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的读后感

笔构网

2025-10-20读后感

请欣赏《社戏》的读后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社戏》的读后感 篇1

鲁迅《社戏》中的双喜、阿发和闰土一样热情善良,对来自书香门第的“我”亲若一家人。来了远客,农家的孩子都来陪伴游戏。我们一起放牛捉虾、摇船摘豆。钓到一大碗虾自己决不吃,照例全要送到客人嘴里,但当看到客人不会放牛,连走近牛身都不敢时,他们却毫不客气地嘲笑起来。

最为迷人的是在朦胧的月色中,乘着大白鱼似的航船,嗅着豆麦水草的清香,去观赏社戏。社戏归来偷豆吃的经历更是新鲜有趣:阿发抢着偷自家的豆;豆被偷的六一公公反而很高兴。故乡的田园风光、民问社戏里,力透纸背地凸现了小伙伴的纯厚、诚挚、善良、机敏能干,这是江南水乡少年栩栩如生的童趣。

《社戏》的读后感 篇2

大家一定对鲁迅先生不陌生吧,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更是伟大的文学巨匠。大家一定读过他的许多作品,而我今天读的是一篇关于鲁迅小时候与小伙伴在一起去看戏时的文章。

鲁迅小时候去祖母家的时候,一天晚上和小伙伴一起去赵庄看社戏,上船时心里的激动与兴奋。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并不是看社戏的过程,而是看完戏后,鲁迅和小伙伴们一起去偷六一公公家的罗汉豆,在船上一起煮豆吃。其实那夜的豆等第二天吃起来也是那么的平常,而那夜的戏也并不是那么精彩,却表现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传达出乡村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作者对自然人性的赞美。

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书中的经典吧!

《社戏》的读后感 篇3

鲁迅先生在《社戏》这篇文章中描述了他和乡村小伙伴双喜、阿发、桂生的真诚单纯的友情和快乐,赞美了他们勤劳质朴、热情无私的品质。

鲁迅在外婆家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其中最喜欢的就是看社戏,整个看戏过程是一波三折。刚开始,鲁迅借不到船,大家都热心的四处帮忙打听,可船都被人家定下了,鲁迅的朋友下午看戏回来,都为鲁迅叹息,后来他们借了八公公的船,才去看了戏。回来时,他偷了六一公公和阿发家的罗汉豆,小伙伴们年龄大点的烧火,小的剥豆,那也是鲁迅吃过的最好的豆了。所有的小伙伴中我最喜欢的是双喜。他细心,考虑周全,好客且处处替别人着想,也是小伙伴们的头。他得知鲁迅订不到船而不能去看戏时,想方设法借到了八公公的船,还巧妙的驳回了鲁迅妈妈的话,让鲁迅没有留下任何的遗憾;看厌倦了他第一个提出回家;偷豆时考虑到阿发家的偷多了阿发会挨骂,让大家去六一公公家田里偷,最后也没有食言,把大家安然无恙的带了回来。

虽然其他孩子都没有双喜那么机灵,但他们和双喜一样,都很好客。在他们认为,鲁迅不只是鲁镇其中一家唯一的远客,也是大家公共的客人,大人们给小孩减少工作,让他们陪鲁迅一起玩,让他们把钓到的虾都给鲁迅吃,坐船是还让鲁迅坐在当中,像神一样供着,对他分外尊敬。可爱的六一公公听说鲁迅偷了他的豆,不但不生气,反倒还很感激他,送他一大堆的罗汉豆。

鲁迅通过这些小事写出了家乡人民的纯朴,表达出了自己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社戏》的读后感 篇4

鲁迅先生的《社戏》,相信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吧。我第一遍读这篇文章,是有些茫然的:明明题目是关于“戏”的,文章里怎么没几句是写鲁迅先生看到的“戏”呢?又为什么要描写他和小伙伴们“偷豆”呢?

又细读了一遍,才明白过来:鲁迅先生写“戏”并不是指他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看的那场戏,而是指他们在一路上难忘的记忆。开头写的是年幼的“迅哥儿”想要坐船去看戏,但因为没有船而沮丧;而后他的伙伴们借到了一艘船,兴奋地和他一起去看戏;但戏并非很好看,所以这群孩子闲不住,又去田地里“偷豆”;最后一起愉快的返回。

鲁迅先生笔下的孩子永远都是纯洁可爱的,无论是我们熟识的“少年闰土”;还是一起偷豆的小伙伴们,鲁迅先生永远都将孩子们的无私和天真完美的保留下来。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可爱的小伙伴们在他童年时陪伴他,鲁迅先生才能拥有这样一段难忘的回忆。儿时的故乡正是鲁迅先生的一片乐土啊!

现在的我们应该是和鲁迅先生当时的年龄相仿,可是,别说看星星了,平常有个朦朦胧胧的月亮就算很不错了,哪儿还有什么所谓的星河流转啊!就算出去,也没几次是和伙伴们真正畅快的出游;何况,又能去哪呢?大城市的钢筋水泥味早就将自然的气息吞噬了吧。

这时,我便开始羡慕起鲁迅先生来了。

他拥有过这样美丽的乡村夜景啊!河水与夜色融为一体;两岸的豆麦与河底的水草的清香交织在水气之中,扑面而来;本来皎洁明朗的月光,也被朦胧在这层水汽之中了。这简直就是一幅清新宁静的水墨画,它描绘出了乡村那安静而又神秘的一幅画卷。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也曾在乡村的田野上奔跑过;我也曾爬上巍峨的大山去寻找美味的野果;我也曾听见过鸟儿的歌声和风在我耳边的低语。可,这一切都不见了——我来到了大城市生活。不能否认,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国家的迅速壮大使我感到自豪。但我也在时时担心:我那美丽的”乡野水墨画”,还会回来吗?或者说,它们什么时候会重新出现?

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似乎越来越少了,不仅是植物,连动物也“惨遭毒手”。多少动物在人类的滥杀下相继灭绝?北京南海子麋鹿园的一块块石碑倒塌的背后,是多少动物们的悲鸣?

肆意妄为的结果,大自然会一一偿还。

元朝初年的鼠疫;2002年的“非典”;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看上去的“天灾”最后都是由人类咎由自取而得来的。难道我们为了所谓的“尝鲜”,竟要搭上自己的性命吗?我们的祖先饲养了千百年的鸡鸭鱼牛吃惯了,就要去猎杀那些无辜的,还携带着千万种足以致命的病毒的“野生动物”吗?那我们人类五千多万年的进化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我们自以为站在食物链的顶端,就可以任意妄为吗?自然孕育了人类,却不会为人类偏私存废,更不会有亲疏之别。

“天道无亲,恒与善人”,敬畏自然,就是保护人类。

《社戏》的读后感 篇5

虽然我只是个小学生,但我很喜欢读鲁迅公公的作品,特别是《社戏》这篇文章,因为书上写得大多都是反映农村景物的,因此读起来就显得特别亲切,使我读了还想读。每当我翻阅时,一幅美丽的“农村夜景图”仿佛映入我的眼帘:蓝蓝的天空、圆圆的明月、石板型的小桥、小巧玲珑的划船。“我”和一群活泼可爱的农村孩子来到河边,他们下船、点篙。飞一般的在月下航行,沿途的夜景真美呀!“豆麦散发出草香味,河边的小草、朦胧的月色、淡黑的群山、依稀的赵庄、婉转悠扬的笛声,还有点点渔火等等。这些本来是农村中很普通的景色,也是我们农村孩子很熟悉的,但经过鲁迅公公的一番艺术加工,看上去简直变成了人人向往的神仙美景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鲁迅公公对农村的怀恋,对他小时候在外婆家的眷恋之情。同时更激起了我和农村孩子对自己家乡的热爱。

在鲁迅公公笔下,一些普通的农家孩子,都是那么可爱,纯朴,他们的思想又是那么高尚无私,真切体现当时农村孩子的风貌。在这些孩子中我更喜欢双喜和七斤,他们勇敢无私,热情活泼,热爱劳动。双喜更是个讲义气的人。七斤也常和小鲁迅玩抓蟋蟀的游戏,他们从不计较,和睦相处,成为了真正的好朋友。而我曾为了一点小事和同学闹矛盾,现在想起来觉得很惭愧,读了这篇文章后,我觉得作为七斤的后代也应该有谦让精神,和同学搞好关系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

我反复地读者这篇我最喜欢的小说《社戏》,仿佛感到整篇作品中的每一个词都倾注着鲁迅公公对农村孩子深深的爱,我真切地感受到农村孩子也是很幸福的

《社戏》的读后感 篇6

再也没有像昨夜的豆一样好的豆了;再也没有似那夜的好戏了;再也没有那样开心的“旅途”……他的一次次回望戏台,看它被红霞罩满,又如出来未到一般,一丝丝快乐夹杂着悲凉。还记得内心的期待吗?还记得一天的难受吗?还记得连声称赞的戏吗?一定记忆犹新吧!它曾经是那样令人着迷,他用一天的忧郁换得了那样一场精彩的社戏呀!

我也向往那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朦胧在这水气里。也曾憧憬一座座仙山楼阁,被红霞罩着的希望!念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他所么可爱,去掘蚯蚓,在河沿上去钓龙虾,一同去放牛。多么简单却充满乐趣的生活。谁说鲁迅先生就一定是严肃的呢?其实他也曾经天真,曾经幼稚。这真实的快乐怎是我们这些90后所能领略的呢?我不否认我羡慕他的童年,他在自然中感受乐趣,感悟人生!

他爱看戏却唯怕老旦,和双喜他们径奔上船,骂着老旦,消失在隐约的月色下……之后几个年长的慢慢摇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几个剥豆,就这样,他们在八公公的船上吃着豆子,害怕被骂越有着一种奇妙的乐趣。

现在他离开了世界,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优秀的创作还有那张严肃的照片。说能听懂他内心的独白,恐怕世上已无几人吧!他不过曾经只是个孩子,一个爱戏的孩子罢了……

《社戏》的读后感 篇7

在读鲁迅的《社戏》一文时,一句这样的话映入我的脑海:“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的多呢。”这时,我的眼前浮现出这样一个孩子的形象,他朴实、纯真、憨厚、无私。他就是鲁迅儿时的玩伴——阿发。

阿发具有乡下人特有的淳朴品质。在大家偷罗汉豆的时候,他主动让伙伴们“偷”他家的豆,为的是减少别人家的损失,让小伙伴尝到更大更好的罗汉豆,可见他无私的品格。或许当他的父母知道小伙伴们偷了他家的罗汉豆的时候,会生气的责骂阿发,但他依然没有改变,在他的字典里,没有虚伪与欺骗,只有淳朴与无私。

读到这里,我真希望自己能够来到平桥村,来到那个安详、宁静的小村庄,与那里的阿发和朴实的村民们交上朋友。现在的社会,有太多的勾心斗角,有太多复杂的社会矛盾,能像阿发那样在自己家的豆和别人家的豆面前毫不犹豫的贡献出自己家的豆的人,能做到真正无私、朴实的人太少太少。阿发这种可贵的品质与高尚的境界值得我们学习。

让我们多一点纯朴和无私,少一点虚伪与欺骗,真诚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让世界充满爱吧!

大家都在看