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渔歌子教学设计(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渔歌子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鳜”、“箬笠”、“蓑衣”的音、形、义。
2、理解《渔歌子》的词意,试着边读边想象,感受画面美,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阅读,朗诵诗词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欣赏、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
理解《渔歌子》的词意,感受画面美。
难点:
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学会欣赏,诵读,养成积累古诗词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音乐)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风景一直被文人墨客所钟爱,许多诗词佳作流传至今。还记得吗?白居易曾在《忆江南》中写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朝阳映照下的江景令诗人如此魂牵梦绕,那么烟雨蒙蒙的江南水乡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听————(歌曲)。歌中唱到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词:《渔歌子》。
2、《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比如:念奴娇、清平乐、忆江南。有些词牌还能表示词的内容,比如,渔歌子,看到这个词牌,你会想到什么?是啊,渔歌子作为词牌们,最早出自民间的渔歌。
3、有谁知道这首词是谁写的?(板书张志和)(原名张龟龄,后赐名张志和,后因事被贬,隐居江湖间,自号“烟波钓徒”,能书善画,长于音乐。
二、整体把握古诗:
1、首先请听张老师把这首词读一遍。注意难读字的读音。
抽读:鳜鱼青箬笠(竹子编成的像草帽一样的.斗笠,所以是竹子头)绿蓑衣(草字头)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词,边读边在书上划出词的节奏。指名上台划节奏。请你读给大家听好吗?齐读。
3、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张志和的好朋友,夸他: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着这首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垂钓者)(评价语:你关注到了这画里的人。乐而忘归,乐不思蜀,你关注到了画里的颜色,如梦如幻)
大家都关注到了画面的美,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红。色泽鲜明但有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让我们看着这幅画面,一起诵读这首词。齐诵。
5、这画面不仅有动人的颜色,还有动听的声音。(播放声音)还有迷人的味道(出示桃花图)你听到了吗?闻到了吗?请把你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用流畅优美的句子写下来,要写出画面的色、声、味。(出示无字图片)
6、学生写话。5分钟。
7、指名朗读学生所写的话。
8、这样声色味俱全的美景就浓缩在张志和27个字里。让我们一起有感情诵读。
三、体会中心
1、你对张志和有什么了解?(原名张龟龄,后赐名张志和,后因事被贬,隐居江湖间,自号“烟波钓徒”,能书善画,长于音乐。)
2、也有一位被贬的诗人写了一首诗。出示《江雪》指名朗读。这两位被贬诗人在诗词中抒发的情怀一样吗?
《江雪》这首诗中你读到的是什么?(孤独、寂寞)诗人将冰冷的心融入了这一片冰冷苍茫的天地间,多凄凉啊!
《渔歌子》里你读到的是什么?(恬静、悠闲、闲适、淡泊、自由、对自然的热爱)
3、你从这首词中的哪里读出了悠闲、恬静?
(1)不须归:想象自己就是张志和,一行白鹭飞上天空,空气里弥漫着桃花的芬芳,清脆的鸟鸣,溪流的叮咚是大自然演奏的天籁之音。风来了,雨来了,你回去吗?(连指数名)不想回到哪里去?(家、官场里)远离世俗,寄情于山水间。
(2)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会钓到鱼吗?可是张志和却说他钓到很多很多,在这里,张志和钓到了什么?(快乐、悠闲、自由、风光、愉快?)
是啊,现在我们知道张志和志不在鱼,而在于山水也。
预设:肥?(壮、大、胖)有什么感觉?(鲜、嫩、好吃)
美景衬托美好的心情。
这才有了千古名篇《渔歌子》让我们再次朗读,要读出味儿来。
4、刚才我们了解到张志和本不叫张志和,而叫张龟龄,龟的寿命是很长的,张志和的父亲是希望他健康长寿。但我们从他后来的名字看,张志和的志向是什么?
志和这两个字就是“心志平和”。这就是张志和毕生的追求
心志平和就是张志和,心志平和就是渔歌子。
老师带读:全诗。
5、小结:这是一首清丽婉转的词,更是一幅意境淡远的山水画!
6、此词吟成后,便在民间传唱开来,而且还流传海外。就让我们再次聆听着千古绝唱。(播放歌曲)
学生学唱
四、拓展
1、让我们带着对春天春景的向往和张志和的这份淡薄宁静,一起来欣赏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出示:《钱塘湖春行》《春日》
自由读一读,指名读一读。
课后,我们可以像今天一样对这两首诗进行深入的理解。还可以收集更多描写春天的诗歌。
渔歌子教学设计 篇2
课前谈话:
歇后语比赛: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子吃黄莲——有苦自己知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师: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
师: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我还听说,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
一、谈词,了解词牌:
师: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有很多是写钓鱼的。古人为什么这样不约而同地迷恋钓鱼?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板书)
师:咱们先来读读“渔歌子”。谁愿意读?
生:渔歌子
渔歌子是今天要学的这首词的词牌,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当我们读词牌的时候一般不读轻声。
师:我们一起再读?(齐读)
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过渡:好,让我们拿起课文读一读这首词。
师: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要读得一字不错。第二次,要读得通顺流利,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师: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先请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学习词语:(读音: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 )
指名读,齐读。
师:同学们,有些词中是有画面的,哪个词让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生说,(指导朗读,读出画面的感觉)
师;很好,把这些美的画面带到句子中读读。自己先读,(指名朗读,男女分角色朗读)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师:颜真卿称张志和的词: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感受词中的画面。) 课件
师: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试着读一读,脑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要让别人也能感受到。
生:(朗读) 随机指导
(还有谁能发现这其中美好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人?看到了什么景色?)
师:同学们的感受能力真不错,拿起笔划一划,词中写了哪些景物?
交流:你发现了哪些景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师: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生:我看到西塞山是郁郁葱葱的,虽然词中没有写到山的颜色。
师:好,透过词看颜色。
生:粉红的桃花一大片。还有白鹭和蓝天的颜色。
生:流水是绿的,因为岸边的树倒映在水中,水也绿了。
生:还有青箬笠,绿蓑衣。
师:这样说着,我似乎觉得这画面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人闻到一些气息。来,静静地,让我们走进这画面中,听——再闻闻——
(课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
交流:你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师:(音乐)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云雾缭绕,一群洁白的鹭鸶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斜风细雨中,花瓣带着点点晶莹的露珠飘落水中。溪水唱着歌儿,哗哗地流向远方。吸一口气,还能闻到桃花淡淡的清香。鳜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一位身披蓑衣的老渔翁就这样静静地垂钓着。从你陶醉的眼神中,我看到你心中的画面了,拿起笔,用心写下你看的画面。
生:(写话)
生1:我看到……(你站在哪儿看的?)
师:这桃花,这流水,正让我想到了这句——生: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这就是——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这斜风,真是 “吹面不寒杨柳风”
师:这就是——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咱们对读,男生读画面,女声读词句)。
师:这细雨,又是怎样的细雨呢?也正是——细细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大地全笼着一层轻纱。(机动)
师:这般情景,不禁想吟诵一曲——《渔歌子》。(生齐诵)
师:(桃花流水,斜风细雨中,还有一个背影,青箬笠,绿蓑衣)。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他的心里是怎样的?)
(悠闲的,自在的.,从容的,快乐的)
师:啊,青箬笠,绿蓑衣里藏着是一份悠闲,一份自在。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桥上,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一起吟诵——(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刚才我们通过词去想象,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读诗词的好方法。
三、拓展,品出“钓”中情:
师:但是,光想象还不够,读诗次,不仅要读出词中画,还要读出词中人,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想了解张志和吗?
师:张志和不仅是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
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这首词哥哥叫弟弟干什么?(回家)
师:你怎么知道的?(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一个字
生:还
师:哥哥在叫弟弟快些回来,我也来催催你们,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生: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弟弟,为何不归?
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
生:哥哥,我不想去做官了,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场上的人争斗了。
生:哥哥啊,看到那些官场上的人那么明争暗斗,我实在不想跟他们一起,在这里,我天天在钓鱼,多舒服啊。
师:张志和厌倦朝廷的争斗,留连于山水之间,据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会钓到鱼吗?
生:钓不到。
师:鳜鱼会上钩吗
生:不会
师:张志和却说他钓到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
生:我钓的是自己悠闲的生活。 生:我钓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每天透过这面镜子,想着想着,仿佛自己就是跟一些神仙高人在谈话。后来写成《玄真子》。
师: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西塞山…..)(配乐)
四、延伸,研究“钓”之蕴:
师:垂钓,正是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古人就有很多写垂钓、渔翁的诗词。
(课件出示)《江雪》 柳宗元 (齐读)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配情景图)
读着这样诗句,看着这样的画面,你的脑中一定有了问号,想问点什么吗?
出示:(柳宗元的生平),读一读,也许你会有所了解。
师:阅读了他的生平后,你对这一钓又了解了什么?
师:柳宗元的这一钓,也许有更多的含义,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你们对诗歌的那份执着和热情,你会读出越来越多的含义。
(齐读:你的脑中一定有了很多问号,请说说。联系他的生平,也许你会有所了解。
师:柳宗元的这一钓,也许有更多的含义,这并不是我们童年纯真的心灵用三言两语便能读透的,就让它做为一个问号保留在我们的心灵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你们对诗歌的那份执着和热情,你会读得越来越多的含义。)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鱼翁 柳宗元
鱼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像张志和一样,他们的生命经历不同,对“垂钓”也有不同的体验,所以就有了这些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诗歌。同学们,回去后,我们可以查查资料,联系诗人生活经历,读一读,写一写,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渔歌子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下第23课《古诗词三首——渔歌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会生字词。
2、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感情。
教学理念:
张志和作为一名诗词书画大家,他的作品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本设计力图以赏画的形式,吟诵的方式,想象理解词的意境,丰满对词人张志和的认识,达到对《渔歌子》的理解更加饱满的目的。
教学重点:
学会词的吟诵,想象词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读出词的韵味,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预设:
一、激趣导入,了解作者。
1、老师自我介绍,学生自我介绍。
2、介绍张志和。
今天我们的学习就是从名字开始的,现在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名字,看看你能对这个名字了解吗?(板书“张志和”,)猜猜“张志和”这个名字是谁起的。(生猜)是皇帝起的,张志和16岁的时候就中了举人,并写了一份折子给皇帝唐肃宗,唐肃宗看了,觉得这个小伙子太有才了,就封他做了大官,并赐他一个名字“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他的原名叫“龟龄”,是个伟大的词人。
3、揭示课题。
谁知道词和诗最显著的区别是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张志和的长短句《渔歌子》。
二、诵读词文,赏析词义。
1、请大家打开课文,好好地把这首词读3遍,注意,要读得字正腔圆。(生自读)
2、指名诵读。生生互评。
3、这首词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词中赏画,品味意境。
1、张志和不仅是一名有名的词人,还是一个一位知名的画家,人们都说他的'词里总藏着美丽的画。默读《渔歌子》,看看你能发现张志和在这首词中画了什么?把它圈出来。
2、学生圈画,交流。
你能把你看到的画面读出来吗?
3、发现词中的色彩。
他的朗读只让老师看到一副黑白画,是这样吗?快去看看,张志和用多少种色彩?
4、张志和仅仅用了27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画面,请同学们看着自己的画,静静地看,此时,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播放音乐,给学生半分钟思考——指名交流)
5、多么动人的画面啊,你们能把这种体会读出来吗?(指名朗读)
四、走近山水,贴近词人。
1、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出示,教师范读。
2、师生劝答,再品词意,再识词人。
讨论:为何不归?
3、引诵《渔歌子》。
【教学反思(校交流)】
我这样上《渔歌子》,其意图有三点:
第一,我的《渔歌子》教学,力图体现诗词教学的厚度。《渔歌子》这首词只有短短的27个字,备课时,应该把它先读厚。一个词人张志和,一首《渔歌子》,就这样流传了千年,其魅力在哪里?我开始查阅一些资料,张志和这个人形象逐渐立体饱满起来:他是诗人,他是词人,他是画家,他是书法家,他是哲学家……这些认识随着“桃花流水”在我脑海飘荡。一个老师能走多远,孩子领着就走得有多远;一个老师能读多少,就能领着孩子读多少。但是,教师也不能没有选择的把掌握的资料全部端到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囫囵吞枣的吃。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我根据《渔歌子》词中有画、词中寄情这两个特点,从厚厚的一沓资料中筛选出了张志和“心志平和”这个名字的来历、张志和是画家、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张鹤龄的茅草屋这些和词学习紧密结合的点进行拓展,一堂课下来,相信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首27个字的《渔歌子》,而是《渔歌子》背后整个美轮美奂的诗词意象。
第二,我的《渔歌子》教学,力图注意学生的学习起点。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可以套用小平爷爷的话说,是“从娃娃抓起了”,孩子还在呀呀学语的时候,父母们就迫不及待的教他们“鹅鹅鹅……”可是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却常常忽视孩子的学习起点,一个教案适应所有学生。我今天最初几分钟的课堂谈话,通过对词人张志和、《渔歌子》、诗词的显著区别几个环节的逐步深入,了解了这个班级的学习情况,他们对词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能够说出词牌、词和诗的显著区别,根据他们的学情,我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领会词的意境,而放弃了原来准备的了解词的相关知识的环节,这样,就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吟诵、体会。我觉得,这样的课堂,做到了教师的教是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参与讨论、研究的积极性是很高的。
第三,我的《渔歌子》教学,力图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课堂是焕发生命活力的地方,如果没有精彩的生成,课堂教学就是失败的。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比较拘谨,可能是第一次来到大礼堂上课,看到这么多老师听课,紧张是难免的,于是对于词的意境想象的翅膀就被束缚住了。当时,我就在想,怎么办?诗词教学的根本还是立足于读,所以我马上调整预设的方案,一句一句教学生诵读,“白鹭飞”得多高,“鳜鱼”游得多欢腾,就这样一个字一个字、一句词一句词的教,直至最后,同学们能优美、有情地诵读出来,可以看出我这样根据生成调整预设的处理是成功的。
当然,课堂教学也是门遗憾的艺术。我觉得这堂课我还有学多地方做得很不够,例如在板书处理上,我想落实的有三点:1、生字的书写;2、老师根据学生的想象,把黑板上的字变成一幅画,完成从词到画面的转化;3、最后再看着画,诵读《渔歌子》,完成从画面回到词的学习。但是,可能是我没有表述很清楚,学生很长时间才明白我的意思,浪费了很多时间,如果能够在教师的语言上再处理得清晰简洁一些,就能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出现。
以上几点是我对《渔歌子》这堂课几点不成熟的思考,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渔歌子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
3、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
(二)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诵读体会词的意境之美和语言之美。
(三)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较为生动具体表达词中意境。
(四)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学,初探词意
1、同学们,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诗词中,有很多都是写钓鱼的。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词人张志和的《渔歌子》。(板书课题)又叫《渔父乐》。
2、读题(强调子读zǐ);①这是一首词,你们知道词与诗有什么不同吗?②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它就成了词牌名。
3、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10页,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4、展示读,师正音①请你读(刚开始学,读通了,读准了,也不错)②谁还想再读?
(虽然读得不怎么流畅,但相信学了以后,会读得更棒) ③下面老师和大家对对读,好吗?
(老师读一句,你们对一句,好不好?)
④就这样,我们跟着感觉读。(师读题目,朝代和作者,生读整首词)
二、寻找词眼,质疑细学
1、读着、读着,你们在词中看到词人的身影了吗?是从哪几句看到的?
2、生读3~4句(1)认识箬笠,蓑衣:是什么工具?(你
怎么知道的?你能借助注释读懂词语的方法真好。你是看插图读懂的,非常直接的一个方法。)
(2)(出插图)你看到了怎样的`词人?(他在干什么?) (生①他头戴箬笠,身穿蓑衣,手握鱼竿,在钓鱼呢?) 你又看到了怎样的词人?
(生②在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在河边钓鱼。 生③在桃花丛中,他??
生④刮小风,下小雨时,词人坐在小船上。)
(3)在怎样的日子里,词人在钓鱼呢?
A起风:这是怎样的风?你从哪个词语读出风很小? 这样的风,我们可以叫什么风?(和风、微风、轻风、习习凉风)
B下雨:那这雨呢?
(生①很细很细; 生②像牛毛,像绣花 ; 生③像发丝)让我们想起了哪些词语?
春风拂面 微风吹拂 凉风习习 清风徐徐 毛毛雨 毛毛细雨 细雨如丝 牛毛细雨 蒙蒙细雨 细雨绵绵 绵绵小雨 细雨如烟 烟雨蒙蒙 细雨飘零阴雨绵绵 淅淅沥沥 雨丝飘洒
C这样的风,这样的雨叫什么?(斜风细雨)
D还可以叫?(微风细雨,和风细雨)
F春天:你是从哪些词语读出来的?
4、起风了,下雨了,词人回家了吗?(没有)你怎么知道的?(板书理解:不须归)为什么不想回家?答案就藏在词的27个字中。
三、品读词眼,感悟心境
(一)自由读词,寻找原因
(二)品读想象,寻“不须归”之源。
1、词人为什么不想回家?(生:景色美、春景美)
①有哪些景物很美呢?请圈出写到的景物?
②反馈、出图:山、白鹭、花、水、鳜鱼、风雨、箬笠,蓑衣
随机了解:西塞山、白鹭、鳜鱼
③这些景物哪方面很美呢?
A、(外显)颜色美:你怎样知道的?(白、青、绿)(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B、(隐藏)颜色美:除了白、青、绿这三种色彩,你好像还看到了哪些色彩?又是从哪些词语想象到的? (西塞山:郁郁葱葱 青翠 ;桃花:粉红; 鳜鱼:青黄间有黑斑,肉质细嫩而鲜美)
④仅仅是被迷人的春光陶醉了吗?(生:鳜鱼肥 板书) ⑤青翠的西塞山,白鹭飞翔,粉红的桃花,鳜鱼鲜美,多么清新,多么明丽呀!
A、谁想读读1、2两句?多么享受呀,既饱眼福又饱口福,何乐而不为呢?
谁想当当快乐的张志和!
谁想当当幸福的张志和!
B、谁能(还想)让白鹭飞得更高,鱼儿更欢跃?自由读。
C、指名读。
D、再指名读。
2、你还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
(配乐)请选一个画面写一写:按一定顺序写(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下到上、从近到远)还可按动静结合的方法写。)
3、交流写话:(指名说→评讲→自由读)
我好像看到(灰蒙蒙的天空,碧波漾漾的音乐河面上,飞过一排白鹭,它们展翅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自由自在地飞翔)
西塞山隐隐约约,像害羞的小姑娘。不远处小河叮叮咚咚地流淌着。
岸边,桃花绽开了粉红的笑脸,淡淡的香味扑鼻而来。
河水涨高了,变绿了。河里不时游过一群群淡黄色的鳜鱼。有时跃出水面,溅起朵朵小花。有时与花瓣捉迷藏,这里就像仙境一般。
评:(1)色彩丰富而协调。(2)把江南水乡的春色之美描绘得如诗如画,令人赏心悦目。(3)以动衬静。(4)写得生机勃勃。
(二)拓展信息,悟“不须归”之情。
1、过渡:春景美,鳜鱼肥,怪不得词人张志和不须归!你们了解过张志和吗?老师也了解了一些。
2、补充介绍张志和生平。
①出示照片和生平
②出示《唐书·张志和传》中的句子:
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
读→你觉得他钓到了什么?
生①自由自在(板书)
生②好心情
生④悠然自得
生③悠闲
3、是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渔父之意不在鱼,在乎心情也。让我们也做个快乐的、幸福的、悠闲的张志和吧!齐读全词。
4、过渡: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读了他这首词后,也写了一首词。想读吗?
四、反复诵读,初探词牌特点
1、出示《和答/弟/志和/渔交歌》。自由读
①第一遍,我当兄长(师读张松龄整首词),你们当贤弟张志和读整首词。
②第二遍,他哥哥担心弟弟神驰心醉于水乡春景,流连忘
返、乐而忘归,不再回家,于是:
师放慢读兄长后两句(生也放慢速度读贤弟后两句) ③第三遍,师快读两句(生也快读)
④第四遍,(师慢读最后一句)生也慢读最后一句
⑤第五遍,师急呼唤,且须还 ! 生急回答:不须归!
3、词人在这山山水水之间,还愿意回去吗?让我们一起留住这美丽的山光水色,一起留下这份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背诵)出图、配乐
4、欣赏唱词,进一步体会意境和心境。
五、延伸课外,布置作业。
词人还写了另外四首《渔歌子》表现他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课外,大家可以去读读。
唐 张志和《渔父乐》
春景美
鳜鱼肥 不须归
自由自在
渔歌子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渔歌子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渔歌子教学设计 篇5
一、导入新课
1、背诵《忆江南》,引入古诗词意境。
2、出示《渔歌子》,介绍张志和。
(对于本首词的作者要详细了解,更能体会词的内在深意,继而为体会诗人的人生志趣铺垫。
先给学生交流作者生平的时间,然后教师补充。这样才会使学生查找资料的愿望长久保持下去。)
3、请学生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词
1、谁愿意把这首词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边看边小声地读,把生字的读音读准。
2、读这首词,边读边想,这首词都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
(引导学生关注词中描写的景物,为想象画面做准备。)
3、白鹭、套话、流水、鳜鱼、微风、细雨,这使一幅多生动自然的春天的景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展示这一幅春的`画面吗?
(发展语言是语文学习的目的之一,借助这些词汇所展示的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既接受古代汉语的熏陶,有发展现代语言,一举两得。)
4、有感情地都自己创作的小散文。
5、出示图象。
观看图像,结合自己的想象,引起共鸣。
6、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体会情感
1、齐读《渔歌子》,说说如何理解“不须归”.
指导学生理解不归哪儿,体会作者不回家,弃官隐居,一去不返的原因。指导学生结合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来理解。
2、带着体会到的、作者热爱淳朴美丽的大自然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能背下来更好。
3、总结。
四、课堂练习
1、读下面的句子,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背诵一首描写春天的诗。
五、实践活动
为了更好地了解张志和、白居易,请同学们查找白居易、张志和的诗词,并有感情地诵读,开一个古诗文朗读会,从朗读中赏析古诗词。
渔歌子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了解词和词牌。
1、在中国的诗歌宝库中,有很多诗词是写钓鱼的。例如:胡令能的《小儿垂钓》
2、这节课,我们去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3、咱们先来读读标题——渔歌子(指名读)。
4、“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什么是词牌呢?
5、看到《渔歌子》,你能想象这首词的内容吗?
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1、自由读。下面我们来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至少读三遍。
2、指名读。指三名不同程度的后进生、中等生试读。
纠正读音:白鹭、鳜鱼、箬笠、蓑衣?
注意停顿:划出节奏,读出节奏。
注意押韵:白鹭飞,鳜鱼肥,不须归。
3、齐读。评价:真好!不少同学登上第三个台阶了,有点词味儿了。
三、品读,感受诗词画面美。
过渡语:接下来,我们一起进一步品味这首词。词的作者张志和,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他的词更有特点。张志和有个好朋友叫颜真卿……
板书:词中有画? 画中有词
1、读出词中画。
*听。我们要想读出词味儿,除了注意停顿、注意押韵,还要读出词中的画面来。闭上眼睛,听听配乐朗诵吧。
*再听。你的脑海中有画面了吗?再听一遍。
*说说。画面上都有些什么?把相关词语用横线划出来。
*再读。谁能把词中的画面读出来?点两名优等生试读,评价。
*齐读。全班同学齐读一遍。
2、画出词中画。
过渡语:读得真好!老师都清楚地感受到那个美丽的画面了。这样吧,我们一起共同用粉笔画出来,好吗?
师生小结:画面美吗?美在哪儿呢?引导学生看黑板,师生共同描述:第一,美在色彩协调……第二,美在动静结合……
3、品读词中画。
过渡语:这画面太美了!几支粉笔哪能表现出来呢?一起读出来吧。
*师:瞧,这桃花,这流水,让老师想起一句诗——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这斜风,不就是 “吹面不寒杨柳风”吗?读句子
生: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带着……
*师:这细雨,也正是——读句子
生:雨丝细细的,像牛毛……
*师:此景此情,让我们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渔歌子》
?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师跟上节奏指点黑板相应的画面)
4、想象画中人。
过渡语:“斜风细雨不须归”。谁“不须归”啊?呵呵,原来是这位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的渔人。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里。这位渔人虽然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但非常耐人寻味。他是谁?为什么“不须归”呢?
*词人简介。
到底是“不用归”还是“不想归”呢?看看词人简介。你读懂什么了吗?“贬官”、“隐居”、“烟波钓徒”,这位渔人很有可能就是词人张志和!
*想象神情。
师:(引导看黑板渔人背影图),如果说这位渔翁就是张志和,那么此时你一定看到他的神情了。想象一下,他的神情是怎样的呢?
生:……
师:选一个最准确的`词语来描述他的神情吧。板书:悠闲自在
小结:看样子,“不用归”也好,“不想归”也好,“不愿归”也罢,都对!但都不及一个“不须归”来得爽快,来得自在!
*情境诵读。
来,让我们静静地坐在乌蓬船上,或者站在古老的石桥上,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带着桃花味儿的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一口气,悠闲自在地吟诵——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重复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拓展读,品味词人“钓”之蕴。
*过渡语:好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
*拓展:我们的猜想究竟对不对呢?有词为证,验证一下。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轻声读出来。
*品味:哥哥的这首词写什么?让我们对照兄弟二人的词,仔细品味。我当哥哥张松龄,你们就是弟弟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词、和词吧。
五、回味读,升华诗词“钓”之情。
1、读苏词。
潇潇春雨洒江天,渔人垂钓好悠闲!《渔歌子》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很多文人墨客争相填写传唱。
出示苏轼《浣溪沙》,学生试读。读着读着,发现什么了?是啊,苏轼也曾贬官黄州,他太喜欢这首词了,于是乎,一字不漏,直接把它纳入自己的词中。
2、吟唱。
词是用来唱的。最后,请大家跟我一起深情吟唱这首词,让它在我们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张志和
词中有画 画中有词 悠闲自在
(画面)
渔歌子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
3、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
(二)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诵读体会词的意境之美和语言之美。
(三)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较为生动具体表达词中意境。
(四)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学,初探词意
1、同学们,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诗词中,有很多都是写钓鱼的。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词人张志和的《渔歌子》。(板书课题)又叫《渔父乐》。
2、读题(强调子读zǐ);①这是一首词,你们知道词与诗有什么不同吗?②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它就成了词牌名。
3、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10页,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4、展示读,师正音①请你读(刚开始学,读通了,读准了,也不错)②谁还想再读?
(虽然读得不怎么流畅,但相信学了以后,会读得更棒)③下面老师和大家对对读,好吗?
(老师读一句,你们对一句,好不好?)
④就这样,我们跟着感觉读。(师读题目,朝代和作者,生读整首词)
二、寻找词眼,质疑细学
1、读着、读着,你们在词中看到词人的身影了吗?是从哪几句看到的?
2、生读3~4句(1)认识箬笠,蓑衣:是什么工具?(你
怎么知道的?你能借助注释读懂词语的方法真好。你是看插图读懂的,非常直接的一个方法。)
(2)(出插图)你看到了怎样的词人?(他在干什么?)(生①他头戴箬笠,身穿蓑衣,手握鱼竿,在钓鱼呢?)你又看到了怎样的词人?
(生②在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在河边钓鱼。生③在桃花丛中,他??
生④刮小风,下小雨时,词人坐在小船上。)
(3)在怎样的日子里,词人在钓鱼呢?
A起风:这是怎样的风?你从哪个词语读出风很小?这样的`风,我们可以叫什么风?(和风、微风、轻风、习习凉风)
B下雨:那这雨呢?
(生①很细很细;生②像牛毛,像绣花;生③像发丝)让我们想起了哪些词语?
春风拂面微风吹拂凉风习习清风徐徐毛毛雨毛毛细雨细雨如丝牛毛细雨蒙蒙细雨细雨绵绵绵绵小雨细雨如烟烟雨蒙蒙细雨飘零阴雨绵绵淅淅沥沥雨丝飘洒
C这样的风,这样的雨叫什么?(斜风细雨)
D还可以叫?(微风细雨,和风细雨)
F春天:你是从哪些词语读出来的?
4、起风了,下雨了,词人回家了吗?(没有)你怎么知道的?(板书理解:不须归)为什么不想回家?答案就藏在词的27个字中。
三、品读词眼,感悟心境
(一)自由读词,寻找原因
(二)品读想象,寻“不须归”之源。
1、词人为什么不想回家?(生:景色美、春景美)
①有哪些景物很美呢?请圈出写到的景物?
②反馈、出图:山、白鹭、花、水、鳜鱼、风雨、箬笠,蓑衣
随机了解:西塞山、白鹭、鳜鱼
③这些景物哪方面很美呢?
A、(外显)颜色美:你怎样知道的?(白、青、绿)(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B、(隐藏)颜色美:除了白、青、绿这三种色彩,你好像还看到了哪些色彩?又是从哪些词语想象到的?(西塞山:郁郁葱葱青翠;桃花:粉红;鳜鱼:青黄间有黑斑,肉质细嫩而鲜美)
④仅仅是被迷人的春光陶醉了吗?(生:鳜鱼肥板书)⑤青翠的西塞山,白鹭飞翔,粉红的桃花,鳜鱼鲜美,多么清新,多么明丽呀!
A、谁想读读1、2两句?多么享受呀,既饱眼福又饱口福,何乐而不为呢?
谁想当当快乐的张志和!
谁想当当幸福的张志和!
B、谁能(还想)让白鹭飞得更高,鱼儿更欢跃?自由读。
C、指名读。
D、再指名读。
2、你还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
(配乐)请选一个画面写一写:按一定顺序写(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下到上、从近到远)还可按动静结合的方法写。)
3、交流写话:(指名说→评讲→自由读)
我好像看到(灰蒙蒙的天空,碧波漾漾的音乐河面上,飞过一排白鹭,它们展翅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自由自在地飞翔)
西塞山隐隐约约,像害羞的小姑娘。不远处小河叮叮咚咚地流淌着。
岸边,桃花绽开了粉红的笑脸,淡淡的香味扑鼻而来。
河水涨高了,变绿了。河里不时游过一群群淡黄色的鳜鱼。有时跃出水面,溅起朵朵小花。有时与花瓣捉迷藏,这里就像仙境一般。
评:(1)色彩丰富而协调。(2)把江南水乡的春色之美描绘得如诗如画,令人赏心悦目。(3)以动衬静。(4)写得生机勃勃。
(二)拓展信息,悟“不须归”之情。
1、过渡:春景美,鳜鱼肥,怪不得词人张志和不须归!你们了解过张志和吗?老师也了解了一些。
2、补充介绍张志和生平。
①出示照片和生平
②出示《唐书·张志和传》中的句子:
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
读→你觉得他钓到了什么?
生①自由自在(板书)
生②好心情
生④悠然自得
生③悠闲
3、是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渔父之意不在鱼,在乎心情也。让我们也做个快乐的、幸福的、悠闲的张志和吧!齐读全词。
4、过渡: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读了他这首词后,也写了一首词。想读吗?
四、反复诵读,初探词牌特点
1、出示《和答/弟/志和/渔交歌》。自由读
①第一遍,我当兄长(师读张松龄整首词),你们当贤弟张志和读整首词。
②第二遍,他哥哥担心弟弟神驰心醉于水乡春景,流连忘
返、乐而忘归,不再回家,于是:
师放慢读兄长后两句(生也放慢速度读贤弟后两句)③第三遍,师快读两句(生也快读)
④第四遍,(师慢读最后一句)生也慢读最后一句
⑤第五遍,师急呼唤,且须还!生急回答:不须归!
3、词人在这山山水水之间,还愿意回去吗?让我们一起留住这美丽的山光水色,一起留下这份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背诵)出图、配乐
4、欣赏唱词,进一步体会意境和心境。
五、延伸课外,布置作业。
词人还写了另外四首《渔歌子》表现他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课外,大家可以去读读。
唐张志和《渔父乐》
春景美
鳜鱼肥不须归
自由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