的感悟。
2、练笔交流。这是一个()的月夜。
3、回读课题。
教学反思
我觉得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已经能比较从容地面对开放课,以前那种焦虑或者说彷徨已悄悄地走了,剩下的是静心和思考,我想时间真是一个好老师。
总结自己本次教学实践,有得有失,我概括了两点:
1、有所感悟但偏离重点。
我是个感性的人,所以一拿到课文,首先想的就是怎样把文章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起来,在课堂上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因此在教学设计思路上,是通过字词教学、重点语段的反复咀嚼与朗读感悟来体现的.。“母爱”的主题应该说有所凸显,学生在“芳香”、“长”等词句的品读中走近了“母爱”。但这一招走得有些偏颇了,重在体悟“母爱”,而忽略了“母爱”形式的体验,没有在歌谣、童谣、故事、谜语这些与一般母爱的区别之处体悟母亲的智慧,感受这种爱的与众不同。评课时,沈冬梅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不要上成这一类母亲,而要上出这一个母亲!”还有钱峰光老师的清晰板书,和老师们的悉心点评,都让我眼睛一亮,跳出课堂看自己的教学,确实存在着重点取向的问题。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煤矿诗人”、民间文化作家孙友田的《月光母亲》改编的。课文语言朴素,但情真意切。分析题目,“月光”“启蒙”“母亲”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启蒙”又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母爱的美应建立在歌谣美和月色美的基础上,所以我放弃歌谣的教学,是个不智之举。
2、有诗情但少点诗意。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语文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就必须准确地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从而产生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月光启蒙》中,我和学生们抓住重点段落。即“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细细品味过后,为了加深印象,我安排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一段,并以诗歌形式出示该段文字,想借此诗意化。但配有歌词的音乐相伴,学生的朗读并没有达到理想的境界,以致花的时间较多,耽误了后面的教学。正如高老师所说,这样的课堂,老师需将激情变成深情,基调和意境的把握相当重要。
针对本次教学的得失,我将重新调整策略,教学设计围绕“一条主线,三种体验”展开。以母亲对作者的启蒙为主线,一读感悟月夜之美,二读感悟歌谣童谣之美,三读感悟母爱之美。就像《猜猜我有多爱你》绘本故事一样,让教学“从文本这里到月亮那里”,具有“放”的旷达,再从“月亮那里回到文本”,拥有“收”的充盈。
最后,我想说的是:《月光启蒙》中,作者孙友田一生感激她的母亲。而我感激孙友田的《月光启蒙》,感激听课并参与讨论的所有老师,感激高老师,给了我这么好的磨练机会,这么多豁然开朗的启迪。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篇2
开课时间
20xx.3.10
听课人数
30
开课年级
五
科 目
语文
开课级别
市级
研究目的
回归语文本色,构建绿色课堂
课 题
月光启蒙
教学简况
一、检查预习导入:
1、板书:孙友田,对于孙友田,同学们不陌生吧!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2、是啊,孙友田是位值得我们敬佩的杰出诗人,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孙友田的一篇文章——
3、板书——启蒙(伸出手来和老师一起写这个“蒙”字)知道启蒙是什么意思吗?
4、板书——月光
5、把课题读一下,指名读。⑴指导:你为什么这样读?⑵让我们来一起来美美地读课题。
6、读了课题,同学们一定有话想说,有问题想提,跟大家交流交流。
7、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放声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板书:正确、流利)
2、检查初读情况:⑴做到正确、流利了吗?同桌之间互相考考。⑵全班交流:展示朗读。指导:①第一节中:“篱笆”的“笆”、“时辰”的“辰”读轻声
②第五节中:混沌(混是多音字)这个词以前学过,在哪一课?还记得意思吗?在本文中呢?找到文中句子读读?说说什么意思?知道了“混沌”,推想一下“豁然开朗”是什么意思?
从“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用一个词来说,就是——启蒙。母亲把这份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说成一个四字词语就是——月光启蒙。
莲花落(注意“落”的读音)听过吗?是什么玩意?读读文中句子,你来猜测一下。
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第一个“长”读?为什么?第二个呢?)
③歌谣:(出示)介绍歌谣:指随口唱出、没有音乐伴奏的韵语,如民歌、民谣、童谣等。(生读,教师纠正“亮堂堂”的读音。)想象——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④童谣:介绍童谣:适合儿童口头传颂的歌谣,形式比较简单,富有童趣。同学们喜欢童谣吗?说说为什么喜欢?就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试试看!(打节拍,趣味读童谣)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解决开头提出的疑问:你能解决哪个问题?从哪知道的?——引读14节
2、母亲是怎样启蒙我的呢?快速浏览全文在书上列小标题。
3、交流:
⑴母亲是怎样启蒙我的?(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
⑵看看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分别是哪几节写的?在文中分段做好标记。
⑶指导概括主要内容:把小标题连起来,再组织一下语言,就可以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小结、质疑。这节课,我们通过读书明白了母亲用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的方式启蒙我的,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题目呢?我们下节课学习。
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搜集儿歌童谣。2、积累描写月夜美景的.词句。
综
合
评
语
本课教学层次清晰、环节分明,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流程灵活,教学方法多样,学生学习真实有效,切实提高了第一课时的教学实效。导入巧妙、自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中,老师从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学习基础为基点,始终以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出现。多种学习形式相结合,避免了学习的枯燥、乏味。
鉴定人
鉴定单位
(盖章)
溧阳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审核人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篇3
开课时间
20xx.3.10
听课人数
30
开课年级
五
科 目
语文
开课级别
市级
研究目的
回归语文本色,构建绿色课堂
课 题
月光启蒙
教学简况
一、检查预习导入:
1、板书:孙友田,对于孙友田,同学们不陌生吧!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2、是啊,孙友田是位值得我们敬佩的杰出诗人,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孙友田的一篇文章——
3、板书——启蒙(伸出手来和老师一起写这个“蒙”字)知道启蒙是什么意思吗?
4、板书——月光
5、把课题读一下,指名读。⑴指导:你为什么这样读?⑵让我们来一起来美美地读课题。
6、读了课题,同学们一定有话想说,有问题想提,跟大家交流交流。
7、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放声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板书:正确、流利)
2、检查初读情况:⑴做到正确、流利了吗?同桌之间互相考考。⑵全班交流:展示朗读。指导:①第一节中:“篱笆”的“笆”、“时辰”的“辰”读轻声
②第五节中:混沌(混是多音字)这个词以前学过,在哪一课?还记得意思吗?在本文中呢?找到文中句子读读?说说什么意思?知道了“混沌”,推想一下“豁然开朗”是什么意思?
从“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用一个词来说,就是——启蒙。母亲把这份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说成一个四字词语就是——月光启蒙。
莲花落(注意“落”的读音)听过吗?是什么玩意?读读文中句子,你来猜测一下。
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第一个“长”读?为什么?第二个呢?)
③歌谣:(出示)介绍歌谣:指随口唱出、没有音乐伴奏的韵语,如民歌、民谣、童谣等。(生读,教师纠正“亮堂堂”的读音。)想象——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④童谣:介绍童谣:适合儿童口头传颂的歌谣,形式比较简单,富有童趣。同学们喜欢童谣吗?说说为什么喜欢?就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试试看!(打节拍,趣味读童谣)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解决开头提出的疑问:你能解决哪个问题?从哪知道的?——引读14节
2、母亲是怎样启蒙我的呢?快速浏览全文在书上列小标题。
3、交流:
⑴母亲是怎样启蒙我的?(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
⑵看看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分别是哪几节写的?在文中分段做好标记。
⑶指导概括主要内容:把小标题连起来,再组织一下语言,就可以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小结、质疑。这节课,我们通过读书明白了母亲用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的方式启蒙我的,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题目呢?我们下节课学习。
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搜集儿歌童谣。2、积累描写月夜美景的词句。
综
合
评
语
本课教学层次清晰、环节分明,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流程灵活,教学方法多样,学生学习真实有效,切实提高了第一课时的教学实效。导入巧妙、自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中,老师从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学习基础为基点,始终以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出现。多种学习形式相结合,避免了学习的枯燥、乏味。
鉴定人
鉴定单位
(盖章)
溧阳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审核人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篇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幻灯(月光下的美景)指名背诵关于月亮或月色的古诗。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月光启蒙》,齐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理解:“启蒙”,用“启蒙”这个词语说一句话。
幻灯出示本文作者孙友田简介,说说你看过这个简介有何感受。(这么有成就的诗人,月光是如何启蒙他的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一)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词语,读顺课文。
2、思考:文章中“我”的启蒙老师是谁?
(二)幻灯出示生字词语,朗读词语,重点指导“篱笆”“时辰”的轻声。出示句子“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指名读,出示“莲花落”的意思,指导该词语的正确读音。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回答问题:文章中“我”的启蒙老师是谁?你从哪儿能读出来?
1、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A、轻声读。
B、指名读。读了这段话,你有何疑问?学生质疑。
2、出示幻灯,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
A、母亲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民歌民谣,是怎样使我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的?
B、母亲是怎样用她的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的?
(二)今天我们就来解决第一个疑问。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母亲给我们唱的民歌民谣。
(幻灯出示文中的民歌民谣。)
1、五首民歌民谣有何不同?理解“歌谣”、“童谣”两个词语的区别。
2、大声地读一读这五首民歌民谣,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一听。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学生自由地谈谈对歌谣的理解和自己读后的想象)
3、通过歌谣的理解来理解最后一小节中“含蓄、明快、风趣、流畅”等词语的意思。
4、多么美、多么有趣的民谣啊,正是母亲唱的这些优美生动的歌谣为“我”开启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带来浓浓的诗情,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板书)再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中的最后一句话,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三)拓展:这么美的歌谣你喜欢吗?老师也很喜欢,我也找来了两首歌谣,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幻灯出示)读一读。说说你喜欢吗。
5、布置作业:收集家乡的民歌民谣,或者自己写童谣。
四、结束语:
母亲为什么能唱那么多的民歌民谣,她又是怎样用她的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的,同学们回家继续仔细读课文,这将是我们第二节课讨论的内容。
板书设计:
唱歌谣
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唱童谣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幻灯(月光下的美景)指名背诵关于月亮或月色的古诗。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月光启蒙》,齐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理解:“启蒙”,用“启蒙”这个词语说一句话。
幻灯出示本文作者孙友田简介,说说你看过这个简介有何感受。(这么有成就的诗人,月光是如何启蒙他的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一)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词语,读顺课文。
2、思考:文章中“我”的启蒙老师是谁?
(二)幻灯出示生字词语,朗读词语,重点指导“篱笆”“时辰”的轻声。出示句子“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指名读,出示“莲花落”的意思,指导该词语的正确读音。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回答问题:文章中“我”的启蒙老师是谁?你从哪儿能读出来?
1、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A、轻声读。
B、指名读。读了这段话,你有何疑问?学生质疑。
2、出示幻灯,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
A、母亲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民歌民谣,是怎样使我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的?
B、母亲是怎样用她的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的?
(二)今天我们就来解决第一个疑问。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母亲给我们唱的民歌民谣。
(幻灯出示文中的民歌民谣。)
1、五首民歌民谣有何不同?理解“歌谣”、“童谣”两个词语的区别。
2、大声地读一读这五首民歌民谣,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一听。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学生自由地谈谈对歌谣的理解和自己读后的想象)
3、通过歌谣的理解来理解最后一小节中“含蓄、明快、风趣、流畅”等词语的意思。
4、多么美、多么有趣的民谣啊,正是母亲唱的`这些优美生动的歌谣为“我”开启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带来浓浓的诗情,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板书)再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中的最后一句话,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三)拓展:这么美的歌谣你喜欢吗?老师也很喜欢,我也找来了两首歌谣,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幻灯出示)读一读。说说你喜欢吗。
5、布置作业:收集家乡的民歌民谣,或者自己写童谣。
四、结束语:
母亲为什么能唱那么多的民歌民谣,她又是怎样用她的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的,同学们回家继续仔细读课文,这将是我们第二节课讨论的内容。
板书设计:
唱歌谣
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唱童谣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篇6
一、 创设情境,初步感受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9课——揭题
2、 出示句子“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指名读,这句话勾起了你怎样的回忆?指名读 齐读
3、 每个人的心中都保留着对童年的美好回忆,今天就让我们和著名作家孙友田一起,踏着月色,走进他们家的篱笆小院,共同体味在他记忆深处那永远美妙的童年夏夜。
二、 自主探索,重点感悟
1、 自读课文,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出了童年夏夜的美妙?把它划下来,多品读、品读,也可以在边上写下你的感受。
2、 学生交流,重点语段预设
① 月夜景色的美妙
闭上眼,想象一下,没有了白天的燥热和喧闹,凉风习习,皎洁的月光洒满了整个小院,星星在对我们眨着眼睛,在这样的环境中你感觉怎样?指名读 女生齐读
② 歌谣的美妙
指名读歌谣,母亲唱得怎样?“芳香”一般指什么?为什么说母亲唱的歌芳香呢?从中你仿佛感觉到了什么?(轻柔 甜美)指名读 齐读
③ 故事的美妙
你觉得还会讲哪些故事?你听了这些故事后会想些什么?
④ 童谣的美妙
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童谣,你都搜集到了哪些?
⑤ 猜谜的美妙(略)
3、可这样一个会唱歌、会讲故事、会说谜语的母亲竟然不识一字,她有怎么会有资格成为我的启蒙老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谈一谈你的想法。
三、 师生共融,情感共振
1、 我想,不管谁拥有了这样一位母亲,都会觉得无比幸福,其实这篇文章在入选我们课本时省略了一个部分,他告诉我们孙友田在怎样的时刻写下了这样的文章,在这里我想读给同学们听一听,也许听完后你会有另一份感动: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是母亲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的才华启迪我的想象。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谈谈你的感受。
2、 就象一句古话说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我们的妈妈总有老的那一天,当她们遭受病痛折磨的时候,我们能不能象感动中国中捐肾救母的田世国一样做呢?
3、 可是现在我们却可能因为饭菜不可口而大发脾气,可能因为她们的唠叨而抱怨不止,也可能 因为没有帮我们收拾书包而怨声载道,今天就让我们在这里静静地回忆她们对我们的好……你们都想起了什么?
4、 听同学们说了那么多,我想此时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自己的妈妈说,别犹豫了,拿起你们手中的笔,把它记录下来吧!
四、 作业
过不了多久就是母亲节了,为你们的妈妈做些什么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3.受到热爱母亲的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
1.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2.受到热爱母亲的思想教育。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投影幻灯片:课文插图。看到这温馨的画面,你会想起什么?或者想说些什么?
2.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涵着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这一课就让我们走进这座篱笆小院,在柔和的月色中听一听从这小院中传出的动听的歌声。(板书:月光启蒙)
二.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
1.书上哪句话描绘了这美妙的月色?
2.投影幻灯片: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3.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4.在这美妙的月色当中,母亲为我唱起了动听的'歌谣。投影歌谣的幻灯片。
5.逐一朗读两支歌谣,理解歌谣的意思。齐读,边读边打节拍。
6.这歌词写得美,母亲的歌声也美。作者怎样描写母亲的声音?
7.投影幻灯片: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指名朗读
理解“芳香的音韵”
指导配乐朗读。
8.简介黄河的改道:作者孙友田的故乡在安徽省。我们知道由于黄河水含沙量太高的原因,黄河经历了多次的改道,曾经黄河就从作者的家乡安徽的北部流过。由于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黄沙沉积,泥土十分贫瘠,自然就长不出丰盛的五谷来。
9.投影幻灯片: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理解:“长歌谣”
10.歌谣创造了丰富的精神生活,对于童年的作者来说,歌谣的内容不一定会懂但母亲甜甜的嗓音,芳香的音韵却会久久留在作者幼小的心灵里,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投影幻灯片: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指名朗读
理解:“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投影幻灯片: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指导配乐朗读。
三.学习4至8自然段
1.过渡:母亲用歌声让我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开始懂得要爱什么,要喜欢什么,这就是得到了启蒙的教育。请同学们再读读下面的课文,看看还有什么地方让我受到了启蒙的教育。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交流。
唱童谣
(1)投影童谣幻灯片
(2)逐一朗读,边读边打节拍
(3)这些童谣当中都有小狗、小猫、小老鼠之类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都是小孩子再熟悉不过的了,自然会引起我的兴趣和联想。
(1)分角色朗读猜谜语的段落
(2)猜谜活动,又一次使我的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使我懂得怎样用联想和想象去猜谜,这又是一种启蒙。
四.学习第9自然段
1.过渡:所以作者写到:“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投影幻灯片: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2.指名朗读。
3.练习用“母亲用_________________让(为)我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句式说话。
4.从这三句话中,你能看出“我”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吗?(感激)
5.教师配乐简介写作背景:同学们,你们说的太好了。是的,作者孙友田是多么想对他的母亲说这些话呀!但是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作者的母亲因患上了老年痴呆症而失去了记忆。孙友田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到:“当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道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漠然地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面对着失去了记忆的母亲,如果你就是孙友田,此时此刻,你还想对母亲说些什么?(怀念)
6.指导配乐朗读这段话。
五.课外延伸,升华主题
1.投影幻灯片: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地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一种爱叫“母爱”。教师配乐引读,学生跟读最后一句话(连续读三遍)
2.孙友田在《月光启蒙》的原文的结尾还这样写到,投影幻灯片:“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学生齐读
3.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篇孙友田所写的散文《母爱似水》。
投影幻灯片:散文《母爱似水》。教师配乐朗诵《母爱似水》。
4.播放歌曲《懂你》,教师引述:“这首歌歌名叫《懂你》,唱给天下所有的母亲。歌中唱到:一年一年,风霜着你的笑脸,你寂寞的心还有谁能够体会,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你的母亲在你的成长历程中给了你什么样的关怀与帮助,此时此刻,你想对她说点什么吗?
5.同学们,让我们将她铭记于心,永远地爱她吧,她就是——母亲。
六.完成作业。
五、作业设计
1.说一说
对母亲说一句最想说的话。
2.写一写
试着写一两首童谣。
六、板书设计
唱民谣
讲故事
月光启蒙
母爱
唱童谣
猜谜语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篇8
《月光启蒙》选在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的第十册,是诗人作家孙友田的文章,原题为《月光母亲》,选入课文时文字有改动。
文字静静地在那儿,初读课文,似乎没有什么特别显眼的词语会打动你。但我喜欢里面的味道。那里有童年的月色,以及沉睡着的民歌与童谣。那些民歌童谣,带着泥土的芬芳,是活在我们舌头上的文化。今天的孩子,电影,电视,电脑,现代媒体的声色光影,让童年夏夜的月色也变得奢侈起来。如果能通过阅读唤醒孩子们对民间文学的兴趣,让心灵在美妙中润泽,应该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基于对文本的理解,我从“启蒙”入手,紧扣开篇第一句“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从“夏夜的美妙”、“民歌童谣的美妙”到“母爱的美妙”,逐渐靠近作者,逐渐走进文本深处,发现“月光”与“母亲”的勾连,感受月色、歌谣以及母亲的美丽。
一、在诗性的文字里润泽
课堂从“启蒙”的“蒙”字入手,“蒙”字最早的意思指寄生的藤本植物,一种缠附在别的植物上的菟丝子,所以“蒙”字有“覆盖”的意思。“启”有“开导、打开”的意思。打开,使覆盖的东西露在外面,得以看见,所以“启蒙”,通俗一点打比方说,就是给一间黑屋子亮一盏灯。这样感性、形象的导入,从字的古义讲起,既传承了汉字的文化,又比字典上“使初学的人得到一些基本的、入门的知识”的解释更吻合这篇课文的基调。
“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第二个“长”字应理解为“产生、流传”,但作为高年级学生,对关键字词的把握必须再往前走一走。《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这个“长”字与“流传”相比好在哪里?“长”,让人联想到根,这歌谣的“根”在哪里?祖祖辈辈生生不息的一代又一代;“长”,通常我们会说
“长高了”“长大了”,“长”字又写出了歌谣的蓬勃与活力。所以,“长”与“歌谣”的搭配,产生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使文字具有了诗性的美。
再如这一句:“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作者是如何表达无形的声音之“美妙”呢?“像三月的和风”是皮肤的感觉,“小溪的流水”是耳朵的听觉,“芳香的音韵”则是鼻子的嗅觉,作者通过描绘不同感觉器官的感觉,把美妙而无形的声音表达得具体形象。
像这样引导学生揣摩文字的表达方法,帮助学生去发现作品的好处,让学生在美妙的文字里充分地润泽,是语文老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二、在民歌童谣里润泽
文字与画面结合,先让学生用眼睛、用心灵感受“夏夜的美妙”,再由景色之“美妙”,转入民歌童谣的“美妙”。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这些童谣,天真烂漫,贴紧儿童的.情趣。因此,教学中并没有什么难点,伴随着学生拍手、跺脚、打桌子的节律,在一遍遍的朗读,甚至叫喊中,他们完全可以用稚嫩的童音把这些童谣唤醒,体会它们的明快、流畅、含蓄和幽默。
但是,民歌怎么办?如果不能让这美妙的民歌复活,如果不能感受这些文字背后民间文学的精彩,孩子们能真正感受到月光下母亲的美丽么?
于是,我先要学生自由地读这些民歌,把它们读通读顺。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们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要读好这歌谣的歌词,不是件容易的事。通过引导学生抓形容母亲声音的两个比喻“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来确定朗读的基调——慢读,轻读,要轻柔而悠远的。同时告诉学生,生活中的民歌,歌者同时也是编者,是边想边唱,边唱边想的,所以读时要有一种悠长飘逸、舒缓自由的感觉。
但是仅限于读歌,毕竟是一种遗憾。
这时,歌声响起来。纯粹的无伴奏的甜润歌声,响起来了。轻轻的,缓缓的,像月光移过篱笆与屋檐。孩子们闭上了眼睛,享受着着月夜下的美妙。此时,不光是学生,整个会场,就连听课老师恐怕也有那么一小会儿的恍惚。
歌活了,文字就活了。课,也活了。
三、在无声的母爱里润泽
“小院立刻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音韵怎么会芳香呢?这是理解上的一个难点,而且,这个问题理解了,那么作为民歌这样一种民间文学的内容特点,学生也可以有所掌握。
如果突破呢?引导学生把
“黄河故道不长五谷”、“我们的日子清苦”和民谣的内容连起来想:在贫瘠的土地上生活,必须比别处付出更多的辛劳。在清苦的日子里,劳累了一天的母亲,没有怨言,夏夜里自娱自乐,唱起歌谣——凤凰带俺去云南,凤凰为俺盖屋楼。这种生活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永远的向往,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的精神底子。
为了加强这样的感受,在拓展环节,我出示了孙友田的《黑土地》片断:
白天跟师傅下井劳动,头顶一盏矿灯,像黑色的鹰衔着一粒光芒,在丛林一样的支柱间飞翔。晚上,就把井下的感受变成诗行。
……
我写《大山欢笑》:“万年煤层打个滚,/一山乌金往外冒。/黑宝石,往外跑,/满山满谷金光照。/一路大声喊:/我是煤,我要燃烧!”
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不难感受,《黑土地》里有母亲的身影,母亲的生活热情影响着我,《大山欢笑》里也活跃着童谣的韵律。那些在母爱中浸泡过的童谣,如此鲜活地滋润着“我”,让“我”有足够的内在力量来对抗生活中的贫困和艰苦。这样的音韵,怎不芳香?这样的拓展,既让学生对句中“芳香”一词的理解更为丰满,同时亦对母爱有更深的体会。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发现“母爱”与“月光”之间的勾连:月光柔美,母亲温情。月之光,不分贫富贵贱,分摊给每家每户,照亮大地;母亲在贫穷清苦的日子里,为“我”亮一盏希望的灯,照亮了“我”幼小的心灵。月光无声,母爱无声——母亲给“我”唱民歌童谣,讲故事说谜语,就像这无声的月光,悄悄地滋润着“我”。
在课的收尾,我把原文中关于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的文字引入:
我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慈祥,和蔼,但却不知道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道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在《母亲》的伴乐中朗读,会场一片宁静。此时,让母亲的歌声再度飘出。“月亮出来亮堂堂……”课堂里在芳香的音韵里戛然而止,意在告诉学生:一些东西,在时间的流里会消失,譬如,母亲会老去,“我”也会老去;一些东西,却在岁月的沉淀里永远发光,譬如,像母亲这样的歌声。放出去,再收回来,把“怀念与感恩”与“民间文学的启蒙”结合在一起,正如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里所讲的,“从这里到月亮那里,再从月亮那里,回到这里……”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篇9
开课时间
20xx.3.10
听课人数
30
开课年级
五
科 目
语文
开课级别
市级
研究目的
回归语文本色,构建绿色课堂
课 题
月光启蒙
教学简况
一、检查预习导入:
1、板书:孙友田,对于孙友田,同学们不陌生吧!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2、是啊,孙友田是位值得我们敬佩的杰出诗人,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孙友田的一篇文章——
3、板书——启蒙(伸出手来和老师一起写这个“蒙”字)知道启蒙是什么意思吗?
4、板书——月光
5、把课题读一下,指名读。⑴指导:你为什么这样读?⑵让我们来一起来美美地读课题。
6、读了课题,同学们一定有话想说,有问题想提,跟大家交流交流。
7、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放声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板书:正确、流利)
2、检查初读情况:⑴做到正确、流利了吗?同桌之间互相考考。⑵全班交流:展示朗读。指导:①第一节中:“篱笆”的“笆”、“时辰”的“辰”读轻声
②第五节中:混沌(混是多音字)这个词以前学过,在哪一课?还记得意思吗?在本文中呢?找到文中句子读读?说说什么意思?知道了“混沌”,推想一下“豁然开朗”是什么意思?
从“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用一个词来说,就是——启蒙。母亲把这份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说成一个四字词语就是——月光启蒙。
莲花落(注意“落”的.读音)听过吗?是什么玩意?读读文中句子,你来猜测一下。
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第一个“长”读?为什么?第二个呢?)
③歌谣:(出示)介绍歌谣:指随口唱出、没有音乐伴奏的韵语,如民歌、民谣、童谣等。(生读,教师纠正“亮堂堂”的读音。)想象——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④童谣:介绍童谣:适合儿童口头传颂的歌谣,形式比较简单,富有童趣。同学们喜欢童谣吗?说说为什么喜欢?就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试试看!(打节拍,趣味读童谣)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解决开头提出的疑问:你能解决哪个问题?从哪知道的?——引读14节
2、母亲是怎样启蒙我的呢?快速浏览全文在书上列小标题。
3、交流:
⑴母亲是怎样启蒙我的?(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
⑵看看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分别是哪几节写的?在文中分段做好标记。
⑶指导概括主要内容:把小标题连起来,再组织一下语言,就可以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小结、质疑。这节课,我们通过读书明白了母亲用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的方式启蒙我的,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题目呢?我们下节课学习。
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搜集儿歌童谣。2、积累描写月夜美景的词句。
综
合
评
语
本课教学层次清晰、环节分明,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流程灵活,教学方法多样,学生学习真实有效,切实提高了第一课时的教学实效。导入巧妙、自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中,老师从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学习基础为基点,始终以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出现。多种学习形式相结合,避免了学习的枯燥、乏味。
鉴定人
鉴定单位
(盖章)
溧阳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审核人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歌谣与童谣的特点。
3、结合语境,了解“芳香”的意思,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注意后鼻音。)
2、“启蒙”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在文中这位“初学者”是谁?介绍“我”(孙友田)
3、孙友田是一位当代作家,《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就是出自于他的笔下。想听他的小故事吗?
孙友田,出生于安徽北部的小山村,父母都不识字,8岁时他才上镇里唯一的一所小学。父母都不识字,但对他的学习却抓得很紧,因为他们吃够了没有文化的苦。母亲只要见我放学回到家,第一句话就是“写字去!”写什么字她不管,只是守着他,看着他拿着铅笔在本子上画。……
3、谁在月下启蒙孙友田?(母亲)可我的母亲不识字,如何是我的启蒙老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检查预习
1、出示本课9个生字
指名读,正音。这些生字你怎样快速地记住它们呢?(鼓励学生组词说句、和熟字比较、也可以提醒其他同学需要注意的.地方)
2、出示下面句子
句1: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指名读,要求读正确、通顺。评价。(提出“笆”和“辰”应读轻声)
句2: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豁然开朗。
要求同上。(指出“混”是多音字,理解“混沌”与“豁然开朗”)
句3: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像一尊玉石雕像。
要求同上。(理解“高深莫测”、“已至中天”)
3、发现:这三个句子和题目有什么共同之处?(都写到了“月”)
4、师:夏夜的月下,你和你的父母都会做些什么呢?(指名说)
小结:是啊,如水的月光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快乐,清风朗月里,农村的孩子可以去尽情地玩耍,逮蛐蛐、捉迷藏……父母在月下喝茶、聊天。城里的孩子会陪着父母逛商场、看电视、玩游戏。可如水的月色却给童年的孙友田不一样的感受,留下了太深的印象,太多的感受。他难以忘记月下的母亲,忘记月下母亲为他所做的一切。
三、初步感知课文
1、课文哪些自然段写童年月下启蒙。(1~13自然段)
2、请同学们自由读1~13自然段,想想月下母亲为我做了哪些?
指名回答,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
3、谜语大家一定很熟悉,母亲讲的神话故事你们听说过吗?就讲两个吗?儿时的我听过吗?所以在我眼中——(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童话世界。)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竟)
4、歌谣和童谣有什么样的特点呢?画出歌谣和童谣的句子读读,读熟后,说说。小结各自的特点,练读.
5、想听听母亲吟唱的歌谣吗?有个小要求,请你说说听完后的感受,如果你能用一个比喻句就更好了。(播放后指名说。)
师过渡:在我的耳中,母亲的歌声是怎样的呢?
6、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自由读,说说这是怎样的歌声,用文中的词语说。(甜甜的、深情的、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一样的、像小溪的流水一样的、芳香的)
思考为什么说是“芳香的音韵”呢?
(悦耳动听,让我陶醉)
指名说,指导朗读(齐读)
四、小结本节课
1、这篇文章作者孙友田主要回忆了月下母亲为我——(手势、齐读板书)
2、师:为什么童年夏夜下的母亲会让我记忆犹新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指导写字
拿出钢笔,在书上认真描一描这9个生字。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篇11
第二课时
一、学词复习,重温母爱的温馨
1、指导本课生字词,并借“豁然开朗”等词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
2、回顾课文,谈印象最深的画面。
二、补充背景,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1、走进孙友田童年的清苦生活。
师生介绍:孙友田的故乡在安徽北部黄河故道的边上,全家就靠几亩盐碱地维持生计。孙友田的父亲是位半世坎坷的农民,年轻时父母双亡,无依无靠。每年春秋两季给大户人家当短工,做些农活;到了冬天,只好跟着他堂哥做叫化子,唱着莲花落沿街乞讨。
2、品读第五自然段,感受歌谣的生长土壤,感受孙友田家乡人民清苦中丰富的精神生活。同时引导学生适当交流课前收集的民歌民谣,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三、诵读积累,表达感激之情
1、品读最后一段。
2、诵读文中能体现作者对母亲感激与怀念的语句,引导学生深入作者内心体会情感。
▲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我歪着头想了一会儿,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
四、再品课题,练笔补白
1、思考讨论: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再次感受作者的行文之妙。
2、 补充原文,练笔补白。
长大后,孙友田成了一名煤矿工人,生活也很苦,但他白天干活,晚上坚持学习写作,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诗人、作家。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向读者传递着自己对“爱”的理解。
多少年过去了,母亲的那熟悉的声音依然响在耳畔,响在孙友田的心中。可是,同学们知道吗?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的母亲其实已经身患重病。请看原文的开头:(师深情诵读,配乐《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歌》)
多媒体出示: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
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面对着恩重如山的母亲,面对着曾经如此疼爱自己的母亲,面对着不幸患上老年痴呆症失去记忆的母亲,面对如今只是也只能对着我傻傻微笑的母亲,作者泪流满面……此刻,孙友田的内心一定无法平静,那么,他的心底到底有什么话想对母亲诉说呢?拿出你的笔,展开你的想象,把它写在课文旁边的空白部分。
多媒体出示:
母亲,虽然您什么都不记得了,但是,
3、交流练笔,学生深情诵读。
五、拓展阅读,畅谈感悟
1、学生畅谈阅读孙友田《母爱三部曲》(《月光母亲》《迎接母爱》《母爱似水》)的感受。
2、联系具体事例,交流自己的切身经历。
板书设计:
17、月光启蒙?
莲花落 唱歌谣
混沌 讲故事 △ △
母亲 ———→ 爱 (学生提的问题)
唱童谣 ……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篇12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月光启蒙》这篇课文,让我们再次走进那个美妙的童年的夏夜。
2、在柔和的月光下,母亲是通过什么给予我启蒙的?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唱歌谣 讲故事 唱童谣 说谜语)
二、品味歌谣之美。
1、是啊,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在皎洁的月关下为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的情景,成了我童年时最美好的记忆,尤其是那动人的歌谣,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出示歌谣。
自由朗读,指名读喜欢的歌谣,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3、自由朗读第1-5自然段,母亲是怎样唱歌谣,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4、学生交流,出示“她用甜甜是……音韵。”
“三月的和风”吹在脸上是什么感觉?
“小溪的流水”呢?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来读呢?(轻,慢)
指名读歌谣,你们想不想做童年夏夜的那个孩子,听母亲来唱一唱?
播放歌谣,什么感觉?(美)就课文中所说的那样,引读“她用……”
理解“芳香的音韵”
5、出示:“母亲忙完了……歌谣。”
“劳累”为什么还要唱歌谣呢?体会到什么?你被妈妈怎样搂过吗?是什么感觉?
是啊,这是多么幸福的时刻呀,所以作者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让我们再次吟诵这两首歌谣。
6、同学们,你们也没有发现在母亲的歌谣里,都与什么有关?(月)这两首歌谣都是母亲看到这美丽的月夜,即兴吟唱出来的,这说明母亲会唱许多的歌谣。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而且不识字,怎么会唱这么多歌谣呢?
7、品读第5小节。
理解“精神生活是丰富的”,两个“长”。
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开朗。”
理解“混沌”,“豁然开朗”
再读歌谣,透过歌谣我明白了什么?齐读这句话,这就是“启蒙”。
8、总结:在那柔和的月光下,母亲通过歌谣传递着她对我的爱,同时也把她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传递给了我,难怪作者说:“童年的`……”(引读)
三、品读童谣之美。
1、过渡:美妙的还不仅在那些歌谣,你们再来读一读这些夏夜里的童谣。
2、出示童谣。
3、自由念,可以用手或脚打节拍。
4、这些童谣念着什么感觉?
5、在这样的夏夜,有着这么有趣幽默的童谣,所以作者说:“童年的……”
四、感悟母爱之美。
1、过渡:让我们再回到几十年后的今天,现在的孙有田已经是颇有名气的诗人,作家了。此时在回首当年的情形,再细细回味,母亲到底给了我哪些启蒙,仅仅是(指板书)这歌谣童谣吗?
2、出示“母亲不识字,……王国。”
3、齐读,这么有才华的诗人,作家却说母亲这个连字都不认识的农村妇女是她的启蒙老师,为什么?
4、是啊,正是这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给了我最初的民间文学的启蒙,想象的启蒙,诗歌的启蒙,让我飞向诗歌的王国。(板书设计:飞向诗歌的王国)
5、也许,母亲并不知道她的歌谣,童谣对于我来说,是那么重要,她只是把她对孩子最朴素,最纯净的爱全部给了我。
6、过渡:然而,时间的车轮无情的碾碎了母亲的青春,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她的母亲已经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出示原文)。教师深情朗读。
7、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了母亲无数的心血和汗水,蕴含着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今天当我再读母亲当年唱的那些令我快乐无比的歌谣,童谣,又是这样的心情?为什么?
(伤心,感激,心酸,悲伤……)
8、小练笔:写下你对自己母亲的感激。
9、总结:“母亲”,一个多么响亮的字眼,“母爱”,一种多么深沉的爱。让我们感激母亲,感谢她给予我们生命,感谢她给予我们的无私的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