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有感

笔构网

2025-10-20读后感

请欣赏读《三国演义》有感(精选9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1

今年寒假,我再次翻阅了《三国演义》一书,每一次看我都有新的收获。

《三国演义》一书主要讲述了汉朝末年,朝廷昏庸,曹操、刘备、孙权先后产国魏、蜀、吴,三分天下,经过几十年的相互吞食,魏司马氏夺权,先后吞来蜀、吴、最终统一天下。

总观全书,作者书中的主角明显是蜀国,读都自然喜欢蜀国一点,一般是蜀军败,则伤;曹军败,则喜。我也在这列大军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隆中人,刘备三出茅庐后进入蜀国政坛,以超高的智慧协助蜀国站稳脚跟,开疆扩土,赤壁之战他功不可没,三气周瑜他削弱敌国,七借荆州他兵不备刃增蜀疆土……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刘备临死前承诺:“鞠躬尽瘁,死而后以。”他的忠心耿耿深深刻进了我的心中。可这位“智绝”,本来可以有更大的功劳,统一天下也不为过,但刘备去逝,刘禅继位,蜀国大势已去,七擒孟获,七出祁山,是他在兑现对刘备对蜀国的承诺,就连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在军营中劳作。时隔千年,杜甫也在诗在感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就是这样一位智绝,用忠心,智慧而流传千古,怎不令人敬佩而印象深刻呢?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诸葛亮七出祁山有点儿循规蹈矩,去攻克魏国也不止只有祁山一条路,再说了祁山很贫瘠,就算得到了也没什么用。如果诸葛亮当时会仔细想想,蜀国也许也不会这么快就被灭了呢。

《三国演义》一书,重现了当时战火纷飞的时代,让读者也能在感叹之余,思考一切可能。

三国成立了诸葛亮也应该不会后悔了吧。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2

最近我又读了一遍《三国演义》,发现我以前只看见了诸葛亮心胸开阔,雄才大略,动忽略了另一个真正的高手。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故事--《陆逊火烧连营》。东吴攻打荆州时,关羽战死了。刘备对这位生死兄弟的死悲愤不已,要招集所有军队攻打东吴,为兄弟报仇雪恨。诸葛亮看刘备太大意了,再三劝阻,刘备却被报仇冲昏了头脑,没有听。几天后,刘备率领几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南下,势如破竹,无人能敌。孙权眼看老家都要被端了,急得不得了。这时一位年青的文官站了出来,说刘备的账蓬是用绳子连着的,用火攻必可大破敌军。结果不用说,蜀军被烧得屁滚尿流,完败。

陆逊确实很聪明,但他比不过那个真正的高手--司马懿。

司马懿,大家应该知道他是个奸诈狡猾的老狐狸,用卑鄙的手段得了天下。仔细注意一下,他其实既没有赵子龙那样一身是胆,也没有关羽那样有勇有谋,更没有诸葛亮那样雄才大略。那他是如何成功的?只要仔细地看一下书就能找到答案:能把握时机,谨慎。让这个平凡的人成就了不平凡的一生的答案,就是这几个字。

正是会把握时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招王濬,练水军,在短短一个多月内一举攻下东吴。谨慎这一点,会被聪明人利用。例如诸葛亮的空城计。但更多时候会带来好处。如果没有这两点,司马懿根本不可能一统中国。

把握时机,谨慎。《三国演义》就如一根火柴,为我点亮了两盏道理之灯。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3

我喜欢看许多书,比如;《水浒传》、《西游记》、《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但我最喜欢的书是《三国演义》,今天我就来介绍介绍吧!

我先说诸葛亮,此人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他喜欢《古乐府》的《梁父吟》,因为住的地方有一山冈叫卧龙冈,所以自号‘卧龙先生’。自从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就忠心跟着刘备。第一战火烧新野,打得曹兵血肉横飞,叫苦连天。又进过许多战,每次都得胜而归。刘备死了都辅助阿斗立大业。这样的人真不容易呀!

我再说吕布。他先和他义父丁源一起。在一次商量国家大事的时候。丁源顶了董卓一句话,董卓想杀丁源,看见丁源后面威风凛凛的吕布便不敢动手了。丁源向董卓宣战。第一吕,吕布果然伸手不凡,一打就打退他们三十里。于是,董卓派人到吕布营中送给他赤兔宝马和黄金百两,吕布是一个见利忘义的人,他收下了董卓的礼物,第二天吕布便杀了丁源,然后提着丁源的首级来投奔董卓,并拜董卓为干爹。曹操知道了,便用计送给董卓闭月羞花的天香美女貂蝉,吕布得不到貂蝉便不服气,和王允一起商量杀董卓的事。一天王允派五十名斧手要杀董卓,董卓叫吕布,吕布应声而出杀了董卓。王允把吕布送给曹操,曹操就得到了吕布。但这是引狼入室,吕布不久便抢了小沛和徐州,因为吕布日夜操劳在白门楼上的椅子上睡着了,他的手下全部投奔曹操,把吕布绑着送到曹操那,因为曹操怕吕布把他也杀了,他挥泪杀了吕布。这样反反复复的背信弃义,他死了都不可惜。

《三国演义》给我的启示是:做人像诸葛亮一样守信用,不要像吕布不守信用哦!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4

“天下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大家一定都看过,那你们喜欢里面的谁呢?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还是心胸狭窄的周瑜?或小心多疑的曹操呢?我最喜欢的是英雄就是那忠义智勇的关羽。

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若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一相貌堂堂,威风凛凛。骑着赤兔马,手拿青龙偃月刀,相貌俊俏,不怒自威。关羽意志坚强,刮骨疗毒。请看魏蜀交战时,关羽右臂中毒箭,华佗闻讯而至,欲去毒需刮骨疗伤,关羽与马良吃喝下棋如旧,气定神怡,血流如注,军士均色变不忍闻睹。事毕,华伦留药而去,未几,关羽病愈。

关羽克服重重困难,过五关斩六将。关羽得到了刘备的消息,因此,立即向曹操请辞,但曹操避而不见,最后,关羽只能不辞而别。由于没有得到曹操的手谕,因此一路之上遭到了层层拦阻。过东岭关时杀孔秀,过洛阳城时杀韩福、孟垣;过汜水关时杀卜喜;过荥阳时杀太守王植;过黄河渡口时杀秦琪,关羽凭借一己之力,过了五个曹操所辖关隘,立斩曹操六员大将。

关羽武艺高超,温酒斩华雄。回想当初董卓专政,曹操联合袁绍、公孙瓒、孙坚等人,讨伐董卓,董卓派华雄强去应战,袁绍等人的手下都被打败了。这时关云长提刀请战,曹操说喝酒喝完酒再去,云长说回来再喝,翼德为他击鼓,关羽把雄的人提回来时,酒刚刚温。

关羽讲义气,身在曹营,心在汉,重温当初,曹操打败刘备,关羽也兵败下邳与刘备失散。关羽因立誓保护哥嫂,在与曹操约法三章后不得己降曹。曹操十分敬重关羽,此后对关羽礼遇有加,但始终无法改变关羽的择主之心。

“桃园结义薄云天,偃月青龙刀刅寒。一骑绝尘走千里,五关斩将震乾坤。”骁勇善战、忠肝义胆,这就是我心中的英雄——关羽。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5

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教育部指定阅读的书目《三国演义》,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是一颗璀璨耀眼的文学明珠。虽然相较正史有偏差,但作为小说,其精彩的情节,鲜活的人物,厚重的历史背景,使其在章回小说中首屈一指。

《三国演义》以非常客观的角度叙述了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期间的'乱世纠纷,群雄并起,争图霸业,它是一部的英雄的史诗,更是一幅历史的画卷。多少狂生草莽,仅凭一腔血勇就高升厚禄,成为千古名将;多少良民百姓像蝼蚁一样被弹指即灭。这是乱世,却又是英雄的舞台。想当年,诸葛孔明火攻曹军,何等的潇洒;想当年,陆伯言火烧连营八百里,何等的气魄;想当年,吕子明踏舟携白衣渡川,何等的恣肆……曹操刺董卓,那是何等机变策略;吕布辕门射戟,那是何等精湛与神勇;诸葛亮三次火攻,全盘局势皆了然于胸,那又是何等的智慧与谋略……更不用说他一心为国,全力试图光复汉室,这份为国为民的大爱情怀,又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他是忠臣良将,辅佐刘备打下“汉昭帝”的称号,武侯的封号亦被后人传颂,流芳百世。

我认为,后世的一句赞颂并不是单凭武艺或是权力决定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种心系天下的国士精神,才是最重要的。比如关云长,他的勇武似乎并没有赵云、吕布等人厉害,但后世反而无比崇拜他,其根本原因,一个“忠”字。

历史的金戈铁马,世事的沧海桑田,一切都已是过往云烟,都成为时间长河旁旱已落幕的风景。花开是有情,花落是无意,来者是萍水相逢,去者是江湖相忘。《三国》,永世流传的经典,古典名著的楷模!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6

你知道什么是忠诚?你听到或看到过忠诚吗?忠诚就是武圣人关云长被曹操俘获后在名利和金钱的诱惑下依然不肯背叛自己的主公刘备。这是要有多大的定力才能守住底线。在看罢《三国演义》我对忠诚有了更多的认识。

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有两个故事最能体现出关云长的忠义。在刘备投靠袁术时,曾奉命去平定叛贼曹操,在一个战斗中刘备手下的一名大将被曹操俘获,这时我心里一惊,在想这一员猛将难道就这样牺牲了?但是曹操十分爱才,不忍把这样一员猛将杀害,于是就送给关羽大量的财宝和战马,赤兔就是当时曹操给关羽的礼物,但关羽不为所动,曹操又封关羽为大将军,关羽也不投降,一心想着主公刘备,后来历经艰辛终于逃了出来。

第二个故事是发生赤壁之战后,关羽被派到麦城去保护荆州。当时魏国不甘失败,就再次发兵去攻打荆州。去荆州必定要经过麦城,刘备知道魏国要进攻麦城,急忙把关云长召回来,但是关羽拒绝了,他说:“我走后,荆州必然失守,不能再让魏国这只猛虎壮大起来了,我必须留在这里。”关云长真是义薄云天啊!他不顾自己性命也要把曹军打败。不久,魏军进攻麦城,关羽英勇杀敌,杀了一波又来一波,曹军以人数上的优势压制了关羽,双拳难敌四脚,一代枭雄就这样牺牲了。

关云长的忠诚真让我们敬佩,在我们平时生活中也要牢记忠义二字,对待知己更要忠义,朋友有不愉快的事向你倾诉,你如果一时嘴痒把他不愉快的事情偷偷地告诉了别人,别人会因为这件事情取笑你的朋友,你让你的朋友面子往哪放?这就是对朋友最大的不忠义,我们要时刻警记“忠义”二字,不要让我们失去一个又一个朋友。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7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当我读到这一首词,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三国演义》中的英雄。

在《三国演义》的众多英雄好汉中,我最敬佩的就是刘备了。刘备虽然是皇室宗亲,但他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三顾茅庐的故事吧。刘备第一次去请诸葛亮,碰巧诸葛亮出去游玩,不在家;第二次去时,大雪封山,可刘备依旧去了,还是没有找到;第三次去时,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就让童子不要打扰,自己在外等了一个时辰。当时,张飞非常生气,扬言要放火,被关羽制止了。又等了一个时辰,刘关张站得都腰酸背痛了,这时诸葛亮才醒了。后来他被刘备的诚意打动,终于答应出山帮助刘备。

刘备待人真诚,请了三次诸葛亮,最后一次还等了两个时辰。刘备是真心要请诸葛亮出山,所以诸葛亮才会被刘备的诚意打动。如果刘备没诚意,请了一次就会再也不去了,当然诸葛亮也就不会去帮助刘备,也就没有后来的刘备夺天下了。其实这跟我们做人的道理一样的,如果你对待被人真诚友善,朋友也会真诚回待你的。相反,如果你待人虚情假意,朋友们也都会离你远去,换不来别人的真心的。

再联系到自己,平时我会对我的同学都很真诚,同学有困难也都会伸出手。谁有困难,我会在我的能力范围内竭力帮助,所以我也感受到了同学们对这份真诚待人的回应:有一次美术课上,我没有带彩纸,同学们都把剩下的彩纸给我用,帮我度过难关。看来,待人真诚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会招来许多朋友的相助。

《三国演义》是一部蕴含着深刻道理的小说,它像一面镜子,能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使我们受益匪浅。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8

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首《三国演义》主题曲飘进我的耳朵时,我被它荡气回肠的旋律深深吸引,于是我利用暑假看了这本书。

《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名著,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天下之间发生的故事,在这段时间涌现了无数英雄人物。

在书中我最欣赏的是诸葛亮,诸葛亮又称伏龙,从“草船借箭”与火烧新野“等可以知道他是足智多谋的。他的智慧塑造了他的淡定,“谈笑间,羽扇轻挥,强橹灰飞湮灭”。我长大了也想成为一名军事家。我要好好学习,因为智慧不是与生俱来的,是要靠不断地学习积累而成的。

在书中我还喜欢刘备,其实许多人都觉得刘备的江山是哭来的,实际因为他有很强的管理才能,不然赵云、黄忠这些猛将怎么会忠于他?不然诸葛亮这样有胆略,才智的人怎会竭力辅助他?并还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我们从“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这句话里看出他有一颗善良的心和拥有高尚的品质,这句话也是我今后的行为标准。

我最厌恶的是吕布,其实吕布的武功是《三国》中最强的,“三雄战吕布”中就可证明。但他不仅没有干出一番大事,也没名留青史,还背上了“三姓小儿”的骂名。这都是他一次又一次背信,失信所造成的。吕布给我一个深刻的教训:不能失信于人。

看过《三国演义》后,我想到了“乱世出英雄”这名话,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法制社会里也需要英雄,但更需要许许多多诚信,守法有能力的人。大家和我一起努力吧!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9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让我知道“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

那一日,三位长相奇特的人相继走进一家客栈,他们一见如故,便决定在桃园结义,这一切仿佛是命中注定,也许当时他们谁也没想到他们会干出一番大事业,但他们是最令我敬佩的三个人。

读《三国演义》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战场的残酷,统治者尔虞我诈。将士们赤胆忠心,作者把每个人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而我最喜欢哪位红脸美鬓的关羽,它不同于那莽汉子张飞,做事急急躁躁,不懂得为大局着想,不同于能够运筹帷幄的诸葛亮,整天费尽心思算计别人。

关羽字云长,他在桃园结义。策马横刀。驰骋沙场,征服群雄,辅佐刘备完成三分大业,他轻抚长鬓,提刀上马,片刻间华雄人头落地,杯酒尚温。他赤裸上身,手持旗子,面容平静。经一点看不出华佗正为他刮骨疗毒,他骑上赤兔马,手提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霸气非凡。单刀赴会,不露惧色,他戎马一生,忠义一生。

麦城失利后,他毅然选择忠于刘备,最终惨死成了无头鬼,试想一下,如果他寿阳荣华富贵享受不尽,天下格局,甚至也会发生变化。曹操十分看重关羽,并极力想让他招募到磨下,当关羽死后,曹操为他举行一场隆重的葬礼,可以说曹操对关羽的器重不亚于刘备,但为何关羽还是选择刘备?估计就是因为当年的桃园三结义吧,就是因为他的兄弟情义吧。

他忠贞守义,赤诚勇猛,他是义气的化身,他是我们心中那威风凛凛的武神,关羽的悲剧蕴含多少沧桑的感伤和无尽的苍凉啊!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